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脉诊方法
张锡纯医法
张锡纯医法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脾胃与阴血:张锡纯本《黄帝内经》、仲景之学,融丹溪、东垣之说,倡“阴常不足”而重在脾胃,以肝脾为中枢而重在阴血。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张锡纯阴血医学思想之中心。
阳常有余指阳邪盛,指病邪;阴常不足指阴血虚,指人体正气。
宗《黄帝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论:已病恒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当调其阴阳;或滋阴以化阳,或泻阳以保阴,宜此治者,十之八九。
以外感言:伤寒、温病多阳余之患。
伤寒中于阴经宜热药者甚少,而温病多为温热。
以内伤言:多阴虚阳盛。
吐衄、淋痢、黄疸、肿胀、喘嗽等阴虚阳盛者,亦十之八九。
张锡纯临证,首重阴血盛衰,以滋阴、养阴、保阴为先。
滋阴:重在滋补胃阴。
阴血乃生化之源,即其病确属阳虚为本,而当用补阳之药者,亦少佐滋阴,以“上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参芪,下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桂附”。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为所常用,认为其主证之烦与渴,多由阴虚,而人参虽非滋阴,于白虎汤中,能在邪火炽盛之时,立复其真阴,并“愿世之用白虎汤者,宜常有一加人参之想,而不必其脉现虚弱之象”,亦意在复阴。
用药,著中所见:张锡纯用药以根类、籽实类为主,并多用调肝脾之品:根类药占首位,53种;籽实类为次,46种。
意在以其富浆汁之品,滋脏腑之阴。
余为:矿物类27种,动物类22种,花叶类所用最少。
根类药中,用次最多、占首位的是生山药,58次;其次为甘草52次,白芍50次;另为黄芪、白术等。
张锡纯滋阴,不在寒凉清润,而多用生山药,取其汁液浓稠,色白味甘,滋润阴血而补肺肾脾胃,通而敛,滑而涩,阴中有阳。
在临证实践中表明了他的“阴血”医学思想。
临证重保阴,实由仲景一脉相承。
他治寒温,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旬日之间常用数次,而承气汤恒终岁未尝一用,即证之宜重用寒凉者,亦必防泻。
他慎于汗法,以出汗之道,在调济其阴阳,听其自汗。
强发其汗,无论汗出与否,病皆难愈。
若病虽宜汗解,而当阴血虚时,则先育其阴,而后顾外感。
二、肝脾相助,生化中枢张锡纯以肝脾为阴血生化之中枢,其气化敷布,以溉周身;临证多从肝脾,以调治生化中枢。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张锡纯治疗心阳虚的案例
张锡纯治疗心阳虚的案例天津南门外升安大街张媪,年九十二岁,得上焦烦热病。
【病因】平素身体康强,所禀元阳独旺,是以能享高年。
至八旬后阴分浸衰,阳分偏盛,胸间恒觉烦热,延医服药多用滋阴之品始愈。
迨至年过九旬,阴愈衰而阳愈亢,仲春阳气发生,烦热旧病反复甚剧。
其哲嗣馨山君,原任哈尔滨税捐局局长,因慈亲年高,于民纪十年辞差归侍温清。
见愚所著《衷中参西录》深相推许,延为诊视。
【证候】胸中烦热异常,剧时若屋中莫能容,恒至堂中,当户久坐以翕收庭中空气。
有时觉心为热迫怔忪不宁,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甚或服药始通。
其脉左右皆弦硬,间现结脉,至数如常。
【诊断】即此证脉细参,纯系阳分偏盛阴分不足之象。
然所以享此大年,实赖元阳充足。
此时阳虽偏盛,当大滋真阴以潜其阳,实不可以苦寒泻之。
至脉有结象,高年者虽在所不忌,而究系气分有不足之处,宜以大滋真阴之药为主,而少加补气之品以调其脉。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玄参一两,熟怀地黄一两,生怀地黄八钱,天冬八钱,甘草二钱,大甘枸杞八钱,生杭芍五钱,野台参三钱,赭石轧细六钱,生鸡内金黄色的捣二钱。
共煎汤三大盅,为一日之量,徐徐分多次温饮下。
【方解】方中之义,重用凉润之品以滋真阴,少用野台参三钱以调其脉。
犹恐参性温升不宜于上焦之烦热,又倍用生赭石以引之下行,且此证原艰于大便,赭石又能降胃气以通大便也。
用鸡内金者,欲其助胃气以运化药力也;用甘草者,以其能缓脉象之弦硬,且以调和诸凉药之性也。
【效果】每日服药一剂至三剂,烦热大减,脉已不结,且较前柔和。
遂将方中玄参、生地黄皆改用六钱,又加龙眼肉五钱,连服五剂诸病皆愈|医家简介|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他曾在沈阳创建“立达中医院”,疗效卓著;在天津开办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不少后继人才;在当时各地医学刊物上,发表了很多具有创见的论文,在医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郭霭春教授认为,张氏在药物的配伍、应用方面确实具有独到的经验,其对前贤既定者,多能探奥索隐,而对古人所未发者,又多有增补创新。
故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总结、归纳出张氏的用药配伍方法百余则,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治疗,每每收到良好效果。
今节录于下,以资同道临证参考。
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郭霭春1生石膏佐芍药,可解阳明之热。
石膏性寒而能散,芍药味苦寒,且能通利小便,治腹疼,故石膏佐芍药更宜于治疗热痢。
2生石膏佐薄荷,治牙痛有内热者。
3 石膏配蝉蜕,用于温病气分有热。
4 石膏、半夏、麦冬并用,能滋阴而不恋邪。
麦冬能滋阴,但又能导致留邪不散。
若与生石膏、半夏合并使用,则无此忌,诚以生石膏能散邪,半夏能化滞也。
5 生石膏、三七、蒲黄并用,治阑尾炎。
6 生石膏、龙骨、山萸肉配伍,可用于伤寒、温病之热实而脉虚、心中怔忡、精神躁扰者。
7 赭石与石膏并用,最善通热结之大便。
且又用治肝气、肝火相并上冲引起胃气上逆之呕吐。
盖用石膏能清阳明大热,用赭石善平上逆之冲气故也。
8 赭石能降胃以止吐衄。
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佐以瓜蒌仁、白芍;其热而兼虚者,可佐以人参;有因凉者,一可佐以干姜、白芍(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肝胆);其凉而兼虚者,可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而上冲,胃气不降者,宜以山药、芡实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
9 人参配赭石,人参可以救气分之脱,但有助气上升之弊,与赭石并用,方能引气归原,更能引人参补益之力下行。
且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上盛下虚者,皆可以参、赭并用而治之。
又参、赭并用,其补益之力直达涌泉,能导引肺气归肾。
且能助心气下降。
又人参配赭石,可使人参之补力专于下达,故治吐衄方中凡用参者,必重用赭石以辅之。
二药配伍,又用于火不归原等证。
超好记的张锡纯方歌括,拿走不谢!
超好记的张锡纯方歌括,拿走不谢!张锡纯是清末民初的医学大家,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20世纪中医学界一部重要的临床著作,被誉为“中医第一可法之书”。
其用药之精,组方之巧,胆大心细,神仙手眼!那么快随小编一起来见识见识吧~1回阳升陷汤歌诀回阳升陷芪当归,干姜甘草桂枝随心肺阳虚气下陷,心冷背寒短气为主治:心肺阳虚,大气又下陷者。
其人心冷、背紧、恶寒,常觉短气。
组成:生黄芪八钱干姜六钱当归身四钱桂枝尖三钱甘草一钱张锡纯认为:周身之热力,借心肺之阳,为之宣通,心肺之阳,尤赖胸中大气,为之保护。
大气一陷,则心肺阳分素虚者,至此而益虚,欲助心肺之阳,不知升下陷之大气,虽日服热药无功也。
喻嘉言《医门法律》最推重心肺之阳,谓心肺阳旺,则阴分之火自然潜伏。
至陈修园推广其说,谓心肺之阳下济,大能温暖脾胃消化痰饮。
皆确论也。
小郎中体会:全方皆为阳药,以黄芪生气补气,锡纯常用此药治疗胸中大气下陷。
配以桂枝,温助黄芪升气。
干姜、甘草二药法仲景甘草干姜汤之意,奏寒因热用之功。
当归性温能通气分。
锡纯医案选读:一童子,年十三四,心身俱觉寒凉,饮食不化,常常短气,无论服何热药,皆分毫不觉热。
其脉微弱而迟,右部兼沉。
知其心肺阳分虚损,大气又下陷也。
为制此汤,服五剂,短气已愈,身心亦不若从前之寒凉。
遂减桂枝之半,又服数剂痊愈。
俾停药,日服生硫黄分许,以善其后。
2镇逆白虎汤歌诀镇逆白虎邪传腑,热炽燎原胃津枯两半知母膏三两,八钱半夏六竹茹主治: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俱。
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组成:生石膏三两,捣细知母两半清半夏八钱竹茹粉六钱煎服法:用水五盅,煎汁三盅,先温服一盅。
病已愈者,停后服。
若未痊愈者,过两点钟,再温服一盅。
张锡纯认为:《伤寒论》白虎汤,治阳明腑热之圣药也。
盖外邪炽盛,势若燎原,胃中津液,立就枯涸,故用石膏之辛寒以祛外感之邪,知母之凉润以滋内耗之阴。
特是石膏质重(虽煎作汤性亦下坠),知母味苦,苦降与重坠相并,下行之力速,胃腑之热或难尽消。
张锡纯辨脉论治中风特色
调脉诊在 中风诊治过程 中的重要性 。
关 键词 :张锡 纯 中风 脉诊
或 引 血 下 行 ,或 补 气 升 血 ,是 张 氏 治 疗 中 风 证 的 一
大 特点 。 3 辨 证慎 用药 张 氏 强 调 内 中风 证 有 虚 实 之 分 因 此 ,在 用 药
近 代 名 医 张 锡 纯 ,注 重 实 践 ,倡 衷 中参 西 ,对 内 中 风 的 诊 治 颇 有 卓 见 , 临 证 之 际 .重 视 脉 诊 .并 且 贯 穿 于 内 中 风 证 治 疗 过 程 的 始 终 ,极 大 地 丰 富 了 祖 国 医 学 诊 治 中风 的 内 容 。兹 加 以 探 讨 . 以 资 临 证
上 冲之脑 充 血 实 证 ,脉 弦 长 有 力 ,恒 用 大 剂 代 赭
张 氏认 为 内 中 风 证 分 为 虚 实 两 端 ,脑 充 血 与 脑 贫 血 .一 虚 一 实 .迥 不 同 也 。 其 实 者 , 即 《内 经 》 所 谓 诸 厥 证 , “ 之 与 气 , 并 走 于 上 ,则 为 大 厥 ” 血 。 其 虚 者 , 属 《 经 》 “ 气 不 足 ” 脑 充 血 证 ,按 轻 内 上 。 重 程 度 又 分 为 脑 充 血 、 脑 溢 血 、 脑 出 血 三 种 。 因 此 .在 内 中 风 证 诊 断 方 面 .宜 首 先 分 清 脑 充 血 与 脑 贫 血 ,而 脉 象 在 诊 断 中 占 有 极 重 要 的 地 位 。对 于 大 气 下 陷 ,脑 中 气 血 不 足 之 脑 贫 血 证 , 强 调 其 脉 必 “ 微 细 无 力 ”,或 “ 徽 ”,微 脉 为 无 力 之 象 而 投 沉
维普资讯
四 川
4
中
医
20 年 第 2 02 0卷第 5期
【张锡纯:诊脉经验】
【张锡纯:诊脉经验】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
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
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
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
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一)三部总看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1)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张锡纯论《炙甘草汤》
张锡纯论《炙甘草汤》太阳病炙甘草汤证陷胸、泻心诸方,大抵皆治外感之实证,乃有其证虽属外感,而其人内亏实甚者,则《伤寒论》中炙甘草汤所主之证是也。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脉之跳动,偶有止时,其止无定数者为结,言其脉结而不行,是以中止也;止有定数者曰代,言其脉至此即少一跳动,必需他脉代之也。
二脉虽皆为特别病脉,然实有轻重之分,盖结脉止无定数,不过其脉偶阻于气血凝滞之处,而有时一止,是以为病犹轻;至代脉则止有定数,是脏腑中有一脏之气内亏,不能外达于脉之部位,是以为病甚重也。
其心动悸者,正其结代脉之所由来也。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化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炙甘草汤之用意甚深,而注疏家则谓,方中多用富有汁浆之药。
为其心血亏少,是以心中动悸以致脉象结代,故重用富有汁浆之药,以滋补心血,为此方中之宗旨,不知如此以论此方,则浅之乎视此方矣。
试观方中诸药,惟生地黄(即干地黄)重用一斤,地黄原补肾药也,惟当时无熟地黄,多用又恐其失于寒凉,故煮之以酒七升、水八升,且酒水共十五升,而煮之减去十二升,是酒性原热,而又复久煮,欲变生地黄之凉性为温性者,欲其温补肾脏也。
盖脉之跳动在心,而脉之所以跳动有力者,实赖肾气上升与心气相济,是以伤寒少阴病,因肾为病伤,遏抑肾中气化不能上与心交,无论其病为凉为热,而脉皆微弱无力,是明征也。
由斯观之,是炙甘草汤之用意,原以补助肾中之气化,俾其壮旺上升,与心中之气化相济救为要着也。
至其滋补心血,则犹方中兼治之副作用也,犹此方中所缓图者也。
方中人参原能助心脉跳动,实为方中要药,而只用二两,折为今之六钱,再三分之一,剂中只有人参二钱,此恐分量有误,拟加倍为四钱则奏效当速也。
然人参必用党参,而不用辽参,盖辽参有热性也。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来源:名师与高徒我虽为李可老师的弟子,但由于近20多年来乃至今日仍一直倾力于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所以徒有虚名,与其他弟子不可同日而语。
现仅就我在学习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的一点体会和在挖掘老中医经验方面的所见所闻引发的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汇报如下。
一、浅谈破格救心汤的应用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载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和张锡纯氏来复汤。
李老师一生致力于急症的研究,根据他的实践经验,救治心衰患者四逆汤类方虽补阳而救脱不足,来复汤虽救脱而补阳不足,两方合为一方不仅可以互补,尤其是在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入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开窍醒神,开中有补,从而成为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乃致全身衰竭的破格救心汤。
方中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
伍以大量炙甘草,一以监制附子巨毒使不至于偾事;一以甘草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则温暖之力绵长而扩达于外,使逐阴回阳之力持久。
如此可谓既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大胆创新;组方严谨周全,至稳至当,可以放胆使用。
2000年10月6日,我在临汾旺安医院应诊时,适逢因风心病、肾衰竭而住院的一65岁男性邓氏患者,心肌扩大,于下午6时忽然不能说话,以手指心脏比划,示意此处极端痛苦,不能平卧,呼吸难以接续,面色灰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次/分),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证属阳脱阴竭,危在倾刻,速与大剂破格救心汤:附子200g 净山萸肉120g 干姜、炙甘草各60g 红参20g(另煎浓汁兑服)生龙牡粉各30g 麝香1g(分3次冲服),因病势危急,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
8时许,病势未转,二剂时附子加至400g,稍稳定;11时又服第3剂,附子加至500g,病势开始趋缓。
至次日清晨6时,已不喘,口唇指甲青紫已退,四肢转温,已能坐起说话,脉亦变缓(90次/分),血压160/70mmHg。
【引用】张锡纯治阳虚方 解读张锡纯之法象中药
【引用】张锡纯治阳虚方+ 解读张锡纯之法象中药张锡纯治阳虚方1.敦复汤(附︰服硫黄法)治下焦元气虚惫,相火衰微,致肾弱不能作强(《内经》云肾者作强之官),脾弱不能健运,或腰膝酸疼,或黎明泄泻,一切虚寒诸证。
野台参(四钱)乌附子(三钱)生山药(五钱)补骨脂(四钱,炒捣)核桃仁(三钱)萸肉(四钱,去净核)茯苓(钱半)生鸡内金(钱半,捣细)敦复汤,原为补相火之专方,而方中以人参为君,与萸肉、茯苓并用,借其收敛下行之力,能大补肾中元气,元气既旺相火自生。
又用乌附子、补骨脂之大热纯阳,直达下焦,以助相火之热力,核桃仁之温润多脂,峻补肾脏,以浓相火之基址。
且附子与人参同用名参附汤,为回元阳之神丹,补骨脂与核桃仁并用名青蛾丸,为助相火之妙品(核桃仁属木,补骨脂属火,并用之,有木火相生之妙),又恐药性太热,于下焦真阴久而有碍,故又重用生山药,取其汁浆稠粘,能滋下焦真阴,其气味甘温,又能固下焦气化也。
至于鸡内金,其健运脾胃之力,既能流通补药之滞,其收涩膀胱之力,又能逗留热药之性也。
人身之热力,方书恒责重相火,而不知君火之热力,较相火尤胜。
盖生育子女以相火为主,消化饮食以君火为主。
君火发于心中,为阳中之火,其热下济,大能温暖脾胃,助其消化之力,此火一衰,脾胃消化之力顿减。
若君火旺而相火衰者,其人仍能多饮多食可享大寿,是知君火之热力,关于人身者甚大也。
愚自临证实验以来,遇君火虚者不胜计,其人多廉于饮食,寒饮留滞为恙,投以辛热升补之剂,即随手奏效(拙拟理饮汤为治是病的方)。
彼谓心脏恶热,用药惟宜寒凉者,犹是一偏之论。
曾治一人,年二十余,嗜睡无节,即动作饮食之时,亦忽然昏倒鼾睡。
诊其脉两尺洪滑有力,知其肾经实而且热也。
遂用黄柏、知母各八钱,茯苓、泽泻各四钱,数剂而愈。
是知人之资禀不齐︰心脏多恶热,而亦有宜温补者;肾脏多恶寒,而亦有宜凉泻者。
是在临证时细心与之消息,不可拘于成见也。
欲明心火之热力,今又得一确实证验。
愚资禀素强壮,心火颇旺而相火少衰,饮食不忌寒凉,恒畏坐凉处。
张锡纯治疗肌肉萎缩医案
张锡纯治疗肌肉萎缩医案张锡纯是一位中医名家,他的医术被誉为“神医”,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
他通过对许多患者的治疗,积累了很多治疗肌肉萎缩的医案。
本文就对张锡纯治疗肌肉萎缩的医案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肌肉萎缩的诊断及病因肌肉萎缩是一种临床症状,主要指运动神经元受损害所引起的肌肉组织萎缩。
主要表现为肌肉发生萎缩,体质变弱,甚至出现肌无力等症状。
病因复杂,一般包括神经原性、肌原性、继发性等几种类型。
神经原性肌萎缩为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因为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所导致。
肌原性肌萎缩是由于肌肉本身出现了问题,如肌肉营养缺乏等,也会出现萎缩的情况。
继发性肌萎缩则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导致的。
二、张锡纯治疗肌肉萎缩的医案1. 医案一:患者陈某,男性,60岁,右腰部及膝关节感觉减退,下肢肌肉萎缩,双膝反射消失。
初步判断患者患有下肢神经损伤导致的肌肉萎缩。
张锡纯给患者开出了治疗方案,包括针灸、按摩、推拿等方法,同时配合熬制中药进行口服,持续治疗3个月后,患者感觉明显好转,走路也更加稳健了。
2. 医案二:患者张某,女性,42岁,体型较肥胖,患有双下肢肌肉萎缩症,同时伴随着瘀血、淤滞等症状。
张锡纯对患者进行了脉诊,发现患者体内湿气较重,气血不畅的情况。
因此,张锡纯采用了中药调理体质的方法,患者每天饮用炮制的药物,同时进行推拿和按摩,疗程为2个月。
两个月后,患者的瘀血症状和肌肉萎缩症状都有所改善。
3. 医案三:患者王某,男性,65岁,患有膝关节疼痛和肌肉萎缩症状,其妻子病情更为严重,患有关节锁死和肌肉萎缩等症状。
张锡纯对两人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发现两人患上了不同的肌肉萎缩症。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病因,张锡纯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同时为两人熬制中药配合按摩和推拿。
在3个月后,两人的病情都有所好转。
三、总结张锡纯治疗肌肉萎缩症的医案,总体上采用了综合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按摩、推拿和中药熬制等等。
打通任督二脉之法:张锡纯的“呼降吸升”法
张锡纯曾这样描述其神奇的效果:“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 元气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
唯一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这个要点。这样,不通过点按任脉、督脉的穴位,也能够让呼吸的气 息在任督二脉内循环流动,反复循环,化为真气。虽不点按穴位,而百穴气血自然畅通,正如 《黄帝内经》所言:“真气从之,病安从入?”
有个患者得了屡治无效的严重泄泻病,自己怀疑无药可医。后来,张锡纯教给这位患者“呼降吸 升”的练气治病法,仅仅试了四五天,就觉得原来冰冷的小腹部变得温暖起来,再坚持一段时 间,屡治无效的顽症终于痊愈了。
还有位患者得了一种重病,发病的时候喘得厉害,不能坐也不能躺着,吃遍很多药物也都没有 用。后来,张锡纯就告诉他“呼降吸升”的练气治病法。一年后,就觉得丹田常暖,热力充满周 身,困扰多年的疾病霍然而愈。这位患者感慨道:“医林之秘乎,抑天地之精乎!非明造化之机 者,孰能与乎斯?慎之,秘之,非人勿传!”
虽说西医暂时无法通过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明确指出经络对应的实体,但是也不能就此磨灭它 在中国数千年的养生保健、治病防病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做出的巨大贡献。
最近CCTV1正在热播的《老中医》,就是国家为了推广普及中医文化而专门拍摄的,还特意在 黄金档播放。这部剧制作精良、演技在线、剧情精彩、底蕴深厚,绝对值得仔细品味
毕竟,虽然有很多中医黑、传统文化黑,通过各种手段不停地打压、抹黑中医,但是国家,尤 其是中央对于传统养生文化的支持和扶持,都是非常明确而大力的。
2 如何正确认识“打通” 从中医角度讲,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所谓的“通”,一般是指的是气血通畅。 但随着人体生长及外界因素的作用,身体会出现气滞、血瘀等情况阻塞经脉,使得气血通畅程 度下降,导致任督二脉不“通”,从而发生疼痛及其他疾病。 而“打通”,则是指通过锻炼能使任督二脉气血更通畅。因任督二脉是全身阴阳诸经的纲领,故任 督二脉通则百脉通,具有改善体质、强筋健骨的作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方法,指的是指压舌根或肛门,感受脉象传导后的深部搏动,从而判断病情。
在张锡纯病案中,医生运用沉脉辨证,对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
张锡纯,字颐如,号圣君,明朝中医学家,被誉为“四先生”之一。
他经常用沉脉进
行辨证,一次常常可以感受出20多脉次,对于病情的判断非常准确,被后人称为“沉脉
领袖”。
在张锡纯病案中,他详细记述了病史、病情、治疗手段及疗效等情况,并配以图表,
极大地提高了中医研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以下以张锡纯病案中“小儿麻痹症”一例为例,介绍沉脉在病案中的运用。
该病案中,该患儿脉象树皮样,身体肌肉无力,不能站立行走。
张锡纯先对观察病人
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病人患有麻痹症,并判定为肾虚、阴阳失衡等症。
接着,张锡纯运用沉脉技术,对该患儿进行脉诊,发现其气脉不畅,血脉微弱,脉象
深而细,且没有跳动感。
经过仔细观察后,张锡纯认为该病人患有“寒性脉瘫”,而该病
的治疗方法依据病情而定。
在治疗方法上,张锡纯采取了针刺和食疗法的结合治疗,以温经通脉,扶正固本为主
要治疗目的。
经过一个较长的治疗周期,该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身体肌肉逐渐
恢复了正常的功能。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非常重要,可以明确患者的体质状况,从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中医医生应该掌握良好的脉诊技巧,结
合病人的病情、体质,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
沉脉在张锡纯病案中的运用LIU Xiao;JING Jiaxing;NIE Jintao;YU Wentao;DONG Shangpu【摘要】探讨著名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张锡纯对沉脉的认识.张锡纯是近代著名的中医大家,其著作记载医案颇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学者对其研究多局限于学术观点及诊病用药经验等方面,关于其脉诊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分析了其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关于沉脉的病案,探讨脉诊张氏医案中对脉诊的运用,以期对中医脉诊的研究发挥积极作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9(017)012【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沉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汇通【作者】LIU Xiao;JING Jiaxing;NIE Jintao;YU Wentao;DONG Shangpu【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历代医家皆重视脉诊在诊察疾病中的作用,对沉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同时还指出沉脉病位在里,主脏病、久病、少阴病以及石水等。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指出“肥人当沉”,说明沉脉亦可为平人脉象。
及至脉学专著《脉经》,对于沉脉又有了具体的认识,王叔和指出“举之不足,重按乃得,沉脉主里证”[1]。
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中是这样描述沉脉的“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指出沉脉需辨沉而有力无力[2]。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张锡纯又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脉分部位,实大致不分部位”,注重以脉测证,脉诊合参往往药到病除,本篇总结了张氏临证中对于沉脉的理解运用,简单概括如下。
1 水肿水肿虽是现代医学中的常见病,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散在的论述,认为水肿的病机和阴阳不和、脏腑失调以及痰饮等因素有关[3]。
对于脉象沉迟无力的水肿,张氏创立加味苓桂术甘汤,依据脉象沉迟无力,结合水肿,自觉寒凉的症状,诊断为阳气不能宣通所致。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2.十全育真汤3.醴泉饮4.一味薯蓣饮5.参麦汤6.珠玉二宝粥7.沃雪汤8.水晶桃9.既济汤10.来复汤11.镇摄汤(二)治阳虚方.敦复汤(三)治大气下陷方1.升陷汤2.回阳升陷汤3.理郁升陷汤4.醒脾升陷汤(四)治喘息方1.参赭镇气汤2.薯蓣纳气汤3.滋培汤(五)治痰饮方1.理饮汤2.理痰汤3.龙理痰汤4.健脾化痰丸5.期颐饼6.治痰点天突穴法(六)治肺病方1.黄膏2.清金益气汤3.清金解毒汤4.安肺宁嗽丸5.清凉华盖饮(七)治吐衄方1.寒降汤2.温降汤3.清降汤4.保元寒降汤5.保元清降汤6.秘红丹7.二鲜饮8.三鲜饮9.化血丹1 0.补络补管汤11.化瘀理膈丹(八)治心病方1.定心汤2.安魂汤(九)治癫狂方1.荡痰汤2.荡痰加甘遂汤3.调气养神汤(十)治痫风方1.加味磁朱丸2.通变黑锡丹3.一味铁养汤(十一)治小儿风证方1.定风丹2.镇风汤3.加味理中地黄汤(十二)治内外中风方1.搜风汤2.逐风汤3.加味黄五物汤4.加味玉屏风散5.镇肝熄风汤6.加味补血汤(十三)治肢体痿废方1.振颓汤2.振颓丸3.姜胶膏(十四)治膈食方参赭培气汤(十五)治呕吐方1.镇逆汤2.薯蓣半夏粥(十六)治霍乱方1.急救回生丹2.卫生防疫宝丹3.急救回阳汤(十七)治泄泻方1.益脾饼2.扶中汤3.薯蓣粥4.薯蓣鸡子黄粥5.薯蓣苜汤6.加味天水散7.加味四神丸(十八)治痢方1.化滞汤2.燮理汤3.解毒生化丹4.天水涤肠汤5.通变白头翁汤6.三宝粥7.通变白虎加人参汤(十九)治燥结方1.硝菔通结汤2.赭遂攻结汤3.通结用葱白熨法附∶(1)猪胆汁导法附∶(2)葱白炙法(二十)治消渴方1.玉液汤2.滋饮(二十一)治癃闭方1.宣阳汤2.济阴汤3.白茅根汤4.温通汤5.加味苓桂术甘汤6.寒通汤7.升麻黄汤【附方】8.鸡汤9.鸡茅根汤(二十二)治淋浊方1.理血汤2.膏淋汤3.气淋汤4.劳淋汤5.砂淋丸6.寒淋汤7.秘真丹8.毒淋汤9.清毒二仙丹10.鲜小蓟根汤11.澄化汤12.清肾汤13.舒和汤(二十三)治伤寒方1.麻黄加知母汤2.加味桂枝代粥汤3.从龙汤4.馏水石膏饮5.通变大柴胡汤6.加味越婢加半夏汤(二十四)治温病方1.清解汤2.凉解汤3.寒解汤4.石膏阿斯匹林汤5.和解汤6.宣解汤7.滋阴宣解汤8.滋阴清燥汤9.滋阴固下汤10.犹龙汤(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1.仙露汤2.石膏粳米汤3.镇逆白虎汤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5.宁嗽定喘饮6.荡胸汤7.一味莱菔子汤8.镇逆承气汤(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1.青盂汤2.护心至宝丹3.清疹汤(二十七)治疟疾方加味小柴胡汤(二十八)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1.升降汤2.培脾舒肝汤3.金铃泻肝汤4.活络效灵丹5.活络祛寒汤6.健运汤7.振中汤8.曲直汤(二十九)治女科方1.玉烛汤2.理冲汤3.理冲丸4.安冲汤5.固冲汤6.温冲汤7.清带汤8.加味麦门冬汤9.寿胎丸10.安胃饮11.大顺汤12.和血熄风汤13.滋阴清胃汤14.滋乳汤15.消乳汤16.升肝舒郁汤17.资生通脉汤(三十)治眼科方1.蒲公英汤2.磨翳水3.磨翳散4.明目蓬硝水5.清脑黄连膏6.益瞳丸7.羊肝猪胆丸(三十一)治咽喉方咀华清喉丹(三十二)治牙疳方1.古方马乳饮2.牙疳散3.牙疳敷藤黄法(三十三)治疮科方1.消瘰丸2.消瘰膏3.化腐生肌散4.内托生肌散5.洗髓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中医知识:张锡纯的一些名方(上)
中医知识:张锡纯的一些名方(上)中医知识:最简便的保健法张锡纯是清末民初的一位中医大家,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谈方论药、辨证施治均从实际出发,从不空谈,被广大中医界同仁誉为“第一可法之书”。
众多医家遵其理,执其方,以治疑难病证,多能立起沉疴,效如桴鼓。
中医界曾经做过调查,在所有中医名医里,70%的人认为受张锡纯的影响最大,张锡纯创立的方子在今天仍流传甚广。
2010年2月22日至3月9日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养生堂》请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罗大伦博士,结合张锡纯的医疗案例,为您讲述张锡纯的一些名方。
这些方子采用的都是我们日常可以在菜场或者中药房买到的物品,安全且疗效好,可作为平时养生保健用品。
我们将在今明两天刊发。
(1)山药功效:山药白色,入手太阴肺经,补肺,入补足太阴脾经,补脾,只要是肺和脾这两种虚,张锡纯认为可以服山药。
可平喘止咳,其液还可补肾。
医疗案例:在33岁的时候,张锡纯到天津去参加科举,到了天津,张锡纯闹肚子了,张锡纯自己分析他的泻肚子没有什么外邪,而是脾胃不和,张锡纯想起了山药,他想山药有补脾止泻固涩的作用,于是就去买来四两山药,把山药切片,捣碎,放点大米熬粥,然后喝这个粥。
结果喝了两天这个腹泻就好了。
这是张锡纯的一个方子,叫一味薯蓣粥。
就单用这一味山药就可以治病。
张锡纯认为,一切阴虚虚弱,或者咳喘,或者大便腹泻,脾胃虚弱,一味薯蓣粥也可以治疗。
因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腹泻经常与脾和大肠有关,脾不足,大肠也不能固涩,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所有营养都要靠脾胃吸收过来,把脾胃之气补足了,这个人就有生机了。
脾气不足,体内水湿重,可用山药配上莲子肉、薏米、芡实,这三者分量都是100克,主要的药是山药,把它们碾成磨,然后每天熬膏。
现在小孩的很多病症都是因为脾气不足引起。
如果小孩确实是脾气不足,面色非常黄瘦,吃饭不好,不长个儿,容易泻肚子,有的是肺系统经常有问题,比如咳嗽哮喘,山药是一味非常好的食疗的药物。
张锡纯治疗癫痫的方法与特点
关键词
癫 痫/ 医 药疗 法 ; 张 锡 纯 中 @
人 的一 类 病 证 _ 。各 朝 医 家 均 对 癫 痫 这 一 常 见 疾 病 3 J
进行 了 诸 多 论 述 。在 中 医 诸 家 治 疗 癫 痫 的 记 载 中 , 癫痫 是一 组 由脑神 经元 过度 异常 放 电所引 起 的反 复发作 性 突然 和短 暂 的 中枢 神经 系统 功能 异常 为特 征 的慢 性脑 部疾病 , 神经 系 统常见 疾病 之 一 。WHO与 是 我 国合作 的流 行病 学调 查 (0 1 显 示 , 国癫 痫 终 身 20 ) 我 “ 代 医圣 ” 锡 纯 的治 疗 方 法 独 特 、 近 张 客观 , 仅 揭 示 不
患者 需要 长期 坚持 服 药 , 旦 停 药 , 情 极 易 反 弹 , 一 病 这
张 锡纯 在 《 医学 衷 中参 西 录 》 前 三 期 合 编 第 七 卷 中提 出治痫 风 方三 个 , 分别是 加 味磁朱 丸 、 变黑 锡 通
丹和一味铁氧汤。加味磁朱丸为应用磁石 10 , 0 g 朱砂
京 : 国轻 工 业 出版 社 ,0 6 中 20 .
[] 2 任廷革. 浅析 中医与信息科学 . 世界科学技术一 中药 现代化 , 0 , 2 02 0
( 3): 0—9 . 9 1
[] 3 孟庆刚 , 王连心 , 世初. 赵 度量 与中 医药研 究. 中医药学 刊,0 5 2 2 0 ,3
5 g 生 赭 石 1 0 , 半 夏 l0 , 细 末 , 熟 酒 曲 各 0, 0g清 Og研 生 10 , 0 g 和药 为丸 , 铁锈 水 煎汤送 服 。通 变黑 锡丹 为将 铅
灰 10 , 0 g硫化 铅 5 g炒 熟麦 曲 7 g研 细末 , 0, 5, 水和 为 丸 , 芒硝 2 g冲水送 服 。一 味铁 氧 汤 为 长 锈 生 铁 和水 磨 取 其 锈 , 至 水 皆红 色 , 汤 服 之 。 他 指 出 : 西 药 治 痫 磨 煎 “ 风者 , 皆系麻 醉脑 筋 之 品 , 制 脑 筋使 之 不 发 , 能拔 强 鲜 除病根 。然 遇 痫 风 之 巨 而且 勤 , 体 赢 弱 , 能 支 持 身 不 者 , 可 日服其 药两 次 , 图 目前 病 不反 复 , 亦 以 而徐 以健 脾 、 痰、 络 、 利 通 清火之 药 治之 。迨 至身形 强 壮 , 即可 停
山茱萸的故事
山茱萸的故事有一个少年人,“素伤烟色”,当时的中国抽大烟的很多,就是鸦片,这个少年不但吸鸦片,还沉溺于女色,所以身体很是不好,这次是患了感冒,医生给开了解表的方子,服用了几副以后,本来已经好了,但是,隔了一天,突然浑身开始出冷汗,心里面怔忡异常,自己说,这个气息马上就像是要断了似的。
这下可把家人吓坏了,于是赶快把张锡纯给请来了。
张锡纯来了以后,照例诊脉,诊得的脉象是双手浮弱,无根,大家记住了,张锡纯诊脉有个特点,他一般是三部总取,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分寸关尺,而是分左右手,整个左手取得一个脉象就可以了,整个右手取得一个脉象就可以了,这是张锡纯脉法的特点,在大多数的时候他是这么用的,这在中医里面是一个派别。
诊完了脉,张锡纯心里就明白了,这是一个虚证啊,这是大病之后,身体没有复原,气虚欲脱,怎么办?必须要使用收敛之药,同时补气。
此时,张锡纯对患者家属说:“这个病确实很难治,但是如果能够买到一味药,则我可以保证转危为安。
”大家一听,您就说吧,什么药我们都能买来。
于是,张锡纯就告诉他们说:你们去买山萸肉四两,然后再稍微买一点人参(五钱)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外面正下着雨,而且药铺在五里之外的地方,但是这家人救人心切,立刻派人骑快马冒雨前去买药。
等这四两山萸肉买来了,张锡纯急忙用二两煎汤,然后给患者服用,这个汤服下去以后,这个患者的心气就定了,汗也止住了,气也能上来了。
然后,张锡纯又用剩下的二两山萸肉煎汤,把人参切成小块,用汤药送服人参块,看过我的书的人都知道,这是清代徐灵胎的论述过的做法,张锡纯吸收古代医家的经验太多了,随处可用。
这个药服完以后,这个患者的这些症状就全部消失了。
大家看到了吧,张锡纯在本草上的功夫,张锡纯对这个山萸肉算是掌握得太好了,这个山萸肉就是山茱萸这种植物的果实的肉,是一味补肝的药物,酸酸的甜甜的,过去认为除了酸收补肝,滋补肝肾,在六味地黄丸里面有它。
但是,张锡纯却从《神农本草经》里面看到此药可以治疗“寒热”,从而悟出这是肝经虚极的寒热现象(所以他特别的推重《神农本草经》),所以凡是遇到患者阳气欲脱的时候,张锡纯往往用大剂量的山萸肉收敛阳气,起死回生,这是人家张锡纯对中医的贡献。
脉多左关弦右关弱。此乃脾胃虚弱不运,
脉多左关弦右关弱。
此乃脾胃虚弱不运,698-脉诀阐微脉学阐微半佛半神仙2.再生障碍性贫血脉象演变规律:初期右手脉象多现浮大弦滑,常发热恶寒,或高热头眩鼻衄、齿龈出血。
脉象由阴虚到阴阳平衡,阴虚脉初期为虚大,即浮取为4-5个脉力单位而重按1-2单位,为阴气虚损,不能维系阳气,故脉象偏浮而重按无力,如阴虚较重则脉现虚数,如阴虚甚而阳亦伤,则脉多现细数,及阴气渐复则数象渐减,即由每分钟100而95、90、85至,浮象亦见沉敛,沉取逐渐有力,迨浮沉适中,脉象缓和,重按有力,为阴阳暂时平衡。
证脉不可偏废传播中医馆证脉不可偏废证脉不可偏废。
徐春甫谓:“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
”《玉函经》言:“脉为医门之先,其理微妙……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于脉不可偏废。
”笔者从医40余年,深感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
笔者在1972年7月曾诊治一汤姓8岁男童,被西医诊断为流脑,曾注射过多种抗生素无效,时患童四肢厥冷,牙关紧闭,重度昏迷,表面看是寒极之证。
此证的关键是据脉断证,用附子、人参益气扶阳。
中医之号脉红景天(3)根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气足,反映于脉象必有根,沉以候肾,尺以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若病中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还有生机,正如《脉诀》所说的:"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6)情志一时性的精神刺激,脉象也发生变化,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
文魁脉学【读】事不宜急缓则...再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
如伤寒病初起病在太阳为表,温病则为病在卫分亦为表,按部取脉一般反映在里之病,如伤寒病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等,杂病反映肝、肌。
如伤寒病的少阴证、厥阴证,少。
在杂病中说明病。
病实质的病变。
谓本质性病变,是指本质阳虚、命门火衰或阴虚阳亢等,或病在营分、血分,以及陈痰久郁。
张锡纯对弦脉的认识
张锡纯对弦脉的认识申晓日;靳贺超;于文涛【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8(016)010【总页数】3页(P1450-1452)【关键词】张锡纯;弦脉;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申晓日;靳贺超;于文涛【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河北省心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1一代大家、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中医为体西医为用,融中、西医于一体,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1],至今对后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2-3]。
在临床各科都有建树,特别运用脉象来诊断疾病。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而弦脉及其复合脉象在张锡纯的方剂和医案中有许多的记载[4-5]。
本文对弦脉及其复合脉进行初步的探讨和认识。
希望对中医脉诊理论研究发挥积极的作用。
1 弦脉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特征1.1 弦脉的生理特点弦脉名称首见于《内经》。
《内经》曰:“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肝之弦脉,独如琴瑟调和之弦,不缓不急,又如人高举竹竿之梢,招招劲而且耎……”;“肝脉弦”,并提出弦脉主肝胆之病,并根据软硬的程度来判断疾病的轻重及预后。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云:“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说明弦脉之中带有从容柔和之象[6-7]。
而王叔和所论与众医家不同,《脉经》中所述弦脉:“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8]。
弦脉作为一种脉象,其特征为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脉象特点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虽硬而柔和,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故形容为“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其弦硬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则如循刀刃。
如则在《濒湖脉学》:“弦脉端直似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状如筝弦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
这是对弦脉最详细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
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
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
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
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1)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
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
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
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
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
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
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
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
常见:(1)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
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右脉浮芤。
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
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左右脉浮而无力。
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
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
常见:(1)左右脉数。
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脉数而沉濡。
阴虚不能纳气,虚劳发热而喘,喘证脉多数。
(3)脉数八至,按之即无,已属危证。
久病见此,诚难挽回;新病见此,当急挽图。
4.微脉:主气虚、气陷。
常见:(1)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
肝胆虚热,或肝虚胁痛。
(2)右脉微弱,气陷。
(3)左右脉微弱、细,或见于两寸。
大气下陷,中风,久痢虚寒,下焦虚惫,气虚滑脱,或气虚燥结。
兼迟者,素有寒饮,风寒陡袭,寒饮凝结。
兼沉者,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
5.细脉: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
常见:(1)左脉细弱。
气血虚,吐血,咳嗽。
(2)右脉细。
胸中大气下陷。
(3)左右脉细微无力。
气血两亏,噎膈。
兼沉者,上焦气陷于下焦。
6.沉脉:主心肺阳虚。
常见:(1)左脉沉弦。
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或气不通畅,肝郁呕逆,腰疼。
(2)右脉沉迟微弱、沉濡。
大气下陷。
(3)左右脉沉细。
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痰饮。
兼迟,或大气下陷又心肺阳分虚损。
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左右脉沉弦迟。
肠中冷积。
(5)伤寒脉沉细,多为阴证;温病脉沉细,多为阳证。
(6)左右脉沉、有力。
实热郁于下焦,癃闭。
7.迟脉:主寒饮,大气下陷。
常见:(1)左右脉迟。
寒饮,咳吐痰涎。
兼濡者,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
(2)左右脉迟而无力。
大气下陷,气郁。
8.洪脉:主热。
常见:(1)右脉洪长有力。
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上升,吐衄。
(2)左右脉洪滑、重按甚实。
热迫胃气不降,吐衄。
或阳明府实,心肝内热挟阳明之热上攻。
或实热痢。
兼数者,纯是热象。
9.滑脉:主痰热及气血虚。
常见:(1)右脉滑实。
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饮。
(2)左右脉滑而有力。
湿热壅滞,或心中气血虚损,心下停有痰饮,惊悸不眠。
两寸滑甚者,痰涎壅滞于上焦。
兼数者有热、滑数而摇摇无力者失血。
(3)左右脉滑而无力。
上盛下虚。
另亦述及长脉见于肝火挟胃气上冲,芤脉见于失血,大脉见于胃气上冲、失血,弱脉见于风寒或顽痰阻塞经络,及虚脉、实脉、如水上浮麻、雀啄、缓急等脉象。
概括张氏脉法,脉象可分为三类:(1)弦、硬、长、实、浮、“有力”等。
见于肝肾阴虚,肝血虚,阴不潜阳,肝火浮动,肝火盛,冲气、胃气上冲,及内风煽动所致诸证。
此类在著中记述最多,其病机为肝肾阴虚,乃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2)微、细、弱、沉、迟、虚、数、结、代、无力等。
见于大气下陷,气血亏虚,阳气虚,阴血虚诸证。
此类在著中也记述较多。
大气下陷亦缘由脾胃阴血不足,无以气化,故其病机为脾胃阴虚。
这是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即肝肾阴虚和脾胃阴虚,构成了张氏“阴常不足”论的中心,也是张氏“阴血学说”的主要内容。
由肝肾阴虚而阳浮火盛,脉显太过;由脾胃阴虚,阳无以化,而气虚、气陷,脉显不及,然皆本虚之征象。
(3)洪、滑、数、有力等,见于阳热、痰热、湿热诸证,皆属邪盛。
阳热实证。
此即张氏病机论“阳常有余”之谓。
可知,张氏脉学,是和他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病机之论是一体的。
(张锡纯有这样的医论?本人待查)(二)三部二候1.肝肾之阴为根张氏以三部总看诊脉法,配合诊尺部以候肾,以诊脉之“根”。
(1)尺脉无根,左右脉浮而动,浮濡,见于肝肾虚极,阴阳不相维系,而有危在顷刻之势,当急防虚脱。
尺脉无根,寸部摇摇,即有将脱之势。
左右脉浮数、两寸浮甚、两尺按之即无,乃肾阴将竭,肝风已动。
(2)尺脉重按无根、左脉弦、右脉濡,为肝肾阴虚,下焦气化虚损,不能固摄。
尺脉重按虚者,肾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维系,真阳脱而上奔。
(3)尺脉甚弱。
阳升而阴不能应。
(4)左右脉微弱,尺脉尤甚者,见于下焦虚寒,久痢下。
(5)左右脉平和,尺脉重按有力者,见于肾经实热。
张氏脉法认为,脉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
如左脉沉取,即可候“气之根”,病虽凶险,其脉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气为神张氏弃“三部九候”浮、中、沉诊法,而常用“三部总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无力,候脉之神。
(1)脉有力、按之甚实,其洪大无伦者,见于阳明府热至极。
又浮数者,经虚热。
沉者,实热郁于下焦。
或脉有力而弦长,皆为湿热有力,即有神之脉。
(2)脉之“有力”,当辨真假。
真有力者,当于敦厚和缓中见之,此脾胃之气化壮旺,能包括诸脏。
脉真有力,皆当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涛叠涌,势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润,累累如贯珠。
若脉象弦直,既无起伏之势,又无贯珠之形,虽大而有力,实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千之证,慎勿作实证治。
张氏认为,脉之神,一在有力、无力,一在和缓。
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脉中皆和缓为贵,”以其饶有脾土之气。
即有神也。
可见,张氏脉法,根、神之候,一在肾,候阴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气之盛衰及阴血之盛衰。
(三)结语脉法,在张氏著中无专章论述,乃散见于书中治例、医案之记述中,故非泛泛之谈。
他“三部总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诊法,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余对张氏脉法,证之多年、临证实践,深感其论述独到,又深合脉学之精义;临证易行,而无繁复之累;切合病机,而标本攸分,实能开“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疑塞。
他的脉法,源于中医经典古义,又承李东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见。
他匠心独运,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融脾胃、阴血之说,独辟溪径,而有所创见和发展,形成了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病机,以肝肾、脾胃为核心的脉学体系,而独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