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联考试题
湖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93138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3.png)
湖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龙”字,作。
显然,第一形为“龙”的“真实”状态的描绘,而后两形尤其是第三形,已经同“龙”字的繁体字“龍”相去不远了。
然而,这“龙”在今天咱们的生活中可无法见到,于是,关于“龙”究属何物,说法纷纭,莫衷一是。
最常见的说法是古人替蛇装了几只脚,称之为“龙”,它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也有人据古书“马八尺以上为龙”认“龙”为一种良马;有人因传说中的龙“能水”而怀疑它是河马,有人据龙的鳞认为它是鳄鱼,甚至有人认为龙即恐龙。
以上种种看法虽然不统一,但一致认为龙是一种动物。
也有人认为“龙”与“虹”音近,甲骨文有“虹”字作。
于是认为龙即虹;更有人认为“龙”字音与“松”相近,龙皮与松皮亦有相似之处,于是把这龙认作了松。
上述种种对龙的解释无一足以使人深信不疑,但随着学者对龙的研究的深入,已经可以初步确定,龙是一种动物类型的图腾,与一般围腾不同的只是,现实世界上并无真正的龙而已。
告诉我们这一事实的是近些年的一些考古发掘。
在辽宁与内蒙古交界处的红山,出土了一些珍贵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种猪头龙身的玉器,其形体正好作上文所引的“龙”字的第一形;而值得注意的是,离红山不远的内蒙古,也出土了一种龙头龙身的玉器,形体恰同上述猪头龙身玉器相似,只是龙头代替了猪头。
以上考古发现在很大程度启示我们,“龙”是一种原始崇拜物。
龙在原始社会即已有之,既然在龙身上可以出现猪头,那么至少说明龙是一种与猪之类动物有类型学上相似之处的动物:既然甲骨文中的“龙”字与考古出土的龙或“猪头龙”形制如此相似那么上文中考古出土文物中的玉器必然是“龙”字所写之龙而并非他物。
由此看来,披在龙身上的神秘纱巾已经被揭开。
尽管咱们至今还无法细说端详,但是龙是一种原始社会中动物类型的崇拜物,确实是无法怀疑的事实。
2025届河北金太阳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河北金太阳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cc614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77.png)
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精神文化生活所包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在共享中内化、保持与发展,是国家和民族作为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性主体意识的自然回归。
《管子·牧民》中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论语·颜渊》中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些古人的观念与马克思的观点殊途同归。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这一观点彰显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性。
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中提出,“所谓文化,我是指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文化只指一个团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当一致性的个人行为……团体中个人行为的一致性是出于他们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
费先生所说的“位育”即为适应,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而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正是人类处于集体生活的凝练。
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匮乏经济的时代,对于物质满足的追求成为第一要务,而当丰裕经济来临时,人们自然要匹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日益乏味,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不想被物化和异化,需要追求更为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
由此,除了物质文明,如今的人们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给予高度的期待和孜孜的追求。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升华,现代化的本质要回归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正是在文化繁荣背景下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化和高尚化。
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外来力量统治着人,人们习惯用外在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的存在。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d870a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4.png)
2025届高三年级9月份联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他们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包括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
陕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校际联考 语文试题
![陕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校际联考 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0171f1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8.png)
陕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校际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
与人类历史上其他技术革命相比,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位居前列。
人类社会也正在由以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信息社会,迈向以人工智能为关键支撑的智能社会,人类生产生活以及世界发展格局将由此发生更加深刻的改变。
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
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
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
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
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b06f51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c.png)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年秋季高一第一次联考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
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202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3ca64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6.png)
202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一个具有高度干扰性和沉重信息负担的环境中,我们往往会感觉到备受影响而无法集中精神。
其实,令我们觉得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一个可能的原因,与需求和能力之间的差异有关。
换句话说,我们所感知到的只是一个“相对的”注意力缺陷。
信息应激。
为了使我们的心智功能得到开发,我们有没有必要无条件地接收信息洪流呢?不,没这个必要。
我们必须时常提醒自己,我们在接受信息的尺度方面总是有极限的。
当要求超越了我们的能力时会发生什么,边开车边打电话所造成的事故就是最实在的警示。
另一个告诉我们在拥抱汹涌的信息洪流时应该有所保留的因素,就是它与应激之间的关联。
我们对于应激的了解在近些年得到了深化,无数的研究证明,高水平的应激激素会损害心脏、血管、免疫系统等我们身体几乎所有的部分,包括大脑。
对大脑而言,加剧的应激与工作记忆受损和长时记忆受损都有密切的联系。
科学家证明,应激,尤其是特定的几种类型,例如创伤后的应激,能够影响海马,这是一个对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非常重要的脑部结构。
但这只是对于长期的、高水平的应激而言,中度或暂时性的应激可能是有益处的,如对唤醒具有最佳效果。
应激激素与信息量之间也没有任何简单的联系。
在《为什么斑马不会得溃疡》一书中,萨波斯基综述了他与其他人在应激方面,以及与之有关的深层原因的研究。
应激水平与情境相关,并受到我们对自身所处状况的解读的影响。
“可控感”是一个很关键的概念。
应激,或者说压力,主要与我们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态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过关于“心流”的概念,它指的是那种彻底专注并沉浸在所进行的事件之中的感觉。
一位艺术家正在绘制一幅画作,他忘我地投入到创作中,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就是一种心流的状态。
当一位外科医生在进行一项需要他投入全部心力和技巧才能成功的非常困难的手术时,也可以达到心流的境界。
湖南省湘东十校2024年10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湖南省湘东十校2024年10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e8c06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7.png)
湖南省湘东十校2024年10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科学的昌明起源于一个又一个好奇和提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会出现什么改变”“还有什么可能”“那个没有被问出来的问题是什么”提问—假设——证明—新知,人类的认知图谱不断扩充着。
真理是成功的假设。
地理大发现,生物进化论,蒸汽机的呜响,飞行器的诞生,人们潜入海底,遨游太空……还有那些始终困扰我们的问题!宇宙的起源,意识的产生,生命的密码……人类对世界的探究从微观世界到浩瀚宇宙,问起来就没完没了。
不是说宇宙是无限的吗而宇宙又在膨胀着,那么它的外面又是什么呢所知越多,问题就越多。
这就像一个圆圈,直径越大,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大。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双翅膀。
自然科学往往引导我们寻找唯一正确答案,但一涉及文化和艺术,答案常常是不确定的、开放的。
艺术家们并不急于提供答案,他们甚至鄙视轻率的结论,而更热衷于呈现人性的矛盾和人类的困境。
即使盲信让人幸福,提问让人痛苦,他们也选择后者。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代的元好问看到大雁殉情而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自己心里的悲伤吗”卡夫卡可是一个执着的人;“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无从抉择;“你到底是什么人物有一种力量,它总是想作恶,又永远想造福。
”歌德长诗里的浮士德自我叩问……人类以创作对抗孤独和死亡,又因为最终无法逃脱而拥有某种悲壮。
什么是艺术不同时代人类的回答大相径庭。
毕加索的《梦》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展现的美有什么不同安迪·沃霍尔的《布里奥盒子》,杜尚的小便池凭什么被称为“艺术” 摄影术出现后,人们问:“绘画已死吗”人工智能软件“创作”的肖像画出现在拍卖市场,人类的艺术是否又死了一回倒是中国艺术家徐冰说得干净利索:“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
高一联考试题语文答案及解析
![高一联考试题语文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dcb8e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f.png)
高一联考试题语文答案及解析一、基础知识题(共30分)1.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正确答案为:A. 揶揄(yé yú)。
2. 考查词语运用,正确答案为:C. “斟酌”表示反复考虑,符合题意。
3. 考查成语使用,正确答案为:B. “不胫而走”指消息传得很快,不适用于描述物品。
4. 考查病句辨析,正确答案为:D. 原句成分残缺,应为“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考查语句衔接,正确答案为:A. 根据上下文逻辑,A选项最为合适。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6. 根据文章内容,正确答案为:C. 文章中提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C选项正确。
7.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答案为:A. 文章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A选项符合。
8. 考查对文章细节的把握,正确答案为:B. 文章中提到了“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B选项正确。
9.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正确答案为:D. 文章主要讨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D选项正确。
10.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答案为:A. 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推断出A选项正确。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11. 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正确答案为:B. “谤”在文中意为“批评”。
12. 考查文言文虚词用法,正确答案为:C. “以”在文中表示“用”。
13.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正确答案为:D. 翻译应为“他用言辞来批评时政”。
14. 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正确答案为:A. 文章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性格,A选项正确。
15. 考查文言文主旨理解,正确答案为:B. 文章主要讨论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B选项正确。
四、古诗词鉴赏(共15分)16.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答案为:C.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C选项正确。
17. 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答案为:A. 诗歌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A选项正确。
18. 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正确答案为:B. 诗歌中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B选项正确。
202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de605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0.png)
2024届安徽“江南十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安徽省江南十校2024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
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选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中国考古学如要真正达到国史重建的目标,首先需要更新范式,为科技方法进入考古学形成的学科交叉提供问题导向。
考古学的历史重建与文献历史有本质的区别,其研究材料的物质性决定了必须依赖自然科学手段的帮助,以提炼其中不可直观的隐形信息。
而且,考古学与历史学相比,更加擅长探索环境、生业、技术、人口和社会复杂化的长时段发展。
对于科技考古工作者,应当熟悉和掌握当代考古学的新范式和新理论,努力为解决各种考古学难题提供关键信息。
云南省昆明市三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三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5f3b8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1.png)
云南省昆明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
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
能发挥新创的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
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
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成就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
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的,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甚至于消亡。
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
要提炼旧这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必须增强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
构架的纵模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
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的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
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
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
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
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拿自己的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颠倒欧美这筑的作用。
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这筑。
新疆部分学校2024-2025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新疆部分学校2024-2025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be8d8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e.png)
绝密★启用前2025届高三10月大联考(新课标卷)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主持人: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能够给个人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李志斌:相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中的颠覆性产品和科技将大幅度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能源技术以及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高端化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能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等途径极大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缩短劳动时间,使得更多的劳动者从事研发、服务、创意等工作,再加上人工智能能够为人类引入认识世界的新范式、创造理解世界的新工具、形成改造世界新业态以及构建管理自身新模式,从而不断拓展时间与空间的边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提升个体的生命存在意义。
吴浩:从衣食住行来看,新质生产力为人们带来了高质量的生活。
一是生活品质智能高效。
新质生产力通过深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带来了众多创新且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灵巧的双手和灵活的关节,结合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增强了在物理世界中感知、理解和交互的能力。
二是生活方式便捷充实。
例如,从深圳到珠江口对岸的珠海,以往驾车需要2个小时,而现在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空中跨海飞行只需要20分钟。
三是娱乐活动丰富多样。
新质生产力催生了数字人、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休闲方式,让人们更便利地进行娱乐体验和社交互动。
衡水2025届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广东、晋豫名校联盟)语文试题及答案
![衡水2025届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广东、晋豫名校联盟)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e8bbe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0a.png)
衡水2025届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广东、晋豫名校联盟)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艾毕曼德悖论是逻辑悖论中最古老、最典型的例子,它是2500多年前由一个叫艾毕曼德的克里特人提出来的。
传说艾毕曼德是古希腊克里特岛上的先知,他曾轻蔑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
”寥寥数字却形成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发蒙的悖论。
艾毕曼德说的这句话究竟是真是假呢? 如果他说的是真话,即全部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那么作为克里特人的艾毕曼德的这句话就是假话:如果他说的这句话是假话,那就意味着并非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包括是克里特人的艾毕曼德,就是说艾毕曼德的这句话有可能是真的。
悖论就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不存在的,却存在于逻辑领域中,主要用来挑战人类思考的协调一致性,以验证每个螺丝是否都配对了相应的螺帽。
所谓逻辑的内部一致性,就是指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有效地证明两个论述处于绝对对立的情况。
如果两个论述经过分析是互相矛盾的,那肯定不会同时为真,这就好比向空中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它一定不会发生正反面同时出现的情况。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量子力学理论的提出者之一,但后来他发觉量子力学不完善,就花费了很长时间试图找到一个悖论来证明量子力学不具备一致性。
但爱因斯坦失败了,量子力学到今天仍然存在。
至今,寻找这个悖论的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物理学界的专家,而那些声称不感到困惑的肯定不是专家。
再回到艾毕曼德悖论。
它一定就是一个无懈可击的不解之谜吗? 难道真的没有跳出这个古典悖论的方法吗? 答案是否定的。
跳出常人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这个悖论,艾毕曼德是说了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但这只能说明这句话的发出者——艾毕曼德是个撒谎者,却不能代表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
所以,这样一分析的话,结论就是:艾毕曼德在说谎,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撒谎者。
2024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4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6d110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f.png)
2024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栩栩如生涣然冰释B. 金榜提名汗流夹背C. 怦然心动风声鹤唳D. 黄粱美梦风起云涌答案:D2. 以下句子中,语序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做得很好。
B. 他不仅做得很好,而且完成了任务。
C. 他不仅做得很好,完成了任务。
D. 他完成了任务,而且做得很好。
答案:D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D.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答案:A4. 以下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没有恒心。
B. 他做事总是狗尾续貂,没有恒心。
C. 他做事总是画蛇添足,没有恒心。
D. 他做事总是画龙点睛,没有恒心。
答案:A5. 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C.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D. 这次活动,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是______。
答案:范仲淹7.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春晓》。
答案:孟浩然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其中“岳”指的是______。
答案:泰山9.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______的《水调歌头》。
答案:苏轼10.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中“南山”指的是______。
答案:庐山三、阅读理解(每题4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上学期四校联考试卷高二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工整地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祭孔大典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
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
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
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
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
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
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
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
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
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
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
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它所阐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将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1、下列选项中关于“祭孔大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祭孔大典历经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B、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主要在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
C、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
D、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表演紧紧围绕“礼”而进行。
2、下列对历代祭孔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汉高祖用“太牢"祭祀孔子,祭孔活动逐步升级。
B、民国政府对祭孔的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明令全国各地都要祭孔。
C、清代,祭祀孔子最为隆重盛大,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D、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以后开始的。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达到了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C、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
D、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德兴,濠人。
恭谨勇毅。
与太祖同里,少相得。
从定滁、和。
渡江,累战皆有功,迁左翼大元帅。
从取金华、安庆、高邮。
援安丰,征庐州,进指挥使。
从讨赣州、安福、永新,拔吉安。
再进湖广行省左丞。
同杨璟讨广西,攻永州。
元平章①阿思兰及周文贵自全州来援,德兴再击败之。
追奔至全州,遂克之。
道州、宁州、蓝山皆下。
进克武冈州,分兵据险,绝靖江声援。
广西平,功多。
洪武三年封江夏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是岁,慈利土酋覃垕②连茅冈诸寨为乱,长沙洞苗俱煽动。
太祖命德兴为征南将军,帅师讨平之。
明年伐蜀,副汤和为征西左将军,克保宁。
先是,傅友德已克阶、文,而和所帅舟师未进。
及保宁下,两路军始合。
蜀平,论功,帝以和功由德兴,赏德兴而面责和。
且追数征蛮事,谓覃垕之役,杨璟不能克,赵庸中道返,功无与德兴比者。
复副邓愈为征南左将军,帅赵庸、左君弼出南宁,平婪凤、安田诸州蛮,克泗城州,功复出诸将上。
赏倍于大将,命署中立府,行大都督府事。
德兴功既盛,且恃帝故人,营第宅逾制。
有司列其罪,诏特宥之。
十三年命理福建军务,旋召还。
明年,五溪蛮乱。
德兴已老,力请行,帝壮而遣之,赐手书曰:“赵充国图征西羌,马援请讨交趾③,朕常嘉其事,谓今人所难。
卿忠勤不怠,何忝前贤,靖乱安民,在此行也。
”至五溪,蛮悉散走。
会四川水尽源、通塔平诸洞作乱,仍命德兴讨平之。
十八年,楚王桢讨思州五开蛮,复以德兴为副将军。
德兴在楚久,所用皆楚卒,威震蛮中。
定武昌等十五卫④,岁练军士四万四千八百人。
决荆州岳山坝以溉田,岁增官租四千三百石。
楚人德之。
还乡,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二千两,文绮百匹。
居无何,帝谓德兴:“福建功未竟,卿虽老,尚勉为朕行。
”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
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
逾三年,归第,复令节制凤阳留守司,并训练属卫军士。
诸勋臣存者,德兴年最高。
岁时入朝,赐予不绝。
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
(《明史·列传第二十》)注:①平章:金元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
元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则为地方高级长官。
简称平章。
②慈利:县名。
土酋覃垕(hòu):土家族首领覃垕。
③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④明代军队编制名。
清初曾沿用。
于要害地区设卫,大致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由都司率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一般驻地在某地即称某卫,如威海卫、金山卫等,后相沿成为地名。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沙洞苗俱煽动俱:全都B、而和所帅舟师未进帅:率领C、十三年命理福建军务,旋召还旋:回,归。
D、楚人德之德:感激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能表现出周德兴“恭谨勇毅”的一组是()①从讨赣州、安福、永新,拔吉安②进克武冈州,分兵据险,绝靖江声援③傅友德已克阶、文④德兴已老,力请行,帝壮而遣之⑤以其子骥乱宫⑥德兴在楚久,所用皆楚卒,威震蛮中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沙洞苗寨被煽动作乱,太祖任命周德兴为征南将军,率领部队讨伐平定。
第二年征讨蜀地,协助汤和为征西左将军,攻克保宁。
B、周德兴平定武昌等十五卫,每年练兵四万四千八百人,开决荆州岳山坝用以灌溉农田,年增官租四千三百石。
C、各位活着的有功勋的大臣,周德兴的年龄是最大的,每年入朝时,皇帝给的赏赐,周德兴都不拒绝。
D、周德兴虽然年纪很大,但皇帝考虑到福建的功业没有完成,还是希望他尽力前往。
周德兴到了闽地就征兵操练,完备了海上的防御措施。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德兴已老,力请行,帝壮而遣之。
(5分)译文:。
(2)福建功未竟,卿虽老,尚勉为朕行。
(5分)译文:。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11分)溪桥晚兴郑协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1、郑协:南宋遗民。
2、芊芊:草木茂盛。
8、这首诗写景用了哪些手法?都写出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9、古典诗词中常用杨花、杜鹃来表达感情,通常表达怎样的感情?举你学过的诗句印证你的观点。
(5分)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6分)(1)沧海月明珠有泪,。
(2)纵一苇之所如,。
(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4)后值倾覆,,奉命于危难之间。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6)定乎内外之分,,斯已矣。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
正午时,背靠着池塘,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哑的火焰上,一条幻像变成了两条。
浑身披挂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
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
我说,还有呢?没有了。
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
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
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
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
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
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
“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
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