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合集下载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方法和观察要点。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方法和观察要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其功能和特性。

2. 演示法: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步骤:1. 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4.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学生能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学生能熟练地操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并理解其原理。

4. 学生能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关章节。

2. 实验材料:生物膜模型材料、显微镜、实验操作工具等。

3. 课件或投影片:用于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像和实验过程。

4. 参考资料:有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论文或科普文章。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功能特性。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操作和原理理解。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确保实验可以顺利进行。

2. 制作课件或投影片,用于辅助教学。

3. 提前阅读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1①②③2①②3①②③观1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 教学难点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四、教具准备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五、教学策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六、课时安排 2课时七、教学过程7.练习巩固附板书设计: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2.蛋白质覆盖、部分或全部镶嵌、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间3.磷脂、蛋白质大多可以运动模型建构: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建构模型……修正模型教学反思通过对生物膜结构的自主探索,学生深刻理解了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而且知道科学发展的一般过程并有利于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构造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根本内容两大局部。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承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的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根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开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构造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构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生物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能力。

〔3〕认识到技术的开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开展的观点对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构造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根本内容。

〔四〕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表达生物膜的构造与功能相统一。

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构造。

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比照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轻松地讲授本节的两大知识板块。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实验材料:生物膜实验所需材料。

3. 讨论问题:关于生物膜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3. 讲解组成: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并讲解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 结构特点: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如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6.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7. 讲解功能:讲解生物膜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物质运输等。

8.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9.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10.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11.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 三维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1.2 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2 教学难点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3 教具准备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4 教学策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本节安排1课时。

5 教学过程6.课堂小结7.练习巩固附板书设计: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2.蛋白质覆盖、部分或全部镶嵌、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间3.磷脂、蛋白质大多可以运动模型建构: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建构模型……修正模型。

(完整word版)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完整word版)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第 2 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授课方案吴江市芦墟中学马育国牛军锐1【设计思想】1.1 突出科学史的教育。

科学史的授课是在新教材中特别重申解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简单。

备课过程老师要认真筹办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解析不相同时期不相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谈论他们的奉献;要能经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想,要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忧如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虑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1.2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成立是本节要打破的一个难点问题。

本节课中,利用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特点,让学生依照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成立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式,这样让学生不仅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成立的过程、也让他们置身其中、研究巧妙并体验了成功的欢乐。

对于本节课的另一难点 --- 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经过多媒体课件打破,经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授课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在轻松中学,学的有效。

2【授课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术1〕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根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拥有流动性的特点。

3〕试一试利用废旧物制作生物膜模型4〕经过解析科学家成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1〕经过解析科学家成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试一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力,经过制作模型,试一试成立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1〕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拥有的功能特点上张开的,成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见解。

2〕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照,需要有慎重的推理和英勇的想象,并经过实验进一步考据3〕正确认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3.授课要点:① 对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历程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根本内容4授课难点:1.商议成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怎样表达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见解2.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5.教具准备: 1.与生物膜结构研究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其实验图片资料2.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课件6.授课过程授课导入过程,创立问题情况创立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组成的?生物膜对物质进出为什么拥有选择性呢?依照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科学家又是怎样确定生物膜的呢?设计妄图:经过设计的问题,使学生经过回忆已熟知的知识,激起研究新问题欲望 ---- 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膜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第二节《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以较多得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得同时,了解这些知识得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得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与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得改进不断发现新得证据,原有得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与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

还应重点理解与掌握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得生理现象、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得特点就是具有较强得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得想象能力。

同时她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得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

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得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二、设计理念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得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得发展与提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细胞得生物膜系统得概念与功能;(2)简述细胞膜得结构。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2)学习科学探究得一般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中,实验技术得进步所起得作用;(2)领悟科学探究得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得科学态度与精神;(3)学生在合作学习得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她人;(4)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细胞膜得结构2、难点: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得构建、结构与功能得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学”与“学生得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得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得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得构建与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得理解与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 课时安排:2课时3. 教学对象:高中生物4. 教学目标:a. 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b.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组成c.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实验现象,如红细胞膜的融合、细胞膜的渗透等,引发学生对生物膜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生物膜的定义与组成:介绍生物膜的定义,强调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的。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介绍荷兰科学家丁达尔和英国科学家霍金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引导学生了解模型的提出背景。

4. 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包括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分布和功能、生物膜的自我修复能力等。

5. 流动镶嵌模型的验证:介绍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法、冷冻电镜等技术手段对流动镶嵌模型的验证,帮助学生理解模型的科学性。

三、课堂互动与练习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如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细胞吞噬、细胞膜融合等,分享讨论成果。

3.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后作业与拓展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练习,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形成课后作业。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科研论文或科普文章,了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问答: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和指导。

2. 练习题解答:评价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续)6. 生物膜的功能:介绍生物膜的各种功能,如细胞识别、信号传递、物质运输和细胞间通讯等,并解释这些功能与流动镶嵌模型的关系。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特性及其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动态性质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动画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质。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PPT、动画、图像资料等。

2. 实验材料:红细胞、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生物膜的概念与组成:介绍生物膜的定义、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发展与完善。

4. 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详细讲解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的流动性以及生物膜的动态性质。

5. 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举例说明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生物膜功能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融合、胞吞、胞吐等过程。

6. 实验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性。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理解细胞功能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药物递送、信号传导等。

2. 介绍近年来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争议。

七、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优点和不足。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 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 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 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 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 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 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 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 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 尝试提出问题, 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 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 树立辨证的科学观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 教学难点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四、教具准备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与实验图片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五、教学策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 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 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 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内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所以,本节课实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同时,本节课为后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本内容在教材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较为抽象,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也不是非常清晰,学生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要仔细梳理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支架式教学法、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设计思路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本节课利用“在放有红苋菜的烧杯中注入冷水和热水的对比实验”导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功能,再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则,导入本节课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由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史资料,学生难以理清线索,所以教师在梳理科学发展史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建模的形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一步步理清思路。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精品.pdf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精品.pdf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 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 教学难点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四、教具准备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五、教学策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第一部分:谜语导入——复习生物膜功能教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谜语,同学们一起来猜一猜。

首先,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个谜语: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你,我一个小小的细胞会是何等模样?教师:谜底是?学生:细胞膜教师:正确,是我们熟悉的生物膜,谜语体现了生物膜的哪些功能呢?学生:(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2)选择透过性;教师:我们还可以从上节课探究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收和失水中,细胞膜有什么特点?学生:有弹性。

教师:现在,老师提供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弹力布,请同学们挑选出最适合制作生物膜的一种材料。

是什么呢?学生:弹力布教师:大家选择的依据都是细胞膜的功能,这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学观点呢?学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师:事实上,弹力布也不能完全代替生物膜,要找到更好的材料,我们首先需要对生物膜的结构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部分:合作讨论——探索生物膜结构教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也历经了一百多年,不断地探索并修正最后才建立了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教师:假想一下:现在同学们就是各个时期的科学家,我们通过分组讨论来探讨生物膜的研究成果。

我们分成8个小组,12组探讨19世纪末欧文顿的研究;34组探讨20世纪初的研究;56组探讨20世纪40年代的研究;78组探讨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组长上来领讨论表,3分钟的时间,现在开始。

教师:时间到,组内讨论完了,组与组之间也要互相学习一下,现在研究同一个内容的两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成果,并推选一名发言人,代表两个组展示你们的成果。

教师:时间飞快,我们首先有请12组的代表展示19世纪末的研究。

学生:······教师:通过12组的讨论,我们得到了第一个假说:生物膜由脂质组成【板书】教师:到了20世纪有什么新发现呢?有请34组的代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

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细胞膜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资源:教材、PPT、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膜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概念a.生物膜的定义和组成b.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特征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a.脂质双层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b.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点c.生物膜上的糖类及其功能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a.生物膜的流动性b.生物膜的可塑性c.生物膜的动态调控4.实例分析a.红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b.神经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2.案例二:细胞膜的可塑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2.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如何?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人教版必修1)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人教版必修1)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解决方法: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五、教具准备:ppt。

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问题探讨]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学生讨论回答[讲授新课]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设问1: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

比如细胞的结构是指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核之间的组合形式,氨基酸的结构是指组成它的各种原子之间的组合形式。

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黄清亮)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黄清亮)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从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对物质进出细胞是有选择性的.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呢?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每一种结构都有其特定化学组成,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组成成分呢?当年科学家就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问题: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时间:20世纪初实验一:科学家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了化学分析。

成果:确定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脂质和蛋白质。

(其中,脂质主要是磷脂)探索过程:磷脂和蛋白质是通过什么样的排列方式参与膜的构建的呢?实验二: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抽提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为什么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可以铺展成单分子层呢?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非脂溶性物质 脂溶性物质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因此,由于磷脂分子化学结构特性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思考:磷脂分子的两层是如何排列的呢?又为什么会排成连续的两层呢?(第一幅图如何解释上下两面都是水,主要是从细胞的生活环境角度出发)之前,科学家证明细胞膜的成分含有脂质和蛋白质,那么蛋白质又是如何与磷脂双分子层结合的呢?时间:1959年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三: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解释:蛋白质电子密度高显黑色发暗,磷脂分子的电子密度低发亮)由此,科学家就提出了一种假设:所有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这种三明治模型三层结构组成。

认为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这种假设是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我的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我的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罗江中学校邱晓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生物膜模型的废旧物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基本策略
【教后反思】
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究活动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教育,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将各位科学家实验的资料,再加工成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科学家在进行研究,从中学习模型建构方法:实验、推理想象—提出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总结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五、教学策路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构与功能相适应等观点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
本内容小科学家行动:请同学们根
据我们一起分析的结果,尝
试构建起新的生物膜模型。

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进行
记一步讲解。

膜上还有些其他结构,如糖
蛋白。

学生思考,在纸上画图表示。

(用实物投影
仪展示学生画的结果,由同学进行评价)
学生阅读课文
通过前面的讨
论生物膜的流
动镶嵌模型已
经呼之欲出,学
生这时基本已
经能够解决这
个问题。

学生理
解膜的流动镶
嵌模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小结] (4分钟)
[师生合作] 绘制生物膜的概念图
运用绘“概
念图”,将已
有知识系统
化、网络化。

[巩固] (4分钟)
[绘图]绘制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要求]
1.准确绘制出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的三种位置和糖被。

2.准确标注出各部分的结构名称,且用平行线。

[生生合作]
复习强化
“流动镶嵌模
型”的基本内
容,突出教学
重点。

[课外延伸]
[兴趣1] 搜索科学家对生物膜研究的最新进展资料,课后相互交流。

参考网址:
[兴趣2]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

[搜索1] 1975年,Wallach提出晶格镶嵌模型。

[搜索2] 1977年,Jain和White提出板块镶嵌模
型。

[搜索3] 2005年,Caco-2细胞生物膜因在结构和
生物学性质上与人小肠吸收细胞相似而广泛用于肠
道药物吸收机制研究。

[成果展示]
“兴趣1”可培
养学生对问题
的科学思维方
法和探究精
神,帮助学生
提高对信息技
术运用的熟练
程度,发展学
生的信息素
养。

提示:用包裹中药丸的球形蜡质盒做磷脂分子的头部。

去掉药盒表面的腊壳,穿过铁丝或电线,使铁丝或电线成为磷脂分子的尾部。

再在盒子扣合处以及与盒子扣合处相垂直的方向打上两组孔(每组两个孔)。

每一个盒子都这样做。

用较长的铁丝把盒子穿起来,并扣上两半盒子,排列在一个水平面上,
这就做好了“磷脂单分子层”。

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个“磷脂单分子层”,这样就做成了“磷脂双分子层”。

用什么材料做蛋白质呢?可以收集废旧包装材料,如包装电器的硬质泡沫塑料,它很容易被你加工成需要的形状。

一些“蛋白质”可以“漂浮”在膜的两侧,另一些可以“嵌入”或“贯穿”膜。

可以用贯穿膜的“蛋白质”来帮助固定磷脂双分子层,穿铁丝的时候把它们穿上就是了。

[创新1]用球形或接近球形的“纽扣”穿上两根“细
铜线”,模拟磷脂分子(纽扣模拟磷脂分子的头部,
细铜线模拟磷脂分子的尾部);用“废旧塑料泡沫”
剪成不同圆球形,模拟蛋白质分子。

[创新2] 用“乒乓球”穿上两根“细铁丝”,模拟
磷脂分子(乒乓球模拟磷脂分子的头部,细铁丝模
拟磷脂分子的尾部);用“橡皮泥”捏成不同圆球形,
模拟蛋白质分子。

“兴趣2”可加
深对生物膜流
动镶嵌模型基
本内容的记忆
和理解,同时
可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创
新精神。

6.课堂小结
7.练习巩固
附板书设计: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科学家科学实验假说
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
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细胞膜
1925年两位荷兰
科学家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是细胞膜的2

细胞膜中脂质为连
续的两层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
构构成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结构
1970年弗雷和
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
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
尼克森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
2.蛋白质覆盖、部分或全部镶嵌、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间
3.磷脂、蛋白质大多可以运动
模型建构:
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建构模型……修正模型
教学反思
通过对生物膜结构的自主探索,学生深刻理解了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而且知道科学发展的一般过程并有利于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

运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学生探究的结果,避免了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休息的情况,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了教学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引导的不够好,因此以后还需要加强。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设计是成功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