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与气温变化文献的定量分析

合集下载

温室效应成因及对策研究综述

温室效应成因及对策研究综述

温室效应成因及对策研究综述
温室效应是指由大气中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
现象和过程。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气体,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随着人
类活动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导致了地球气候的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加剧。

温室效应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和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
排放的增加,同时也包括了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和森林采伐等。

温室气体主要是通过能量
平衡、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影响人类健康等方式对生物圈和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的影响,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的对策。

这些对策包括了使用低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新能源、加强能源效率、增强碳汇能力、改善能源结构、推广绿色交通和建筑等。

近年来,全球变暖的趋势加剧,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日益严峻。

为了防止全球变暖的
影响继续加剧,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实施减排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从而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全球气候变暖科学研究报告

全球气候变暖科学研究报告

全球气候变暖科学研究报告
根据全球气候变暖科学研究报告,全球气温逐渐上升是一个客观现象。

以下是报告中的一些主要研究结论:
1. 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的浓度上升导致了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进而使地球变暖。

2. 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的平均气温持续上升,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间,上升速度更加明显。

尤其是北半球的冬季温度上升更为明显。

3.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更加频繁和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干旱、洪涝、飓风等。

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上升导致冰川和南极洲、格陵兰岛等冰层融化加快,海水的膨胀也导致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威胁到低洼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

5.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以上只是报告中部分重点结论,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研究还涉及到气象、海洋、地球科学、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通过各种观测数据、模型模拟和实验研究等手段,不断深入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的机制和影响,以提供科学依据用于制定政策和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
温室效应是一个自然现象,它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加强,进而引发气候变化问题,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最新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在过去200年里持续上升,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根据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的预测,如果继续保持该趋势,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超过2℃以上,这将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如食品安全、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方面。

除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变暖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等影响,并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不断加强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

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制定在巴黎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通过全球共同努力,限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在2℃以内,尽可能将上升幅度降到1.5℃以下。

然而,气候变化问题仍然十分复杂,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参与,协同推进解决方案。

对此,国际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清洁能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提供良好的环境。

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提出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详细介绍了文献计量学方法并分析了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状况。

接着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本文得出了关于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些结论,并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文献计量学、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研究结果、研究现状、结论总结、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随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比例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日益加剧,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影响也逐渐凸显。

这不仅会对农田生产和作物品质造成影响,还会加剧我国的环境问题,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

研究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状况和影响因素,探讨减少排放的方法和途径,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为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1.2 研究意义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意义在于:了解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情况能够帮助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一问题。

通过对排放情况的深入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推进绿色低碳农业发展。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已经明显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深度探讨其进步趋势和潜在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分析1. 全球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全球气温是气候变化的核心指标之一。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全球平均气温自20世纪50时期以来不息上升。

近年来,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更加显著。

气候模型也猜测,在将来几十年内,全球气温将继续上升。

2. 极端气温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极端气温事件如热浪和寒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峻恐吓。

通过对全球极端气温事件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这类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

而且估计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

3. 降水变化趋势及其影响降水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的干旱和洪涝事件,给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失。

通过对降水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些地区的降水量有明显递增或递减的趋势。

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息增加。

4. 海平面上升和冰川消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和冰川面积的持续缩减。

通过对卫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全球绝大多数海洋的海平面都在上升,并且上升的速度逐年加快。

同时,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冰川都在不息消融。

这种现象对海岸线、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都带来了不行逆转的影响。

三、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1.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生态系统破坏,如物种灭亡、生物多样性缩减、栖息地丢失等。

一些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显著的转型,从而导致生态过程的改变。

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影响。

温度提高、降水不稳定、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都会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全球范围内的农业生产将受到严峻恐吓,从而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考虑温室效应因素的气候变化预测模型分析

考虑温室效应因素的气候变化预测模型分析

考虑温室效应因素的气候变化预测模型分析近年来,随着人类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渐提高,导致地球的气候发生了严重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气候变化预测模型成为生态学、气象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基于温室效应因素,对气候变化预测模型的分析进行论述。

一、温室效应原理温室效应是指地球上大气中存在的温室气体吸收太阳辐射后,部分辐射转化为地球表面向大气层返回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氟利昂等。

温室效应的强弱取决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和其对太阳辐射和热辐射的吸收能力。

同时,人类活动中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也在加速温室效应的发生。

二、气候变化预测模型气候变化预测模型的构建是通过对气候系统进行量化和分析,利用物理、化学和生态学原理建立有关气候变化的数学模型以进行预测。

目前主要的气候变化预测模型包括全球气候模型、区域气候模型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模型等。

1.全球气候模型全球气候模型是利用地球物理、生态学和大气化学等学科知识建立起来的复杂气候系统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可以以全球为单位,模拟地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冰盖等组成部分在长时间尺度上的物理、化学和生态过程,从而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全球气候模型的优点是可以进行基于物理学的气候预测,但其缺点是模型的计算成本高昂,需要大量计算资源,而且对未知参数和初始条件的不确定性较高。

2.区域气候模型区域气候模型是利用气象数据和地面因素等信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模拟器模型构建起来的气候模型。

该模型可以对地球某个特定地区进行气候变化预测,并对贡献银行的气候风险进行评估。

该模型的优点是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更少的参数不确定性,但缺点是受到时间尺度和地理限制较大。

3.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模型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模型是基于企业或社会系统中威胁的不同来源(如气候灾害、物资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对企业或社会系统的气候风险进行估计的模型。

《2024年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范文

《2024年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范文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篇一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一、引言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现象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据的积累,我们能够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全球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其背后的趋势和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全球各大气象组织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权威数据。

这些数据覆盖了近几十年的气温、降雨量、极端天气事件等关键指标。

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包括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揭示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的关系。

三、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对全球气温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全球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具体而言,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尤其是在工业化后期,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这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逐渐显现。

四、极端天气事件量化分析1. 极端降水事件: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极端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

在许多地区,暴雨、洪涝等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2. 极端高温事件: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极端高温事件也日益频繁。

在许多地区,高温热浪、干旱等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

3. 极端天气事件的关联性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极端天气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例如,某些地区的暴雨事件可能伴随着高温热浪的发生。

这表明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不容忽视。

五、影响与应对策略1. 影响: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全球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们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压力。

2. 应对策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一直是全球环境保护的焦点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也日益凸显出来。

据统计,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比重较高,给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带来了严重挑战。

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土地利用变化、化肥施用、畜禽养殖、农机作业等环节。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在加剧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深入研究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索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本文将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探讨影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分析现有文献中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而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旨在揭示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严重性,找出影响因素,提出改善措施,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建议,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通过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希望能够为政府、农业生产者、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参考,推动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领域研究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

1.3 研究意义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研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分析排放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减少排放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了解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挑战,有助于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排放量。

分析影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排放减少的关键点,指导农业生产和管理实践,降低排放水平。

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文献综述

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文献综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文献综述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2013 年10 月31 日摘要由于人类不节制的排放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它使阳光透过却阻挡了热量向太空辐射, 从而使大气层增温, 这一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全球变暖将给人类造成极严重的社会经常问题,所以必须及早采取切实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关键词温室效应,气候改变,环境影响,预防措施,防止对策ABSTRACTDue to human emissions of the excesses, the atmosphere, it makes the sun through blocking the heat radiation into space, thus make the atmosphere temperature,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the Greenhouse effect. The Greenhouse effect (English: Greenhouse effect), also known as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also known as atmospheric heat preservation effect.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uman into carbon dioxide into the atmosphere increases year by year, strong sex of heat-trapping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atmospheric greenhouse effect also increases, has caused a series of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global warming,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Global warming will cause very serious social problem often to human being, so must tak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s early as possible.Key words greenhouse effect, Climate chang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Preventive measures, Prevent countermeasures1 温室效应的起因造成温室效应的起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剧增, 从而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 二是劝森林资源乱砍滥伐, 使森林的光合作用量减少, 影响了全球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种现象的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量化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量化分析需要考虑温度和降水数据。

温度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通过观察全球各地区的温度变化,可以发现气候变暖的趋势。

例如,在北极地区和高山地区,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了,冰层的厚度减少,这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另一方面,降水量的变化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模式的改变,有些地区出现干旱,有些地区则出现持续性的暴雨和洪水。

通过收集大量的温度和降水数据,可以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

其次,对极端天气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可以揭示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极端天气现象包括暴雨、干旱、飓风等,这些天气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收集大量的极端天气数据,可以研究它们的变化趋势和频率。

例如,全球范围内的飓风活动呈上升趋势,飓风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另外,干旱和洪水事件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量化极端天气的变化,为社会各界提供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决策依据。

最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根据分析的数据,政府和社会团体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例如,在农业领域,可以根据降水和温度数据预测干旱和洪水事件,合理调节农业生产和灌溉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

此外,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采取可持续发展措施,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并降低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对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以及制定应对策略非常重要。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分析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分析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发展,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在受到极大的威胁和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问题,更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如何减轻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本文将介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进行定量分析。

一、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气候变暖引发物种迁移和物种灭绝气候变暖会导致物种适应能力的减弱和生态环境的不稳定。

某些动物和植物为适应气候变化而向北部或海边迁移,而许多生物无法适应气候变化的快速速度,导致物种灭绝的风险加大。

2. 气温变化影响生物生长和繁殖气候变化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温度上升。

温度上升可能对不同物种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些物种可能会受益于较高的温度,而另一些物种则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例如,例如,北极熊和企鹅等冰物种极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很多物种受到影响和灭绝。

3. 气候变化致使生态平衡受到打破生态平衡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特征之一,即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平衡和稳定。

气候变化的一些影响可能会导致生态平衡受到打破,而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失衡等问题的发生。

4.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尤其重要。

海洋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个重要的环境组成部分,并提供了许多人们所需的资源。

海洋中的生物丰富多样,而且物种数量和分布范围的改变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

例如,海洋生物可能会因适应气候变化而随之迁移,并对其他物种造成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定量分析1. 物种气候适应性分析物种气候适应性是指物种适应或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通过分析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以得出有关物种或者生态系统的气候容忍度或气候类型偏好。

适应性分析可以揭示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并为物种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

2. 生物地理学模型生物地理学模型是一种用于预测物种的地理分布的工具。

温室效应评估报告

温室效应评估报告

温室效应评估报告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一种由于气体浸染、气候变化而导致的现象。

温室效应对于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评估温室效应的情况非常重要。

下面将回答如何评估温室效应的问题,内容超过1200字。

首先,评估温室效应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全球气温数据。

温室效应会导致地球大气的平均温度上升,因此通过全球气温的变化可以判断温室效应的情况。

科学家可以通过测量气温、记录气温变化趋势,来评估温室效应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利用现代技术,如卫星观测、气象站数据等,收集全球气温数据,并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温室效应对全球气温的影响程度。

其次,评估温室效应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分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

温室效应是由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在地球大气中积聚而产生的,因此通过监测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可以评估温室效应的情况。

科学家可以通过在大气中放置监测仪器,或者利用航空器、卫星等技术手段,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趋势,可以评估温室效应对大气组成的影响。

第三,评估温室效应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模拟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情况。

温室效应会导致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

科学家可以通过建立气候模型,模拟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情况,从而评估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

利用气候模型,可以模拟不同温室气体浓度情景下的气候变化,如二氧化碳浓度翻倍、减排情景等,并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做出预测。

通过对气候模型的比对和验证,可以评估温室效应对未来气候的影响。

此外,评估温室效应还可以通过分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来进行。

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包括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链动态、物种迁移等。

科学家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监测,收集和比较生态系统的数据,以评估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响应和变化,可以评估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综上所述,评估温室效应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全球气温数据、监测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模拟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以及分析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法进行。

论文写作中的定量研究范例

论文写作中的定量研究范例

论文写作中的定量研究范例定量研究是论文写作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使用数字和数据进行分析,提供客观和可量化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定量研究的范例,并探讨其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范例题目:全球变暖对极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一个定量研究1. 引言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分析全球变暖对极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供科学依据来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定量研究,探究全球变暖对极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供定量数据支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

3. 研究方法3.1 数据采集本研究采用了两种数据采集方法:实地调查和文献综述。

实地调查包括对北极和南极地区的野外考察,采集样本并记录关键数据。

文献综述主要是收集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数据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3.2 数据分析本研究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来探究全球变暖与极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定量关系。

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 研究结果4.1 全球变暖对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极地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这些结果与前期研究相一致。

4.2 全球变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发现全球变暖对南极冰架的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冰架崩溃和生态系统的混乱。

同时,南极动物数量减少,迁徙模式发生改变,生态平衡被打破。

5. 讨论与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对极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这对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为了保护极地生态系统,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6. 参考文献[这里列举自己引用的文献资料]本文展示了一个定量研究范例,通过使用定量数据和分析方法,揭示了全球变暖对极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个范例可以启发其他研究者在论文写作中灵活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来解决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热点的文献计量分析

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热点的文献计量分析

1.1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热点的文献计量分析利用美国Thomson公司开发的分析工具TDA(Thomson Data Analyzer),对过去5年中(2003—2007年)ISI Web of Knowledge(SCI-E和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以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近5年来国际气候变化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热点。

1.1.1国际发展态势1.1.1.1发文量年度变化趋势2003—2007年,气候变化科学研究领域共发表研究论文(包括article和review)15146篇,逐年发文量表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速达16.72%(图1)。

这表明国际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目前仍处于一个持续的增长阶段,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2003-2007年,SCIE/SSCI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共922篇,年均发表论文数144篇,年均增长率19.15%(图2)。

我国发表文章数量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国际发文数量的增长率,表明过去5年我国的气候变化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发展更为迅速。

图 1 2003—2007年国际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发文量的变化情况图 2 2003—2007年中国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发文量的变化情况1.1.1.2重点国家发文情况分析按发文国家统计,2003—2007年气候变化领域研究论文发文数量居于前20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中国、澳大利亚、荷兰、瑞士、西班牙、意大利、瑞典、日本、挪威、俄罗斯、丹麦、芬兰、南非、新西兰和比利时。

美国在气候变化研究的发文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以5738篇文章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占气候变化领域全球论文总量的37.9%。

从发文量居于前10位(Top10)的国家近5年发文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来看(图3),各国的发文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无论是从发文量还是从增速而言,美国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在Top10国家中,美国、英国、瑞士、荷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较高。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气候变化分析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气候变化分析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气候变化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和森林资源,以及不断增加的工业和交通活动,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到大气中,导致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加。

这些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氟氯烃等,它们在太阳辐射下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上的温度不断升高。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近年来,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呈上升趋势。

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51.4亿吨,比2017年增加了1.7%。

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最高,达到76%。

二、温度的变化趋势由于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地球的温度也在持续升高。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数据,全球平均温度在过去100年里上升了0.74℃。

未来50年,预计地球温度还将持续上升。

这样的趋势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例如海平面上升、洪水、干旱等。

三、气候的变化表现随着气候的变化,全球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例如,不同地区的降雨模式正在发生改变,造成洪涝灾害或干旱;海平面上升会会导致海岸线不断退缩,加剧海岸侵蚀等问题。

此外,气候变化还增大了自然界生物的灭绝风险,并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需共同采取措施。

一方面,需要加快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逐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另一方面,需要探索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例如采用新能源、推广绿色交通等。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方协同参与,推动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促进全球气候治理。

释放温室气体的企业和个人应该负起相应责任,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实现减排和碳中和。

同时,适度调整自然资源使用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总之,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气候变化之间具有密切关联。

未来,我们需要采取更多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世界自然环境,以及未来的人类生存环境。

《2024年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范文

《2024年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范文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篇一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量化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运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来源包括国际气象组织、各国气象局、科研机构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

三、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分析1. 温度变化:根据近百年的全球平均温度数据,我们发现全球温度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温度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2. 降水分布: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降水分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部分地区出现极端降水事件增多,而部分地区则面临干旱等问题的困扰。

3. 碳排放:全球碳排放量持续增长,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是主要来源。

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减少碳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四、极端天气事件量化分析1. 热带气旋:近年来,全球热带气旋活动增强,影响范围扩大。

通过统计不同地区热带气旋的数量、强度和登陆频率,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其变化趋势。

2. 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极端天气事件之一。

通过对历史洪涝灾害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可以了解其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损失程度。

3. 干旱:干旱是全球许多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

通过分析干旱发生的时间、范围和持续时间,可以了解其对农业、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数据的量化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明显,且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2.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针对此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各国应共享气候数据、技术成果、研究成果等信息,制定统一、协调的气候变化政策。

温室气体排放的定量分析与管控策略

温室气体排放的定量分析与管控策略

温室气体排放的定量分析与管控策略全球变暖是当前世界共同面临的大问题,其中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量也在不断增加,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如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涝、风暴等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加。

因此,如何定量分析温室气体排放,开展有效的管控策略,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温室气体的种类繁多,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其中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统计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即采用温室气体排放的数量表示温室气体排放量。

我国也参照国际惯例,采用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来衡量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数量。

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定量分析,需要找到一些合适的指标。

以二氧化碳排放为例,可以采用人均排放量、能源强度、GDP能源强度等指标。

人均排放量是指每个人平均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均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保证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每个人的排放量。

具体地说,在推进能源转型的前提下,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约能源、降阻能源,使每个人的能源使用强度降低,人均排放量减少。

能源强度是指单位地区的能源消耗量。

能源强度越大,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越大。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我们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能源强度。

首先,要不断增强技术创新的力度,推广高效能源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要积极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如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推广低能耗的节能灯具等。

GDP能源强度是指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所使用的能源比重。

能源强度越高,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就越大。

因此,采取措施降低GDP能源强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减排方式。

这其中,除了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外,还需要在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等方面多做努力,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排放量方面下功夫。

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管控方面,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

全球变暖定量分析及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变化预测

全球变暖定量分析及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变化预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变暖定量分析及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变化预测姓名:李华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生态学指导教师:严力蛟20070501budget)、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的辐射能量收支(radiationenergybudget)以及地表能流的对流(turbulentsurfacefluxes)等研究,Kiehl和Trenberth最终得出如图1.舢l所示的一个地球年平均能量收支模型:图1.4.1地球年平均能量收支示意圈(单位:Wm。

)(参考KiehlandTrenberth修改,1997)Fig.IA.IGlobalannualmeanellefgybudget(wm4)(modifiedfromKiehlandTrenberth,1997)1.5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1.5.1太阳总辐射变化太阳是气候系统中所有能量的根本来源,因此,太阳辐射的变化意味着气候系统中辐射强迫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后引入了空间测量技术来观测太阳总辐射(totalsolarirradiance,TSI),并且弄清楚了所谓的太阳“常数”(solarconstant)其实太阳常数是不断变化的。

这些卫星仪器观测的数据证实,在以11年为一个循环中,年均太阳总辐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大约有O.08%(约1.IWmo)的变化幅度。

这些仪器可以达到很高的一个精确度,但各仪器观测得到的数据之间的绝对值却相差很大。

例如,1986年到1987年间,利用Nimbus7号上的ERB辐射计与NOAA-9进行的地球辐射收支卫星(EarthRadiationBudgetSatellite,ERBS)实验测得的最小TSI值相差大约7Wm。

(LeanandRind,1998)。

尽管每个仪器都可以运行数年,但在卫星上的仪器和探头最终都会老化,因此,如何把这些由不同仪器测得的数据进行校正并组成一个关于TSI连续观测值变成了一项复杂。

定量估算气候变化的影响

定量估算气候变化的影响
45
46
气温的统计描述
图 3 是天津 1980-2010 年夏季、冬季逐日日平均气温时间序列。从图 上看,日气温高高低低总在变化中,气温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用 2 个最基 4
47 48
Summer µ =25.85C σ=2.49 C 35 30 25 20 1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d) µ=0; σ=1.2
−2
0
2
(e) µ=0;σ=1 0.4 PDF 0.2 0 −2 0 ∆T(°C) 2 0.4 0.2 0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8
(a) µ=0;σ=1 0.4 PDF 0.2 0 −2 0 2 0.4 0.2 0
(b) µ=0.5;σ=1
−2
0
2
(c) µ=0;σ=1 0.4 PDF 0.2 0 −2 0 2 0.4 0.2 0
n i=1 n
µ=
(6)
σ=
54 55 56 57
1 ∑ (xi − µ)2 n−1
i=1
(7)
根据 1951 年以来的资料统计,天津多年夏季平均气温是 25.60◦ C, 冬 季平均气温是 −1.99◦ C, 冬冷夏热、年较差大的特点突出。另外,夏季日气 温的标准差是 2.55◦ C, 冬季是 3.36◦ C, 冬季日与日之间气温的波动要比夏季 大,这也体现在图 3 中冬季气温比夏季更分散。图中夏季和冬季纵坐标的
10
f (x)dx
(8) (9) (10) (11)
= 0.31
7
82

温性研究报告300字

温性研究报告300字

温性研究报告300字
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详细研究温室气体对气温影响的机制和模式,本报告对温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温度和温室气体浓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全球气温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不同温室气体对气温的影响程度,发现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其对气温的影响最大。

其次,我们对温室气体的来源进行了深入调查。

结果显示,人类活动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等行为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农业活动和工业化进程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

因此,我们认为减少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最后,我们还研究了温室气体的影响机制。

根据现有的科学研究,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导致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失衡,进而造成气温上升。

具体来说,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并将之重新辐射至大气层,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综上所述,温室气体的增加对全球气温上升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降低地球的温度上升速度。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温室气体的研究,以便了解其具体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改进有关气候变化的模型和预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室效应与气温变化的文献定量分析专业法学院班级09级法学3班学生卢晴学号2009310126引言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

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

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

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

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

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

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

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

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

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

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

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

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目录一、前言1.1编制目的1.2研究背景1.3收录对象二、简介2.1摘要2.2关键词2.3工具书类型2.4材料收集范围2.5主题三、检索和索引3.1检索工具和检索步骤3.2关键字索引四、文献分析4.1文献综述4.2其他分析五、建议和总结六、参考文献一、前言1.1编制目的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世界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

工厂气体向大气的过度排放,森里树木的不断砍伐,导致我们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差。

温室效应便是其中之一,据科学家们谈论,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是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

二氧化碳能防止热量向宇宙散发,是地球的温度不断增加。

就是说地球像是穿了一层保暖衣,时刻处于温暖状态。

通过这次的编制,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我的介绍了解温室效应与气温变化的一些知识,了解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科学地使用燃料,多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防止温室效应以及气温的升高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灾难。

1.2研究背景本来温室效应是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并正是由于“温室效应”才使全球充满了生机。

正是由于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维持在15摄氏度左右,特别适合于地球生命的延续,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是-18摄氏度左右,现有的大多数生物将会无法生存。

温室效应有效地保存了地球表面吸收的来自太阳的能量,并返回地球表面,保持地球的温暖和生机,同时温室效应也和一些其他的一些“制冷效应”机制相平衡,保持地球热量的平衡。

例如大气平流层中的O3拦截了绝大多数的太阳高能紫外线,使地球环境有效降温,保护了地球生命(冰室效应)。

1.3收录对象1、全球近五十年气温波动分析——《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23(4)2、全球暖化问题的反思——《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年第2卷第3期3、全球气候趋暖灾害骤增与农业持续生产力维护——《生态农业研究》2000年第8卷第2期4、南极气候和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场的关系——《海洋学报》2003年第25卷第6期二、简介2.1摘要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约50%以直接方式或被云、颗粒物和气体散射的方式到达地球表面;另外的50%被直接反射回去或被大气吸收。

来自太阳的各种波长的辐射:一部分在到达地面之前被大气反射回外空间或者被大气吸收后再次反射回外空间;一部分直接达到地面或者通过大气散射到达地面。

达到地面的辐射有少量的紫外光、大量的可见光和长波红外光;这些辐射在被地面吸收之后,除了地表存留一部分用于维持地表生态系统热量需要,其余最终都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外空间,从而维持地球的热平衡。

地球表面能量返回大气由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能量传输机制来完成。

被地面反射回外空间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能够吸收长波辐射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后再次反射回地面,从而保证了地球热量不大量散失,如果该过程过强,就会造成温室效应。

2.2关键词温室效应主要温室气体气温变化二氧化碳臭氧层海平面上升农业植树造林温室效应的影响greenhouse effect main greenhouse gases temperature changes carbon dioxide the ozone layer rising sea levels agriculture afforestation greenhouse effect2.3工具书类型1、超星数字图书馆2、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3、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4、施普林格全文电子期刊5、维普资讯2.4材料收集范围百度百科谷歌各大高校图书馆各大中文数据库各大外文数据库2.5主题1、温室效应的定义英文名称:greenhouse effect定义1:低层大气由于对长波和短波辐射的吸收特性不同而引起的增温现象。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定义2:低层大气由于对长波和短波辐射的吸收特性不同而引起的增温现象。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定义3:由温室气体所导致的近地层增温作用。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气象学(三级学科)定义4: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全球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5:行星所接受的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和向周围发射的辐射能量达到平衡时,行星表面具有各自确定的温度。

如果行星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则因为太阳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容易穿透二氧化碳成分,行星表面发射的红外线不易穿透这种大气成分,引起上述平衡温度升高。

这种效应与玻璃可提高温室内的温度类似,故名。

应用学科:天文学(一级学科);天体物理(二级学科)定义6:大气通过对辐射的选择吸收而使地面温度上升的效应。

产生该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图2.5—1温室效应示意图2、关于地球的气温变化英文名称:climatic change定义1:气候演变、气候变迁、气候振动与气候振荡的统称。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定义2:气候演变、气候变迁、气候振动与气候振荡的统称。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定义3: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是气候振动、气候振荡、气候演变和气候变迁的总称。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气象学(三级学科)定义4:气候演变、气候变迁、气候振动与气候振荡的统称。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图2.5—2北半球气温变化3、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温室气体包括两类:一类在对流层混合均匀,如CO2、CH4、N2O和CFCs。

另一类在对流层混合不均匀,如O3、nMHCs。

造成混合不同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寿命(平均存留时间)不同,化合物寿命长,则容易混合均匀,其温室效应具有全球特征。

寿命短则不利于混合均匀,其温室效应只具有区域性特征。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在过去的1000年内,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全球大气对流层中CO2、CH4、N2O和CFCs、O3、nMHCs等都出现了浓度增高的趋势,特别是1870年以来,这些温室气体几乎呈几何级数形式在增长,这引起了人们对温室气体研究的关注。

在大气中要求一定的浓度,H2O和CO2在大气中的浓度较高,象一些气体能够成为温室气体的原因(H2O和CO2)H2O和CO2具备以下的条件:H2O和CO2分子中具有多个原子,吸收红外线时,其分子发生波动,这样红外辐射线能够在其分子内部发生量子转换,因此能够被他们吸收;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大气中氩含量很多,但是不能有效吸收红外线的原因。

因为红外辐射是电磁波,因此物质分子吸收红外光后,要求其分子内部电场发生改变,也就是分子之间的电偶极距发生变化,H2O和CO2具有不对称的电偶极距,因此能够吸收红外线,并导致内部电场发生变化,而象N2、O2等虽然能够在受到红外光辐射时,其分子内部发生原子之间的能量转换而发生分子颤动,但是其分子是对称的,因此不会导致内部电场发生变化,因而不能有效吸收红外线。

在大气中要求一定的浓度,H2O和CO2在大气中的浓度较高,象H2O和CO2吸收了,再增加的单位的H2O和CO2浓度对于红外光的吸收只占总吸收量的很少一部分,但是,原来大气中CFCs等的浓度较低,因此他们增加一个单位浓度,对于红外光的吸收量是很大的,因此目前CFCs比如CFC-11、CFC-12等已经成为十分有效的温室气体。

大气中温室气体:CO2、N2O、CH4、CO、CH3CHCl2、O3、CFC-11、CFC-12、CCl4。

4、温室效应与气温变化的影响首先,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地球的臭氧层进一步破坏,更加是地球的温度增加。

气温的持续变暖,就会使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会淹没沿海城市。

最终庄稼收成减少,农业影响甚大。

臭氧层的破坏,使更多的紫外线进入地球对人们的皮肤造成进一步的危害。

总之最后受害的就是人类自身。

三、检索和索引3.1检索工具和检索步骤1、超星数字图书馆2、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3、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4、施普林格全文电子期刊1、以“温室效应”为关键词图3.2—1万方数据库关于主题的图书:图3.2—3超星图书检索2、以“气温变化”为关键词检索图3.2—4维普资讯图3.2—5百度搜索四、文献分析4.1文献综述温室效应和气温变化已经被人们研究很多年了,它们对于地球的影响也已经为世人所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