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医用大全

合集下载

吴茱萸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

吴茱萸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

吴茱萸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1. 吴茱萸的概述吴茱萸,又称五味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药效。

它是一种落叶攀援灌木,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

吴茱萸的果实可以入药,是中医药学常用的药材之一。

2. 吴茱萸的主要成分吴茱萸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包括有机酸、挥发油、多糖、生物碱等成分。

这些成分赋予了吴茱萸多种药理作用和药效。

3.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吴茱萸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氧化作用:吴茱萸中的多糖、生物碱等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自由基对身体的损伤。

•利胆作用:吴茱萸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有助于消化和排毒。

•抑菌作用:吴茱萸中的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某些细菌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降血脂作用:吴茱萸中的成分可以调节血脂,对高血脂有一定的降脂作用。

•改善记忆作用:吴茱萸中的生物碱成分可以改善记忆和脑功能。

4. 吴茱萸的功能主治吴茱萸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包括:•脾胃虚弱:吴茱萸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

•腹泻:吴茱萸具有收敛作用,可以用于腹泻的治疗。

•失眠多梦:吴茱萸中的生物碱成分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对失眠多梦有一定的疗效。

•头晕眩晕:吴茱萸具有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对头晕眩晕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高血压:吴茱萸中的成分可以降低血压,对高血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5. 吴茱萸的用量吴茱萸一般可作为中药材,常见的用法和用量包括:•煎汤服用:取吴茱萸10-15克,加水煎煮,分2-3次服用。

•冲剂服用:取吴茱萸3-6克,加入热水冲服。

注意事项: -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尤其是降压药和心脏药物。

- 使用时如有不适,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结论吴茱萸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功能主治。

它可以通过调节胃肠功能、降低血脂和改善睡眠等途径对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使用吴茱萸时,我们应该注意合理用量,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吴茱萸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吴茱萸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吴茱萸适应症及使用说明吴茱萸,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用途和适应症。

本文将对吴茱萸的适应症以及使用说明进行详细介绍。

I. 吴茱萸的适应症吴茱萸作为一种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以下方面:1. 消化系统问题:吴茱萸具有理气行滞、疏肝理气的功效,可以缓解胃部不适、胀气等消化问题。

2. 食欲不振:吴茱萸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加食欲,尤其适用于食欲不振引起的消化不良问题。

3. 胃痛腹痛:吴茱萸具有活血化瘀、调理脾胃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胃痛、腹痛等症状。

4. 感冒发热:吴茱萸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恶寒、发热等症状。

5. 头痛偏头痛:吴茱萸能舒肝解郁,通经活络,对头痛、偏头痛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II. 吴茱萸的使用说明1. 用量:吴茱萸的用量因人而异,一般建议每次使用3-9克,可根据自身情况适量增减。

2. 煎煮方法:将吴茱萸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待提取物颜色变深时,即可出锅。

3.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避免使用吴茱萸。

-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如头晕、恶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 使用吴茱萸时应注意药品的质量,避免购买劣质产品。

4. 禁忌症:具有气滞血瘀、阳亢内热等疾病的患者,以及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应禁止使用吴茱萸。

5. 药物相互作用:吴茱萸与某些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与抗凝药物、镇静催眠药等联用时应遵医嘱。

总结:吴茱萸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中医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消化系统问题、食欲不振、胃痛腹痛、感冒发热、头痛偏头痛等众多适应症。

在使用时,应注意用量、煎煮方法以及禁忌症等方面的问题,并遵医嘱使用。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停止使用。

此外,选择正规药店购买质量可靠的吴茱萸,以确保疗效与安全性。

中药吴茱萸还有这种功效

中药吴茱萸还有这种功效

中药吴茱萸还有这种功效吴茱萸是属于一种植物中药,一般可以治疗一些身体疾病,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还可以起到治疗腹泻的功效,对身体非常好,吴茱萸不仅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可以治疗一些皮肤疾病,以及皮肤伤口等。

★吴茱萸功能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

★主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相关配伍1、《伤寒论》吴茱萸汤: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沬,苔白脉迟等。

2、《医方简义》导气汤: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3、《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鸡鸣散: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痛,或上冲入腹。

★用法用量2~5g。

外用适量。

★禁忌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津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

阴虚有热者忌用。

孕妇慎用。

★炮制方法1、吴茱萸:除去杂质。

2、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

(每l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生理特性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

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

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

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

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炮制方法1、吴茱萸:除去杂质。

2、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

(每l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性味味辛、苦,性热。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又称舒筋散、舒筋宝,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

下面是关于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的详细介绍:
1. 舒筋活络:吴茱萸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

它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以及肌肉疼痛等问题的有效药物。

2. 驱寒温经:吴茱萸具有温经驱寒的作用,可以帮助体内寒邪的排出,改善寒凉体质。

特别适用于经期不调、寒凉腹痛以及手脚冰凉等症状。

3. 和胃化湿:吴茱萸具有和胃化湿的功效,可以促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对于湿气重的人群,尤其有益。

4. 消食化痰:吴茱萸还具有消食化痰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排除体内的痰湿。

对于咳嗽、痰多、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5. 涩肠止泻:吴茱萸有收敛肠道的作用,可以止泻,并可减少腹泻时的水分流失,缓解腹部不适和腹泻症状。

6. 镇咳平喘:吴茱萸还可以镇咳平喘,对于咳嗽、喘息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尤其适用于寒咳、气喘等与寒邪、湿邪有关的疾病。

7. 养肺祛痰:吴茱萸可以养肺祛痰,对于肺热痰多、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对于吸烟者或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的人群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总之,吴茱萸以其综合的药理作用,在中药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适合治疗各种疾病,还可以作为保健品来维护身体的健康。

但在使用吴茱萸时,应遵医嘱,不可过量使用,以防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

中药吴茱萸最新临床应用验方

中药吴茱萸最新临床应用验方

中药吴茱萸最新临床应用验方1.治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用吴茱萸10g,研末,醋调成糊状,敷于两足涌泉穴,48小时取下。

治疗8例,全部治愈。

2.治小儿流涎。

吴茱萸3份,胆南星1份,共研细末,用陈米醋调成糊状饼,临睡前,敷于涌泉穴,男左女右,每次敷12分钟。

治疗100余例,全部治愈。

3,治原发性高血压病。

取吴茱萸果细粉,每包18g,每晚临睡前将1包吴茱萸粉以白醋调成浓稠状,分敷两侧足心穴(涌泉穴稍后方),外覆盖塑料薄膜,绷带固定12小时,每日用药1包,14日为1疗程。

血压正常后,改用每周敷1-2次。

巩固疗效。

共治疗27例,20例降至正常,改善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6%。

4.治疥疮。

吴菜萸风干,粉碎,过筛,配成10%-15%的泥膏,洗净皮肤,再涂药膏。

治疗疥疮26例,全部治愈。

5.治婴幼儿泄泻。

取吴茱萸20g,研细,加米醋适量调成糊状,敷在脐围,覆盖范围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下脘穴、天枢穴(双)、气海穴。

药上盖塑料布,用胶布固定。

24小时后取下药渣,再以前法继敷。

敷药1次治愈37例,敷药2次治愈51例,敷药3次治愈5例,好转3例。

6.治呃逆。

取吴茱萸20g,苍耳子20g,肉桂5g。

共研末。

每次取10g,用醋调敷双足涌泉穴。

治疗12例,大部分经治疗3日即可痊愈。

吴茱萸外用举要

吴茱萸外用举要

吴茱萸外用举要吴茱萸,辛,苦,大热,归肝、肾、脾、胃四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

临床常用寒滞经脉诸痛证,如寒疝腹痛、厥阴腹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及寒湿脚气肿痛。

因其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作用,也常用于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泛酸或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

还用于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取其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之效。

然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又有小毒,故临床常用量为3~6克,轻浅之证或可获效,而阴寒重症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笔者根据清代吴师机“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用吴茱萸外治诸病,现简介如下:寒疝腹痛:吴茱萸30克,小茴、丁香、肉桂、细辛各10克。

共研细末,陈醋调膏,贴于脐及痛处,每日一次。

厥阴头痛:吴茱萸10克,川芎、白芷、细辛、独活各6克。

共研细末,陈醋调膏,贴于脐、百会穴,每日一次。

虚寒痛经:吴茱萸10克,桂枝、当归、川芎、乳香、没药各6克。

共研细末,白酒调膏贴脐、关元、气海穴。

经前一周开始,经来停用。

胃寒呕吐:吴茱萸10克,生半夏、苏叶、旋覆花各6克。

共研细末,以鲜生姜汁调膏贴脐、足三里(双)、涌泉(双),每日一次。

五更泻:吴茱萸15克,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五倍子、乌梅各10克。

共研细末,陈醋调膏,贴于脐、足三里(双)、脾俞(双)、肾俞(双),每日一次。

小儿咳嗽:吴茱萸6克,麻黄、杏仁、细辛、干姜、五味子各3克。

共研细末,以鲜生姜汁调膏贴脐、肺俞(双)、涌泉(双),每日一次。

小儿哮喘:吴茱萸6克,明矾6克,沉香3克。

共研细末,以鲜生姜汁调膏,贴脐及涌泉(双),每日一次。

小儿流涎:吴茱萸6克,生南星3克.共研细末,陈醋调膏,贴涌泉(双)。

小儿荨麻疹:吴茱萸6克,防风6克,蝉衣6克。

共研细末,陈醋调膏,贴脐、曲池(双)、血海(双)。

文章来源:中医中药秘方网。

吴茱萸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的功能主治1. 吴茱萸简介吴茱萸(学名:Evodia rutaecarpa),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是我国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吴茱萸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不仅可以入药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食品加工和化妆品等领域。

2. 吴茱萸的药用价值吴茱萸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常被用于中医药治疗疾病。

其主要功能主治包括:•祛寒驱湿:吴茱萸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寒湿所致的各种症状,如腹痛、腹泻、寒疝等。

•祛风止痛:吴茱萸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成分,具有镇痛和抗炎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风寒湿痹引起的疼痛。

对于头痛、牙痛、关节痛等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调节胃功能:吴茱萸有促进胃动力、增加胃酸分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痛和胃寒等症状。

同时,吴茱萸还可以抑制胃酸分泌过多,对于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和酸反流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抑制肿瘤生长:吴茱萸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对于某些肿瘤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研究显示,吴茱萸的提取物还可以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减少其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3. 吴茱萸的用法用量吴茱萸可以作为中药材使用,也可以制成各种中药制剂。

常见的用法用量包括:•煎汤:将吴茱萸切片后,与其他中药材一起煎煮,可用于治疗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一般用量为3-10克。

•制剂:市面上常见的吴茱萸制剂有吴茱萸片、吴茱萸酊等,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制剂和用量。

•外用:吴茱萸的挥发油成分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可以通过外用贴敷等方式发挥药效,常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等。

4. 注意事项和禁忌在使用吴茱萸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和禁忌:•孕妇禁用:吴茱萸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妇忌用,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过敏者慎用:对吴茱萸过敏者慎用,如出现过敏反应,请及时停止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吴茱萸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对抗凝血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用量控制:使用吴茱萸时应遵循医嘱,在用量上要控制好,避免过量使用引发不良反应。

吴茱萸的功用主治

吴茱萸的功用主治

③《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④《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
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⑦《纲目》:开郁化滞。
吴茱萸的药用价值
功用主治
温中,止痛,理气,燥湿,[4] ,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吴茱萸 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 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功效与作用吴茱萸,学名Evodia rutaecarpa,又名山柚子、大椒、山椒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的功效与作用丰富多样,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下面将介绍吴茱萸的产地、性味、功效以及主要的应用范围。

1. 产地与性味:吴茱萸主要产于中国的长江以南各地,如四川、湖南、广西等地。

它是一种小乔木或灌木,树皮紫红色,叶片椭圆形,花黄绿色,果实红色。

吴茱萸的果实为中药部位,味辛、微温。

2. 功效与作用:吴茱萸具有很多的药用价值,其主要功效与作用如下:2.1 暖胃止呕:吴茱萸能够刺激胃黏膜,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从而改善消化不良、胃胀、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2.2 舒肝理气:吴茱萸具有调理肝气、消除郁闷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胆不调引起的胸闷、烦躁、头晕等症状。

2.3 祛寒散瘀:吴茱萸能够温阳祛寒、活血化瘀,可用于治疗寒湿痹痛、瘀血痛经等症状。

2.4 驱虫杀菌:吴茱萸具有驱虫杀菌的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

2.5 抗菌抗病毒:吴茱萸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用于防治感冒、咳嗽、喉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

2.6 改善循环:吴茱萸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对高血压、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 主要应用范围:基于吴茱萸的多种功效与作用,它在中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于以下方面:3.1 胃肠道疾病:吴茱萸能够改善胃肠功能、缓解胃肠痉挛,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胀、呕吐等症状。

3.2 肝胆疾病:吴茱萸具有调理肝胆、舒缓肝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胆不调引起的胸闷、脉络瘤等疾病。

3.3 风湿骨痛:吴茱萸能够温阳祛寒、活血化瘀,适用于治疗风湿病、痛风等疾病。

3.4 腹泻止血:吴茱萸具有收敛作用,可用于治疗腹泻、咯血、吐血等症状。

3.5 咳嗽痰多:吴茱萸能够祛痰止咳、清热利喉,适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疾病。

3.6 虫秧病:吴茱萸具有驱虫杀菌的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

吴茱萸医用大全吴茱萸的外用外用吴茱萸治顽疾

吴茱萸医用大全吴茱萸的外用外用吴茱萸治顽疾

吴茱萸医用大全吴茱萸的外用外用吴茱萸治顽疾吴茱萸医用大全吴茱萸为芸香料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秋季采收,除去枝梗,干贮存备用,经甘草水浸泡后名淡吴茱萸。

中医认为,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入肝、脾、胃经,有疏肝下气、降逆止呕、温中止痛、散寒燥湿之功,临床多用于内服。

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其外治亦显示了较好疗效,介绍如下,供选用。

一、传染科1、痄腮:吴茱萸15克,冰片少许,共捣匀加蛋清少许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一日一换,连续3~4天即可肿消痛止。

吴茱萸20克,肉桂2克,或吴茱萸10克,大黄、胡黄连、胆南星各5克,研末醋调敷双足心亦可。

2、乙脑:吴茱萸、附片各9克,明矾6克,面粉30克,共研细末,米醋为糊,分贴双足心涌泉穴,每4一6小时换药1次,适用于乙脑身热头痛而下肢厌冷者。

3、流脑:吴茱萸15克,研为细末,兑酒少许调糊外敷双手足心,包扎固定,约敷1—2小时,适用于流脑高热、头痛、呕吐者。

4、痢疾:吴茱萸18克、或加附片5克,研为细末,米醋调匀外敷双足心涌泉穴,2小时后取下,适用于菌痢高热、肢冷、纳差者。

吴茱萸60克,巴豆30克,黄腊10克,丁香3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肚脐及双足心,1日1换,至全愈为止,适用于噤口痢疾口噤不能食、食则呕吐、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脐腹疼痛、脉沉者。

5、白喉:吴茱萸9克,制附片12克,共研细末,白酒调糊外敷双足心,适用于寒证白喉。

6、水痘:吴茱萸适量,研末热醋调糊外敷双足心,适用于狂热痘毒麻木致死。

7、瘟疫:吴茱萸适量,研末,米醋调为糊状,敷足心,24小时后取下,即消。

如未愈,续敷24小时,适用于大头瘟,头面肿大咽喉闭塞。

二、内科1、感冒:吴茱萸、明矾各3克,共研细末,蛋清调为稀物状外敷双足心、双手心,每6~8小时换药1次,连续2、3天。

2、中暑:吴茱萸、地龙各适量,研为细末,加面粉适量,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纱布包扎,每日1换,适用于中暑头痛头晕、恶热心烦、面红气粗、口燥渴饮、汗多等。

吴茱萸临床应用验方举例

吴茱萸临床应用验方举例

吴茱萸临床应用验方举例
1.治心中寒,心背彻痛(《圣济总录>茱萸丸)吴茱萸12g,桂心、当归各60g。

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温酒下,渐加至40丸。

2.治呕吐涎沫,头痛及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伤寒论》吴茱萸汤)吴茱萸(洗)2g,人参9g,生姜(切)18g,大枣(擘)4枚。

以水200ml,煮取150ml,去滓。

温服100ml,日服3次。

3.治蛔心痛(《普济方》吴茱萸散)吴茱萸(水浸一宿,焙干炒)15g,鹤虱(微炒)45g。

上为细散。

每服6g,空腹温酒调下。

4.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疳气下痢(《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戊己丸)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150g。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浓煎米饮下,空腹服,日服3次。

5.治牙齿疼痛(《食疗本草》)吴茱萸煎酒。

含漱之。

6.治口疮口疳(《濒湖集简方》)茱萸末。

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

吴茱萸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吴茱萸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吴茱萸的功能主治与用量功能主治吴茱萸(学名:Evodiae Fructus),是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下面是吴茱萸的主要功能主治:1.祛风散寒:吴茱萸可以温阳祛寒,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寒战等症状。

2.理气止痛:吴茱萸具有理气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胸腹疼痛、经痛、胃脘痛等症状。

3.祛湿化痰:吴茱萸可以祛湿化痰,适用于湿浊内蕴引起的咳嗽、痰多、胸闷等症状。

4.消食磨滞:吴茱萸可以促进消化,改善食欲不佳、胃口不好、脘腹胀满等症状。

5.散瘀止血:吴茱萸有散瘀止血的功效,可以用于血瘀引起的痛经、跌打损伤等情况。

用量吴茱萸是一种辛温的中药,用量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以下是吴茱萸的一般用量和使用方法:•煎汤剂:一般情况下,吴茱萸的用量为3-10克。

将吴茱萸与其他适宜的中药材配伍,按照煎汤的方法煮药,每日分2次服用。

•研粉服:也可以将吴茱萸研磨成粉末,每次0.5-1克,一日2-3次,用温开水送服。

•外用疗法:吴茱萸还可以作为外用药,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等症状。

将吴茱萸研磨成细末,与适量的清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并进行轻轻按摩。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吴茱萸时,应注意以下事项:•用药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腹泻患者禁用吴茱萸。

肾虚者慎用。

•不宜长期使用:长期大量使用吴茱萸可能导致胃肠不适、口舌生疮等不良反应。

•遵医嘱使用:不建议自行使用吴茱萸,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根据自身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使用吴茱萸。

总之,吴茱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祛风散寒、理气止痛、祛湿化痰、消食磨滞和散瘀止血等功效。

在使用吴茱萸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用药指导,合理使用,并注意潜在的禁忌和副作用。

如有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就医咨询。

吴茱萸六验方

吴茱萸六验方

轩岐纵横经络图解取穴手法带脉穴与带脉经络同名,取穴时以肚脐为中心画一横线,以腋下为起点画一条竖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带脉穴。

功效主治经常按摩带脉穴有助于温补肝肾,通调气血,并能够减少腰部赘肉。

对于妇女的闭经、月经不调、带下等证均有治疗作用。

按摩手法双手掐住肚皮带脉穴的位置,向外提拉后立刻松开,类似于揪住放下的状态,如此反复100下左右,对于恢复带脉的约束能力、减除腰腹部的脂肪,有非常好的作用,坚持一个月左右,就能看到效果。

2.维道穴———利水消肿要穴取穴手法维道穴是足少阳胆经和带脉交会之穴。

维,指维系、联接之意;道,指通路。

故维道穴是维系诸经的通道。

取穴时,仰卧或侧卧,在五枢穴前下0.5寸,对腹股沟处即为维道穴。

功效主治该穴具有调经固带,利水止痛的功效。

临床多用于治疗腰胯疼、少腹痛、疝气、带下、月经不调及水肿等证。

按摩手法大拇指按压维道穴,用力向下按大约5至6秒钟,然后松开,稍微停几秒后,再进行点按,一压一松为一个循环。

每次按压5至10分钟即可。

吴茱萸又名淡茱萸、吴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果实,民间常用治病有六验方。

方一:吴茱萸10克,梗米100克,生姜2片,糖适量,同入沙锅加水400毫升,用文火煮至沸腾,数滚后,米花粥稠,停火,盖紧,焖五分钟即可。

每日两次,温热服食。

具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呕功效,适应脘腹冷痛、疝痛、脚气疼痛、头痛及虚寒久泻、胃寒所致呕吐吞酸等症状。

方二:大黄、青木香各5克,黄芩10克,川牛膝30克,水煎服;再配以吴茱萸60克,研末,用米醋鸡蛋清调为糊状,每晚睡前贴敷两脚心,外覆盖塑料薄膜,绷带固定,次日清晨取下,连用数天,综合治高血压症有良效。

方三:吴茱萸30克,乌贼骨肉1克,硫磺6克,共研细末,湿疹患者渗出液多者撒上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调抹,5~6天可见效,用于治疗湿疹。

方四:吴茱萸适量,研末装瓶备用。

用时取粉末15克,加醋适量调成糊状,敷于足心涌泉穴,外用纱布包好,24小时后取下,治溃疡性口腔炎。

吴茱萸外用可治高血压等四种病瓜蒌

吴茱萸外用可治高血压等四种病瓜蒌

吴茱萸外用可治高血压等四种病瓜蒌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具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等作用。

临床上,其除了内服外,还可以与他药一起外用进行治疗疾病。

吴茱萸外用可治高血压等四种病1、高血压病吴茱萸15g~30g,用醋或生理盐水调匀如糊状,贴敷双侧涌泉穴,纱布包,睡前外敷,次日取下,10天为1疗程。

2、阴囊湿疹吴茱萸80g、黄柏80g、苦参60g、枯矾20g,醋精适量。

将四药研极细末,过120目筛,混匀,放瓶内贮存备用。

用时取药粉适量,用凡士林、醋酸调成膏状,外敷患处,每日2~3次。

延伸阅读治疗便秘就这一味中药炒莱菔子豆浆如果光是喝那就有点浪费了其实豆腐是不适宜老年人常吃的百合养阴润肺。

吴茱萸治病验方

吴茱萸治病验方

吴茱萸治病验方用于虚寒胃疼则用吴茱萸6克,生姜15克,人参12克,大枣5枚,用水煎服。

用于寒疝经常和蜜香,小茴香,川楝子,元胡配伍。

用于寒湿郁结之湿脚气槟榔7枚,陈皮30克,木瓜30克,吴茱萸6克,桔梗15克,生姜15克,紫苏9克,为末。

用于脾肾虚寒所导致五更泄泻则用补骨脂120克,吴茱萸120克,肉豆蔻60克,五味子60克,为丸。

胃寒呕吐吞酸吴茱萸,炮姜各9g,研粉,每回3g,冲服。

湿疹吴茱萸30g(炒),海螵蛸20g,硫黄6g,共研成细末备用。

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者猪板油化开调抹,隔一天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

冷痢吴茱萸6g,研成末,黄酒调,敷脐。

心肾不交之不寐吴茱萸9g,研成末,米醋调敷足心。

痛经(寒凝血瘀型)肉桂10g,吴茱萸20g,小茴香15g,共研成细末,酒调敷脐上,用胶布固定,接下来放上热水袋加温。

脘腹冷痛吴茱萸5g,干姜6g,木香,陈皮各9g,用水煎后服用。

脾肾虚冷,五更泻吴茱萸5g,肉豆蔻6g,五味子,补骨脂各9g,用水煎后服用。

溃疡性口腔炎以吴茱萸粉加适量的醋,调成糊状,置于清洁布上,分别包在双足涌泉穴及其周围,一天后取下。

胃脘痛吴茱萸15g,研成末,醋调敷脐。

高血压吴茱萸10g,醋少量。

把吴茱萸用醋调,贴脚涌泉穴处,每天调换1回.吴茱萸贴脚心药店买吴茱萸打成粉。

吴茱萸取3克(用吃酸奶的小勺,尖尖一勺),用好醋和成膏状。

分成两份贴到脚心(涌泉穴),用胶布粘上。

三天换药一次。

脚丫冷是因为气血不下行造成的,在陪补脾胃增强气血的同时还应该打通经络让气血下行。

中里在书中有“引气血下行”三步法,就是推腹、跪膝、金鸡独立。

我虽然一直在做,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中里还在书中提到一个补肾的方法,就是用药敷脚心,比如大蒜和吴茱萸,这些方法可以补肾同时引气血下行,治疗高血压。

每周一味药-吴茱萸

每周一味药-吴茱萸

每周一味药-吴茱萸
《神农本草经》:“吴茱萸,气味辛,温,有小毒。

主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热。


【性味】辛、苦,热;有小毒。

【归经】肝、脾、胃、肾经。

【用法用量】入煎剂,2-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因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

阴虚有热者忌用。

【功效与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临床应用】
1.散寒止痛:主治太阴里寒证,症见腹痛、头痛、呕吐、手足厥冷、脉细者。

与生姜、干姜、附子、巴豆、人参等相伍,治疗呕吐、下利、头痛、心腹痛,如吴茱萸汤、九痛丸等;与桂枝、生姜配伍治疗太阳太阴合病,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2.降逆止呕:配伍黄连即左金丸,治疗上热下寒之证,以脘腹嘈杂、呕吐吞酸、口苦舌红、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3.助阳止泻,温补下焦之寒:配伍补骨脂、肉豆蔻等,如四神丸,可治疗脾肾阳虚之五更泻;配伍生地、麦冬等,如温经汤,清上热温下寒而治厥阴证。

【现代研究】
吴茱萸所含的活性成分复杂,包括生物碱、柠檬苦素、萜类等, 不同成分的药理作用不同,主要表现在心脏、血管方面。

其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对心肌肥厚均有抑制作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吴茱萸碱能抑制心肌纤维化;吴茱萸碱、吴茱萸次
碱及去氢吴茱萸碱均能舒张血管,而贵州吴茱萸水煎剂则使血管收缩;同时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均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此外,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还有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吴茱萸医案——精选推荐

吴茱萸医案——精选推荐

吴茱萸医案 【⽅药】吴茱萸⼀升(洗)(3克)⼈参三两(9克)⽣姜六两(切)(18克)⼤枣⼗⼆枚(擘)(4枚)【煎服】上四味,以⽔七升,煮取⼆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现代⽤法:⽔煎两次温服)【原⽂】⾷后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少阴病,吐利,⼿⾜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7)【解说】本⽅主治虽有病在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其证均有呕吐。

其病机关键是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素问.举痛论》云:“寒⽓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呕也呕吐清⽔,胃脘疼痛,吞酸嘻杂者'为病在阳明;⼲呕,吐涎沫,巅顶痛,为病在厥阴;呕吐,下利,⼿⾜逆冷,烦躁欲死者,为病在少阴。

⽤吴茱萸汤在于温胃散寒,降逆⽌呕。

凡寒性呕吐者,皆可酌情使⽤。

【使⽤】⼀、少阴吐利许叔微医案:有⼈病伤寒数⽇,⾃汗,咽喉肿痛,上吐下利。

医作伏⽓。

予诊之⽇:此证可疑,似是之⾮,乃少阴也,其脉三部俱紧,安得谓之伏⽓?伏⽓脉必浮弱,谓⾮时寒冷,着⼈肌肤,咽喉先痛'次下利者是也。

近虽有寒冷不时,然当以脉证为主,若误⽤药,其毙可待。

予先以吴茱萸汤救之,次调之诸药⽽愈。

按语:仲景论伏⽓病,有咽喉痛证,但脉微弱。

今脉不微弱⽽三部俱紧,⼜复吐利并作,乃脾胃阳虚寒盛之候,咽喉疼痛,为虚阳上扰所致,故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愈。

⼆、胃脘痛刘渡⾈医案:某⼥,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烦。

⾆质淡嫩,苔⽔滑,脉弦⽆⼒。

初以为胃中有寒⽽⼼阳不⾜,投以桂枝⽢草汤加⽊⾹、砂仁,⽆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

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克,⽣姜15克,党参12克,⼤枣12枚。

服3剂后,诸症皆消。

按语:胃脘疼痛⽽见呕吐清涎,⾆淡嫩,苔⽔滑,脉弦⽆⼒,肝胃虚寒挟饮之征,此⽤吴茱萸汤治疗有较好疗效。

本案辨证还须注意⼀个证候特征,就是烦躁夜甚,这是阳虚阴盛,阴阳相争的表现。

制吴茱萸的功能主治

制吴茱萸的功能主治

制吴茱萸的功能主治简介吴茱萸,又称南疆茱萸、红米果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

它是吴茱萸科、吴异木属植物的果实,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本文将介绍吴茱萸的功能主治。

主要功效吴茱萸作为传统中药材,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以下主要功效:1.驱虫杀螨:吴茱萸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对虫害和螨虫有较强的驱杀作用。

可以用来治疗皮肤瘙痒、头皮屑多等问题。

2.消食开胃:吴茱萸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食欲的作用。

经常食用吴茱萸可以帮助消化,缓解胃口不好的问题。

3.抗菌消炎:吴茱萸中的活性成分能有效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对炎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舒筋活络:吴茱萸有温通经络、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缓解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问题。

5.安神助眠:吴茱萸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可以缓解失眠、焦虑等问题,促进睡眠。

6.改善血液循环:吴茱萸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

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吴茱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孕妇来说,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孕妇要慎用。

2.高血压患者慎用:吴茱萸具有温通血脉的作用,因此高血压患者要慎用,以免引起血压升高。

3.用量适度:吴茱萸的用量要适度,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不适反应。

4.药物相互作用:吴茱萸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吴茱萸前,最好先咨询医师。

使用方法吴茱萸可以制成茱萸片、茱萸丸、茱萸水等药物形式,也可以用于烹调食品。

以下是吴茱萸的几种使用方法:•茱萸水:将吴茱萸果实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开水,冲泡后饮用,具有开胃消食的功效。

•茱萸煮粥:将吴茱萸与其他药材一同煮粥,有助于祛湿、消食、健脾。

•茱萸炖鸡:将吴茱萸与鸡肉一同炖煮,可以增加菜肴的口感和药效,具有滋补脾胃、补中益气的功效。

总结吴茱萸作为一种经济实用的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

它可以驱虫杀螨、消食开胃、抗菌消炎、舒筋活络、安神助眠、改善血液循环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吴茱萸时需要遵循适量使用,并注意一些慎用人群的禁忌,如孕妇和高血压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茱萸医用大全吴茱萸医用大全吴茱萸为芸香料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秋季采收,除去枝梗,干贮存备用,经甘草水浸泡后名淡吴茱萸。

中医认为,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入肝、脾、胃经,有疏肝下气、降逆止呕、温中止痛、散寒燥湿之功,临床多用于内服。

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其外治亦显示了较好疗效,介绍如下,供选用。

一、传染科1、痄腮:吴茱萸15克,冰片少许,共捣匀加蛋清少许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一日一换,连续3~4天即可肿消痛止。

吴茱萸20克,肉桂2克,或吴茱萸10克,大黄、胡黄连、胆南星各5克,研末醋调敷双足心亦可。

2、乙脑:吴茱萸、附片各9克,明矾6克,面粉30克,共研细末,米醋为糊,分贴双足心涌泉穴,每4一6小时换药1次,适用于乙脑身热头痛而下肢厌冷者。

3、流脑:吴茱萸15克,研为细末,兑酒少许调糊外敷双手足心,包扎固定,约敷1—2小时,适用于流脑高热、头痛、呕吐者。

4、痢疾:吴茱萸18克、或加附片5克,研为细末,米醋调匀外敷双足心涌泉穴,2小时后取下,适用于菌痢高热、肢冷、纳差者。

吴茱萸60克,巴豆30克,黄腊10克,丁香3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肚脐及双足心,1日1换,至全愈为止,适用于噤口痢疾口噤不能食、食则呕吐、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脐腹疼痛、脉沉者。

5、白喉:吴茱萸9克,制附片12克,共研细末,白酒调糊外敷双足心,适用于寒证白喉。

6、水痘:吴茱萸适量,研末热醋调糊外敷双足心,适用于狂热痘毒麻木致死。

7、瘟疫:吴茱萸适量,研末,米醋调为糊状,敷足心,24小时后取下,即消。

如未愈,续敷24小时,适用于大头瘟,头面肿大咽喉闭塞。

二、内科1、感冒:吴茱萸、明矾各3克,共研细末,蛋清调为稀物状外敷双足心、双手心,每6~8小时换药1次,连续2、3天。

2、中暑:吴茱萸、地龙各适量,研为细末,加面粉适量,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纱布包扎,每日1换,适用于中暑头痛头晕、恶热心烦、面红气粗、口燥渴饮、汗多等。

3、咳嗽:吴茱萸、芥子各18克,雄黄6克,白凤仙花全草1株,前3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烂,用白酒共调匀为饼状,敷贴于涌泉穴、肺俞穴、膻中穴,外以纱布包扎固定,一般2小时后症状即可减轻,适用于寒咳。

吴茱萸5克,大蒜1头,共捣烂,蛋清适量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2~3次,双足交替进行,连续2~3天,适用于热咳。

4、喘证:吴茱萸、麻黄、生半夏、芥子、明矾各适量研末,以3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状,每取蚕豆大一团置伤湿止痛膏中心,外贴双足心,1日1换,连续15天。

5、呕吐:吴茱萸5克,生姜3片,共捣匀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及肚脐,固定,适用于寒性呕吐,一般敷药1--4小时即可止呕。

吴茱萸5克,绿豆10克,如法外敷,适用于热性呕吐。

6、呃逆:吴茱萸、苍耳子各20克,肉桂5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每取10克,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用药3天即愈。

7、泄泻:吴茱萸10克,芥子20克,共研细末备用,每取3克,米醋调糊,按男左女右敷贴于涌泉穴,1日1换,4次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虚寒泄泻,可取吴茱萸10克,丁香、肉桂各5克,共研细末,用温水调糊外敷脐孔,每10小时换药1次,连续5天。

顽固性泄泻或五更泻,可取吴茱萸10克,硫黄5克,共研细末,陈醋调糊,外敷脐孔,每晚1次,连续1周。

8、结肠炎:吴茱萸2克,硫黄1克,冰片少许,共为细末,陈醋调匀敷脐中,外以麝香追风膏固定,每晚1次,连续1—3周。

9、腹痛:吴茱萸、白胡椒各等份,研末,酒调敷脐,再以热水袋温熨半小时,每日换药1次,或以吴茱萸75克,白酒适量拌匀,分成数包,蒸20分钟左右,乘热以药包熨脐下、足心,冷则更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或以疼痛缓解为度。

适用于寒凝诸痛、腹痛。

10、胃痛: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每日换药1次,连敷数日,适用于心口疼痛、手不可近。

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加米醋、凡士林少许调膏,外敷中脘、肚脐,隔日1换,10天为1疗程。

11、头痛:吴茱萸适量,研末醋调外敷双足心,1日1换,7天为1疗程,适用于肝阳头痛;加生姜同敷,适用于阴虚头痛,症见下午或夜间痛剧者。

12、眩晕:吴茱萸适量,研末,米醋或凡士林调帝外敷双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10~15次,适用于眩晕耳鸣、烦燥多梦、面颊潮红者。

13、高血压:吴茱萸粉5克,置脐孔,外以胶布固定,3日换药1次,15天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

或吴茱萸降压膏(成药)1贴,外贴涌泉穴。

14、失眠:吴茱萸、肉桂各等份,研末备用,每取10克,酒调炒热,敷双足心,每晚1次。

15、癫痫:吴茱萸粉少计,置肚脐及双足心,外用止喘膏固定,每数日或一周更换1次,连续敷贴至症状基本消失后一周至7个月左右。

16、高热:吴茱萸7克,白芥子3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手足心,适用于高热惊厥。

17、痹证:吴茱萸、生姜、大蒜各适量,共捣烂,烧酒炒热,外敷患处,每日1次。

18、昏迷:吴茱萸75克,捣烂,酒拌分作2份,蒸热熨双足心及肚脐,候气透手足为度。

适用于伤寒症不能分阴阳、目定口呆、不省人事、身热、大小便不通而无汗者。

三、皮外科1、湿疹:吴茱萸10克,海蛸、硫黄各5克,共研细末,每取适量,外敷患处,或取吴茱萸25克,蛇床子20克,苦参10克,雄黄、枯矾各5克,水煎外洗,每剂煎洗3次,每日2次,连续5天,适用于各种湿疹。

2、神经性皮炎:吴茱萸5克,硫黄10克,共研细末,加凡士林适量调匀外敷患处,1日1换。

3、脓疱疮:吴茱萸、地龙各等份,研为细末,每取20~30克,蛋清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3-7次。

4、斜疝:先将病块回纳至腹股管皮下环,取吴茱萸粉适量醋调敷环口周围,环口上压直径2厘米左右纪念币1枚,绷带固定,隔日换药1次,至疝块不复出现。

5、麻痹性肠梗阻:吴茱萸10克,研为细末,淡盐水调成糊状,摊于2层纱布上,四边折起,长宽约5厘米,敷于脐部,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一般敷药l~2小时生效,起效最快40分钟,最慢2小时。

四、妇科l、痛经:吴茱萸5份,细辛1份;桂枝2份,共研细末,调匀装瓶备用。

先取单层纱布约1.5平方厘米放脐孔中,取药末2克,加食盐适量混匀置纱布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晚入睡前用手指按摩5-10分钟,2-3天换药1次,15天为1疗程,休息3~5天再行下一疗程,连续3~5个疗程。

亦适用于阳萎。

2、胎动不安:吴茱萸适量,研末,酒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胎安即洗去。

3、妊娠子悬: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

置纱布中外敷涌泉穴,固定,每日1换,连续5天。

4、妊娠中毒症:吴茱萸3克,研末,加大蒜1头同捣匀外敷双足心涌泉穴,连敷4小时后,血压下降,浮肿渐消,继而恢复正常。

5、胞衣不下:吴茱萸9克,雄黄3克,天麻仁14粒,共捣匀和醋拌糊。

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胞衣下即去药。

6、脏躁:吴茱萸12克,龙胆草20克,硫黄6克,朱砂0.6克,明矾3克,共研细末,加小蓟根汁10克,凡士林适量拌匀,外敷于期门穴和双足心涌泉穴,一日一换,连续3--5天。

7、崩漏:吴茱萸、杜仲、蛇床子、五味子、秦皮各50克,丁香、木香各25克,共研细末每取25克,用生绢袋盛,以水3大碗煎数沸,趁热熏洗下部,早晚各1次。

适用于下焦虚冷、脐腹疼痛、带下五色、月水崩漏、淋沥不断。

8、妇科杂症:吴茱萸15克,研为细末,用好醋加热后调成膏状,涂于足心,用布扎好,过一夜,足心如觉发热即愈。

若未愈,可连续数次,无不愈矣,适用于孕妇口鼻咽喉唇舌诸病。

取吴茱萸30克,官桂、麦面粉各10克,共研细末,米醋调匀,外敷双足心,每晚1次。

如1次未愈,可连敷数剂,喉痛便除,适用于妊娠后咽喉肿痛。

五、儿科1、感冒;吴茱萸、明矾各6各,共研细末,蛋清调糊外敷双足心,每6—8小时换药1次,连续2—3天。

2、发热:吴茱萸适量,研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6小时换药1次,连续3次,一般用药2—4小时即可退热。

吴茱萸、山栀各20克,研末醋调外敷亦可。

3、咳喘:吴茱萸10克,研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外用棉花包扎、时后除去。

吴茱萸、胆南星、白芥子、桃仁、巴豆各适量,研末醋调为糊,每取12克;外敷涌泉穴,1日1换,连续2~3天。

4、夜啼:吴茱萸30克,五倍子、面粉各15克,朱砂6克,共研细末,水调为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及肚脐,1日l换,每晚1次。

5、惊风:吴茱萸2克,芥子l克,或吴茱萸10克,生附子5克,面粉30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4~6小时换药1次,连续1~2天。

6、呕吐:吴茱萸5克,大黄3克,胆星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1日1换,连续3~4天。

吴茱萸、绿豆,或吴茱萸、生姜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亦可。

7、泄泻:吴茱萸2克,丁香、硫黄各1克,共研细末,加米醋、开水各半调糊外敷脐孔,包扎固定,日1换。

或取吴茱萸5克研末醋调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日1换,连续3~5天。

8、食滞:吴茱萸30克,胆星10克,共研细末混匀备用,每取15克,米醋调糊,按男左女右外敷涌泉穴,12小时换药1次,连续3—4次。

或可加益智仁10克同调。

吴茱萸3克,研末,加姜汗适量调糊外敷脐中,日1换,连续1月。

9、蛲虫病:吴茱萸粉30克,于每晚清洗肛门后,香油调涂肛周,每晚1次,连续一周。

10、盗汗:吴茱萸、五倍子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肚脐及双足心,每晚1次,连续5~7天。

六、五官科1、麦粒肿:吴茱萸20克,黄连5克,研末醋调,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4天后红肿消失,1周后硬结消退。

2、乳蛾:吴茱萸7份,黄连3份,共研细末,每取适量,香油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3次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3、急性结膜炎:吴茱萸、附子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4~6小时换药1次,连续2、3天。

4、口疮:吴茱萸6克、山甲3克,共研细末,蛋清调糊外敷双足心,日1换,连续3~5天。

吴茱萸、地龙,或吴茱萸、肉桂,或吴茱萸、黄柏,大黄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亦可。

此方亦适用于鹅口疮、口腔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

5、牙痈:吴茱萸、白芷各等份,水煎含漱,日数次;或取吴茱萸、火麻仁各等份,研末,米醋调糊,涂足心,左痈涂右,右痈涂左,立效。

6、慢性咽炎:吴茱萸粉3克,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胶布固定,12小时换药1次,连续5~7天。

此法亦适用于溃疡性咽炎。

7、鼻衄:吴茱萸50克,捣碎,炒热,醋调为糊,外敷双足心,每日1换,连续3~5天。

8、齿衄: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双足心,外以青菜叶包扎,固定,每晚1次,连续3—5次。

9、耳痈:吴茱萸、大黄、鸟头各适量,共研细末,贴足心,引热下行即止。

10、唇疾:吴茱萸6克,地龙10克,共研细末,加飞面少许,热醋调敷双足心,固定,4~6小时换药1次,以愈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