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东汉散文

合集下载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词赋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词赋

第三节
王充的文学批评
一、王充《论衡》
王充所著《论衡》八十五篇,是东汉重
要的政论散文。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 曰:‘疾虚妄’。‛
文学批评:
1、重视文学的实用价值;
2、主张书面语和口语一致;
3、要求创新,反对模拟和抄袭。
三、刘向《新序》、《说苑》
引用大量先秦经传子史中以及流行于民
间的故事、传说和寓言,基本上是旧文, 有些经过了加工剪裁。
四、扬雄(前53
- 18)
‚四大赋‛:
《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河东赋》。
《太玄》(仿《周易》而作)
《法言》(仿《论语》而作)。
《解嘲》(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
艺术;班固为尊者讳,常常删去讽刺语 言和细节描写。
如班固将《史记· 项羽本纪》之‚鸿门
宴‛一节,移入《汉书· 高帝纪》,但 删去了其中几处显现人物风采的对话。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班固的这些改动,
不仅降低了原作的思想性,而且使人物 的风神举止大为减色。
4、语言表达
《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
赵晔的《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
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 小说的雏形。
四、袁康《越绝书》
《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
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除讲述 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 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
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 手,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
作品为《两都赋》。
《两都赋》假设‚西都宾‛向‚东都主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第一篇:汉代论说散文汉代论说散文第一节汉初论说散文一、贾生《贾生》八篇。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文帝时则有颍川贾生,尝借景为喻,言治乱之道.名曰《至言》。

其后每上书,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不见用。

所言今多亡失,惟《至言》见于(汉书)本传。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贾谊与晁错》)臣个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至秦则不然。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日而视,倾耳而听。

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

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又为阿房之殿……为驰道于天下……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秦以熊焘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

……《至言》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义必怠于政矣。

……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射猎,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大学,修先王之道。

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

……《至言》(《至言》)雄肆之气,喷薄横出,汉初之文如此。

昭宣以后,盖希有矣,况东京而降乎!(姚鼐《古文辞类纂》)(《至言》)大旨谓国家广益,在贤士纳忠。

欲得忠益,则在平时尊礼以养士气。

如秦以极盛而速灭者,不闻忠告也。

所以然者,暴士故也。

盖礼士为中主,为当日与方正之士驰猎而发也。

若只作谏猎书看,失之千里。

云合澜回,每回目眩然眼豁。

(浦起龙《古文眉诠》古厚而发辉丽之色,矫健而涵博大之规。

《吕览》、《韩非》之流,文章尚未与著书分途。

(《骈体文钞》卷一一谭献评)《贾子·先醒篇》:“君好谄谀而恶至言。

两汉散文

两汉散文

王充《论衡》
宗旨:疾虚妄 特点:批判性 论辩性 汉代口语,准确精炼,朴实 无华
王符《潜夫论》
指斥时弊之作 文字准确简练 文风朴实无华 气势较《论衡》温和富雅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1、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2、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3篇)》 3、刘向《说苑》《新序》 *司马迁《史记》
一、西汉散文(二)西汉散

4、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本传 《淮南子》21篇 刘安群臣或宾客集撰 思想:“容该百家”,以阴阳、道家思想为主, 主张“至道无为”的黄老思想 目的:具文化总结性质,试图为汉制法 文学价值: 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 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背理而伤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匈奴 侵扰,粮食储备不足
贾谊的成就与地位
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
出的文人
其政论散文兼具深刻政治思
想,高瞻远瞩的袁盎晁错列传》,
《汉书》本传 政治家 主张抑制诸侯 “诛晁错, 清君侧” 衣朝衣就斩于东市 主张务农贵粟 《论贵粟疏》
贾谊创作
内容:总结秦亡原因 汲取秦末农民起义教训 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为巩固完善新政权提出主张 代表作:《过秦》《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过秦》
内容:过秦+主张 特点:铺排,对照,
比喻众多 气势奔放,富丽壮美
《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长篇政论文
“万言书之祖” 内容:陈弊+主张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动人心魄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5、董仲舒
6、刘向

东汉论说散文

东汉论说散文

东汉论说散文东汉论说散文呀,那可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相当璀璨的一部分呢。

东汉的论说散文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就像一群性格各异的人在那里高谈阔论,各抒己见。

它们有的像老学究,满腹经纶,讲起道理来是一套一套的;有的又像热血青年,充满激情地表达着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咱们先说说王充的《论衡》吧。

这《论衡》就像是一个超级理性的智者,站在那里对世间的种种迷信观念进行批判。

它就好比是一阵清风,想要吹散那弥漫在人们心头的迷信迷雾。

在那个时候啊,很多人都相信一些神神鬼鬼的东西,王充就站出来了。

他的文字犀利得很呢,就像一把锐利的剑,直刺那些荒诞的说法。

他写的东西不是那种空口说白话,而是有根有据的。

他就像是一个严谨的侦探,在寻找真相,用事实和逻辑来构建自己的观点。

你想啊,如果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大屋子,里面乌烟瘴气的,那《论衡》就是那个打开窗户透气的人。

再看看班固的论说散文。

班固啊,他就像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者和记录者。

他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他在讲述事情的时候,就好像是一位老祖父在给小孙子讲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把那些历史事件、人物都描绘得活灵活现。

他的散文里有对历史的尊重,有对文化的热爱。

这就好比是一个手工艺人,精心雕琢着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他的文字就像是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展开在读者的眼前,让人们能够看到东汉时期的风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还有蔡邕,他的论说散文也别有一番风味。

他的文章就像是一条灵动的小溪,流淌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有时候呢,他会抒发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那感觉就像是一个漂泊的游子在对着月亮诉说自己的孤独和思念。

他的文字充满了感染力,能够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怒哀乐。

这就像你听到一首动人的歌曲,歌手的每一个音符都能触动你的心弦,蔡邕的文字也是这样,能让你感同身受。

东汉的论说散文啊,它们不仅仅是一些文字的组合,更是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火花。

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读散文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读散文能获取很多的营养和乐趣。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古代先秦两汉散文,供大家欣赏。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论贵粟疏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两汉散文

两汉散文

一、秦代散文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

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曾官至丞相。

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

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

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

最后,指出逐客之害。

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

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

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一、两汉散文之政论散文

一、两汉散文之政论散文

2、东汉政论散文
②仲长统
仲长统之文或针对图谶迷 信、或针对社会风尚、或 针对外戚宦官,批判锋芒 几乎遍及社会现实的各个 方面,表现出士人与政权 的疏离、国家意识的淡薄 和个人意识的强化。风格 上,言辞锋利,骈俪色彩 很浓,具有工丽整齐的特 色。
2、东汉政论散文
东汉时期的政论散文创作继承了西汉散文的 传统,又独具特色,直接开启了魏晋南北朝 文学。 东汉政论文以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 《昌言》、崔瑗的《政论》等著作为代表。
2、东汉政论散文
这些作品: 在内容上,以理性精神,对社会黑暗现象和 官方统治思想的尖锐批判,形成了批判性政 论散文。 在风格上,作者继承了西汉散文一直发展着 的骈偶化传统,文章更为整齐工丽。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晁错
在夹叙夹议过程中,作者还有意插入抒情之笔。如写 农夫之苦时,作者以同情的语调写出:“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者矣”;写奸商害农时作者又道:“此 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里不仅 夹叙夹议,而且抒发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具有一定的 感染力量。 作者还多用对比手法。如古今对比,五谷与金玉对比, 农民与商人对比,车骑法与入粟拜爵的主张对比,等 等。通过对比来论证问题,能够找出差异,突出利弊 和优劣,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晁错
②《论贵粟疏》赏析 西汉建国初期,汉高祖刘邦由于采取了罢兵归家、 抑制商人、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措施,使秦朝末年 因连年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逐渐得以 恢复。文帝即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重视农桑,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但 由此也产生了因商业发展而导致谷贱伤农,大地 主、大商人对农民兼并侵夺加剧,大批农民流离 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社会现象。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

2 晁錯散文 晁錯作品見于漢書本傳與食貨志中,如《賢良文學 對策》、《上書言太子宜知術數》、《上疏言兵 事》、《言守邊備塞務農力本當世急務二事》 (即守邊勸農疏)、《復言募民徙塞下》、《說 文帝令民入粟受爵》(即《論貴粟疏》)、《復 奏勿收農民租》、《說景帝削藩》等。漢書藝文 志著錄晁錯三十一篇,今所存的亦只漢書所載數 篇。
一淮南王劉安生平
淮南王劉安的父親名劉長,是劉邦的少子。和文 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因為常驕縱不法,得罪被 流放,不食而死。劉安即劉長的長子。襲其父爵 為淮南王。所以劉安是武帝叔父。
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 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 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 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 言。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 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 草乃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 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又 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每宴见,谈说得失 及方技赋颂,昏莫然后罢。 …伍被自诣吏,具告与 淮南王谋反。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捕王 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上下公卿治,所连 引与淮南王谋反列侯、二千石、豪桀数千人,皆以 罪轻重受诛。 ……上使宗正以符节治王。未至,安 自刑杀。后、太子诸所与谋皆收夷。国除为九江郡。 (漢書本傳)
第五章 漢代諸子散文
第一節 賈誼晁錯政論文
長沙賈誼故宅
一 賈誼 1生平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 中。…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 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絳、灌、東陽 侯、馮敬之屬盡害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 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 以壽不得長,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弔 屈原。…後歲餘,賈生徵見。…既罷,(文帝)曰,吾久 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 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 之。…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後。賈生自傷為傅 無狀,哭泣歲餘,亦死。(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

文章导读
《过秦论》详尽地分析了秦所以能削平六国及 其所以灭亡的原因,目的是提供汉文帝作为改 革政治的借鉴。篇中就各方面分析秦所犯的错 误,故题名为《过秦》。上篇总论秦得天下的 形势,及其灭亡的主因:“仁义不施” 。中篇 剖析秦在统一后没有正确的政策和二世未能改 正错误。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 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三篇对秦国历史发展,扼 要而明确地指出其成败关键所在,开中国散文 中“史论”的先河。
《淮阴侯列传》其文
《淮阴侯列传》叙述了韩信跌宕起伏的奇异的一 生。 1、少年有奇行 2、青年有奇遇 3、刘邦击掌称奇 4、屡出奇兵 5、功成而身败名裂 整篇传记贯穿一个“奇”字,充满悬念,曲折多 姿。
韩信评价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 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 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 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 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 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 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 亦宜乎!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 1、少年躬耕与读书 2、青年游历 3、继父职,担任太史令 4、李陵事件 5、发愤著《史记》
《史记》的体例
《史记》的体例及其意义 全书包括 “本纪”, “世家”, “列 传”, “表”, “书”,共五个部分。 司马迁是从大一统的思想出发安排其体例 的。
《史记》的创作目的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 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 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 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 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 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 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 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 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 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第4讲 东汉散文

第4讲 东汉散文




《汉书》的手法 《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首先,《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 得非常准确。 其次,《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 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再次,《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 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比如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 很少有部历史散文《越绝书》的许多内容和《吴越春秋》相同。 《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 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 感。 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 文士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吴越之民重剑轻 死,信巫淫祀,这两部历史散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 强烈的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无不和吴越文化的历史传统密 切相关,这两部作品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
《论衡》一书的文字比较接近汉代口语,既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论衡》的用词朴 实无华,不重雕琢,在当时文风日趋骈俪化潮流中独树一帜。 《论衡》一书以疾虚妄为宗旨,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原因,其中也有许多局 限。王充对神学目的论持否定态度,不承认有意志上帝的存在,但仍然认为人的贵贱寿 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时数的支配;他不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却相信观察骨相气色 的相面术;他不承认有雷公龙神存在,但对民间的求雨术却表示认同。 《潜夫论》 王符的《潜夫论》和王充的《论衡》都成书于东汉中期,也是一部愤世嫉俗之作,对当 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切中时弊。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 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王符批判靡丽浮华的文风,《潜夫论》一书的文字皆朴实无华,准确简练。书中虽不时 显露批判的锋芒,但以温雅弘博见长,不为卓绝诡激之论,和王充的《论衡》稍有不同。 王充、王符以及后来的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而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10本汉代史传散文

10本汉代史传散文

《史记》的艺术成就
• 一,叙事成就 • 1,总体结构,以本纪为根本,以世家、 列传为枝杈,以表、书做不同方面或层 次补充,形成一有机整体。规模宏大, 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形象鲜明,不愧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宣言。
叙事成就
• 2,人物传记编排的高超的技巧,生动 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 各层次人物传记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 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部联系,遵循着 以类相从的原则。人物传记有分传,有 合传。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 追根溯源,揭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 用的因素。
• 《史记· 天官书》说“夫天运,三十岁 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 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 为国者必贵三五(指三十岁一小变,五 百岁一大变),以下各千岁,然后天人 之际续备。”
• 程金造《述史记太史公一家言的实质》“太史 公著《五帝本纪》冠于全书,又首始黄帝, 实是以此篇著出其拨乱反正的具体事实,以 成其‘一家之言’,为其全书所述的数千年 史事,建立下国家治平的根本原则。” 司马 迁从统一与集权的立场出发,将统一观念用 于统摄史书的写作,改变了以前史书的分散 结构。总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血统论,历 代帝王、诸侯、名人以及民族,总以同一血 统贯之,认为自从轩辕氏黄帝建立起统一的 部落联盟以后,五帝、三代世代相承。
• 3,《史记》叙述历史事件,不满足于 平铺直叙地介绍故事梗概,而是常常 要具体写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再现出人物活动的生动曲折的情节和 紧张的场面。如《魏公子列传》写信 陵君迎接侯生的经过通过对信陵君亲 自迎接侯生情节的细致入微的描述, 把信陵君“仁而下士”和侯生傲岸的 性格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给读者 留下深刻的印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史记》风格特征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东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东汉时期,散文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并得到广泛的发展和运用。

散文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感受、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东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

一、散文的定义与特点散文是一种以准确、简练、自然的语言,通过修辞手法和文体特色展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思的文体。

东汉散文充满了真情实感,追求抒发个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二、东汉散文的流派与代表作品1. 赋:东汉时期,赋作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是以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感慨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散文体裁。

代表作品有张衡的《广陵赋》和班彪的《烈女赋》。

2. 论议:论议是东汉散文的主要流派之一,以议论时事、社会现象、人性道德为主题。

代表作品有班固的《光武中兴论》和刘向的《列女传》。

3. 游记:东汉时期的文学成就中,游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游记以作者自己亲身游历的经历为基础,以记叙和描写来展现旅途中的见闻和思考。

代表作品有班固的《翰苑》和班彪的《二京记》。

4. 诗文杂录: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一种以杂录形式收集和整理诗文的散文形式。

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楚辞赋》和王逸的《文选序》。

三、东汉散文的艺术特色1. 笔触质朴:东汉散文追求写实,注重情感真挚,对人物、景物的描写注重准确细腻,力求通过质朴的笔触展现生活的真实。

2. 用典考证:东汉散文中常常运用典故和引用,展现作者的博学多才,对历代文学作品有所借鉴,同时也通过典故的使用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3. 情感真挚:东汉散文注重表达个人真情实感,对人生的痛苦、迷茫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向往进行感情的展示,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脆弱生命的认同。

4. 辞章工巧:东汉散文在修辞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技巧,如运用对偶、排比和象征等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四、东汉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东汉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宋代以后的散文创作影响巨大。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
王充(27—97?)出自细族孤门,仕途坎坷, 因此形成了自觉的批判意识,一生志在纠正 世俗的虚谬。
“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著论衡。
《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写作目的是要使 语言表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出辨别真 伪的标准。
《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现存八十 四篇,缺《招致》。
王符《潜夫论》
独传、合传与类传:独传就是只给一个人作传,如《李斯列 传》,合传就是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作传,如《屈原贾生 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类传就是把某些相同类型 的人物放在一起作传,如《游侠列传》、《刺客列传》、 《酷吏列传》,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 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史记》因纪传体所限,使用“互见法”以避免叙事记人的 重复,或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货殖列传》列举了计然、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 乌氏倮、巴寡妇清等生财致富的事例,强调商业在民富国强
中所起的作用。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进步的,他的关于经济发展是 一个国家强盛衰的基础,关于工商业生产在社会历史上 的作用和地位,关于肯定人追求财富的合理性等问题的 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谏营昌陵疏》是一篇有名的政论散文。反 对成帝大营昌陵,历述古代帝王薄葬之益、 厚葬之害的历史事实,并阐明“自古及今, 未有不亡之国”,以及“死者无终极,而国 家有废兴”的道理,意蕴深刻,态度诚恳, 说理透辟,是一篇极富教益的文章 。
刘向的校篇之功
刘向与其子刘歆共同完成的《七略》,是我国第一 部目录著作。
8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专门史。
《史记》的体例革新
在体例上突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 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

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

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论治安策》、《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过秦论》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

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

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

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

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

虽历时2000余年,但其论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

文章直抒政见,观点鲜明,议论锋利,论证严密,善用对比,笔势流畅,说服力强,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无论对历代经济政策的制订,还是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的佣工或无业的游民,官僚、商贾的淫侈之风也日益增长,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很不利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贾谊就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

12 东汉散文

12 东汉散文


二、《越绝书》


与《吴越春秋》内容风格类似的东汉的 另一部历史散文是《越绝书》。 学术界一般认为《越绝书》的作者为袁 康和吴平。
(补充) 两书与吴越文化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 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 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特点。 吴越之民重剑轻死,信巫淫祀,二书中曲 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 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无不和 吴越文化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这两部作 品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汉书》的思想


1、尊显汉室,汉有世家 2、独尊儒术 倾向于上层但又不失客观
五、《史记》与《汉书》
比较
(一)人物刻画的差异 123456 (二)叙事艺术的不同 1234

(一)人物刻画的差异



1、《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 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 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2、《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 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 和经师儒生。 3、和秦汉之际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 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 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5、 《论衡》的宗旨 王充自称《论衡》是一部“疾虚妄”的 书:“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 曰‘疾虚妄’。”(《论衡· 佚文》)他 之所以将此书取名《论衡》,就是想让 它“如衡之平,如鉴之开”(《论衡· 自 纪》),用来衡量事物的轻重6、《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 周是酷吏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西 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班固也批判酷 吏,《汉书》亦设《酷吏列传》。可是,《汉书》 的《张汤传》、《杜周传》在揭露张汤、杜周文 法刻深,寡恩少义的同时,对他们的子孙张贺、 张安世、张延寿、张千秋,杜延年、杜缓、杜钦 等人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

司马迁的生平和他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 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西汉伟 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史记· 太史公自序》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 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 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 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 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 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再如“鸿门宴”事件,牵涉到的人物很多, 在刘邦、项羽、樊哙等人的传记中又都非 提不可。为了不重复,司马迁“详此略 彼”,在《项羽本纪》中写得极为详尽, 有声有色,而在《高祖本纪》、《樊哙列 传》中则极为简略,几乎没有多少具体的 细节描写,而只是用叙述的语言交代过去。 因此,“互见法”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 见”,在人物塑造与结构安排上都起到了 很好的作用。
汉代散文的主要类型
西汉前期政论散文(贾谊《过秦论》) 西汉中期抒情散文(司马迁《报任安书》) 西汉历史散文(司马迁《史记》) 东汉历史散文(班固《汉书》) 东汉后期政论散文(仲长统等)
贾谊《过秦论》等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 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 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 世家》及《汉书》。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 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 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 固统治的借鉴。
第三,用“互见法”来描写人物形象,全 面展示性格特征。所谓“互见法”,指的 是司马迁为组织安排结构、展示传主多方 面性格特征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将一个 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 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 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这样既避免了重 复,又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表现了历史事 件的复杂性与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做到 突出主题,详略得当,而又左右映带,完 整圆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王符的《潜夫论》

1、作者:
王充、王符以及后来的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 散文三大家,而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2、内容: 王符的《潜夫论》和王充的《论衡》都成书于 东汉中期,也是一部愤世嫉俗之作,对当时社 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 切中时弊。

3、特点: (1)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 照和排比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王符批判靡丽浮华的文风,《潜夫论》一 书的文字皆朴实无华,准确简练。书中虽不 时显露批判的锋芒,但以温雅弘博见长,不 为卓绝诡激之论,和王充的《论衡》稍有不 同。
4、《吴越春秋》的文学成就
① 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吴越春秋》在记载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时,特别集中描写 了伍子胥奔吴和破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灭 吴雪耻的故事。故事取自正史,但作者在写入本书时,又根 据民间传说和想象,增加了一些合理的情节,特别是增加了 一些生动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② 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 《吴越春秋》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其源在于《吴越春秋》吸收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③ 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 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尤 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
四、《汉书》的思想


1、尊显汉室,汉有世家 2、独尊儒术 倾向于上层但又不失客观
五、《史记》与《汉书》
比较
(一)人物刻画的差异 123456 (二)叙事艺术的不同 1234

(一)人物刻画的差异



1、《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 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 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2、《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 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 和经师儒生。 3、和秦汉之际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 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 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
第二节
《吴越春秋》
一、《吴越春秋》
1、作者: 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人。 著有《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 2、内容: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其书今存 十卷。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全书以吴 越争霸为主线,具体到各章又都有自己的重点,保持 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讲述的 故事具有连续性。


4、《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 物的传记。《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 那样众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传记, 却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写得酣暢淋漓,悲 剧气氛很重。 5、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 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在 汉初的功臣传记中,只有《绛侯周勃世家》写了周 勃、周亚夫父子的事迹,其他人的传记基本是止于 其身。《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 。

4、 《论衡》的成书 王充《论衡》写作于明帝永平末至章帝建初末 的十馀年间。 正是在章帝年间,皇帝亲临白虎观,大会经师, 钦定经义,并命班固把会议的内容编纂成《白 虎通义》,郑重其事地把一套谶纬迷信和天人 感应的学说制定为“国宪”,也就是宗教化的 国家意识形态。 《论衡》恰恰是站在比较接近原始儒学的古文经 学立场上,激烈地批判官方这种宗教化庸俗化 的今文经学。
6、 《论衡》的特点 《论衡》的第一个特点是“疾虚妄”,深刻地批 判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谶纬迷信。 《论衡》的第二个特点是论述范围非常广泛,八 十四篇文章,涉及了历史与现实,政治与思想的 各个方面。 《论衡》的第三个特点是论证全面,征引广博。 《论衡》的第四个特点是语言浅近通俗。
7、《论衡》的缺点 一是过于繁复 二是过于朴质无华,缺乏文采。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汉书》 《吴越春秋》 《论衡》和《潜夫论》
第一节 《汉书》
一、《汉书》的作者 班固(公元32~192),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人。父班彪,是光武帝时著 名的学者,曾经采集前史遗事,参验异闻,著 《史记后传》六十五篇(一说一百余篇),记 述汉武帝以后的历史。班固二十三岁时,因父 死返乡,承继父志,于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 58年)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班固还是东汉有名的辞赋家,《西都赋》、 《东都赋》都是汉赋的名篇。

三、东汉的碑文


东汉碑文和秦代刻石铭文有渊源关系,但东汉碑 文不像秦刻石铭文那样凝重呆板,而是不时有清 丽之作。 崔瑗的《河间相张平子碑》 胡广的《征士法高碑》 蔡邕的碑文在东汉最为著名,成就尤高。
三胡碑 《郭有道碑》 《陈太丘碑》
四、东汉的游记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 游记。该文记叙建武三十二年(56年)的封禅活 动,虽然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写来,但其中时有精 彩的景物描写,攀登泰山的艰险场面也写得很传 神。 这篇游记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封禅仪式 也多有 交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后来的《洛阳伽蓝 记》、《水经注》在笔法上和这篇作品有很多相 似之处。
势力的影响;与其本人经历有关,也曾入狱释放;处 于皇帝的干涉,歌颂汉代的朝廷。
三、《汉书》的体例

《汉书》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到王莽政权倾覆(公元23年)间 229年的西汉历史。计纪十二篇、表八 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凡《史记》已 载之汉武帝太初以前部分,《汉书》多 采用旧闻而略予增删。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一、王充与《论衡》 二、王符的《潜夫论》 三、东汉的碑文 四、东汉的游记

一、王充与《论衡》
1、王充: 王充(27—96) 字仲任 会稽上虞人 东汉思想家 出身于“细族孤门” 2、《论衡》 约20多万字,是中国古 代杰出的自然主义无神 论著作。
3、《论衡》的选材: 《论衡》全书85篇,现存84篇,缺《招致》篇。 从开始的《逢遇》篇到《物势》篇共14篇,选 材角度较新。王充不是泛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道理,而是选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 别加以阐述,其中包括人的遭遇、命运、天性、 才气、骨相等颇有深度的议题,都是围绕着自 身的困扰而展开。这些专论体现了王充对现实 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于人类的终极关 怀,和《荀子》的某些篇章有相似之处。
班固既是经学家,又 是史学家和文学家。 作为一代经学大师, 班固发展了董仲舒以 来今文经学的神秘主 义哲学体系,在思想 上是忠于儒学正统的。
二、作《汉书》的原因
1、家族的有利条件:班固的祖姑母班婕妤深的皇帝
宠爱,喜好藏书,班家古书众多。
2、其父影响:其父班彪立志续写《史记》。 3、班固修写断代史:国家中心主义,受到当时政治

5、 《论衡》的宗旨 王充自称《论衡》是一部“疾虚妄”的 书:“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 曰‘疾虚妄’。”(《论衡· 佚文》)他 之所以将此书取名《论衡》,就是想让 它“如衡之平,如鉴之开”(《论衡· 自 纪》),用来衡量事物的轻重是非。





பைடு நூலகம்
6、《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 周是酷吏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西 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班固也批判酷 吏,《汉书》亦设《酷吏列传》。可是,《汉书》 的《张汤传》、《杜周传》在揭露张汤、杜周文 法刻深,寡恩少义的同时,对他们的子孙张贺、 张安世、张延寿、张千秋,杜延年、杜缓、杜钦 等人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

3、体例: 《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 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内容 主要根据《国语》,同时兼采《左传》和 《史记》。然虽采自历史,却又不拘泥于史, 里面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并有一定的虚构 成分,不象正史那样严谨。全书所叙重要事 件都明确标示年代,但实际并不准确,多有 讹误。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周琳 1505417509@
前言




东汉散文在西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 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 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 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 从总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 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 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 正。
(二)叙事艺术的不同
1、寓褒贬示吉凶的精密笔法
《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 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2、强化起始事件的叙事力度 《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 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 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3、安排轶闻逸事的固定位置 《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 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 4、崇尚典雅藻饰的语言风格

二、《越绝书》


与《吴越春秋》内容风格类似的东汉的 另一部历史散文是《越绝书》。 学术界一般认为《越绝书》的作者为袁 康和吴平。
(补充) 两书与吴越文化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 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 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特点。 吴越之民重剑轻死,信巫淫祀,二书中曲 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 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无不和 吴越文化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这两部作 品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