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思考题-概论第三章课后感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思考题-概论第三章课后感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物质生产活动及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
(3)它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3.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3.3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社会有如此大的变革(2)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随着高铁、飞机以及卫星的迅速发展,使得经济迅速增长(3)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持续发展(4)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3.4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体现了剥削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5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马原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辨析题1、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正确。
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疑。
这是因为:第一,构成生产力主要要素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都是物质性的要素,是作为客观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生产力是现实的物质力量,它存在于人们的物质性活动中,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三,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疑,有着自身客观的发展规律。
因此,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2、时势造英雄。
正确。
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泄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
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误。
谋事在人,承认了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泄,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正确。
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左一切。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岀政权的,被压迫阶级通常要经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5、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正确。
历史唯物主义肯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按其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普通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小些,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包括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
二、论述题1、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D)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精神文明英雄史观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A)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阶层社会基本矛盾群众史观人民群众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A)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B英雄史观C唯物史观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C)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B抽象的人性论C利己主义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A.吃喝穿住 ( )B.⼈的⾃觉意识活动 ( )C.物质⽣产活动(√)D.社会关系的形成 ( )世纪50年代,北⼤荒⼈烟稀少、⼀⽚荒凉。
由于⼈⼝剧增,⽣产⼒⽔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临的⾸要问题,于是⼈们不得不靠扩⼤耕地⾯积增加粮⾷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仓”。
然⽽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态问题。
现在,⿊龙江垦区全⾯停⽌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A.⼈与⾃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态为归宿 ( )B.⼈们改造⾃然的⼀切⾏为都会遭到“⾃然界的报复” ( )C.⼈在⾃然界⾯前总是处于被⽀配的地位 ( )D.⼈们应合理地调节⼈与⾃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千个理由、⼀万个理由,但⽼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为天’”。
这说明:()A.⼈的⽣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B.⼈的本质决定于⼈的⾃然属性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的物质欲望 ( )D.⼈们⾸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4.制约⼈们⾏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产⽅式(√)B.传统意识 ( )C.政治制度 ( )D.阶级关系 ( )5.下列哪⼀原理可以解释“⼤众⼼理影响经济⾛势”这⼀社会现象:()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 ( )B.社会意识反作⽤于社会存在(√)C.社会⼼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向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产⽅式的反映(√)B.阶级⽃争的反映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7.群体意识是:()A.集体主义的产物 ( )B.个体意识的总汇 (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 )D.群体实践的产物(√)8.⼈类社会的发展是⾃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类社会的发展像⾃然界⼀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发展史与⾃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 )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 )D.社会的发展是⼀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 )9.理解整个⼈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产关系的发展史 (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 )C.⽣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争的发展史 (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在于:()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 )B.它有相对独⽴性 (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A.从事物质资料⽣产的劳动者 (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 )C.物质资料的⽣产⽅式(√)D.各⾰命阶级的联合体 (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A.决定作⽤ ( )B.加速或延缓作⽤(√)C.⽆⾜轻重的作⽤ (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 (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性(√)B.它是全社会⼈的共同意识 (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 ( )C.⽂学艺术 ( )D.哲学思想 (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性最突出地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平的不平衡性 (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 ( )16.⼀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的⼤⼩主要取决于:()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平 ( )17.社会物质⽣活条件是指:()A.⾃然界 ( )B.⼈⼝因素 ( )C.地理环境 ( )D.地理环境、⼈⼝因素和⽣产⽅式的总和(√)18.测度⽣产⼒⽔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度和深度 (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 )19.现阶段,先进⽣产⼒集中体现为:()A.劳动对象 ( )B.科学技术(√)C.劳动者 ( )D.管理⽅式 ( )20.社会⽣产⼒⽔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A.劳动者的技术⽔平 ( )B.劳动者 ( )C.科学技术和管理⽅式 ( )21.⼈们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产关系本质上是:()A.⼈与⾃然的关系 (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 )C.⼈与⼈的物质利益关系(√)D.⼈们之间的分⼯协作关系 (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A.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的性质(√)B.⽣产⼒的发展⽔平 ( )C.科学技术⽔平 ( )D.国家政权的性质 ( )23.判断⼀种⽣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A.是⽣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 )B.是促进还是阻碍⽣产⼒的发展(√)C.是社会化⼤⽣产还是个体⼩⽣产 ( )D.是⾃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 )24.⽣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 ( )B.产品的交换关系 ( )C.⽣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们在⽣产中的地位 ( )25.⽣产资料包括:()A.⽣产⼒和⽣产关系 ( )B.⽣产⼯具和劳动者 (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 ( )26.⽣产关系所体现的是:()A.⼈与⾃然界的关系 ( )B.⼈与⼈的政治关系 ( )C.⼈与⼈的思想关系 ( )D.⼈与⼈的经济关系(√)27.下列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道德 ( )B.哲学 ( )C.艺术 ( )28.道德是:()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 )B.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 )C.上层建筑的核⼼ ( )D.调整⼈与⼈之间关系的⾏为规范的总和(√)29.社会形态是指:()A.⽣产⼒和⽣产关系的统⼀ ( )B.技术形态和⽣产形态的统⼀ ( )C.同⼀定的⽣产⼒⽔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D.经济形态和⽂化形态的统⼀ ( )30.上层建筑反作⽤的直接根源存在于:()A.⽣产⼒中(√)B.⽣产⽅式中 ( )C.社会形态中 ( )D.经济基础中 ( )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A.封建社会 ( )B.资本主义社会 ( )C.社会主义社会 ( )D.⼀切社会形态(√)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 ( )C.国家政权 ( )D.意识形态 ( )33.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 )B.⽣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34.⾃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A.⾃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 )B.⾃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 )C.⾃然规律⽆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 )35.经济基础是指:()A.⼀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的总和(√)B.⼀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 )C.⼀定历史时期社会⽣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 )D.⽣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取决于:()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 )C.掌握在哪个阶级⼿中 (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产⼒发展的需要(√)37.⼈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A.⼈民群众 ( )B.阶级⽃争 ( )C.社会基本⽭盾(√)D.科技⾰命 ( )38.社会基本⽭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盾 ( )B.物质⽣产和精神⽣产的⽭盾 ( )C.⽣产和消费的⽭盾 ( )D.⽣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盾(√)39.社会基本⽭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产⼒的发展(√)B.⽣产关系的展 ( )C.经济基础的发展 ( )D.上层建筑的发展 ( )40.⽣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盾的关系是:()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 )B.前者和后者并⾏不悖 (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盾的解决 (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作⽤(√)41.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是:()A.政治权⼒ ( )B.社会⽣产⼒ (√)C.天才的创造⼒ ( )42.阶级⽃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 ( )B.惟⼀动⼒ ( )C.最终动⼒ ( )D.直接动⼒(√)43.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 )B.⼀部分⼈对另⼀部分⼈的暴⼒掠夺 ( )C.⽣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 ( )44.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们在⼀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 )C.⼈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 )D.⼈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 )4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 ( )C.思想标准 ( )D.社会标准 ( )4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命是指:()A.思想、⽂化、技术领域的重⼤变⾰ ( )B.⾰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 )D.反动阶级对⾰命政权的篡夺 ( )47.对⽆产阶级⾰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A.⽆产阶级具有⾰命的决⼼、勇⽓和毅⼒ ( )B.⽆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 ( )C.⽆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 ( )D.有⼀个敢于和善于领导⾰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48.马克思主义回答⼈的本质问题的⽴⾜点是:()A.⼈的社会关系(√)B.⼈的⾃然属性 ( )C.⼈类的共同利益 ( )49.所谓抽象⼈性论意指:()A.否认⼈的社会性,关于⼈的本质的唯⼼主义观点(√)B.⼀种对⼈类共同⼈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 )C.⼀种否认⼈之共性的错误理论 ( )D.⼀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 )50.在抗击“⾮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捐出⾃⼰的⾎清,⽤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A.⼈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为中 ( )B.⼈的价值必须以满⾜个⼈需要为前提 ( )C.⼈的价值表现为⼈的能⼒的⼤⼩ ( )D.⼈的价值是在满⾜⾃⾝和他⼈的需要中实现的(√)51.马克思主义认为,⼈的价值在于:()A.个⼈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的尊重(√)B.个⼈的⾃我创造和⾃我实现 ( )C.个⼈的⾃由选择和⾃由发展 ( )D.个⼈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 ( )52.“英雄和⼈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历史唯物主义 ( )B.历史唯⼼主义(√)C.历史主义 ( )D.⾃然主义 ( )53.党的⼗九⼤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盾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管理方式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参考答案:1-5 DCBCD 6-10 CACAA 11-13 ABD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条件B. 社会生产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思想发展史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 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合力”的一部分6.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参考答案: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哪些6.什么是经济基础,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内涵简答题1、2、3、4、6参见教科书。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4.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
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6.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8.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11 .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11
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D )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021/4/4
12
13、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C )
A. 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 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直接动力
2021/4/4
20
第三章 பைடு நூலகம்选题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BCD )
A.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 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2021/4/4
22
3、不能因为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就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这是因为( BC )
A.社会规律无需人参与而自发起作用
B.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决定的,其实现程度也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
2021/4/4
9
10、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C )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
2021/4/4
10
11、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D ) A.客观世界 B.主观思维 C.个人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021/4/4
2021/4/4
7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开展的根底是:()A.吃喝穿住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C.物质生产活动(√)D.社会关系的形成 ( )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说明:()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根底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C.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生产方式(√)B.传统意识 ( )C.政治制度 ( )D.阶级关系 ( )5.以下哪一原理可以解释“群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开展方向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开展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阶级斗争的反映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D.社会开展规律的反映 ( )7.群体意识是:()A.集体主义的产物 ( )B.个体意识的总汇 (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 )D.群体实践的产物(√)8.人类社会的开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人类社会的开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开展史与自然界的开展史完全相同 ( )C.社会的开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 )D.社会的开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 )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开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开展史 ( )B.社会意识的开展史 ( )C.生产劳动的开展史(√)D.阶级斗争的开展史 (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 )B.它有相对独立性 (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 )D.它符合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1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当者是:()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开展起:()A.决定作用 ( )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 (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标准 ( )C.文学艺术 ( )D.哲学思想 (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开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B.社会意识的开展同社会经济开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 )1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开展的水平 ( )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A.自然界 ( )B.人口因素 ( )C.地理环境 (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开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 )1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表达为:()A.劳动对象 ( )B.科学技术(√)C.劳动者 ( )D.管理方式 ( )20.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 )B.劳动者 ( )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 ( )D.生产工具(√)21.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 (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 )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开展水平 ( )C.科学技术水平 ( )D.国家政权的性质 (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 )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开展(√)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 )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 )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 ( )B.产品的交换关系 (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 )25.生产资料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 ( )26.生产关系所表达的是:()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7.以下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道德 ( )B.哲学 ( )C.艺术 ( )D.语言学(√)28.道德是:()A.经济根底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 )B.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 )C.上层建筑的核心 ( )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标准的总和(√)29.社会形态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 )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 )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A.生产力中(√)B.生产方式中 ( )C.社会形态中 ( )D.经济根底中 ( )31.经济根底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A.封建社会 ( )B.资本主义社会 ( )C.社会主义社会 ( )D.一切社会形态(√)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经济根底(√)B.政治制度 ( )C.国家政权 ( )D.意识形态 ( )33.上层建筑由两局部组成:()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 )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35.经济根底是指:()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开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A.有效地为经济根底效劳 ( )B.适应经济根底的需要 (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 )D.被效劳的经济根底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开展的需要(√)37.人类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是:()A.人民群众 ( )B.阶级斗争 ( )C.社会根本矛盾(√)D.科技革命 ( )38.社会根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设的矛盾(√)39.社会根本矛盾开展的最终原因是:()A.生产力的开展(√)B.生产关系的展 ( )C.经济根底的开展 ( )D.上层建筑的开展 ( )4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根本矛盾的关系是:()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 )C.以后者为根底,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 )D.以前者为根底,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作用(√)41.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开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政治权力 ( )B.社会生产力(√)C.天才的创造力 ( )D.阶级斗争 ( )4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开展的:()A.根本动力 ( )B.惟一动力 ( )C.最终动力 ( )D.直接动力(√)43.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 )B.一局部人对另一局部人的暴力掠夺 (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 ( )44.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 )4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 ( )C.思想标准 ( )D.社会标准 ( )4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 )47.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 ( )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 ( )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 ( )D.有一个敢于和蔼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48.马克思主义答复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A.人的社会关系(√)B.人的自然属性 ( )C.人类的共同利益 ( )D.人的自身需要 ( )49.所谓抽象人性论意指:〔〕A.否认人的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 )C.一种否认人之共性的错误理论 ( )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 )50.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A.人的价值只表达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 )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 ( )D.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5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B.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 )C.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开展 ( )D.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 ( )52.“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历史唯物主义 ( )B.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 ( )D.自然主义 ( )53.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四、判断说明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是因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斗争不力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没有完整意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历史观方面有些进步的思想家有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唯物史观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之所以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2.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正确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劳动不仅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物质自然界相联系,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式从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另一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只有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意识形态部分是阶级性的,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等。
4.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错误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变化的根源。
但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的变化,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能同生产力发生联系,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而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正确生产力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胜利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答案:B解析: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地理环境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因此,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物质生产来实现。
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答案:A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艺术B.宗教C.政治D.哲学答案:C解析: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政治。
4.唯物历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人的价值追求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情感态度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D解析: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B.管理手段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答案:A解析: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者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答案:B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邓小平提出。
7.”谋事在天,成事在人“这种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 .机械决定论D.唯意志论答案:A解析: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3.首要的生产力是C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劳动者 D.生产管理4.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5.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6.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理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DA. 地理条件B. 人口条件C. 资源条件D.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7.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15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49年增长20倍,上升到世界第6位。
但是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000多美元,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100位以后。
1957-2005年48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10多倍,同期人均国民收入却只增长3.2倍(按可比价计算)。
另外一组数字是:我国人口从1950年的55196万人增加到1988年的111026万人,增长2倍多。
这些数字表明CA.经济基础决定人口发展B.人多力量大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D.物质生产是人口生产的前提条件8.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D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C.它是否能有效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9.“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思考题绪论章思考题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批判、继承和创新的?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主观条件及其伟大实践是什么?5.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6.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7.怎样理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8.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9.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0.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1.为什么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学好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2.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一章思考题1.什么是世界观?为什么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2.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4.怎样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5.怎样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形式?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7.为什么说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8.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的原理?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0.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1.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2.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坚持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3.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坚持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4.怎样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什么重要意义?15.怎样理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1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7.如何理解规律及其客观性?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二章思考题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3.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马原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辨析题1、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正确。
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这是因为:第一,构成生产力主要要素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都是物质性的要素,是作为客观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生产力是现实的物质力量,它存在于人们的物质性活动中,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三,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有着自身客观的发展规律。
因此,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2、时势造英雄。
正确。
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
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误。
谋事在人,承认了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正确。
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定一切。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被压迫阶级通常要经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5、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正确。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按其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普通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小些,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包括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
二、论述题1、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1新版1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①客观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页。
]可见,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
第三章习题及答案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D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4、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的、最高的标准是(B )A、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状况D、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5、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6、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A )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D、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总和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种观点是说(B )A、人民群众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8、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D、运输设备的状况9、“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表明( C )A、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B、它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C、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各要素中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D、离开科学技术就没有生产力10、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C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1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A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政治制度12、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B )A、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13、社会形态是(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14、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的理论前提是(D )A、社会历史是人们的活动创造的B、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C、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5、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B )A、血缘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16、下列各项对社会意识的理解中,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C )A、社会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错误的社会意识是纯粹的主观臆造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1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第三章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 C2. B3. D4. A5. D6. D7. D8. A9. D 10. A二、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 ABC2. BCE3. ABCD4. ABCDE5. ABCDE6. ABCD7. BCE8. BCE9. ABDE 10. ABCD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共10小题,每题一分,共10分)1. ×2. √3. ×4. √5. ×6. √7. ×8. √9. ×10.四、材料分析题(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2分)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
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
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
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
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精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3章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分,共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ch3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ch3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3.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 )ch3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4.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C )ch3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5.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ch3A.生产对象;B.生产工具;C.生产者;D.生产资料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 C )ch3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7.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D )ch3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D )ch3A.对立统一规律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分,共分)1.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ABCD )ch3A.阶级斗争B.人民群众C.社会革命和改革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CD )ch3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三、辨析题(请辨别下列各小题给出的观点的正确或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4.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
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6.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
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
8.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
3.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
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
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蒂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4.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
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
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
5.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
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
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
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6.人民群众的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
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
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
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5.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
3.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4.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
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
5.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