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Ms7.0地震前重力固体潮时间变化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芦山Ms7.0级地震震源区精确定位和速度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芦山Ms7.0级地震震源区精确定位和速度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芦山Ms7.0级地震震源区精确定位和速度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芦山Ms7.0级地震震源区精确定位和速度结构研究一、选题背景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县发生Ms7.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3千米。

该地震造成了超过20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

针对这次地震,科学家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地震机制和灾害预测。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该地震震源区的精确定位和速度结构研究。

二、研究目的1. 确定地震的震源区,为后续的地震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 探究震源深度的性质,为地震生成机制提供参考。

3. 分析该地区的速度结构,探寻可能的断层带和地下构造,为地震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 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芦山地震发生时的地震波记录和震源机制解,并进行数据处理,以达到最佳效果。

2. 震源定位:结合数据处理后的地震波数据,采用逆时偏移或汇聚分析等方法确定地震的精确震源位置。

3. 震源深度分析:利用采集的地震波数据,对地震发生时的地下构造进行三维成像分析,确定该地震的震源深度。

4. 速度结构研究:通过对地震波的速度模型分析,探讨该地区的地下构造特征及其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1. 对于理解芦山Ms7.0级地震地质背景和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为地震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 对于进一步探索四川地区地下构造和地震活动规律有重要意义。

五、研究方法1. 数据处理方面主要采用地震波形反演和汇聚分析法等方法。

2. 基于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地质学原理,利用地震波数据进行逆时偏移或汇聚分析,重建三维速度模型和震源模型。

3. 结合速度模型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探讨地下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规律。

六、研究步骤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2. 利用逆时偏移或汇聚分析法等方法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分析,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

3. 利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结合广角反射技术和三维成像方法,分析地震的震源深度和速度结构。

2013年芦山Ms7.0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余震空间分布的影响

2013年芦山Ms7.0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余震空间分布的影响

2013年芦山Ms7.0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余震空间分布的影响缪淼;朱守彪【期刊名称】《地震学报》【年(卷),期】2013(035)005【摘要】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西南段,距2008年汶川Ms8.0地震仅约85 km,时间上仅相隔5年.首先计算了汶川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本次芦山地震的影响,得出芦山地震是由汶川地震触发造成的(库仑应力上升了0.012 MPa);进一步计算了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这两次大地震共同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余震受前面两次大地震的共同影响,而不仅仅是芦山地震单独作用的结果,超过85%的余震发生在两次地震共同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增大的地方,而芦山地震本身触发不了本次的余震序列(仅48.7%的余震位于主震所产生的应力加载区).此外,计算结果表明芦山地震本身对周边断层影响较小,仅龙门山断裂带的东北段受到一定的加载作用;而由于汶川地震的作用,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马尔康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呈卸载趋势,仅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和龙门山断裂中段受到加载作用,这均会加速断层上新地震的发生.【总页数】13页(P619-631)【作者】缪淼;朱守彪【作者单位】中国北京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85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85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计算结果 [J], 蒋长胜;庄建仓;龙锋;韩立波;郭路杰2.芦山Ms7.0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影响研究 [J], 赵烽帆;魏志恒3.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 [J], 段云歌;吴朋;黄春梅4.2013年芦山Ms7.0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一致性的时空变化 [J], 段云歌;陈天长;苏金蓉;雷建设;唐淋;吴朋5.芦山Ms7.0地震和汶川Ms8.0地震对川滇地区的库仑应力影响 [J], 王力伟;黄柳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芦山2013年Ms7.0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四川芦山2013年Ms7.0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 l L J l 『 断裂 分 布 , 破 裂带全长约 2 7 5 k m, 运 动 性 质 以 逆 冲走 滑 为主 ; 而沿 前 山断裂 灌 县一 安 县断 裂发 生 了 约 8 0 k n长的地表破 裂, i 以 逆 冲运 动 为 主 ( 李 海 兵 等, 2 0 1 0 a ,2 0 1 0 b ; X u Xi we i e t a 1 . , 2 0 0 9 ) 。详 细 的 地 表破 裂位 移测 量 显 示 , 最 大 的 同震 地 表 破 裂 沿走
张 岳 桥 ¨ , 董 树 文 , 侯 春 堂 ¨ , 石 菊 松 ¨, 吴中 海 ¨ , 李 海 龙 ¨ , 孙 萍 ¨ , 刘 目 0 , 李 建
1 ) 中国地 质科 学 院地质 力 学研究 所 , 北京 , 1 0 0 0 8 1 ;
2 ) 中 国地质 科学 院 , 北京 , 1 0 0 0 3 7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受到南端nw向大凉山断裂的限制这种限制关系明显减弱了断裂的活动性越向南西其活动性越弱芦山地震地表破裂尽管双石indexaspx2013年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主要活动断裂与地震构造图fig3mapshowingmainactivefaultsoftheswlongmenshanfaultzoneandtheseismicity但在这次震中区开展的野外调查发现芦山地震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构造与汶川地震强烈同震地表破裂形成鲜明的对照
高 原 东 缘 四川 龙 门 山 断 裂 带 又 颤 动 了 。2 0 1 3年 4
月 2 0日 8时 2分 , 四川雅 安 芦 山县 发 生 了地震 , 震 中位 于 北 纬 3 0 . 2 7 7 。 , 东经 1 0 2 . 9 3 7 。 。根 据 中 国 地

4.20芦山Ms7.0级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4.20芦山Ms7.0级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第4 8卷
第 4期
西







Vo 1 . 4 8 No . 4 Au g .2 01 3
2 0 1 3年 8月
J 0URN AL 0F S 0U T HWES T J I AO T ONG UNI VE RS I T Y
文章编号 : 0 2 5 8 - 2 7 2 4 ( 2 0 1 3 ) 0 4 - 0 5 8 1 - 0 9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o - s e i s mi c La nd s l i de s Tr i g g e r e d by t he Lu s ha n Ms 7 . 0 Ea r t hq ua ke o n t he 2 0 t h o f Apr i l ,S i c hu a n Pr o v i nc e,Chi n a
HU A N G R u n q i u , W A NG Y u n s h e n g , P E I X i a n g j u n , L I Y u s h e n g L I W e i l e , L U O Y o n g h o n g
(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G e o h a z a r d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C h e n g d u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C h e n g d u 6 1 0 0 5 9 ,C h i n a )

2013年芦山Ms7.0地震的震前及临震应变异常

2013年芦山Ms7.0地震的震前及临震应变异常

2013年芦山Ms7.0地震的震前及临震应变异常池顺良;刘琦;池毅;邓涛;廖成旺;阳光;张贵萍;陈洁【期刊名称】《地震学报》【年(卷),期】2013(035)003【摘要】距离芦山地震震中70km的姑咱地震台YRY四分量钻孔应变仪2013年4月16-19日记录到8次幅度达到十倍固体潮幅的张性应变阶跃,这在该仪器6年多运行期间尚属首次.这些应变异常与芦山地震在时间、空间上相关;应变异常的主压应力方向与震前宝兴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主压应力方向相近,并与震前5个月中长达3个月的应变异常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应变阶跃起始与远震震波同时到达.综上认为,4月16-19日的应变异常有可能是芦山地震发震断裂在破裂错动前地层蠕滑的反映.%The YRY four-component borehole strainmeter of Guzan Station,70km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of Lushan earthquake,recorded eight tensile strain steps with the range of ten times of tidal amplitude on April 16-19,which has never happened over the past 6years'observation.The strain anomalies are related to Lushan earthquake both in time and space.The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deduced by the abnormal strain,similar to that of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 by hydrofracturing at Baoxing before the earthquake,is in accordance with 3-months-records during the five months before the Lushan earthquake.Some of the strain steps occurred when teleseismic waves arrived.As mentioned above,we presume the strain anomalies of April 16-19 probably reflect the strata creeping before the rupturing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generating fault.【总页数】8页(P296-303)【作者】池顺良;刘琦;池毅;邓涛;廖成旺;阳光;张贵萍;陈洁【作者单位】中国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北京100036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河南鹤壁458000 鹤壁市防震技术研究所;中国武汉430071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武汉430071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四川康定626001 四川省地震局姑咱地震台;中国四川康定626001 四川省地震局姑咱地震台;中国四川康定626001 四川省地震局姑咱地震台【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相关文献】1.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后姑咱台四分量钻孔应变时频特征分析 [J], 刘琦;张晶;池顺良;闫伟2.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前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 [J], 解滔;郑晓东;康春丽;马未宇;卢军3.利用水准测量数据分析芦山MS7.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应变积累 [J], 宋成科;李腊月;孟庆筱;郑宇;管见;夏峰;周海涛;李进武4.基于小波变换的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姑咱台钻孔应变异常时频分析 [J], 张维辰;朱凯光;池成全;于紫凝;邱泽华5.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南北地震带数字化水位、水温高频信息异常特征及效能分析 [J], 王喜龙; 贾晓东; 钱蕊; 付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芦山7.0级地震前后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

芦山7.0级地震前后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

芦山7.0级地震前后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庄楠1)刘超1)王敏1)颜晓晔2)席继楼1)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报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62)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41四川省地震局成都(郫县)台、西昌(小庙)台、甘孜台等地电场观测台站始建于2007年,2008年1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

观测仪器采用ZD9A-II地电场仪,该仪器是用于观测地表地电场强度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专用仪器,具有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等性能特点,及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可靠性等技术特点。

在2012—2013年期间,成都(郫县)台、西昌(小庙)台以及甘孜台地电场观测数据出现比较典型的同步变化,主要对该数据的可信度和基本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

芦山7.0级地震发生之后,首先对该地震震中区域周边约300 km范围内的相邻近的地电场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

观察发现,在芦山7.0级地震前,成都(郫县)台和西昌(小庙)台在该地震之前均有显著变化,而且这种数据变化具有同步性。

这种同步性表现在:①开始出现较大幅度变化的时间是同步的,均在2012年5~6月;②出现最大变化幅度的时间同步的,均在2012年10月;③芦山7.0级地震发震前2个多月(2013年2~3月)均出现了相对平稳(变化幅度较小)的时间段。

甘孜台的观测数据变化比较复杂,但大体上也有上述类似的同步变化现象。

对距离芦山7.0级地震震中50 km的成都(郫县)台进行现场调查结果显示:①在2011—2013年期间,地电场观测系统没有发生变化或变动;②未发现由于工频干扰产生的较大幅度地电场变化,也未新增其他比较显著的电磁环境干扰源;③地铁干扰和地电阻率人工供电干扰幅度均比较小,且具有特定的干扰形态;④降雨量变化记录结果与地电场观测数据变化不具有显著的关联性。

进一步分析其地电场观测数据,从2012年8月22日开始,成都(郫县)台地电场日均值数据的形态发生改变,最大变化幅值可高达1100.00 mV/km,约为平时背景值的10倍左右,该变化在2013年6月以后逐步恢复平稳变化(图1)。

芦山7.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临界点特征

芦山7.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临界点特征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0 8 4 4 . 2 0 1 3 . 0 2 . 0 2 5 2
Th e Cr i t i c a l Po i n t Be h a v i o r o f S e i s mi c Ac t i v i t i e s Pr i o r t o Lu s ha n M s 7 . 0 Ea r t h qu a k e i n 2 01 3
荣代 潞 ,李 亚 荣
( 中 国地 震 局 兰 州 地 震 研 究 所 ,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0 0 )

要: 直接 检 测 大地 震之 前 空 间相 关长度 的增 长是 一种从 观测 的地 震 活动 中检 测 临界 点特征 的 独
立 的方 法。本 文研 究 了 2 0 1 3年 4月 2 O日四川 芦 山 7 . 0级 地震 前 5年震 中周 围地 区 中等地震 活 动 的 空 间相 关 长度 变化 。结 果表 明 , 从地 震前 近 两年 开始 , 中等地 . 0级 地 震 ;临 界 点 特 征 ; 地 震 空 间相 关 长 度 ; 单键群方法 ( S L C) 中 图分 类 号 :P 3 1 5 . 5 1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0 —0 8 4 4 ( 2 0 1 3 ) 0 2 ~0 2 5 2 —0 5
3 3 。t o 1 0 0。 ~ 1 0 6 。f r o m 5 y e a r s be f o r e t he ma i ns ho c k t o i t s o r i g i n t i me .W e s e l e c t e d 3 .5 a s t h e mi ni mum ma gni t ud e a nd c h e c k e d t h e c o mpl e t e ne s s of t h e c a t a l o gs u s e d p r i or t o t he ma i ns ho c k U— s i ng t he Gude ng be r g f o r mu l a,whi c h s h o ws g oo d c o mp l e t e ne s s a bo v e ma gn i t ud e 3 . 5.The r e s ul t s s howe d t ha t t he gr o wi n g c o r r e l a t i on l e n gt h o f e a r t hq u a ke s f or mo de r a t e — s i z e e a r t hqu a ke s,whi c h ha d b e e n o bs e r v e d p r i o r t o t h e ma i ns ho c k ne a r l y t wo ye a r s a go t o t he o r i gi n t i me,c a n be f i t t e d we l l by t he p o we r l a w. At t he s a me t i m e,we h a ve de ve l op e d a me t h od t o t e s t whe t he r o r no t t he r e s u l t ob t a i ne d i s s i mpl y c a u s e d by d a t a s e l e c t i o n t o p r od uc e t he de s i r e d p a t t e r n .W e s e l e c t e d a t i me i nt e r va l be f o r e t he ma i ns ho c k i n wh i c h n o gr e a t e a r t hq ua k e o c c u r r e d a nd s e v e r a l y e a r s l a t e r

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祝意青;闻学泽;孙和平;郭树松;赵云峰【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3(056)006【摘要】利用川西地区2010-2012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主要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北北西向马尔康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沿该两断裂带(段)在2010-2012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②芦山7.0级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宝兴、天全、康定、泸定、石棉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 8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芦山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重力场差分动态演化图像和重力场累积变化动态图像均反映芦山7.0级地震孕育过程的最后2~3年出现较显著的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可视为该地震的中期前兆信息;本文第一作者等也曾基于该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在芦山7.0级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本文的例子再次证明流动重力观测能较好地捕捉到强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特别是该过程最后阶段的重力异常变化信息.因此,区域流动重力场观测对未来强震的中-长期预测,尤其是在发震地点的判定上具有优势.%Abstract Us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relative gravity measurements in western Sichuan region from 2010 to 2012,we hav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regional gravity field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Ms =7.0Lushan earthquake on April 20,2013.Our research mainly shows that:(1) Spatially the anomaly change of the regional gravity field is closely related to both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NE-trending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the NNW-trending Markang fault,suggesting that the active tectonic action or deformation happened along the two fault zones (or segments) during 2010 to 2012,which would have induced the variation in the ground gravity observation.(2) Before the Ms=7.0 Lushan earthquake,regional gravity anomaly appeared in the whole study region and local gravity anomalies at and near the potential source area.Among the region and the areas with gravity anomalies,the anomaly variations nearBaoxing,Tianquan,Kangding,Luding and Shimian were up to and over 100 × 10-8m · s-2,apparently reflecting an enhancement of tectonic or stress' s action in the study region and at and near the potential source area,that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of the earthquake.(3) The dynamic evolution patterns of the regional gravity changes and those patterns of cumulated gravity variations suggest that significant anomalies of gravity variations in the relative gravity measurements appeared indeed in the last 2to 3 years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Ms=7.0 Lushan earthquake,and such anomalies can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edium-term precursory of the earthquake.In a certain degree,the first author of this paper and others once made a medium-term forecast before the Lushan earthquake,especially made a forecast for the locality of the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anomaly gravity variations.The case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again that through relative gravity survey peoplecan catch anomalous gravity variation that would be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especially to those anomaly variations appearing in the last stage of the process.Therefore,relative gravity survey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medium-to long-term earthquake forecast,especially for forecasting localities of potential earthquakes.【总页数】8页(P1887-1894)【作者】祝意青;闻学泽;孙和平;郭树松;赵云峰【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710054;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7;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00;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7;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23;P541【相关文献】1.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地电场变化特征研究 [J], 安张辉;杜学彬;范莹莹;刘君;谭大诚;崔腾发;陈军营;王建军2.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甘孜台地电阻率变化分析 [J], 解滔;卢军;任越霞;赵民渊3.四川芦山Ms7.0和汶川Ms8.0地震前地电场变化研究 [J], 安张辉;杜学彬;谭大诚;范莹莹;刘君;崔腾发4.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基岩地温变化的再分析 [J], 曾蒂;陈立春;陈顺云;李东雨5.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重力场源变化分析 [J], 王林海;陈石;张贝;卢红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芦山Ms7

四川芦山Ms7

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的报告,600字
2020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Ms7.0级地震,并且引发
强烈余震活动。

多年来,芦山一直是我国重要地震区之一,这次地震及其余震序列给该地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性影响,造成的损失不言而喻。

为了更好地研究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后续余震活动,我们对整个地震序列都进行了重定位工作。

重定位过程中,我们先进行了震源机理分析,根据现有震源机制重新定位震源深度和极坐标角;其次,根据震源机制重新定义的参考椭球面,同时结合震源深度、走时和外力来重新估算地震序列中地震发震时间;同时还分析了震源深度、波衰减特征、走时和外力的变化特征,最后绘制出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重定位曲线。

经过重定位,研究发现:芦山Ms7.0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
14.6km,极坐标角分别为172.1°和3.3°。

此外,重定位结果还
表明,芦山Ms7.0级地震以及随后发生的余震活动均出现高频率、低能量地震活动,活动波及范围较小,走时无明显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对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重定位,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出地震活动的波及范围和特征,为进一步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提供了参考依据。

芦山7.0级地震前的地电场异常研...

芦山7.0级地震前的地电场异常研...

第2期(总第151期)2014年6月四川地震 EARTHQUAKE RESEARCH IN SICHUAN No.2Jun.2014收稿日期:2014-02-17;修回日期:2014-03-20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2013年度老专家科研基金课题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1332).作者简介:刘建波(1987-),男,汉族,从事地震监测工作.E-mail :liu jianbo@.芦山7.0级地震前的地电场异常研究刘建波,田 山,张 磊(天津市地震局,天津 300201)摘 要:收集了芦山7.0级地震震源区附近39个地电场台2010年以来的地电场观测资料。

对所有台站原始观测资料进行检查分析后发现,多数地电场观测资料中存在着与固体潮相关的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的扰动变化,造成不能从地电场原始观测资料中识别和提取地震前兆信息。

为了排除地电场各种周期性变化和远场的干扰,突出近场的地震前兆信息,本研究通过计算同台站、同测向地电场观测资料长、短极距测值的比值来进行处理。

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前地电场观测有较丰富的地震短临前兆变化信息。

关键词:芦山地震;地电场;近场异常;短临前兆;比值中图分类号:P315.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15(2014)02-0026-05DOI :10.13716/ki.1001-8115.2014.02.006地电场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稳定电场,又称自然电场;另一类是变化电场,又称大地电场。

前者是地壳局部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下引起的局部性电场,后者是来自地球外部的空间电流体系对地球内部形成的感应场[1]。

地震是地壳破裂时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这种能使地壳突然破裂的能量需要一个孕震过程,此过程会导致地壳应力、应变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产生了电动力学效应[2],可被仪器记录到。

钱复业等人利用HRT (潮汐力谐波和共振波)波方法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红格台的地电场观测资料,提取到了汶川8.0级地震的短临前兆异常信息[3],为利用大地电场进行短临预测地震奠定基础。

四川芦山7.0级强震震前监测及预测

四川芦山7.0级强震震前监测及预测

四川芦山7.0级强震震前监测及预测耿庆国;陈维升;汪纬林【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3(020)006【摘要】2013年4月20日中国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它是在2009-2011年中国西南地区出现长期大面积严重干旱这一强震中期典型异常背景下发生的.笔者执笔的年度中期预测发震地点与实际偏差400 km.地震前一天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对“2013年4月27日前后10天是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可能发生Ms≥7.5级强震的危险日期”,专门就国内近期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展开了内部闭门讨论.震前3小时陈维升发现:全国气温自记曲线出现大面积断点.并且,震前4天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接收到次声波异常信号.2013年4月21日从郑州返京后,才得以查实:2013年4月18日23时4月19日08时(北京时间)韩国气压图资料显示,在包括北纬30.3°、东经103°在内的100 km范围内,出现了低气压异常区.笔者指出必要的反思是:科学是人类与自然的通信;要从发展演化的观点研究强震信息.【总页数】7页(P109-115)【作者】耿庆国;陈维升;汪纬林【作者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北京10008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北京100081;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北京100124;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FY-3卫星监测四川芦山地震前后热异常 [J], 黄志东;钟儒祥;朱爱军2.芦山Ms7.0强震前单台波速比变化特征研究 [J], 王林瑛;李艳娥;郑需要;王生文3.芦山MS 7.0与岷县—漳县MS 6.6强震前跨断层形变亚失稳前兆 [J], 张希;贾鹏;刘峡;秦姗兰;万永魁4.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预测和大坝强震安全监测应用研究技术鉴定会在蓉召开 [J],5.“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预测和大坝强震安全监测运用研究技术鉴定会”在蓉召开 [J], 李燕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芦山Ms7.0地震前远、近场形变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芦山Ms7.0地震前远、近场形变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芦山Ms7.0地震前远、近场形变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牛安福;顾国华;曹景鹏;张凌空;闫伟;赵静;吉平【摘要】应用芦山Ms7.0地震震中附近跨断层及连续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芦山地震前不同阶段地形变变化的特点,讨论了震中附近区域异常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自2013年1月起,沿鲜水河断裂带一些跨断层基线观测到显著的加速转折变化,沿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个别场地的跨断层水准基线,2010年以来出现的巨幅异常等是突出的场兆变化;沿龙门山断裂带一些水准观测在汶川Ms8.0地震后持续的调整变化具有近震源区变形特征.②鲜水河、龙门山和安宁河3条主要断裂围成的三叉口地区,地倾斜、应变、重力及断层水准和蠕变观测临震前均未有显著的异常变化,GPS水平、垂直位移年速率最小,该地区是形变变化或形变异常分布的“空区”.③在对近场与远场多种连续形变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提取年周期成分后发现,临震前2-3年近震源区域的地倾斜、重力年变化幅度不是增大,而是减小.芦山Ms7.0地震前观测到的形变前兆现象特征与汶川M8.0地震等震前的前兆现象较为接近.因此,芦山地震前近震源区及外围形变异常分布特征不是个别的现象.【期刊名称】《地震学报》【年(卷),期】2013(035)005【总页数】11页(P670-680)【关键词】芦山地震;地形变;近震源区;形变空区【作者】牛安福;顾国华;曹景鹏;张凌空;闫伟;赵静;吉平【作者单位】中国北京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北京100036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北京100036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北京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北京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北京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5引言大地震的短期前兆现象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与争论的焦点之一.基于扩容扩散和扩容引起的摩擦滑动模型及地震破裂成核过程模型(Nur,1972;Mjachkin et al,1975;Rummel et al,1978;Das,Scholz,1981;Dubrovskiy,Sergeev,2006),地倾斜应变观测等被认为是监测地壳形变和捕捉地震前兆的重要手段.而实际观测结果表明,震级小于4.3级的小地震前地倾斜应变信号与周围地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Johnston,Mortensen,1974;McHugh,Johnston,1978),但异常台站至震中距离很难达到0km或0m(Rikitake,1975),因此,Takemoto(1991)提出了地震发生的最小前兆距离的概念;对于震级大于6.0级地震,临震前尽管观测到一些突出的短期异常,但通常远离震中区域(Mogi,1985;牛安福等,2009,2012);而靠近震源区域,由于临震前变形不显著,同样引起对以监测断层预滑动预报地震思路的质疑(Takemoto,1991;Johnston et al,1990;Linde et al,1992;Bilham,2005;Amoruso,Crescentini,2010;牛安福等,2012).临近芦山MS7.0地震前的形变前兆分布,为认识该地震孕育过程及其伴随的前兆现象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信息.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芦山MS7.0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其破裂特征与汶川MS8.0地震相似,属于逆冲型地震.该震震前沿鲜水河断裂带一些跨断层基线观测到显著的加速转折变化,显示因巴颜喀拉地块的快速东向运动,打破了鲜水河断裂长期左旋运动的格局,是突出的场兆变化;沿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个别场地的跨断层水准基线呈巨幅变化;沿龙门山断裂带一些水准观测在汶川MS8.0地震后呈持续调整变化;而鲜水河、龙门山、安宁河3条主要断裂围成的三叉口地区,地倾斜、应变、GPS、重力等连续形变变化不大,断层蠕变及断层水准变化较小,是形变变化最为薄弱的区域.本文针对芦山MS7.0地震临震前多种形变观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震前出现的形变异常“空区”现象,并对该现象给出了可能的解释.1 芦山MS7.0地震前突出形变异常分布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四川省地震局沿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陆续开展了跨断层水准基线测量和断层蠕变测量,断层水准基线观测周期为1—3个月.本文使用的观测数据截止时间为芦山地震前最后一期,即2013年3月份.该地区自2003年开始多数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等实现了数字化观测,采用的资料截止时间为震前1天.1.1 鲜水河断裂带异常分布芦山MS7.0地震前鲜水河断裂带较为显著的异常变化主要是侏倭、格篓、虚墟和龙灯坝跨断层基线.这些基线长期变化趋势表现为巴彦喀拉块体南边界以左旋运动为主.而2013年1月、3月份的观测结果却给出了显著的转折变化,短期的活动以右旋为主(图1).图1 芦山MS7.0地震前沿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基线变化.LAB和LAC分别表示AB边和AC边的边长Fig.1 The changes in cross fault baseline lengths along Xianshuihe fault prior to the Lushan earthquake,where LABand LACare the length of ABand AClines,respectively该断裂带跨断层水准变化与断层基线相比不显著.沿鲜水河断裂带还有虾拉沱、恰叫、沟普、老乾宁和龙灯坝断层蠕变测量,除沟普外,多以趋势异常为主.1)侏倭基线.该场地距离芦山MS7.0地震震中280km.该断层观测场地自1980年开始观测,AB边长168m,AC边长288m左右.早期每2—3个月测量一期,汶川MS8.0地震后每月测量一期.1982年以来,该处断层的水平运动呈左旋张性活动.AB边以平均0.8mm/a左右速率拉张,临震前有短时异常扰动;AC边以平均1.0mm/a速率缩短,汶川MS8.0地震后,AC边变化较小,2013年1月前后加速压缩,震前最大压缩量达2.8mm,异常持续时间约3—4个月.2)格篓基线.该场地距离芦山MS7.0地震震中270km.该断层观测场地自1982年开始观测,AB边长72m,AC边长96m左右.早期每2—3个月测量一期,2004年起每月测量一期.1982年以来,该处断层的水平运动呈左旋张性活动,平均活动量在0.1mm/a左右.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后,年变幅度增大,但年变速率未有大的改变.2012年5月起基线趋势出现转折,2013年1月有明显加速转向,AB测边出现大幅度缩短,变化幅度为3.5mm,异常持续时间近4个月.3)虚墟水准、基线.该断层观测场地距离芦山MS7.0地震震中260km.该场地基线观测自1980年开始,AB边和AC边基线分别长215m和240m左右,每1—3个月观测一期.基线LAB和LAC受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S9.0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MS8.0地震影响,基线变化趋势发生改变.汶川地震后,断层左旋张性活动,2011年底至2012年10月拉张的趋势有所减弱,2013年1月AB测边出现大幅度压性变化,加速持续时间近4个月,变化幅度为2.96mm.4)龙灯坝基线.该断层观测场地距离芦山MS7.0地震震中160km.该场地基线观测自1985年开始,AB边和AC边基线分别长48m和72m左右,每1—3个月观测一期.龙灯坝场地的水平运动历来较弱,1991—2002年两测边均以0.04mm/a左右速率变化,2003—2006年以0.19mm/a左右速率拉张.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AB测边出现持续13个月的下降,最大幅度为2.03mm.5)其它场地基线.老乾宁断层观测场地距离芦山MS7.0地震震中140km.该场地基线观测自1979年开始,每1—3个月观测一期.2012年以来两测边观测曲线波动变化,临震前无明显的加速断层活动.折多塘断层基线(距芦山地震震中110km)呈现较稳定的趋势,无显著的短期加速异常变化.6)沟普水平蠕变.该场地距离芦山MS7.0地震震中200km.沟普蠕变观测1—3测边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后趋势发生转折,在2010年玉树地震后出现较大幅度起伏.异常核实报告显示,未发现仪器故障、人为干扰等.2011年5—9月持续上升,幅度为0.59mm,10月转折下降.2012年1—10月继续大幅度上升,幅度为1.1mm(图2).从鲜水河断层基线及蠕变观测结果可知,显著的短期异常变化主要分布在沟普以西地段,而鲜水河东南段,龙灯坝基线、老乾宁及折多塘基线则没有明显的短期加速异常.图2 沟普水平蠕变1—3测边观测曲线Fig.2 The horizontal fault creep of 1—3 lines at Goupu site1.2 沿龙门山断裂带形变异常分布沿龙门山断裂带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汶川MS8.0地震后的调整.周围较近的观测场地包括宝兴、双河和灌县.1)宝兴水准.该场地水准观测开始于汶川MS8.0地震后,距离芦山MS7.0地震震中15 km.从2010年以来的观测结果看,水准变化幅度较小,震前3年变化幅度仅0.6mm.震前有小幅扰动,但也在动态范围内(图3).图3 芦山MS7.0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跨断层水准变化图中HXX1,H3—4,H2—1分别表示XX1边、3—4边和2—1边测线高程变化Fig.3 The changes in cross fault leveling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before the Lushan earthquake,where HXX1,H3—4,and H2—1denote the leveling of XX1,3—4,and 2—1lines,respectively2)双河水准.双河场地跨越龙门山前山断裂带之安县—灌县断层中段的双河断层,距离芦山MS7.0地震震中90km.1991年以来双河短水准的变化主要在2mm范围内波动.汶川MS8.0特大地震前没有监测到明显的前兆异常,但同震变化非常显著,上盘相对下盘下降7.76mm.汶川MS8.0地震后,断层一直处于压性调整活动阶段,年动态变化在1.5mm范围内(图3).3)灌县水准.灌县水准场地距离芦山MS7.0地震100km.2000年以来具有较稳定的年周期变化特征.受汶川MS8.0地震的影响,产生显著的同震变形.之后至芦山地震前,呈现持续下降,幅度达3mm,是龙门山断裂带上水准变化速率相对较大的场地之一(图3).1.3 沿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形变异常芦山MS7.0地震前沿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突出的形变异常主要有西昌、尔乌水准和汤家坪水准基线.宁南、冕宁、安顺场等场地水准存在一定的变化,但不显著;紫马跨断层蠕变在汶川MS8.0地震后出现年变化幅度增大现象,震前年变化特征较为稳定.1)西昌水准.西昌短水准测量场地位于西昌市李金堡镇,距芦山MS7.0地震震中270km.该场地布设了A-B-C-A短水准监测环线.其中AB、BC为跨断层斜交边.资料显示,1988—2000年平均速率为0.27mm/a左右,断层略显张性活动.2004年开始对该场地进行每年6期的加密观测,2004—2009年连续6年的观测显示该处断层无明显变化,年变化比较清晰.2010年4—6月的观测显示,该场地两测线同时出现明显的变化,AB测线下降了3.89mm,AC测线上升了4.46mm.2010年7月—2011年3月有所转折.2011年5月—2012年5月,两测线又同时出现明显的变化,AB测线下降了10.6mm,AC测线上升了10.5mm.2012年7—9月的观测资料显示曲线有所转折,该时段内在川滇交界先后发生了2012年6月24日的盐源MS5.7地震和2012年9月7日的彝良MS5.6地震,震中距分别为150km和180km.两次地震发生在该水准转折变化过程中(图4).2013年1月观测结果显示再次发生转折,持续时间4个月左右.图4 芦山MS7.0地震前沿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跨断层水准、基线变化HAB,HAC,H1—3分别表示相应测线的水准变化,LAB表示AB测线长度Fig.4 The changes in cross fault leveling and baseline lengths along the Anninghe and Zemuhe faults before the Lushan earthquake.HAB,HAC,H1—3separately represent corresponding leveling changes for the lines AB,AC,and 1—3,and LABis the length of ABline2)尔乌水准.尔乌短水准在2008年之前的变化显示此处断层垂直活动较弱.汶川MS8.0大震后打破了往年同期的上升变化,出现近3mm幅度的异常扰动.2010年玉树地震后,再次发生转折,上升幅度达2.34mm后恢复.2012年开始异常再次出现,上升幅度为2.23mm,临震前出现转折(图4).3)汤家坪水准、基线.该观测场地位于则木河断裂带紧靠南东的尾端地段,距离芦山MS7.0地震震中360km.汤家坪场地建成于1980年.该场地水准在2003—2007年波动幅度较大,2008年汶川MS8.0地震后,AB边和AC边出现趋势转折,于2011年出现近20mm的变化,2012年下半年出现转折,转折前后发生了盐源MS5.7和彝良MS5.6两次中等地震(图4).该场地基线长期变化具有10年左右周期.2003—2007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异常扰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后,趋势出现转折.2011年开始加速伸长,意味着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左旋运动,年最大幅度达20mm,盐源MS5.7和彝良MS5.6两次中等地震均发生在基线达到最大值前后,临近芦山MS7.0地震前,基线出现转折(图4).2 芦山MS7.0地震前近场形变变化特征应用地震震级估算此次地震破裂尺度约30km.将2倍破裂尺度内定义为近场,而2倍尺度外定义为远场.近场的范围为震中附近60km,沿地震破裂方向可接近90km.芦山MS7.0地震近震源区域的形变观测点包括宝兴跨断层场地,雅安和姑咱等连续形变观测台站.芦山MS7.0地震最近的跨断层观测场地是宝兴场地,震中距离15km.该场地跨断层水准结果表明,其变化幅度在研究区域内是最小的,震前3年变化幅度也只有0.6mm,且震前扰动变化未超出2倍动态范围(图3).1)雅安台地倾斜变化.雅安地震台处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位于芦山MS7.0地震极震中区域.雅安地震台地形变观测仪器为JB型金属水平摆倾斜仪,2003年完成数字化改造,仪器工作周期14.2s±0.1s.仪器洞室东西走向,条石拱砌,进深7m,顶层及两侧覆盖厚度>20m,仪器墩高60cm,岩性为砂泥岩.仪器洞室年温度变幅≤1.6℃,日温度变幅≤0.2℃,相对湿度>95%.日照和洞内潮湿对观测会有些干扰,但年周期变化较为稳定.该台倾斜潮汐记录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除个别计算粗差外,M2波潮汐因子及相位较为稳定(图5).2012年6月24日盐源MS5.7地震前变化不大.应用傅里叶周期分析方法,可提取相应的年周期成分.其结果表明,该台地倾斜矢量模在震前没有出现显著的异常变化,但年周期成分自2008年开始则出现逐年下降特征(图6b).图5 芦山MS7.0地震前雅安台地倾斜M2波潮汐因子(a)、相位(b)及相应的误差Fig.5 The changes of tilt tidal factor(a)and phase(b)at Ya′an station before the Lushan earthquake where the bars denote the monthly errors图6 芦山MS7.0地震前雅安台倾斜矢量模(a)及年周期变化(b)Fig.6 The tilt vector modulus(a)and the annual period changes(b)at Ya′an station before the Lushan earthquake2)姑咱台地形变变化.姑咱台处于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南北向的安宁河断裂带复合部位靠北的地段,距离芦山MS7.0地震震中90km.洞室的岩性为前震旦纪似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形变洞进深90m,覆盖厚度大于70m,洞温18.5℃左右,日温变幅小于0.03℃,年温变幅小于0.5℃,相对湿度大于95%;洞室内装有DZW型重力仪、SQ型水平摆、DSQ型水管倾斜仪、SSY型伸缩仪等,该台在2007年还安装了YRY分量钻孔应变仪.由该台多套倾斜仪、应变仪记录到数据计算得到的M2波潮汐因子及相位无显著的短期异常变化.该台定点重力结果中的年周期成分在2004—2005年、2010—2011年扰动幅度较大,然后逐年变小,之后分别发生了汶川MS8.0地震和芦山MS7.0地震(图7).芦山MS7.0地震前两个台站资料计算得到的年周期成分衰减现象,反映了临震前孕震区域能量耗散存在逐年减小的特征,这是开放系统所具有的减熵特征.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热量可以自发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但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这一定律指出了开放的热力学系统自发变化的必然方向,并被应用在通讯、生物等诸多领域.因此,临震前记录到的各种前兆变化,都是半无限空间内、弱约束条件下孕震系统演化的结果,这也是许多前兆现象难以使用一些有限尺度的试验结果或一些物理模型来解释的原因之一.20世纪末,我国地震学者也曾开展了地震孕育过程中的熵减现象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朱传镇,1989;朱令人等,1990;王海涛,杨马陵,1990;牛安福,1991).本文给出的芦山MS7.0地震前年变幅度减少现象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熵减的又一体现,对借助连续变形观测进行近震源区域判定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判据.图7 芦山MS7.0地震前姑咱台重力(a)及年周期成分变化(b)Fig.7 The changes in gravity(a)and the annual periodic component(b)at Guzan station before Lushan earthquake3 芦山MS7.0地震前形变异常分布特征讨论芦山MS7.0地震前出现的一些形变突出异常是否与该地震相关,以及如何解释近震源区域出现的形变变化等均是地震前兆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往通常按照地域来建立异常与地震的相关性,但发现异常特征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是复杂的.图8 远场异常与地震相关性判别的时间依赖准则Fig.8 Sketch map of the time dependent criter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correlativity between far-filed deformation anomalies and earthquakes对于大地震而言,与其相关的前兆变化可能出现在很远的区域.例如,1944年日本Tonankai 8级地震前观测到显著的倾斜异常,Kagegawa测点距离该地震震中约300km(Mogi,1985).为解决远场形变异常与地震的相关性,作者提出了时间依赖判别准则,即异常越接近地震发生时刻,其与地震的相关性越高(图8).地震波及同震变形与地震震级和地点具有较确定的联系,拥有最高的相关系数为1.0.而中期、短期及短临异常都低于最高值1.0,且以短临异常最高,短期异常次之,这体现了地震预测的“最后一分钟”现象(牛安福,2005).地震波与同震变形场等与地震参数都可建立一定的模型联系,作为震前的前兆也期待有这种结果.作者曾开展过相关的研究与试验工作(牛安福,2003).考虑到芦山MS7.0地震前鲜水河断裂带出现的断层基线短期加速变化及观测周期,估计其异常持续时间为90—120天;安宁河、则木河断层水准在巨幅异常结束至芦山地震前,持续时间为180—240天.依据形变短期加速异常持续时间与地震震级的联系(牛安福,2003),估计其相应的震级范围分别为(6.4—6.6)±0.4和(6.8—7.0)±0.4,因此可认为芦山地震震前发生的这些异常变化与芦山地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处所指相关只是从时间依赖的角度而言,并非意味着该地区今后不会发生较大地震.对芦山MS7.0地震前各种形变资料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震前形变异常形成的“空区”是较明显的,该空区属于变形幅度小或异常变化不显著的区域(图9).形变异常“空区”是临近强地震前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前兆分布现象.周硕愚等(1997)利用精密水准复测结果和跨断层资料,研究了唐山地震前震源区域形变场的演化,并验证了形变空区与地震活动区及断层闭锁区域间的联系.牛安福等(1999)利用F检验方法,研究了1996年2月3日丽江MS7.0地震前后异常强度的分布,提出了异常强度空区,并研究了形变“空区”内外地震活动性的差异.芦山地震前观测到的变形空区明显受到台站布局及观测手段多样性的影响,这里展示的只是一个大致的分布.图9 芦山MS7.0地震前的形变异常分布及形变异常“空区”红色矩形表示芦山地震前形变变化较大或异常显著的场地,虚线椭圆表示形变异常“空区”,红色实心圆表示2012年以来研究区域内发生的MS5.5以上地震,黑色三角形、矩形分别表示连续形变观测台站和断层观测场地,红色线、绿色线分别表示断层及河流分布Fig.9 The deformation anomaly distribution showing the deformation weak area(denoted by dashed ellipse)Red rectangles denote the sites with significant deformation changes or anomalies,the red circles denote the MS≥5.5earthquakes since 2012,respectively;black triangles and rectangles denote continuous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stations and cross fault observation sites,the red and blue lines show the faults and rivers图10 芦山MS7.0地震震中区域水平位移年速率分布虚线椭圆表示水平运动速率较低的区域Fig.10 Annual velocities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in the epicentral area of Lushan earthquake The dashed ellipse delineates the area with lower horizontal movement velocitiesGPS资料也验证了芦山MS7.0地震前形变空区的存在.利用GPS陆态网络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汶川地震科考GPS站2010年6月30日—2013年2月20日数据,以东部稳定基准计算获得了各站的水平位移年速率,依据其速率大小也可勾画出运动速率较小的台站所在的区域(图10).该区域内,靠近震中最近的LS05和LS06台站距离震中17km左右.其水平位移年速率较周围台站是最小的,垂直位移速率也具有相近的特征.比较图9与图10,尽管给出的两个形变“空区”在形态和范围上有所差别,但基本上都反映出近震源区域是变形速率最小、异常最少的区域.4 结论对芦山MS7.0地震前多种形变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强地震前近场与远场形变变化的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别.沿鲜水河断裂带一些跨断层基线自2013年1月开始的短期加速变化,及沿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个别场地的跨断层水准基线自2010年4月出现的巨幅异常等与芦山地震在异常持续时间和发震构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这些突出的形变异常主要分布在芦山地震的外围区域.在靠近震中附近的鲜水河、龙门山和安宁河3条主要断裂围成的三叉口地区,连续形变(倾斜、应变、重力)及断层水准和蠕变观测临震前均未有显著的异常变化,GPS水平、垂直位移年速率最小,是形变变化或形变异常分布的“空区”.其中,近震源区域附近台站的倾斜、重力年变化幅度震前2—3年不是增大,而是减小.芦山MS7.0地震前各种形变资料的分析结果与构造活动引起的变形场也有较大的差别,甚至也有悖于常规意义上对“以场求源”,即在近震源区域捕捉失稳变化预报地震思路的理解,但这种结果可能体现了强地震应变积累与地震释放之间矛盾的交替(吴翼麟,1990),即通过大变形释放地震能量,通过小变形积累起大的地震应变.芦山MS7.0地震前观测到的形变前兆现象特征与汶川MS8.0地震等震前的前兆现象较为接近(Johnston et al,1990;Linde et al,1992;Bilham,2005;Amoruso,Crescentini,2010;牛安福等,2012).因此,芦山MS7.0地震前近震源区域观测到的连续形变观测前兆为认识与强地震孕育有关的变形过程及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参考文献牛安福.1991.阳高6.1级地震前倾斜固体潮振幅因子熵的变化[J].地壳形变与地震,11(2):1-7.牛安福.2003.地倾斜变化的突变性及与地震关系的研究[J].地震学报,25(4):441-445.牛安福.2005.地震短期、短临预测面临的“最后一分钟”[J].国际地震动态,(2):29-31.牛安福,张凌空,闫伟,吉平.2012.汶川地震近震源区地形变短期前兆现象的解析[J].地震,32(2):52-63.牛安福,张凌空,闫伟,贾晓东,李晓帆.2009.汶川地震前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地形变变化特征的研究[J].地震,29(1):100-107.牛安福,张雁滨,柯丽君,刘祖荫,郑文衡.1999.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J].地震,19(2):149-154.王海涛,杨马陵.1990.地震前兆系统信息熵的初步研究[J].中国地震,6(2):10-14.吴翼麟.1990.定点形变前兆预报地震的观测技术与分析方法[J].地震,(5):33-45.周硕愚,施顺英,帅平.1997.唐山地震前后地壳形变场的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与机理研究[J].地震学报,19(6):559-565.朱传镇.1989.应用熵的原理推进地震活动定量化研究[J].地震,12(1):75-76.朱令人,王海涛,白超英,周仕勇,龚宇清.1990.澜沧—耿马7.6级地震前中小地震活动信息熵和分维的研究[J].内陆地震,4(4):310-317.Amoruso A,Crescentini L.2010.Limits on earthquake nucleation and other pre-seismic phenomena from continuous strain in the near field of the 2009L′Aquila earthquake[J].Geophys Res Lett,37:L10307,doi:10.1029/2010GL043308,2010.Bilham R.2005.Co-seismic strain and the transition to surface afterslip recorded by creep-meters near the 2004Parkfield epicenter[J].Seism Res Lett,76(1):49-57.Das S,Scholz C H.1981.Theory of time-dependent rupture in the Earth [J].J Geophys Res,86(B7):6039-6051.Dubrovskiy V A,Sergeev V N.2006.Short-and medium-term earthquake precursors as evidence of the sliding instability along faults [J].Physics of the Solid Earth,42(10):802-808.Johnston M J S,Linde A T,Gladwin M T.1990.Near-field high precision strain prior to the October 18,1989Loma Prieta ML7.1earthquake[J].Geophys Res Lett,17:1777-1780.Johnston M J S,Mortensen C E.1974.Tilt precursors before earthquakes on the San Andreas fault,California[J].Science,186:1031-1034.Linde T,Gladwin M T,Johnston M J S.1992.The Loma Prieta earthquake,1989and earth strain tidal amplitudes:An unsuccessful search for associated changes[J].Geophys Res Lett,19(3):317-320.Mjachkin V I,Brace W F,Sobolev G A,Dieterich J H.1975.Two models for earthquake forerunners[J].Pure Appl Geophys,113(1):169-181.McHugh S,Johnston M J S.1978.Dislocation modeling of creep-related tilt changes[J].Bull Seismol Soc Am,68:155-168.Mogi K.1985.Temporal variation of crustal deformation during the days preceding a thrust-type great earthquake:The 1944Tonankai earthquakeof magnitude 8.1,Japan[J].Pure Appl Geophys,122(6):765-780.Nur A.1972.Dilatancy,pore fluids and premonitory variations of tS/tPtravel times[J].Bull Seismol Soc Am,62(5):1217-1222.Rikitake T.1975.Dilatancy model and empirical formulas for an earthquake area[J].Pure Appl Geophys,113(1):141-146.Rummel F,Alheid H J,Frohn C.1978.Dilatancy and fracture induced velocity changes in rock and their relation to frictional sliding[J].Pure Appl Geophys,116:743-764.Takemoto S.1991.Some problems on detection of earthquake precursors by means of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crustal strains and tilts [J].J Geophys Res,96(B6):10377-10390.。

青藏高原东缘重力观测及对芦山M7.0地震的反映

青藏高原东缘重力观测及对芦山M7.0地震的反映
2 0 1 0 a n d t h e r e f l e c t i o n o n t h e M7 . 0 e a r t h q u a k e wh i c h o c c u r r e d o n Ap r i l 2 0,2 0 1 3 i n Lu s h a n,S i —
qu a ke,t he g r a v i t y o f t he e a s t e r n ma r g i n o f Ti b e t a n Pl a t e a u c ha n ge d d r a s t i c a l l y,a nd t he Lu s h a n e a r t hq u ak e o c c u r r e d i n t he t ur n i ng s i t e of t he h i g h gr a d i e n t z on e o f g r a vi t y v a r i a t i o n wh i c h wa s a —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0 8 4 4 . 2 0 1 3 . 0 2 . 0 2 6 6
Gr a v i t y Ob s e r v a t i o n i n t h e E a s t e r n Ma r g i n o f Qi n g h a i -T i b e t a n P l a t e a u
梁伟 锋 ,刘 芳 ,徐 云 马 ,祝 意青 ,郭树 松 ,赵 云 峰 ,刘 练
00 5 4) ( 中 国地 震 局 第 二 监 测 中 心 , 陕 西 西 安 71
摘 要: 介 绍 了青藏 高原 东缘 地 区相对 重 力与绝 对重 力 的观 测 情况 , 系统 分析 该 区域 2 0 1 0以 来的

芦山MS7.0地震前远、近场形变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芦山MS7.0地震前远、近场形变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学报, 3 5 ( 5 ) :6 7 0 — 6 8 0 .
Ni u An f u。Gu Gu o h u a,Ca o J i n g p e n g,Zh a ng Li n g k o n g,Ya n We i ,Zh a o J i n g,j i Pi n g .2 0 l 3 .On t h e p r e s e l s ml c d e f o r ma
近 .因 此 , 芦 山地 震 前 近 震 源 区及 外 围形 变 异 常 分 布 特 征 不 是 个 别 的现 象 .
关 键 词 芦 山地 震 地 形 变 近震 源 区 形 变空 区 中 图 分 类 号 :P 3 1 5 . 7 2 5 文 献 标 志 码 :A

d o i : 1 0 . 3 9 6 9 / , j . i s s n . 0 2 5 3 3 7 8 2 . 2 0 1 3 . 0 5 . 0 0 6
第3 5 卷 第5 期
2 0 1 3年 9月 ( 6 7 O 6 8 0 )
地 震 学 报
A CT A SEI SM O LOG I CA SI NI CA
V o 1 . 3 5 , N o . 5
S e p t . ,2 0 1 3
牛 安 福 ,顾 国 华 ,曹 景 鹏 , 张 凌 空 ,闫伟 ,赵静 , 吉 平 .2 0 1 3 .芦 山 Ms 7 . 0地 震 前 远 、近场 形 变 时 空 演 化 特征 研 究 ・地 震
t i o n c ha n ge s p r i 。 r t o t h e Lu s h a n Ms 7 . 0 e a r t hq u a k e .Ac t a Se i s mo l o gi c a Si ni c a,3 5( 5 ):6 7 0 6 8 0 .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同震地磁变化分析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同震地磁变化分析
Sasai(1980,1991,1994)根据大量岩石 压 磁 实 验 结 果 提 出 了 岩 石 磁 化 强 度 与 应 力 的 线 性 关 系 ,并 结 合 位 错 理 论 发 展 了 压 磁 效 应 定 量 计 算 模 型 。结 合 压 磁 效 应 计 算 结 果 与 地 面 地 磁 观 测 结果开展分析,可 解 释 地 震 地 磁 异 常 及 构 造 运 动 引 起 的 地 磁 场 变 化 (Johnstonetal.,1994; Nishidaetal.,2004)。然而并非在所有中强地震中均能观测到 震磁异常,能 否观测 到震 磁异常 与震级及震中距有关。Hattori等(2004)对 震 例 进 行 了 分 析,认 为 可 观 测 到 震 磁 异 常 的 震 中 距 与震级的关系可大致表示为 0025R<M-45(R为 震 中 距,M 为 震 级 ),即 M60和 M70地 震 能够观测到异常的地磁台站的最大震中距分别为 60km和 100km,对于一些震源深度较 浅的地 震 ,地 磁 异 常 的 分 布 范 围 可 能 更 大 。在 美 国 圣 安 德 烈 斯 断 层 系 和 日 本 等 地 已 观 测 到 多 个 同 震 地
1302
地 震 地 质
42卷
磁异常,如:Johnston等(1987)发现距离 1986年 NorthPalm SpringsML59地 震 震 中 3km的 观 测仪器记录到 的 同 震 地 磁 变 化 量 为 12nT;Mueller等 (1990)发 现 距 离 1989年 LomaPrieta ML71地震 30km和 50km的观测仪器记录到的同震地磁变化量分别为 11nT和 06nT;Johns ton等(1994)发现距离 1992年 LandersMW73地震震中 17km和 24km处 的 观 测 仪 器 记 录 到 的 同震地磁变化量分别为 12nT和 07nT;Sasai等(1997)分 析 了 日 本 伊 豆 半 岛 震 群 的 多 次 地 震 同震地磁变化,其中在 1978年近伊豆大岛 M70地震中所观测的同 震变 化量可 达 43nT;Uta da等(2011)发现在距离 2011年 TohokuM90地震震中 200~500km范围内的台站均可识别出 同震地磁变化,最大变化量可达 08nT,最小变化量为 001nT。这些地面观测的同震地磁异常 均 能 够 用 压 磁 效 应 解 释 ,这 为 衡 量 区 域 地 壳 介 质 磁 性 、评 估 区 域 监 测 能 力 和 认 识 同 震 磁 场 变 化 分 析 等 提 供 了 重 要 帮 助 (Johnstonetal.,2006;Okuboetal.,2011;Utadaetal.,2011;Yamaza ki,2013)。

芦山M7.0 地震前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异常

芦山M7.0 地震前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异常

·动力学地震预测预报进展与新方法新技术·芦山M 7.0地震前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异常邱泽华1)杨光2)唐磊1)郭燕平1)张宝红1)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2)四川省地震局姑咱地震台,四川姑咱 626001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7.0级地震的发生,为地震前兆研究又提供了一个新的个案。

地震前数日,姑咱台观察到明显异常变化。

背景清晰,与地震的相关性也很好。

与以往不同的是,地震发生前后,该观测点受到多种明显的干扰。

最可能造成这种观测异常的干扰源,是台站跟前的道路施工和不远处大渡河的水流变化。

通过实地调查施工情况,并且结合对比地震仪观测和钻孔应变仪观测变化,排除了道路施工造成芦山地震前数日异常变化的可能性。

通过对比大渡河水位变化和钻孔应变变化,并且结合对异常变化特征的分析,又排除了大渡河水流变化造成芦山地震前数日异常变化的可能性。

深入分析震前钻孔应变观测异常的特征,可见其与大渡河流量变化造成的情况有明显的不同,却与芦山M7.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相同。

这进一步说明这种异常变化应该与芦山地震有成因联系。

早在1976年唐山地震时,位于震中陡河台和赵各庄台的钻孔应力(电感法)观测点就同步记录到异常变化。

1985年,新疆乌恰7.4级地震发生时,喀什台的土应力仪也记录到异常变化。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距离震中最近的姑咱台YRY-4型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到长达一年的异常变化。

姑咱台记录的芦山地震异常又增加了一个案例,说明地震发生是有前兆的,并且这种前兆有相似的特征,与岩石破裂之前的All Rights Reserved.声发射可以类比。

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能够记录到附近大震的前兆变化,可能由于它处于构造应力集中部位。

为什么该台处于应力集中部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这对建立未来的观测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别重要的是,芦山地震前观测到的异常变化呈现出与固体潮的明显相关性。

芦山Ms7.0地震震前GRACE卫星时变重力场特征研究

芦山Ms7.0地震震前GRACE卫星时变重力场特征研究

芦山Ms7.0地震震前GRACE卫星时变重力场特征研究姜磊;李德庆;徐志萍;杨利普;熊伟;徐顺强【期刊名称】《地震学报》【年(卷),期】2014(36)1【摘要】基于GRACE卫星时变重力数据,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分析研究了芦山Ms7.0地震前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地区震前卫星时变重力场具有明显的重力变化信息.卫星时变重力场在时间域表现为,累积重力场和差分重力场存在较强的规律性动态变化,以2003-2004年均值为基值的2009-2012年的变化特征与2005-2007年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以2009年均值为基值的2009-2012年即芦山地震前4年,芦山震区的时变重力场呈现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上升以及上升→轻微下降→快速上升的变化特征;卫星重力场在空间域表现为,震中位置由靠近重力场正变化的中心→接近重力场正变化边缘→接近重力正变化四象限分布中心的变化特征.因此,芦山地震的重力场动态变化信息和波场分离结果符合逆冲推覆兼走滑型地震引起的区域变形特征.【总页数】11页(P84-94)【作者】姜磊;李德庆;徐志萍;杨利普;熊伟;徐顺强【作者单位】中国郑州45000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郑州45000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郑州45000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郑州45000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郑州45000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郑州45000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6【相关文献】1.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地电场变化特征研究 [J], 安张辉;杜学彬;范莹莹;刘君;谭大诚;崔腾发;陈军营;王建军2.芦山Ms7.0地震前远、近场形变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J], 牛安福;顾国华;曹景鹏;张凌空;闫伟;赵静;吉平3.芦山Ms7.0地震前近震源区地形变熵特征研究 [J], 曹景鹏;牛安福;李媛;闫伟;张凌空4.鲁甸MS6.5、芦山MS7.0、汶川MS8.0地震前区域重力场时变 [J], 祝意青;付广裕;梁伟锋;徐云马5.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重力场源变化分析 [J], 王林海;陈石;张贝;卢红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特征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特征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特征郑兵;易天阳;杨洋;苏琴;蒲晓霞;马伶俐;李菲菲【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14(030)004【摘要】利用四川地区2010~ 201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和重力段差时序变化图像,对芦山7.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重力场经历了约3年的重力增大和约1年的减小变化,重力变化呈“上升→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特征;芦山地震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由下降转为上升的回调过程中;震后重力场变化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到接近震前状况,并出现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区域;临震前震中区域重力场变化数值较小,构造带活动速度变慢.【总页数】8页(P543-550)【作者】郑兵;易天阳;杨洋;苏琴;蒲晓霞;马伶俐;李菲菲【作者单位】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四川雅安市上坝路 139 号 625000;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四川雅安市上坝路 139 号 625000;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四川雅安市上坝路 139 号 625000;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四川雅安市上坝路 139 号 625000;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四川雅安市上坝路 139 号 625000;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四川雅安市上坝路 139 号 625000;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四川雅安市上坝路 139 号 625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2013年芦山地震和2014年鲁甸地震前巧家台阵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增强现象 [J], 李艳娥;陈丽娟;陈学忠2.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地电场变化特征研究 [J], 安张辉;杜学彬;范莹莹;刘君;谭大诚;崔腾发;陈军营;王建军3.2013年莱州MS4.6、2015年乳山MS4.6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特征 [J], 陆汉鹏;李建奎;王锋吉;张刚4.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在2013年芦山Ms7.0地震和2014年康定Ms6.3地震破裂区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 [J], 李艳娥;陈学忠5.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重力场源变化分析 [J], 王林海;陈石;张贝;卢红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形变空区特征研究

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形变空区特征研究

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形变空区特征研究牛安福;张凌空;李媛;闫伟;赵静;吉平【期刊名称】《震灾防御技术》【年(卷),期】2013(008)004【摘要】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基本形成了以监测震中附近断层预滑动进行地震预测的研究思路,但近些年来,一些大地震前近震源区域的形变变化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本文应用芦山地震震中附近跨断层及连续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震前不同阶段地形变变化的特点,讨论了震中附近区域异常时空演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沿鲜水河断裂带一些跨断层基线、安宁河及则木河断裂带个别场地的跨断层水准基线出现的显著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出现在远离芦山地震震中的区域上;在近震源区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一些断层水准变化量极小,在鲜水河、龙门山和安宁河3条主要断裂围成的三叉口地区,倾斜、应变、重力及断层水准和蠕变观测临震前未有显著的异常变化,该区是形变变化或形变异常分布的“空区”.本文也与汶川地震前形变异常分布进行了对比,认为震前形变“空区”现象可能是强震前的一种共性特征.【总页数】10页(P341-350)【作者】牛安福;张凌空;李媛;闫伟;赵静;吉平【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地电场变化特征研究 [J], 安张辉;杜学彬;范莹莹;刘君;谭大诚;崔腾发;陈军营;王建军2.芦山Ms7.0地震前远、近场形变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J], 牛安福;顾国华;曹景鹏;张凌空;闫伟;赵静;吉平3.芦山Ms7.0地震前近震源区地形变熵特征研究 [J], 曹景鹏;牛安福;李媛;闫伟;张凌空4.芦山Ms7.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区域形变特征分析及发震模型探讨 [J], 徐东卓;焦守涛;朱传宝;孙非非;管见;尹海权5.龙门山断裂周边区域在汶川Ms8.0地震和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特征对比研究 [J], 周德敏;甘卫军;李金平;陈为涛;丁晓光;梁诗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芦山7.0级地震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分析

芦山7.0级地震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分析

芦山7.0级地震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分析罗国富;马小军;马禾青;杨明芝【期刊名称】《防灾减灾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Taking the seismic activity as the random field and taking the energy released by earthquakes a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seismic field, the method of natural perpendicular function ( or named experiential perpendicular function ) development has been adopted to discuss th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about the energy field of the regional seismic activity before MS7.0 earthquake, Lushan, 2013. The results show that before Lushan MS 7.0 earthquake, the time weight factors of the typical energy field two key eigenvalues correspond to before Lushan earthquake have appeared very evident rising changes. It may be the medium-short-time abnormal. The spatial image of the key typical fields has showed danger zone of high value abnormal of local energy. The zone may be the medium-short-space abnormal. After analyzing the mean spatial image of energy field of research area in recent years, it shows that Lushan MS7.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high release zone of energy field. Because of the region of high energy release zone being large, energy release of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may be short, and the strong earthquake may be occur again in the region in the future.%运用随机函数理论,系统研究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空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山Ms7.0地震前重力固体潮时间变化特征研究连续重力监测是通过固定点的连续观测,获得表示定点台站的重力时间变化,其包含潮汐和非潮汐成分,但一般以潮汐观测为主。

固体潮是一种由日、月和其他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所导致的地球周期性的形变现象。

伴随着这种周期性的变形,地球表面的重力、倾斜、应变和经纬度等大地测量的观测量将出现相应的周期性微小潮汐变化,并可被相关测量仪器检测到。

地球的潮汐变形与其介质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是连接地球内部构造、地震活动的重要依据。

地震孕育过程中会伴随震源区的变形或物质迁移,可能促使固体潮信号产生微小扰动。

台站仪器记录的连续重力观测值中,由日月等近天体引起的地球固体潮汐导致的重力变化量是仪器观测的主要部分,而其他构造因素、地壳运动、大气负荷和陆地水等因素导致的非潮汐重力变化量相对潮汐成分的信号能量较小。

我国连续重力观测始于1958年,至2009年,随着仪器观测精度的提高和环境监测水平的不断强化,基本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的观测网络,为连续重力观测检测地震前兆信息提供了数据基础。

震前潮汐时间与空间变化特征与地震到底具有何种关系,一直是困扰重力工作者的重要问题。

继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陆续建立了一些新的观测台站,为芦山7.0级地震研究提供了更充分的数据,为连续重力观测研究提取地震前兆相关信息提供了机遇。

因此,本文通过精细处理计算芦山地震前潮汐时间变化信号,分析提取孕震相关信息,可为利用连续重力测量进行地震预测和机理研究提供震例参考。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为:(1)分析比较了三种固体潮预处理软件,选择Tsoft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比较三种调和分析方法,选择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解算各主要潮波的潮汐因子、相位滞后等参数。

(2)台站数据精细化处理。

(3)本文从潮汐因子的计算精度、月潮汐因子方差计算和百分比相对差的统计比较,选择研究M2波。

(4)本文对震前的重力数据进行气压改正,发现气压对
M2波潮汐因子随时间的趋势变化并无明显影响;研究M2波震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性以及空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前M2波潮汐因子趋势变化分为整体上升和整体下降趋势,上升和下降的趋势空间上呈四象限分布,芦山地震处于四象限中心部位,可能是由震前存在的“闭锁剪力”引起区域介质变形或密度扰动所致。

(5)对震后半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M2波潮汐因子震前呈现上升趋
势的,震后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而震前呈现下降趋势的,震后则会呈上升趋势,从震前到震后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地震的孕育发生及震后的恢复过程。

震后重力潮汐M2波潮汐参数的空间变化显示,在芦山地震后的恢复过程中,也大体呈上升与下降趋势的四象限分布,芦山地震处于四象限对称中心附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