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影专业术语详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景 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 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 建的室内景。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浓
厚的生活气息,有利于表现地方色彩或民 族特色。外景由美术师根据影片情节的需 要事先选定,并可按照导演的创作意图对 实景作一定的加工,使之具有典型特征和 时代气息。
性格演员 能够塑造多种人物形象的演 员。这类演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戏路较 宽,擅长通过独特的表演进行银幕形象的 再创造,塑造出的角色不同于演员自己, 不同于自己扮演过的其他人物形象,也不 同于其他演员扮演过的同一人物形象,同 时每一个形象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 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 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后期合成 泛指除“现场合成摄影”以 外,需要经过后续加工才得以完成的电影 特技方法。参见“合成摄影”。 后景 镜头中位于主体后面或靠近后边 的人或物。后景在镜头画面中,与前景相 对应,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 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后景可以丰富 画面形象,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增 加镜头的空间深度,从而构成场景的典型 环境和生活氛围。摄影机取俯角拍摄时, 画面中后景的表现最为明显。在某些场面 处理中,后景即构成背景。根据场面调度 的需要,随着摄影机在场景中的运动及机 位的变化,后景也可能相应地转换为前景。 后期制作阶段 混录双片制作阶段和完
音乐片 以音乐生活为题材或音乐在其 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影片。一般以音乐家、 歌唱家和乐师的事迹为描写对象。音乐片 中的音乐作为主要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 直接由影片中的人物表现出来,绝大部分 都是非阐释性的。电影史上最早的音乐片 是美国华纳影片公司1927年摄制的《爵士 歌王》。中国影片《海上生明月》也属音 乐片。
分为故事片摄影师、科教片摄影师、新闻 纪录片摄影师、美术片摄影师等。此外, 还有从事特技摄影、特殊摄影(如显微摄 影、水下摄影、空中摄影等)、字幕摄影 等专业摄影师。
声画对列 使声音与画面作非同步结合 的剪辑手法之一。即以画外的声音推动画 面情节的发展,或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达到声音为画面内容服务的目的。将声音 处理或向前或向后位移,即下一个镜头的 声音首部,超前进入上一个镜头的画面尾 部,或者上一个镜头的声音尾部,滞后延 至下一个镜头的画面首部,以构成上下镜 头转换的自然流畅,或引出某种戏剧效果, 也属声画对列手法。
成片制作阶段的总称。摄制组在完成对白 双片,并经审查通过后,即进入后期制作 阶段,其中混录双片制作包括配录效果、 音乐和混合录音;完成片制作阶段包括洗 印部门底片剪接(通称“套底”)、配光和 冲洗光学混合声底,以及印出原底校正拷 贝和标准拷贝。
化入化出 也称“溶出溶入”、“溶变”, 或简称“化”、“溶”。电影中表示时间和空 间转换的Fra Baidu bibliotek巧之一。指前一个电影画面渐 渐消失(化出)的同时后一个画面渐渐显 现(化入)。两者隐显的时间相等,并且 在银幕上呈现一个短时间的重叠,即经过 “溶”的状态实现交替。也常用以表现现实 与梦幻、回忆、联想场面的衔接。“化”的 方法,比较含蓄、委婉,并往往有某种寓 意。根据内容、节奏的需要,“化”的时间 可长可短,一般在1-3秒之间。
电影专业术语详解(2)
先期录音 也称“前期录音”。影片制作 中先录音后拍摄画面的一种摄制方式。多 用于有大量唱词和音乐的戏曲片和音乐歌 舞片,即在影片画面拍摄前,先将影片中 的唱词和乐曲录制成声带,然后由演员在 拍摄相应画面时,合着声带还音进行表演。
场记 影片拍摄阶段的一项工作内容, 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主要任务 是将现场拍摄的每个镜头的详细情况:镜 头号码、拍摄方法、镜头长度、演员的动 作和对白、音响效果、布景、道具、服装、 化装等各方面的细节和数据详细、精确地 记入场记单。由于一部影片是分割成若干 场景和数百个镜头进行拍摄的,拍摄时不 能按镜头顺序进行,因此,场记所作的记 录有助于影片各镜头之间的衔接,为导演 的继续拍摄以及补拍、剪辑、配音、洗印
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 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 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 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 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 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 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 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 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 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 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 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 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 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 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 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 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 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 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 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
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 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 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 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 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 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 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 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 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 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 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 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 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 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 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 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 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 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 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
摄影棚 电影制片厂用以拍摄影片的建 筑物。具有较大的面积与空间,供在其中 搭置布景,布置各种照明设备,按场景进 行影片拍摄,即一般所说的“内景摄影”。
棚内除有供电、悬挂、起重、消防、通风 等设施外,还须隔绝外界噪声,并具有适 宜的音响条件,以适应现场录音并保证录 音质量。为适应季节性的需要,还可安装 冷暖空调设备。摄影棚大都为长方形,可 有大、中、小不同面积,以800-10 00平方米为宜。一般采取组棚形式,即 由二至三座联结在一起,周围构筑供摄制 组及其他相关部门需用的附属房屋,从而 构成摄影棚建筑群体。
淡入淡出 也称“渐显渐隐”。电影中表 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后一个画 面逐渐显现,最后完全清晰,这个镜头的 开端称“淡入”,表示一个段落的开始;前 一个画面渐渐隐去直至完全消失,称“淡 出”,表示一个段落的结束。淡入、淡出节 奏舒缓,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给观众以视 觉上的间歇,产生一种完整的段落感。随
化装师 影片的重要创作人员之一。化 装师具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美学素养、绘 画基础、历史知识和观察、分析生活的能 力,能够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化装技法和技 巧,带领和指导助手完成影片所规定的化 装任务。化装师根据影片总体造型设计的 要求和演员形貌的特点,设计角色的化装 造型,指导制作各种化装造型所需要的零 配件,完成全片人物的试装和定型。在拍 摄过程中,化装师负责保持人物造型的连 贯性,并随着人物性格、情绪、年龄、境 遇等因素的变化,予以相应的修改,以保 持角色外部形象的真实感。
连台本片 以舞台演出的连台本戏为基 础,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段摄制而成的一种 系列影片。这种影片每集相对独立,可单 独放映,各集故事连贯,聚之成部。在中 国二、三十年代,某些制片商为牟取厚利, 曾竞相拍摄,但内容多不足取,如《火烧
红莲寺》等。
美术师 旧称“布景师”、“美工师”。影 片造型设计的主要创作人员。美术师的工 作,从研究剧本开始,由分析人物入手, 根据剧情和剧本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 验和资料积累,进行影片的造型设计。即 以化装、服装、布景、道具等造型手段创 造剧中人物的外部形象和影片的空间环境 ——符合人物规定情境、具有时代感和地 域特点、并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较多动作支 点、有利于场面调度和拍摄的艺术空间。 美术师应具有较高的文艺素养和绘画造型 能力,并能熟练掌握影片视觉体现的特有 规律;应善于组织和指导有关美术造型部 门的工作,以努力体现总体设计意图。
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影片完成后,这 些记录还可供制作完成台本之用。
大特写 又称“细部特写”。把拍摄对象 的某个细部拍得占满整个画面的镜头。取 景范围比特写更小,因此所表现的对象也 被放得更大。这种明显的强调作用和突出 作用,使大特写和特写一样,成为电影艺 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具有极其鲜明、强烈 的视觉效果。在一部影片中这类镜头如果 太长、太多,也会减弱其独特的感染作用。
着电影节奏的加快,今已较少采用。
导演 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 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 作为电影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 导演组织和团结摄制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 和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摄制组 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导演的再创 作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 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 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 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 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然后物色 和确定演员,并根据总体构思,对摄影、 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 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 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 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导演还要按照制片 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各 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摄制完成为止。
术处理。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 鼠音乐”。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 片或喜剧样式、惊险样式的故事片中。有 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 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 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 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 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 更加雄壮和紧张。
译制片 又称“翻译片”。把原版影片(多 为外国影片)的对白或解说,从一种语言 译成另一种语言,重新配音复制的影片。 制作时,先将原版影片的对白译成另一种 需要的语言;再由配音演员按照原版片画 面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用逼肖的语调、口
型,录成一条对白声带;然后与原版片的 音乐、音响效果声带混录成为一条完整的 译制声带,用以印制供放映用的拷贝。将 本国影片从一种民族语言(或方言)译成 另一种民族语言(或方言)的影片,也称 译制片。
摄影师 摄制组的主要创作成员之一。 负责运用摄影器材和造型手段,将电影场 面艺术地记录于胶片,完成体现导演创作 设计的银幕造型任务。在摄制组中,一般 由摄影、照明人员组成摄影小组,摄影师 作为摄影创作和技术处理的负责人,领导 摄影小组工作。某些摄制组设总摄影师, 摄影师则在其领导下,作为执行摄影,负 责具体创作和技术工作。按照片种的不同,
音画平行 也称“音画并行”。影片音画 关系的一种。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 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 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 步。其基本特点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 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 音乐都属于音画平行的音乐。
音画同步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指音 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常用于 动画影片。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 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 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
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 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 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 奇”。 社会片 以当代社会问题为题材的影 片。在暴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方面起过积 极作用,如30年代初期好莱坞摄制的影片 《亡命者》、《辛辛监狱二万年》等。70 年代,日本青少年犯罪案件急剧上升、形 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日本有以此为题材摄 制的影片《绞杀》、《青春残酷物语》、 《儿子啊》等。80年代,中国也摄制一些 对青少年具有教育作用的社会片,如《陌 生的朋友》、《少年犯》等。
厚的生活气息,有利于表现地方色彩或民 族特色。外景由美术师根据影片情节的需 要事先选定,并可按照导演的创作意图对 实景作一定的加工,使之具有典型特征和 时代气息。
性格演员 能够塑造多种人物形象的演 员。这类演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戏路较 宽,擅长通过独特的表演进行银幕形象的 再创造,塑造出的角色不同于演员自己, 不同于自己扮演过的其他人物形象,也不 同于其他演员扮演过的同一人物形象,同 时每一个形象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 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 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后期合成 泛指除“现场合成摄影”以 外,需要经过后续加工才得以完成的电影 特技方法。参见“合成摄影”。 后景 镜头中位于主体后面或靠近后边 的人或物。后景在镜头画面中,与前景相 对应,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 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后景可以丰富 画面形象,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增 加镜头的空间深度,从而构成场景的典型 环境和生活氛围。摄影机取俯角拍摄时, 画面中后景的表现最为明显。在某些场面 处理中,后景即构成背景。根据场面调度 的需要,随着摄影机在场景中的运动及机 位的变化,后景也可能相应地转换为前景。 后期制作阶段 混录双片制作阶段和完
音乐片 以音乐生活为题材或音乐在其 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影片。一般以音乐家、 歌唱家和乐师的事迹为描写对象。音乐片 中的音乐作为主要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 直接由影片中的人物表现出来,绝大部分 都是非阐释性的。电影史上最早的音乐片 是美国华纳影片公司1927年摄制的《爵士 歌王》。中国影片《海上生明月》也属音 乐片。
分为故事片摄影师、科教片摄影师、新闻 纪录片摄影师、美术片摄影师等。此外, 还有从事特技摄影、特殊摄影(如显微摄 影、水下摄影、空中摄影等)、字幕摄影 等专业摄影师。
声画对列 使声音与画面作非同步结合 的剪辑手法之一。即以画外的声音推动画 面情节的发展,或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达到声音为画面内容服务的目的。将声音 处理或向前或向后位移,即下一个镜头的 声音首部,超前进入上一个镜头的画面尾 部,或者上一个镜头的声音尾部,滞后延 至下一个镜头的画面首部,以构成上下镜 头转换的自然流畅,或引出某种戏剧效果, 也属声画对列手法。
成片制作阶段的总称。摄制组在完成对白 双片,并经审查通过后,即进入后期制作 阶段,其中混录双片制作包括配录效果、 音乐和混合录音;完成片制作阶段包括洗 印部门底片剪接(通称“套底”)、配光和 冲洗光学混合声底,以及印出原底校正拷 贝和标准拷贝。
化入化出 也称“溶出溶入”、“溶变”, 或简称“化”、“溶”。电影中表示时间和空 间转换的Fra Baidu bibliotek巧之一。指前一个电影画面渐 渐消失(化出)的同时后一个画面渐渐显 现(化入)。两者隐显的时间相等,并且 在银幕上呈现一个短时间的重叠,即经过 “溶”的状态实现交替。也常用以表现现实 与梦幻、回忆、联想场面的衔接。“化”的 方法,比较含蓄、委婉,并往往有某种寓 意。根据内容、节奏的需要,“化”的时间 可长可短,一般在1-3秒之间。
电影专业术语详解(2)
先期录音 也称“前期录音”。影片制作 中先录音后拍摄画面的一种摄制方式。多 用于有大量唱词和音乐的戏曲片和音乐歌 舞片,即在影片画面拍摄前,先将影片中 的唱词和乐曲录制成声带,然后由演员在 拍摄相应画面时,合着声带还音进行表演。
场记 影片拍摄阶段的一项工作内容, 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主要任务 是将现场拍摄的每个镜头的详细情况:镜 头号码、拍摄方法、镜头长度、演员的动 作和对白、音响效果、布景、道具、服装、 化装等各方面的细节和数据详细、精确地 记入场记单。由于一部影片是分割成若干 场景和数百个镜头进行拍摄的,拍摄时不 能按镜头顺序进行,因此,场记所作的记 录有助于影片各镜头之间的衔接,为导演 的继续拍摄以及补拍、剪辑、配音、洗印
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 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 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 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 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 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 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 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 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 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 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 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 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 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 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 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 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 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 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 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
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 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 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 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 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 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 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 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 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 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 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 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 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 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 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 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 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 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 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
摄影棚 电影制片厂用以拍摄影片的建 筑物。具有较大的面积与空间,供在其中 搭置布景,布置各种照明设备,按场景进 行影片拍摄,即一般所说的“内景摄影”。
棚内除有供电、悬挂、起重、消防、通风 等设施外,还须隔绝外界噪声,并具有适 宜的音响条件,以适应现场录音并保证录 音质量。为适应季节性的需要,还可安装 冷暖空调设备。摄影棚大都为长方形,可 有大、中、小不同面积,以800-10 00平方米为宜。一般采取组棚形式,即 由二至三座联结在一起,周围构筑供摄制 组及其他相关部门需用的附属房屋,从而 构成摄影棚建筑群体。
淡入淡出 也称“渐显渐隐”。电影中表 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后一个画 面逐渐显现,最后完全清晰,这个镜头的 开端称“淡入”,表示一个段落的开始;前 一个画面渐渐隐去直至完全消失,称“淡 出”,表示一个段落的结束。淡入、淡出节 奏舒缓,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给观众以视 觉上的间歇,产生一种完整的段落感。随
化装师 影片的重要创作人员之一。化 装师具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美学素养、绘 画基础、历史知识和观察、分析生活的能 力,能够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化装技法和技 巧,带领和指导助手完成影片所规定的化 装任务。化装师根据影片总体造型设计的 要求和演员形貌的特点,设计角色的化装 造型,指导制作各种化装造型所需要的零 配件,完成全片人物的试装和定型。在拍 摄过程中,化装师负责保持人物造型的连 贯性,并随着人物性格、情绪、年龄、境 遇等因素的变化,予以相应的修改,以保 持角色外部形象的真实感。
连台本片 以舞台演出的连台本戏为基 础,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段摄制而成的一种 系列影片。这种影片每集相对独立,可单 独放映,各集故事连贯,聚之成部。在中 国二、三十年代,某些制片商为牟取厚利, 曾竞相拍摄,但内容多不足取,如《火烧
红莲寺》等。
美术师 旧称“布景师”、“美工师”。影 片造型设计的主要创作人员。美术师的工 作,从研究剧本开始,由分析人物入手, 根据剧情和剧本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 验和资料积累,进行影片的造型设计。即 以化装、服装、布景、道具等造型手段创 造剧中人物的外部形象和影片的空间环境 ——符合人物规定情境、具有时代感和地 域特点、并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较多动作支 点、有利于场面调度和拍摄的艺术空间。 美术师应具有较高的文艺素养和绘画造型 能力,并能熟练掌握影片视觉体现的特有 规律;应善于组织和指导有关美术造型部 门的工作,以努力体现总体设计意图。
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影片完成后,这 些记录还可供制作完成台本之用。
大特写 又称“细部特写”。把拍摄对象 的某个细部拍得占满整个画面的镜头。取 景范围比特写更小,因此所表现的对象也 被放得更大。这种明显的强调作用和突出 作用,使大特写和特写一样,成为电影艺 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具有极其鲜明、强烈 的视觉效果。在一部影片中这类镜头如果 太长、太多,也会减弱其独特的感染作用。
着电影节奏的加快,今已较少采用。
导演 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 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 作为电影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 导演组织和团结摄制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 和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摄制组 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导演的再创 作以电影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 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 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 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 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然后物色 和确定演员,并根据总体构思,对摄影、 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 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 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 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导演还要按照制片 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各 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摄制完成为止。
术处理。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 鼠音乐”。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 片或喜剧样式、惊险样式的故事片中。有 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 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 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 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 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 更加雄壮和紧张。
译制片 又称“翻译片”。把原版影片(多 为外国影片)的对白或解说,从一种语言 译成另一种语言,重新配音复制的影片。 制作时,先将原版影片的对白译成另一种 需要的语言;再由配音演员按照原版片画 面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用逼肖的语调、口
型,录成一条对白声带;然后与原版片的 音乐、音响效果声带混录成为一条完整的 译制声带,用以印制供放映用的拷贝。将 本国影片从一种民族语言(或方言)译成 另一种民族语言(或方言)的影片,也称 译制片。
摄影师 摄制组的主要创作成员之一。 负责运用摄影器材和造型手段,将电影场 面艺术地记录于胶片,完成体现导演创作 设计的银幕造型任务。在摄制组中,一般 由摄影、照明人员组成摄影小组,摄影师 作为摄影创作和技术处理的负责人,领导 摄影小组工作。某些摄制组设总摄影师, 摄影师则在其领导下,作为执行摄影,负 责具体创作和技术工作。按照片种的不同,
音画平行 也称“音画并行”。影片音画 关系的一种。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 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 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 步。其基本特点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 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 音乐都属于音画平行的音乐。
音画同步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指音 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常用于 动画影片。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 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 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
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 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 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 奇”。 社会片 以当代社会问题为题材的影 片。在暴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方面起过积 极作用,如30年代初期好莱坞摄制的影片 《亡命者》、《辛辛监狱二万年》等。70 年代,日本青少年犯罪案件急剧上升、形 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日本有以此为题材摄 制的影片《绞杀》、《青春残酷物语》、 《儿子啊》等。80年代,中国也摄制一些 对青少年具有教育作用的社会片,如《陌 生的朋友》、《少年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