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一、名词解释1.国际关系答:国际关系是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重要集团间的关系,尤指当今按领土组织起来的主要的民族国家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侧重于国家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国家间关系。
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全面地观察世界,既看到国家行为体,亦看到非国家行为体。
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①国家与国家的关系;②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③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经济学答: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指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渊源有三,即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的理论渊源,而且其本身就包含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3.理想主义答:理想主义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较早的一个学派。
这一理论体系又被称为制度跨国主义,其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
这一范式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
以集体安全原则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是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
这种构想追求的不是权力的平衡,而是某种权力的共同体。
在这个新体系中,所有国家将在共同的事业中合作,为所有国家提供安全与正义。
理想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即使不能提供世界政府,至少也能提供某种国际行为规范和约束。
理想主义的渊源之一是古典法学家格劳秀斯的思想。
现代理想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学说。
它的特点是强调跨国联系。
并且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建立。
理想主义对人类持乐观的观点,认为通过建立新的标准和制度,人类社会就可以得到完善和改进。
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和赫德利·布尔。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1.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为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行为体即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一体,使得彼此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垄断逐渐取代自由竞争而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
在这个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为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而在经济上和领土上将世界瓜分完毕,同时也使整个世界形成为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整体,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3)国际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这是现在国际社会比较一致的看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较为专门和系统的国际政治教科书和理论著作。
(4)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对各国政治家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当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学。
2.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国际政治学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但是它的思想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近代,甚至是古代,从思想史的发展角度看,对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有哲学、政治学、世界史学、国际法学、地理学、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具体内容见表1-1。
表1-1 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3.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国际政治学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世纪风云的产儿”。
自形成至今,国际政治学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政治学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学主要处于初创阶段。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导论 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概念题1.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答:(1)理性主义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的把理性选择模型应用于国际关系问题,诸如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或博弈论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理性选择强调的是行为体怎样试图使其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这些利益。
(2)建构主义是指针对理性主义以为既定的客观事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事实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建构的社会事实,认为社会事实的形成乃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它们并不是既定的,而是取决于观念因素的研究方法。
这种观念不是指个人观念,而是指“集体意向”,即共有的观念或文化。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建构主义研究途径的主旨就在于说明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怎样建构了社会事实。
2.案例研究法答:案例研究法是指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人们基于特定目的,选择单个或少数事例,联系其发生条件与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途径。
案例研究法可分为非理论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前者是对该事实本身进行解释,类似于历史性研究,而后者则是为了检验或发展理论。
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运用普遍却又存在争议的方法,通过联结个别研究和一般研究,可以打开通向理论概括的门径,但它本质上并不是一种普遍性研究,不适合需要用大样本进行分析的问题。
用案例法对理论进行检验,可以进行证实,也可以进行证伪。
3.定量研究法答:定量研究是指与定性研究相对的概念,也称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
进行国际关系研究,人们不但需要论及对象的质的规定性,而且需要论及对象的量的规定性。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进行定量分析,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测量、描述、分析和推论。
4.形式模型答:形式模型是指作为一种涉及对数学、图形和符号方法的使用的方法,其中博弈论的运用最为普遍。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形式模型可以发挥三种功能:描述、演绎和验证。
运用形式模型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特别适于进行决策研究,这是该方法的长处。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名校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683国际政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山大学二〇一四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683科目名称:国际政治学考试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论述题。
共六题,每题25分。
1.什么是主权?对主权概念的不同的理解对不同的国际政治学派有什么影响?2.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有何作用?3.在国际关系中,在哪些条件下,使用武力是合法的?举具体事例说明。
4.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争论的问题主要有哪些?5.近年来,中美两国之间围绕人民币汇率的定值问题争吵不休,人民币汇率问题己经成为影响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人说,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不应该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也有人说,人民币汇率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不存在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情况。
请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6.2007—2009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请结合现实国际形势,谈谈你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政治后果的理解。
参考答案中山大学二〇一四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683科目名称:国际政治学考试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论述题。
共六题,每题25分。
1.什么是主权?对主权概念的不同的理解对不同的国际政治学派有什么影响?答:(1)主权概念的提出主权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让•布丹在《国家论六卷》中提出的。
他把主权界定为“统治公民与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
其后,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从自然法理论出发,阐述了主权的产生。
(2)主权的概念主权具有双重含义:①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②对外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
它具有三方面的含义:a.它具有国际法的含义,即国家只有享有主权,才是国际法的一个主体;b.它具有政治含义,即在国际关系中,或者说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它对其人民和领土享有不受外部干涉的独立的管辖权;c.它具有道德含义,即所有主权国家都应当尊重别国管理其内部事务的权利。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际体系及其特征★★1.国际体系及其形成(1)国际体系的含义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等特征。
(2)国际体系形成的条件国际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始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
其形成有以下几个的客观历史条件:①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两次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国家内率先发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加深和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
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垄断的发展,使帝国主义走上瓜分世界以获取超额利润的道路,实现了对输入国在政治、经济上的控制,使其相互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不仅扩大了,而且更加深刻了。
③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殖民政策瓦解了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移植了新的生产方式,为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加快了世界资本主义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体系的最终形成。
(3)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世界范围内殖民体系的建立。
2.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1)国际体系的发展阶段(见表2-1)表2-1 国际体系的发展阶段(2)发展变化的原因国际体系自形成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但它在二战后的演变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也更加深刻,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二战后出现的以核能、空间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深了各国生产的国际化,扩大了各国经济联系的规模与范围。
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影响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已以其自身的发展,向世界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在不断地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1-4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名词解释1.国际政治答:国际政治是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
国际政治作为学科名称,与国际关系、世界政治通常同义,并且与国际研究相通。
在国际学术界,这几个概念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可以互换的。
不过,在许多情况下,这几个概念的用法是有区别的。
由于每个国家的行为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因此国际政治就成了一种变数复杂和多维的研究领域。
它不仅涉及政治因素,而且涉及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生态、法律、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2.国际政治学答: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包括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政治关系和一般规律,其中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战略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法学、外交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此外,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
3.研究途径与范式答:研究途径是指国际关系研究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的。
这种途径包括研究问题、分析视角、资料搜集、概念运用、方法选择等要素,可以为研究提供指导,为回答有关问题提供准则。
在研究实践中,学者们通常会采用不同的途径,并因而会导致各种争论。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一种途径得到广泛认可,取得支配地位,成为标准的研究和解释框架,那么它就变成了该领域的范式。
范式的概念是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首先提出的。
在社会科学中,可以说几乎不存在单一范式的情况。
如果应用范式的概念,大概只能按照比较宽泛的标准,即范式不过是指一种得到较普遍认可的研究框架。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章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圣才出品】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一、概念题1.跨国政治[辽宁大学2019年研]答:跨国政治是各种跨国行为主体的一系列对外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总和。
它既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简言之,跨国政治是指跨国行为主体为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影响国际关系发展变化而进行的各种政治活动,是跨国行为主体跨国行为的总和。
它与国家间政治密切相连,是国际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是当今国际政治或世界政治的新内容。
跨国政治研究就是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各种跨国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跨国行为主体同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或国家间政治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间关系的补充和延伸,反映了国家间相互作用的日趋复杂化。
2.国家实力[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2019年研]答:国家实力又称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实际上就是一国所拥有的全部实力。
世界各国的学者对综合国力的衡量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标准,但几乎都将综合国力看成是包括各种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一种综合,所不同的只是这些具体因素的多少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总的说来,综合国力的物质要素大致有:地理、人口、经济能力、军事能力、科技能力等;而精神要素则包括:民族特征、国民素质、政府效能、外交性质和国家凝聚力等。
综合国力是一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和作用的物质基础,对一国国际地位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3.政治实体答:政治实体是指在政策或政治领域中通过冲突或合作,谋求实现一定目标的个人或群体。
把这样的界定用到国际关系中,则国际关系行为体就是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的政治实体。
这种政治实体可能是主权国家,也可能是非国家行为体,诸如国际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种族集团、跨国公司、地方政府、政党甚至个人。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5-8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国际政治互动的基本形式一、名词解释1.国际政治关系答:国际政治关系是指国际行为主体尤其是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通过行为主体的具体行为和相互行为或互动体现出来。
对国际行为主体对外行为及其相互作用形式的研究,一直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国际行为答:国际行为是指国际行为主体的对外行为及其相互行动,它是人类政治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
国际行为主体在实施其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时,既可以采取外交方式、军事方式,也可以采取经济方式、文化方式,这些行为方式构成了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
制约国际行为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下列三种:①任何国际行为都是为一定的利益和目标服务的;②国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进行的;③国际行为是以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
3.“蝴蝶效应”答:“蝴蝶效应”是指混沌学的一种现象或效应,一个混沌系统具有将很小的微观扰动放大成为宏观行为的能力。
或者说,一个细微的变化通过某种非线性的反馈系统可能会引发出始料不及的、影响巨大的后果。
这一观念有助于解释某个人或实体的某些偏离常规的行为,是如何酿成整个系统行为的巨大而无法预知的变化。
4.国际冲突答:国际冲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敌对性的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互行为和相互活动。
国际冲突具备冲突内涵的一般规定性,而且对冲突各方的主体资格有着特殊的要求,即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冲突。
国家利益上的差异和矛盾是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内在根源,从而使各国之间的冲突具备了可能性。
作为国际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相互作用形式,国际冲突集中表现在国家间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领域。
5.国际危机答:国际危机是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利益受到严重威胁,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作出决策的情势。
国际危机是和平与战争之间的转折点,是一种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冲突各方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好摊牌的各项物质与心理准备。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第六章 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圣才出品】
第六章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一、概念题1.地缘政治学[外交学院2019年研]答: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是指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
地缘政治学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形成,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缘政治学研究有所发展,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提出“世界体系论”,布热津斯基提出“大棋局论”等。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
2.海权论[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研]答:海权论是由美国的海军退役军官、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汉于19世纪90年代提出的地缘政治理论。
马汉强调制海权对于国际政治和国家权力地位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谁控制了世界重要的海道与海峡,谁就能有效地控制海洋,就会成为世界强国;而要称霸海洋,还取决于一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结构和疆域等地理因素,特别是其海岸线的长度和港口的质量。
马汉的理论对20世纪初美国扩大海上力量、谋求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控制中美洲的“巨棒政策”是以马汉理论为基础。
直到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原形。
3.经济封锁答:经济封锁是指一国或数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另一国采取强硬措施,以断绝相互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的行为。
常用的封锁措施有:中断贸易关系,禁止对被封锁国输入和输出货物,禁止对该国输出技术,截断交通运输,冻结该国政府和私人存在他国的资金和财产,停止与该国的一切财政、资金往来等。
4.经济制裁答:经济制裁是指一国或数国对破坏国际义务、条约和协定的国家在经济上采取的惩罚性措施。
常常被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利用作为打击、削弱其他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手段。
经济制裁最初是战争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削弱敌对国家的经济实力,进而削弱敌国的作战能力。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国家行为主体2.地缘政治学3.区域主义4.新多边主义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冷战后国际安全局势深刻变化的新特点。
2.简述肯尼思·沃尔兹关于国际冲突根源的层次分析理论。
3.简要回答当代全球问题的发展对国际政治产生的影响。
4.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应包括那几个方面?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国际合作与全球协调成为了全球治理中的重要问题,国际合作的关键点是各国利益的合力与国际制度的完善,试论述国际制度是如何促进国际合作实现的?(第五章)2.近年来,中美两国之间围绕人民币汇率的定值问题争吵不休,人民币汇率问题己经成为影响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人说,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不应该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也有人说,人民币汇率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不存在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情况。
请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国家行为主体答: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它是国际政治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既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也包括大量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它的特征包括:①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②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④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2.地缘政治学答: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它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
它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形成,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缘政治学研究有所发展,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提出“世界体系论”,布热津斯基提出“大棋局论”等,它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配套内容简介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解。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民族国家[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研]答: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
民族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
与18及19世纪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
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
2中导条约[上海外国语2019年研]答:中导条约是指1987年12月美苏双方签署的《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条约规定:①消除所有双方已达成协议的中程导弹和发射装置,以及有关的一切辅助设施和设备;②最迟在本条约生效3年以后,任何一方都不再拥有这种中程导弹、发射装置、辅助设施和辅助设备;③在条约生效18个月后,任何一方都不再拥有中短程导弹、发射装置及辅助设施;④本条约生效后,任何一方都不再生产或试验任何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
为了监督条约执行情况,每一方都拥有就地核检查的权利;⑤双方将不再担任任何可能与本条约条款相抵触的国际义务,不采取任何可能与本条约相抵触的国际行动。
该条约的意义在于,尽管该条约规定销毁的武器只占美苏核武库的极小一部分,但它是美苏间缔结的第一个真正裁减核力量的条约,对于促进美苏关系的缓和及推动它们为削减战略核武器、禁止化学武器和减少常规武器而进行的谈判具有一定意义。
3新古典现实主义[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研]答:新古典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流派的分支。
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外交政策的范围与雄心,首先取决于它们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它们的相对物质力量。
这种相对物质力量确立了国家外交的基本参数。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0.1复习笔记一、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概念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学科特征。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其内容包括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政治关系和一般规律,其中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2)国际社会的定义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它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是世界政治、经济的各行为主体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在频繁相互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定义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它们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其研究对象多为相互之间的政治关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国际社会的实际出发,去研究它的发展变化。
(2)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坚持唯物辩证法,要注意两点:一是正确地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二是要正确地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
2.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此外,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
(1)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将政治和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贯彻于对国际政治经济相互作用的分析,它对现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我们研究国际政治学理论提供了重要指导。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际政治互动的基本形式)【圣才出品】
第五章国际政治互动的基本形式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际行为与国际政治互动★★1.国际行为及其产生(1)国际行为的含义国际行为是指国际行为主体的对外行为及其相互行为,它是人类政治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及其普遍化与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直接相关。
(2)国际行为的产生过程①人类从非政治社会向政治社会的过渡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国家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基本完成。
自国家出现以后,就有了国家的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
②在殖民体系下,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并没有权利参与国际社会的主要活动,在这种状态下,国际行为只能是少数国家的对外行为,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没有国际行为能力。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殖民体系时代的结束,世界范围的主权—民族国家体系才成为真正全球意义上的社会体系,国际社会才成为一个完全、完整的社会,直到这时,国际行为才成为国家行为主体的普遍行为状态。
2.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见表5-1)表5-1 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3.国际行为的基本特点(1)任何国际行为都是为一定的利益和目标服务的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是维护和增进各自的国家利益,国家的对外行为和对外政策的根本依据是国家利益。
因此,由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所构成的国际行为都是为一定的利益和目标服务的。
(2)国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进行的国家对外行为的作用范围一般取决于对外行为的对象范围和问题领域。
因此,任何国际行为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边界限制,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进行的。
(3)国际行为是以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任何国际行为都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实现一定的利益,而利益的实现和目的的达成均需要一定的行为能力。
国际行为能力的大小与其总体实力的强弱,特别是与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弱紧密相连,行为主体总体实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其行为方式的取向。
考点二:国际冲突及其解决★★★★★1.国际冲突的内涵国际冲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敌对性的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互行为和相互活动。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
第七章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一、名词解释1.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答: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是指在国际政治的理论分析中专指国际政治体系内部除纯粹政治权力因素以外的各种制约因素。
例如,军事因素、法律因素、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等。
它们在本质上属于国际政治体系的内部成分,并直接参与国际政治体系的运动过程,成为纯粹政治关系的直接表现者,从而制约着国际政治体系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趋势。
2.战争答:在国际政治中,战争是国家间关系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它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是解决国家间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
同时,它也是所有军事因素中最典型、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也是对国际政治影响最为直接和强大的因素。
3.国际法答: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是指国际社会之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国家的权力和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国际法作为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制度的总和,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就广义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国际法或国际法律关系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组成部分;就狭义的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国际法和国际法律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之外的一种法律现象或关系形态。
国际法的主体,即国际法律范围内权利与义务的直接承担者和主要代表,并非指所有的国际行为主体,而只包括主权国家和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4.国际习惯答: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之一,是指那些由于长期形成和普遍使用而被各个国家所承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的形成有两个要素:①物要素或客观要素,即广泛国际实践;②心里要素或主观要素,即法律确信。
它要求被国家确认对其具有法律拘束力。
国际习惯形成的证据有:各国外交实践和外交文书,国际组织的文件(决议、判决);各国国内立法、司法、行政的实践和文件。
5.互不侵犯原则答:互不侵犯原则是国际法准则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各个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或炫耀武力及以其他方式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各国均有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圣才出品】第四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4.1复习笔记一、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1.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1)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们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必然产物,它们的发展也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2)生产力的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在整个国际和国内政治中起了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作用,它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方面的联系,使现代国际关系具有全球性和整体性,从而推动了政治和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
(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动了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政治体系和格局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2.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在国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运动表现为世界基本矛盾的运行和发展,以及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矛盾运动的发展,并由此决定着国际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
其中,世界基本矛盾的作用最为突出。
(1)世界基本矛盾①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世界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②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世界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十月革命以后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间的矛盾。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基本矛盾错综复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开始产生;此外,还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等新的内容。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国际关系2.国际体系3.综合国力4.跨国政治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要回答跨国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联系和区别。
2.简述经济因素在国家对外决策中的作用和地位。
3.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争论的问题主要有哪些?4.全球化对国际行为主体的影响?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国家利益在一国对外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决定着一国的对外政策,请论述国家利益的内涵,并分析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2.亚太地区成为了21世纪以来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交融区和节点,特别是美国重返亚太,围堵中国战略使这个地区局势变得日益紧张,结合国际政治经济研究的不同视角,试综析中国在亚太政治事务中的角色。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国际关系答:国际关系是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重要集团间的关系,尤指当今按领土组织起来的主要的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国际关系侧重于国家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国家间关系。
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全面地观察世界,既看到国家行为体,亦看到非国家行为体。
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①国家与国家的关系;②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③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体系答:国际体系是指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指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国际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开始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它具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等特征。
3.综合国力答: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实力的综合性指标,在国际学术界,人们在思考影响权力的因素时,往往比较强调领土与地缘因素、人口因素、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军事能力这五个方面。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从文明的发展看中国与世界)【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从文明的发展看中国与世界一、概念题1.天下观的世界主义答:天下观的世界主义是指中国特色的世界主义。
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具有一种世界主义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又是以道德文明的传播和各民族的大融合为特点。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天下”是由“家”和“国”构成的,即所谓“积家成国,积国成天下”。
在这里,“国”是指诸侯统治的地方,“家”是指大夫统治的地方。
政治家统一诸国,叫“得天下”;由统一走向分裂,则叫“失天下”。
从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来看,“天下”又有“中国”与“四方”之分。
在中国的早期文明发展中,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的文化比较发达的华夏族,以为是居天下之中,故自称“中国”,而对于四周文化比较落后的部族,则称之为“四方”。
2.和合文化答:和合文化是现代学者张立文提出的概念。
“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
“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合”二字就已单独出现了。
前一个“和”的原意是声音相应,后一个“合”的原意是上下唇合拢。
后来,前一个“和”演化出和谐、和平、和睦、和善、祥和等意思,后一个“合”演化出汇合、结合、融合、联合、合作等意思。
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从而出现了“和合”的思想。
管子认为和合是可以学习的道德,民众和合了,就能产生莫之能伤的力量。
自东汉以后,和合概念被中国流传的儒、道、佛等各家思想所吸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之所以把“和合”连用,是因为这个概念除了有和谐、团结的意思外,更有向心、聚拢的意思,更能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3.民族融合答:民族融合是指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
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也指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②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第3~5章)【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一、名词解释1.国际行为主体答: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国际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国际行为主体既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也包括大量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
国际行为主体的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2.非国家行为主体答: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行为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
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3.国家行为主体答: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以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为依据,国际社会目前已有192个主权国家。
国家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主体,是决定国际政治事务的发展进程、构成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
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共同构成国际行为主体。
4.跨国政治答:跨国政治是指各种跨国行为主体的一系列对外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总和。
它既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简言之,跨国政治是指跨国行为主体为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影响国际关系发展变化而进行的各种政治活动,是跨国行为主体跨国行为的总和。
它与国家间政治密切相连,是国际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是当今国际政治或世界政治的新内容。
跨国政治研究就是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各种跨国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跨国行为主体同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5.国家主权答:国家主权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国际政治的全球化发展)【圣才出品】
结束语国际政治的全球化发展一、名词解释1.国际政治的全球化答:国际政治的全球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国际政治的一系列重要领域出现全球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全球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这种趋势的出现规定和制约了国际政治的发展方向,推动人类社会在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方面加强合作,促使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2.相互依存答:相互依存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广泛而普遍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面对相互依存时代下国际政治的新变化,各国国际政治学者纷纷提出了与全球相互依存发展的趋势相一致的国际政治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就是其中的典型。
美国学者约翰·斯帕尼尔提出了相互依存的国际体系的七个特点:①具有毁灭性质的核武器产生了更大的安全感;②在国家对外政策中,初级政治(福利)逐渐比高级政治(安全)更趋重要;③国际经济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网络;④低级政治导致合作,高级政治引起冲突;⑤武力在相互依存的国际体系中的作用日趋减弱;⑥权力的真正含义发生变化,相互依存的原则成为处理外交事务的核心内容;⑦相互依存的模式将体现多极化局面,权力等级制度被新的平等主义替代。
3.世界主题答:世界主题,实质上就是全球性的问题,是指世界范围内的基本矛盾和根本问题,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课题。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表述。
邓小平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它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普遍要求,是世界各国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也是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潮流,而不是已经达到的客观现实。
4.全球化理论答:全球化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理论之一。
20世纪90年代形成。
美国学者罗斯诺提出了“全球化动力说”,认为全球化的动力来自于“条件、利益和市场”的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民族国家[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研]答: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
民族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
与18及19世纪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
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府体制,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府体制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2.中导条约[上海外国语2019年研]答:中导条约是指1987年12月美苏双方签署的《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条约规定:①消除所有双方已达成协议的中程导弹和发射装置,以及有关的一切辅助设施和设备;②最迟在本条约生效3年以后,任何一方都不再拥有这种中程导弹、发射装置、辅助设施和辅助设备;③在条约生效18个月后,任何一方都不再拥有中短程导弹、发射装置及辅助设施;④本条约生效后,任何一方都不再生产或试验任何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
为了监督条约执行情况,每一方都拥有就地核检查的权利。
⑤双方将不再担任任何可能与本条约条款相抵触的国际义务,不采取任何可能与本条约相抵触的国际行动。
该条约的意义在于,尽管该条约规定销毁的武器只占美苏核武库的极小一部分,但它是美苏间缔结的第一个真正裁减核力量的条约,对于促进美苏关系的缓和及推动它们为削减战略核武器、禁止化学武器和减少常规武器而进行的谈判具有一定意义。
3.新古典现实主义[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研]答:新古典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流派的分支。
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外交政策的范围与雄心,首先取决于它们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它们的相对物质力量。
这种相对物质力量确立了国家外交的基本参数。
其次,国家政治领导人所作的外交政策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于他们自身对国家相对权力的判断。
新古典现实主义作为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发展,强调了内部变量与外部变量、系统变量与单位变量的结合,它力图解决新现实主义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缺点在于它不适于说明国际结构,不能对单个国家间的战略互动的总体结果进行预测。
4.文明冲突论[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研]答:文明冲突论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对该理论作了更详尽、更系统的阐述和论证。
他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重建国际秩序则是防止战争的最佳安全保障。
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主要有:①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②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③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④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
5.硬权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年研]答:硬权力又称“硬实力”,是指与“软权力”相对而言的、运用强制或暴力手段迫使其他国家接受某种领导的能力,其实质是行为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他行为体,目的是迫使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
其表现形式为军事实力、核威慑力等等。
是一种对抗性的权力。
是早期国际关系中“实力”“权力”的主要部分,其地位不断下降。
但是“硬实力”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仍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国国力最为集中的体现。
6.威尔逊主义[对外经贸大学2019年研]答:威尔逊主义是指威尔逊关于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理念和信仰。
威尔逊主义不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些愿望、信念和标准,以及由此重建国际秩序的计划。
它具体体现在1918年1月4日对国会发表的“十四点计划”的演说中,主要强调下列目标的实现:公开外交、公海航行自由、贸易自由、全面裁军、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民族自决、恢复比利时、撤出俄罗斯领土以及建立国际联盟。
威尔逊主义的思想来源主要有19世纪主导欧洲和美国的古典自由主义哲学、美国的传教士精神或说“天定命运观”、美国文化中的“例外论”和18世纪启蒙哲学。
7.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南京大学2019年研]答: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作为一种国际合作的成果,包括各种条约、协定、决议、声明以及各种不同的国际组织等。
建立体制的宗旨是通过核军控与核裁军过程,签订各种各样的条约、公约等双边或多边协定,禁止核武器的继续发展与扩散,减少现存的核武器和运载工具,从而为最终彻底消除核武器创造条件。
在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中,涉及的最重要的领域有三个,这就是核不扩散、核禁试和美苏(俄)的双边核裁军。
8.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南京大学2019年研]答: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就是国家之间以强制性经济手段进行的政治对抗。
经济战大体划分为两个范畴,即经济封锁与经济制裁。
经济封锁的主要含义是以强制性措施断绝一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包括断绝贸易关系和金融往来,实行禁运,冻结该国政府和私人的海外资产等。
经济制裁内涵比经济封锁要广泛得多,它包括程度不同的各种惩罚性措施,既包括最严厉的经济封锁,也包括较轻微的惩罚措施,诸如仅对贸易的某些方面进行限制。
就经济战的目的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出于纯经济目的,诸如因为贸易的不平衡或不公平;另一种情况是出于政治或其他非经济原因,诸如为了制止侵略,打击恐怖主义,或是出于维护人权、民主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9.“印太”战略[南京大学2019年研]答:“印太战略”是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战略构想。
2017年11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东亚之行,宣示“印太战略”成为美国新政府的亚太战略。
2018年6月2日,美国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系统阐述了美国“印太”战略,认为美国理想中的“印太”是一个安全、稳定、繁荣和自由的地区。
具体而言,它有如下五项原则:无论其大小,每个国家的主权和独立需要得到尊重;每个国家都可以按照其意愿在国际水域和空域自由通行;在没有强制和胁迫的状态下,和平解决争端;自由、公平和对等互惠的贸易与投资;遵守国际规则与规范。
一般认为,经贸竞争和地缘政治博弈是美国“印太”战略构想的两大支柱。
10.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外经贸大学2019年研]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美国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
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其目的是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
该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建立世界性霸权奠定了基础。
11.“安全化”[中山大学2019年研]答:“安全化”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三大核心概念之一,是指政治行为体通过使用“存在性威胁”话语而把“常规政治”领域推向安全领域的一个过程。
20世纪90年代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安全化”理论,主要强调语言的作用,其理论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即“某些陈述不仅可以描述一个给定的现实,也可以用来‘实施’某种行为”。
“安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①认为语言机制是安全化过程的唯一核心机制,通过言语行为做出的安全声明不只是描述性的,而且是施为性的,它可以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
②安全话语是“安全化”的核心。
③“安全化”具有两个阶段,第一是“安全化”行为主体把某些问题或实体描述为指涉对象的存在威胁;第二是“安全化”主体成功地使相关听众相信指涉事物受到存在威胁,“安全化”才达到原有意图。
12.“和合主义”[中山大学2019年研]答:“和合主义”是中国对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理念。
“和合主义”包括了很多理论:超存在、共同安全、和而不同等等。
“和合主义”理论范式的理性原则是“社会共有、权利共享、和平共处、价值共创”。
“和合主义”理论范式的核心价值是“优态共存”。
“和合主义”理论范式的实现途径是“优态共存”前提下的“和合共建”。
“和合主义”范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有理想主义的内核,又有现实主义的精神,更有着建构主义的价值立场。
从中国现当代的外交实践看,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末与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并不断完善的“新安全观”,是“和合主义”价值立场的体现。
13.地区安全复合体[中山大学2019年研]答: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是由建构主义学者巴里·布赞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和研究框架。
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使“地区”成为安全分析的一个焦点。
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核心思想为:“由于大多数威胁在近距离传播比在远距离传播更容易,因此安全相互依赖通常会组成以地区为基础的组群,即安全复合体”。
地区安全复合体存在四个主要的变量:边界、无政府结构、极性和社会性建构。
14.“一带一路”倡议[兰州大学2019年研]答:“一带一路”倡议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它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