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575ac6c276eeaeaad1f330bd.png)
3、地质因素 (1)岩石的成分 岩石的成分影响岩石的溶解度。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 (2)岩石的结构 影响岩石的相对溶解度,以及影响岩石的透水性。 (3)地质构造 岩层的产状和破裂可控制溶岩作用的方向和强度。
岩溶地貌
一、地上:溶沟与石芽 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侵蚀而成,宽十几厘米 至几百厘米,深几厘米至数米,底部常充填泥土或碎屑。
岩溶地貌
李凯
一、岩溶地貌的概念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 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 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我国亦称岩溶地 貌。 二、岩溶地貌的分布 可溶性岩石的分布很广,在世界上占陆地面积的10.2%;我 国岩溶地貌分布广泛,面积约125×104Km,西南地区约占全国 分布面积的一半。
石芽:为蚀余产物,亚热带厚层纯石灰岩上发育形体高大 的石芽常高达数十米,称为石林。
二、地下岩溶地貌 1、洞穴 又称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 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 2、洞穴堆积地貌 (1)化学堆积物 可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坝、泉华等。 (2)机械堆积 洞穴中的机械堆积物有河流沉积、湖泊沉积和崩塌沉积。 (3)生物堆积 有史前人类活动的堆积,还有鸟类和蝙蝠的粪便堆积。 3、地下河与岩溶泉 地下河:是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 岩溶泉:有泉水出露的出口。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岩溶地貌与经济建设
岩溶地貌是一种很好的旅游资源,也是地下水、铝土矿、 砂矿、油气的储存场所,同时亦可引起地貌灾害。
岩溶作用
一、岩溶作用的概念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和化合)
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的崩塌和堆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76ac2d62a32d7375a41780e7.png)
峰丛是指连座的石灰岩山(丘)峰。
越南下龙湾
桂林
越南下龙湾
峰林则是成群的石灰岩山(丘)峰。 广西桂林
石灰岩峰相对高度100-200m,坡倾角 大于45°。成串的石灰岩峰常依构造线 方向排列。 中国桂林、阳朔、贵阳、柳州等地有典 型的峰林,国外学者称为塔状喀斯特 (Tower karst)、中国式喀斯特等,并认 为这种类型的喀斯特发育与低地的季节 性淹没有关。
第五节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 是由岩溶作用而形成的一种 奇特现象。
在我国,以前也称作喀斯特, 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区 昂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 斯特改为岩溶。大多数学者 认为: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 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 改造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 现象和地貌现象。
越南下龙湾
第五节 岩溶地貌
溶蚀剥蚀速度 (mm/1000a)
450 300 200 160 100 80 80
当地气候特征
热、湿 牙买加 西爱尔兰 暖、湿 东英格兰查尔克 冷、干 暖、干
溶蚀剥蚀速度 (mm/1000a)
80 72 55 45 25 14 6
上表中的溶蚀剥蚀估算,特别鲜明地反映了温度与水中CO2的含量 和CaCO3溶解度的关系。
白云岩类
结构特征
CaO/MgO
细晶生物微粒结构 隐晶质向镶嵌结构过渡
2.13 1.44
细晶及隐晶质镶嵌结构 1.65
中晶及细晶质镶嵌结构 1.53
中晶质镶嵌结构
1.36
中粗粒镶嵌结构具溶孔 1.73
相对溶解度
1.09 0.88 0.85 0.71 0.66 0.65
(2)岩石的透水性
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裂隙度对岩石的透水性影响最大。它的大小与岩石 的构造、纯度和厚度等有关。背斜轴部或破碎带中 的灰岩因张性破裂构造密集,透水性强,有利于地 下水运动而易被溶蚀,发育典型的喀斯特;石灰岩 比白云岩(白云石,CaMg[CO3]2)又比硅质灰岩 易受溶蚀。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8e48984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1.png)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喀斯特地区。
它的特点是地表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地下水通过地下溶洞和地下河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钙碱矿物质反应,生成了溶解性很强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岩石中的碳酸钙逐渐被溶解,形成了大量的溶洞和地下河道。
而这些溶洞和地下河道的形成,又加速了地下水的流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岩溶系统。
在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呈现出独特的景观特点。
首先是溶洞,这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
溶洞内常常有丰富多样的钟乳石、石笋等石灰岩溶蚀产物,宛如一个幻境。
其次是地下河道,这些地下河道常常宽阔而深远,水流湍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还有一些地下河道的出口形成了天坑,形状各异,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漏斗,令人叹为观止。
岩溶地貌还有一些其他的景观特点,如岩溶塌陷、岩溶峰林等。
岩溶塌陷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而形成的。
当地下溶洞被长时间的水侵蚀后,地表上的岩层会发生塌陷,形成一个个突出的凹陷区域。
而岩溶峰林则是由于地表的岩石在长时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山峰和岩柱。
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观,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岩溶地区的地下河道可以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提供给周边地区的居民使用。
同时,岩溶地貌也为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提供了研究的对象,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地质构造的变迁。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它的形成过程既神奇又复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探索的乐趣。
希望大家能够亲自去体验一下岩溶地貌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第四章 岩溶地貌
![第四章 岩溶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e14a9ca6d1f34693daef3eb5.png)
2002年2月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王继尧 21
中国岩溶类型 我国岩溶类型较多,根据成因、形态组合 及发育程度,划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一)以溶蚀作用为主的热带岩溶类型 由于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量丰富,植被 茂密,溶蚀作用特别强烈。这些地方地下及地 表岩溶均较发育。地表岩溶形态组合以峰林地 形及溶蚀洼地为其主要特征,地下溶洞相互贯 通,形成复杂的溶洞系统。典型地区如广西桂 西、桂西北以峰丛地形为主,并有溶蚀洼地、 漏斗、落水洞;峰林地形以桂林最为典型。
2002年2月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王继尧
26
第六章
冰川和冻土地貌
极地和高山,年平均温度常年在0度以下。 积雪压实、加厚,经过物理变化形成具有可塑 性的冰川冰,冰川冰在自身压力作用下沿斜坡 向下流动,这种运动的冰体称为冰川。 全球冰川覆盖面积1550万平方公里,占陆 地总面积的10%,占全球淡水的85%,全球冰川 全部融化,将使海面升高66米。 冻土:极地、亚极地、中低纬度的高山,降 水少,地表不能成冰,水分渗入地下形成冻土。
2002年2月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王继尧 22
(二)以溶蚀-侵蚀作用为主的温带岩溶类型 温带的气温及雨量虽然也都适合岩的发育, 但受到一定的限制。地表地形仍与非岩溶区相 似,以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为主。地表岩溶地 貌仅以干谷为主要特征。而地下岩溶作用却较 强烈地进行。如岩溶裂隙十分发育,因此形成 北方岩溶的最明显特征-岩溶泉。典型地区以 山东济南泉城,有 72 处名泉,全部涌水量约 4.2立方米/秒。山西高原的深切河谷及山前地 带有大型泉,如娘子关等地。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b1acca956bec0975f465e2ea.png)
二 溶蚀作用的基本过程 (一)溶蚀作用及其化学机制
溶蚀作用是指水通过化学作用对矿物和岩石的破坏作 用。化学作用主要有溶解、水解、水合、碳酸化及氧化等。 其中水对可溶岩的溶解和水解十分普遍。
大气中的CO2与水化合后即成为碳酸: CO2+H2O H2CO3 H++CaCO3 H2CO3 H++HCO3HCO3-+Ca2+ 2HCO3-+Ca2+
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对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 (Karst)石灰岩高原进行研究,并于 1893年正式“karst'’ 来概括喀斯特高原的地貌景观。自此Karst一词渐被世 界各国学者所接受。
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1966年2月, 桂林),建议在我国使用“岩溶”一词,并把它作为 Karst的汉语同义语。
我国不同气候带的碳酸盐岩溶蚀量
地 区 气候带 年降水量(毫米) 400-600 1 000—1 200 1 271 1 734 1 500—2000 年平均气温(℃) 6 8 6~8 12~15 15.6 15.1 20~22 年溶蚀量(毫米) 0 02—0 03 0.02—0.03 0.06 0.036 0.051 0.12~0.3
第二节 岩 溶 作 用
一 岩溶作用的概念
岩溶地貌由岩溶作用所成,岩溶作用主要是指水对可溶 岩石的溶蚀、冲蚀、崩塌和沉积的总称。作用有物理的,也 溶蚀、冲蚀、崩塌和沉 溶蚀 有化学的,但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物理作用为次。岩溶作 用的空间十分广阔,既在地表也在地下,从而造成了丰富多 彩的地表与地下地貌。
河北西北部 暖温带半干旱区 湖北三峡 黔北务川 滇东罗平 广西中部 中亚热带湿润区 中亚热带湿润区 中亚热带湿润区 南亚热带湿润区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33a3b5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06.png)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岩溶地貌是指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在地质过程中溶解、侵蚀和崩塌而形成的地形、地貌。
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的作用,岩溶地貌常常具有洞穴、溶洞、地下河、地下水道、喀斯特盆地等特征。
岩溶地貌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如下:1.岩层类型:岩溶地貌通常由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组成。
这些岩石易受化学侵蚀作用,并形成特殊的地形。
2.地表形态:岩溶地貌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地表上出现洞穴、溶洞、风化坑、峡谷、塌陷等特殊形态。
例如,喀斯特地貌中的喀斯特塌陷、喀斯特地貌中的山峰、风化洞等特殊地形是岩溶地貌的标志。
3.裂隙和缝隙: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裂隙和缝隙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裂隙和缝隙通常是地下水的通道,地下水可以通过溶解岩石来创造地下洞穴和地下水道。
4.风化和侵蚀作用:岩溶地貌通常是由地下水的溶解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地下水中的溶解了许多溶质,如钙、镁等离子,通过溶解力来侵蚀岩层,形成喀斯特地貌。
5.地下水系统:岩溶地貌中通常有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如地下河流、地下水道和喀斯特盆地等。
这些地下水系统是岩溶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6.沉积物和溶蚀物质:岩溶地貌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大量的沉积和溶蚀作用。
沉积物可以是钙化的沉积物、钢化的沉积物、碳酸盐沉积物等。
溶蚀物质可以是溶化岩层、岩石片段、溶解了的岩石矿物等。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岩层类型、地表形态、裂隙和缝隙、风化和侵蚀作用、地下水系统以及沉积物和溶蚀物质等因素。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确定一处地点是否为岩溶地貌,进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b349f748f01dc281e53af0af.png)
4.6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bc7b014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f.png)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大理石、石膏等溶解性岩石地区。
以下是对岩溶地貌的详细介绍:1. 定义: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水在溶解性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等形成的地表地貌。
在岩溶地貌中,水通过溶解岩石表面的溶解孔洞和裂隙,进而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2. 特征:岩溶地貌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溶蚀地貌: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溶解,形成溶洞、溶壑、溶谷等地貌。
这些地貌特征通常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如钟乳石、石笋等。
- 塌陷地貌:溶洞或溶壑的天花板或地面因为溶蚀而发生崩塌,形成塌陷洞、塌陷丘等地貌。
- 地下河谷:地下溶洞中的水流形成地下河谷,有时会形成地下河流。
- 岩溶塌陷:溶蚀作用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进而引发地表地面塌陷。
3. 主要地貌类型:- 溶洞: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
溶洞内部通常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溶蚀物形成的景观。
- 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中最典型的类型,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如石峰、石林、溶洞群、地下河等。
- 溶谷: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溶蚀沟谷。
- 塌陷地貌:由于溶洞或溶壑地表或地下部分的崩塌而形成的地表塌陷地貌。
- 岩溶小丘: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圆顶状小丘,通常由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组成。
4. 分布: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石灰岩地区较为常见。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广泛,如贵州黔南地区的黔南喀斯特地貌、广西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等。
岩溶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地质学家的关注。
同时,岩溶地貌也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域,对地下水的储存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e2d345502b160b4e767fcfaf.png)
伯利兹大蓝洞
越南下龙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 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 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 泉华。贵州著名景点安顺龙宫和织金县的织金洞就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 杰作
开发利用: 喀斯特地区地表异常缺水和多洪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但地下水蕴藏丰富,径流系数在 热带喀斯特区域为50~80%。亚热带喀斯特区域为30~40%,温带为10~20%。在华北一些石灰岩 分布地区,地下水在山前以泉的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河南辉县的百泉、山西太原的 晋祠泉、济南的趵突泉等。 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泉,对工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泉堵地下 河,钻井提水等方法可解决工农业用水。地下河纵剖面呈阶梯状,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筑坝 发电。如云南丘北六郎洞水电站,是国第1座利用地下河的水电站。湘、黔也利用这种优越条件 建造了多座400千瓦以上的地下水电站。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库渗漏,对坝体、交 通线和厂矿建筑等构成不稳定的因素。研究和探测地下洞穴的分布,及时采取措施,是喀斯特地 区建设成功的关键。喀斯特地区有丰富的矿床,例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石膏和岩盐等。 在喀斯特剥蚀面上和洼地中沉积有铝土矿,古溶洞和裂罅中沉积有铅、锌、硫化物、汞等砂矿体, 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油和天然气的良好场所,华北地区的一些油田就是位于喀斯特区域。有些溶 洞可作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 旅游景点: 中国喀斯特发育的多轮回和地带性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巧夺 天工的洞穴奇景,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资源。桂林山水(见桂林市)、云南石林、四川九寨沟(见九寨沟 自然风景区)、贵州黄果树(见黄果树瀑布)、济南趵突泉和北京附近的拒马河等都已成为闻名于世 的游览胜地。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e8e8917ff242336c1eb95ec8.png)
成因原理:
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 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 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 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 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 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 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 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 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 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 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 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 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2.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 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 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 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 断扩大的2.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 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 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 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 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 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 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 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 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 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在 水库大坝选址时应尽量避 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 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 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 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 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 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 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 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 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 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 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 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 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
地表地貌
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 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 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 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 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 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带分布较广,黄龙 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 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 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 南较为常见。
岩溶(喀斯特)地貌
![岩溶(喀斯特)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9d9ce46e561252d380eb6e7c.png)
第三节岩溶(喀斯特)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
凡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作用叫岩溶作用。
岩溶作用包括化学过程(溶蚀和沉淀)和机械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坍陷和堆积等)。
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为岩溶地貌或喀斯特地貌。
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广泛,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为最普遍。
西南地区的岩溶区面积就有55×104km2。
一、岩溶作用(一)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岩溶作用主要是水与可溶性岩石之间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
这种过程又为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创造了条件。
就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而言,当水中含有CO2时,溶解能力就大为提高。
CO2与水化合成碳酸,碳酸电解析出H+离子,与石灰岩中的离子起化学作用:这种离子状态的溶解物质()随水流排泄而流失。
上述化学反应过程是可逆的,如果空气中CO2减少,或者水中游离CO2减少时,化合的CO2就要向相反方向转化,使水中碳酸含量减少,这时CaCO3就要发生沉淀作用。
水中CO2的含量随空气中CO2的分压加大而增加,随水温增加而减小。
但温度的升高可加速化学反应。
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约提高一倍。
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大量CO2,所以土壤中CO2的含量大大高于大气中的含量。
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竹林中,土壤中CO2含量更高,可比大气中的含量多数十倍。
(二)岩性与构造条件可溶性岩石可分为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硫酸盐类(石膏、硬石膏)和卤化物盐类(岩盐、钾盐)。
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硫酸盐类次之,碳酸盐类最小。
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
泥灰岩中除方解石外还含有大量不溶解粘土。
白云岩以白云石为主。
一般说来,石灰岩比白云岩易受溶蚀,白云岩又比泥灰岩易受溶蚀。
地质构造对溶岩的发育有密切关系。
从大地构造来看,地台区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广,岩性变化小,单层厚度大,有利于岩溶的发育。
而地槽区的岩性很不稳定,多紧密褶皱,岩溶发育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石灰岩地层中节理发育的地段以及区域性的大断裂带(特别是张性断裂),岩溶比较发育。
一岩溶地貌的特征
![一岩溶地貌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830a193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8.png)
一岩溶地貌的特征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在岩石中形成的地貌类型。
它是地球表面上最广泛分布的地貌类型之一,经常出现在石灰岩、石膏、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的地区。
下面将详细介绍岩溶地貌的特征。
1.洞穴系统:岩溶地貌最著名的特征就是洞穴系统,也被称为岩溶洞穴。
这些洞穴通常是由地下水侵蚀岩层形成的。
洞穴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从狭长的通道,到宽敞的大厅,再到复杂的洞穴系统,形态各异。
有些洞穴中可见钟乳石、石笋等溶蚀物。
2.地下河流:岩溶地貌中的地下水经过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河流。
这些地下河流可能非常宽广,它们为形成洞穴提供了侵蚀力量。
地下河流通常贯穿整个岩溶地区,形成复杂的地下水系。
3.喀斯特塌陷:在岩溶地区,地下岩石溶蚀后,地表可能会发生塌陷现象,形成不规则的凹陷地形。
这些凹陷地形常被称为喀斯特塌陷,通常有深度较浅的漏斗状坑洞或大面积的平原形成。
4.喀斯特断崖:岩溶地貌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喀斯特断崖。
断崖是由地下水侵蚀岩石层所形成的陡峭崖壁,常出现在河流附近。
这些断崖可能高耸陡峭,给人以壮观的视觉效果。
著名的喀斯特地区如中国的桂林、美国的大峡谷就有大量的喀斯特断崖。
5.突出地形:岩溶地貌中还经常出现突出地形,如岩溶塔、天坑等。
岩溶塔是由溶蚀作用侵蚀周围地层而形成的孤立的峰状地形。
天坑则是地表坍塌形成的凹陷地形,通常有深度很大,可以看到地下岩层。
这些突出地形形态各异,具有特殊的地貌景观。
6.岩溶地形的多样性:岩溶地貌的形态多种多样,不仅有洞穴、地下河流等地下形态,还有突出地形、喀斯特塌陷、喀斯特断崖等地表形态。
这使得岩溶地貌区的地貌景观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具有洞穴系统、地下河流、喀斯特塌陷、喀斯特断崖、突出地形等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的特点使其成为自然科学和旅游业研究的重点领域。
另外,岩溶地貌还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保护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对于地质学和环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岩溶地貌》课件
![《岩溶地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ed06f1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1c.png)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措施:建立自 然保护区,限制游 客数量,加强环境 保护
可持续发展:合理 规划旅游线路,推 广绿色旅游,提高 游客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推广生 态旅游,保护自然 环境,提高游客体 验
社区参与:鼓励当 地居民参与旅游开 发,提高旅游收入 ,促进社区可持续 发展
岩溶地貌的研究意义
峰丛型岩溶地貌
形成原因:石灰岩受到雨水 侵蚀,形成峰丛
特点:山峰林立,形态各异
分布地区:中国西南地区, 如广西、贵州等地
旅游价值:峰丛型岩溶地貌 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是旅
游胜地
岩溶地貌的景观特征
第四章
奇峰异石
形态各异:山峰、石柱、石笋等形态各异,具有独特的美感
色彩丰富:由于岩石中含有不同的矿物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
文化旅游:与当 地文化相结合, 如民俗、历史遗 迹等
探险旅游:具有 挑战性的探险活 动,如攀岩、洞 穴探险等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自然景观:独特的地貌景观,如溶洞、石林等 探险活动:开展洞穴探险、攀岩等户外活动 文化体验: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体验传统生活方式 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如观鸟、观植物等
石林型岩溶地 貌的形成过程: 石灰岩受到地 下水的侵蚀、 溶解、搬运和
沉积作用
石林型岩溶地 貌的特点:石 林林立,形态 各异,具有很 高的观赏价值
石林型岩溶地 貌的分布:主 要分布在中国 云南、贵州等 地,以及东南 亚、欧洲等地
区
地下河型岩溶地貌
形成原因:地 下水长期侵蚀 石灰岩,形成
地下河
特点:地下河 型岩溶地貌具 有独特的地下 水系,水流量 大,水质清澈
的发生。
岩溶地貌的研究 可以为地质灾害 防治提供科学依 据,如确定地质 灾害易发区、制 定防治措施等。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d082fd9c2cc58bd63086bd40.png)
(四)寒带的岩溶地貌 寒带气温低,结冰期长和冻土分布,都极
大地限制了地表水的活动和地下水的补给,从 而削弱了岩溶作用的进行。虽然没冻结的低温 水能溶入较多的CO2,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石 灰岩的溶解量,但因低温减弱了化学反应速度, 所以总的溶蚀强度低于热带,但高于干旱带。
(五)、干旱带的岩溶地貌 该带年降水量很少,风力强蒸发大,地表径
盲谷
盲谷 河流
五、地下岩溶地貌
1、溶洞: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 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
2.洞穴堆积物
(1)化学沉积
Ca(HCO3)2
CaCO3+CO2 +H2O
• 地下水沿着石灰岩细小的孔隙和裂隙流动时,CaCO3
分解为Ca2+和HCO3-离子,随水流走,当水进入洞穴
时,CO2分压力降低和温度升高,水中CO2逸出,
洪水位
平水位
水平循环带(饱水带)
• 为最低岩溶水位以下,受主要排水河道所控制的饱水层。 可分为两个亚带:
水平流动亚带:地下水流呈大致平行方向流向河谷,水平 岩溶通道发育。
虹吸式流动亚带:位于河床以下,具有承压性,水流以虹 吸管式沿裂隙向谷底减压区排泄。
深部循环带(滞流带)
• 地下水的运动不受当地河流基准面的影响,而 受地质条件控制,流向更远更低的区域侵蚀基 准面方向。
一、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与垂直分带性 (一)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 • 岩性相间带 • 构造发育带
沿层面发育的层状溶洞石窟
背斜核部滑脱溶蚀洞穴
沿断裂交汇带发育的溶洞
牛鼻洞
溶洞相间不相通
(二)岩溶发育的垂直分带性
岩溶水的垂直分带
①垂直循环带; ②季节变动带; ③水平循环带; ④深部循环带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0a741c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b.png)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一、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1. 岩石溶蚀:岩溶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含有碳酸盐(如石灰岩)的岩石在地下水体的侵蚀作用下溶解形成的。
地下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的碳酸水溶液,能够溶解碳酸盐类岩石,使其逐渐溶解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地貌。
2. 溶蚀剥蚀:地下水侵蚀岩石时,会将部分岩石溶解并带走,形成新的地表地貌,如溶洞、天坑、喀斯特峰林等。
同时,溶洞内的岩石也会因为重力、水流等作用而剥蚀、崩塌,形成新的地表地貌。
3. 沉积沉穿: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仅是溶蚀作用,沉积和沉穿也是重要的地表地貌形成因素。
地下洞穴中的流水会沉积出石笋、石柱等地貌形态,而地下河也会在地面下方形成新的河流地貌。
4. 气象侵蚀:气象因素如风、雨、雪等也会对岩溶地貌进行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地貌形态,如风化致密的砂岩、风化碳酸盐岩等。
以上是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地下水体的溶蚀作用、剥蚀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气象因素的侵蚀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地表形态。
二、岩溶地貌的地质构造1. 石灰岩地貌:石灰岩是岩溶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由于其易溶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表地貌形态,如溶洞、石笋、石柱等。
同时,石灰岩也容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等问题,对人类活动有一定影响。
2. 盐岩地貌:盐岩是另一种易溶的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下形成了盐穴、盐洞等地貌形态,丰富了岩溶地貌的地质构造。
3. 石膏岩地貌:石膏岩是又一种常见的易溶岩石,在地下水体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石膏坑洞、石膏瀑布等地表地貌形态。
以上是岩溶地貌中常见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构造,这些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
三、岩溶地貌的特征1. 地表地貌形态:岩溶地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如溶洞、石笋、石柱、喀斯特地貌等,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2. 地下地貌形态:岩溶地貌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还有复杂的地下地貌形态,如地下溶洞、地下河、地下盐穴等。
3. 生物多样性:岩溶地貌的地表和地下环境形态多样,适宜各种生物生长,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岩溶地貌名词解释
![岩溶地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7184a6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e.png)
岩溶地貌名词解释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
凡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统称为岩溶地貌,如石芽、溶沟、溶斗、峰林、溶洞等。
这类地貌虽在各种可溶性岩石(严格地说是易溶性岩石)中都有表现,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硬石膏和岩盐分布区,但碳酸盐类岩石分布最广,岩溶地貌也最为发育。
有些碎屑岩,由于含有大量的钙质胶结物,也能形成一些岩溶地貌。
在黄土中由于地下水的机械侵蚀作用(潜蚀),冻土中由于热力的融化作用,均可形成类似岩溶地貌的一些现象,诸如黄土中的陷穴、管道;冰川表面的冰塔与冰洞统称类岩溶地貌,曾称为假喀斯特和热喀斯特。
它们主要是以物理潜蚀作用为主,而不是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因此应属另一类型的地貌,如潜蚀地貌、塌陷地貌、融陷地貌和冰融地貌等。
岩溶地貌与各种工程建筑有密切
关系,既有危害的方面,如溶洞、暗河、落水洞等的存在可能造成水库、坝下或坝肩的渗漏,影响坝基、桥基、厂基的稳定,导致隧洞、地下厂房、坑道的涌水等;但也有有利的方面,如岩溶水可作为山区重要供水水源,某些大型干溶洞可用做天然的地下仓库和地下厂房及旅游胜地等。
利用岩溶首先应调查研究其发育的规律,结合工程建筑特点,针对其主要危害采取相应措施,如水工建筑方面,为了防渗对岩溶大通道采取围隔、堵塞、回填,对小通道采用灌浆、铺盖、淤积等;铁路方面路基采用填堵、加盖、跨拱、引排,隧洞采用衬砌、引排、截导、架桥等措施。
中国岩溶地貌分布极广,但因气候条件和岩性差异,造成岩溶地貌的地区性特征也不同,如华南地区气候湿热,厚层灰岩出露区,岩溶充分发育,多形成以峰林为代表的裸露型岩溶地貌;而华北地区因气候较干燥,厚层灰岩区多形成以常态山为代表的岩溶地貌。
简述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
![简述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e1f8d6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e.png)
简述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
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其特点是形状奇特、多姿多彩、变幻莫测。
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包括:
1.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的代表类型,主要由碳酸盐岩在化
学溶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形成。
其特点是石灰岩地表上布满了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的洞穴、峰丘、潭池、峡谷等地貌形态。
2.石漠化地貌:石漠化地貌是由于人类开垦、过度放牧等活动导致的土地
退化现象,表现为土地被石头或裸露的岩石所覆盖,地表无法生长植被,
形成裸露的石质地貌。
3.风蚀地貌:风蚀地貌是由风力作用下的物理侵蚀和化学风化而形成的地
貌,如沙丘、沙漠、风蚀石林等。
4.溶洞地貌:溶洞地貌是岩溶地貌中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主要由化学侵
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洞穴、地下河等。
5.石灰岩峰林地貌:石灰岩峰林地貌是由于石灰岩在长期的化学溶蚀和物
理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山地地貌。
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山峰一
般呈圆锥形或钟乳状,山间的沟壑纵横交错。
6.岩溶峡谷地貌:岩溶峡谷地貌是由于岩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溶蚀作用而形
成的地貌,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地形多变,山峰、峡谷、瀑布等地貌形
态错落有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 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圆形坑多具向下逐渐缩小的凹底,形状酷似漏斗称为溶蚀漏斗。
漏斗的形态有垂直的、倾斜的或弯曲的,直径也大小不等,漏斗深度一般为数米~数百米。
漏斗常成群地沿一定方向分布,常沿构造破碎带方向排列。
漏斗底部常有裂隙通道,通常连通大溶洞或地下暗河,溶隙可能扩大成地面水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的通道称落水洞。
它是岩层裂隙受流水溶蚀、冲刷扩大或坍塌而成。
常出现在漏斗、槽谷、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的底部,或河床的边部,呈串珠状排列。
④峰丛、峰林和孤峰此三种形态是岩溶作用极度发育的产物。
溶蚀作用初期,山体上部被溶蚀,下部仍相连通称峰丛;峰丛进一步发展成分散的、仅基底岩石稍许相连的石林称峰林;耸立在溶蚀平原中孤立的个体山峰称孤峰,它是峰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如:我国桂林、阳朔峰丛、峰林与孤峰大量发布,构成美丽景致。
⑤干谷原来的河谷,由于河水沿谷中漏斗、落水洞等通道全部流入地下,使下游河床干枯而成干谷。
⑥溶洞溶洞是由地下水长期溶蚀、冲刷和塌陷作用而形成的各种近于水平方向发育的洞穴。
溶洞早期是作为岩溶水的通道,其形态多变,洞身曲折,断面不规则。
地面以下至潜水面之间,地表水垂直下渗,溶洞以竖向形态为主;在潜水面附近,地下水多水平运动,溶洞多为水平方向迂回曲折延伸的洞穴。
地下水中多含碳酸盐,在溶洞顶部和底部饱和沉淀,而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图4-12 )。
规模较大的溶洞,长达数十千米,洞内宽处如大厅,窄处似长廊。
⑦暗河暗河是地下岩溶水汇集和排泄的主要通道。
部分暗河常与地面的沟槽、漏斗和落水洞相通,暗河的水源经常是通过地面的岩溶沟槽和漏斗经落水洞流入暗河内。
因此,可以根据这些地表岩溶形态分布位置,概略地判断暗河的发展和延伸。
溶洞和暗河对各种工程建筑物特别是地下工程建筑物造成较大危害,应予特别重视。
⑧天生桥 天生桥是溶洞或暗河洞道塌陷直达地表而局部洞道顶板不发生塌陷,形成 的一个横跨水流的石桥。
称其为天生桥。
天生桥常为地表跨过槽谷或河流的通道。
⑨ 土洞 在坡立谷和溶蚀平原内,可溶性岩层常被第四系土层所覆盖。
由于地下水的 作用;土体中可溶成分被溶滤,带走细小颗粒,使土体被掏空成洞穴,而形成土洞。
当土 洞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上部土层发生塌陷,危害地表建筑物的安全。
2. 岩溶地貌的类型岩溶地貌可按埋藏条件、形成年代及区域气候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埋藏条件分:岩溶地貌可分为裸露型、浅覆盖型、深覆盖型和埋藏型(表4-4)。
类别 特征裸 露 型岩层大部分出露地表,低洼地带分布有厚度不超过 10m 的第四系覆盖层,地表岩溶景观显露,地表水同地下水连通密切浅覆盖型岩层大部分被第四系土层覆盖, 厚度一般不超过 30m ,少部分岩溶景观显露地表, 地表水与地下水连通较密切;深覆盖型岩层基本被第四系土层覆盖,厚度一般超过 30m ,几乎没有岩溶景观显露地表, 地表水同地下水连通不密切;埋藏型 岩层被不可溶岩层覆盖,没有岩溶景观显露地表,地表水同地下水连通不密切 2)按形成年代分: 岩溶地貌可分为古岩溶型和近代岩溶型。
古岩溶形成于新生代以前, 溶蚀凹槽好溶洞中常见有新生代以前的沉积岩。
近代岩溶型形成于新生代以后,溶槽和溶 隙呈空洞状或填充第三系、第四系的沉积物。
3)按区域气候分:岩溶地貌可分为寒带型、温带型、亚热带型和热带型(表4-5)。
图 4-12 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生成示意图4.6.2 岩溶发育的规律1.岩溶与岩性的关系可溶岩是岩溶发育的必备条件。
可溶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对岩溶的发育程度、发育速度和发育特征等有直接影响。
1)岩石性质不同,岩溶的发育速度也不同,其情况见表4-6。
可溶岩按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可分为三种类型: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芒硝等)和卤素类岩石(如岩盐);可溶岩又按溶于水的难易程度可分为:难溶于水的岩石、中等溶于水的岩石和易溶于水的岩石三种。
表4-6 可溶岩性质与岩溶速度的关系2)质纯、层厚的可溶岩层的岩溶发育强烈,且形态齐全,规模较大。
3)含泥质或其他杂质的岩层,岩溶发育较弱。
4)岩石结晶颗粒的粗细对岩溶发育的强弱有直接影响。
2.岩溶和地质构造的关系1)断裂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断裂构造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断层带附近的岩石破碎,节理裂隙特别发育,极有利于岩溶水的循环及溶蚀作用的进行。
岩溶程度与断层性质、断层带的状态密切相关。
岩溶常沿各种断层带发育,且有如下特征:①正断层带岩溶通常很发育;②逆断层带岩溶一般不发育,但逆断层的上盘的岩溶化程度往往很强烈。
这是由于逆断层的上盘位移时,在断层面上产生的拖拉作用,岩层剧烈向上拱起,产生大量的张节理,并使层间裂隙进一步扩大造成的;③在节理裂隙的交叉处或密集带,岩溶最易发育。
2) 褶皱轴部岩溶一般较发育。
单斜岩层,岩溶一般顺层面发育。
在不对称的褶皱中,陡的一翼较缓的一翼发育。
3) 各种岩层产状条件下岩溶发育的特点。
在岩溶分布地区,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产状和空间分布位置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径流条件,因此,岩溶的发育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①产状水平或缓倾的可溶岩,其上覆为非可溶岩分布时,因可溶岩不能从垂直方向得到降水的补给,因而,岩溶一般不发育。
只有当地表沟谷切割强烈,山岭两侧侵蚀基准有显著高差时,才产生水平的岩溶系统。
②产状水平或缓倾的可溶岩,其下伏为非可溶岩分布,且二者接触面高于邻近的河水面时,由于受非可溶岩的阻隔,岩溶水在其向下的溶蚀过程中不易继续下切。
这样,非可溶岩与可溶岩的接触面就成为控制岩溶水排泄的基准面。
因而,此处常有岩溶泉以悬挂的形式出露在河谷斜坡之上。
当二者接触面低于邻近的河水面时,此接触面是岩溶水向深部运动的下限,往往控制着当地岩溶发育的深度。
③陡倾及直立产状的可溶岩,上覆与下伏均为非可溶岩时,上下接触带处岩溶发育。
常有一系列竖井、落水洞、漏斗等垂直岩溶形态;在下接触带常有活跃的水动力现象,出现一系列的接触上升泉。
在这种情况下,岩溶水总的流动方向常与岩层走向一致。
3. 岩溶与地壳升降运动的关系①地壳强烈上升时,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岩溶水在适应侵蚀基准面的过程中强烈下切,岩溶以垂直方向发育为主。
②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侵蚀基准面相对静止,岩溶水为适应稳定的基准面,进行着侧向溶蚀和机械侵蚀,在水平循环带内,形成水平岩溶系统。
地壳稳定的时期愈长,对岩溶的发育愈有利,在长期水的作用下,可以发育成规模巨大的地下溶洞和暗河。
同时,由于洞顶板的塌陷,会使垂直循环带下陷,造成巨大的岩溶形态(如大型溶蚀盆地)③地壳下降时,原来水平发育的岩溶处于侵蚀基准面以下,原来垂直发育的岩溶又增加了水平发育,使岩溶更加复杂。
4. 岩溶与地形的关系① 地形越陡,地表水体径流越快,岩溶的发育常以表面的岩溶形态为主,常有溶沟、溶槽、石芽等地表形态出现。
由于水体很难进入深部,则深部的岩溶不发育。
② 当地形平缓时,则地表水易于下渗而进入可溶岩体内溶蚀岩层,这时地表与地下的岩溶发育的速度几乎相同,地下的岩溶形态多以漏斗、落水洞、岩溶竖井、岩溶塌陷、岩溶洼地好溶洞等形态出现。
5. 岩溶与大气降水的关系降水多,地表水体强度大、气候潮湿,地下水能得到补给,则岩溶发育的就较快;反之,气候干旱,降雨量少,地表水体强度弱,地下水得不到补给,则岩溶发育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