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病因研究进展
强迫症的遗传风险因素研究
强迫症的遗传风险因素研究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被困扰于无休止的重复行为和强迫思维。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强迫症的病因,其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的遗传风险因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1. 家族研究早期的家族研究表明,强迫症在家族中有较高的聚集性。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亲属中有强迫症患者,那么他患强迫症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这一发现表明,强迫症可能具有遗传倾向。
2. 双生子研究双生子研究通过比较一对同卵双生子和一对异卵双生子的强迫症发病率,可以进一步探究遗传因素对强迫症的影响。
最新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中强迫症的一致性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这表明遗传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基因研究近年来,基因研究的发展为强迫症的遗传风险因素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
研究人员发现,多个基因与强迫症的发病相关。
其中,SLC1A1基因的变异与强迫症的遗传风险显著相关。
此外,COMT、BDNF等基因也与强迫症的发病有关。
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转运和信号传导,从而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4. 环境与遗传的相互作用除了纯粹的遗传因素,环境对于强迫症的发病也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例如,儿童时期的创伤经历可能增加患强迫症的风险,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而言。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强迫症的发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尽管遗传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基因的变异,还有很多其他基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次,强迫症是一个多因素疾病,遗传因素只是其中之一,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全面地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理解强迫症的发病机制。
总结起来,强迫症的遗传风险因素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和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强迫症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Vol.41No.2Feb.2021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强迫症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林梁俊,王卫娣,王佩,林关宁,王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0030[摘要]强迫症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
研究表明,强迫症的发生发展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观遗传学为解释环境因素对个体遗传的作用提供了途径及机制。
目前已有报道,强迫症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存在DNA甲基化差异,而DNA甲基化水平可能与治疗效果存在密切关联。
此外,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微RNA表达丰度较健康对照上升。
该文通过综述文献中关于强迫症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总结强迫症可能的表观遗传修饰变化,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强迫症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
[关键词]强迫症;表观遗传学;遗传学;DNA甲基化;微RNA[DOI]10.3969/j.issn.1674-8115.2021.02.023[中图分类号]R749.7[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in epigenetic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LIN Liang-jun,WANG Wei-di,WANG Pei,LIN Guan-ning,WANG Zhen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er,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200030,China[Abstract]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s a high disabling psychiatric disease,with unknown etiology.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both genes and the environment.Epigenetics has provided an approach to explaining the influence on individual inheritance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Nowadays,several types of research have prov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DNA methylation betwee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patients and healthy population,and the DNA methylation may be strongly related to treatment response.Additionally,an increased level of microRNA was found i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This review summaries the studies of epigenetic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concludes the possible changes in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athophysiology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Key words]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epigenetics;genetics;DNA methylation;microRNA强迫症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致残率较高的精神疾病,在我国的终身患病率为2.4%,年患病率为1.6%[1]。
强迫症的神经环路研究进展
修 回 日期 :2018-06—10
★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委 面上基金项 目(81671340):早年创伤对强迫症 患者神 经环路影 响的纵 向磁共振研 究,负责人 :王振 ;上海 交通大学 医学 院
高峰 高原 计划(20161321):mTBI对创伤后应激 障碍发 病的影响及 其机制 ,负责人 :王振 。
种 比较 常见 的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 ,其典型症状表现 SPECT)、磁 共 振 弥 散 张 量 成 像 (Diffusion Tens0r
为 强 迫 思 维 和/或 强 迫 行 为 (DSM一5,2013),多数 强迫 Imaging,DTI)、功 能 磁 共 振 成 像 (functional magnetic
着 全球 近 5 000万 人 口 ,自杀 风险 高于 普通 人群 ,约 1/3 层将信号投射至纹状体 ,并通过苍 白球将信号传递 给
的患 者 因症 状 无 法 正 常工 作 ,不 仅 个人 的社 会 功能 严 丘 脑 ,最 终 反 馈 回大 脑 皮 层 的神 经 环 路 ,涉及 认 知 、
制及神经环路异常等等。而随着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 误 差 、奖 励 预 期 等 。 直 接/间 接 通 路 (direct/indirect 术 的发展 ,基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pathways)理论 是 目前 最 广 泛 被 接 受 的强 迫 症 神 经 解
重 受损 ,也 给家 庭造 成 巨大 的经 济损 失和精 神 痛苦 ,是 情 感 、动机 、运动 等 信 息 的处 理 ,是 执行 个 体 行 为控 制
仅 次 于抑郁 症 、酒精 滥用 、社 交恐惧 症 的第 四位 常见 精 功能 的重要 结 构 。近 几 十年 的影像 学 研 究 均 支持 该
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研究进展
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研究进展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发生不受意愿控制的强迫思想或行为。
这些思想和行为往往使患者感到极度不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对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并为其治疗提供指导。
本文将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神经影像学研究神经影像学研究是研究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者们发现强迫症患者在执行决策、调控情绪和行为抑制等认知任务时,大脑活动模式与正常人存在差异。
尤其是前额叶皮层、纹状体和扣带区等区域的功能异常与强迫症症状密切相关。
此外,连接性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大脑网络连接存在变化,特别是涉及执行控制的前额叶皮层和皮层-皮层连接。
二、结构影像学研究除了功能异常,强迫症患者的大脑结构也存在变化。
研究显示,与正常人相比,强迫症患者的脑灰质容积在某些区域存在明显异常。
特别是与运动控制和情绪调节相关的纹状体、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区等区域的灰质厚度存在差异。
此外,研究还发现了强迫症患者在胼胝体和杏仁核等脑区的微结构异常。
三、神经化学研究神经化学研究揭示了强迫症患者神经递质水平的异常变化。
研究表明,血浆和脑脊液中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和谷胱甘肽等物质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
这些物质的改变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进一步加深了对强迫症的理解。
综上所述,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神经影像学研究揭示了强迫症患者在认知任务中的大脑活动模式异常,结构影像学研究发现了脑灰质容积和微结构的变化,而神经化学研究揭示了神经递质水平的异常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为强迫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强迫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理论支持。
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观察性研究阶段,对于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和病因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注:以上文章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摘要: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其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的病变以及脑内5-HT、DA、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目前该病的治疗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心理治疗为辅。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强迫症的研究进展,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做出综述。
关键词:强迫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
其终生患病率为2.3%,且与其他精神障碍具有较高的共病率。
多数强迫症患者认为自己的强迫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或不正常,但却无法摆脱,故常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
强迫症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已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对强迫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1强迫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1.1.神经解剖学机制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是强迫症发生的解剖学结构基础。
该环路是皮质功能的补充和调节结构,其病变引起了丘脑水平的门控功能缺陷,从而导致了前额皮质(与强迫性思维有关)和前扣带回(与强迫症的非特异性焦虑有关)的高度激活,使患者表现出强迫性思维和继发性焦虑。
经治疗后的强迫症患者尾状核、丘脑和额叶皮质的活动有轻度减少是该学说的有力证据。
1.1.神经生化学机制强迫症的生化机制主要涉及中枢神经递质(主要是5-HT、DA 、谷氨酸)的功能异常。
1.2.1 5-HT 参与痛觉、精神情感活动和下丘脑-垂体的神经内分泌活动等的调节,亦被认为是与强迫症发生联系最为密切的神经递质。
该学说的最早证明来自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SSRIs)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性。
1.2.2 DA 在大脑的运动控制、情感思维和神经内分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A受体阻断药能够增强SSRIs的抗强迫作用,提示强迫症的发生与中枢DA功能亢进有关。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会表现出反复出现的不自主、令人困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近年来,针对强迫症的治疗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神经调节和植入式治疗等方面的创新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治疗强迫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帮助患者了解和改变其强迫观念和行为,CBT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近期的研究发现,CBT的效果可以通过加入新的元素和技术来增强。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VR)被应用于CBT中,以帮助患者面对他们的恐惧和焦虑。
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创造触发强迫症症状的情境,患者可以逐步暴露于这些触发因素,从而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强迫症。
其次,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发展为CBT的传递和监测提供了新的渠道。
患者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获取CBT的教育和支持,并使用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自我监测和干预。
这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便利和灵活的治疗方式。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强迫症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被广泛用于缓解强迫症症状。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副作用的存在,目前仍需要寻找更有效和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针对这一问题,基因组学研究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通过分析患者的遗传变异,研究人员可以预测患者对某种药物的反应,并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剂量。
这一定制化的治疗策略将大大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三、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近年来在强迫症治疗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
脑深部刺激(DBS)被认为对于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DBS通过在特定脑区域植入电极,并通过电流刺激来调节神经活动,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最新的研究进展表明,DBS的疗效可以通过结合脑功能成像技术进行个体化定位和调试来进一步提高。
同时,DBS的适应症范围也在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强迫症,还包括其他相关精神疾病。
四、植入式治疗植入式治疗是治疗强迫症的另一种创新方法。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与新治疗方法展望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与新治疗方法展望强迫症,属于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陷入不可控制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多年来,对于强迫症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使得人们对于该病的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针对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新近提出的治疗方法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研究进展1. 神经影像学研究近年来,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为强迫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强迫症患者大脑中特定的激活模式。
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顶叶、背外侧通道和基底神经节等脑区存在功能异常,这些异常可能与强迫症症状的产生和维持有关。
2. 遗传学研究遗传学研究揭示了强迫症与遗传因素之间的关联。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某些遗传变异可能增加患强迫症的风险。
例如,与谷氨酸受体(glutamate receptor)相关的基因变异在强迫症患者中较为常见。
此外,家庭研究也显示,强迫症有较高的家族聚集性,亲属间患病风险较高,遗传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是目前最常用的强迫症治疗方法之一。
CBT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的强迫思维是不合理和无效的,从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反应。
研究表明,CBT可以显著减少强迫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并且效果可以长期持续。
新治疗方法展望1. 脑电刺激疗法脑电刺激疗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治疗强迫症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向大脑传递特定的电信号,来调节相关脑区的活动,从而减轻患者的强迫症症状。
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脑电刺激疗法对于一部分强迫症患者有效,并且具有较低的副作用风险。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一种新颖治疗方法。
研究发现,针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可能对强迫症的治疗具有潜在的益处。
目前,已经有一些针对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初步结果显示该方法可能对一部分强迫症患者有效。
强迫症的病理心理机制研究进展
强迫症的病理心理机制研究进展
肖泽萍;张明岛;严和骎
【期刊名称】《上海精神医学》
【年(卷),期】2002(014)001
【摘要】@@ 过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强迫症被认为是一个少见病.但人们早就认识到,强迫症是一类难治的精神障碍.rn近几十年来,随着流行病学、症状学、药理学、神经生物学、脑景像学和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方面改变了我们对强迫症的认识.例如,不再认为强迫症是一个罕见病,而是可能影响人群2%~3%[1]的常见病.不仅如此,其复杂性和难治性亦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逐渐走向广泛和深入.尽管迄今为止,强迫症的病因学尚未完全明了,但已有了数种有较强实验证据支持的理论假说.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肖泽萍;张明岛;严和骎
【作者单位】200030,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0030,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0030,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精神分裂症患者妄想形成的病理心理机制研究进展 [J], 梁家云;谢世平;杜经纶;闫伟
2.强迫症病理心理机制危险因子研究 [J], 张华坤;王晓华;李红;黄京铭;邱育平;张业祥;胡茂荣
3.中国中学生强迫症病理发展心理机制探讨 [J], 刘惠群
4.强迫症病理生理学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J], 杨涛;程宇琪;王继才;许秀峰
5.青少年强迫症发展曲线病理心理机制探讨 [J], 刘惠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20年国内外强迫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及动态_范红霞
近20年国内外强迫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及动态范红霞①② 申荷永① 张 敏①【摘要】 目的 了解近20年来国内外强迫症在心理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动态。
方法 以最近20年国内外有关强迫症研究的成果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与总结了近150篇有关的研究论文和一些相关的治疗研究。
结果 呈现出有关强迫症心理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动态。
结论 加强文化因素的研究对强迫症预防及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强迫症;研究进展;综述;心理治疗;人格因素;沙盘游戏;心理分析An Review of Evolvements and Trends in Researches on Psychotherapies of OC D Domestic and Abroad during the Recent20 Years.Fan Hongx ia,Shen Heyong,Zhang M in.South China N ormal Universit y,G uangzhou510630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uth ors a ttempt to provide an ov erview of ev olv ements a nd trends in resea rches on psychothera-pies of OCD.Methods Ba sed on finding s a nd discov eries o f resea rches co nducted do mestic a nd abroad on the treatment of O CD during th e recent20years.T he metho d used in this a rticle is bibliog raphical research,which inv olv es an analy sis and summery of abo ut150relativ e articles a nd resea rches.Results Present an overv iew of ev olv ements and tr ends in resea rches on psychotherapies of O CD domestic a nd abroad during the recent20y ea rs.C onclusion A reinforcement o f research on th e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s will be of g rea t sig nifica nce on the interv ention and t rea tment o f OCD.【Key Words】 O CD;Research adv ance;Rev iew;Psychotherapy;Personality facto r;Sa nd-play thera py;Psychanalysis “强迫症”正在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严重问题。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与治疗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与治疗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心理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强迫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成果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强迫症的定义和症状强迫症,又称强迫性障碍,指的是患者困扰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无法摆脱。
其主要特征包括:强迫思维,即无法摆脱的重复、多疑、强迫性念头;强迫行为,指的是不断重复进行的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等。
这些症状对患者造成了明显的困扰,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1. 发展背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对强迫症进行科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心理学家们意识到通过深入研究强迫症可以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些关键问题。
2. 病因研究: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强迫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
遗传研究表明,个体对强迫症的易感性与基因有关。
环境研究则发现,个体在童年时期受到严重的创伤或者有高度压力的环境会增加患上强迫症的风险。
3. 个体差异:心理学家还研究了强迫症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发现强迫症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特征,如强迫症患者的顾虑范围不同、强迫行为的形式和强度各异等。
4. 神经机制: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对于强迫症的神经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大脑内部控制、决策制定和情绪调节等相关区域与强迫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三、强迫症的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最常见有效的强迫症治疗方法之一。
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性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其克服强迫症症状。
其中包括暴露与反应防治(ERP)技术,通过暴露患者于强迫触发物,并阻止其采取强迫行为来减少焦虑。
此外,CBT还强调自我管理技巧的培养和情绪调节方法的应用。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强迫症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
抗抑郁药物和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强迫症症状。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趋势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趋势引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以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为特征。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趋势。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强迫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症状。
最新的研究表明,CBT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
与传统的CBT相比,一些新的疗法形式也开始受到关注。
例如,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CBT-3)强调接受和关注的态度,以及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这些新的疗法形式为强迫症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强迫症的另一种常见治疗方法。
选择适当的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抗抑郁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常用的药物类别。
最新的研究显示,SSRI药物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与单一药物治疗相比,联合药物治疗可能更有效。
神经反馈治疗:神经反馈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监测和调节患者的生物反馈信号来帮助他们改变其心理和生理状态。
最新的研究表明,神经反馈治疗在强迫症治疗中可能具有潜力。
例如,研究人员使用脑电图反馈技术来训练患者增强大脑区域的活动,从而减轻强迫症症状。
虽然这一领域仍处于初级阶段,但神经反馈治疗的发展前景令人充满期待。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研究人员发现,自体免疫疾病与强迫症之间存在关联,这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项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剂可以减轻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个体化治疗:强迫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因此,个体化治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最新的研究表明,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提高治疗效果。
生理学论文生理学论文(1)
生理学论文生理学论文(1)强迫症的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学生姓名专业学号指导教师学院朱鹏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20432124李明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二〇一五年五月摘要: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目前对于强迫症的治疗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精神外科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是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
精神外科治疗应用较少,一般是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失败后采取手术切除。
关键词:强迫症病因症状治疗Abstract: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is a type of anxiety disorder is a group to force and conscious force and anti forced coexist, meaningless, even against intend their own ideas or impulses repeatedly invade patient’s daily life. Patients although to experience these ideas or impulses is source on their own, try to resist, but always can’t control, intense conflict the feel great anxiety and pain, and influence of studying and work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ersonal life. At pres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OCD were divided into psychotherapy and drug treatment, surgical treatment and spirit. Psychotherapy is primarily supportive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al therapy. The spirit of surgical treatment is seldom used, usually in the failure of drugtreatment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after operation.Keywords: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etiology symptoms treatment一、强迫症病因1、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性生活不协调,或由于亲人丧亡,突然惊吓,遭受迫害等等都可能诱发强迫症。
强迫症的治疗进展与研究动态
强迫症的治疗进展与研究动态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遭受强烈的焦虑和困扰。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强迫症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以及最新的研究动态,希望能够为强迫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些参考。
药物治疗是强迫症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常被用于缓解强迫症患者的症状。
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被广泛应用于强迫症的治疗中。
这类药物通过增加脑内5-羟色胺的浓度,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强迫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且存在着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头痛、失眠等。
因此,药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往往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强迫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轻强迫症症状。
其中,暴露与反应阻断(ERP)是CBT的核心技术之一。
ERP通过让患者暴露于引发强迫症症状的刺激,并阻断其强迫行为,帮助患者逐渐降低对于强迫症症状的恐惧和依赖。
研究表明,ERP在减轻强迫症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且其疗效可以长期持续。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外,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神经反馈治疗(neurofeedback therapy)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强迫症的方法。
神经反馈治疗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活动,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反馈信号,帮助患者调节自己的脑功能。
研究显示,神经反馈治疗可以改善强迫症患者的注意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从而减轻其症状。
然而,神经反馈治疗仍处于研究阶段,需要更多的临床实验来验证其疗效。
此外,基因治疗也被认为是未来治疗强迫症的一种可能方向。
研究发现,一些基因与强迫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干预这些基因的表达,有可能影响强迫症的发生和症状的表现。
然而,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总之,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强迫症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强迫症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强迫症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常表现出强迫性思维和行为,导致他们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动。
这种病症对于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功能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强迫症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揭示其病理机制,并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一、遗传因素在强迫症中的作用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系和孪生研究显示,强迫症在家庭中有聚集现象。
若一位家庭成员患有强迫症,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此外,同卵孪生的强迫症患病率较异卵孪生高,这进一步证明了遗传因素的作用。
研究者已经发现了多个可能与强迫症相关的基因,但具体的遗传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二、神经递质在强迫症中的改变研究发现,强迫症与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有关。
其中一项研究发现,患有强迫症的患者体内5-羟色胺(5-HT)的水平较低,而5-HT是一种与情绪和行为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
这一发现表明,低水平的5-HT可能与强迫症的病理机制有关。
此外,谷氨酸和谷氨酸受体的异常也被发现与强迫症有关。
三、脑区功能异常与强迫症的关系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研究脑区在强迫症中的功能异常。
研究表明,患有强迫症的患者在网状结构的前扣带回(ACC)和背侧前额叶皮层(DLPFC)等脑区的活动上显示出异常。
ACC和DLPFC在认知与情绪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而这两个区域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对强迫性思维和行为的无法控制。
四、免疫系统异常与强迫症的关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异常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
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可能导致炎症反应的增强,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强迫症的发生。
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的异常也被认为是强迫症发生的风险因素之一,这为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综上所述,强迫症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显示,遗传因素、神经递质系统、脑区功能异常和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都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进展与研究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进展与研究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反复、无法控制的、强迫性的、刻板的行为和思维。
近年来,针对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神经调节和药物治疗等。
本文将综述强迫症治疗的最新进展与研究。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强迫症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疗法通过让患者了解自己的强迫症症状和心理特点,帮助患者调整负性思维和行为模式,最终实现症状的缓解。
最新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二、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一种新兴的强迫症治疗方法。
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脑神经回路存在异常,而神经调节可以通过刺激或抑制特定区域的神经活动来调整脑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目前,神经调节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强迫症治疗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是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式,可以通过调节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来减轻患者的症状。
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的研发为强迫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四、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已成为强迫症治疗的常见方式。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模式和行为,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最新的研究表明,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对于长期患病的强迫症患者尤为重要。
五、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发展强迫症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疾病,不同患者的症状和病因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最新的研究表明,对于强迫症患者的治疗,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例如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或者是采用神经调节等新型治疗方法。
总结:强迫症治疗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涵盖了认知行为疗法、神经调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联合应用,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等方面。
这些进展为强迫症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并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目录1. 引言2. 强迫症概述3.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3.1 药物治疗3.2 心理治疗4.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进展4.1 新型药物研究4.2 脑刺激技术4.3 虚拟现实治疗5. 强迫症治疗的前景6. 结论1. 引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会出现强烈的焦虑情绪,并经历频繁的重复行为和不必要的思维。
长期以来,针对强迫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强迫症治疗的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强迫症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
2. 强迫症概述强迫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患者会出现频繁而无意义的重复行为和不必要的思维。
强迫症的主要表现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是指反复出现在患者头脑中的不必要的固定念头或冲动,强制患者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
强迫行为是患者为了减轻焦虑情绪而进行的反复行为,如洗手、整理物品等。
强迫症不仅会使患者的生活受到重大影响,还严重干扰了其社交和工作功能。
3.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3.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强迫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抗抑郁药。
SSRI通过增加脑中5-羟色胺的浓度来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减轻强迫症状。
三环抗抑郁药则通过干扰神经递质的再摄取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但对于部分患者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副作用。
3.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强迫症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
CBT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缓解焦虑和减轻强迫症状。
此外,暴露与反应防御治疗(ERP)也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ERP通过让患者逐渐暴露于引发强迫行为的刺激中,同时限制或禁止其进行强迫行为,以促使患者逐渐减少或消除强迫行为。
心理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4.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进展4.1 新型药物研究近年来,针对强迫症的新型药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强迫症的科学研究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强迫症的科学研究新进展与未来展望近年来,强迫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心理疾病。
强迫症是指患者出现多种不可控制的强迫思维和行为的心理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科学界在强迫症的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这些新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基因研究强迫症被认为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因此基因研究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多个与强迫症有关的基因。
通过研究这些基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并发展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未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将为强迫症的治疗带来新的可能性。
2. 神经影像学研究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也为强迫症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通过研究患者的大脑活动,科学家们发现了与强迫症相关的脑区和神经回路。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增加了对强迫症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3. 神经调控疗法目前,强迫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且存在副作用。
因此,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神经调控技术,如深部脑刺激和转导磁刺激。
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技术对于部分强迫症患者的症状缓解有显著效果,为未来治疗手段的丰富提供了希望。
4. 多学科综合研究强迫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涉及到心理、神经、遗传等多个学科。
为了更好地研究强迫症,科学家们开始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合作研究。
例如,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和遗传学家等共同参与强迫症的研究,从而更全面地认识疾病,并开展跨学科的治疗方法。
未来,强迫症的研究方向还有很多。
首先,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寻找更多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和脑区。
其次,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现有的治疗方法,开发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此外,早期诊断和预防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总之,强迫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不断努力,我们相信将来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
强迫症治疗的新趋势与研究进展
强迫症治疗的新趋势与研究进展随着精神健康意识的提高,强迫症治疗的新趋势和研究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病人经常陷入不断重复某些行为或思维的循环中,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和不便。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治疗的新趋势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和帮助。
一、认知行为疗法及其创新发展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强迫症治疗的主流方法。
它通过改变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和行为模式来缓解症状。
近年来,CBT在强迫症治疗中取得了一些创新发展。
其中之一是正念疗法的引入。
正念疗法通过培养患者的觉察力和接纳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强迫症的症状。
研究表明,正念疗法与CBT相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
另一个创新是虚拟现实技术在CBT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患者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触发因素,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来面对和逐渐克服这些触发因素。
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反复暴露和应对,患者可以逐渐减少对强迫症症状的恐惧和回避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除了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也是强迫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近年来,针对强迫症的药物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传统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仍然是一线药物。
然而,一些新型的药物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
例如,谷氨酸拮抗剂被认为对改善强迫症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谷氨酸是神经递质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与强迫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研究显示,通过拮抗谷氨酸的作用,这类药物可以减轻强迫症症状,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此外,远离传统的药物治疗,一些研究还关注基因治疗。
通过研究患者的基因变异,科学家试图开发出针对特定基因的药物,以实现个性化治疗。
这为强迫症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三、心理社会辅助和康复在强迫症治疗中,心理社会辅助和康复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例如,支持性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基因到心理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基因到心理在当今社会,强迫症成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强迫症患者通常表现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导致他们陷入困境。
为了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手段,研究人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不懈努力,包括基因研究和心理研究。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基因到心理。
1. 遗传学研究的突破在强迫症的研究中,遗传学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最新的研究表明,强迫症的发病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通过对强迫症家系的基因分析,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与该疾病相关的基因,例如SLC1A1、SLC25A12和HTR2A等。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从而引发强迫症的发作。
这一研究突破为强迫症治疗的个体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 药物治疗的进展药物治疗是目前强迫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最新的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和特定的抗精神病药物在缓解强迫症症状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选择适合的药物可以有效地减轻强迫症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强迫症的唯一选择,结合其他治疗手段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3.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用于强迫症的治疗中。
最新的研究表明,CBT对于改善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非常有效。
CBT通过重塑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摆脱强迫症的困扰。
在CBT中,患者通过与治疗师的深入交流和专业指导,逐渐学会应对和管理强迫症的症状。
此外,CBT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机制,预防强迫症的复发。
4. 脑神经影像学的突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神经影像学在强迫症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最新的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发现了强迫症患者大脑中与疾病相关的异常活动区域。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理解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更准确地定位患者大脑中的异常区域,医生可以选择更切合实际的治疗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迫症(OCD)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等,患者痛苦程度及求治欲望强烈,探讨其病因有助于临床医生寻找新的思路来治疗。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其病因的研究进展。
1强迫症的流行病学国外关于OCD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比较丰富和深入,Weissman等[1]1994年报道的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包括美国ECA研究在内的7项研究,得到OCD的终身患病率为1.9%~ 2.5%,年发病率为1.1%~1.8%,与加拿大、葡萄牙、朝鲜、新西兰等国家相似,而在美国黑人、西班牙、我国大陆和台湾总患病率和年发病率均较低(0.9%~0.4%),这些差异可能与地区文化因素、诊断标准及资料的可靠性有关。
调查研究发现,女性平均患病率高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18~25岁之间[2]。
2OCD发病心理学机制2.1OCD的人格特征:庞道记等[3]在研究中则更具体地说明了OCD与强迫人格有一定关系,并提示,OCD患者有抑郁情绪,缺乏自信,焦虑、紧张、追求完美、不安全、敏感多疑、不适应、自卑、自责、强迫观念、刻板等,与强迫人格突出表现不安全感、不完善感、小心多疑、尽善尽美、优柔寡断,既严于律己又苛求别人,做事一丝不苟,难得通融等”的观点一致。
另外,OCD患者人格特征除了强迫人格外,常常共患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
史尧胜[4]摘译的“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中指出,OCD不伴人格障碍是少见的亚型,绝大部分临床病例共患人格障碍,最常见的为强迫型、回避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
王振等[5]研究则发现,共患人格障碍与OCD的难治性可能有一定关系。
从有关研究中OCD患者MMPI基本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OCD主要负荷4个人格因子,即神经质:反映患者具有神经症性症状;精神质:反映患者存在严重的不能适应现实的心理特征,具有精神病性症状;多疑因子:反映患者存在敏感、多疑、情绪不稳等心理特征;社会内向因子:反映患者社交内向性、自恋、敏感被动、退缩等心理特征[6]。
此结果进一步说明OCD患者人格及心理特征复杂,除OCD状外,往往还伴有其他类型神经症症状,一过性精神病性症状及人格障碍等,有关的结论获得了国外有关OCD研究的支持。
由此可见,强迫症状作为可观察到的表现有着复杂的人格基础,其病情演变当属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增加了OCD的难治性,矫正起来比较棘手。
2.2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人格的健康与完善起着积极地作用。
家庭环境不良会造成个体人格形成的偏差,既往研究发现[7],长期不良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及人格障碍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
有研究[8]从家庭环境角度来研究OCD的发病原因,发现OCD患者家庭环境往往是非良性的。
曾昭祥等[9]研究发现OCD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及娱乐性评分偏低,而矛盾性及控制性评分偏高,提示OCD患者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情感表达受限、缺乏文化娱乐活动和高矛盾性、高控制性,这些不良因素在OCD的发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有报道[10]认为,父母过于频繁、严厉的惩罚、责骂和苛刻的要求,促使子女形成“高道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这时,子女在评价自身的行为、态度和欲望时,往往过分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的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谴责。
也有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存在着父母对他们拒绝,缺少父母的情感温暖以及父母的惩罚较多,这些不良因素如同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一样,在OCD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防御机制:经典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防御方式的动用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特殊的防御方式可能和疾病或症状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来分析,OCD患者的特定心理防御方式可以反映其病理心理现象,国外对OCD等几种焦虑障碍的防御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每种焦虑障碍都有各自的防御方式,如OCD患者较少使用幽默,较多使用解除、投射和潜意呈现防御机制;曾昭祥等[9]研究发现OCD患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如投射、潜意、呈现、幻想、退缩、躯体化及中间型防御机制中的解除、制止及假性利他,而较少使用成熟型防御机制。
这与林雄标等[11]研究的结果一致。
这些研究提示,OCD患者常常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感受、欲望或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或遇到挫折或不能有效地控制情景时容易抱怨,以获得他人的同情,并且对挫折不能勇敢面对,采取回避、退缩的方式以逃避现实解除内心痛苦。
OCD患者所采取的防御方式并不能真正为其解决问题,不能把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到最低限度,也不能把挫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反而使其陷入强迫与反强迫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
除了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OCD的病因,很多研究力图从生理学角度来揭示强迫症的病因。
目前的研究有免疫学、脑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3神经生化机制研究3.15-HT系统:早期发现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米嗪对OCD治疗有效,而氯丙米嗪是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RI),这给OCD的生化研究注入了很大动力。
5-HT再摄取抑制剂氯丙米嗪治疗有效的儿童与青少年强迫症患者,治疗前血小板5-HT浓度较高,治疗显效后,血小板5-HT浓度明显下降,表明OCD的确存在5-HT系统异常。
3.2DA系统异常: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支持5-HT系统在OCD发病中发挥独特作用。
40%的OCD患者对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治疗无效或疗效不明显。
多巴胺(DA)系统可能在OCD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OCD动物模型显示DA可导致动物产生刻板行为。
长期给老鼠服用DA拮抗剂喹吡罗,产生强迫性核查。
Harvey等[12]给予豚鼠口服肌醇12周,结果豚鼠出现自动行为和刻板行为,同时测出服用肌醇使纹状体D(2)受体密度升高,5-HT受体密度增加却不明显。
这提示D(2)受体密度上调在肌醇诱发行为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可能还有其他的神经生化系统参与OCD的发病机制。
如阿片肽、类固醇、催产素和抗利尿强迫症病因研究进展鲁春(东海县人民医院,江苏东海222300)文章编号:1009-5519(2010)08-1175-02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激素。
4免疫学机制4.1OCD与链球菌感染:目前研究表明: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小儿自身性免疫神经精神疾病(PANDAS)的一些亚型,如强迫症和Tourette综合征可能是抗链球菌抗体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造成的。
如Asbahr等[13]评价了30例患小舞蹈病的风湿热儿童及20例未患小舞蹈病的风湿热儿童,发现在前者21例OCD突然出现并且在风湿热起病2个月时达到了高峰,后者无出现。
4.2OCD与免疫细胞:有研究发现,免疫细胞可能会对强迫症的发病起作用。
Mrazziti等[14]比较成人OCD患者与正常者对照免疫细胞的差别,结果发现OCD患者其CD8+(细胞)明显增多,而CD4+ (细胞)明显减少,CD4+/CD8+比例降低,没有发现强迫症严重程度与免疫细胞之间的联系。
惊恐障碍患者CD4+也降低,强迫症与之有相同的异常表现,这说明Th细胞与精神病性焦虑有关。
4.3OCD与自身抗体:国外研究显示,自身神经元抗体可能会引起OCD。
分析2例儿童OCD患者,发现60%患者抗神经元抗体呈强阳性(尾状核和丘脑底核)。
有学者将19例OCD患者与19例多动症患者进行对比,发现OCD组抗尾状核及豆状核抗体明显升高。
另外,通过MRI观察到小舞蹈病及OCD患者的尾状核体积增大,这是在基底核处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造成的。
关于OCD与免疫学相关性研究,目前尚不成熟,但是以上研究为OCD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并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5脑功能改变5.1功能磁共振研究:国外有些相关研究将fMRI技术用于探索OCD病人的各种状态,包括:对OCD患者静息状态与症状激发状态的比较研究;不同等级的OCD症状的fMRI研究;对OCD患者治疗前后大脑变化的比较研究[15]。
尽管研究结果并非完全一致,但通过对OCD的功能磁共振研究的文献的回顾,发现异常的脑区主要包括额叶皮层、旁边缘叶(前扣带回、颞叶皮质、岛回皮质)、边缘叶(杏仁核)、纹状体(尤其尾状核)和丘脑,故认为皮层-纹状体神经环路构成了OCD 的症状学基础。
总之,fMRI研究表明OCD脑活动异常,并有较多研究提示额叶功能的改变,与结构性脑显像及其它功能性脑影像研究资料相一致[16]。
5.2脑电图研究:有研究发现OCD患者睡眠脑电图与抑郁症患者睡眠脑电图有着相似的病理改变,也存在睡眠潜伏期长、醒觉时间延长、觉睡比高、睡眠第一阶段百分比高等表现,基于此,与抑郁症患者病因相似,推测OCD者存在的睡眠异常现象,可能与OCD患者中的脑生化机制功能障碍有关,如5-HT功能的异常,从而使睡眠的发生受到了影响[17]。
5.3事件相关电位:OCD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也发现了其特异性改变,庄丽频等[18]研究发现:正常人与OCD组相比,潜伏期P2、N2、P3,波幅N1、P2、N2、P3差异有显著性。
OCD患者在P300地形分布图上表现为失去正态分布,颅顶区能量下降为其主要表现。
王晓燕等[19]研究发现,OCD组和正常对照相比在NOGO 任务中额区电极记录点所记录到的P3波幅显著降低,该成分波幅变化可能与OCD患者额叶抑制功能改变相关,但这种改变究竟涉及怎样的神经电生理机制有待进一步证实。
该实验结果支持NOGO-P3是与额叶反应抑制功能有关的REP成分的假设。
6小结强迫症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上述各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有些局限,但这些研究有助于临床工作人员加深对强迫症的了解,从而为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1]Weissman MM,BlandRC,CaninoGJ,et al.Thecrossnationa epidemiology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J Clin Psychiatry1994,55(suppl3):5.[2]Horwath E,weissman MM.The epidemiology and cross national pre-sentation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Psychiatr Clin NortAm,2000,23(3):493.[3]庞道记,蔡翠英.少儿强迫症23例心理治疗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3):173.[4]史尧胜.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9,26(2):123.[5]王振,肖泽萍.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6.[6]周云飞,张亚林,雷英,等.强迫症的人格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2):138.[7]高成阁,纪术茂.强迫症的临床特征及人格类型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1.[8]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等.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08.[9]曾昭祥,刘琳.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及其家庭因素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6,19(4):193.[10]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97. [11]林雄标.强迫症病人的心理防御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14.[12]Harvey BH,SwedoSE,LeonardHL,et al.P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ic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streptococcal infections(PANDAS):a clinical of the first fifty cases[J].Am J Psychiatry,1998,155:264.[13]Asbahr FR,Negrao AB,GentilV,et al.Obsessive-compulsive andrelated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rheumatic feverwith and without chorea:a prospective6months study[J].Am J Psy-chiatry,1998,155:1122.[14]Marazziti D,PrestaS,PfannerC,et al.Immunological alternation inadult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Biol Psychiatry,1999,46:810.[15]RavindranAV,GriffithsJ,MeraliZ.Circulating lymphocyte subsets in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major depression and normal control[J].J Affect Disordr,1999,52:1.[16]蒋文晖,肖泽萍.强迫症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4):233.[17]孙学礼,杨彦春,刘协和,等.强迫性神经症的睡眠实验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3):163.[18]庄丽频,冯永铭,陈毓麒,等.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比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3,15(8):457.[19]王晓燕,陈斌,朱熊兆,等.强迫症患者GO/NOGO任务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4):276.收稿日期:200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