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苏轼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论文名人——苏轼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论文名人——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1b1c3e5e3b3567ec102d8a5c.png)
班级:指导老师:小组成员:北宋才子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苏轼为北宋文学大家,在诗词文等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其诗与黄庭坚一起,被目为“宋诗”的代表;词则另辟蹊径,于剪红刻翠外别立一宗,成为词界革新的领袖。
本书从苏轼2700多首诗、330多篇词中精心选取了诗135首、词27篇,依创作时间先后编排、并详加注解。
读毕斯编,于苏轼诗词,可称观止。
一、提出问题苏轼作为一个诗人和词人,其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他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跨越时空激励着我们积极进取。
苏轼的诗词是值得我们深层研究的。
二、研究目的(一)通过了解苏轼诗词作品,了解苏轼的思想。
(二)通过深层学习苏轼的诗词,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三、研究过程(一)通过查找书面资料,上网,发放调查问卷100份,了解苏轼的诗词对中学生的影响(二)收回问卷100份,统计结果。
(三)总结资料,编写论文四、研究结果(一)、苏轼诗词对中学生的影响苏轼作为北宋多才多艺的大才子,其诗词一直被视为珍宝,保留至今。
其中《水调歌头》《江城子》等多篇名作被选入小学,中学生教科书。
苏轼的大名早已家喻户晓。
苏轼的是个对于现代人的文学素质和人生态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我们的调查中,在表示苏轼对其有影响都含有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对其有着重大影响。
然而,我们的调查中,仅仅有42%的人表示苏轼诗词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其他的则选择不填或直截了当地填“无”。
而在“有影响的42%人中,有一小部分人的回答还具有一定的敷衍性,甚至有一些写出诸如“考试多拿些分”,“背诵背到头晕”此类的话,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读苏轼的诗词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更豪放,也可以用于写作当中,使自己的作文富于文采。
很难想象,一个在北宋叱咤风云,才华可与之匹敌的人寥寥无几的大才子,对现代人的影响的调查结果竟如此令人咂舌,可见,现代人对苏轼诗词的精华的了解还是不够,苏轼的诗词虽大多为人所知,但其真正的内涵还是少有人能够体会到。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624712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7.png)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标题: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探索1. 研究背景和目的: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艺术创作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揭示其中的独特之处和深刻内涵。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及他在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心路历程。
3. 研究内容:3.1 苏轼的诗词创作:研究苏轼的诗词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表达手法以及思想内涵。
重点关注其对自然、人生、社会等主题的表达和探索。
3.2 苏轼的散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散文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手法、叙事方式以及思想追求。
探讨苏轼对历史、文化、人性等议题的思考。
3.3 苏轼的书法艺术:分析苏轼的书法作品,研究其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和创新。
探索苏轼书法艺术背后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观念。
4. 研究意义:通过对苏轼艺术创作与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同时也可以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艺术创作的启示,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
5. 研究结论:苏轼的艺术创作融汇了对自然、人生、社会等多重主题的思考,体现了其对美学和哲学的独特理解。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魅力,也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
6. 注释:在报告的最后,提供对相关研究文献和资料的引用,以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艺术创作和思想。
附:参考文献[1] 乔心海. 苏轼艺术研究[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2] 杨佳. 苏轼文学艺术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 董乃胜. 苏轼文化人格与艺术风格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4] 王伟力. 苏轼研究文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苏轼研究开题报告清华
![苏轼研究开题报告清华](https://img.taocdn.com/s3/m/b32e2f9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c.png)
苏轼研究开题报告清华苏轼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
他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都不可忽视。
然而,对于苏轼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未解之谜。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苏轼的生平、作品和思想,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
二、研究目的1. 探讨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分析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2. 研究苏轼的政治生涯,探究其对北宋政治的贡献和影响。
3. 分析苏轼的思想观点,探讨其对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苏轼的文学作品、书信、日记等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其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2. 比较研究法:将苏轼与其他文学家、政治家进行比较,分析其在文学、政治等领域的独特之处。
3. 社会历史研究法:结合宋代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分析苏轼的政治生涯和思想观点的时代背景。
四、研究内容1. 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a. 分析苏轼的诗歌创作,探讨其诗风的独特之处。
b. 研究苏轼的词作,分析其对词的发展和演变的贡献。
c. 探讨苏轼的散文创作,分析其散文风格和思想内涵。
2. 苏轼的政治生涯和影响a. 研究苏轼的官职历程,分析其在政治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b. 探讨苏轼的政治观点和主张,分析其对北宋政治的影响。
3. 苏轼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a. 分析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探讨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b. 探究苏轼的社会思想,分析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见解。
五、研究意义1. 对苏轼的文学成就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2. 通过研究苏轼的政治生涯和思想观点,可以为今天的政治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3. 苏轼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其思想和艺术成就可以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六、研究计划1. 第一阶段(2个月):收集苏轼的文献资料,梳理其生平和作品,并进行初步分析。
研究性学习“苏东坡的人生哲学”开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苏东坡的人生哲学”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d74f0d926fff705cc170a5b.png)
生活、家庭背景等
完成课题采用的科学方法
上图书馆查阅书籍、上网搜索、访谈相关老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
指导老师在开始研究前的指导意见
建议掌握第一手调查资料,注重原创性;小组必须人人参与,既分工又合作;研究报告可以由一人执笔,全组反复讨论、修改之后才能定稿。
研究性学习成果及过程材料的种类
龙岩二中2020学年届研究性学习报告册
研究性学习小组情况
课题名称
苏东坡的人生哲学究
小组成员
组长
年段、班级
组员
指导老师
开题情况
选题是怎样发现的
因从小学习了许多苏轼的诗词,豪放的情感使我们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巧,研究课题中有苏东坡的人生研究,所以选择了这个课题
设计、研究该课题的目的和思路
目的: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苏东坡的人生。
□研究论文全文或项目说明全文
□原始数据、原始记录、活动照片等
□其他
苏轼词风格研究的开题报告
![苏轼词风格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ffbc49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8.png)
苏轼词风格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苏轼,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文化名人,其一生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成就非常突出。
因此,对苏轼词的风格进行研究,对于深刻了解苏轼词的创作特点、美学思想以及影响范围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苏轼词风格进行研究,以期深入探究苏轼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进一步发掘苏轼词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情感内涵、审美特征等方面的创造性特点,从而更好地突显其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1. 研究范围和内容本文主要围绕苏轼所创作的代表性词作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水调歌头》、《西江月》、《蝶恋花》、《江城子》等。
通过对这些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比较和比较性研究,探究苏轼词风格的特点和内在规律,进而更好地理解苏轼词的创作思想、美学追求和文化积淀。
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本研究、语言学分析、文化批评等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方法包括:从语言形态、音律、情感表达、文化内涵等角度入手,分析苏轼词风格的独特特征和艺术风貌;运用文化批评方法,深入剖析苏轼词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审美意蕴,分析其艺术风格和时代气息。
四、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对苏轼词风格的研究,本文预期能够达到如下成果:1. 深入理解苏轼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探究其创作思想和美学追求;2. 揭示苏轼词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完整展现其文学形态和审美价值;3. 分析苏轼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揭示其与社会、文化、时代的紧密关联;4. 探讨苏轼词的创作特点和美学风貌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五、预期研究难点在研究苏轼词风格时,预期可能会遇到以下难点:1. 苏轼词作品数量众多,如何确定代表性作品进行研究;2. 苏轼词创作时间跨度较长,如何准确把握其创作特征和发展规律;3. 苏轼词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深奥,如何深入剖析其意蕴和文化背景;4. 苏轼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较高,如何研究其创作特点和影响范围,确保研究成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a869957a8114431b90dd8d2.png)
篇一: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班级:姓名:关键词:苏轼一.研究的对象方法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
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
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苏轼的生平事迹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3.苏轼的书法、绘画的创作成就三.研究的目的: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
通过这次研究学习,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研究的过程:第一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步.网络、图书馆查阅苏轼的背景的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第三步.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第四步.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eb07040192e45361066f5ff.png)
关于苏轼的研讨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终身,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现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词,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域,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收住了。
中年分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哀求寓居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以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决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吊唁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知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盖世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端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率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与科举考试。
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原本能够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其不意地取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固然有些冤枉,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鸣惊人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扑朔迷离的北宋政局中,激进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应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放逐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困顿与窘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固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考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7397e253968011ca300911a.png)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之历尽磨难笑对人生开题报告1、课题名称:苏轼生平事迹研究之历尽磨难笑对人生2、课题提出的背景:有关数据表明,青少年的自杀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增长趋势。
这引起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关注。
如美国青少年自杀死亡已成为同年龄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等意外死亡。
香港10—19岁年龄组的自杀率1995年已达到3.4人/10万人。
在我国大陆,青少年自杀现象也较为严重,据统计表明,我国自杀率最高的年龄在16—30岁之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花季,正是身体强健、求学就业的好时机。
为什么要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呢?主要原因有:1.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
如考试失败、失恋等,而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又过低,选择轻生之路的中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对自己要求过高,父母期望也很高,而一旦受到挫折,便承受不了,感到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2.家庭危险因素。
有些父母管教过严,家庭中缺乏交流,孩子时常处于不被人理解、看重的地位,不能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有可能以自杀方式唤起父母的关注;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常感到自己是一个包袱,再活在世上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使孩子任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很低,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批评,就可能自杀。
总之,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3、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课题就是通过研究苏轼的生平,学习苏轼在困难挫折中,历尽磨难,笑对人生,超越自我的乐观旷达精神。
培养自己在困难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
4、课题研究的内容熟悉苏轼生平资料;深入了解苏轼所受磨难,体会苏轼的乐观旷达精神;结合本人自身情况,逐步培养乐观精神,谈研究体会。
5、研究步骤:小组成员确定课题名称,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小组成员搜集相关资料,小组成员定期与不定期交流,形成论文。
6、课题研究的方法自主搜集法: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搜集苏轼生平资料。
总结交流法:通过小组成员交流,丰富材料。
研究性学习报告苏轼
![研究性学习报告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8381442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f.png)
研究性学习报告苏轼篇一:从苏轼治学看“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推行之中,研究性学习备受关注。
研究性学习是个新概念,好些人对它还不是很了解,甚至还有一点神秘感。
其实,研究性学习并不神秘。
此前,人类社会虽无研究性学习之名,但研究性学习之实却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存在着。
苏轼的实践探索的思想和方法,对我们当今研究性学习的探究仍有借鉴和启发。
苏轼曾在给其侄婿王庠的一封信中介绍过他的“一意求之”读书法,这种读书法就有很浓厚的研究性学习色彩。
苏轼的原话如下:“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大意是要青年人每读一书都反复多读几遍,每一遍探究一个具体的课题,而且是只探究这一课题而不及其余,把这个课题攻克了,下一遍再探究另一个课题,而且同样是执一不二,其余也照此办理。
这样读书虽然笨一点慢一点,但逐步推进,逐步积学,就能形成广博渊深的学识修养,就能“八面受敌”,从容应对任何问题。
而这就不是那些泛泛读书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了。
苏轼所言,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比如他读《汉书》,就是分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货财等若干课题,逐一完成探究而后已。
苏轼的探究思想不止表现在读《汉书》这件事上。
他兴趣极广,一生好学不倦,举凡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乃至医药、酿造、烹饪等许多领域,他都孜孜以求,并写下了不少反映这种研究、探索性活动及其具体成果的生动文字。
《石钟山记》就是这样一篇很有价值的文字。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县鄱阳湖边,有上钟山下钟山两座。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路过这里,做了一番研究之后,写下《石钟山记》一文,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及其具体收获。
因此,这篇《石钟山记》就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它实际是一次研究性活动的生动记录。
[!--empirenews.page--]这次研究性活动的课题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苏轼生平研究开题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0ce343a767f5acfa0c7cd48.png)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味与感悟。
青少年时他充满理想与抱负,经受“乌台诗案”的打击后,在儒、释、道三教的浸润下,他重新对人生进行了深度的思考。
最终他智慧地从苦难中寻找到了美好。
如果说,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欧阳修是一个中枢式的人物,那么苏轼则代表着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因为他的创作体现了这场文学变革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审美趋向,也不仅因为苏轼比其他作家具有更雄大的才力、高超的技巧,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因为苏轼的创作在很多地方突破了这场文学变革的基本宗旨。
观其作品,可见其对人生的苦苦探味,以及此后又进入的澄清境界。
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论文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仁宗嘉佑二年(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佑六年应直言极谏策问,授大理寺公事,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他也迅即卷入了这一浪潮。
在嘉佑六年的对策中,他就发表过改革弊政的议论,其后又在《思治论》中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
但苏轼与欧阳修一样,对政治改革取比较温和的态度,所谓“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表明他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剧烈变动的条件下施行,并主要通过社会各阶层的自觉努力调整与道德完善来改变社会的衰败。
因此,当王安石推行新法,从变更政治、经济制度入手实行改革时,他便与欧阳修等一大批文人一起站在反对新法的立场上,而卷入上层政治冲突。
在王安石执政期间,苏轼主动要求外放,先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
元丰二年,正在湖州任职的苏轼突然被逮捕下狱,罪名是在诗文中攻击朝廷的新法,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 开题报告模板
![苏轼 开题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b8c161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6.png)
苏轼开题报告模板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宋代文坛上,苏轼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
其千古名篇既是时代的产物,也展现了个人文化底蕴和风貌,成为了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通过对苏轼及其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其在文学、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全面梳理苏轼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并分析其在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贡献与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其家族背景、求学经历、官场经历等;2.苏轼的主要作品及其特点,包括《东坡乐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3.苏轼在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包括对宋代文学及后世文学的影响、对音乐乐府的贡献、对词的创新等。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比较法、归纳演绎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苏轼相关的史料资料和作品文献;2.分析苏轼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梳理其创作和文化特点;3.分析苏轼在文学、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意义;4.归纳总结研究结果,得出结论。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全面系统地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分析其在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为读者提供一份基本的苏轼学习参考资料。
五、研究的限制与不足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苏轼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来进行分析,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同时,苏轼作为一个具有复杂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和意义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六、参考文献1.苏轼,《东坡乐府》;2.苏轼,《赤壁赋》;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王国维,《人间词话》;5.黄震,《宋史纪事本末》。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cc082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3.png)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第一篇: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味与感悟。
青少年时他充满理想与抱负,经受“乌台诗案”的打击后,在儒、释、道三教的浸润下,他重新对人生进行了深度的思考。
最终他智慧地从苦难中寻找到了美好。
如果说,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欧阳修是一个中枢式的人物,那么苏轼则代表着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因为他的创作体现了这场文学变革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审美趋向,也不仅因为苏轼比其他作家具有更雄大的才力、高超的技巧,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因为苏轼的创作在很多地方突破了这场文学变革的基本宗旨。
观其作品,可见其对人生的苦苦探味,以及此后又进入的澄清境界。
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论文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仁宗嘉佑二年(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佑六年应直言极谏策问,授大理寺公事,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他也迅即卷入了这一浪潮。
在嘉佑六年的对策中,他就发表过改革弊政的议论,其后又在《思治论》中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
但苏轼与欧阳修一样,对政治改革取比较温和的态度,所谓“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表明他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剧烈变动的条件下施行,并主要通过社会各阶层的自觉努力调整与道德完善来改变社会的衰败。
因此,当王安石推行新法,从变更政治、经济制度入手实行改革时,他便与欧阳修等一大批文人一起站在反对新法的立场上,而卷入上层政治冲突。
在王安石执政期间,苏轼主动要求外放,先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0b9fafdb8f67c1cfad6b86d.png)
篇一: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班级:姓名:关键词:苏轼一.研究的对象方法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
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
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苏轼的生平事迹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3.苏轼的书法、绘画的创作成就三.研究的目的: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
通过这次研究学习,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研究的过程:第一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步.网络、图书馆查阅苏轼的背景的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第三步.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第四步.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苏轼人生逆境的开题报告
![苏轼人生逆境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363cf9d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5.png)
苏轼人生逆境的开题报告苏轼人生逆境的开题报告一、引言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逆境与挫折,但却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自我提升与创作。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人生逆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以及这些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苏轼的人生逆境1. 政治逆境:苏轼因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所牵连,多次被贬谪流放,最终被贬至黄州。
这种政治逆境使得苏轼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被迫离开京城,丧失了一些政治上的机会。
2. 家庭逆境:苏轼的父亲去世后,他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和弟弟。
这种家庭逆境使得苏轼的精力和时间被分散,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3. 官场逆境:苏轼在官场上多次遭遇排挤和诬陷,被迫多次调任,使得他无法安定下来,也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
三、苏轼的应对方式1. 乐观豁达:苏轼在逆境中始终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他认为逆境是人生的一部分,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更好地成长。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临江而赋诗,不亦悲乎?九州生气恃风雷,而今安在?汉祖德天下,维岳宗与时偕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可见,苏轼对于逆境的看法是积极向上的。
2. 自我提升:苏轼在流放期间,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习和思考。
他利用这段时间,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他在《东坡志林》中写道:“余既无聊,亦无所事事,乃适将所习文史诸书,每日读之。
”这种自我提升的精神使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了一颗求知的心。
3. 创作追求:苏轼在逆境中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文学创作,相反,他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在黄州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州快哉亭记》。
这种创作追求使得苏轼能够在逆境中找到一种心灵的寄托。
四、苏轼的影响与启示1. 人生观的塑造:苏轼的人生逆境使得他对于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经历过逆境才能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27cd33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1.png)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苏轼生平事迹研究之历尽磨难笑对人生开题报告1、课题名称:苏轼生平事迹研究之历尽磨难笑对人生2、课题提出的背景:有关数据表明,青少年的自杀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增长趋势。
这引起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关注。
如美国青少年自杀死亡已成为同年龄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等意外死亡。
香港10—19岁年龄组的自杀率1995年已达到3.4人/10万人。
在我国大陆,青少年自杀现象也较为严重,据统计表明,我国自杀率最高的年龄在16—30岁之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花季,正是身体强健、求学就业的好时机。
为什么要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呢?主要原因有:1.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
如考试失败、失恋等,而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又过低,选择轻生之路的中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对自己要求过高,父母期望也很高,而一旦受到挫折,便承受不了,感到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2.家庭危险因素。
有些父母管教过严,家庭中缺乏交流,孩子时常处于不被人理解、看重的地位,不能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有可能以自杀方式唤起父母的关注;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常感到自己是一个包袱,再活在世上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使孩子任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很低,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批评,就可能自杀。
总之,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3、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课题就是通过研究苏轼的生平,学习苏轼在困难挫折中,历尽磨难,笑对人生,超越自我的乐观旷达精神。
培养自己在困难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
4、课题研究的内容熟悉苏轼生平资料;深入了解苏轼所受磨难,体会苏轼的乐观旷达精神;结合本人自身情况,逐步培养乐观精神,谈研究体会。
5、研究步骤:小组成员确定课题名称,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小组成员搜集相关资料,小组成员定期与不定期交流,形成论文。
6、课题研究的方法自主搜集法: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搜集苏轼生平资料。
总结交流法:通过小组成员交流,丰富材料。
苏轼开题报告
![苏轼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103bc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9.png)
苏轼开题报告苏轼开题报告近日,我对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展开了深入研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见解都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化巨匠。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苏轼的生平经历。
苏轼出生于北宋嘉佑四年(1039年),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苏洵也是一位文学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苏轼从小就展现出了出众的才华。
他十分勤奋好学,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然而,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和批评当时政府的不当行为,他多次被贬谪。
尽管遭受了许多挫折,但苏轼并没有放弃,他利用贬谪的时间来修身养性,广泛涉猎各种学问。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波,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苏轼的文学成就是他最为人称道的地方。
他擅长诗词、散文和绘画,尤其以诗词见长。
他的诗歌作品多样而精彩,有豪放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婉约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还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
苏轼的散文作品也非常出色,他的散文以清新自然、真挚感人为特点,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他的绘画作品同样不可忽视,他擅长山水画,作品中的山水意境深远而富有情感。
除了文学成就,苏轼的政治思想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
苏轼对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主张“以文治国”,认为文学教育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文化的力量,认为只有通过培养人民的文化素养,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他还主张宽容和包容,他认为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意见,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
苏轼的政治思想深受后世政治家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政治思想都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论文开题报告
![苏轼论文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74988a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5.png)
苏轼论文开题报告1. 引言本文旨在对苏轼的论文进行开题报告,主要介绍论文的背景、目的、研究方法以及预期结果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苏轼的论文,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贡献,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背景苏轼,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政治见解闻名于世。
苏轼的论文是他独特的思想和文学风格的体现,对于研究其思想和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对苏轼的论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苏轼的论文,全面了解苏轼的思想和贡献,同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苏轼的论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之处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4.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苏轼的论文。
首先,我们将收集苏轼的相关论文,并进行详细的阅读和分析。
其次,我们将对苏轼的论文进行分类和整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主题。
最后,我们将对苏轼的思想和贡献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深入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5. 预期结果预计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对苏轼的思想和贡献有全面的认识:通过对苏轼的论文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贡献,以及他在文学、政治和艺术方面的独特见解。
•对苏轼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苏轼作为一位重要的文化人物,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通过对其论文的研究,探讨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以及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对苏轼论文的整理和分类:通过对苏轼的论文进行分类和整理,本文将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概述,使其更好地理解苏轼思想的结构和发展。
•对苏轼论文的评价和分析:通过对苏轼的论文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个评估苏轼思想和贡献的框架,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6. 计划进程本文的研究计划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苏轼的论文进行研究。
2.阅读和分析苏轼的论文,并进行分类和整理。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题报告3 艰难坎坷旷达洒脱的苏东坡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题报告3 艰难坎坷旷达洒脱的苏东坡](https://img.taocdn.com/s3/m/f8865b3cb9f3f90f77c61b6a.png)
(2)会与别人交往、交流
优
5
成果展示
成果有新意
良
6
个性化发展
我觉得我还有些地方得到了提高
优
7
综合评价
优
**中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艰难坎坷旷达洒脱的苏东坡
组长:
课题成员:
指导教师:
正文
课题:_艰难坎坷旷达洒脱的苏东坡__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王亚琼开题报告(二稿)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论晏几道与苏轼的“梦”词
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中文教育)班级: 103班姓名:王亚琼指导教师:侴佳琪申报日期:2013年11月30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3篇二:宋代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探究开题报告
宋代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探究——开题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宋词,选取了四位作家柳永、苏轼、
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
共八篇宋词佳作,包括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的词作。
我们都知道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
虽然在之前对宋词已有接触学习,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宋词学习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要时段,学生对宋词的了解也应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其次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为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帮助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保护和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和安排了这次“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为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之目的,帮助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保护和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构建“自主——合作——研究”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和安排了这次“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词意蕴的伟大,体会其声律之美,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也使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和可能,在诗歌创作方面有所发展。
三.、课题的实践意义
词盛于宋,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
对这两大流派的评价问题,不仅是一个如何正确地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问题,而且也有关词的发展的艺术规律性问题。
中国宋词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
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北宋婉约词家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精妙,各具风韵,自成一家。
其词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豪放派是宋词的另一派别,其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将二者一进行比较,就知其风格各异,对于第二单元的宋词教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学生可以充分掌握两流派的特点,从而掌握词的风格,体会其意境,分析不同风格词人的思想特点。
探究宋词豪放与婉约派的词风,可辅助教学,且加深了对词的了解,学习不在停留于表面感性的认识,从理性的方面去关照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而且让他们走进一个时代,了解一代文人的不同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这将有利于今后教学中学生碰到类似问题不在怯怕,勇于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篇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1、对联欣赏与写作
2、酒与酒文化的研究
3、青岛方言的研究
4、三国智慧的启示
5、毛泽东诗词的研究
6、怎样评价林黛玉与薛宝钗
7、三十六计的实际运用
8、服饰文化与人文精神
9、诗人李白(或白居易、杜甫等)的生命历程
10、余秋雨散文
11、流行歌曲词研究
12、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研究
13、苏东坡的生命历程
14、秋景与秋词
15、金庸小说赏析
16、鲁迅短篇小说研究
17、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研究
18、广告语言艺术浅探19、网络文学之我见
20、中华文化对金庸创作的影响
21、区域文化流派研究
22、民间文学与作家作品
23、民间故事反映出的民族文化
24、文化类被遗弃的角落
25、我们生活中的广告
26、广告在生活中的真正作用
27、古典小说与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及文学考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8、孙子兵法在战争中应用
29、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
30、茶与茶道
31、茶与茶文化
宗教、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生活中国姓名文化
姓氏文化
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红楼梦》中的诗词联语唐诗宋词和民族音乐意境审美从鲁迅小说看民族的劣根性情海恨天——我心中的《红楼梦》不公正的评价——由《三国演义》看曹操
山盟海誓生死相许---唐宋诗词中的爱情篇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豪迈洒脱---苏轼诗词研究
调查历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民俗文化研究
古罗马神话---九大行星得命的由来《红楼梦》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建安风骨---三曹诗
网络文化的利弊
113、儒家思想分析
114、现代汉语字词音、形、义研究115、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116、标点符号研究
117、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118、《史记》人物列传研究119、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
120、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
121、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122、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
124、追寻在(某地)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
125、寓言对生活的启迪
126、古希腊神话研读
127、《三国》人物性格探析128、现代流行语言的背后129、高考满分作文研究
130、《红楼梦》研究
131、广告语的修辞分析
132、“雨”“水”“梅”“雪”“菊”“酒”
“丁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