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2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福建专用)
过程:赤壁之战
魏、蜀、吴的建立
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分 裂 中 孕 育 统 一 的 因 素
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民族迁徙 北民南迁 江南经济的发展
民族融合
学习汉族文化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意义: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北方 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和民族的大 融合,并为最终的统一奠定基础
3、重要意义:
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
居违 朝 俗 诏 ( 官者 廷 之 不 孝 。, , 语 得 文 免若言以帝 所有于北) 鲜卑语 在朝廷中必须使 用汉语,禁用鲜 1、北俗之语是指什么语言? 卑语。 2、这一段反映了北魏孝文帝 哪一项改革措施?
左图反映了北 魏孝文帝哪一 项改革措施?
官员及家属必须 穿戴汉族服饰。
步骤三:练习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 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按军功授予爵位 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特权。建立县 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 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 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 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蜀
220年 221年
曹丕
(pī)
洛阳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1)自然地理原因: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适合发展 农业生产。 (2)政治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 重视发展经济。 (3)经济原因(重要原因): 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不同的 生活方式,补充那里的劳动力。 (4)人文原因: 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导学案
新授课【学习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在东汉末背景与三国事例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2、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与江南经济的开发、孝文帝改革等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过程方法:在学生讨论、对比、观察过程中,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念:1、战争带来动荡,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和平。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学习难点】:孝文帝改革原因及历史影响【课前自学、课中交流】一、政权分立1、西汉灭亡的时间是。
东汉建立的时间是,建立者是,定都。
统治时期,采取政策,社会,经济,史称这一时期为“光武中兴”。
2、三国鼎立(1)请画出三国鼎立的简易图,并写出三国的建立时间以及建立者?(2)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基础是。
请你说说具体的战争经过(包括时间、地点、作战双方、作战方式等)3、阅读书本P89页材料部分,说说你认为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4、西晋建立:时间,建立者,西晋在年被灭亡。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长期混乱,出现了多个少数民族,最后被部建立的于5世纪统一了黄河流域。
后来又分裂为、,又分别演变成和,历史上把这五个朝代称为。
东晋建立:时间,建立者,东晋统治结束后,南方又经历的、、、四个王朝。
这相继的四个朝代,历史上称为。
二、民族融合5、(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阅读书本P89页图4-34,说说哪些少数民族内迁,主要迁到哪些地方?(2)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影响:北方人民的南迁,给南方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6、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废除的旧俗,主动学习的。
(2)请你说说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课堂小结】:【当堂训练】1、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B、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C、完成北方的统一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2、三国鼎立时,今天的浙江省属于下列哪国()A、吴国B、蜀国C、魏国D、以上都不是3、三国时期,曾派船队到达夷州,加强内地与台湾联系的国家是()A、吴国B、蜀国C、魏国D、楚国4、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课件
【要点提炼法】
政
①一个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权 分
②二项内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立
与
③三国鼎立:鼎立基础、三国名称、
民
位置、都城;
族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孝文帝
融
合
⑤五项改革:说汉语;着汉服;用汉姓;
与汉联姻;用汉制。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大发 展,但改革中却遭遇种种的艰难险阻。 请查阅相关资料并联系我们今天的改 革开放,谈一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三国鼎立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魏书》……洛阳……十分萧条,“野无 烟火”。另据史书记载……洛阳人崇尚礼仪,生活十分 富裕……
材料二:(鲜卑族)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 同中原高度发展的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米文平 材料一中反映孝文帝改革前后,洛阳有何不同?通过材 料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深圳市福永中学 白绪全
1
说 课2 流3 程4
5
教材与学情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分析教材与学情
教材阐述了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民南迁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史实。本着线索清 晰,知识系统的原则,我将教材整合为两部分: 政权更替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学生对三国的知识比较熟,而且很感 兴趣,同时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表演、自主 学习能力,但缺乏足够的理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清朝代更替脉络,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掌握北
民南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培养学生 分析材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地图、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过程,培 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案、教学设计
4.创设情境,让学生代入历史角色,体验历史事件,增强历史感悟。
5.设计实践活动,如制作思维导图、编写历史短剧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3.使学生了解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生活服务。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于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了解有限。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一学情,本章节教学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
3.引导学生关注北魏孝文帝改革,阐述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意义。
4.讲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突出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如政权分立的原因、民族汇聚的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等。
2.各小组针对主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总结小组观点。
5.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年表等工具,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的历史现象。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2)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局面;(2)运用比较法,探讨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及其特点;(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3)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转化;(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问: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大家回顾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过程;(2)分组讨论: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是什么?3. 课堂讲解:(1)讲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原因及其历史背景;(2)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3)探讨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4. 互动环节:(1)提问: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以及江南地区开发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政权的地理位置;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它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受着新考验的时期——来自内部的分裂、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势力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具体来说,①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是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其经济根源是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
尽管分裂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政治特点,但分裂中却蕴含着诸多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三国鼎立,局部统一的实现,西晋实现短暂统一,东晋和南朝也是局部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也出现过几个暂时统一的民族政权;后期割据逐渐消失,并为了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出现了不同特点: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士族得以充分发展,并成为分裂割据的基础。
随着这个腐朽的统治阶层从统治支柱到南朝后期的衰落,统治阶层的活力也从丧失到恢复,为以后的发展充实了阶级基础。
北方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使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江南的开发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民族关系方面,五胡内迁,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
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混战,人民流离迁徙,民族交融加强。
三国蜀汉政权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继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而进行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融合,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民族交融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评说
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东魏
十六国
三 国 西晋
(短暂统一)
北魏
西魏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3、东汉末年的人或事:曹操、周瑜、袁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4、三国建立顺序:魏(曹丕)蜀(刘备)吴(孙权),灭亡顺序:蜀魏吴 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方势力均衡的结果. 6、三国统治者注意发展生产的表现:魏国兴修水利,北方的生产 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蜀国发展丝织 业,蜀锦闻名天下。吴国发展造船业,船队曾到达夷洲(台湾) 7、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实现了局部统一,各国重视 发展,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2、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 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 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国家的分裂成了既成的事实, 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 一,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为局 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
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三国两晋南北朝里唯一全国统一的政权是是西晋(司马炎建立). 2.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政权有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3.东汉末年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4.淝水之战(东晋大败前秦)。与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同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且是唯一发生于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苻坚不顾众臣反对发动) 5.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史记》中记载,汉朝发展落后。 《宋书》中已经经济富裕,得到发展。 原因:1、优越的自然条件2、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3北人南 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4,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 力.5.统治者的重视.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中 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现象和民族交融过程。
教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历史知识体系,但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2.教学难点: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分析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历史图片资料;3.历史地图;4.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分立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呈现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过程,如三国鼎立、八王之乱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如封建制度的衰落、民族融合的趋势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构建知识体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如对封建制度的影响、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等。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 胁,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核心考点6: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数学 人物 祖冲之 朝代
南北朝
(2022年四
成就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
农学 《齐民 作年者 贾思勰
朝代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意义
(2022年四川内江) 公元230年,孙权派 将军卫温率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加强
了大陆与台湾的联 系。这里的“大陆” 当时最主要是指 A.魏 B.蜀 C.吴 D.晋
C
一 单元概述 二 政治上 三 经济上
四 文化上 五 民族关系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B
核心考点4: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原 ②经济因素:(最根本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
江 因 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
技术;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南
地
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得 农业 到改进,种植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十六国
(前秦统
一北方)
蜀吴
西
淝水之战
晋 ( 383年)
东晋
(266—316) (317420)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北 魏
西魏
灭
北周 隋 隋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稿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稿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稿)
本课(见下图)上起东汉末年,下至南北朝,各地割据,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政权分立,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介于秦汉一统和隋唐一统这两大经济文化高潮之间,认识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同时,少数民族内迁和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南迁,使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人口的迁移带来了民族的融合;孝文帝的改革则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隋唐重新实现统一准备了条件,)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交往、融合中实现的,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
下面我就“课程资源”、“学教方法”、“教学预设”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资源
1、课程标准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前言政权分立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概念于西方哲学和政治学中已经被深入研究。
随着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政权分立更加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政权分立的角度出发,探讨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2.政权分立的概念政权分立是指国家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不同机关(即“三权分立”),以避免某一权力机构滥用权力、建立权势专制的现象出现。
在实际操作中,政权分立可以具体体现在一国的立法机构、执行机构和司法机构间的平衡。
一般情况下,各个机构都是由不同的人担任,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相互制约,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有效避免权力被滥用、权力膨胀等问题。
3.民族融合及其意义民族融合是指各个民族之间通过文化、语言、思想等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使各民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在现代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融合不仅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可以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流,以实现各民族的全面发展。
此外,民族融合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天,全球化的进程中,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关系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需要双方平等、公正的交流平台,而政权分立则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政权分立通过将权力分散,使各个民族都能够有自己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相互交流,并最终实现民族融合。
此外,政权分立还可以保障各民族的权益,避免某一民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其他民族产生损害和影响。
在高度多元化的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利益,政权分立可以有效保障各民族基本权益,避免矛盾的发生。
5.民族融合和政权分立都是现代民主制度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政权分立可以为不同民族提供公正、平等的政治环境和平台,从而进一步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保障民族权益的保护。
考点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06 真题引领
3.(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 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 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目的: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4)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四、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05 考点解读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表现: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①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③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④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 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 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原因: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 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日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易混易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是总体上还是落后于北方地区,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括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
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加之内迁各族的反抗斗争,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状态,淝水之战使这一局面持续。
3、四世纪后期,北魏政权建立,统一黄河流域,顺应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孝文帝在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识体系松散但是求知欲强,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本单元线索清晰但内容抽象,利用大量的图片和材料,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材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哦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3、比较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插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探究。
展示课件
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相近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科技文化
自主学习,查阅课本,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感受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达成学习目标5)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1.数学: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该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历法: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二: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黜。“
——《资治通鉴》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钟繇 D.王羲之
4.[2019•湖南怀化] 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
A.《女史箴图》
B.《兰亭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5.“古人云,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阅读后,请回答:
(1)上述这段话出自《齐民要术》,它是何人所写?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
——《资治通鉴》
问题:
(1)依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哪几项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
(一)研读史料,回答问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课件
一、三国与西晋
1.1 三国鼎立
建立者:曹丕 都 城:洛阳 时 间:220-265
魏
蜀建立者:刘备 都 城:成都 时 间:221-263
建立者:孙权 都 城:建业 时 间:222-280
吴
◎三国鼎立形势图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一、三国与西晋
1.2 西晋的短暂统一
(1)统一历程 ① 263 年 :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南朝帝陵石刻
◎南北朝并立形势图
二、东晋与南朝
3.江南开发 (1)原因
①北民南迁带来劳 动力、技术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 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二、东晋与南朝
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末……兵车勿用, 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 扃(jiōng,门闩)……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 稔(rěn,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 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 鱼盐杞梓(qǐ zǐ,两木皆良材)之利,充仞八方;丝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后期 孝文帝主持
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讲汉语、易 服装、改汉姓,与汉族
通婚
三、十六国与北朝
3.3 北魏孝文帝改革
(4)改革影响
材料一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 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刘知幾
促进民族交流和民 族融合,大大缓解
了民族矛盾。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
② 266 年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 280 年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
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东汉建立及光武中兴
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公元8年,外戚王莽 乘机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王莽统治期间,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公 元23年,绿林军8000多人在昆阳(今河南)大胜10 多万王莽军队,攻克长安,刘秀即绿林军中的西汉 皇族,其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3、三国鼎立
曹
孙
操
权
刘 备
三顾茅庐
隆中对
曹操大军南下,目标直指刘备与孙权,那孙、刘的实 力如何呢?他们怎么办?
联合起来,组成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于赤壁,著名的赤 壁之战就此展开。
(1)赤壁之战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与孙刘联军
水军力量不如孙刘联军 结果 : 曹操败 原因: 北方士兵水土不服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为 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 合,不顾群臣以撞死在祖宗灵前相威胁,毅然 进行了改革。在485年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政 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在494年巧迁都洛阳 城,并下令鲜卑人改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 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北魏政府还采用了 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 :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 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 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如曹 魏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了北方地区统一的 基础上建立的),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 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公元9年,王莽建“新”,西汉灭亡。
(2)公元23年,绿林好汉攻入长安,新朝灭亡。 (3)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 秀就是光武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
这是因为1 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 这是因为1、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 尚未开发 逐渐得到开发。 已逐渐得到开发。 从自然条件来说, 2、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 的优越自然条件; 的优越自然条件; 从人口方面说, 3、从人口方面说,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 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 4、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为 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此外,从社会状况来说, 5、此外,从社会状况来说,江南地区的战 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这些因素共同 22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沅中 石明德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记载, 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 地域辽阔,人烟稀少, 以前的江南 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老百姓以 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 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百姓 没有什么积蓄, 没有什么积蓄,但也少有挨饿受冻之人。 公元六世纪的《宋书》记载, 公元六世纪的《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 南是繁荣昌盛的地方,用户越来越多, 南是繁荣昌盛的地方,用户越来越多,超过了 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 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 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获大丰收, 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获大丰收,就可以 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根据这两段材料, 根据这两段材料,说一说江南地区发生 了哪些变化,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了哪些变化,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20 沅中 石明德
沅中 石明德 25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人学习 和吸收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 和吸收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也吸 收了许多少数民族文化。 收了许多少数民族文化。
民族融合
(467— 北魏孝文帝 (467 499),鲜卑族人。 499),鲜卑族人。地主 阶级的代表, 阶级的代表,我国古代 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 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之一。 改革家之一。
471年孝文帝登基以来,农民流离失 所,无田可耕,鲜卑族落后的政治、 经济、文化、习俗严重制约了经济的 发展,于是他决定改革……
1、汉服与胡服有什么区别? 汉服宽袍大袖,胡服窄衣小袖 2、在生活中胡服、汉服哪一种服装比较便利? 32 沅中 石明德 3、既然胡服比较便利,孝文帝为什么改穿汉服?
苏轼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 浪淘尽,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一时多少豪杰。
11
曹 刘 刘 刘 刘 刘
曹军20万 曹军20万
赤壁 之战
沅中 石明德
孙、刘 孙 联军4万 联军 万
12
沅中 石明德
13
赤壁 之 战
时 间 交战双方 经 结 过 果 曹操失败 公元208年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影 响
以少胜多
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沅中 石明德 14
220年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自称皇帝, 国号魏,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都洛阳。 魏
变化
司马迁描述的汉代江南, 司马迁描述的汉代江南,人烟 稀少,耕作方式落后, 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 不发达,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 不发达,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但 贫富分化的程度也低; 宋书》 贫富分化的程度也低;而《宋书》 所描述的南朝时期的江南, 所描述的南朝时期的江南,人口众 物产丰富,丰收年头, 多,物产丰富,丰收年头,一年的 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 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
东魏 十六国 三国 西晋 东晋 北魏 西魏
宋 齐 梁 陈
沅中 石明德
28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悟?
沅中 石明德
29
搜索三国故事的精彩片段, 与你身边的人分享。
沅中 石明德
30
三国小故事
“隆中对”
三顾茅庐
在豪强并起的形势下,汉室后裔刘备的势力十分弱小。当 在豪强并起的形势下,汉室后裔刘备的势力十分弱小。 他听说诸葛亮才能出众时,就不顾严寒, 他听说诸葛亮才能出众时,就不顾严寒,连续三次前往隆中拜 访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同意出山。 访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同意出山。诸葛亮向 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北方的曹操拥有“百万之众” 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北方的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 子以令诸侯” 暂时还不能同他竞争;而孙权占据江东, 子以令诸侯”,暂时还不能同他竞争;而孙权占据江东,地方 富庶,人才众多,只可与他联合而不能谋取,如果刘备占有荆 富庶,人才众多,只可与他联合而不能谋取, 益州,控制西南少数民族,同孙权结盟并内修政治, 州、益州,控制西南少数民族,同孙权结盟并内修政治,最终 31 沅中 石明德 可以成就大业。这次交谈,史称“隆中对” 可以成就大业。这次交谈,史称“隆中对”。
沅中 石明德
23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为 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 合,不顾群臣以撞死在祖宗灵前相威胁,毅然 进行了改革。在485年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政 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在494年乔迁洛阳城, 并下令鲜卑人改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 提倡同汉族人通婚。北魏政府还采用了汉族统 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沅中 石明德
5
沅中 石明德
6
曹 操
沅中 石明德
7
孙 权
沅中 石明德
8
字玄德,胸怀大志,领有几员 字玄德,胸怀大志, 虎将,带着几万人马, 虎将,带着几万人马,流串各 尚无安身立命之处…… 地,尚无安身立命之处
刘备(161——223年)
沅中 石明德
9
沅中 石明德
10
208年
赤 壁 之 战
沅中 石明德
沅中 石明德 17
民族融合
东汉三国以来, 东汉三国以来,北方政权分 战乱频繁,为了躲避战 立,战乱频繁,为了躲避战 北方人民( 乱,北方人民(包括少数民 纷纷向南迁移, 族)纷纷向南迁移,江南地 区悄悄的发生了变化…… 区悄悄的发生了变化
沅中 石明德 18
民族融合
《四世纪南迁移民分布图》
沅中 石明德 19
蜀 221年 221年,刘备 称皇,国号汉, 称皇,国号汉, 史称蜀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沅中 石明德
吴 222年 222年,孙 权称王, 权称王,国 号吴, 号吴,定都 建业。 建业。
15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 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还是倒退? 还是倒退?
沅中 石明德
16
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 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 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 退。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 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 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 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的角度看, 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 是一种历史进步。这是因为东汉末年, 是一种历史进步。这是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豪 强势力的割据使东汉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分裂的国 三国中的魏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 家,三国中的魏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 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吴国, 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吴国,蜀国 也是如此。 也是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思考: 孝文帝改革是从哪几方面着手的? 思考:1、孝文帝改革是从哪几方面着手的?
2、孝文帝改革后对北魏产生哪些作用? 孝文帝改革后对北魏产生哪些作用? 你觉得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觉得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24 沅中 石明德
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 解决农民问题: 1、解决农民问题:将荒地分给农民耕 但要其缴纳租税 缴纳租税。 种,但要其缴纳租税。 2、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①把都城迁 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 到先进文化中心--洛阳② --洛阳 到先进文化中心--洛阳②鲜卑官员要 说汉语③鲜卑族人改穿汉服④ 说汉语③鲜卑族人改穿汉服④鲜卑族 人改用汉姓⑤与汉族人通婚
曹操
刘备
孙权
政权的分立与民族的融合
沅(一)知识技能: 1、知道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在东汉 末背景与三国事例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 历史原因。 2、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与江南经济的开发、孝 文帝改革等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 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二)过程方法:在学生讨论、对比、观察过程中,使他们 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念: 1、战争带来动荡,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和平。 2、中华大家庭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们要共同创造好 家园。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沅中 石明德 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原因及历史影响
东汉王朝历经了160多年的大统一后,豪强并 160多年的大统一 160多年的大统一 十几个割据势力…… 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十几个 十几个
袁绍
马腾 曹操 张鲁 刘璋
沅中 石明德
刘表
袁术 孙策
3
沅中 石明德
4
秦汉 ---------------大一统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隋唐-----------------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