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分析

合集下载

天津大学版 化工原理下册课后答案

天津大学版 化工原理下册课后答案

第七章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1.在吸收塔中用水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

已知入塔混合气中氨含量为 5.5%(质量分数,下同),吸收后出塔气体中氨含量为0.2%,试计算进、出塔气体中氨的摩尔比、。

解:先计算进、出塔气体中氨的摩尔分数和。

进、出塔气体中氨的摩尔比、为由计算可知,当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分数很小时,摩尔比近似等于摩尔分数。

2. 试证明由组分A和B组成的双组分混合物系统,下列关系式成立:(1)(2)解:(1)由于故(2)故3. 在直径为0.012 m、长度为0.35 m的圆管中,CO气体通过N2进行稳态分子扩散。

管内N2的温度为373 K,总压为101.3 kPa,管两端CO的分压分别为70.0 kPa和7.0 kPa,试计算CO的扩散通量。

解:设 A-CO; B-N2查附录一得4. 在总压为101.3 kPa,温度为273 K下,组分A自气相主体通过厚度为0.015 m的气膜扩散到催化剂表面,发生瞬态化学反应。

生成的气体B离开催化剂表面通过气膜向气相主体扩散。

已知气膜的气相主体一侧组分A的分压为22.5 kPa,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为1.85×10-5 m2/s。

试计算组分A和组分B的传质通量和。

解:由化学计量式可得代入式(7-25),得分离变量,并积分得5. 在温度为278 K的条件下,令某有机溶剂与氨水接触,该有机溶剂与水不互溶。

氨自水相向有机相扩散。

在两相界面处,水相中的氨维持平衡组成,其值为0.022(摩尔分数,下同),该处溶液的密度为998.2 kg/m3;在离界面5 mm的水相中,氨的组成为0.085,该处溶液的密度为997.0 kg/m3。

278 K时氨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为1.24×10–9 m2/s。

试计算稳态扩散下氨的传质通量。

解:设 A-NH3;B-H2O离界面5 mm处为点1、两相界面处为点2,则氨的摩尔分数为,点1、点2处溶液的平均摩尔质量为溶液的平均总物质的量浓度为故氨的摩尔通量为6. 试用式(7-41)估算在105.5 kPa、288 K条件下,氢气(A)在甲烷(B)中的扩散系数。

7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7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萃取:选择性系数β
7.1 概 述 (Introduction)
6. 分离方法的选择 分离的可行性 是否能分离
物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是否好分离 生产的处理规模 是否分离快
投资及运行的经济性 是否成本低 安全与环保 是否环保
发展趋势 1)传统分离技术改造: 如精馏筛板塔改造为效率更高的填料塔。
2)新型分离过程开发:
浓度梯度成正比。 扩散面
dC A J A D AB dZ
DAB─A的扩散系数,m2/s Z
7.2 分子扩散与对流扩散
二、双组分混合物中的一维稳定分子扩散 1. 等分子反向扩散
pA1
A B F
pA2
pB1 1
P
pB2 2
P
F’
7.2 分子扩散与对流扩散
对任一截面FF’来说,根据费克定律,A的扩散 通量为: dC A
速率分离
7.1 概 述 (Introduction)
(1)气(汽)-液接触传质过程 精馏: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饱和蒸汽压或沸点 或挥发性的差异而将各组分分离开来; 吸收:利用气体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 溶解度不同而将各组分分离开来; 增(减)湿:不饱和气相与温度比它高的热水接触 为增湿;含水蒸气的饱和湿气体与温度比它低的冷 水接触为减湿。
缺点:造价较高,易堵塞 难清洗。
7.1 概 述 (Introduction)
(二)板式塔
7.2 分子扩散与对流扩散
分子扩散 传质机理 对流传质
一、分子扩散与费克定律
1.分子扩散(molecular diffusion) 定义:单一相内、在有浓度差异存在的条件下,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物质传递现象。
mC mA mB wA , wB , wC , m m m

化工原理下册课件第七章-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课件

化工原理下册课件第七章-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课件
② 在气液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处于平衡状态,无 传质阻力。
③ 在气膜、液膜以外的气、液两相主体中,由于流 体强烈湍动,各处浓度均匀一致,无传质阻力。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依据双膜模型,组分A通过气膜、液膜的扩散 通量方程分别为
Dp
NA
AB 总
RTzG pBM
( p Ab
pAi )
NA
D
AB
zL
c总 c
一、涡流扩散现象
2.涡流扩散通量方程 描述涡流扩散通量的方程为
J
e A
M
dcA dz
kmol/(m2·s )
—涡流扩散系数,m2/s M
涡流扩 散的类型
运动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或两个有限互溶的
运动流体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对流传质。
对流 传质

强制对流传质 自然对流传质
一、相际间的对流传质过程
相际间的传质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1.双膜模型
惠特曼(Whiteman)
于1923年提出,最早提出
的一种传质模型。
pb
停滞膜模型
(双阻力模型)
cb
播放动画32:双膜模型
双膜模型示意图
二、相际间对流传质模型
停滞膜模型的要点
① 当气液两相相互接触时,在气液两相间存在着稳 定的相界面,界面的两侧各有一个很薄的停滞 膜—气膜和液膜,溶质A经过两膜层的传质方式 为分子扩散。
训练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 9、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10、智者超然物外
强制层流传质
强制湍流传质√
二、对流传质
2.对流传质的机理
所谓对流传质 的机理是指在传质 过程中,流体以哪 种方式进行传质。 研究对流传质速率 需首先弄清对流传 质的机理。

第七章__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第七章__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对流传质速率方程为: NA=kL(cAi-cAo) 比较可得:
3、表面更新模型 表面更新模型的要点: ① 该模型同样认为溶质向液相内部的传质为非稳态 分子扩散过程; ②否定表面上的流体单元有相同的暴露时间,而认为 液体表面是由具有不同暴露时间(或称“年龄”)的液面 单元所构成。 为此,丹克沃茨提出了年龄分布的概念,即界面上各 种不同年龄的液面单元都存在,只是年龄越大者,占据的 比例越小; ③不论界面上液面单元暴露时间多长,被置换的概率 是均等的。单位时间内表面被置换的分率称为表面更新率, 用符号S表示。
②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溶质A通过不稳态扩散方式 不断地向流体单元渗透。 ③流体单元在界面处暴露的时间是有限的,经过时间 后θc,旧的流体单元即被新的流体单元所置换而回到液 相主体中去。在流体单元深处,仍保持原来的主体浓度不 变。 ④流体单元不断进行交换,每批流体单元在界面暴露 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按照溶质渗透模型,溶质 A在流体单元内进行的是一 维不稳态扩散过程,可导出组分A的传质通量为:
JA-组分A的扩散质量通量(即单位时间内,组分A通 过与扩散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的质量),kg/(m2·s); DAB-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m2/s; dcA-组分A扩散方向的质量浓度梯度,(kg/m3)/m。
该式表示在总质量浓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组分A (B)的质量浓度梯度所引起的分子传质通量,负号表明 扩散方向与梯度方向相反,即分子扩散朝着浓度降低的方 向进行。 费克第一定律仅适用于描述由于分子传质所引起的传 质通量,但一般在进行分子传质的同时,各组分的分子微 团常处于运动状态,故存在组分的运动速度。为了更全面 地描述分子扩散,必须考虑各组分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以 及该情况下的扩散通量等问题。
上述扩散过程将一直进行到整个容器中A、B两种物质 的浓度完全均匀为止,此时,通过任一截面物质A、B的净 的扩散通量为零,但扩散仍在进行,只是左、右两方向物 质的扩散通量相等,系统处于扩散的动态平衡中。 J=JA+JB=0 (7-18)

化工原理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化工原理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反渗透
渗 析
点渗析
三、传质分离方法
(2)场分离 场分离是指在外场(电场、磁场等)作用下, 利用各组分扩散速度的差异,而实现混合物分离 的单元操作过程。
电 泳
场分离
热扩散 高梯度磁场分离
三、传质分离方法
钕铁硼永磁场
磁化精馏实验装置
三、传质分离方法
3.分离方法的选择 分离方法选择的考虑因素

被分离物系的相态 被分离物系的特性 产品的质量要求 经济程度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7.1 概述 7.1.1 传质分离过程 7.1.2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
1.质量浓度 质量浓度定义式
A
mA
V
N
kg /m3
密度
混合物的总质量浓度



i 1
i
一、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
二、相际传质过程与分离
均相物系的分离方法 均相物系 某种过程 两相物系
根据不同 组分在各 相中物性 的差异, 使某组分 从一相向 另一相转 移:相际 传质过程
实现均相物系的分离 相际传质过程
均相物系分离
二、相际传质过程与分离
示例:空气和氨分离 空气

吸 收 塔
空气+氨 氨水
三、传质分离方法
1.平衡分离过程 (1)气液传质过程 气液传质过程是指物 质在气、液两相间的转移, 它主要包括气体的吸收 (或脱吸)、气体的增湿 (或减湿)等单元操作过 程。
ij Ki / K j
通常将 K 值大的当作分子,故一般大于 1 。当 偏离 1 时,便可采用平衡分离过程使均相混合物得 以分离,越大越容易分离。
三、传质分离方法

食品工程原理第七章 传质原理

食品工程原理第七章 传质原理

对于两组分系统,有:
j=jA+jB
3.以主体流动速度表示的传质通量
主体流动速度与浓度的乘积称为以主体流动速度表示的 传质通量: 质量通量:rAu=rA(rAuA+rBuB)/r=wA(nA+nB)
rBu=wB(nA+nB)
摩尔通量:cAum=cA(cAuA+cBuB)/c=xA(NA+NB) cBum=xB(NA+NB)
第七章 传质原理
第一节 传质基础
一、食品工业中的传质过程
1.气体吸收和脱吸 饮料冲气(CO2)、通气发酵、挥发性香精回收、油脂氢 化、糖汁饱充、天然油料脱臭等。 2.空气调节 空气的增湿与减湿。
3.吸附
动、植物油脱色、自来水净化等。
4.结晶 蔗糖、葡萄糖、蜂蜜中糖分、冰淇淋中乳糖等。 5.固——液萃取 从油料种子中提取油脂、从甘蔗(甜菜)中提糖等。
rB=cBMB=0.05×28=1.4kg/m3 r=rA+rB=0.88+1.4=2.28kg/m3
c=cA+cB=0.02+0.05=0.07kmol/m3 u=(rAuA+rBuB)/r
=(0.88×0.002+1.4×0.003)/2.28
=2.614×10-3m/s
um=(cAuA+cBuB)/c
6.干燥
果蔬干制、奶粉制造、面包和饼干的焙烤、淀粉制造、以 及酒糟、酵母、麦芽、砂糖的干燥等。
7.蒸馏
在酿酒工业中是应用最早的单元操作。
二、混合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1. 质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
rA=mA/V
2.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某组分的物质的量。 cA=nA/V 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间的关系: cA=rA/MA 3. 质量分数——某组分的质量mA与混合物总质量m之比。 wA=mA/m 归一方程: SwAi=1

第7章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第7章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pBm
pB 2 pB1 p ln B 2 pB1
D p NA ( )( p A1 p A2 ) RT pBm
p Bm
─扩散初、终截面处组分B分压的对数平均值,kPa; ─漂流因子,无因次。
p p Bm
例题
如图所示,氨气(A)与氮气(B)在长0.1m的直
径均匀的联接管中相互扩散。总压p=101.3kPa,温 度T=298K,点1处pA1=10.13kPa、点2处
如图7-2所示的分子扩散现象,在任一截面,处于动 态平衡中的物质A、B的净扩散通量为零,即:
J JA JB 0
3.费克定律(Fick’s law)
7-18
在恒温恒压下,A在混合物中沿Z方向作稳定分 子扩散时,其扩散通量与扩散系数及在扩散方向的 浓度梯度成正比。
dc A J A D AB dz
物质以扩散方式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的过程,称为质
量传递过程,简称传质。在一相中发生的物质传递是单
相传质,通过相界面的物质传递为相际传质。 质量传递的起因是系统内存在化学势的差异,这种 化学势的差异可以由浓度、温度、压力或外加电磁场等 引起。 传质过程广泛运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操作;它常与化 学反应共存,影响着化学反应过程,甚至成为化学反 应的控制因素。掌握传质过程的规律,了解传质分离
的工业实施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1 概述
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
7.3传质设备简介
7.1概述
7.1.1传质分离方法
我们依据分离原理的不同,可以将传质分离过程 分为平衡分离和速率分离两大类: 一、平衡分离过程 平衡分离指借助分离媒介(如热能、溶剂、吸附 剂等)使均相混合物变为两相体系,再以混合物中 各组分处于平衡的两相中分配关系的差异为依据而 实现分离的过程。 不难看出,平衡分离属于相际传质过程。相际传 质是我们后面重点学习讨论的内容。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1.在吸收塔中用水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

已知入塔混合气中氨含量为 5.5%(质量分数,下同),吸收后出塔气体中氨含量为0.2%,试计算进、出塔气体中氨的摩尔比 Y 1 、Y 2。

解:先计算进、出塔气体中氨的摩尔分数y 1 和 y 2 。

y 1 0.055 /170.09030.055 /17 0.945 / 29y 20.002 /170.00340.002 /17 0.998 / 29进、出塔气体中氨的摩尔比Y 1、 Y 2 为Y 10.09030.09931 0.0903 Y 20.00340.003410.0034由计算可知,当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分数很小时,摩尔比近似等于摩尔分数。

2. 试证明由组分 A 和 B 组成的双组分混合物系统,下列关系式成立:(1)dwA M A MB dx A2( x A M A x B M B )( 2)dxAdw Aw Aw B 2M A M B ()M AM B解:( 1) wAM AxAM A xAx A M A x B M Bx A M A(1 x A ) M BdwM A ( x A M A x B M B ) x A M A ( M AM B )M A M B ( x A x B )A dx( x A M Ax B M 2( x A M A x B M 2AB)B)由于 x A故dw A( 2) x Ax B 1M A M B dx A(x A M A x B M 2B)w AM Aw A w B M AM B1w Aw B)w A1 1(w A w B ) 1dx(()M MM A M AM BM A M A M BAA B dw A (wAw B )2(wAw B )2M AM B M A M B 1wA wB ) 2M A M B (M A M B 故dx Adw Aw Aw B2M A M B ()M A M B3. 在直径为 0.012 m 、长度为 0.35 m 的圆管中, CO 气体通过 N 2 进行稳态分子扩散。

化工原理(下)

化工原理(下)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3. 在直径为0.012 m 、长度为0.35 m 的圆管中,CO 气体通过N 2进行稳态分子扩散。

管内N 2的温度为373 K ,总压为101.3 kPa ,管两端CO 的分压分别为70.0 kPa 和7.0 kPa ,试计算CO 的扩散通量。

解:设 A -CO ; B -N 2 查附录一得 s m 10318.024AB -⨯=D()31.3kPa kPa 703.101A1B1=-=-=p p p 总().3kPa 49kPa 0.73.101A2B2=-=-=p p p 总kPa 12.57kPa 3.313.94ln 3.313.94lnB1B2B1B2 BM =-=-=p p p p p8. 有一厚度为8 mm 、长度为800 mm 的萘板。

在萘板的上层表面上有大量的45 ℃的常压空气沿水平方向吹过。

在45 ℃下,萘的饱和蒸汽压为73.9 Pa ,固体萘的密度为1 152 kg/m 3,由有关公式计算得空气与萘板间的对流传质系数为0.016 5 m/s 。

试计算萘板厚度减薄5%所需要的时间。

解:由式(7-45)计算萘的传质通量,即() Ab Ai L A c c k N -= 式中Ab c 为空气主体中萘的浓度,因空气流量很大,故可认为0Ab =c ;Ai c 为萘板表面 处气相中萘的饱和浓度,可通过萘的饱和蒸气压计算,即3Ai 5Ai 73.9kmol/m 2.795108314318p c RT -===⨯⨯kmol / m 322L Ai Ab 57A ()0.0165(2.795100)kmol/(m s) 4.61210kmol/(m s)N k c c --=-=⨯⨯-⋅=⨯⋅设萘板表面积为S ,由于扩散所减薄的厚度为b ,物料衡算可得A A A Sb N M S ρθ=2.168h s 10806.7s 12810612.41152008.005.037A A A1=⨯=⨯⨯⨯⨯==-M N b ρθ第八章 气体吸收填空题试题——工业生产中的吸收操作以 流操作为主。

化工原理 第七章传质过程导论 讲义

化工原理 第七章传质过程导论  讲义

3. 单向扩散传质速率方程
Dc dc A NA = − c − c A dz
在气相扩散
pA cA = RT
c = p
——微分式 微分式
RT
dp A Dp NA = − RT ( p − pA ) dz

z
0
Dp dpA N A dz = ∫ − pA1 RT ( p - pA )
pA2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第七章 传质过程导论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第七章 传质过程导论
目的: 了解传质的重要性; 目的:1、了解传质的重要性; 2、掌握相组成的多种表示方法; 掌握相组成的多种表示方法; 3、掌握扩散原理; 掌握扩散原理; 4、掌握三种传递之类比; 掌握三种传递之类比; 5、了解传质设备。 了解传质设备。 重点:扩散原理(分子扩散,稳定、不稳定扩散, 重点:扩散原理(分子扩散,稳定、不稳定扩散,等摩 尔相互扩散,单向扩散,涡流扩散,对流扩散) 尔相互扩散,单向扩散,涡流扩散,对流扩散) 的理解,掌握相互间之差别。 的理解,掌握相互间之差别。 难点:相组成的表示;扩散原理。 难点:相组成的表示;扩散原理。
(1)因分子本身扩散引起的宏观流动。 )因分子本身扩散引起的宏观流动。 在总体流动中方向相同, (2)A、B在总体流动中方向相同,流动速度正比于 ) 、 在总体流动中方向相同 cB 摩尔分数。 摩尔分数。 N = N c A N MB = N M MA M c c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化工原理第7章详解

化工原理第7章详解

第二节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6.1.2.相组成表示法
1.质量分率与摩尔分率 质量分率:在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占 混合物总质量的分率。
wA
=
mA m
摩尔分率:在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
占混合物总摩尔数的分率。
气相: 液相:
yA
=
nA n
xA
=
nA n
yA + yB + ⋅⋅⋅yN = 1
xA + xB + ⋅⋅⋅xN = 1
期中考试及试卷分析 第九章 蒸馏
第十章 简单的介绍干燥
课程实习 停课进行课程设计 期末复习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重点:传质分离方法的选择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相之间对流传质模型 各种传质机理和传质方式的理解 传质设备的基本类型和性能要求
难点:双膜理论 溶质渗透理论 表面更新理论
第一节 概述
• 7.1.1 传质分离方法
依据分离原理不同,传质分为两种
平衡分离
速率分离
平衡分离过程系借助分离 媒介(如热能、溶剂、吸 附剂等)使均相混合物系 统变为两相体系,再以混 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平衡 的两相中分配关系的差异 为依据而实现分离。根据 两相状态的不同,平衡分 离过程可分为如下几类:
速率分离过程是指借助某种推 动力,如浓度差、压力差、温 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某些 情况下在选择性透过膜的配合 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度的差 异而实现混合物的分离操作。 这类过程的特点是所处理的物 料和产品通常属于同一相态, 仅有组成的差别。
平衡分离
(1)气液传质过程 (2)液液传质过程 (3)液固传质过程 (4)气固传质过程
在平衡分离过程中, 组分在两相中的组成关系常用分配 系数(又称相平衡比)来表示,即

传质与分离实验报告

传质与分离实验报告

传质与分离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传质与分离实验探究物质的传质机制和分离方法,进一步理解与应用物质的传质与分离原理。

实验原理:物质的传质是指不同物质之间通过各种传质方式的传递与交换。

物质的传质机制主要有扩散、渗透、溶解等。

分离方法则是通过物质的性质和传质机制的特点来进行分离与纯化。

本实验主要涉及扩散、渗透与色谱法。

实验操作:1. 扩散实验:实验装置为两个相邻的詹井玻璃U型管,中间隔以一片指示纸,两管分别装有水和蓝色墨水。

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蓝色墨水开始扩散至水中,指示纸上出现颜色变化,证明发生了物质的扩散传质。

2. 渗透实验:使用黄砂饼干来模拟半透膜,将其分别放置于盛有浓盐水和纯净水的容器中。

观察一定时间后,发现黄砂饼干与浓盐水接触的一侧颜色变深,说明盐水向饼干内部渗透,发生了物质的渗透传质。

3. 色谱法实验:实验装置为一条有孔纸带,带有不同颜色的标记点。

将纸带端部浸入水中,观察颜色标记点的运动情况。

结果发现,不同颜色的点随纸带上行的速度不同,证明了物质的分离。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扩散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墨水的扩散。

扩散是一种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自发传播的过程,是一种无机能消耗的传质方式。

这说明了扩散是由于分子自身的热运动造成的,分子的移动趋向于平衡浓度。

通过渗透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盐溶液向黄砂饼干内部渗透,这是由于溶液的浓度不同所致,盐溶液中的水分子会向浓度较高的溶液扩散,从而发生渗透传质。

这一实验结果说明了渗透是液体之间或液体与固体之间的传质方式。

通过色谱法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色谱纸上不同颜色点的迁移速度不同,从而实现了对颜色的分离。

色谱法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离技术,其原理是通过物质在固相与流动相之间不同的相互作用力,使得不同物质在色谱柱中的速度不同,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纯化。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物质的传质与分离机制和应用。

扩散、渗透和色谱法等传质与分离方法的应用广泛且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传质特性和分离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传质与分离方法,以实现纯化、提纯等目的。

名词解释传质分离过程

名词解释传质分离过程

名词解释传质分离过程
传质分离过程是一种通过物质传递来分离混合物的技术。

在传质分离过程中,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会通过直接接触或化学反应的方式被传递到另一侧,从而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传质分离过程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例如化学、生物、石油和化工等。

在化学和生物领域中,传质分离过程通常用于分离样品中的不同分子或细胞。

在石油和化工领域中,传质分离过程则被用于分离液态混合物,例如石油馏分和化工原料。

传质分离过程的主要优点是高效、快速和分离度高。

与其他分离技术相比,传质分离过程不需要使用化学剂或加热/冷却等措施,因此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

此外,传质分离过程还可以在常温和常压下进行,因此不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设备成本。

不过,传质分离过程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对设备材料有较高的要求、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等。

因此,在选择传质分离过程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化工原理: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化工原理: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由于扩散过程中总压不变
pB1
p

p A1
pB2
p

pA2
pB2 pB1 p A1 p A2
Dp
NA
AB 总
RTz
pA1 pA2 ln pB2 pB2 pB1 pB1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pBM
pB2 pB1 ln pB2
pB1
据此得
组分 B的对 数平均分压
Dp
NA
AB 总
RTzpBM
2.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
参照气体中的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 过程,可写出
D c
NA
AB 总
zcBM
(cA1 cA2 )
D c

NA
AB 总
zxBM
(xA1 xA2 )
三、液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其中
cBM
cB2 cB1 c
ln B2
c
B1
xBM
xB2
xB1 x
ln B2
x
B1
停滞组分 B 对数平均物 质的量浓度
一、分子扩散现象与费克定律
相界面
气相(A+B) 液相 S
JA
主体 NyA um
流动 NyB
NA NB 0
JB
NA
J
A
Ny
A
NB
J
B
Ny
B
0
J Ny
B
B
二、气体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1.等分子反方向扩散
设由A、B两组分组成的二元混合物中,组 分A、B进行反方向扩散,若二者扩散的通量相 等,则称为等分子反方向扩散。
思考题
P23 1、2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_范文模板及概述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_范文模板及概述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范文模板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是化学工程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传质作为化工过程中物质转移的基本现象,对于提高反应效率,优化分离过程以及实现工业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离过程则是指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的一系列工艺和技术手段。

本文将结合传质基础知识,探讨传质在分离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分离过程对传质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实际分离过程以提高效率。

1.2 文章结构本文总共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引言、传质基础、分离过程概述、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关系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首先概述了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介绍了本文所涵盖的内容。

之后,文章将详细阐述传质基础知识,包括传质定义、传质机制和传质模型。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会对各种常见的分离过程进行概述,包括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

第四部分将重点讨论传质在分离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分离过程对传质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过程来提高效率。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要点,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基础知识和关系,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分离过程来提高传质性能。

通过深入了解传质基础知识和各种常见的分离过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传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此外,本文还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概述,帮助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项目中更好地设计和优化分离过程。

2. 传质基础2.1 传质定义传质是指在不同相的两个物质之间发生物质或能量交换的过程。

在化工领域中,传质通常涉及物质的扩散、溶解和析出等过程。

2.2 传质机制传质机制是指描述物质在不同相之间传递的方式和规律。

主要有以下几种传质机制:2.2.1 扩散扩散是指物质由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自发移动的过程。

根据扩散介质的性质,可以分为气体扩散、液体扩散和固体扩散三种形式。

2.2.2 对流对流是指由于流体的运动而导致物质传递的过程。

柴诚敬《化工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圣才出品】

柴诚敬《化工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圣才出品】

第7章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一、选择题
根据双模理论,当被吸收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小时,已液相浓度表示的总传质系数()。

A.大于气相分传质系数;
B.近似等于液相分传质系数;
C.小于气相分传质系数;
D.近似等于气相分传质系数。

【答案】B
【解析】溶解度很小时,为液膜控制。

二、简答题
双膜论的主要论点有哪些?并指出官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答:主要论点:
(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相界面两侧分别各有一个稳定的气膜和液膜,吸收质以分子扩散的方式通过此两膜;
(2)在两膜层以外的气液两相主体中,由于流体的充分湍动,吸收质的浓度基本上是均匀的、全部浓度变化集中在两膜层中,即阻力集中在两膜层内:
(3)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达到平衡,即界面上没有阻力。

实验证明,在气速较低时,用双膜理论解释吸收过程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即提高速度,
可增大吸收率已为实践所证实。

根据这一理论的基本概念所确定的吸收速率关系,至今仍是填料吸收塔设计计算的主要依据。

界面更新对吸收过程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双模论对于这种情况并无考虑进去,这是它的局限性。

但当速度较高时,气液两相界面就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并不存在稳定的气膜和液膜,。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

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指的是在化工行业中,通过传质过程和分离过程实现物质的转移和分离操作。

传质过程是指物质在不同相(包括气相、液相和固相)之间的传递过程,分离过程则是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的过程。

本文将对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传质与分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传质过程传质过程主要包括质量传递和能量传递两个方面,其中质量传递是指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传递过程,能量传递是指通过传质过程实现能量的转移。

传质过程的基本原理为溶质在物理力场的作用下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传递,经典的传质过程有扩散、对流和反应等。

1.扩散:扩散是指溶质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自发传递的过程,其主要原理是在浓差梯度作用下,溶质由高浓度区域经过空间的携带和碰撞,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直到达到平衡。

扩散过程可以分为分子扩散、界面扩散和体扩散等。

2.对流:对流是指溶质在流体介质中由于流场的存在而引起的传递过程。

对流传质主要分为强迫对流和自然对流两种类型。

强迫对流是通过外加的外力使得流体产生不均匀速度场,从而引起的传质;自然对流则是由于温度和密度的差异,引起流体的密度变化,进而形成流体的自然循环。

3.反应:反应传质是指传质过程中 beginspace 同时 Beginspace 进行化学反应的传质过程。

在反应传质过程中,溶质通过扩散或对流到达反应界面,参与反应之后再分散到溶液中。

传质过程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转移和分离过程的机理、改进传质分离过程的性能和优化操作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分离过程分离过程是指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的操作过程,常用的分离技术有凝固、蒸馏、萃取、吸附和膜分离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分离技术。

1.凝固:凝固是指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

这种分离方法常用于分离固体颗粒和溶液之间的混合物,通过凝固可以将溶液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2.蒸馏:蒸馏是一种利用物质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通过加热混合液体,使其中沸点较低的组分先从液体中蒸发出来,然后再冷凝成液体,从而实现分离不同沸点组分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 xAc
c—混合物在液相中的总摩尔浓度,kmol/m3; —混合物液相的密度,kg/m3。
4.气体总压与理想气体中组分的分压
总压与某组分的分压之间的关系: pA pyA
摩尔比与分压之间的关系:
YA
p
pA pA
摩尔浓度与分压之间的关系:
cA
nA V
pA RT
7.2.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
p p
pA2 pA1
NA
Dp RTz
ln
pB2 pB1
——积分式
p pA1 pB1 pA2 pB2
NA
Dp ln RTz
pB2 pB1
pB2 pB2
pB1 pB1
Dp RTz
pA1 pA2 pB2 pB1
ln ( pB2 pB1)
pBm
pB2 ln
pB1 pB2
pB1
NA
Dp RTzp Bm
(3)萃取与浸取 对于液-液混合物或液固混合物进行类似气体吸收的分离方 法,利用溶剂中不同组分溶解度的差 异,对组分进行分离。
(4)固体干燥 对含一定湿分的固体提供 一定的热量,使溶剂汽化,利用湿分 压差,使湿分从固体表面或内部转移 到气相,从而将含湿分的固体物料得 以净化。
7.1.2.相组成表示法
wA /M A
wA /M A wB /M B wN /M N
2.质量比与摩尔比 质量比:混合物中某组分A的质量与惰性
组分B(不参加传质的组分)的 质量之比。
a A mA mB
摩尔比: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与惰 性组分摩尔数之比。
气相:YA
nA nB
液相:X A
nA nB
质量分率与质量比的关系:
1.平衡分离过程:借助分离媒介(热能、溶 剂、吸附剂等)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为两相 体系。
2.速率分离过程:借助某种推动力(如压力 差、温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利用不同 组分扩散速率不同,实现分离。
(1)气体吸收 选择一定的溶剂(外界 引入第二相)造成两相,处理气体 混合物。
(2)液体蒸馏 对于液体混合物加热, 使混合物内部造成两相,利用不同 组分挥发性的差异,使得液体混合 物得以分离。
( pA1
pA2 )
——积分式
液相:
Dc NA zcSm (cA1 cA2 )
cSm
cS2 cS1 ln cS2
cS1
——积分式
3.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的意义:单位浓度梯度下的扩散通量,反映 某组分在一定介质中的扩散能力,是物质特性常 数之一;D,m2/s。
第七章: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主讲人:穆韡
7.1. 概述
7.1.1.传质与分离方法 7.1.2.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7.1.1.传质与分离方法
1.传质分离过程:依靠物质从一相到另一 相传递过程,叫传质分离过程。
2.传质分离过程的依据:依据混合物中各 组分在两相间平衡分配不同。
7.1.1.传质与分离方法
总压一定
JA
DAB RT
dpA dz
J
B
D BA
RT
dp B dz
p pA pB
dpA = dpB
dz
dz
JA=-JB
DAB=DBA=D
(2)等分子反向扩散传质速率方程
传质速率定义:任一固定的空间位置上, 单位时间 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量,记作N, kmol/(m2·s) 。
气相:
NA= J A
wA
aA 1 aA
a A wA 1- wA
摩尔分率与摩尔比的关系:
x X 1 X
X x 1-x
y Y 1Y
Y y 1-y
3.质量浓度与摩尔浓度
质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
GA
mA V
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
cA
nA V
质量浓度与质量分率的关系:
GA wA
摩尔浓度与摩尔分率的关系:
D RT
dpA dz
液相:
D NA RTz ( pA1 pA2 )
NA=
JA
DAB
dcA dz
NA
D z
(cA1
cA2
)
2.单向扩散及速率方程
(1)总体流动:因溶质A扩散
JA
到界面溶解于溶剂中,造
NMcA/c
NA
成界面与主体的微小压差, 总体流
使得混合物向界面处的流
动NM NMcB/c
动。
菲克定律:温度、总压一定,组分A在扩散方向上任一 点处的扩散通量与该处A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JA
DAB
dcA dz
JA—组分A扩散速率(扩散通量), kmol/(m2·s);
dcA —组分A在扩散方向z上的浓度梯度(kmol/m3)/m;
dz
DAB——组分A在B组分中的扩散系数,m2/s。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扩散沿 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1.质量分率与摩尔分率
质量分率:在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占
混合物总质量的分率。
wA
mA m
摩尔分率:在混合物中某组分的摩尔数
占混合物总摩尔数的分率。
气相: 液相:
yA
nA n
xA
nA n
yA yB yN 1
xA xB xN 1
质量分率与摩尔分率的关系:
xA
nA n
mwA / M A
mwA / M A mwB / M B mwN / M N
理想气体:
cA
pA RT
dcA dz
1
= RT
dpA dz
JA
DAB RT
dpA dz
分子扩散两种形式:等分子反向扩散,单向扩散。 1.等分子反向扩散及速率方程 (1)等分子反向扩散
TP
TP
pA1
JA
pA2
pB1 1
2 pB2
JB
等分子反向扩散:任一截面处两个组分的扩散速率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7.2.1.分子传质(扩散) 7.2.2.对流传质 7.2.3.相际间的传质
7.2.1. 分子扩散
分子扩散现象:
分子扩散:在静止或滞流流体内部,若某一组分存 在浓度差,则因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使 该组分由浓度较高处传递至浓度较低处, 这种现象称为分子扩散。
扩散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 面积扩散的物质量,J表示, kmol/(m2·s)。
JB
(2)总体流动的特点:
1
2
1)因分子本身扩散引起的宏观流动。 2)A、B在总体流动中方向相同,流动速度正比于摩尔
分率。
N MA
NM
cA c
N MB
NM
cB c
(3)单向扩散传质速率方程
NA
JA
NM
cA c
NB
JB
NM
cB c
0
JB
NM
cB c
JB
NM
cB c
JA
NM
cB c
NA NM
cB c
NM
cA c
NM
cA
cB c
NM
NA NM
NA
D dcA dz
NA
cA c
NA
Dc
c cA
dcA dz
——微分式
在气相扩散
cA
pA RT
p c
RT
NA
Dp RT ( p

pA )
dpA dz
z
0 NAdz
pA2 Dp dpA pA1 RT ( p - pA )
NA
Dp RTz
l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