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信号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突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内源性活性物质的种类
1.神经肽类 如阿片肽,速激肽等 神经肽类 如阿片肽, 2.神经激素类 如催产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神经激素类 如催产素, 释放激素 3.细胞因子类 细胞因子类 子等. 子等. 如神经生长因子, 如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
递质共存 (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Dale’s
2. 神经- 肌肉接头( neuro-muscular junction, 神经 - 肌肉接头 ( , N-M接头) 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 接头 1)N-M接头 运动终板) (运动终板)的 结构: 结构: 接头间隙
接头(终板) 接头(终板)前膜 接头(终板) 接头(终板)间隙 接头(终板)后膜。 接头(终板)后膜。
(二)电性突触( electrical synapse) )
概念:在缝隙连接处由离子通道及连接蛋白形 概念 在缝隙连接处由离子通道及连接蛋白形 允许带电荷的小离子在细胞间流动,从而形 成.允许带电荷的小离子在细胞间流动 从而形 允许带电荷的小离子在细胞间流动 成突触间的电偶联,使经缝隙连接传递的动作 成突触间的电偶联 使经缝隙连接传递的动作 电位可在细胞间快速传播而不至于失真。 电位可在细胞间快速传播而不至于失真。 简言之:在缝隙连接处由带电荷的小离子在细 简言之 在缝隙连接处由带电荷的小离子在细 胞间流动,从而快速传递信息的部位 从而快速传递信息的部位,称 胞间流动 从而快速传递信息的部位 称电性突 触。
1.中枢内典型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组成。 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组成。 突触前部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组成; 突触前部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组成; 突触后部是指与突触前膜对应的突触后神经 元的局部效应区,通常称为突触后膜, 元的局部效应区,通常称为突触后膜,突触 后膜上分布着受体和离子通道。 后膜上分布着受体和离子通道。
2)突触间隙 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 是细胞间隙 ,含钙离子和递质酶。 突触间隙 含钙离子和递质酶。 突触传递结束后,间隙内多余的递质被前成分重吸收, 突触传递结束后,间隙内多余的递质被前成分重吸收,或被 递质酶水解。 递质酶水解。
3)突触后成分 突触后成分(Postsynaptic element) 为 树突末梢或胞体 突触后成分 增厚的突触后膜有特殊的受体 受体(Receptors, 化学门控 膜。增厚的突触后膜有特殊的受体 转变为电信号 离子通道) 可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离子通道 , 可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小结
突触的结构: 突触的结构: 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组成。 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组成。 突触的功能: 突触的功能: 在细胞间传递信息。 在细胞间传递信息。 化学性突触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电 化学性突触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电 性突触通过带电离子移动。 性突触通过带电离子移动。
第三章 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 (Synaptic Transmission) 一.突触的概念 突触的概念 二.突触的类型 突触的类型 三.突触的结构 突触的结构 四.递质和内源性活性物质的类型 递质和内源性活性物质的类型 五.信号在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信号在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六.突触的可塑性 突触的可塑性 七.神经回路与神经网络 神经回路与神经网络
二.突触的类型
1.按接触部位 轴—树性突触,轴—体性突触,轴—轴性突触 树—树性突触,树—体性突触,树—轴性突触。 2. 2.按传递方式 化学性突触,电性突触。 3.按信息传递方向 交互型,串联型,并联型,复合型(小球型)。
二.突触的类型
4.按突触间隙的宽窄和突触囊泡的大小
Gray I,间隙>30nm,囊泡直径30-60µm,兴奋性突触 Gray II,间隙<20nm,囊泡直径10-30µm,抑制性突触 5.按传递信息的性质 兴奋性突触,释放兴奋性递质,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一)化学性突触的信息传递
化学性突触的兴奋性信号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 通道开放,膜外Ca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突触前部的内囊泡移动,与前膜融合、破裂, 突触前部的内囊泡移动,与前膜融合、破裂,囊泡中递质释放 兴奋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 递质与后膜膜上的受体结合, 递质与后膜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 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尤其是Na 通透性↑ 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Na 后膜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后膜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EPSP电紧张性扩布至轴丘 EPSP电紧张性扩布至轴丘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
运动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
2)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 通道开放,膜外Ca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囊泡中ACh释放(量子释放)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囊泡中ACh释放(量子释放) ACh释放 ACh与终板膜上的N 受体结合, 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 与终板膜上的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尤其是Na 通透性↑ 终板膜对Na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 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 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2.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的结构
由终板前部、终板间隙和终板后部组成。 由终板前部、终板间隙和终板后部组成。 终板前部包括终板前膜、突触小泡组成; 终板前部包括终板前膜、突触小泡组成; 包括终板前膜 组成 终板后部是指与终板前膜对应的骨骼肌细胞的局部 终板后部是指与终板前膜对应的骨骼肌细胞的局部 是指与终板前膜 效应区细胞膜,通常称为终板后膜, 效应区细胞膜,通常称为终板后膜,终板后膜通常 终板后膜 形成内陷的皱褶,其上分布着受体和离子通道。 形成内陷的皱褶,其上分布着受体和离子通道。
化学性突触的信息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 单向传递:由突触前传向突触后 存在突触延搁: 存在突触延搁:AP由突触前末梢到突触后神经元产 生AP AP的时间较长.在冲动到达突触前终末约0.5~ AP 0.9ms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去极化才开始。这段 时间称为突触延搁. 受影响因素多: 受影响因素多:凡影响递质的合成\运输\释放\ 灭活,受体的敏感性\受体的数量等因素均可影响 突触的传递.
五.信号在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一)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一 化学性突触( ) 1.中枢内的化学性突触(chemical 中枢内的化学性突触 中枢内的化学性突触(
synapse) ) 2. 神经 肌肉接头 神经-肌肉接头
(二)电性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电性突触(
principl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递质共存和共释放
递质共存:是一种神经递质与另外一种或一种 递质共存 是一种神经递质与另外一种或一种 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共同被包在同一个突 触小泡内,或分别包在不同的小泡中, 触小泡内,或分别包在不同的小泡中,但共 存与同一个突触小体内的现象。 存与同一个突触小体内的现象。 共释放:当神经元受到有效刺激时, 共释放:当神经元受到有效刺激时,神经递 质和调质同时被释放的现象。 质和调质同时被释放的现象。
(二)神经递质的种类
1.胆碱类 乙酰胆碱 胆碱类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 2.单胺类 单胺类 儿茶酚胺类: 多巴胺(Dopamine,DA) 儿茶酚胺类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 去甲肾上腺素 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 吲哚胺类 5-羟色胺 羟色胺 3.氨基酸类 谷氨酸 氨基酸类 谷氨酸(Glutamate,Glu) 甘氨酸(Glycine,Gly) 甘氨酸 γ-氨基丁酸 氨基丁酸(gama-aminobutyric,GABA) 氨基丁酸 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 门冬氨酸 4.其他 一氧化氮( 其他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ATP )
人脑有10 神经元, 个神经元大约有 个神经元大约有1000个突触。 个突触。 人脑有 11神经元,1个神经元大约有 个突触 视网膜中央凹: 视网膜中央凹 1:1 synapse; 锥体细胞: 锥体细胞 250 Inhibitory on cell body; 10000 Excitatory on axondendritic synapses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2000 synapse 小脑的Purkinje cell: 10 billion synapse. 小脑的
四.递质和内源性活性物质的类型
(一)神经递质和内源性活性物质的概念 (二)神经递质的种类 (三)内源活性物质的种类 (四)递质共存和共释放
(一)神经递质和内源性活性物质的概念 1. 神经递质的概念 由神经元合成\储存, 由神经元合成\储存,在神经元受到有效刺 激时可以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激时可以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刻直接引 起突触后膜短时效应的小分子化学物质。 起突触后膜短时效应的小分子化学物质。 内源性活性物质( 2.内源性活性物质(调质)的概念 内源性活性物质 调质) 由神经元\其他细胞合成并储存, 由神经元\其他细胞合成并储存,在神经元受 到有效刺激时可以释放, 到有效刺激时可以释放,间接引起突触后长时 效应的大分子化学物质。 效应的大分子化学物质。
突触( 一.突触 synapse)的概念 突触 的概念 狭义: 狭义:是一个神经元的末梢和另一神经
元的树突或胞体的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元的树突或胞体的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两者之间的突触间隙组 突触前膜, 成。 广义:在神经元与效应器, 广义:在神经元与效应器,感受器细胞与神 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接点, 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接点,在结构和功能上与 突触类似。 突触类似。
化学性突触传递过程中的抑制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 通道开放,膜外Ca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突触前部的内囊泡移动、与前膜融合、破裂, 突触前部的内囊泡移动、与前膜融合、破裂,囊泡中递质释放 抑制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 递质与后膜膜上的受体结合, 递质与后膜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 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 通透性↑ 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 CL-通透性↑ 后膜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后膜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IPSP电紧张性扩布至轴丘 IPSP电紧张性扩布至轴丘 使轴丘难以达到阈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状态
(二)电性突触
(二)电性突触( electrical synapse) )
电性突触( 电性突触( electrical synapse)又名缝隙连接 ) (gap junction,GJ)是细胞间唯一能直接进行物 , ) 信息交换的通道。 质\信息交换的通道。 由两相邻细胞膜上的连接子(即半通道), ),相互锚 由两相邻细胞膜上的连接子(即半通道),相互锚 定而成,中央孔直径约1 5纳米, 定而成,中央孔直径约1.5纳米,允许小分子物质 通过。 通过。 连接子是由连接蛋白寡聚而成的六聚体. 连接子是由连接蛋白寡聚而成的六聚体.不同的连 接蛋白寡聚成的连接子,决定了GJ GJ的通透性及其 接蛋白寡聚成的连接子,决定了GJ的通透性及其 电道特性。 电道特性。
三.突触的结构
(一)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化学性突触( ) 1. 中枢内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2.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电性突触( (二)电性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1. 中枢内的化学突触 (Chemical synapse): 占 左右。 体内突触的 99%左右。 左右 1)突触前成分 突触前成分 (Presynaptic element) 轴突末梢。富含MT 轴突末梢。富含 和与微管相连的突触 和与微管相连的突触 小泡(Synaptic vesicle)。 小泡 。 突触小泡内含突触递 突触小泡内含突触递 质(Neurotransmitter)。 。 突触小泡外覆的突触 突触小泡外覆的突触 素(Synapsin)连接微 连接微 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