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弦定理与三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公式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公式正弦定理是指在一个三角形ABC中,三角形的任意一个角a、b、c的正弦与相对应的边的比例相等,即:sin(a)/a = sin(b)/b = sin(c)/c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边长,A、B、C分别表示对应的角度。
根据正弦定理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两个关系式:a/sin(A) = b/sin(B) = c/sin(C)A = arcsin(a/b*sin(B)) = arcsin(a/c*sin(C))B = arcsin(b/a*sin(A)) = arcsin(b/c*sin(C))C = arcsin(c/a*sin(A)) = arcsin(c/b*sin(B))这些关系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度和一个边长的情况下,求解出其他未知的边长和角度。
正弦定理的应用:-在解决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问题时,特别是当已知一个角度和两个边长时,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来求解其他未知量。
-在几何学中,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来计算两个不相邻边的夹角。
余弦定理是用来计算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一个角的余弦值的平方与其余两边长度的关系。
在一个三角形ABC中,余弦定理可以表达如下:c^2 = a^2 + b^2 - 2ab*cos(C)b^2 = a^2 + c^2 - 2ac*cos(B)a^2 = b^2 + c^2 - 2bc*cos(A)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边长,A、B、C分别表示对应的角度。
根据余弦定理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两个关系式:cos(A) = (b^2 + c^2 - a^2) / 2bccos(B) = (a^2 + c^2 - b^2) / 2accos(C) = (a^2 + b^2 - c^2) / 2ab这些关系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边长的情况下,求解出三个角度的余弦值。
余弦定理的应用:-在解决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问题时,特别是当已知三个边长时,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来求解其他未知量。
三余弦定理·三垂线定理·三正弦定理
三余弦定理·三垂线定理·三正弦定理三余弦定理(最小角定理或爪子定理)设A 为面上一点,过A 的直线AO 在面上的射影为AB ,AC 为面上的一条直线,那么∠OAC,∠BAC,∠OAB 三角的余弦关系为: cos ∠OAC=cos ∠BAC ×cos ∠OAB(cos ∠BAC 和cos ∠OAB 只能是锐角)斜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夹角的余弦值=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余弦值射影与平面内直线夹角的余弦值. 证明:如上图,自点O 作OB ⊥AB 于点B ,过B 作BC ⊥AC 于C ,连OC ,则易知△ABC 、△AOC 、△ABO 均为直角三角形.OA AC AB AC OA AB ===θθθcos ,cos ,cos 21∴ 21cos cos cos θθθ⨯=辅助记忆:这三个角中,角θ是最大的,其余弦值最小,等于另外两个角的余弦值之积。
斜线与平面所成角1θ是斜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所成的角中最小的角。
三垂线定理(三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况)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与穿过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逆定理:如果平面内一条直线和穿过该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也垂直于这条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
三正弦定理设二面角M -AB -N 的度数为α,在平面M 上有一条射线AC ,它和棱AB 所成角为β,和平面N所成的角为γ,则 sin γ=sin α·sin β(如图)证明:如上图,过C 作CO ⊥平面N 于点O ,过O 作直线OB ⊥二面角的棱于点B ,连OA ,CB ,则易知△CAO ,△CBO ,△ABC 均为直角三角形.于是,sin=AC CO,sin=BC CO ,sin β=AC BC∴ sin γ=sin α·sin β附:β。
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 三角形的世界三角形,嘿,不就是那种三条边、三个角的几何形状吗?没错!但它的魅力可不止于此。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漂亮的山谷里,四周都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个形状,就是个大三角形!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建筑物到桥梁,再到你最爱的三角形切片披萨(谁不爱披萨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两位三角形界的明星——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可是帮你解决很多三角形问题的好帮手哦!1.1 正弦定理:边与角的关系首先,正弦定理就像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告诉我们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正弦定理的意思是:在任意一个三角形里,每条边的长度跟它对着的角的正弦值成正比。
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记住这句话:“边长除以它对的角的正弦,结果是个常数!”就是这样!举个例子,假设你有一个三角形ABC,边分别是a、b、c,对应的角是A、B、C。
那么你可以写出这样的公式:a/sin(A) = b/sin(B) = c/sin(C)。
听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自己瞬间成了三角形的“侦探”?只要知道某些边和角,你就能推算出其他的。
这种感觉,简直像是解谜游戏一样有趣!而且这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也超级实用,比如在测量地形的时候,正弦定理能帮你快速计算出未知的边和角,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1.2 余弦定理:边与角的深厚情谊接下来,咱们说说余弦定理。
这可是个更为深奥的朋友,专门处理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的深厚关系。
余弦定理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夹角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如果你知道了两条边的长度和它们夹角的度数,你就能找到第三条边的长度,反之亦然。
它的公式长得有点像数学的魔咒:c² = a² + b² 2ab * cos(C)。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其实不然!这就是告诉你,只要知道两条边的长度和夹角,想找到第三条边的长度,就不是问题了。
这种能力在计算斜坡、船只航行和很多工程设计中都派上了用场,简直是三角形界的“万金油”!2. 定理的实用场景2.1 在建筑中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问,这些定理在生活中真的有用吗?那可多了!想象一下,你在设计一座大楼,建筑师需要知道每个角度和边的长度,以确保大楼能安全稳固地屹立不倒。
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三角函数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函数,在几何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三角函数中的两个关键定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这两个定理在解决各种三角形问题时非常有用,通过它们可以计算出未知的边长和角度。
一、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一个关于三角形边长和角度之间关系的定理,它适用于所有的三角形。
正弦定理表达的是三角形中一个角的正弦值与其对边的比例关系。
设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相应的角为A、B、C,那么正弦定理可以表示为:a/sinA = b/sinB = c/sinC这个定理的一种形式是:a/sinA = 2R其中,R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正弦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可以通过已知两边和一个角度,求解未知边长或者角度。
同时,它也常用于解决三角形的面积问题。
二、余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另一个与三角形边长和角度之间关系的定理,与正弦定理相比,余弦定理更加灵活,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余弦定理表达的是三角形中一个角的余弦值与其对边的平方和其他两边的乘积之间的关系。
设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相应的角为A、B、C,那么余弦定理可以表示为:a^2 = b^2 + c^2 - 2bc*cosAb^2 = a^2 + c^2 - 2ac*cosBc^2 = a^2 + b^2 - 2ab*cosC余弦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通过已知三边求解未知角度或者通过已知两边和一个夹角求解未知边长。
三、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关系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可以互相补充使用。
根据正弦定理,我们可以求解任意一个角的正弦值,通过求解余弦,我们可以得知其他两个角的余弦值。
进而,我们可以通过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边长。
例如,在解决三角形的边长问题时,我们可以首先使用正弦定理求解一个角的正弦值,然后使用余弦定理求解其他两个角的余弦值。
通过已知角度的余弦值,我们可以应用余弦定理求解未知边长。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这两个定理来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三角形三边关系公式三角函数
三角形三边关系公式三角函数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几何形体,也是很多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公式和三角函数则是三角形相关的必备知识。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一、三角形三边关系公式三角形三边关系公式是求解三角形的重要公式,在初中的教学中,通过这些公式,可以求解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周长、面积等重要性质。
1. 余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设三边对应的内角分别为α、β、γ,边长分别为a、b、c,则有:cos α = (b² + c² - a²) / 2bccos β = (a² + c² - b²) / 2accos γ = (a² + b² - c²) / 2ab其中,cos表示余弦函数,a、b、c表示三边,α、β、γ表示与其对应的内角。
2. 正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设三边对应的内角分别为α、β、γ,边长分别为a、b、c,则有:a / sin α =b / sin β =c / sinγ其中,sin表示正弦函数。
3. 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设斜边AB对应的内角为α,直角边AC和BC分别对应的内角为β、γ,斜边AB的长度为c,直角边AC和BC的长度分别为a、b,则有:a² + b² = c²二、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三角学中的重要分支,是数学和物理学中非常基础而常用的知识。
在初中数学中,学习三角函数有助于理解三角形的各种性质,同时也是后续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
1. 正弦函数: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设斜边AB对应的内角为α,斜边AB的长度为c,直角边AC的长度为a,则有正弦函数:sin α = a / c2. 余弦函数: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设斜边AB对应的内角为α,斜边AB的长度为c,直角边BC的长度为b,则有余弦函数:cos α = b / c3. 正切函数: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设直角边AC对应的内角为α,直角边BC的长度为b,直角边AC的长度为a,则有正切函数:tan α = b / a4. 余切函数: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设直角边BC对应的内角为α,直角边BC的长度为b,直角边AC的长度为a,则有余切函数:cot α = a / b通过学习上述三角形三边关系公式和三角函数的知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结构和性质,从而更好地解决与其相关的问题。
高中数学必修二 6 4 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第3课时)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 教学设计
【新教材】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人教A版)第3课时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问题主要包括长度、角、面积等,常用的方法就是构造三角形,把所求的问题转化到三角形中,然后选择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加以解决,有的问题与三角函数联系比较密切,要熟练运用有关三角函数公式.课程目标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方位角、方向角等概念;2.逻辑推理:分清已知条件与所求,逐步求解问题的答案;3.数学运算:解三角形;4.数学建模:数形结合,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到所求的量,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解.重点: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为单位,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但是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
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
那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又怎么解决?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
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阅读课本48-51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方向角和方位角各是什么样的角?2、怎样测量物体的高度?3、怎样测量物体所在的角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新知探究1、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称、术语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 目标方向线 的水平角(指定方向线是指正北或正南或正东或正西,方向角小于90°)方 位角 从正北的方向线按 顺 时针到目标方向线所转过的水平角四、典例分析、举一反三题型一 测量高度问题例1 济南泉城广场上的泉标是隶书“泉”字,其造型流畅别致,成了济南的标志和象征.李明同学想测量泉标的高度,于是他在广场的A 点测得泉标顶端的仰角为60°,他又沿着泉标底部方向前进15.2 m ,到达B 点,测得泉标顶部仰角为80°.你能帮李明同学求出泉标的高度吗?(精确到1 m)【答案】泉城广场上泉标的高约为38 m.【解析】如图所示,点C ,D 分别为泉标的底部和顶端.仰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 上 方时与水平线的夹角俯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下方时与水平线的夹角依题意,∠BAD =60°,∠CBD =80°,AB =15.2 m ,则∠ABD =100°,故∠ADB =180°-(60°+100°)=20°.在△ABD 中,根据正弦定理,BD sin 60°=AB sin ∠ADB . ∴BD =AB ·sin 60°sin 20°=15.2·sin 60°sin 20°≈38.5(m). 在Rt △BCD 中,CD =BD sin 80°=38.5·sin 80°≈38(m),即泉城广场上泉标的高约为38 m.解题技巧(测量高度技巧)(1)在测量高度时,要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仰角和俯角都是在同一铅垂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2)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所求,画出示意图;(3)运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相关的三角形,逐步求解问题的答案,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 跟踪训练一1、乙两楼相距200 m ,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多少?【答案】甲楼高为200 3 m ,乙楼高为40033m. 【解析】如图所示,AD 为乙楼高,BC 为甲楼高.在△ABC 中,BC =200×tan 60°=2003,AC =200÷sin 30°=400,由题意可知∠ACD =∠DAC =30°,∴△ACD 为等腰三角形.由余弦定理得AC 2=AD 2+CD 2-2AD ·CD ·cos 120°,4002=AD 2+AD 2-2AD 2×⎝⎛⎭⎫-12=3AD 2,AD 2=40023,AD =40033.故甲楼高为200 3 m ,乙楼高为40033m. 题型二 测量角度问题例2 如图所示,A ,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3) n mile 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 点北偏东45°方向、B 点北偏西60°方向的D 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 点南偏西60°且与B 点相距20 3 n mile 的C 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 n mile/h ,则该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多长时间?【答案】 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的时间为1 h. 【解析】由题意,知AB =5(3+3)n mile ,∠DBA =90°-60°=30°,∠DAB =90°-45°=45°,∴∠ADB =180°-(45°+30°)=105°.在△DAB 中,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DAB =AB sin ∠ADB ,即BD =AB sin ∠DAB sin ∠ADB =3)sin 45sin105=5(33)sin 4545cos 60cos 45sin 60++=10 3 n mile. 又∠DBC =∠DBA +∠ABC =60°,BC =20 3 n mile ,∴在△DBC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BD 2+BC 2-2BD ·BC cos ∠DBC =300+1 200-2×103×203×12=30 n mile , 则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的时间为3030=1 h. 解题技巧: (测量角度技巧)测量角度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和图形及有关概念,确定所求的角在哪个三角形中,该三角形中已知哪些量,需要求哪些量.通常是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到所求的量,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解.跟踪训练二1、在海岸A 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离A 处(3-1)n mile 的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 处北偏西75°的方向,距离A 2 n mile 的C 处的缉私船奉命以10 3 n mile 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 的速度从B 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答案】缉私船沿北偏东60°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解析】 设缉私船用t h 在D 处追上走私船,画出示意图,则有CD =103t ,BD =10t ,在△ABC 中,∵AB =3-1,AC =2,∠BAC =120°,∴由余弦定理,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BAC =(3-1)2+22-2·(3-1)·2·cos 120°=6,∴BC =6,且sin ∠ABC =AC BC ·sin ∠BAC =26·32=22, ∴∠ABC =45°,∴BC 与正北方向成90°角.∴∠CBD =90°+30°=120°,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BCD =BD ·sin ∠CBD CD =10t sin 120°103t=12, ∴∠BCD =30°.即缉私船沿北偏东60°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题型三 测量距离问题例3 如图所示,要测量一水塘两侧A ,B 两点间的距离,其方法先选定适当的位置C ,用经纬仪测出角α,再分别测出AC ,BC 的长b ,a 则可求出A ,B 两点间的距离.若测得CA =400 m ,CB =600 m ,∠ACB =60°,试计算AB 的长.【答案】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07 m.【解析】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ACB ,∴AB 2=4002+6002-2×400×600cos 60°=280 000.∴AB =2007 (m).即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07 m.例4 如图所示,A ,B 两点在一条河的两岸,测量者在A 的同侧,且B 点不可到达,要测出A ,B 的距离,其方法在A 所在的岸边选定一点C ,可以测出A ,C 的距离m ,再借助仪器,测出∠ACB =α,∠CAB =β,在△ABC 中,运用正弦定理就可以求出AB .若测出AC =60 m ,∠BAC =75°,∠BCA =45°,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答案】20 6 .【解析】∠ABC =180°-75°-45°=60°,所以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C =AC sin B, ∴AB =AC ·sin C sin B =60×sin 45°sin 60°=206(m). 即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 6 m.解题技巧(测量距离技巧)当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不能直接测量时,求AB 的距离分为以下三类:(1)两点间不可通又不可视(如图①):可取某点C ,使得A ,B 与C 之间的距离可直接测量,测出AC =b ,BC =a 以及∠ACB =γ,利用余弦定理得:AB =a 2+b 2-2ab cos γ.(2)两点间可视但不可到达(如图②):可选取与B 同侧的点C ,测出BC =a 以及∠ABC 和∠ACB ,先使用内角和定理求出∠BAC ,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AB .(3)两点都不可到达(如图③):在河边测量对岸两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可先在一侧选取两点C ,D ,测出CD =m ,∠ACB ,∠BCD ,∠ADC ,∠ADB ,再在△BCD 中求出BC ,在△ADC 中求出AC ,最后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求出AB .跟踪训练三1.如图,A ,B 两点在河的同侧,且A ,B 两点均不可到达,测出A ,B 的距离,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 ,测得CD =a ,同时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BCA =α,∠ACD =β,∠CDB =γ,∠BDA =δ.在△ADC 和△BDC 中,由正弦定理分别计算出AC 和BC ,再在△ABC 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若测得CD =32km ,∠ADB =∠CDB =30°,∠ACD =60°,∠ACB =45°,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答案】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4km. 【解析】∵∠ADC =∠ADB +∠CDB =60°,∠ACD =60°,∴∠DAC =60°,∴AC =DC =32.在△BCD 中,∠DBC =45°, 由正弦定理,得BC =DC sin ∠DBC·sin ∠BDC =32sin 45°·sin 30°=64.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45°=34+38-2×32×64×22=38. ∴AB =64(km).∴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4 km.五、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及解题技巧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课本51页练习,52页习题6.4中剩余题.对于平面图形的计算问题,首先要把所求的量转化到三角形中,然后选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构造三角形时,要注意使构造三角形含有尽量多个已知量,这样可以简化运算.学生在这里的数量关系比较模糊,需要强化,三角形相关知识点需要简单回顾。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使用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使用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其中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是常用的三角函数定理。
本文将对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使用进行探讨。
1. 正弦定理的使用正弦定理是指在任意三角形ABC中,三条边a、b、c与其对应的角A、B、C之间的关系。
其数学表达式为:a/sinA = b/sinB = c/sinC正弦定理可以用于求解三角形内部元素的相关问题。
例如,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度和夹角时,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又或者已知两边长度和夹角时,可以通过正弦定理求解夹角的大小。
2. 余弦定理的使用余弦定理是指在任意三角形ABC中,三条边a、b、c与其对应的角A、B、C之间的关系。
其数学表达式为:c² = a² + b² - 2abcosC余弦定理也常用于求解三角形内部元素的相关问题。
例如,已知三边长度时,可以通过余弦定理求解夹角的大小。
又或者已知两边长度和夹角时,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3. 使用示例现假设有一个三角形ABC,已知边长a=5,边长b=7,夹角C=60度。
我们可以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求解其他未知量。
首先应用正弦定理,根据a/sinA = b/sinB = c/sinC,我们可以得到c/sinC = a/sinA,带入已知条件可得:c/sin60 = 5/sinA进一步化简可得:c = 5*sin60 / sinA对于未知角A,我们可以通过求反正弦函数来得到其大小。
接下来,我们可以应用余弦定理来求解角C的大小。
根据c² = a² +b² - 2abcosC,带入已知条件可得:5² = 7² + c² - 2*7*c*cos60进一步化简可得:c² - 7c + 21 = 0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求解得到c的值。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公式大全
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公式大全
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公式大全包括:
1、三角形内角和公式: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即A+B+C=180°;
2、余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中,每条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条边的乘积,再减去2乘以这两条边的乘积乘以余弦值,即:a²=b²+c²-
2bc·cosA;
3、正弦定理:任意三角形中,每条边的正切等于其他两条边的比例,
再乘以这两条边的正切,即:tanA=b/c·tanB;
4、正弦定理:任意三角形中,每条边的正切等于其他两条边的比例,
再乘以这两条边的正切,即:sinA/a=sinB/b=sinC/c;
5、余切定理:任意三角形中,每条边的余切等于其他两条边的比例,
再乘以这两条边的余切,即:cotA=b/c·cotB;
6、面积公式:在任意三角形中,其面积S等于这三条边的一半乘以它
们的乘积的根号,即:S=√(p(p-a)(p-b)(p-c));其中p为边a、b、c
的半周长,即p=(a+b+c)/2。
任意三角形三角函数公式
任意三角形三角函数公式一、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三角形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描述了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在任意三角形ABC中,我们可以用正弦定理来表示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正弦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a/sinA = b/sinB = c/sinC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ABC的三边的长度,A、B、C表示对应的角度。
通过正弦定理,我们可以计算出三角形中任意一个角的正弦值,从而进一步计算出三角形的边长。
二、余弦定理余弦定理是三角形中的另一个重要定理,它描述了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在任意三角形ABC中,我们可以用余弦定理来表示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余弦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c^2 = a^2 + b^2 - 2abcosC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ABC的三边的长度,C表示对应的角度。
通过余弦定理,我们可以计算出三角形中任意一个角的余弦值,从而进一步计算出三角形的边长。
三、正切定理正切定理是三角形中的另一个重要定理,它描述了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在任意三角形ABC中,我们可以用正切定理来表示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正切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tanA = a/b其中a、b分别表示三角形ABC的两边的长度,A表示对应的角度。
通过正切定理,我们可以计算出三角形中任意一个角的正切值,从而进一步计算出三角形的边长。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正切定理是三角形中常用的三角函数公式。
它们描述了三角形中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方便地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三角函数公式被广泛运用于测量、导航、建筑等领域。
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我们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测量距离、计算高度等。
这些三角函数公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正切定理是解决三角形问题的重要工具。
它们通过三角函数的关系,将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联系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计算方法。
高考数学中的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
高考数学中的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在高中数学中,三角形的性质是必学的,三角形中的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在高考中也一定会出现。
这两个定理是三角形最重要的定理之一,掌握它们对于解决复杂三角形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概念与应用,以及在高考数学中的应用实例。
一、余弦定理的定义余弦定理是解决三角形中一个角的正余弦值与另外两边长度之间关系的重要定理。
余弦定理表述为:在任意三角形ABC中,有以下公式成立:$c^2=a^2+b^2-2ab\cos C$其中,$a,b,c$ 为三角形ABC的三条边, $C$ 为对应于边$c$ 的角。
这个公式可以表示三角形两边长度和角度的关系,是解决复杂三角形问题的基础。
二、余弦定理的应用余弦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三角形中常见的几种问题类型:1. 已知两条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的长度根据余弦定理公式,只需要已知两条边和夹角的情况下,即可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例如,已知两条边长分别为5和8,夹角为60度,求第三边长度。
按公式计算可得:$c^2=5^2+8^2-2\times 5 \times 8 \times \cos 60°=89$所以,第三条边的长度为 $\sqrt{89}$。
2. 已知三条边的长度,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根据余弦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每条边长都已知,可以计算出三个角的余弦值,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
例如,如果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分别为 3、4、5,则可以得出它为直角三角形。
三、正弦定理的定义正弦定理是与余弦定理类似的三角形定理,用来描述角度和它所对应的边的关系。
在任意三角形中,有以下公式成立:$\frac{a}{\sin A}=\frac{b}{\sin B}=\frac{c}{\sin C}$其中,$a,b,c$ 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A,B,C$ 表示相应的角。
这个公式用来表示一个三角形中角度和边长的关系。
四、正弦定理的应用正弦定理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种常见问题类型:1. 已知两角和一边,求三角形另一边长度根据正弦定理,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说课稿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一、导入1. 学习目标本文档将介绍数学中的重要定理之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通过本文档的学习,你将能够理解并应用这两个定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
2. 预备知识在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前,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角度的概念和度量方法;•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二、正弦定理1. 定理表述正弦定理是指在一个三角形中,三条边的长度和三个对应的角的正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述如下:a/sin(A) = b/sin(B) = c/sin(C)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A、B、C表示三个对应的角。
2. 定理证明要理解正弦定理的证明,我们需要先了解正弦函数的性质。
正弦函数的定义是三角形内任意一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三角形面积与正弦函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面积 = 1/2 * 底边长度 * 相应高将底边长度取为三角形的边a,相应高取为b * sin(C),可以得到三角形的面积为:面积 = 1/2 * a * b * sin(C)同理,三角形的面积也可以表示为:面积 = 1/2 * b * c * sin(A)由于三角形的面积是不变的,所以上述两个式子等于面积,即:1/2 * a * b * sin(C) = 1/2 * b * c * sin(A)化简后即可得到正弦定理。
3. 定理应用正弦定理在解决各类涉及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问题时非常有用。
根据正弦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已知两边和他们夹角的大小,求解未知边的长度。
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已知两边和一边夹角的大小,求解未知夹角的数值。
三、余弦定理1. 定理表述余弦定理是指在一个三角形中,三条边的长度和一个角的余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述如下:c^2 = a^2 + b^2 - 2 * a * b * cos(C)其中,a、b、c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C表示a和b之间的夹角。
三余弦定理与三正弦定理
精心整理精心整理 1.设A 为面上一点,过A 的直线AO 在面上的射影为AB ,AC 为面上的一条直线,那么∠OAC,∠BAC,∠OAB 三角的余弦关系为:cos∠OAC=cos∠BAC×cos∠OAB(cos∠BAC 和cos∠OAB 只能是锐角)通俗点说就是,斜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夹角θ的余弦值=斜线与平面所成角1θ的余弦值⨯射影与平面内直线夹角的余弦值. 三余弦定理(又叫最小角定理或爪子定理)定理证明:如上图,自点O 作OB⊥AB 于点B ,过B 作BC⊥AC 于C ,连OC ,则易知△ABC、△AOC、△ABO 均为直角三角形.OA AC AB AC OA AB ===θθθcos ,cos ,cos 21 辅助记忆:这三个角中,角θ是最大的,其余弦值最小,等于另外两个角的余弦值之积。
斜线与平面所成角1θ是斜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所成的角中最小的角。
2.设二面角M -AB -N 的度数为α,在平面M上有一条射线AC ,它和棱AB 所成角为β,和平面N 所成的角为γ,则sin γ=sin α·sin β(如图) 三正弦定理定理证明:如上图,过C 作CO⊥平面N 于点O ,过O 作直线OB⊥二面角的棱于点B ,连OA ,CB ,则易知△CAO,△CBO,△ABC均为直角三角形.于是,sin =AC CO ,sin =BC CO ,sin β=AC BC ∴sin γ=sin α·sin β如果将三余弦定理和三正弦定理联合起来使用,用于解答立体几何综合题,你会发现出乎意料地简单,甚至不用作任何辅助线!例1 如图,已知A1B1C1-ABC 是正三棱柱,D 是AC 中点,若AB 1⊥BC1,求以BC1为棱,DBC1与CBC1为面的二面角α的度数.(1994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23题)例2 已知Rt △ABC 的两直角边AC=2,BC=3.P 为斜边AB 上一点,现沿CP 将此直角三角形折成直二面角A -CP -B (如下图),当AB=√7时,求二面角P -AC -B 大小.(上海市1986年高考试题,难度系数0.28)β精心整理例3.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1,∠BAD=60°,现沿对角线BD将此菱形折成直二面角A-BD-C(如图6).(1)求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2)求二面角A-CD-B的大小.精心整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公式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公式设任意三角形△ABC,角A、B、C的对边分别记作a、b、c,则可得到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其推论如下。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一、正弦定理公式a/sinA=b/sinB=c/sinC=2R。
【注1】其中“R”为三角形△ABC外接圆半径。
下同。
【注2】正弦定理适用于所有三角形。
初中数学中,三角形内角的正弦值等于“对比斜”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二、正弦定理推论公式1、(1)a=2RsinA;(2)b=2RsinB;(3)c=2RsinC。
2、(1)a:b=sinA:sinB;(2)a:c=sinA:sinC;(3)b:c=sinB:sinC;(4)a:b:c=sinA:sinB:sinC。
【注】多用于“边”、“角”间的互化。
三角板的边角关系也满足正、余弦定理3、由“a/sinA=b/sinB=c/sinC=2R”可得:(1)(a+b)/(sinA+sinB)=2R;(2)(a+c)/(sinA+sinC)=2R;(3)(b+c)/(sinB+sinC)=2R;(4)(a+b+c)/(sinA+sinB+sinC)=2R。
4、三角形ABC中,常用到的几个等价不等式。
(1)“a>b”、“A>B”、“sinA>sinB”,三者间两两等价。
(2)“a+b>c”等价于“sinA+sinB>sinC”。
(3)“a+c>b”等价于“sinA+sinC>sinB”。
(4)“b+c>a”等价于“sinB+sinC>sinA”。
5、三角形△ABC的面积S=(abc)/4R。
其中“R”为三角形△ABC的外接圆半径。
部分三角函数公式余弦定理公式及其推论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一、余弦定理公式(1)a^2=b^2+c^2-2bccosA;(2)b^2=a^2+c^2-2accosB;(3)c^2=a^2+b^2-2abcosC。
三角形的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
三角形的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
在研究三角形的性质和特征时,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利用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来解决各种三角形问题的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角形的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的定义、公式推导和应用。
一、余弦定理余弦定理是描述三角形边长与角度关系的定理。
对于任意三角形ABC,假设a、b、c分别表示BC、AC和AB的边长,而∠A、∠B和∠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内角A、B和C,则余弦定理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c² = a² + b² - 2ab·cosCb² = a² + c² - 2ac·cosBa² = b² + c² - 2bc·cosA其中,cosA、cosB和cosC分别表示角A、B和C的余弦值。
推导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向三角形ABC引入高,再利用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推导余弦定理。
设三角形ABC的高为h,起点为顶点A,终点为D,连接BD和CD,如图所示。
[图示]由于三角形ADC为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我们可以得到:AC² = AD² + CD² ------ (1)在三角形ABD中,我们可以应用勾股定理得到:AB² = AD² + BD² ------ (2)注意到BD = BC - CD,将其代入式(2),我们可以得到:AB² = AD² + (BC - CD)²= AD² + BC² + CD² - 2BC·CD ------ (3)由于三角形ABC为平面图形,AD ⊥ BC,所以∠ADC = ∠C。
根据余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CD² = AC² + AD² - 2AC·AD·cosC ------ (4)将式(1)代入式(4),我们可以得到:CD² = (AD² + CD²) + AD² - 2√(AD² + CD²)√AD·cosC= 2AD² + CD² - 2AD·CD·cosC将式(4)代入式(3),我们可以得到:AB² = 2AD² + BC² - 2BC·CD + 2AD² - 2√(AD² + CD²)√AD·cosC= 4AD² + BC² - 2BC·CD - 2√(AD² + CD²)√AD·cosC= 4AD² + BC² - 2BC·CD - 2AC·AD·cosC由于三角形为平面图形,所以CD = BC·cosA,代入上式得:AB² = 4AD² + BC² - 2BC²·cosA - 2AC·AD·cosC= 4AD² + BC² - 2BC²·cosA - 2AC²·cosC= 4AD² + BC² - 2AC²·cosC - 2BC²·cosA由几何性质可知,4AD² = c²,所以:c² = a² + b² - 2ab·cosC ------ (5)同理,可以推导出余弦定理的其他两个公式。
高中体育-三余弦定理(最小角定理)与三正弦定理
高中体育-三余弦定理(最小角定理)与三正
弦定理
三角形是几何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三余弦定理(最小角定理)和三正弦定理则是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这两个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三余弦定理(最小角定理)
三余弦定理(最小角定理)是指一个三角形中的任意一条边的
平方等于其他两条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条边的乘积与这两条边的夹
角的余弦的乘积。
即:
ab^2 = ac^2 + bc^2 - 2ac * bc * cosA
其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A为边a对应的夹角。
根据
这个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来推导出第三条边
的长度,或者通过已知三条边的长度来计算夹角的大小。
这个定理常用于解决关于三角形边长和夹角的问题,例如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等。
三正弦定理
三正弦定理是指在一个任意三角形中,三条边的长度与它们所对应的角的正弦之间的关系。
即:
a / sinA =
b / sinB =
c / sinC
这个定理可以帮助我们在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度和边长的情况下,求解出第三个角度或边长的数值。
三正弦定理常常用于求解不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尤其是当我们只知道两个角度和一个边长时,可以通过这个定理计算出其他未知量。
总结:三余弦定理和三正弦定理是高中数学中与三角形相关的重要定理。
通过运用这两个定理,我们可以解决关于三角形的边长和夹角的各种问题,在几何学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是解决三角形中边长和角度之间关系的重要定理。
它们在三角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计算未知边长或角度。
本文将介绍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定义、公式以及应用,并探讨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一、余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余弦定理是在三角形中,通过已知边长和夹角计算其他边长的定理。
它的定义如下:在三角形ABC中,设三条边分别为a、b、c,对应的夹角分别为A、B、C,则余弦定理的公式为:c² = a² + b² - 2abcosC其中,c为三角形对应于角C的边长,a和b为与角C相邻的两条边长,cosC为角C的余弦值。
二、正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正弦定理是在三角形中,通过已知两个角度和一个边长计算其他边长的定理。
它的定义如下:在三角形ABC中,设三条边分别为a、b、c,对应的夹角分别为A、B、C,则正弦定理的公式为:a/sinA = b/sinB = c/sinC其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A、B、C为对应的角度。
三、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应用1. 通过余弦定理计算未知边长或角度:- 已知两边长和夹角:可以使用余弦定理计算第三条边长,或者计算其他两个角度。
- 已知三边长:可以使用余弦定理计算其中一个角度。
2. 通过正弦定理计算未知边长或角度:- 已知两角度和一个边长:可以使用正弦定理计算其他两条边长。
- 已知一个角度和两边长:可以使用正弦定理计算另外两个角度。
四、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的区别和联系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余弦定理适用于已知边长和夹角的情况,可以求解缺失的边长或角度。
而正弦定理适用于已知两个角度和一个边长的情况,同样可以求解其他边长或角度。
此外,两个定理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通过余弦定理可以推导出正弦定理,而正弦定理也可以推导出余弦定理。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其中一个定理进行计算。
总结: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是解决三角形中边长和角度之间关系的重要定理。
初中数学三角形定理大全
初中数学三角形定理大全
1. 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a² + b² = c²
2. 同旁定理(余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已知两边a和b以及它们之间的夹角C,
则可以用余弦定理求出第三边c。
c² = a² + b² - 2abcosC
3. 正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已知任意两边a和b以及它们对应的夹角A和B,则可
以用正弦定理求出第三边c。
无论什么时候,sinA/a = sinB/b = sinC/c
4. 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和余弦: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角A为直角角,边长为a, b, c,则有以下关系:
sinA = a/c, cosA = b/c
5. 同旁锐角定理:在锐角三角形ABC中,若有两个角相等,则它们对应的边也相等。
若∠A = ∠B,则有AB = AC
6. 三角形重心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三条中线的交点G(重心)将中线分成1:2的比例。
AG:GD = BG:GE = CG:GF = 1:2
7. 高脚定理(垂直定理):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若将斜边BC作为底边,以A为顶点作高,则高的长度等于斜边BC上的中线长度。
AD = BD = DC
8. 角平分线定理:在三角形ABC中,若有一条角A的内角平分线AD,则有AB:AC = BD:DC
9. 外角定理:在三角形ABC中,已知内角A和外角B,则有A + B = 180°
以上是初中数学中常用的一些三角形定理,但并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定理都包含在这里。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关系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关系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都是解决三角形中任意一角的大小和三角形中的边之间的关系的定理,但它们的公式和使用方法略有不同。
正弦定理是指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一条边与这条边相对的角的正弦值成比例。
具体而言,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为A、B 和C 分别对应三条边a、b 和c,正弦定理公式为:a/ sinA = b/ sinB = c/ sinC。
余弦定理则是以三角形余弦公式为基础,用于计算任意一条边的平方与其余两条边平方之差的差。
具体而言,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为A、B 和C 分别对应三条边a、b 和c,余弦定理公式为:a^2 = b^2 + c^2 - 2bc*cosA (同理,还可以得到b^2 和c^2的计算公式)。
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转化的关系。
以正弦定理为例,当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度和一个对边时,可以利用正弦定理计算出第三条边。
接着,再利用余弦定理计算出剩下的两个角度,即可完整的求出整个三角形。
反之,如果已知三条边长度,可以先用余弦定理求出一个角度,再根据正弦定理求出剩下的两个角度。
综上所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求解三角形问题时经常用到的常用公式,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同时可以结合其他几何学知识,进一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四边形、
多边形等几何图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设A 为面上一点,过A 的直线AO 在面上的射影为AB ,AC 为面上的一条直线,那么∠OAC,∠BAC,∠OAB 三角的余弦关系为:
cos∠OAC=cos∠BAC×cos∠OAB (cos∠BAC 和cos∠OAB 只能是锐角) 通俗点说就是,斜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夹角θ的余弦值
=斜线与平面所成角1θ的余弦值⨯射影与平面内直线夹角的
余弦值.
三余弦定理(又叫最小角定理或爪子定理)
定理证明:如上图,自点O 作OB⊥AB 于点B ,过B 作BC⊥AC 于C ,连OC ,则易知△ABC、△AOC、△ABO 均为直角三角
形.OA
AC AB AC OA AB ===θθθcos ,cos ,cos 21 ∴ 21cos cos cos θθθ⨯=
辅助记忆:这三个角中,角θ是最大的,其余弦值最小,等于另外两个角的余弦值之积。
斜线与平面所成角1θ是斜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所成的角中最小的角。
2.设二面角M -AB -N 的度数为α,在平面M 上有一条射线AC ,它和棱AB 所成角为β,和平面N 所成的角为γ,则
sin γ=sin α·sin β(如图)
三正弦定理 定理证明:如上图,过C 作CO⊥平面N 于点O ,过O 作直线OB⊥二面角的棱于点B ,连OA ,CB ,则易知△CAO,△CBO,△ABC 均为直角三角形.
于是,sin =AC CO ,sin =BC CO ,sin β=AC
BC ∴ sin γ=sin α·sin β
β
如果将三余弦定理和三正弦定理联合起来使用,用于解答立体几何综合题,你会发现出乎意料地简单,甚至不用作任何辅助线!
例1 如图,已知A1B1C1-ABC是正三棱柱,D是AC中点,若AB1⊥BC1,求以BC1为棱,DBC1与CBC1为面的二面角α的度数.(1994年全
国高考理科数学23题)
例2已知Rt△ABC的两直角边AC=2,BC=3.P为斜边AB上一点,现沿CP将此直角三角形折成直二面角A-CP-B(如下图),当AB=√7时,求二面角P-AC-B大小.(上海市1986年高考试题,难度系数0.28)
例3.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1,∠BAD=60°,现沿对角线BD将此菱形折成直二面角A-BD-C(如图6).( 1)求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 2)求二面角A-CD-B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