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病人心理
医学心理学-中医(教学大纲)
![医学心理学-中医(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e4738d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f.png)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Medical Psyc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234099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中西医结合学分:1 学分总学时:16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后续课程:精神病学选用教材:[1]《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医学心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必读书目:[1]《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选读书目:[1]《医学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2]《医学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医学心理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二、课程教学目标医学心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当前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适应这种模式转变,医学心理学已成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并已于1999年被国家列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课程。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广大医学生和医护人员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心理现象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健康;需要学生掌握有了心理疾病后如何进行评估;掌握对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治疗等。
从而更好地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医疗质量。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医学模式及其转变。
2、了解学科的性质与地位、研究任务、范围、研究方法3、熟悉医学心理学研究的目的4、了解医学心理学发展史教学内容: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况一、定义、范围、性质及目的二、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一、西方医学与生物医学模式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三、医学心理学与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四、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一、我国医学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二、我国医学心理学学科的现状三、我国医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4学时)教学要求:1、熟悉有关基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规律、心理实质2、一般了解意志过程、心理的生物与社会基础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现象及实质一、心理现象二、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三、心理的实质第二节心理过程一、认知过程二、情绪与情感过程三、意志过程第三节人格一、概述二、人格倾向性三、人格心理特性四、自我意识五、人格与临床护理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0学时)教学要求:1、重点讲解心理卫生的概念及心理健康的标准2、详细介绍不同时期的心理卫生(儿童期、青年期、中、老年期的心理卫生)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人的发展与生命周期二、健康与心理健康第二节儿童心理健康一、胎儿期与婴幼儿期二、幼儿期三、儿童期第三节青少年与青年心理健康一、青少期二、青年期第四节中、老年期心理健康一、中、老年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二、中、老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4学时)教学要求:1、一般介绍个理论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的介绍2、重点介绍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等理论的思想。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10章 病人心理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10章 病人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14e5500af01dc281e53af09d.png)
病人角色适应不良
角色行为缺失 角色行为冲突 角色行为减退 角色行为强化 角色行为异常
·因其他角色冲击病人角色,从事 了不应承担的活动。
病人角色适应不良
角色行为缺失 角色行为冲突 角色行为减退 角色行为强化 角色行为异常
(1)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怀疑 自我能力,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 惧不安。 (2)自我感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 情况。 (3)由于得病而“因祸得福”,期望 继续享有病人角色所获得的利益。
病人:是患有各种躯体疾病、 心理障碍或精神性疾病的个体, 不论其求医与否,均统称为病人。
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
病人角色是指那些与医疗卫 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 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 人群。
一、病人角色
病
1.享受医疗服务
人
2.被尊重和了解
角 色 的
3.对病情的知情同意 4.保守个人秘密
(一)患病期间的生理需要 (二)患病期间的刺激需要 (三)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 (四)患病期间的爱与归属需要 (五)患病期间的尊重需要 (六)患病期间的自我成就需要
1.许多疾病本身就是对安 全需要的威胁。
2.患病时,日常有规律的 生活秩序受到干扰,也 会使病人产生不安全感, 常体验到深深的孤独, 热切盼望亲人的呵护。
为
的
社会文化背景及关于疾病的教育和经验有关。
影 响 (3)医疗保健机构的可用性以及可接受性等。
因 素
(4)社会经济状况也可影响一个人的求Hale Waihona Puke 行为。(二)病人的遵医行为
病人的遵医行为是指病人遵照医嘱进行检查、 治疗和预防疾病复发的行为。
1.影响病人的遵医行为
①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不同的人群特点对 疾病治疗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第十章 患者心理
![第十章 患者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ce28aeb1284ac850ad0242fa.png)
第十章 患者心理●第三节 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常见急诊心理问题:
紧张恐惧,害怕死亡、害怕残疾、害怕失去功能等;出现“情绪休克”。急性 病由于急骤发病而表现极度紧张,甚至有濒死感;慢性病恶化患者表现敏感、多疑、 易激动。
心理支持与指导 行为控制技术
第十章 患者心理●第三节 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心理支持与指导
听取患者对手术的意见和要求,以及手术后的病情反应;及时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 关手术的信息;术后要及时反馈手术完成的情况、及时正确处理术后疼痛;帮助患者克 服术后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向患者详细介绍出院后功能恢复的自我锻炼知识, 饮食上的特殊要求等。
第十章 患者心理●第三节 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门诊患者求助过程中的表现有:
门诊患者停留时间较住院患者要短的多。 患者的病因、病种、预后各有差异。 就诊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对医疗的希望、需求不同。 门诊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究竟患了什么病,能否很快治愈,有什 么特效药。他们希望明确诊断,得到最佳治疗方案,争取早看完早离 开,最好不要住院治疗。
行为控制技术
放松训练、示范法、分散注意法、催眠暗示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在临床实际工作 中,心理支持及行为控制技术多综合使用,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水平。
增强社会支持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
第十章 患者心理●第三节 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患者知悉患恶性肿瘤后,心理反应经过四个时期: 休克-恐惧期 否认-怀疑期 愤怒-沮丧期 接受-适应期
第十章 患者心理●本章小结
16第八章患者心理
![16第八章患者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813bcdaff121dd36a32d822a.png)
授课教案(2014 — 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医学心理学课程编码:B1311026总学时:3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谢金凤开课单位:医学院职称:教授授课专业:护理学授课班级:13级护理学本科1、2班荆楚理工学院教务处制授课进度第16周,第16次课( 2 学时)授课日期2015年6月15日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八章患者心理第一节患者角色(角色概念、特点,角色适应困难的类型)第二节患者心理(患者的心理需要、心理反应)第三节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问题(各类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教学目标掌握患者角色的概念;了解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了解患者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教学重点1、患者的心理需要;2、患者的心理反应;3、各类患者的心理特点教学难点各类患者的心理护理教学方法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括号中画“√”):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发现法﹝﹞,探究法﹝﹞,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考察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课)﹝﹞,读书指导法﹝﹞,听说法﹝﹞,写生法﹝﹞,视唱法﹝﹞,工序法(技能课)﹝﹞,实习作业法﹝﹞,其他﹝﹞教学手段请选择你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括号中画“√”):实物﹝﹞,多媒体﹝√﹞,投影﹝﹞,影像﹝﹞,CAI课件﹝﹞,PPT﹝﹞,标本﹝﹞,挂图﹝﹞,模型﹝﹞,其他﹝﹞讨论、思考题、作业1、患者角色适应困难类型有哪些?2、患者有哪些心理需要及心理反应?3、不同病人的心理特点有哪些?如何进行心理护理参考文献《护理心理学》主编:周英、周秋郁。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9月第二版。
《护理心理学》主编:杨艳杰。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第八章患者心理第一节患者角色一、患者角色概念(5分钟)讲解:1.明确患者定义:患者是指寻求医疗或正处在医疗之中的人,因此,在医疗部门挂号就诊,取得医师诊治权利的人,均可称为患者。
医学心理学试题5
![医学心理学试题5](https://img.taocdn.com/s3/m/d88c8c5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f.png)
医学心理学试题5第五单元病人心理a型题:在以下每道试题中,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1.病人患病后,不愿担任病人角色,仍然坚持工作,这是违背了病人角色权利和义务的哪一条a.免除通常的社会责任b.患者不必为其疾病负责c.必须同医务人员合作d.必须有使自己尽可能快地好转的动机e.必须寻求技术上使自己复原的帮助2.病人取得病人身份后所应履行的义务是a.不必为其疾病负责b.必须同医务人员合作c.必须有使自己尽可能快地好转的动机d.必须寻求技术上使自己复原的帮助e.免除通常的社会责任3.治愈疾病的基础条件是a.生理的需要b.爱和归属的需要c.安全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4.对于病人来说,最重要的、最优先的需要常常是a.生理的需要b.爱和归属的需要c.安全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5.病人最常见、最重要的心理变化是a.人格变化b.意志变化c.情绪变化d.认知功能变化e.以上都不是6.病人中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a.抑郁b.愤怒c.焦虑和恐惧d.敌意e.自怜7.病人求医过程中,引起愤怒反应最常见的因素是a.医院环境不好b.医疗负担过重c.疾病无法治愈d.病人期望过高,无法实现目标e.医患之间产生冲突8.准确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前提条件是a.有良好的智力和能力b.没有疾病的侵扰c.感觉的感受性高d.识记的能力强e.适当的心理平衡9.影响患者对症状评价的心理社会因素,以下哪项准确a.a型行为者容易重视自己的症状b.外向的人容易重视自己的症状c.高度专注的人容易重视自己的症状d.焦虑的人容易重视自己的症状e.处于激情状态的人容易重视自己的症状10.来医院进行体检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的是属于a.有病感,有求医行为b.无病感,有求医行为c.有病感,无求医行为d.无病感,无求医行为e.以上都不对11.癌症病人听到癌症的诊断后,出现心理反应的顺序是a.休克恐惧期,否认怀疑期,愤怒沮丧期,接受适应期b.否认怀疑期,休克恐惧期,愤怒沮丧期,接受适应期c.休克恐惧期,否认怀疑期,接受适应期,愤怒沮丧期d.否认怀疑期,休克恐惧期,接受适应期,愤怒沮丧期e.以上都不对12.大多数终末期病人最早的心理反应是a.否认b.抑郁c.愤怒d.恐惧e.焦虑13.关于病人愤怒反应所伴有的“应急反应”式的生理变化,以下哪项正确a.血压增高、呼吸加快、血糖降低、心率加快和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减少 b.血压下降、呼吸加快、血糖降低、心率加快和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减少c.血压下降、呼吸加快、血糖增高、心率加快和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减少d.血压增高、呼吸加快、血糖降低、心率加快和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加e.血压增高、呼吸加快、血糖增高、心率加快和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加14.手术病人术前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a.抑郁b.过度依赖c.焦虑d.敌意e.愤怒15.以下关于疾病的特点哪项是正确的a.是一种不能直接加以验证的主观体验和感受b.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症状c.疾病的发生、发展常常与心理因素有关d.有疾病,必定有病感e.有病感,必定有疾病16.不属于病人权利的内容是a.受到社会尊重和理解b.遵守医疗部门规章制度c.享受医疗服务d.保守个人秘密e.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17.根据求医的决定权,可将求医行为分成a.主动型、参与型、强制型b.主动型、指导型、合作型c.主动型、被动型、强制型d.参与型、指导型、合作型e.参与型、被动型、强制型18.不影响病人遵医行为的因素是a.病人的经济状况b.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c.医患关系d.疾病严重程度e.治疗计划特点19.良好的医患关系的作用是a.有利于诊断和治疗b.有利于实施预防措施c.有利于病人的情绪d.有利于医务人员的健康e.以上都是20.应提倡的医患关系模式是a.主动-被动型b.指导-合作型c.共同参与型d.根据具体情况确定e.以上都不是21.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模式最适合于a.急性病人b.绝症病人c.慢性病人d.重症病人e.精神病人22.建立医患关系的原则是a.疾病性质和病人年龄b.疾病性质和病人的人格特征c.疾病病程和病人的经济状况d.病人的文化程度和情绪反应e.病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23.下列哪项不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原则a.面对现实,适应环境b.认识自己,悦纳自己c.结交知己,与人为善d.严格要求,永不满足e.挫折磨砺,积极进取24.由病人的家长、家属或他人作出求医决定的求医类型是a.主动型b.被动型c.强制型d.顾虑型e.合作型25.医务人员称呼病人的姓名,而避免叫床号,这是为了满足病人的a.被认识接纳的需要b.被关心尊重的需要c.获取信息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e.早日康复的需要26.某胃癌病人即将进行手术,术前除了一系列躯体准备外,他还采用了肌肉松驰法进行心理准备。
医学心理学第10章 病人的心理问题
![医学心理学第10章 病人的心理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aae2f970975f46527d3e1b2.png)
• 5、自卑心理 • 6、恐惧心理
第二节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 一、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 • 1、主观感觉异常 • 2、焦虑心理 • 期待性焦虑、分离性焦虑、阉割性焦虑 • 3、恐惧心理 • 4、退化心理 • 5、孤独心理
• 6、抑郁心理 • 7、依赖心理 • 8、否认心理 • 9、愤怒心理 • 10、怀疑心理 • 11、期待心理
• 二、病人的一般心理需要 • 1、需要尊重和受到平等对待 • 2、需要关心和被接纳,保持情感交流 • 3、需要提供信息 • 4、需要和谐的环境,适当的活动与刺激 • 5、需要安全和早日康复
• (三)濒死病人的心理特点 • 1、否认期 • 2、愤怒期 • 3、协议期 • 4、抑郁期 • 5、接受期
• (四)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支持 • 1、沉着稳重,分秒必争 • 2、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 3、做好心理支持和调适
• 四、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点 • 1、发现阶段 • 2、确诊阶段 • (1)休克-恐惧期 • (2)否认-怀疑期 • (3)愤怒-沮丧期 • (4)接受-治疗期 • 3、治疗阶段
• 3、反抗 • 4、抑郁自卑 • (三)儿童病人的表现 • 1、发病阶段 • 2、治疗阶段 • 3、恢复阶段
• 二、青年病人的心理问题 • (一)青年病人的特点 • (二)青年病人的心理反应 • 1、否认和愤怒 • 2、悲观和焦虑 • 3、情绪不稳定
• 三、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 • (一)老年病人的特点 • (二)老年病人的心理反应 • 1、否认心理 • 2、焦虑心理 • 3、自尊心理 • 4、退化心理
• (三)某些残疾者的心理行为问题 • 1、脑损伤病人 • 2、器官移植病人 • 3、肢残病人 • 4、听力残疾病人 • 5、老年病人
• 二、康复病人心理 • (一)康复心理的作用 • 1、康复心理在常见病和慢性病中的作用 • 2、康复心理在老年病人中的作用 • 3、康复心理在残疾病人中的社会干预 • (1)心理危机的处置 • (2)常见康复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
第10章 病人心理
![第10章 病人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7ae23c44d4d8d15abf234ea0.png)
认知行为治疗 适应角色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一、不同病期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干预 康复期病人的心理特征
不良情绪:躯体病残的病 人往往存在焦虑、抑郁、 孤独、愤怒等负性情绪
自残、自杀、伤害别人
错误认知:丧失部分功能 和特性,失去生活自理能 力,悲观绝望,不愿与他 人交往接触,回避甚至拒
绝接受康复治疗
医学心理学(第7版)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目录
第一节 病人心理概述 第二节 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与基本干预方法 第三节 各类病人的心理特征
重点难点
掌握
病人角色的概念及基本要素;病人角色的适应问题;影响求医行 为的因素;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病人的一般心理反应和基本干 预方法。
熟悉
病人的心理需要;求医行为的原因、类型和影响因素;病人心理 干预的基本方法;癌症病人的心理特点;慢性病人的心理特点。
人格类型
A型 竞争性强 高成就取向 攻击性强急躁 缺耐性 觉时间不够用
B型 从容不迫 心胸开朗 与人为善 不过分争强好胜 随遇而安
C型 沉默寡言 抑郁内向 逆来顺受 忍气吞声 任人摆布 无助无望
第二节
吸烟、酗酒和网络成瘾
第三节
饮食、锻炼与肥胖
第四节
性行为与艾滋病预防
第十章
病人心理
作者:方建群 作者:杨小丽
对医师的信任和满意程度 急性病病人、重症病人和住院病人
遵
医
行
慢性病病人和轻症病人
为
病人的主观愿望和医师治疗措施的 吻合程度
服用的药物多、服用方法复杂、以 及治疗方式操作复杂
老年人、文化水平低、智力低下者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三、病人的心理需要
医学心理学 第五讲 心理治疗
![医学心理学 第五讲 心理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3560cd42a76e58fafab003f1.png)
第一节 总 论
一、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概念 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
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 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仪 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 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 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精神分析是一个哀悼的过程。因为精神分析这种方法注重 的是“现在是过去的重现”。它认为一个人现在的思维模 式、行为习惯,乃至心理疾病,都可以从过去的创伤中找 到根源。
但精神分析的目的并不是让一个人永远沉浸于过去的辉煌 或痛苦之中。它是带领人完成过去不曾完成的彻底的哀悼, 向过去的情感告别,为生活掀开新的一页。
运用厌恶刺激的厌恶疗法:
(1)确定厌恶刺激 物理刺激、化学、想象的厌恶刺激
(2)实施
以治疗酒瘾为例。饮酒所产生的欣快感对饮酒行为 产生正强化作用。如果在每次饮酒的同时给以电击 使之产生痛苦或注射阿朴吗啡使之产生恶心呕吐, 经过多次的结合过程,可使饮酒行为逐渐减少(患 者失去兴趣)。
以矫正肥胖儿童过度吃甜食行为为例。这种情况 除可以使用其它厌恶刺激外,也可令患者在产生 食欲时,立即想象一种能引起自己恶心感觉的物 质,或想象肥胖者行动不便和不受人欢迎的场景。 如,首先要反复告诉肥胖儿童:“吃甜食可以使 你的脂肪增厚,使你更加发胖,你会变得既不灵 活又很难看,会被同学取笑,还容易生病。”然 后要求肥胖儿童在想吃甜食的时候,马上想像自 己又胖了,更难看了,又被同学取笑了,多难 受……经过反复多次实施,使肥胖儿童建立起 “一见甜食就厌恶”的条件反射。
3.治疗要领 ①厌恶刺激必须在不良行为发生时始终存在; ②刺激要达到明确厌恶的水平; ③治疗要持续到不良行为彻底消除,并随时鼓励强化。
病人一般的心理活动特点
![病人一般的心理活动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dacc1a52d380eb62946dbd.png)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人患病之后,只要意识清楚,也同样在头脑中时时刻刻进行着心理活动,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病人与健康人的心理活动既相同又不相同,因为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适应社会生活,而病人恰恰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表现,健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于外界客观环境,而病人的心理活动则更多地指向于自身与疾病,病人一般的心理活动特点如下:1.主观感觉异常:(内容详见医学心理学书P228页)所谓主观感觉异常,就是指病人患病之后,由于病体的反应,角色的变化和心理冲突,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
除病体反应外,主要因为病人患病之前集中精力忙于工作和学习,心理活动经常指向外界客观事物,对自己的躯体状况不太留意;病人一旦患了病,就会把注意力顿时转向自身,甚至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
由于躯体活动少,环境又安静,感受性也提高了。
不仅对声、光、温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连自己的体位、姿势也似乎觉察得很清楚。
比如,一会觉得枕头低,一会觉得被子沉,一会埋怨床单不平展,不时总翻身。
有的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
正常人认为鲜美的味道,却可能引起病人反感;正常人认为美丽的颜色,病人看了却感到讨厌;甚至正常人的嬉笑也会引起病人的厌烦。
2.心境不佳、情绪不佳心境乃是具有传染性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
病人生了病,是桩不愉快的情绪刺激,容易形成不良的心境。
心境不佳,就会看啥啥不顺眼,听啥想啥都心烦。
基于这种心境,容易出现焦虑,激怒或消沉。
所以,有的病人动不动就生气,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变得任性起来。
病人的这种情绪反应,男性多表现为为一点小事吵吵嚷嚷,女性多表现为抑郁哭泣。
尤其当遇到病情有变化,或做特殊检查,或准备手术时,情绪更易激惹,以致焦虑、恐惧、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也有的把内心烦躁转化为外部行为,如有的突然梳洗打扮,有的理发刮脸,有的挥笔大量写信,有的狼吞虎咽地吃起东西来,也有的长时间向窗外眺望,还有的蒙头大睡等等。
《医学心理学》学生课后作业精选全文完整版
![《医学心理学》学生课后作业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c6dde3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6.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医学心理学》学生课后作业《医学心理学》学生课后作业 (1)一、题目一 (3)1、测验1 (3)(1)人格维度分析 (3)(2)气质特点分析 (3)2、测验2 (4)3、测验3 (5)二、题目二 (6)1、可选择的量表有: (6)2、原因: (6)三、题目三 (6)1、病人的心理需要 (6)2、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7)(1)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 (7)(2)病人的情绪特征 (7)(3)病人的意志行为特点 (7)(4)病人的个性改变 (7)四、题目四 (7)1、医患关系的概念 (7)2、医患关系的特点: (7)五、题目五 (8)1、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及特点 (8)2、影响因素 (9)(1)医师对医患关系影响 (9)(2)患者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9)(3)就医过程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9)(4)社会传媒导向 (9)一、题目一1、测验1测验判断:测验1是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的调查结果。
简要介绍:艾森克人格问卷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根据人格三个维度的理论和主成分分析法编制而成,分儿童(7岁~15岁)与成人(16岁以上)两种版本。
我国龚耀先主持修订的儿童、成人问卷各由88个项目构成。
问卷按E、N、P和L四个量表计分,其中包含三个人格维度:内外向(E)、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P)和一个效度量表:掩饰性(L)。
特点:量表项目较少,易于测查。
结果分析及解释:(1)人格维度分析①N维度T分:35,表示典型低分神经质特征,情绪稳定,反应慢而且弱,又容易平复,通常是平静的、很难生气。
②E维度T分:40,表示倾向型低分内向特征,安静离群、保守、交游不广、但有挚友,行为不易受冲动影响、瞻前顾后,做事有计划、严谨,生活有规律,倾向悲观,踏实可靠。
③P维度T分:40,表示倾向型低分精神质特征,温柔、善感,比较随和。
④L维度T分:50,表示中间型(掩饰分既不高也不低),受试者测试时部分题目有“考虑社会的评价和期许而未根据实际情况作答”的情况,但是并不频繁发生。
医学心理学第六章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医学心理学第六章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https://img.taocdn.com/s3/m/1d1902fe80eb6294dd886c3d.png)
2.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解释
焦虑是理解神经症的关键所在,焦虑是 一种弥漫性的恐惧体验,由于有焦虑体验者无 法意识到其恐惧的具体对象,所以焦虑称为 “无原因的恐惧”。焦虑来自对性冲动的压抑, 本能冲动得不到正常宣泄,就转化成焦虑或以 焦虑的形式得到宣泄。
二、心理分析的主要治疗方法
1、自由联想 (free association)
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人基本上是真诚、 善良和可以信赖的,提出了“人 之初,性本善”的理论立足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障碍的发 生是自我发生了扭曲,内在的 “向善性”发展受到阻抑。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过程
• 以人为中心治疗 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四十年代1942年罗杰斯《治疗与心理咨 询》出版,倡导非指导性治疗。
1、系统脱敏疗法(交互抑制法)
通过渐进性暴露于日益恐惧的刺激情境以逐 步消除恐惧反应的治疗方法,就叫系统脱敏疗 法。
基本原理
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则是交互 抑制,即在想象或呈现恐惧刺激 的同时,让来访者做出抑制焦虑 或恐惧的反应——松弛,松弛反 应便可削弱或破坏恐惧刺激同恐 惧反应间的联系。
具体实施分三步进行:
• (1)训练准备 • ①来访者心理准备。 • ②训练者自身准备。 • ③训练环境与仪器准备。 • (2)测定基线值与应激时生理反应值 • (3)训练技巧 • ①肌感练习。 • ②被动集中注意训练。 • ③塑造技术。 • ④双向练习与技能转换技术。 • ⑤布置家庭作业。 • ⑥结合传统放松训练。
评价
二十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开始兴起,以 罗杰斯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疗法影响最大。
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认知心理治疗开始形成。
三、国外心理治疗的现状
医学心理学 第8章心理社会因素与临床疾病(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 第8章心理社会因素与临床疾病(心身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72d7c71714791711cc7917c3.png)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 性病,由于本病多在情绪紧张、精神创伤 或工作压力过大后起病或病情加重,故心 理因素可能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此类病人 的性格特征为较易紧张、焦虑、严谨、认 真、过分严格要求自己、有追求完美倾向。
案例 ××,女,46岁,性格争强好胜,自 我要求严格。其父患肺癌住院,母病(甲 状腺功能低下)在家,其夫胆囊炎住院手 术,其子适值高考。本人工作重担在肩, 不能脱身,每日除完成大量艰巨工作外, 还奔波于两院所医院,照顾父亲和丈夫。 回家后还要关心和照顾儿子的高考复习, 持续地高度紧张、忧虑导致突发性的应激 性消化溃疡。
世界心肺和血液研究协会(NHLBI)也于1978 年确认A型行为属于一种独立的冠心病危险 因素。
(三)心理因素
国内近年来使用问卷式A型行为调查 表进行临床研究也初步说明,我国冠心病 人的A型行为也明显高于正常人。
B型行为模式则为 随遇而安,无竞争性, 无时间紧迫感,温和。
(三)心理因素
C型行为模式 为易发生癌症的行为习惯, 其行为特征为: (1)过分压抑、克制; (2)过分与人合作与顺从; (3)情绪上易愤怒且不也向 外发泄,而生闷气,易焦虑、 抑郁等。
过去一年中LCU累积加分与疾病的关系 LCU(分) 0-150 150-199 200-299 >=300 严重程度 无明显问题 轻度生活危机 中度生活危机 重要生活危机 33 50 80 患病可能性(%)
(三)心理因素 1、心理应激或负性情绪 2、人格特征或行为类型
(三)心理因素
1、心理应激或负性情绪 心理因素是心身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心理因素影响躯体内脏器官,一般是以情绪 活动作为中间媒介而实现的。 消极情绪对心身健康有着十分不利的影 响,易导致心理失平衡,强烈而持续的心理 失平衡可引起心理和生理机能的病变,以至 发展成多种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第八章病人心理
![医学心理学第八章病人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20887d2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7b.png)
第三页,共29页。
第一节 病人(bìngrén)心理概述 一、 病人(bìngrén)
传统模式的病人概念:认为只有生物学病变并有求医行 为或处在医疗中的人才称为病人。
比较全面的病人概念: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 病、心理障碍或精神性疾病的人,不论(bùlùn)其求医与 否,均统称为病人。
第四页,共29页。
第二十三页,共29页。
第三节 各类病人的心理特征
三、手术(shǒushù)病人心理问题及干预
术
前
心悸、胸闷、
焦
表现
尿频、腹痛
虑
腹泻、睡眠(shuìmián)障碍
处
理
心理支持与指导
行为控制技术
过去的经验 对手术(shǒushù )疼痛的恐惧 术前的心理准备不足 对医务人员过分挑剔 对手术安全性缺乏了解
第十页,共29页。
第一节 病人(bìngrén)心理概述 二、 病人(bìngrén)角色(patient role) (五)病人(bìngrén)角色的转换和适应
正常状态
病人角色
与期望符合吗?
是
否
角色适应
适应不良
角色行为缺如 角色行为冲突 角色行为减退
角色行为强化
角色行为异常
第十一页,共29页。
第一节病人心理概述四病人的心理需要?患病期间的基本需要?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患病期间的尊重需要?患病时自我成就需要第二节病人一般心理特征与干预的基本方法一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病人一般心理特征情绪行为认知个性独立性降低自卑自责人格衰退孤僻和退缩主动性降低行为退化焦虑愤怒抑郁感知觉异常记忆思维能力受损第二节病人一般心理特征与干预的基本方法二病人心理问题的基本干预方法?支持疗法?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技术?健康教育和咨询第三节各类病人的心理特征一不同病期病人的心理特征焦虑恐惧行为退化抑郁心境主观感觉异常怀疑心理病人角色强化药物依赖和拒药心理错误认知不良情绪不健全人格康复期急性期第三节各类病人的心理特征一不同病期病人的心理特征改变观点理解尊重安慰鼓励增加安全感情绪管理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康复运动锻炼纠正错误认知培养积极心态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调动积极的社会因素康复期急性期第三节各类病人的心理特征二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一临终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濒死期dying临床死亡期clinaicaldeathstage生物学死亡期biologicaldeathstage死亡过程分三期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实用整理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实用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a12a964bed5b9f3f90f1c69.png)
一、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通情:又叫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主要体现在情绪失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3.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4.人格障碍:之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5.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P122)6.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的鉴定。
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
7.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作用刺激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8.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9.医患关系:是指医生和患者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建立起来的真诚、信任、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10.行为治疗: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以减轻或改善来访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总称。
11.心理评估:同T6题12.心理评估:同T6题13.药物成瘾:是滥用药物的后果,指习惯于摄入某种药物而产生的一种依赖状态,撤去药物后可引起一些特殊的症状即戒断症状。
又称药物依赖性。
谈谈患者心理护理和心理护理的临床意义
![谈谈患者心理护理和心理护理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23dacf5f524ccbff121847c.png)
谈谈患者心理护理和心理护理的临床意义作者:何许巍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32期摘要:临床医学服务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的人。
患者的疾病、治疗方法、心理活动及其社会环境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反过来导致患者心理现象复杂化。
可见医学生学习病人心理和护理的重要意义。
临床护理人员要做好全方面的身心护理,必需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心理状况和心理问题。
通过科学和系统的心理护理措施来满足患者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整体患者护理。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病人心理心理护理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b)-0228-021 病人心理概述1.1 病人的角色患者是那些因疾病和/或疾病而寻求医疗帮助的人。
病人的角色,也被称为病人的身份,指的是疾病患者对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当一个人被视为生病时,他所承担的原始社会角色将部分或完全被这个角色所取代。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如果一个人被视为生病,他或她应该部分或全部扣除家庭或社会责任;没有责任陷入疾病状态,但社区要求它有恢复健康的愿望。
他或他的家人代表他积极寻求医疗保健,与医生充分合作,并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要求对其进行治疗。
上述权利和义务是相互支持和相互有条件的,任何违反这一角色都将损害医患关系,并对患者的治疗产生负面影响。
1.2 病人的心理活动1.2.1 确诊前的心理活动当他没有被诊断为特定疾病时,患者表现出焦虑、紧张、恐惧和恐惧。
另一方面,他们害怕了解真相,不敢面对现实。
且易接受暗示,同时伴有侥幸心理[1]。
1.2.2 确诊后的心理活动大多数患者以恐惧和怀疑为主要心理活动,表现为紧张、高压、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
同时,怀疑医务人员和他们的家属不向自己说实话。
由于患者的年龄,职业和教育水平不同,表现为多样性或独特的心理活动。
(1)大多数年轻患者面临意想不到的打击,表现出愤怒、悲观,不信任甚至抵抗,但他们将积极寻求医疗并渴望医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角色
◆角色行为消退
病人角色失调
适应病人角色后,由于某种原因又重新承担 起本应免除的社会角色的责任而放弃病人角色。
如出现意外事件
家庭
社会
患者角色
社会 家庭
患者角色
◆角色行为恐怖
病人角色失调
病人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态度。
可因为久病,因疼痛的折磨,对患者角色产 生悲观和厌倦,导致行为异常。
病人角色失调
病人安于病人角色,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产 生退缩和依赖心理;另外,患病也使病人免除 了其原来的社会责任。
可因为他人的照料使其依赖性增强。
可因为患者角色可使其逃避某些义务。
社会角色 家庭角色
患者角色
病人角色失调
◆ 角色行为缺如
病人没有进入病人角色,不承认自己是个病人, 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疗和护理。 可见于缺乏医药卫生知识或对疾病缺乏认识的病 人。 可见于社会文化原因耻于承认患病的事实的病人。
问题:
体疾病、心理疾病)的人,
1.有求医行为就是病人?
无论求医与否,均称为病 人。
2.患病一定有求医行为?
(一)病人角色:定义
“角色”一词,用来说明与一个人的社 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 式。 病人角色,也称病人身份,当一个人被认定 患了某种疾病时,便成为病人角色(具有了 病人身份)。
1、独立性降低: 2、依赖性增强: 3、自我控制力下降:
1、确保安全的需要
病
2、身心康复的需要
人 一
3、爱与归属的需要
般
4、尊重的需要
心
理
需
要
3、病人角色适应
病 1、尽快进入病人角色
人
2、尽快适应病人角色
角
色
3、早日脱离病人角色
期
待
◆ 角色行为冲突
病人角色失调
病人在适应病人角色过程中,与其患病前 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而引起行为的不协调。
多见于曾担任过重要的社会工作或大量家 务,责任心重事业心强的病人。
家庭角色
社会角色
患者角色
◆角色行为强化
教学目标
※掌握相关概念、病人角色适应困难的类 ●熟悉患者角色的权利与义务 ▲了解病人的一般心理需要
一、病 人的一般心理活动
病人
教材:患有各种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和心理障碍、神
传统的观点:有求医 经精神疾病的人,不论求
行为或正处在医疗过 医与否,均统称为病人。
程中的人。
定义:患有各种疾病(躯
患者角色:是指有生理或心理异常,
有求医行为,需要医护帮助,并有特 殊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角色行为由个体完成
以社会角色为基础,反映了社 会对病人的期待。
病人角色的基本特征
社会角色退化 自控能力下降 求医愿望强烈 合作意愿增强
(1) 病人角色的权利
1、免除一定 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权利
求医动机 就医条件 求医经历 社会支持
心理因素
遵医行为
遵医行为 不遵完全医行为 不遵医行为 原因
对医护人员缺乏信 任或有抵触情绪
对医嘱理解上的偏 差
治疗效果不明显 医疗知识贫乏 其他
感知觉特征 记忆特征 思维特征
焦虑 抑郁 恐惧 愤怒
1、敏感多疑、缺乏主见 2、顺从依赖、主动性降低 3、脆弱、易受激惹
可因为患者患有某些被社会所歧视的疾病, 使患者产生自卑、绝望,发生行为异常。
社会角色 家庭角色
患者角色
◆角色行为隐瞒
病人角色失调
病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承担疾病造成 的后果,故而隐瞒疾病真相。
可因为疾病羞于启齿和担心明确疾病诊断后 受人嫌弃而长期回避就医。
可因为安慰家人而对自己的疾病避重就轻等。
2、享受平等医疗、护理、保健 健康教育的权利
3、知情、同意的权利 4、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1) 病人角色的权利
5、投诉的权利 6、自由选择的权利 7、获得有关病情资料
医疗护理服务资料的权利
(2) 病人角色的义务
1、早日康复的义务 2、配合诊疗的义务 3、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 4、尊重医疗保健人员的义务
社会角色 家庭角色
患者角色
◆角色行为假冒
病人角色失调
病人为了逃避社会责任和义务或为获得某种利 益,采取炸成自己有病的方式,假冒病人角色。
(二)求医行为和遵医行为
1、求医行为
影响求医行为
是指病人得知自己处于疾 因素
病状态后寻求医疗机构或 对疾病的认识
医生帮助的行为。
经济因素
类型 主动求医 被动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