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阶层形成理论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2期N o.2,2005

学 术 探 索

A cademic E xploration 2005年4月

Apr.,2005

 收稿日期:2005-01-10

 作者简介:周 鸿(1967— 

),男,湖南嘉禾人,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研究。

阶级阶层形成理论探析

周 鸿

(中山大学 社会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阶层形成的研究是社会分层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国内外专门论述阶级阶层形成的文献较少。本文对阶级阶层形成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做初步的归纳。这几种理论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学说,韦伯的市场条件学说,汤普森的过程体验与阶层意识学说,布迪厄的资本惯习理论和具海根的政治文化学说。关键词:阶层形成;理论概述

中图分类号:C912/D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05)02-0072-05

社会分层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的主题。从古典社会学家的马克思・韦伯,到现代的布劳・邓肯,再到当代的吉登斯、布迪厄,都对其作了大量的、,使后人难以逾越;就国内而言,近代以来,有关社会阶级或阶层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先后出现了费孝通等一批杰出的学者。但令人困惑的是已往的阶级阶层研究很少涉及阶级阶层的形成,专门论述阶级阶层形成的文献较少,只有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具海根的《韩国工人》等少数专著。本文试图对阶级阶层形成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做初步的归纳和简单评析,以期对阶级阶层形成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说

该学说认为社会分工是阶级起源和存在的基础。马克思曾在《孟德斯鸠第五十六》这篇文章中说过:“‘几千年来地球上一切民族的情况都是这样!!!’在埃及有过劳动和分工,因此有等级;在希腊有过劳动和分工,因此有自由民和奴隶;在中世纪有过劳动和分工,因此有封建主和农奴、行会等级等等。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劳动和分工,因此也就有阶级,其中一个阶级占有全部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另一个阶级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才能生存。而出卖劳动也只有当购买劳

动能使雇主阶级发财时才有可能。”〔1〕

(P221)恩格斯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更简明地指出:“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在这个完全委身于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因此,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

础。”〔2〕(P632、756)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社会

分工具有两重意义:其一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和生产资料占有关系联系的阶级分工,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

语,讲的是同一件事。”〔3〕(P36)其二是建立在剩余

产品基础上的社会一般分工,形成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

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分工和阶级是密不可分的,劳动分工是阶级产生的根本条件,或者说是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阶级。从阶级产生的角度看,社会分工是原生层面的因素;相对而言,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则是次级层面的。由此我们认为,理解和运用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应当以社会分工为首要的基本出发点。分工导致阶级差异,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阶级关

2

7

系并非仅仅是你死我活的对抗关系,还包括非对抗性的互倚关系。

当然,马克思并非把“经济因素作为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虽然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注意到了其他交互作用的因素,把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看作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他在分析19世纪法国农民时说:“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阶级。”〔3〕(P693)显然,马克思把生产方式、利益等交互作用的因素当作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二、韦伯的市场条件说

韦伯在他的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中对他的阶层理论作了全面的阐述。他认为“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我们才能谈论阶层:(1)一定数量的人们共同具有的生活机遇的某些特定组成部分,在此限度内(2)这一组成部分是由财产占有和收入机会中的经济利益而单独地表现出来的,而且(3)是在商场或劳动力市场条件下表现出来的。”〔4〕(P247)韦伯还将阶级定义为在市场决现出来的具有相同生活机遇和经济利益的人。因此,市场是韦伯阶级定义中的中心概念,即阶级地位是由市场处境决定的,社会阶级产生的两个相关条件———财产所有权和劳动力,必须能够在市场上出售,构成阶级的因素是包含于市场之中的明确的经济利益。所以,韦伯认为:“‘阶级’的真正故土在‘经济制度’里”〔4〕(P260)。“经济利益”决定阶级。不过,韦伯又认为,纯粹的财产占有本身仅仅是真正“阶级”形成的初级阶段。与市场机会结合并存的利益,才造就了“阶级”。他指出:“创造阶级的因素毫不含糊地是经济利益,而且的确仅仅是那些与‘市场’存在有关的利益。”“阶级地位的特殊的和典型的例子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上的那种机会是关键的要素,它为个人的命运展示了共同条件,在这个意义上,阶级地位说到底是市场地位。”〔5〕(P181-185)所以,他认为不在市场上进行的财产所有权和劳动的卖买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阶级。由于成熟的、统—的市场产生于资本主义,因此,严格意义上的阶级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能存在。中世纪的领主和农奴,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都不是阶级,而只是韦

伯所说的地位群体。

那什么是市场条件呢?所谓市场条件是指人们在进入市场时可以用来交换货币的所有物,依照韦伯的说法就是人们拥有的财产或技能。韦伯曾说,所谓阶级地位的基本范畴是“拥有财产”或“缺乏财产”。但他又十分明确地指出,仅仅拥有或不拥有财产还不能决定一个人的阶级地位,财产不能离开市场来单独决定一个人的“阶级地位”,具有什么样的阶级地位,还要看财产拥有者是否“能够或确实给予财产使用的‘含义’。而财产一旦离开市场,也就不再具有意义”。所以确切地说,韦伯并不把财产当作阶级的唯一判别标准,在他看来,阶级状况的关键方面最终取决于市场状况〔6〕(P19)。

正因为如此,在韦伯看来,阶级结构因而是多层次的〔4〕(P246、262)。由此,韦伯提出了划分阶层的三重标准:财富(或收入)———经济标准;声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

三、汤普森的过程体验与阶层意识说

汤普森于1963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在该书第二部分题为“亚当的灾祸”中,汤普森根据工人的切身体验考察了工业化初期的社会变化,指出工业革命并未造就新阶级。工业革命和政治环境使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空前加剧,不堪忍受的工人团体愤而反抗。共同的感受和斗争使他们产生了阶级意识,阶级开始形成。

阶级是如何形成的?汤普森依照经验主义的原则,通过对形成英国工人阶级的那些众多个人生活经历的研究,指出每个人出生时或长大后都不自觉地进入某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决定日后各人的经历;在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会经过大致相同的经历,这便是阶级的经历。〔7〕但阶级经历不等于阶级,只有“当一批人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结论(不管这种经历是从前辈那里得来还是亲身体验)感受并明确说明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对立)时,阶级就产生了。”〔7〕(P1、2)换句话说,只有当阶级本身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即通常所说的产生阶级觉悟时,阶级才形成。

因此,汤普森把阶级意识的形成作为工人阶级形成的标志。所谓工人阶级意识,就是“各个不同群体的劳动人民之间的利益认同以及它与

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