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_张剑宁
三叉神经痛的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觉损伤 大鼠模 型 , 术后 d2出现疼 痛阈值逐 渐升高并伴 有三 叉神经元上 s P表达逐渐下调 , 于术后 d7S P表达基本 消失 , 这从反 面揭示 了 s 与三叉神经痛 的发病过程 。 P参
3 内啡 肽
受体提高背根神 经节 G B A A受体 的活性 。因此 , - T受体 5H
】 3 c n 6 . o
三叉神经感觉核 和头 面部 。有研 究发现 , 支神经 纤维 痛
中s P免疫反应阳性颗粒 的数量 、 总面积均明显大于非痛支 。
Sio e 等 通 过过紧结扎损伤三叉神经 分支 , n 建立颌 面部感
・
18 4 8。
中国药理学通报
C i ̄ h r ao g a ul i 0 1N v 2 ( 1 hn e am cl i l lt 2 1 o ;7 1 ) P o c B en 可减轻 T N大 鼠的疼痛相关行为 。5H - T也 能通过激活 5H -T
三 叉 神 经 痛 的 分 子发 病 机 制 的 研 究 进 展
吴饶平 熊 伟 高 , , 云
( 南昌大学 1 医学院生理 学教研 室、.附属 口腔 医院 , . 2 江西 南昌 3O 0 ) 3 0 6 脑 内及与体表感觉有关 的脊髓 背角和初 级传 入纤维 , 如感 觉 神经元 的胞体和末梢 内 , 参与机体许多功能 的调节 。 CR G P作 为一 种伤害性刺激 的递 质 , 在神经 病理性 疼痛 的研究 中引起研究者们 的高度 重视 。 。Fsh r i e 等 发现 , c
中国药理学通报
网络 出版 时 间 :0 1—1 21 0—2 2:0:0 51 5 0
C ie h r cl i l uli 2 1 o ;7 1 ) 18 9 hns P amaoo c lt e g a B e n 0 1N v 2 ( 1 :47 0
什么原因导致三叉神经痛
什么原因导致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极其痛苦的疾病,患者常常感到一阵阵的剧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三叉神经痛呢?这里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原因与三叉神经的异常有关。
三叉神经是头部神经中最大和最复杂的一对神经,起源于中脑桥。
它有三个分支,分别是眼部神经(第一支)、上颚神经(第二支)和下颚神经(第三支)。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分支传输的是面部的触觉和痛觉信息,但是当三叉神经受到损伤或压迫时,就会导致出现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三叉神经受到损伤的原因可能包括颅骨的畸形、颞颌关节病、颅内肿瘤等。
三叉神经痛的原因还可能与血管压迫有关。
在三叉神经出现于脑干的周围就有较多的血管存在。
当周围的血管发生增生或异常时,就会对三叉神经产生压力,从而引起疼痛。
而且,这种痛觉通常是突发性的、剧烈的,并伴有一定的规律性,使患者非常难受。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有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某些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等,可通过神经末梢传播至面部,引起三叉神经痛。
这种病因导致的三叉神经痛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相比,具有长期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这类三叉神经痛通常会伴随着皮疹、感觉减退等症状。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与遗传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中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部分家族中如果有成员患有三叉神经痛,其他家庭成员也可能会有较高的患病风险。
这提示了三叉神经痛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联,但具体的遗传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三叉神经痛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颅骨的外伤、手术、口腔感染等都有可能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发生。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神经异常、血管压迫、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
而且,三叉神经痛的病因通常是复合的,多种因素可能同时存在,相互作用。
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综合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避免遭受外伤、感染等因素的侵害。
7 三叉神经痛(病因和表现)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3)疼痛特点:发作表现为电击样、 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 持续数秒或1~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 期完全正常。
(4)扳机点:在口角、鼻翼、颊部和 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即可诱发,称为扳 机点(触发点)。常因恐惧疼痛发作不 敢做洗脸、进食、刷牙等动作。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5)痛性抽搐(tic douloureux):疼痛可 使面部肌肉出现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 可伴有面部发红、皮温增高,结膜充血和流泪 等,称为痛性抽搐。 (6)发作频度:周期性,每次发作期可为数 日、数周或数月不等,缓解期亦可数日至数 年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次数逐渐增多, 发作时间延长,间歇期逐渐缩短,甚至为持 续性发作,很少自愈。
中枢传出冲动通过短路传入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病理】
(1)神经节细胞消失、炎症细胞浸润 (2)神经髓鞘不规则增厚、髓鞘瓦解 (3)轴索节段性蜕变 (4)电镜下可见郎飞结附近轴索内大 量线粒体集结。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表现】
(1)年龄及性别: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40岁以上起病者占70%~80% ,女 性多于男性。
三叉神经痛
( Trigeminal Neuralgia)
第一讲 病因和表现精神、神经系 Nhomakorabea疾病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痛的辅助检查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定义】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简称,表现为三叉 神经分布区内短暂而反复发作的剧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阵发 性 疼 痛 , 释 了 T 的 电 生 理 表 现 , 异 位 放 电 , 解 N 如 自发 缓
原 发 性 三 叉 神 经 痛 (r ef a n uag , N 是 颅 神 经 tgn nl erl a T ) i i i
・
综 述
・
原 发 性 三 又 神 经 痛 发 病 机 制 研 究 进 展
曾明 慧 , 先 明 , 晓峰 傅 姜
【 中图分类号 】 R 4 . +1 【 75 1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7 —7 0 2 1 ) 1 0 50 6 27 7 (0 2 0 — 5 -3 0
影像学提示症状 与压迫部位 以及 j叉神 经纤维 走 向有 关, 中部 受压易导致第二支 疼痛 , 侧面及 尾部 受压易 导致第 三支疼 痛 , 少累及第 一支 J上 述结论与 临床观察 的结果 较 , 相符 。神经 血管 压迫 也 可见 于无症 状 的健 康 人 , 甚至 高达
f 1 苏正 , 8 黄庆 ,尹方明 , . 等 脑静咻畸形的血管影像学诊 断l ] . J
脑 与神 经 疾 病 杂 志 ,0 3,1 10 20 1 :7 . ( 稿 2 1-11 修 回 2 1 412 ) 收 0 0I —0 0 13 -5
m l ain[ ] N uo R s2 0 ,3:1 . af t sJ . erl e ,0 3 2 5 3 i mn o
学 报 ( 学 版 )20 ,5:5 . 医 ,0 5 1 5 3
[ ] SlmoiO B Mant eo ac nigah f eerl ee — 2 oy s . g ecr nneag rp yo rba dvl l i s o c o p e t vn u ao l s i rl i df rnil [J] m n eos nmai ; t o n iee t e s e f a .
三叉神经痛病因有新发现
三叉神经痛病因有新发现
……
令患者十分痛苦的三叉神经痛病因有了新发现。
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李剑农教授等研究发现:患者三叉神经的远心端病变比近心端病变严重的多。
这一发现为周围神经撕脱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手术原则。
最近,这项研究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三叉神经痛是口腔颌面部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病理机制十分复杂,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往往不佳,治疗后常常复发。
近年来,李剑农等对30名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周围神经撕脱术进行治疗,并对其中12例切除的神经标本的近心端和远心端分别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对15名患者进行了长期术后随访。
他们的研究首次发现:患者三叉神经的远心端病变远比近心端严重。
近心端病变以纤维肿胀、增粗及髓鞘疏松改变为主;而远心端病变则主要表现为神经纤维严重而广泛的空泡变性、纤维松解、断裂和脱髓鞘改变,神经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压迫神经以及血管病变等。
对于这些现象,研究者认为是由于三叉神经痛多发生在中老年,他们供养三叉神经的动脉往往已发生硬化、缺血,以致神经纤维营养代谢紊乱而发生变性。
远心端神经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对血管的压迫使血供进一步减少,加重了神经变性,导致神经纤维的脱髓鞘而发生“短路串电”现象。
这一新发现为三叉
神经痛术后复发找到了原因,也为周围撕脱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示临床在进行该手术时应尽可能多地向近心端撕脱至正常段,这样将大大防止术后三叉神经痛的复发。
三叉神经痛ppt课件豆丁网
目录•三叉神经痛概述•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非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预防与康复措施•总结与展望三叉神经痛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发病机制可能与血管压迫、局部炎症、肿瘤压迫等因素有关疼痛部位疼痛性质触发点分型临床表现及分型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多为单侧,右侧多见面部或口腔内某些区域特别敏感,轻微触碰即可诱发疼痛,如上下唇、鼻翼外侧、舌侧缘等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疼痛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疼痛性质为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突发突止;存在触发点鉴别诊断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牙痛、鼻窦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偏头痛等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药物选择原则及常用药物药物选择原则根据疼痛程度、发作频率、患者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
常用药物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英钠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神经传导来缓解疼痛。
0102 03疼痛缓解程度通过疼痛评分量表等工具,评估患者疼痛缓解的程度。
发作频率减少记录患者用药前后的发作频率,观察药物治疗对发作频率的影响。
生活质量改善了解患者用药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包括睡眠、饮食、情绪等方面。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副作用与注意事项常见副作用头晕、恶心、呕吐、皮疹等,严重副作用包括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过量使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
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副作用,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非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达到止痛的目的。
常用穴位包括合谷、太冲、颊车等。
针灸治疗理疗按摩如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因子治疗,可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保持心情放松、愉悦,有助于缓解疼痛和预防三叉神经痛 。
要点二
积极面对
积极面对疾病,配合医生治疗,有助于缓解疼痛和预防三 叉神经痛。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03
临床诊断
病史采集
01
02
03
疼痛性质
详细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 ,包括疼痛的持续时间、 频率、强度等,有助于医 生判断病情。
触发因素
询问患者疼痛发作的触发 因素,如食物、情绪、气 候等,有助于寻找病因。
病史
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特别 是神经系统疾病史,对诊 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
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04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癫痫药物
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 ,可以降低神经元兴奋性 ,从而缓解疼痛。
抗抑郁药物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 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等,可以改善神经递质水 平,缓解疼痛。
局部麻醉药物
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 ,可以阻断神经传导,缓 解疼痛。
神经阻滞治疗
星状神经节阻滞
通过将局麻药注入星状神经节,阻断其支配的三叉神经分支,从而缓解疼痛。
神经血管压迫理论
总结词
神经血管压迫理论认为三叉神经痛是 由神经根受到血管的压迫所导致。
详细描述
神经血管压迫理论认为,三叉神经受 到压迫主要是由于邻近的血管与三叉 神经根接触,长期的接触会导致神经 根的压迫和炎症,从而引发疼痛。
神经根缺血理论
总结词
神经根缺血理论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由神经根缺血所导致。
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温控热凝)
在X线监视或CT导向下将射频针经皮刺入三叉神经节处,射频发生器加热使针头温度达65-75℃,维 持1分钟,选择性破坏半月神经节后Aδ及C纤维(传导痛觉、温觉),保留Aδ及β粗纤维(传导触觉 ),疗效达90%以上。
临床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分类、诊疗技术、诊疗理念、治疗策略及方法选择
临床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分类、诊疗技术、诊疗理念、治疗策略及方法选择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面部某一区域自发的、电击样或针刺样阵发性疼痛,是颌面部头痛常见病因。
三叉神经是由特殊内脏运动神经纤维和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组成的混合型神经,感觉神经主要感知面部、口腔及额顶部的感觉,运动神经主要支配咀嚼肌的运动。
三叉神经分为第一支眼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
在临床诊疗TN常累及上、下颌牙齿,往往首先就诊口腔科,由诊断治疗不规范,导致牙齿不可逆性治疗或拔除。
随时间延长,三叉神经疼痛发生频率增加,疼痛时间延长,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一部分病人会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导致病人死亡。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TN病理生理学认为,TN 发病机制是由血管(动脉或静脉)近端压迫脑干附近的三叉神经感觉根引起(微血管压迫学说)。
外周施万细胞髓鞘向少突胶质细胞形成中央髓鞘的转变,神经根进入区被认为是易发生脱髓鞘脆弱区域。
血管压迫启动局灶性脱髓鞘和再髓鞘化过程,过程由微血管缺血损伤介导,这些局部变化降低受影响神经纤维的兴奋性阈值,促进向邻近纤维的不适当突触传播,从而导致来自快速有髓纤维触觉信号可以直接激活缓慢伤害性纤维,引起TN高频发作。
钠离子通道相关 Nav1.7、Nav1.3 和 Nav1.8 等 TN中异常表达,这与动作电位的快速激活、失活以及维持有关。
触觉 A-β纤维过度长时间敏感性可导致背角 V 层和三叉神经核团的二级相关神经元高敏感性,而这些二级相神经元可接收来自触觉和疼痛感受纤维会聚信息从而导致其敏感性提高,从而提高其对皮肤刺激的疼痛感知。
在原发性及特发性TN中,伴有持续性疼痛TN与单纯阵发性疼痛TN在病理生理学上是不同的。
伴随有持续性疼痛TN是阵发性疼痛重复发作,伴随有持续性疼痛TN一般在阵发性疼痛发作时或发作之前就已经发生。
与阵发性TN 相比,伴有持续性疼痛TN在女性常见,且有更明显感觉异常。
05803_三叉神经痛(ppt课件)
未来展望
2024/1/24
5
02
三叉神经痛基本概念
2024/1/24
6
定义与分类
2024/1/24
定义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 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 作的剧痛
分类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 神经痛
7
发病原因及机制
2024/1/24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认为病 变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感觉神经根内,也可能与血管压迫 、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导致对神经的机械性压迫、牵 拉及营养代谢障碍有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物制剂治疗
针对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研发具有针对性的生物制剂, 如神经生长因子、抗炎因子等 ,为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2024/1/24
24
THANK YOU
感谢聆听
2024/1/24
25
9
03
药物治疗方案
2024/1/24
10
常用药物介绍
卡马西平
作为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卡马西平能有效缓解 疼痛,减少发作频率。
奥卡西平
与卡马西平类似,奥卡西平同样具有抗神经痛作用 ,适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苯妥英钠
作为一种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也可用于三叉神经 痛的治疗,尤其适用于合并癫痫症状的患者。
指导患者记录疼痛日记,包括疼痛部位、性质、持 续时间、诱发因素等,以便更好地了解疼痛规律和 寻找可能的治疗策略。
教育患者识别疼痛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并学会采取 相应的措施。
2024/1/24
20
家属参与和支持重要性
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的康 复至关重要,应鼓励家属积极 参与患者的疼痛管理和教育工 作。
由低颅压引发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相关问题探讨(附1例典型病例报告)
如 颅 骨 改 变 ( 孑 或 卵 圆孔 狭 窄 ) 圆 L 和 、颈 椎 病 ( 稚 齿 状 突 枢 半脱位 ) 齿 、 颌 系 统 病 变 、 髓 空 洞 症 等 少 见病 因亦 曾 先 后 延
按 左 侧 桥 眩 小 瞄 角 蛛 网 膜 炎 治疗 无 效 。作 者 认 为 ,必 须 重 新
常 ) 日 予 以 生 理 盐 水 4 ml 内 注 射 。当 日患 者 疼 痛 症 状 明 I J 0 鞘 显 减 轻 .精 神 状 态 随 之 改 善 。之 后 .按 低 颅 压 综 合 征 综 合 治
疗 ‘ 后 , 者 暴 发 性 疼 痫 症 状 消 失 , 部 抵 抗 、压 痛 消 失 . 周 患 颈
1 临 床 资料
患 者 女 性 ,4 7岁 .农 民 。 发 作性 左 侧颜 而 部 疼 痛 2 d 0
于 1 9— 71 苗次 人 院 。 患 者 19 — 62 9 60 —6 ’ 9 60 —7下 午 在 f 问 劳 动 _ f = I 时 . 自觉 左 颧 部 ( 范 约 鸡 赁 犬 小 )隐 痛 不 适 。 家 后 .当
状 ,但 自觉 身 体 极 度 疲 乏 l 烽 痛 稗 度 似 体 佗 仃 炎 经 过 J j
提 示 .家 人忆 技患 者 病 初 取 卧 位 疼 痛 尚 可忍 受 .间 歇 期 亦 相
被 人 们 所 发 现 . 时 对 由 这 些 因 素 所 致 的 三 叉 神 经 痛 均 进 行 同 r相 应 的 研 究 。 由 低 顿 压 引 发 典 型 的 三 叉 神 经 痛 者 尚 未 见 而 报道 。 者 曾收 治 1例 , 临床 特 点 少 见 . 怍 其 诊治 过 程 复 杂 . 并 连 续 随 访 观 察 5年 。 此 报 道 , 就 由低 硕 压 引 发 三 叉 神 经 在 并
三叉神经痛课件PPT课件
运用推、拿、按、摩等手法,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减轻疼痛。
其他非侵入性操作
如拔罐、刮痧等,通过刺激皮肤、肌肉等组织,达到缓解疼痛的 效果。
局部封闭、射频等微创技术
局部封闭
将药物注射到疼痛部位,阻断神经传导,达到止痛效果。常用药物 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射频治疗
通过射频电流刺激神经,产生热效应,破坏痛觉神经纤维,达到止 痛目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对神经系统并发症,可使用止痛药或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进行治疗。 严重并发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经验分享
处理方法总结和经验分享
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 症是关键,患者应密 切关注自身状况。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配合医生治疗,有 助于加快康复进程。
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 ,及时反馈病情变化 ,以便医生调整治疗 方案。
CT表现
三叉神经痛患者CT检查可见神经根部增粗、扭曲,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有时 可见骨质破坏累及神经孔。
MRI检查方法及表现
MRI检查方法
采用高场强MRI扫描仪,对三叉神经进行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可准确评估神经 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MRI表现
三叉神经痛患者MRI检查可见神经根部信号异常,呈高信号或等信号,有时可见 神经周围水肿或血管压迫。
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 神经压迹处
周围支分布
额部、面部、口腔及鼻腔 的粘膜、牙齿、脑膜等
生理功能及传导通路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传导头面部痛、温、触等 浅感觉及深感觉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支配咀嚼肌和鼓膜张肌, 主要司咀嚼运动和张口运 动
传导通路
三级神经元传递,最终到 达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 产生感觉
相关神经核团和联系
三叉神经痛病因学说
contents
目录
•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三叉神经痛的遗传因素 • 三叉神经痛的免疫因素
01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脑部疾病
01
02
03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由 于病灶压迫三叉神经,导 致三叉神经痛。
脑肿瘤
脑肿瘤的生长压迫三叉神 经,引发疼痛。
脑炎、脑膜炎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炎症刺激三叉神经,引发 疼痛。
颅底疾病
颅底骨折
颅底炎症
颅底骨折会损伤三叉神经,导致疼痛。
颅底炎症刺激三叉神经,引发疼痛。
颅底肿瘤
颅底肿瘤的生长压迫三叉神经,引发 疼痛。
0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血管压迫学说
总结词
血管压迫学说认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是血管对三叉神经根部的压迫。
详细描述
该学说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供应三叉神经的血管受到压迫,导致神经脱髓 鞘病变,引发疼痛。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约有30%是由于血管压迫引 起的。
遗传因素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 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具体 遗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多基因遗传
三叉神经痛的发生受多个基因的 共同影响,这些基因可能通过相 互作用或叠加效应增加个体患病
风险。
多个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神经传 导、疼痛感知和神经修复等方面, 从而参与三叉神经痛的发病过程。
Hale Waihona Puke 针对三叉神经痛的多基因遗传研 究有助于揭示其发病机制,并为
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
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是指病原体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对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或器官损 伤。在三叉神经痛中,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可能是由于某些病原体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对病原体 及其产物产生免疫应答,导致三叉神经受损,引发疼痛。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有假说认为三叉神经痛的面部疼痛发作,是该神经的下行核,因接受的冲动流过多释放引起的。
有两个支持此假说的证据:切断耳大神经或枕神经可缓解典型的三叉神经痛,或者静脉注射苯妥英钠(大仑丁)可中止三叉神经痛的发作。
日益增加的证据表明,病变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感觉神经根附近,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导致对神经的机械性压迫、牵拉以及营养代谢障碍有关。
1.周围病原学说:(1)局部刺激:在三叉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器官发生了炎性病灶(如副鼻窦炎、牙源性炎症等)或外伤性病灶的长期慢性刺激,致使神经发炎、纤维化,半月神经节中毒等的综合作用,使分布在三叉神经根上的滋养血管,发生功能障碍、痉挛,最后发生继发性缺血,导致感觉根脱髓鞘病变,而引起三叉神经痛。
早在1926年Harris就提出:此病主要由于牙源性病灶所致,1940年又进一步发现了因拔牙和牙齿脓毒病之后而发生三叉神经痛的例证。
此后1952年Sagonaolaite曾经调查发现90%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均伴有口腔感染病灶。
国内刘道宽等也统计了292例,其中99% 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均伴有口腔感染灶存在。
近几年来如1976年Rether、1979年Alexander、1980年Shaber及1981、1982年四川医学院均先后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上、下颌骨内发现了病变骨腔(jawbone cavity),当他们行颌骨病变性骨腔清除术后,患者的症状得以消除。
根据这一事实,1989年刘道宽等就提出颌骨病变性骨腔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有明显关系,认为局限性颌骨病变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为证明在口腔局部病变的刺激可沿神经纤维向中枢发展而导致中枢功能紊乱和器质性改变而发病,1974年Black制作了三叉神经痛的试验模型。
在实验中拔除猫的一侧全部上下颌牙髓,术后26周内,几乎所有(20只)受试的猫都表现出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反应。
拔除牙髓后7~21天,所作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从三叉神经末梢至脑内核团发生了变性。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韩素勤;及捷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9(018)015
【摘要】三叉神经痛(TN)是临床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三叉神经分布的区域产生剧烈的、阵发的疼痛,可自发也可由轻微的刺激“扳击点”所引起,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目前临床上关于TN的治疗方法颇多,但疗效差强人意,究其原因,还是对T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经典理论包括中枢病因学说和周围病因学说。
现阶段又提出了免疫因素和生化因素。
笔者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1814-1817)
【作者】韩素勤;及捷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内蒙古呼和浩
特市口腔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745.11
【相关文献】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王宏伟;吕静波;刘玉光;吴承远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曾明慧;傅先明;萎晓峰
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王宏伟;吕静波;刘玉光;吴承远
4.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J], 刘培慧;刘佳妹;孙晓红
5.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及放射外科治疗 [J], 王鹏;潘绵顺;汪业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叉神经痛病毒病因学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三叉神经痛病毒病因学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孙彦春;陈剑
【期刊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0()2
【摘要】病毒感染学说在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单纯疱疹病毒存在潜伏性及嗜神经性,并且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潜伏的病毒可再激活,进而引起各种疾病。
而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与其病因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近些年学者在基础与临床方面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其病毒病因、发病机制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总页数】4页(P140-143)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病毒;病因;发病机制
【作者】孙彦春;陈剑
【作者单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32.6
【相关文献】
1.过敏性紫癜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J], 罗斌;李娟
2.ACVRL1突变在肺动脉高压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朱燕;朴春梅;顾虹
3.面肌痉挛病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程亚鹏;李涛
4.(足母)外翻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陶经纬;朱涵杰;陈兆军
5.ue13b外翻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陶经纬;朱涵杰;陈兆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叉神经病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三叉神经病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赵宏利;王保国
【期刊名称】《麻醉与监护论坛》
【年(卷),期】2002(009)003
【摘要】三叉神经痛是累及面部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反复发作性短
暂而剧烈的疼痛,是最典型的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有大量资料支持三叉神经痛是由于血管对三叉神经根进出脑干的过渡区背侧或邻近该处的压迫所致,很多作者认为疼痛是由于三叉神经节,受损神经根和脑干内的三叉神经核等部位的过度兴奋或异常放电所致,微血管压迫主要导致三叉神经根局部病理改变及三叉神经节病变,受损神经过度兴奋,神经根或三叉神经节的异位起搏点产生的同步后释放活动致疼痛发作。
【总页数】5页(P30-33,23)
【作者】赵宏利;王保国
【作者单位】北京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北京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11
【相关文献】
1.痛性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与机制 [J], 高崇荣
2.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J], 张彤
3.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J], 李志安;艾清龙
4.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根部病因观察 [J], 赵永宏;蔡其刚;翁维
5.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理生理和治疗进展 [J], 薄玉龙;徐咏梅;马玉娟;李文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探讨及病因、治疗研究进展
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探讨及病因、治疗研究进展
张恺;杨治权
【期刊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8(45)4
【摘要】近年来,国际上对三叉神经痛的分类和临床诊断上逐渐形成三级分类的标准,本文将其进行归纳总结。
病因学上,过敏反应学说及骨性压迫学说的提出解释了无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痛患者可能的病因。
而显微血管减压术作为综合疗效最佳的治疗措施逐渐成为诊断明确且能耐受手术病人的首选,同时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也极大地提高了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有效率。
【总页数】4页(P434-437)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治疗
【作者】张恺;杨治权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11
【相关文献】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J], 陈光贵;陶祥玉;牛朝诗
2.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J], 臧绍辉;尤渊明;王超杰;刘广生;吴志斌
3.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 [J], 徐学友
4.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J], 陈曙光;钱涛
5.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J], 刘雪松;毛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年第16卷第2期153三叉神经痛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张剑宁1 综述 李明1 审校【摘要】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症状严重的面部疼痛性疾病。
目前认为病因主要与三叉神经感觉根受血管压迫有关。
主要病理变化是局灶性节段性脱髓鞘,由此造成的异常兴奋位点及兴奋性的异常传递是痛觉产生的原因。
本文就其病因、病理、发病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病因;发病机制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科(200437)通信作者:李明,主任医师.Emial:1iming0168@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以慢性、阵发性的面部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呈闪电样发作,每次持续数秒到数分钟,亦有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者。
疼痛剧烈,面部常有扳机点,上下颌支分布区多见,眼支少见。
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四,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2),右侧发生率高于左侧(约为2∶1),老年多见,50岁以上约占75%,多为散发,少有家族倾向。
近年来有关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较快。
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目前对T N的病因还存在不同观点,但大部分学者倾向于TN的原发部位在周围而非中枢神经系统。
自Dandy(1929)提出周围神经压迫机制后,Jannetta(1966)极大地丰富及发展了这一理论[1],该理论认为TN绝大多数是由于三叉神经感觉根(Trigeminal sensory root,TSR)入脑桥区(Trigeminal root entry zone,REZ)受血管压迫所致。
临床观察发现,约70%~80%的TN存在动脉压迫,静脉压迫约为2%~4%。
对该理论最为有力的支持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Trigeminal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的疗效非常确切,近期的治愈率均在90%以上。
对于无血管压迫的病例,肉眼难见的神经内微血管的压迫及三叉神经根的萎缩、局灶性的蛛网膜增厚等被认为是发生在该区域可能的病因[2]。
REZ位于中枢与周围神经交界处,缺少神经胶质细胞的保护,且缺少与周围组织的纤维联系,是该部位最易受累的原因。
除血管压迫外,多发性硬化、REZ区域的良恶性肿瘤、动静脉畸形、后颅凹畸形、局灶性脑梗塞、牙源性感染导致的颌骨骨髓炎等,也可导致TN,均相对少见。
在REZ的远端,一些解剖上的因素,如骨孔和软组织间隙的狭窄等可能是TN的原因。
有散发的家族性TN的报道,认为家族性TN可能与Charcot Marie Tooth疾病及多发性硬化有关,血管压迫在家族性TN的发病中不是唯一因素[3]。
部分不支持血管压迫理论的观点认为,在REZ 存在血管压迫是一种常见现象,许多没有TN的患者,在后颅窝的术中都发现了REZ受血管压迫的明显体征,与TN患者术中所见无甚差别[4]。
也有人认为减压术有效的原因并非减压本身,而是术中对神经的损伤[7,8]。
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血管压迫就是TN的病因,在血管压迫之外还可能存在其它未知的原因[7,8]。
Kitt认为虽然血管压迫是TN的重要原因,但该理论由于缺少对照及动物实验证据而存在疑问[9]。
不过在TN人群中,血管压迫的发生率还是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可以理解为血管压迫不一定能引起TN,但TN的发生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血管压迫,特别是搏动性动脉压迫的存在。
至于为什么许多REZ部位的血管压迫并不产生TN,有人认为只有与神经呈交叉性压迫的动脉,且造成神经移位或产生压痕的病变才会引起TNI [10],但未得到证实。
另外,一些典型的TN患者确实没有发现任何有关REZ区域受压迫的表现,可能与REZ远端(包括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受压或神经内微血管的压迫有关。
有趣的是,TN症状的严重程度似乎与压迫的严重程度并无明显的关联,即便是很轻微的压迫,亦会同样产生严重的疼痛,尽管从病理上看,越严重的压迫,产生的病损越严重,二者密切相关[9]。
可能的原因是,传导触觉的较粗的神经纤维对压迫极其敏感[11],即使轻微的压迫,亦可使其冲动的传导产生障碍,继而导致异常冲动的产生而引起TN。
临床上,血管压迫引起的TN称原发性TN,多·综述·DOI:10.16542/ki.issn.1007-4856.2008.02.008154Chin Otorhinolaryngol J Integ Med 2008,Vol.16.No.2发性硬化、肿瘤、解剖畸形等造成的TN称为继发性TN。
较之原发性TN,继发性TN疼痛发作持续时间更长,间歇更短,对治疗更不敏感,常伴有局部异常,如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
有认为继发性TN与原发性TN在病因上没有差别,是原发性TN病变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继续发展则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12]。
仍有一些现象未得到很好的解释,如为何右侧明显较左侧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等。
Neto认为由于解剖及放射学研究均证明右侧的卵圆孔及圆孔较左侧显著狭窄,而圆孔和卵圆孔分别是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出颅的部位,从形态学、流行病学及解剖学综合分析,卵圆孔及圆孔对三叉神经分支的卡压应是TN的真正原发性病因,在此基础上发生的REZ的血管压迫使得TN得以发生[13]。
部分学者持周围及中枢两种因素在TN的发病中都起作用的观点,认为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及异常冲动的产生和中枢对痛觉传入反馈性调节的降低在TN发病中缺一不可,应该综合加以分析[14]。
2 病理变化局灶性节段性脱髓鞘性改变是TN的主要病理学变化。
通过MVD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artional sensory resection,PSR)术中获得的标本,以及部分动物实验样本的研究,发现TN的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病变压迫所造成的压痕周围。
Hilton最早研究了受压神经根的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局灶性的髓鞘缺失,脱髓鞘的轴突紧密接触,少有残存的神经胶质细胞,没有炎性细胞浸润,星形胶质细胞主要集中于病灶的远端[15]。
Love等较系统地研究了血管压迫所造成的病理改变,发现慢性脱髓鞘性的改变位于压痕周围不超过2mm的范围内,严格局限于近端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区域相邻。
主要病变为局灶性节段性脱髓鞘,部分髓鞘受压变薄,相邻裸露轴突紧密接触,神经胶质细胞消失,病灶中极少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少见,轴索常无明显变化[16]。
如果病变严重,可伴随有轴索变性、缩短和消失。
病程较长时还可能存在复髓鞘现象,表现为较薄的髓鞘,雪旺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等。
Rappaport等描述了在细胞外基质中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出现,表明在神经根的远端也有病变存在[17]。
Lovel[18]对有多发性硬化的TN患者的病理检查发现,几乎所有的标本均有紧密相邻的轴突,都有数量不等、程度不同的薄髓鞘纤维,分布在脱髓鞘区域或紧邻脱髓鞘的区域。
与压迫病变稍有不同的是,这部分病理表现为星形胶质细胞较多,在脱髓鞘的区域散在分布,并表现出活动性病变,如出现富含脂质的巨噬细胞。
不过,Love也发现少量病例尽管有明显肉眼可见的压痕,但并未观察到脱髓鞘现象,他认为取材可能是主要的原因。
在肿瘤压迫所致的TN中,尽管神经明显拉伸或变薄,但脱髓鞘现象并未发现。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无血管压迫的病例中,REZ存在与血管压迫病例相似的病理改变,即节段性脱髓鞘伴有复髓鞘现象,并在髓鞘内出现脂质沉积及类固醇结晶[19]。
此种现象不能用机械性损伤解释,提示在血管压迫外,可能有其他原因间接导致REZ脱髓鞘的发生。
由于取材的限制,临床上对REZ远端的病理研究甚少。
Burchie1对TN患者三叉神经节的病理研究证实了TN的发病部位主要在周围神经系统[20]。
不过REZ部位的压迫对远端神经,包括三叉神经节和神经末梢的影响尚不清楚。
3 发病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由于确切的动物模型至今难以建立,TN的发病机制仍不甚明了。
对发病机制的阐述主要基于TN脱髓鞘改变的病理基础。
由于脱髓鞘及压迫的原因,相邻无髓鞘的轴突紧密接触,触觉和痛觉的纤维间的假突触传递得以建立。
脱髓鞘部位的自发性兴奋或对扳机点的轻触觉所诱发的兴奋,会通过假突触性传递方式传递给相邻的伤害性感受器的轴突,并且这种兴奋在轴突间通过假突触性串扰(cross-talk)的方式互相传递并迅速积累放大,从而诱发一次伤害感受器的爆发性冲动,产生疼痛[16]。
实验证明脱髓鞘的轴突有产生异位冲动的特性,动脉性压迫易造成TN应该与动脉的搏动性易诱发冲动有关,而假突触性传递在TN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这种冲动究竟是起源于病灶附近还是面部的感觉神经末梢,非伤害性的触觉又是如何导致伤害性的冲动的具体过程,目前仍不清楚。
感觉神经元在受损后处于易兴奋状态,具有了在异常位点自发产生冲动的趋势[21],脱髓鞘的轴突自身对哪怕是小于1cm的轻微变形都极为敏感[22],Dever等据此进一步提出了点火假说(ignition hypothesis)[23],认为在TN患者的脱髓鞘斑或其附近、断离轴突的远端及感觉神经节轴突化的胞体存在数量丰富的异位兴奋位点(pacemaker site),该兴奋点处于低阈值、易兴奋状态,能自主地或在细微的、非伤害性刺激时产生冲动,另一些位点则是静息的,但具有一个微触阈,在瞬间刺激下引发一个持续数十秒的自发性点火过程,称后释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年第16卷第2期155放(afterdischarge)。
并且这一过程由于神经元间的正反馈作用而得到增强。
神经元间的假突触性的串扰(ephaptic crosstalk,电流从一个神经元直接兴奋相邻的神经元)和交互性后释放(crossed afterdischarge传入性冲动诱发的非突触性释放神经递质和/或K+至间隙兴奋邻近神经元),造成感觉神经纤维的同步化后释放,使伤害性冲动被放大从而引发一个爆发性的去极化过程。
上述异常的神经元间的传递机制还使得非伤害性的触觉冲动自Aβ类传入纤维传递至伤害性感受器,从而产生痛觉。
对TN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解释由于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良好近远期疗效而得到支持。
Love认为,在压迫解除后,首先是裸露的轴突之间的直接接触不复存在,神经冲动的非突触传递消失,因而手术后疼痛症状即刻消失,这与压迫机制是非常相符的。
另外,由于较大直径的纤维束对压迫极为敏感,随压迫的解除,这部分传递正常冲动的纤维束的功能得以恢复,正常冲动抑制了异常冲动的产生和传递,也是原因之一[16]。
MVD的良好疗效使得压迫机制得以佐证。
因为复髓鞘的过程较长,因此不是MVD有效的原因。
但复髓鞘可能对防止术后复发有益,且可能是部分病例自愈的原因。
众多现象显示,TN产生的部位不太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但病程较长的TN可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传入末端产生某种程度的损伤,影响了中枢对痛觉的反馈性抑制及调节作用,从而产生持续性疼痛以及某种程度的感觉障碍[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