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锰铬矿勘查规范
地质勘查规范

地质规范目录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行业标准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 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7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 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固体矿产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固体矿产普查总则(GB/T13687-92)行业标准1.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2.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3.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 4.铝土矿、冶金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5.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6.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7.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8.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9.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10.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11.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 12.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13.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14.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15.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 16.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2002)17.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18.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 19.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20.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 21.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1994)22.地质矿产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DZ/T0032-1992)23、《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24.固体矿产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DZ/T0222-2004)25.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02)26.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0、1∶10000、1∶50000)(DZ/T0175-1997)2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年颁布实施)28.国土资源部发文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29.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2-1994)30.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3-1994)31.1∶50000和1∶200000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6-1994)32.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DZ0130.13-1994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2.工程地质术语(GB/T14498-1993)3.岩溶地质术语(GB/T12329-1990)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7.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14158-93)8.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T14497-1993)9.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10.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1988)1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1989)12.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5084-1985)13.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1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行业标准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T0224-2004)3.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T0225-2004)4.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 5.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1∶1000000)(DZ/T0095-1994) 6.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1∶200000)(DZ/T0096-1994) 7.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000)(DZ/T0097-1994)8.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1∶500000)(DZ/T0059-1993)9.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0 -1993)10.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1 -1993)11.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2 -1993)12.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3 -1993)13.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219-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布地质环境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15.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032-1992)1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17.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18.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4-1994) 19.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2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 2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 2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1-2004)地球物理勘查。
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

三.新的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共性特点
8、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体现了新 规范的时代特点。如对边远地区的勘查区, 当周围没有可供联测的全国坐标系统基准点 时,可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勘查资料 (图件和数据)的综合处理及资源储量估算 鼓励采用地质统计学法和SD法,以提高资源 储量估算结果的置信度等。但需要说明的是, 新的资源储量估算软件必须经矿产资源储量 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三.新的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共性特点
6、新规范增加了可行性评价工作,并把它 作为地质勘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可行性评 价的程度(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 及其得出的经济意义结论是划分资源储量类别的重 要依据,因此地质勘查单位提交的成果报告,未进 行(预)可行性研究的,只能提交资源量,进行了 (预)可行性研究的,才能提交相应的资源储量。 同时,新规范对可行性评价工作的资质作了规定, 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必须由具有资质的单位 或有资质的技术经济专家会同有关专业人员完成; 概略研究由地质勘查单位完成。
三.新的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共性特点 5、新规范对工程间距的要求并不死 板,而是在资料性附录中仅给出了达到 控制程度的基本网度,有些给出的网度 值还是一个区间值。该网度也因矿床类 型、勘查类型的不同而有所选择。就是 对探明的和推断的程度,也是在控制的 网度基础上根据矿体厚度、品位、规模 的变化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加密或 放稀。
银矿: 1991年1月,全国储委发布了《银矿地质勘探规 范》(试行)——为银矿储量承包而发布。 1995年,地质矿产部发布了行业标准《银矿地质普 查规范》(DZ/T0149—1995)、《银矿地质详查规 范》。——在商业性与公益性地质勘查分开的背景 下产生。 本次修订是在上述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将 铜、铅、锌、银、镍、钼六个矿种的规范合并为一 个新的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 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3部分:铁、锰、铬、钒、钛矿》(报批稿)

表1
钛的最低回收率指标
入选矿石铁钛比
2.1≤TFe/TiO2<2.6
2.6≤TFe/TiO2<3.5
TFe/TiO2≥3.5
钛精矿品位/%
47
47
47
钛选矿回收率/%
20
16
12
锰矿
6.2.1
领跑者指标
6.2.1.1
标情况。
5.1.2
一般指标
一般指标是为评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而设定,指标值反映了多数矿山能达到的开发利用指标
情况。
5.1.3
最低指标
最低指标是行业开发利用的最低标准,指标值反映了绝大多数矿山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政策法
规下应该达到的指标情况。
评价指标
5.2.1
开采环节
铁、锰、铬、钒、钛矿山开采环节评价指标采用开采回采率,开采回采率计算方法应符合GB/T 42249,
——第3部分:铁、锰、铬、钒、钛;
——第4部分:铜等12种有色金属矿产;
——第5部分:金、银、铌、钽、锂、锆、锶、稀土、锗;
——第6部分:石墨等26种非金属矿产;
——第7部分:石英岩、石英砂岩、脉石英、天然石英砂、粉石英;
——第8部分:硫铁矿、磷、硼、天然碱、钠硝石;
——第9部分:盐湖和盐类矿产;
——第10部分:石煤、天然沥青、油砂、油页岩;
ICS 73.020
CCS 点击此处添加 CCS 号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XXXXX—XXXX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 3 部分:铁、
锰、铬、钒、钛
19种勘查规范中对钻探质量的要求

19种勘查规范中对钻探质量的要求(一)铁、锰、铬1、探矿孔的矿心采取率(包括顶、底板上和下5 m范围内的岩石)不得低于80 %,当矿心采取率连续5 m低于80%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
围岩岩心的分层采取率不得低于65 %。
2、使用的钻探工艺应能保持矿石原有结构特点和完整性,避免矿心粉碎、贫化。
在复脉型和多脉型矿床中要严格控制钻进回次长度及回次采取率,防止钻进中漏矿。
采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工艺时,穿矿孔径要满足取样要求。
3、认真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做好孔深校正、原始记录、简易水文观测、封孔和矿、岩心保管工作。
钻孔弯曲度应符合规程和地质设计要求,钻孔偏斜超差时要及时设法补救。
见矿点和厚度大于30 m的矿体的出矿点均应测定钻孔弯曲度。
封孔质量不符合规程或设计要求时应返工重封。
(二)铜铅、锌、银、镍、钼1、矿体及其顶底板3 m—5 m内的矿心、岩心平均采取率不低于80%,厚大矿体内部矿心采取率低于80%的连续长度不能超过5 m,否则应采取补救措施。
围岩岩心的分层平均采取率一般不低于65%。
2、使用的钻探工艺应能保持矿石原有结构特点和完整性,避免矿心粉碎贫化。
在复脉型和多脉带型矿床中要严格控制钻进回次长度及回次采取率,防止钻进中漏矿。
采用金刚石钻探工艺时,穿矿孔径要满足取样要求。
加密取样钻孔,允许采用空气反循环(CSR)钻探工艺。
3、认真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做好孔深校正、原始记录、简易水文观测、封孔和岩心保管等工作。
钻孔弯曲度应符合规程和地质设计要求,钻孔偏斜超差时要及时设法补救。
见矿点(及厚度大于30 m的矿体出矿点)应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
封孔质量不符合规程或设计要求时需返工重封。
(三)钨、锡、汞、锑1、岩心平均采取率不低于70%;2、矿体及其顶底板3 m—5 m的围岩、近矿围岩蚀变带、控矿构造标志层的采取率不低于80%;若连续有两个回次(或厚大矿体中连续5 m以上)采取率低于80%时,必须采取补救措施;3、矿心应尽可能保持原状,特别注意矿心被粉碎后可能造成的贫化或富集的假像,为此,对多脉带矿体及破碎带控制的矿体,应严格控制钻探回次进尺的长度与钻进时间;采用金刚石钻探工艺时,穿矿孔径要满足取样要求;4、必须按有关规程的质量要求,认真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做好钻孔测斜、孔深校正、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原始记录、封孔及岩心保管等工作。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

矿石自然类型;大致了解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和分布, 为确定是否能工业利用提供依据。 4.2.3 详查阶段
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和矿石结构构造特 征;基本查明矿石有用和有益及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 和分布规律;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研究其分布规 律,为矿区建设总体规划、矿山建设的项目建议书和预可行性研 究提供依据。 4.2.4 勘探阶段
311
程度;研究和基本查明矿区内变质作用及近矿围岩蚀变的性质、 种类、规模、强度、蚀变组合及对矿床的影响,对于变质矿床还 应研究并初步划分变质相、分布规律及矿化富集作用。研究氧化 作用对矿床的影响,基本查明氧化带的深度、氧化矿石类型、产 出特征和分布范围,对风化矿床分布地区应当注意寻找原生矿床, 对堆积矿床应了解矿体底板(特别当底板为碳酸盐岩时)的起伏 情况;对物探异常进行综合研究,阐明异常特征及其与矿体和构 造的关系。 4.1.3.3 矿体地质:基本查明矿体的赋存部位、形态、规模、产 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了解矿体内夹 石规模和分布情况;了解成矿后构造或岩脉对矿体的破坏情况。 4.1.4 勘探阶段 4.1.4.1 矿区(床)地质:进一步研究矿区(床)成矿地质特征, 确定矿床赋存层位及矿体在地层中的空间分布;研究矿区构造与 矿体空间分布的关系,查明控制矿体的褶皱、断层和破碎带的性 质、规模、产状、相互关系和分布规律,对位移大、分割矿体和 影响开采的较大断层,其空间位置、产状、位移应有工程控制; 查明侵入岩和喷发岩的种类、形态、规模、产状和分布规律,侵 入(喷发)时代和期次,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研究其与成矿的 关系,以及对矿体的破坏影响程度;查明矿区内变质作用及近矿 围岩蚀变的性质,种类、规模、强度、蚀变组合及对矿化的富集 作用;研究氧化作用对矿床的影响,查明氧化带的深度、氧化矿 石类型、产出特征和分布范围。 4.1.4.2 矿体地质:详细研究和查明矿体的赋存部位、形态、规 模、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确定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 体内夹石规模、分布和变化规律;研究成矿后构造或岩脉对矿体 的破坏影响程度。对首采地段主矿体应当详细控制其形态、空间 位置、产状等。对首采地段主矿体上盘具有工业价值的小矿体,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铁、锰、铬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内容,包括范围、引用标准、勘查的目的任务、勘查研究程度、勘查控制程度要求、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估算等方面的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3 勘查的目的任务3.1 预查通过对区内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初步的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结果,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为普查工作提供依据,并可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
3.2 普查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和物探、化探等野外工作,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估算推断的矿产资源量,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3.3 详查通过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或圈出勘探范围,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为勘探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作为矿山总体规划和编制矿山项目建议书的依据。
3.4 勘探通过对勘探区采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为矿山建设确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矿山总体布置和矿山建设设计等提供依据。
4 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研究程度4.1.1 预查阶段全面收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等资料,了解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远景。
大致查明普查区内的地层、岩性、厚度、产状和分布等,大致查明较大的褶皱、断裂和破碎带的分布、规模和产状,大致查明侵入岩或喷发岩的种类、数量、形态和分布。
4.1.3 详查阶段4. 1.3.1 区域地质:进一步研究区域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及矿产等资料,并根据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等资料,阐明铁、锰、铬矿产在区域构造单元上的位置、区域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远景和区内的主要矿产等。
地质勘查规范

地质规范目录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行业标准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 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7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 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固体矿产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固体矿产普查总则(GB/T13687-92)行业标准1.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2.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3.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 4.铝土矿、冶金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5.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6.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7.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8.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9.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10.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11.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 12.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13.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14.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15.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 16.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2002)17.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18.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 19.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20.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 21.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1994)22.地质矿产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DZ/T0032-1992)23、《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24.固体矿产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DZ/T0222-2004)25.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02)26.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0、1∶10000、1∶50000)(DZ/T0175-1997)2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年颁布实施)28.国土资源部发文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29.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2-1994)30.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3-1994)31.1∶50000和1∶200000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6-1994)32.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DZ0130.13-1994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2.工程地质术语(GB/T14498-1993)3.岩溶地质术语(GB/T12329-1990)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7.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14158-93)8.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T14497-1993)9.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10.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1988)1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1989)12.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5084-1985)13.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1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行业标准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T0224-2004)3.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T0225-2004)4.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 5.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1∶1000000)(DZ/T0095-1994) 6.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1∶200000)(DZ/T0096-1994) 7.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000)(DZ/T0097-1994)8.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1∶500000)(DZ/T0059-1993)9.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0 -1993)10.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1 -1993)11.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2 -1993)12.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3 -1993)13.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219-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布地质环境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15.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032-1992)1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17.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18.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4-1994) 19.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2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 2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 2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1-2004)地球物理勘查。
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

二.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岩金矿
1993年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 定 了 《 岩 金 矿 普 查 规 范 》 ( DZ/T0074—1993 ) ; 1995 年 制 定 了 《 岩 金 矿 地 质 详 查 规 范 》 (DZ/T0152—1995);
本次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编制、颁布的最新《岩 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是在上述 1984年3月、1993年、1995年三个规范的基础上修订、 合并而成。自本规范2003年3月1月颁布实施后将代 替上述三个规范。
国标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17766—1999 GB/T13908—2002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贵金属矿 地质勘查规范
砂矿(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
DZ/T0205—2002 (岩金+砂金) 第三位
DZ/T0208—2002 (钛)第十位
岩金矿
砂金矿 金红石
(铅)第八位
金 属
本次修订是在上述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将 铜、铅、锌、银、镍、钼六个矿种的规范合并为一 个新的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 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二.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2.钨\锡\锑\汞矿 1984年2月,全国储委制定颁发了《钨矿地质勘
探规范》; 1984年3月,全国储委制定颁布了《锡矿地质勘
铁矿地质勘探规范》; 1992年10月,由国家储委组织修订,国家技术
监 督 局 发 布 GB/T13738—92《 铁 矿 地 质 勘 探 规 范 》 。
质勘探规范》(试行)。
二.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银矿: 1991年1月,全国储委发布了《银矿地质勘探规
铁矿矿床勘查类型及合理勘查间距探讨

地质勘探G eological prospecting 铁矿矿床勘查类型及合理勘查间距探讨陈宇航,莫国浩,郝银龙摘要:根据行业规范,我国对推铁矿矿床的勘查类型和勘查间距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作为从业者的工作依据。
本文将从勘查规范、勘查类型以及影响因素、原有行业规范要求下铁矿矿床勘查相关工作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入手,在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新发布的行业规范及笔者工作经历,探究铁矿矿床勘查类型合理划分和勘查间距改进的措施,并总结新的勘查规范运用经验,对地质工作者开展铁矿勘查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铁矿矿床;勘查类型;勘查间距;改进措施矿产勘查是矿石资源开发的前提性工作,它可以帮助矿石资源开采人员明确矿石资源的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开采方案,高效地开采目标矿体。
在选择不同的矿石资源开采方法和设备时,需要根据矿床勘查工作的高质量来确定矿石资源的类型,并辅助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等信息来确定勘查和开采的间距。
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开采成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生态环保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铁矿矿床勘查类型和间距的合理确认,是推动矿产资源开采的重要工作,应受到地质工作者的重点关注。
1 行业规范与标准概述为了合理和全面地开发矿产资源,国家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局联合相关部门发布了《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以下简称“老规范”)。
该规范对我国近50年的矿产勘查和资源开采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阶段的矿产勘查、开采等工作环节的任务、目的、内容和程度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为地质工作者提供了更全面、具体和严格的工作要求,指导他们有序地进行矿产勘查、资源开发和地质保护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从整体上认识到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落实,矿产资源领域内的“老规范”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前工作需求,在矿床勘查类型划分、间距确认、资源开采等工作环节的指导价值较低。
锰矿地质勘探规范

锰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第一章绪论锰是灰白色的金属,硬而脆,熔点1244℃,沸点2097℃,比重7.3。
锰矿石是重要的矿物原料。
主要用于冶金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中。
锰具有脱氧、脱硫及调节作用(如阻止钢的粒缘碳化物的形成),还能增加钢材的强度、韧性、可淬性。
各类钢的生产都不能缺少锰。
锰对铸铁的生产也是重要的。
高锰钢(含Mn7.5~19%)具有特殊性能,如高碳高锰耐磨钢、低炭高锰不锈钢、中碳高锰无磁钢、高锰耐热钢等。
锰与铜、镍、铝、镁的合金,也是耐热耐蚀的材料。
在其他工业上,锰的用途也很广泛。
二氧化锰在干电池中作消极剂;在有色金属湿法冶金、氢醌(对苯二酸)生产、铀的提炼上作氧化剂;在陶瓷和搪瓷生产中作氧化剂和釉色;在玻璃生产中用于消除杂色和制作装饰玻璃。
化学工业上生产硫酸锰、高锰酸钾、碳酸锰、氯化锰、硝酸锰、一氧化锰等,是化学试剂、医药、焊接、油漆、合成工业等的重要原料。
锰矿石的自然类型,主要有氢氧化锰—氧化锰矿石、氧化锰矿石、碳酸锰矿石、氧化锰—碳酸锰矿石,次要的有硫化锰—氧化锰矿石、硫化锰—碳酸锰矿石、硅酸锰—碳酸锰矿石、硼酸锰—碳酸锰矿石。
锰矿石中的锰矿物,列举如表1。
表1续表1续表1工业锰矿床,主要属外生(沉积、风化)矿床,内生矿床在国内外锰矿储量中所占的比重极小。
轻微变质作用可以使氧化锰矿石脱水变富,但强烈变质作用可使原来有用的锰矿石,变成复杂的锰硅酸盐,锰失去利用价值。
但结晶良好的蔷蔽辉石,称为粉翠,是一种玉石矿。
一般地说,只有受变质锰矿,而尚未发现变质成因的锰矿。
按我国已知锰矿的成因、含矿岩系的岩石特征和矿床的锰矿物特征,划分下述类型:一、海相沉积矿床类是工业锰矿床最重要的类型,我国主要锰矿沉积层位有:蓟县系铁岭组,震旦系下统南沱组、上统陡山沱组,奥陶系中统磨刀溪组、上统五峰组,泥盆系上统榴江组、五指山组,石炭系下统大塘阶、阿克沙依组、中统黄龙群,二迭系下统孤峰组、上统龙潭组,三迭系下统菠茨沟组、北泗组、中统法郎组。
地质勘查规范名称汇总

地质勘查规范名称汇总(2002年——2003年发布)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国标,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行标, DZ/T 0033-2002)
《铀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199-2002)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00-2002)
《钨、锡、汞、锑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01-2002)
《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02-2002)
《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03-2002)
《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04-2002)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05-2002)
《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06-2002)
《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07-2002)
《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08-2002)
《磷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09-2002)
《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10-2002)
《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11-2002)
《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12-2002)
《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13-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14-2002)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行标, DZ/T 0215-2002)。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铁、锰、铬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内容,包括范围、引用标准、勘查的目的任务、勘查研究程度、勘查控制程度要求、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估算等方面的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3 勘查的目的任务3.1 预查通过对区内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初步的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结果,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为普查工作提供依据,并可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
3.2 普查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和物探、化探等野外工作,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估算推断的矿产资源量,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3.3 详查通过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或圈出勘探范围,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为勘探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作为矿山总体规划和编制矿山项目建议书的依据。
3.4 勘探通过对勘探区采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为矿山建设确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矿山总体布置和矿山建设设计等提供依据。
4 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研究程度4.1.1 预查阶段全面收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等资料,了解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远景。
大致查明普查区内的地层、岩性、厚度、产状和分布等,大致查明较大的褶皱、断裂和破碎带的分布、规模和产状,大致查明侵入岩或喷发岩的种类、数量、形态和分布。
4.1.3 详查阶段4.1.3.1 区域地质:进一步研究区域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及矿产等资料,并根据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等资料,阐明铁、锰、铬矿产在区域构造单元上的位置、区域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远景和区内的主要矿产等。
国土资源部关于锰、铬、铝土矿、钨、钼、硫铁矿、石墨和 石棉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

附件锰、铬、铝土矿、钨、钼、硫铁矿、石墨和石棉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是指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等三项指标,是评价矿山企业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效果的主要指标。
经研究,确定锰、铬、铝土矿、钨、钼、硫铁矿、石墨和石棉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如下:一、各矿种矿产“三率”最低指标要求(一)锰矿。
1.开采回采率(1)露天开采。
大、中型露天矿山开采回采率不低于92%;小型露天矿山开采回采率不低于90%。
露天矿山生产规模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部分矿种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标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08号)的规定确定。
(2)地下开采。
根据锰矿矿床的赋存条件,锰矿地下矿山开采回采率应达到以下指标要求(详见表1-1)。
注:(1)岩稳固性划分为稳固(Ⅰ、Ⅱ级)、中等稳固(Ⅲ级)、不稳固(Ⅳ、Ⅴ级)三类。
(2)矿体厚度依据矿体真厚度(H)划分为薄矿体(H≤0.8m)、中厚矿体(0.8m<H≤4 和厚矿体(H>4m)三类。
2.选矿回收率各主要类型的锰矿按照入选品位不同,其选矿回收率应达到以下指标要求(详见表1-2)。
注:其他锰矿包括硅酸锰矿、硼酸锰矿、铁锰多金属矿以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矿物构成的复合矿。
3.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率包括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尾矿和废石综合利用率。
(1)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在锰矿中常有铁、钴、镍及有色、贵金属等共伴生。
当共伴生有用组分矿物的品位达到表1-3所列含量时,开采设计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应对该有用组分的综合利用方式提出指标要求。
当共伴生有用组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暂时不能回收或技术经济评价结论不宜综合利用的,应提出处置措施。
矿山具体利用程度应依据地质勘查报告、选矿试验、矿山设计及矿山采选生产实际等确定。
表1-3 锰矿共伴生组分综合评价指标表注:摘自DZ/T0200-200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

二.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铅锌矿: 1983年9月,地质部、冶金部颁布了《铅锌矿地 质勘探规范》(试行)。
镍矿: 1983年 10 月,地质部、冶金部颁布了《镍矿地 质勘探规范》(试行)。
钼矿: 1983年 10 月,地质部、冶金部颁布了《钼矿地 质勘探规范》(试行)。
二.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三).黑色金属 1981 年 4 月,地质部、冶金部联合制定颁发了 《铁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 1982 年 12 月,地质部、冶金部制定颁发了《锰 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 1987 年 12 月,全国储委组织制定并颁发了《铬 铁矿地质勘探规范》; 1992 年 10 月,由国家储委组织修订,国家技术 监督局发布 GB/T13738—92《铁矿地质勘探规范》。
规范类别
规范名称
规范代码
GB/T17766—1999 GB/T13908—2002 DZ/T0205—2002 DZ/T0208—2002
居全国前十位 我省优势 需重点掌握 金属矿产名称 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砂矿(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 金 属 矿 地 质 勘 查 规 范
二.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2.钨\锡\锑\汞矿 1984年2月,全国储委制定颁发了《钨矿地质勘 探规范》; 1984年3月,全国储委制定颁布了《锡矿地质勘 探规范》; 1984 年 12 月,全国储委制定颁布了《汞矿地质 勘探规范》; 1989 年 11 月 30 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由全 国储委组织制定的 GB10583—89《锑矿地质勘探规 范》; 本次修订是在上述 4 个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 将 4 个 规 范 合 并 为 一 个 新 的 行 业 标 准 DZ/T0201— 2002《钨、锡、汞、锑矿产勘查规范》。
铁矿、锰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铁矿、锰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铁矿、锰矿绿色矿山建设的总则、矿区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铁矿、锰矿新建、改扩建和生产矿山的绿色矿山建设、评估、认定、核查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T 13306 标牌GB 14161 矿山安全标志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28661 铁矿采选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335铁矿露天开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1336 铁矿地下开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1337 铁矿选矿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612 冶金矿山选矿厂工艺设计规范GB 50830 冶金矿山采矿设计规范GB 50863 尾矿设施设计规范TD/T 1036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48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绿色矿山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矿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铁、锰、铬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内容,包括范围、引用标准、勘查的目的任务、勘查研究程度、勘查控制程度要求、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估算等方面的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3 勘查的目的任务3.1 预查通过对区内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初步的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结果,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为普查工作提供依据,并可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
3.2 普查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和物探、化探等野外工作,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估算推断的矿产资源量,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3.3 详查通过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或圈出勘探范围,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为勘探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作为矿山总体规划和编制矿山项目建议书的依据。
3.4 勘探通过对勘探区采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为矿山建设确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矿山总体布置和矿山建设设计等提供依据。
4 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研究程度4.1.1 预查阶段全面收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等资料,了解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远景。
大致查明普查区内的地层、岩性、厚度、产状和分布等,大致查明较大的褶皱、断裂和破碎带的分布、规模和产状,大致查明侵入岩或喷发岩的种类、数量、形态和分布。
4.1.3 详查阶段4.1.3.1 区域地质:进一步研究区域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及矿产等资料,并根据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等资料,阐明铁、锰、铬矿产在区域构造单元上的位置、区域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远景和区内的主要矿产等。
4.1.3.2 矿区(床)地质:基本查明地层时代、层序、岩性、厚度、产状及分布等,对沉积矿床、还应研究含矿地层的沉积环境、岩相、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及成矿元素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确定矿体赋存层位及矿体在地层中的空间分布。
4.1.3.3 矿体地质:基本查明矿体的赋存部位、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了解矿体内夹石规模和分布情况,了解成矿后构造或岩脉对矿体的破坏情况。
4.1.4 勘探阶段4.1.4.1 矿床地质:进一步研究矿区成矿地质特征,确定矿床赋存层位及矿体在地层中的空间分布,研究矿区构造与矿体空间分布的关系,查明控制矿体的褶皱、断层和破碎带的性质、规模、产状、相互关系和分布规律,对位移大、分割矿体和影响开采的较大断层,其空间位置、产状、位移应由工程控制。
4.1.4.2 矿体地质:详细研究和查明矿体的赋存部位,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及变化规律,确定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体内夹石的规模、分布和变化规律。
4.2 矿石质量研究4.2.1 预查阶段初步了解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主要元素的含量。
4.2.2 普查阶段大致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矿石品位、结构构造和矿石自然类型,大致了解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和分布,为确定是否能工业利用提供依据。
4.2.3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的种类和含量,研究矿石矿物的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详细查明有用和有益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
4.2.4 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的种类和含量,研究矿石矿物的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详细查名有用和有益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详细研究矿石的结构构造和分布特征,查明铁、锰、铬矿物和主要脉石矿物的粒度和嵌布特征,按矿石的矿物成分、含量、结构构造、氧化程度等因素详细划分自然类型,确定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
4.3 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4.3.1 预查阶段对已发现的矿体进行类比研究,做出矿石是否可选的预测。
4.3.2 普查阶段一般进行矿石选冶性能对比研究,做出是否可作为工业原料的评价。
4.3.3 详查阶段研究矿石的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做出工业利用方面的评价。
4.3.4 勘探阶段应详细研究矿石的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
4.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4.4.1 预查阶段对经预查发现矿体的矿点或矿产地,应收集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4.4.2 普查阶段在收集研究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资料基础上,了解矿区地表水体分布,了解矿体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的稳定性及环境地质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4.4.3 详查阶段4.4.3.1 水文地质研究:在了解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手机当地水文、气象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基本查明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各含水层的水利联系,隔水层的稳定性和隔水程度。
4.4.3.2 工程地质研究:测定矿区主要岩矿石的力学性质,研究其稳定性能,基本查明矿区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风化带、泥化带、流沙层、软弱夹层的分布,评价其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层稳固性的影响。
4.4.3.3 环境地质研究: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等情况,提出对人体有无危害的初步评价意见。
4.4.4 勘探阶段4.4.4.1 水文地质研究: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详细查明矿区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渗透稀疏,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稳定程度和隔水程度,详细查明断层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富水性、导水性及其变化,沟通个含水层及地表水的程度。
4.4.4.2 工程地质研究:在研究矿区地层岩性、厚度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划分岩体的工程地质岩组,测定矿体及顶底板岩石的体积质量、硬度、湿度、块度等物理学参数,研究其稳定性能。
4.4.4.3 环境地质:详细调查矿区内有关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物理地质现象,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放射性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收集有关地震、新构造活动资料,阐明矿区地震地质情况和矿区的稳定性,对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做出评价,预测在矿床开采中,对矿区环境、生态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并提出预防建议。
4.5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4.5.1 普查阶段初步了解有无其他有益矿产。
4.5.2 普查阶段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伴生矿产,应大致查明其含量和赋存特点,研究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
4.5.3 详查阶段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伴生矿产,应基本查明物质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状况,确定其工业利用的可能性。
4.5.4 勘探阶段对勘探范围内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勘探、综合评价。
5 勘查控制程度5.1 矿床勘查类型确定的原则5.1.1 追求最佳勘查效益的原则勘查工程的布置应遵循矿床地质规律,从需要、可能、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5.1.2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每个矿床都有其自身的地质特征,影响矿床勘查难易程度的四个地质变量因素常因矿床而异,当出现变化不均衡时,应以其中增大矿床勘查难度的主导因素作为确定的主要依据。
5.1.3 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当矿床由多个矿体组成时,应以主矿体为主,当矿床规模较大,其空间变化也较大时,可按不同地段的地址变量特征,分区段或矿体确定勘查类型。
5.1.4 类型三分,允许过渡的原则铁、锰、铬矿床均按简单、中等和复杂三个等级划分为I、II、III 三个勘查类型。
5.1.5 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对已确定的勘查类型,仍需在勘查实践中验证,如发现偏差,要及时研究并予修正。
5.2 勘查工程间距确定的原则5.2.1 根据勘查类型和勘查阶段选取相应的勘查工程间距。
5.2.2 详查阶段的工程间距,是矿床勘查的基本工程艰巨。
5.2.3 第III勘查类型勘探阶段的工程间距,是矿床勘查工程的最密间距。
5.2.4 当矿体在走向上的变化比倾向上大时,工程可布置成短边在矿体走向上的长方形网度。
5.2.5 圈定矿体的地表工程间距,一般为深部工程间距的1/2。
5.2.6 勘查类型一经修正,其勘查工程间距亦应作相应的调整。
5.3 勘查控制程度首先应当控制勘查区内矿体总体的分布范围和相互关系。
6 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6.1 地形及工程测量应采用全国统一坐标系统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
6.2 地质填图6.2.1 矿区地质填图:根据不同勘查阶段的目的任务,进行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其质量要求按相应比例尺地质填图规范执行。
6.2.2 矿床地质填图:矿床地形地质图是以不同比例持的地形图为底图填制而成的。
6.3 物探工作6.3.1 根据勘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工作要求,开展方法试验,测定有关参数,实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剖面,选择有效的物探方法进行综合勘查。
6.3.2 开展不同比例持的磁力、重力和电法测量工作,为查明岩体和矿体边界、形状、产状、研究构造带和寻找隐伏矿体等提供信息,应充分利用井中物探方法,追索圈定矿体边界,了解矿体形态和产状。
6.3.3勘查磁性铁矿时,应运用地面磁测资料,对矿体的分布范围、形状、产状、埋深和厚度变化以及地质构造进行推断和圈定。
6.3.4 勘查赤铁矿、褐铁矿、菱铁矿、菱锰矿、氧化锰矿和铬矿等弱磁性或无磁性矿床时,应通过实验,选用高精度磁测,重力或电法等,取得有益于对矿体认识和解释的信息。
6.3.5 勘探和详查阶段对控制剖面的地面和岩矿心进行放射性检查,发现异常时,应查明原因,并做出评价。
6.3.6 物探工作质量要求按现行专业规范和规程执行。
6.4 探矿工程6.4.1 槽探:是系统揭露地表矿体的主要工程,一般在覆盖层厚度不超过3米条件下使用,为保证采样的质量,探槽必须挖至基岩新鲜面。
6.4.2 浅井:当覆盖层较厚时,应以浅井控制矿提浅部或浅部矿体。
6.4.3 坑探:一般用于矿床首采区或主要储量区。
6.4.4 钻探:是勘查深部矿体的主要手段,其质量要求参考《岩心钻探规程》执行。
6.4.4.1 探矿孔的矿心采取率不得低于80%,当矿心采取率连续5米低于80%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
6.4.4.2 使用的钻探工艺应能保持矿石原有结构特点和完整性,避免矿心粉碎,贫化。
6.4.4.3 认真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做好孔深校正、原始记录、简易水文观测、封孔和矿、岩心保管工作。
6.5 化学样品的采集、加工、化验分析6.5.1 样品采集:钻孔岩、矿心一般采用1/2劈切法,地表露头、槽探、浅井、坑道中对矿体采用连续刻槽法,其断面规格和样品长度视矿体厚度大小、矿石类型变化情况,矿化均匀程度及工业指标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