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研究生作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期末考试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期末考试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1e6fc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4.png)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期末考试及答案(1)判断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世界观没有方法论。
( X)(2)判断题《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
( √)(3)判断题人的社会观念根源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
( √)(4)判断题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新特点表现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具有隐蔽性。
( √)(5)判断题开辟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贡献之一。
( √)(6)判断题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是可以在资本主义内部克服的。
(X )(7)判断题在《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中对北美情况进行介绍的是1882年俄文版序言。
(X )(8)判断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9)判断题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国家。
( X)(10)判断题要改变世界,只要改变原来的统治着世界的观念就可以了。
( X)(11)判断题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
(√)(12)判断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判断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4)判断题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 √)(15)判断题不是生活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生活。
( X)(16)判断题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17)判断题马克思一生的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18)判断题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以资产阶级社会而告终,强调的是阶级对抗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中发展到顶点,并终将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内部得到解决。
(X )(19)判断题恩格斯逝世后,机会主义大泛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顶点,导致第二国际的破产。
( √)(20)判断题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利用和平方式取得国家政权。
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暴力革命的重要性的观点是不对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7de76032376baf1ffc4fad33.png)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答:(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是哲学家从事哲学的必经之路。
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的理论从实践中来,也不懂获得理论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
(2)费尔巴哈和其他理论家一样,只是达到希望对现实事实的正确理解,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着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特点。
(3)哲学家们追求真理,但是失去了原动力,哲学家们忽视了时间,应该把真理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4)马克思突出实践的作用,认为人的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克服了其他哲学家只想不做,只解释不改变的弊端。
2、市民社会答:(1)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市民社会有两层含义。
广义上,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狭义上,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
(是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由独立存在的组织和团体构成,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2)这是一种与特定的生产阶级相对应的交往形式,包括资产阶级社会的工业生活和商业活动。
(3)这种从一定生产和交往中发展出来的社会组织,是以国家为首的整个唯心主义的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3、异化答:(1)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同志任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2)异化中,只要分工不是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同他人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3)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时,必将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而最终被消灭。
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4b75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5.png)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答案:A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古希腊罗马哲学B 德国古典哲学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答案:B3、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A 剩余价值学说和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C 科学社会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D 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答案:B4、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剩余价值学说D 劳动价值论答案:B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实现共产主义C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答案:A二、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通过实践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它毫不妥协地批判旧世界,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他们的解放而斗争。
再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内在统一的。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科学理论必须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研究生《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完整版)
![研究生《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6d66f152d380eb62946def.png)
研究生《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总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1、从现实的历史运动看,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变成人类整个历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且同时又渗透在现实的历史运动中,它不断地变成历史,不断地创造历史。
(1)、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人类思想史只合乎逻辑的必然产物,而且同时又是实现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2)、就马克思主义本性而言,要求指向当代现实生活,它根植于当代社会生活之中,反映并表现这个时代,从这个时代中吸取勃勃生机和力量,在社会生活广阔舞台上实现和扩展自己。
(3)、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指向当代生活,还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远景。
3、在确认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历史发展的理性和当代主流的同时,应该看到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障碍和问题。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曲折。
(2)、完全彻底地批判虚无主义,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丧失了合理性。
(3)、毫无保留地批判教条。
【反马克思主义两种类型:拼盘论、矛盾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阶段1、宏观上看: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帝国主义时代——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帝国主义最显著的特征:垄断】2、微观上看:(1)、新世界理论准备时期(1841—1844)(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时期(1845—1848)(3)、欧洲风暴时期(1848—187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并成为其主导思想体系,在此时期马克思发表《资本论》。
(4)、进一步总、论证、阐发时期(1871—1895)(5)、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1894—1917)(6)、马克思主义在前苏联和中国的发展(1917至现在)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意义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有利于确立正确是思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
研究生课程马克思主义精典著作选读
![研究生课程马克思主义精典著作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8885d1c60912a216157929dc.png)
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需 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学习马克思主义,贵在理论联系实际,难在理论 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 第一、必须用正确的理论去联系实际,指导实践。 • 1、它本身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 2、它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 第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 • 1、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
•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 级自己了。”
•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 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 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 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 成的财富了。”
• 实践意义: •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工人运动从此有了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指导。 • 列宁曾高度评价《共产党宣言》对工人运动的意义,
“是无产阶级的圣经”。从此,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来”的召唤下,工人阶级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解放运动。 •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 结合起来。 • 过去的社会主义运动,表现为文人学者的专利。过去的 工人运动,往往又是工人阶级本能的表现。现在两方面运 动在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 立无产阶级统治”为目标,使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不 断取得新胜利。
(3)共产党是领导工人运动的核心力量。
2、共产党的奋斗纲领:
(1)最近目的是推翻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2)最终目的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 共产主义。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 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__题目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__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6301b4e49b89680203d82599.png)
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根据以上材料,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前坚持这一标准有何意义?1、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真理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符合客观。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合起来加以比较,对照。
实践是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就是说,人们抱着一定的理论目的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这样,人们就可以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物质成果与原来的客观直观现实性的事物本身相比较、对照,从而检验出认识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以及其符合程度。
所以,把实践的直观现实性的特点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3、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
实践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人在实践能够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们所利用,从而去改造世界。
实践是由人发动而指定一定对象的。
它把人从以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人变成人支配物。
这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类刚刚出现的时候,人类的力量是非常脆弱的,人的认识能力也不高,他们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么渺小。
大自然可以为所欲为,而人类束手无策。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自然规律,并且能够创造条件来利用自然规律,从而改造自然。
如汉代张衡发明地动仪,它能够准确地测到地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这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后作业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后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8293e449649b6648d7473e.png)
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道德风貌?最佳答案他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
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提出了理性择业的首要责任是冷静的思考和认真的对待择业,基本准则是最高尊严的职业和臻于完美的职业,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职业一、理性择业的首要责任:冷静的思考和认真的对待马克思首先通过人与动物的活动范围和选择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人区别于动物所独有的自由自觉性和主观主动性,进而强调指出,“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
这种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面对择业,经常困扰人们的往往是被名利迷住心窍的虚荣心和凭自己主观幻想把职业美化,而在这两种情况下进行的职业选择大都是不可靠的。
因为,“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唤他去的地方;他的职业已经不再是由他自己选择,而是由偶然机会和假象去决定了。
”二、理性择业的基本准则:最高尊严的职业和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那么什么又是有最高尊严的职业呢?认真研读《考虑》一文中所提到的最高尊严的职业,我们不难看出,其主要就是指“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虽然,这种职业“并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
”也就是说,有着最高尊严的职业往往是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的职业,是人们心甘情愿为其倾尽全力的职业,同时也是人们在从事这样的职业过程中使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实现的职业。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3f64c04365ce050877321317.png)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举例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答、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
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得出的唯一的科学结论,是解决法的具体问题的立足点和归宿,是不可动摇的.非常明显,社会必须首先解决人们的吃、穿、住等生产和生活的经济问题,然后才能进行政治、法律等活动,这个道理极为朴素和科学。
2、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是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发生矛盾,就会发生社会革命?答: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灭亡,都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命题.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其要点是:⑴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现实基础。
⑵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⑶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相矛盾。
而一旦这些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将发生社会革命;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将相应地发生变革.简而言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这就是所谓“两个决不会",是相对于“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来说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https://img.taocdn.com/s3/m/018680a27c1cfad6195fa7c7.png)
二
•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与人文经典结合
• 1、《论语》、《老子》、《庄子》、《大 学》、《孟子》、《中庸》、《孙子兵法》、 《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2、《理想国》、《形而上学》、《蒙田随笔 集》、《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古罗 马]西塞罗)、《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忏悔录》(卢梭)、《社会契约论》、《未 来形而上学导论》、《世界社会科学名著速读》 (李茂森)
• 3、《科学技术史》、《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1、学术上的马克思主义 • 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马克思的思想,不过通常也包
括他的朋友和合作者恩格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也指 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运动所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思想, 特别是1914年以前的社会主义运动所理解和实际运用 的思想。其后有列宁所创立而被斯大林修改了的苏联 马克思主义,它被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俄国后 建立的各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的旁系包括反斯大 林的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的中国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的一些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借用现代哲学、 其中主要是借用胡塞尔以及弗洛依德等人的哲学修改 了的马克思的思想。(不列颠百科全书2004年版第10 卷第545页)
• 二、第5、6周,自学《共产党宣言》,不用到教室。 • 三、第7周,提交读《共产党宣言》 的学习体会,布置自学费尔巴哈论和反杜林
论(哲学编),讲授选读内容。 • 四、第8 周,商学院研究生到教室讲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与马克
思主义的比较研究。其他专业同学自由到课,并自学《资本论》。 • 五、第9周,通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概要。全体到课。 • 六、第10周,法学、新闻专业的同学就“哲学与专业”的课题进行课堂讨论。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习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d4bae16a8114431b90dd856.png)
1.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①《提纲》首次第一次提出了新世界观的根本观点——科学的实践观点。
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找到了解开困扰他思想的疙瘩的钥匙。
②《提纲》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陷,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③《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同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已经彻底摆脱了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标志着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已经产生。
2.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的根本缺陷是什么?马克思是如何批判的?费尔巴哈所看到的只是人的生物本性,是生物学上的、自然的人。
他对人的本质的这种理解只是简单地区分了人与动物。
这种理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抹杀了人的社会性,否认了人与人的阶级差别,是抽象的人性论。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同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观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就是说费尔巴哈脱离人的社会性,从单个人中抽象出人的共性,如理性、意志、情感、欲望、爱等,以为这就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这样只能够把人与动物开来,而无法对人与人进行区分。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随着规定他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3.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如何提出和回答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以往历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认为以往历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都是意识。
点明了唯物史观的前提。
包括二个层次:(1)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是现实的个人;(2)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他们从科学的实践观点出发,阐述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社会历史观区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58c40e8c27284b73f34250db.png)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认识题1.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生平及代表作。
2.《费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基本内容有哪些3、试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4.《反杜林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5、批判“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6、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论著中是怎样阐述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8.论述马克思之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及资本论之间的关系? 9.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0.试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怎样阐述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12.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重视怎样揭露资本主义的寄生性?13.试述《哥达纲领批判》产生的背景。
14.如何正确认识“资必灭,社必胜”?15.恩格斯从那些方面批判杜林的错误观点?16.试析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将来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17.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那些问题,如何解决? 18.邓小平“一国两制”原则是怎样形成的?19.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那些基本观点? 22.《哥达纲领》基本内容有哪些?23.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的目的有哪些?24.试述“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2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是怎样阐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的?2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7.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 28.试述《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背景。
29.《反杜林论》是怎样形成的?30.“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蕴含着怎样的思想?31.批判‘工资铁率’和‘不折不扣’的分配论。
32.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是怎样阐述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的?二、应用题:1、.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基本观点,分析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2a62e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e.png)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首先,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2分)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他所处的其中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
(2分)最后,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具体的历史的。
(1分)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1分)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1分)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分)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分)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能动的方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他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1分)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的理解。
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的直观,市民社会是指将私人利益关系作为总和的社会。
(1分)旧唯物主义以它为基础,用关于个人功利的观点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的必要。
(1分)新唯物主义不仅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认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会关系中生活。
(1分)因此,“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1分)其涵义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或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1分)4、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1分)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1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1分)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4a55d3f705cc17552709c2.png)
1.根据文本,说明实践性是马哲的中心范畴。
实践性表现在:首先,马哲第一次真正引入实践,把哲学变成了一门科学的哲学。
其次,实践是马哲的核心和基础,贯穿于的始终。
革命性以实践性为基础;实践以革命为目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
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
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最根本的含义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并用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去代替它。
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它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是分不开的。
科学本身就是重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离不开其他社会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
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的指导。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观规律对旧世界的变革;它的科学性是坚持在对旧世界改造中要求遵循客观规律。
这二者在实践中实现了结合和统一。
2.马克思指出了新哲学和旧哲学(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表现哪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认为意思第一性,意思决定物质。
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发展的全面的,承认矛盾的。
2011研究生《马列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2011研究生《马列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59d1b565ce050876321327.png)
研究生《马列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仅供参考1、试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答:理论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存在很多的争议,但不论两者的关系怎样,都不可以忽略双方各自的存在,都必须含有双方的互构与解析,从顺序看,《手稿》异化劳动理论在前,唯物史观在后。
由此一点,个人认为:(1)《手稿》异化劳动理论与唯物史观存在非零关系;(这个我不知道怎么答)(2)《手稿》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对于其后唯物史观的创立肯定发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释时基于现实中的特别是工人的劳动而展开的,这和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前提是一致的。
即把人看成是历史存在的前提,个人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时历史活动的起点。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而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比较两者只是一步之遥。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人发展的否定阶段,人类历史的发展应该向着自由劳动阶段复归。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扬弃异化劳动才能实现人的解放,这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成熟的标志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共产主义学说的阐释具有重要的意义。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1、马克思在<手稿>中给我们提供了正确处理以往思想遗产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首先对它们的基本概念实行改造的方法.马克思在《手稿》中改造了:如对费尔巴哈、黑格尔的以及国民经济学的“人的本质”概念的改造。
2、《手稿》给我们提出了全面理解以往思想资料和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法,也就是理论和本时代的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批判继承方法。
马克思1843年到巴黎后,热情投身于工人阶级的理论活动,不仅专研法国各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的著作,而且重视非知识分子(如魏特林)在社会批判和社会理想方面对本时代的理论概括,从他那得到许多生动具体知识。
专业硕士: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
![专业硕士: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c9e5a960783e0912a2162ad5.png)
专业硕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1847年《布鲁塞尔笔记》中的一篇笔记。
这篇笔记写于1845年春天,页面上方有“1、关于费尔巴哈”的标题。
1888年,恩格斯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1、关于费尔巴哈”这一手稿,并对原文的个别地方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加上了《马克思论费尔巴哈》的标题,作为自己经过修订以单行本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予以发表。
恩格斯在该书出版序言中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①。
笔记题目由此而来。
《提纲》②有两个稿本:一个是马克思1845年写的手稿,一个是恩格斯1888年修改后发表的。
现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根据恩格斯的提法后加的。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提纲》,并把它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序言》中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③1893年2月7日,恩格斯在致弗·雅·施穆伊洛夫的信中再一次强调指出:“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在我看来,您在我的《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可以找到足够的东西——马克思的附录④其实就是它的起源。
其次,在《宣言》⑤(1892年柏林新版)的序言和《揭露共产党人案件》的序言中也可以找到。
”⑥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走向新唯物主义的。
而《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4卷第212页。
②《提纲》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缩写,下同。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4卷第212—213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70fcbce9195f312b3069a51a.png)
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处理和解决民 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始终没有触及到阶级统治这一 本质问题,某些开明的政策也仅具有缓解民族矛盾的 统治策略意义,不可能从根本上化解民族矛盾,解决 民族问题。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人类社会发 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预 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斯大林遵循列宁的思想,对俄国的民族问题、世 界范围的民族问题、苏联建立和发展中的民族问题进 行了有所深化的研究,在关系到民族理论的某些基本 原理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 理论体系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20世纪90年代,建国70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联盟大厦在政治演变中轰然倒塌。世人从各个方面去 探究其解体的原囚,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最终倾覆联 盟大厦的杠杆,主要是依托于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 和国、自治州和自治专区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势力。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初创阶段,时限为从19世纪40年代初至19 世纪40年代末,即《共产党宣言》的正式问世。
撰写了《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等 文章。提出了犹太人的民族平等问题,而且还开始对民 族的形成问题、对民族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 初步研究,并提出了“三个过渡”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课程试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课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61b009b650e52ea551898e4.png)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一、填空题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3、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论文题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对现代炼化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生姓名:阿不都热合木.托乎提学号:2011313017所在院系: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年级:化学工程与技术(2011年级)任课教师:董贵成完成日期:2011 年11 月20日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再生产理论对现代炼化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阿不都热合木。
托乎提董贵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昌平 102249)摘要:通过学习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资本论》理论其再生产理论,认识《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社会生产的规律、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并提出了《资本论》再生产理论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点。
关键词:《资本论》; 再生产理论; 企业管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资本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其中再生产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认真学习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搞好企业管理工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而且,这三个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基石就是《资本论》。
恩格斯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阶级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1](P79)“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1](P548)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的建立还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论》所阐述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因此,列宁说,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2](P429)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3](P596)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有机整体,那么〈《资本论》无疑是这一有机整体的坚实的基石。
离开这一坚实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厦就会坍塌;牢牢地站立在这一坚实的基石之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列宁曾经说过:“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但他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
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的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
”[4](P145)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资本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系统运用。
三、《资本论》揭示了社会生产的规律马克思认为,说到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的生产,因此,对于社会生产规律的研究不能脱离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同时,马克思也不否认,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共有的规律,只要把这些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例如: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5](P208)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
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
[5](P408)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从而节约地利用自然力,用人力兴建大规模的工程占有或驯服自然力,--这种必要性在产业史上起着最有决定性质作用。
[5](P578)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5](P384)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分析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劳动过程的一般内容和基本要素、分工协作的发展规律、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机器、大工业和科学技术的作用等问题。
马克思对生产一般的这些研究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一般条件和一般要求,对于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是适用的。
四、《资本论》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规律《资本论》第1卷第1篇“商品和货币”考察的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一般,在这部分的内容中,马克思阐明有关市场经济的许多规律,诸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这些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疑仍然要发生作用。
《资本论》第2卷对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考察也是非常具体和有用的,即使是《资本论》第1卷,虽然比较侧重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的考察,但这种考察也没有脱离开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和把握,比如价值是本质,货币则是现象;劳动力价值是本质,工资则是现象。
[6](P1363)江泽民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
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7](P20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作为了我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
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提示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的。
五、《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同时体现着马克思在哲学、政治、法律、历史、宗教、技术、教育、家庭、道德等各个方面闪烁着天才火花的宝贵思想。
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乃至于非马克思主义学科,都无不从《资本论》中吸取丰富营养,获得宝贵启示。
六、《资本论》发展中国经济学的重要基础综上所述,《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揭示了社会生产、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指明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理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资本论》为重要基础。
七、《资本论》再生产理论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点马克思主义关于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系统形成主要体现在第二卷部分。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其中第一篇主要描述了资本的形式变化及其循环,主要研究从事物生产的单个产业资本如何依次通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由货币资本形式转化为生产资本形式,又由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再由商品资本形式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以实现其价值增值,其核心就是揭示了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各种形式的变化其循环的连续性、联系性、并存性及其规律性。
第二篇主要论述的是资本的周转,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资本不断反复循环运动的周转方式和周转速度及其影响周转速度的因素等,以生产资本的循环形式为重点,阐述了缩短周转时间,加快周转速度的重要意义。
资本周转一次就带来一次剩余价值(形式上表现为利润),周转次数越多,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第三篇主要论述的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通过分析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联系和区别,把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区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从简单再生产入手,论述了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提出了生产资料的生产要优先增长的细想。
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实现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生产和消费需求的问题,没有生产提供的产品,消费就没有对象,同样只有通过消费,产品才能得到最后变成资本。
反映出社会总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全社会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问题,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客观规律。
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形成的完整的循环过程,资本每循环一周是要带来剩余价值的,如果资本家把这些剩余价值用来再投入到货币资本中,就形成了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中资本循环的客观规律,资本运动的规律适合于所有形式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资本运动也是遵循这个规律的,所以,如果撇开它的资本主义性质,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规律对现代炼化企业管理的指导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现代企业的运营管控与资本循环理论相结合。
第一,加强资本循环的可靠性管理,形成稳定资本循环路径,为企业带来资本价值增值,取得更多的周转资本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第二,控制资本的使用成本,不管是在购买还是生产、销售阶段,控制资本成本是企业的根本所在,现在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成本的竞争。
第三,加快资本循环速度,缩短资本循环时间,是企业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只有完成了循环,企业利润才得以实现,循环次数越多,企业效益越显著。
第四,流通是资本循环中最不可忽视的。
用现代企业管理概念讲就是加快物流的速度。
企业往往容易重视生产环节,重视商品形成的各个环节,包括销售环节,但容易忽视物流环节的速度。
因此,要搞好现代炼化企业管理,必须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完整的现代企业管理架构建立起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员工奖励机制和薪酬体系,做好企业发展目标的长远规划,把扩大员工的思想和积极性都统一到企业的发展上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懂得资本循环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效的完成资本循环,形成资本的循环增值,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2、资本成本的控制资本成本是马克思提出的,社会生产中资本能够在循环中带领利润,但取得资本是需要成本的,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资本使用成本越低,总生产循环过程中成本就越低。
3、控制生产环节成本生产环节成本过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工艺不合理造成的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增加和能源场地的浪费等;上下工序间的配套不匹配造成的生产环节瓶颈;形成了企业运行中看不见的冰山。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科学的设计工艺流程,再造工艺流程,提高成品合格率,向国际先进的同行管理者学习对标,使之更科学、更合理。
4、重视流通环节资本流通是企业最根本的核心,购买资本转换为生产资本再由生产资本转换为商品资本,只有通过销售和物流环节才能实现商品价值的转换完成循环变成下一个循环资本,因此,加强销售环节控制和加快物流速度是关键。
5、缩短企业管理链条企业管理链条过长,直接的表现就是非生产环节人员过多,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环节较多,审批链条太长,增加生产管理环节的运转速度,从而增加资本循环速度,影响最终的资本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