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定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希腊

1.西方文艺理论的源头是: 古希腊文艺理论。

2.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诗学》。

3.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量比例关系上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

4.“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表明美具有(相对性)。

5.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本质的哲学家是:德谟克利特

6.苏格拉底认为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功用”。

7.柏拉图主张文艺模仿的对象是: 现实(自然)。

8.关于文艺创作,柏拉图提出灵感说。

9.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受欢迎的诗必须具备以下特点:a歌颂神的诗歌;b赞美好人的诗歌;c描绘自然的优美风景。

10.柏拉图提出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是 A. 文艺是摹仿的摹仿,文学艺术不真实,和真理隔着三层B. 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C.文艺主动迎合观众的需要,使人丧失理智,让情欲中低劣的部分得到放纵和滋养,不利于教育培养正义的人。

11.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角应该:由顺境到逆境。

12.在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中,居于悲剧六个成分(性格、思想、情节、言词、形象和歌曲)之首的是情节。

13.▲灵感说:灵感说是柏拉图对文艺特征的认识。“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等,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但否定了人的能动创造作用。

14.悲剧(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5.柏拉图的文艺观。

(1)柏拉图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理式论摹仿说”。柏拉图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以床为例,画家画的床对“理式”的床来说,就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

(2)柏拉图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认识。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b摹仿的艺术的三大罪状,即柏拉图所认为的摹仿的艺术的三大功用:A. 文艺是摹仿的摹仿,文学艺术不真实,和真理隔着三层B. 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C.文艺主动迎合观众的需要,使人丧失理智,让情欲中低劣的部分得到放纵和滋养,不利于教育培养正义的人。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3)柏拉图对文学艺术特征的认识——灵感说。柏拉图把灵感说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抓住了文学艺术活动的一些本质特征,但也否定了人的能动创造性。

16.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更富于哲学意味?结合具体作品,简述他的文艺本质观。

(一)、(1)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式是特殊事物的共相,是特殊的普遍,而普遍不可能离开特殊而存在。他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认为艺术比现实生活中的个别更真实。(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

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给人物起名字;至于“个别的事”,则是指亚尔西巴德所作的事或所遭遇的事。(《诗学》第九章))(3)他所说的诗的哲学意味,同他的哲学观点分不开:一是“潜能”与“现实”。二是必然与偶然。

(二)、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是欧洲古代摹仿说的最高表现。

(1)从模仿对象看,它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从赫拉克利特到苏格拉底,完成了模仿说

从自然观点向社会观点的转变。到了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的对象发展为“行动中的人”。(2)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式是特殊事物的共相,是特殊的普遍,而普遍不可能离开特殊而存在。他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认为艺术比现实生活中的个别更真实。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诗学》第九章)(3)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诗学》。从这三种创作方法,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判断艺术真实的两个标准,一是可能性和必然性,二是可信性。

17.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1)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2)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即情节中心论。

(3)悲剧的布局:“情节的整一性”原则。“情节的整一性”的目的是要使悲剧达到“结构完美”。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情节要有一定的长度,要“以易于记忆为限”,“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

(4)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悲剧冲突的本质的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他规定:悲剧人物是好人,但不是完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所以犯了错误。然而他的性格、品质又是善良的,是“比一般人好的人”,是与我们相似的人,这样,当他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时,就博得了观众的同情。由好人犯了错误引发的悲剧冲突,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同情。

(5)悲剧的社会作用—“卡塔西斯说”:亚里斯多德认为应有怜悯与恐惧之情,但不可能太强或太弱。他并且认为情感是由习惯养成的,怜悯与恐惧之情太强的人在看悲剧演出的时候,只发生适当强度的情感;怜悯与恐惧之情太弱的人于看悲剧演出的时候,也能发生适当强度的情感。这两种人多看悲剧演出,可以养成一种新的习惯,在这个习惯里形成适当强度的情感。这就是悲剧的katharsis,作用。一般学者把这句话解作“使这种情感得以宣泄”,也有人解作“使这种情感得以净化。”(也可以理解为陶冶、情绪的调节等。)悲剧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美德的形成。

二、古罗马

18.古罗马文艺理论的核心观念是向古希腊文学艺术学习的古典主义观念,其代表人物包括(贺拉斯、朗加纳斯、普罗提诺)

19.关于文学的功能,贺拉斯提出了: “寓教于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