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规范论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翻译规范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决定了翻译规范的多样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还要文化背景的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本文将探讨翻译规范的定义、分类及其研究途径,旨在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一、翻译规范的定义与分类翻译规范是指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这些原则和标准可能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
根据其性质,翻译规范可分为以下几类:1、语言规范: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词汇、语法和句法转换的规范。
这些规范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文化规范:涉及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尊重和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同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
3、社会规范:涉及社会习惯和礼仪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循目标语言的社会习惯和礼仪,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期望。
4、心理规范:涉及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分析和把握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的心理活动,以确保翻译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二、翻译规范的研究途径要研究翻译规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词汇、语法、句法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与相似之处,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2、语料库研究法:利用语料库资源,对大量的翻译实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翻译规范和技巧。
3、实证研究法: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手段,对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揭示翻译规范的实际情况和应用效果。
4、跨学科研究法:将翻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深入探讨翻译规范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翻译规范的应用与评估翻译规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翻译阶段和审校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翻译规范都发挥着指导作用,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同时,我们也需要对翻译规范的应用进行评估。
评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准确性评估: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是否避免了歧义和误解?2、流畅性评估:译文是否通顺、易读?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3、文化适应性评估:译文是否适应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是否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4、社会认可度评估: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社会的价值观和习惯?是否得到了目标读者的认可?总之,了解并遵循翻译规范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
The Nature and Role of Norms in Translation 翻译规范
文本语言规范影响或决定译者实际上选择什么译语材料来代替源语材料,或作为源语材料的对等
物。
元规范与操作规范的关系 一般说来,元规范在逻辑和顺序排列上优先于操作规范,因为译者首先要慎重考虑翻译什么和选择 何种译本的问题。同时,两类主要规范之间相互影响甚至互为条件。例如,作为操作规范重要内容的 篇章切分一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或模式),他们之间的差别对翻译来说都起一些暗示作用,通常,篇 章切分越接近目标文化传统翻译作品的可接受性就越强,所以,操作规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贡献与不足
贡献:
他把翻译纳入到一个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研究,使翻译研究从传统的对文本进行孤立的 、静态的对比中解放出来。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翻译的多维性质,使译者的策 略和一些翻译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不足
1)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束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图里提出的翻译规范论是描述性的,而翻译标准本身的描述性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翻译规范的本质分类多样性以及建立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贡献与不足gideontourygideontoury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在多元系统论的基础上研究希伯来文学的翻译提出以译语为中心的翻译观强调以实证的方法对大量译本进行描述性翻译研究从而找出译语文化中制约翻译过程中种种决定的规范
1
Gideon Toury简介
翻译规范的本质
规范的定义: 社会公认的普遍的价值观和观念,以区别正确与错误,适当与否。作为适用 于特定情况下的行为规范,可指导具体行为,可建立和保持社会秩序。规范 适用于一切文化活动或构成文化的任何系统。
图里认为翻译是受社会文化规范制约的活动。
制约翻译的因素
源语文本;语言之间的系统差异;文本传统;译者的认知能力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的研究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的研究摘要: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被誉为”西方的红楼梦”(han,2004)。
这本著名的小说出现过多个中译本,然而,对其翻译的研究仍然很有限。
目前,对这本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用学层面,这对研究翻译作品来说视角过于狭窄。
本文选取了两个中译本-张振玉的《京华烟云》和郁飞的《瞬息京华》,从翻译规范的角度探讨两译本的不同。
关键词:moment in peking;翻译规范一、moment in peking及其研究moment in peking写于1938年,是一部用英文写成的小说,是一部近代中国的史诗,也是林语堂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以精美的英文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了世界,而其中文翻译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忽视。
林语堂一直对其译作不甚满意,这也是为什么林的小说没有散文流行的原因之一。
(lin,1991)目前,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用学及文学人物对比分析上面,而对其中的社会文化等制约因素缺少考虑,无法全面地探讨译作的差异及影响的成因。
因此,用描述性的翻译规范论探讨这部小说的不同译作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解释各个译作在读者中的不同反应以及译本的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林的小说。
二、图里的翻译规范论“规范”的定义强调在目的语中翻译行为受到特定因素的影响。
规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制约人们生活的传统的或大众默认的行为,道德准则。
(a.2002)翻译规范是图里描述性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是将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描和研究,以此构建翻译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到翻译活动中,作为理论指导。
(toury,1995)图里认为翻译是规范指导下的活动,将其分为三种:初始规范、预先规范和操作规范。
一,初始规范:图里认为这是规范论中的核心概念。
分为两级,充分性性和可接受性。
倾向于源语语言文化的译者行为叫做充分性,译者忠实于原文。
从翻译规范论视角评析辜鸿铭英译《中庸》
后期 的理论支柱 ,并进而影响到了整个 国民的文化心理 模式 。它所包含的思想是 中华民族 的宝贵财富 ,对世界
文 明的理想。所 以他 主要采用归化法为主 、异化法为辅
的翻译方法 ,使译文在表达思想方面能起到 与原文相同
其他 国家的文化也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 。从 1 世纪至今 , 6 《 中庸 》不断地被译为外文 ,但是在众多译本 中,辜鸿
每个 层次上 ,翻译规范都在运作 ” T uy20 :1 0 。( o r 0 0 3 ) 译者选择何种文本进行 翻译 以及在 翻译中采用何种 翻译 策略 ,与 目的语文化 中的各 种规 范有 着重 要 的关系 。译 者所 选择 的文本 一方 面基 本符 合 目的语 文化 的各 种规 范, 而且 能够满足 目的语文化 当时 的某种文化心理需 求 ,
类的 “ 翻译的标准” 而指 的是译者 在进 行翻译 时所面对 , 的种种制约 ,这些制约主要来 自译入语社会及文化 ,去 直接影响译者的翻译决定 。 二 、辜鸿铭 《 中庸》英译 中翻译规 范的运作
以来 ,翻译研究 出现 了文 化转 向。以埃 文一 哈和吉迪 佐 恩一 图里为代表 的 “ 翻译研究 派学者” ,他们关注译文产
就要 向 目的语语 言及 文化规 范靠拢 ,翻译规 范便 由此显现 出来。在 扼要概述 图里 的翻译规 范论本质 分类后 ,本 文通 过对辜鸿铭 《中庸 》英译本的分析论证翻译规 范的运作 方式。 关键词 :《中庸 》 ;辜鸿铭 ; 目的语文化 ;翻译规 范
中图 分 类 号 :H3 59 文献 标 识 码 :A 1. “ 翻译 过 程 的每 个 阶 段 中 以及 在 其 产 物 及 译 文 的 在 规 范 的 支 配 。 翻 译 规 范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可 以说 是 译 者 在 两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文学作品,同时也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
在这个大潮流中,文学作品评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学作品评论的翻译研究至少应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但是,这类翻译研究却不多,可见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学评论文本旨在介绍文学作品,翻译这类文本应当遵循一定规范,才能让译语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评论的翻译能大致了解作品的内容并对作品本身产生阅读兴趣。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包含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从选材到翻译总策略再到具体的翻译策略都有章可循,可以为文本翻译提供指导。
其中,图里提出的“可接受翻译”原则更多地考虑译语文化规范,而文学评论文本翻译应符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使读者对作品产生阅读兴趣,意味着这一原则能为此类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首要指导。
因此,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可以作为此类文本的理论指导。
本文以翻译实践《爱玛》(导读与注释)所遇到的翻译难点为例,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结合文学评论文本的文体特征,以纯语言性文本规范和文学性文本规范为划分,从词法、语法和句法、文体特征三个层面探讨了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策略。
词法层面,本文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词义选择、词类转换以及增译与减译策略;语法和句法层面,本文以翻译实践最典型的被动语句和长难句为出发点,探讨如何选择最符合汉语表达规范和读者可接受性的翻译;文体特征层面,本文分别讨论了翻译实践中最典型的引经据典内容的翻译方法、为达到相似的文学美感采取的四字格译法和文学评论文本相关术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墨子》英译对比研究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墨子》英译对比研究摘要: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墨子》的英译中翻译规范的应用,比较不同译者对翻译规范的理解和处理,探讨翻译规范在译文质量上的影响。
为此,文章首先定义了翻译规范,概括了英译《墨子》的历史,并分析和研读了英译《墨子》的典籍,指出了郑樵的英译规范如何不同于其他译者的英译规范,从而提出了郑樵的英译《墨子》具有较高文本质量的结论。
本文可为今后译者翻译《墨子》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提升有关翻译规范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墨子》;英译;翻译规范;郑樵随着《墨子》入选为大学哲学类教材,关于《墨子》的英译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诸多译者也因此而纷纷进行翻译,其中郑樵的英译《墨子》也取得了较高的认可。
然而,在这些翻译中,翻译规范的实践似乎并不是重点。
今天,翻译规范在英译《墨子》领域却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能够改善译文的翻译质量,而且有助于更加有效地上译文本的意义和形式,进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本文将以翻译规范论视角下《墨子》英译对比研究为研究对象,探讨郑樵与其他译者如何理解和应用翻译规范,以及翻译规范在译文质量上的影响。
第一部分为引论部分,旨在介绍《墨子》及其英译历史;第二部分为翻译规范论视角,用于阐述翻译规范的基本概念及各类翻译规范;第三部分为《墨子》英译的对比研究,分析和研读了不同译者的英译典籍,比较郑樵与其他译者在翻译规范上的不同处理;第四部分为结论,概括本文研究结果,并指出郑樵的英译《墨子》具有较高文本质量。
本文以示例英译文献的基础,审视不同译者如何运用翻译规范,以及其所产生的结果,以期能够为今后英译《墨子》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探究翻译规范的理解与应用。
第一部分《墨子》简介及其英译历史《墨子》是中国古典哲学作品,它由墨翟所著,是战国时期新儒家思想的代表作。
在中国古代,《墨子》备受重视,它深受明清时期科举考生及文人的推崇。
《墨子》探讨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其中包括道德理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学中崇尚礼法、仁义礼智的教义等等。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作者:秦文杰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对希伯来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
他的研究成就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指出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学科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该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力图为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图里;描写翻译研究;翻译规范吉迪恩·图里(Giden Toury)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规范研究,描写性研究的重要性的论述和译入语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构成了图里描写翻译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规范霍姆斯于1972年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将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
“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但历来的翻译研究未能给描写研究以应有的重视。
图里看到了这种不足,他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找出制约翻译抉择的文化规律,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指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
而图里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不评价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
图里指出,经验科学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规定的描述。
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赫曼斯翻译规范理论评析
三、 翻译 规范 理论 内容及 实 质
( 一) 规 范概念 及其 在 翻译 中的引入 在 文化 学 派 看 来 , 翻译是社会化 的交际行 为。
交流 各方需 要 一定程 度 的人 际协调 。而 常规 、 规范、 规则 、 模式 是 解决人 际协 调等社 会互 动 问题 的要 素 。
规 范作 为基本 的社 会 、 文化现 实 , 不 仅仅 与实 际翻译 操 作过 程有关 , 更 主 要 的 是 它在 其 中 发挥 决 定 性 的 作 用 。基 于此 , 图里首 先将 规范 概念 引入 翻译研 究 。
充 实 了多元 系统 论 的规范 概念 , 增 加 了“ 规范” 这 个 术 语 的所 指范 围和 复杂程 度 , 从 而延伸 了这 个概 念 ,
借以分析翻译现象 的多种决定 因素 , 提 出了翻译规
范理 论 。
2 0世 纪 是 翻译 研 究 取 得 巨大 发 展 的 时 期 。 从 早期 的翻译 传 统译 论 到 中 期 的从 心 理学 、 语 言学 方 向科 学 地研究 翻译 , 直 至最 近 翻译 文 化 学 派 及 各 种 各 样 的文化理 论 , 如后 结构 主义 、 后 殖 民主义 和女 性 主义 等等 的兴起 , 可 以说 每个 阶段 的 翻译 理 论 都 极 大地 促进 了翻译 研 究 的发 展 。但 是 , 我 们 必 须看 到 其 中的 问题 与不 足 。西 方 传 统 译 论 大 多 是 规 范 性
l2h六结语综上所述赫曼斯以翻译规范概念为核心的描述性翻译研究虽然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形成了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但是作为一个理论框架该理论在试图解释翻译过程中种种复杂而又微妙的问题时还是有其自身的缺陷与不足
第2 9卷
V o 1 . 2 9
图里_翻译规范论 (2)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is not a hypothetical ideal but an empirical matter. The translated text exists as a cultural artifact for the replacement of a source text by an acceptable version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பைடு நூலகம்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 在对希伯莱英语翻译文学进 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 发展了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 论和霍姆斯(James Holmes) 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 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重大 影响。
Too much idealized
Toury’s own theoretical framework
“Original” texts contain clusters of properties, meanings, possibilities. All translation privilege certain properties/meaning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and the concept of a “correct” translation ceases to be a real possibility(Toury, 1980: 18)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本翻译研究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本翻译研究本文以《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中第一章的翻译为例,具体探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历史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和指导意义。
图里作为描写性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要受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翻译规范”这一概念。
翻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无论是译前的翻译素材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还是译中的具体翻译技巧应用,都需要有规范的指导。
在本文的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发现翻译不仅仅要考虑如何在翻译标准的指导下做到“信、达、雅”,更重要的是关注如何提高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度。
要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发挥影响,译者首先要考虑目的语文化中影响素材接受度的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素材;其次,根据自己翻译目的,确定遵从哪种语言和文化的规范;最后,在确定翻译大方向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遵从上述规范。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具体到本次实践中,便是先根据预备规范选定历史文本,然后根据初始规范决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最后根据操作规范的要求使用多种翻译技巧尽可能准确完整地传达源文本的意义,达到翻译目的。
具体到操作规范层面,本文主要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采用加注、词性转化、语态转化和拆分重组等翻译技巧来提升译文的可读性,使译文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与规范
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与规范摘要:切斯特曼(chesterman)将源于生物学的模因论引入翻译领域,对相互独立的翻译观点进行整合,形成了科学的翻译模因体系。
而他的翻译规范论更是对之前翻译规范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极具描述作用与应用价值。
本文在对模因、翻译模因的概念及发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针对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的形成和分类进行梳理,希望借此使读者对翻译模因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翻译模因理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模因;翻译模因;翻译规范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03-02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绝对主义”和“功利主义”道德观层面下的法律翻译伦理研究》,项目编号(rwyb201347).一、引言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
没有哪一个个体可以摆脱这种联系而孤立地存在。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担负着对原有事物的继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换言之,所有事物的衍生都是对原有事物继承、复制基础上传播的结果。
这种异质间的接触与联系给事物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切斯特曼(chesterman)正是从文化进化的角度,通过考察翻译模因的发展历程,提出了翻译模因论,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模因论1.模因的概念meme一词源自基因(gene)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1976)一书中。
其含义为“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
”《牛津英语词典》中对meme的定义为: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 esp. imitation,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的文化的基本单位,。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发展了描述性的方法,也就是描述翻译理论。
他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发展了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他强调了描述翻译学的重要性及描述翻译学的对象和范围,以及制约翻译抉择的翻译规范。
他介绍了三种翻译规范。
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出版社的态度、目标读者的期待以及译者的个人喜好。
初始规范是指翻译策略和翻译的直接性;操作规范是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微观因素,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依托,通过对美国翻译家葛浩文《酒国》的英译本分析,包括他对文本的选择,相应采取的翻译策略,译文的遣词造句,探讨图里提出的三种翻译规范如何体现在葛浩文的翻译过程中、见之于其译文文本。
参照图里的规范理论,通过对莫言《酒国》译本所做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预先规范: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取决于政治环境、读者喜好需求,也取决于译者的个人喜好,以其译者对原文本体裁的选择。
初始规范:葛浩文在《酒国》的可译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尽量取得平衡,主要以可接受性为主。
操作规范:在具体操作层面,即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酒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删节、增补、分割变位、注脚增加,微观层面的词语、句子结构、遣词造句和语篇特点都一定程度上的体现。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韩江洪\摘要:本文探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主要思想。
他认为,翻译规范是由翻译理念因子演变而来。
他把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后者又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
他系统地描述了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指出“明晰”、“真实”、“信任”、“理解”四种价值观是翻译规范的基础和依据。
他的翻译规范论是对图瑞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1·引言近二十年来,翻译规范的描述性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翻译规范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当推图瑞,他的《描写翻译学及其它》系开山之作。
在他之后,不少译论者都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均有建树,赫曼斯和切斯特曼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近来国内译界已有评介,如赵宁(2001)和廖七一(2000),而切斯特曼的规范论尚未见介绍。
切斯特曼在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有关翻译规范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规范的来源、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规范背后的价值观等等,首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进而构建了自己的翻译规范理论。
他的规范论为翻译规范理论之河注入了一股活水,标志着翻译规范研究又朝前迈进了一步。
2·翻译规范的来源切斯特曼致力于把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理论和看法纳入一个宏观的框架之下。
他借用了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词meme。
meme是社会生理学家岛金斯(Dawkins)在1976年写的一本书《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来的,他的这个概念在原书里是用来描述文化现象的进化。
meme来源于希腊语词根mimeme,岛金斯把mi-去掉,是为了使它看上去更像gene。
岛金斯认为meme是文化传播的单位。
切斯特曼把岛金斯的meme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他认为翻译中的meme指的是翻译理论和观念(切斯特曼1996:63-71; 2000a: 1-17)。
我们据此姑且译meme为“理念因子”。
它不可避免地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和翻译。
翻译规范理论的社会学重释
上海翻译Shanghai J our nal够Tr ans l at or s2013Ⅳo。
3翻译规范理论的社会学重释王传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摘要】本论文从翻译社会学的视角,依据社会-文化网络的分析框架,对翻译规范的社会作用、获得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试图从个体行为与集体结构的契合、翻译能力的后天养成、规范的动态发展等三个层面重建译者的翻译职业行为。
[关键词]翻译社会学;社会.文化网络;翻译规范[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3)03-0014-06西方译学界对规范的认识最早源于捷克学者吉瑞列维在1967年发表的题为《翻译是一个决策过程》的论文。
该论文借用博弈论分析手段,阐述翻译过程中实践推理(pract i cal r easoni ng)引发的决策问题,首次将社会学的分析方法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受此启发,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基迪恩图里在其描写性翻译研究中,创立了翻译规范理论。
在该理论此后的发展中,西奥赫曼斯、安德鲁切斯特曼等学者亦做出重要学术贡献。
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规范决定了人们在所有社会活动中的交际行为。
马克思也曾提出,规范可以创建不同的社会角色,确保不同层级的社会阶级结构正常运行,其结果是“由权力运行而产生社会秩序”。
总的来讲,规范具有下列特征:1)规范既可以立法、规则等J$6-惩罚、制约手段的正式形式出现(明确的规范),也存在于惯例、习俗、操作程序等非正式形式中(隐含的规范)。
两类规范均得到社会行为体的普遍接受,具有主体间性(i nt er.s ubj ect i vi t y);2)社会行为体将规范内部化,使其成为自身的行为标准。
规范一经确立,即成为一种社会现实(s oci al f ac t),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3)规范的合法性来自其“根植性”(em beddednes s),即它们已嵌入到区域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中,为社会行为体所广泛接受;4)规范可有效防范社会行为体的机会主义选择,减少违约、失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赫曼斯翻译规范理论评述
收稿日期:2017-05-12作者简介:李天普(1972-),男,黑龙江绥化人,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和实践。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英汉语料的翻译规范理论研究”(14E090)。
赫曼斯翻译规范理论评述摘要:赫曼斯翻译规范理论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翻译规范源于社会学,突出价值取向及其权力关系。
翻译从传统的绝对忠实原文到对翻译的操控,就是研究译文在语言和文化上与原文的差异,也就是求异。
各文化各时期对翻译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和期待,是因为不同的翻译规范在起作用。
赫曼斯的翻译规范理论也开启了翻译描述性研究和翻译多元化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赫曼斯;规范;对等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7)11-0091-03(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李天普∗∗∗第37卷第11期绥化学院学报2017年11月Vol.37No.1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Nov.2017西奥赫曼斯(Theo Hermans )是英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
他对文学翻译的规律、目的文学对翻译的制约、文学翻译对目的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翻译与规范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探讨研究。
他认为翻译是多元化的产物,研究应该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
对于译者来说需要合适的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
它具有启示和认知价值,因而可以指导我们搜集、整理和解释数据资料。
同时翻译理论也会对翻译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起到解释的作用。
长期以来,翻译的研究方法一直都是规约性的,最早提出关于“翻译规范”的翻译家是图里。
“规范”是随着翻译理论的研究而出现的新概念,它标志着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赫曼斯认为翻译科学的研究方向应该是描述性和系统性的;应该重目标和功能;应该研究影响译文产生和接受的规范和限制;研究翻译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处理的关系;研究翻译在某一特定文学中的体味和作用;研究在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译者的地位和作用。
翻译规范理论
翻译规范理论翻译规范理论指的是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
这些原则和准则旨在确保翻译结果准确、流畅、符合语言规范,并能够传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首先,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忠实再现原意。
翻译应该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避免任意改动或加入个人观点。
翻译不只是简单地将词语替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词语,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次,流畅性是翻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使译文读起来流畅自然。
在选择词语、短语和句子结构时,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惯用表达方式,并尽可能地使译文与原文风格相一致。
此外,准确性也是翻译的关键要素。
译者需要尽力提高翻译的准确性,避免翻译错误、歧义和不当的译文。
为了确保准确性,译者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词典、参考资料和专业术语数据库等工具,进行必要的研究和核对。
另外,对于特定领域的翻译工作,专业知识和领域背景也是必要的。
在翻译科技、医学、法律等专业领域的文本时,译者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术语和相关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并进行准确的翻译。
此外,翻译的质量还有赖于审校和反馈。
审校是对翻译结果进行仔细检查和校对的过程,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同时,译者应该乐于接受反馈和意见,并不断改进自己的翻译技巧和水平。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则和准则,翻译规范理论还包括一些常见的注意事项。
例如,要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尽量使用正式的语言;避免语言片段的使用,并使用完整的句子和段落结构;保持句子的平衡和结构的一致性等等。
总之,翻译规范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应该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
这些原则和准则旨在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专业性,并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译者应该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翻译技能,以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服务。
从“是”到“应该”——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的逻辑进路与有效性
从“是”到“应该”——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的逻辑进路与有效性限度解析张冬梅内容摘要:论文在细读《从“是”到“应该”》一文以及《翻译的模因》一书的基础上,对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的逻辑进路及其有效性限度进行了解析,指出在切斯特曼那里,通过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实现从“是”到“应该”的过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他将“应该做X”的含义化约成了“为了与一般人接受的标准保持一致,就需要做X”,通过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实现描述与评价的双重目标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他将评价活动中“好”或“不好”的含义化约成了“与某一特定社会关于翻译的价值观相符合或相抵触”,二者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事实陈述。
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对译文评价的解释、说明与预测,但它本身却无法承担译文评价功能。
关键词:翻译规范;“是”;“应该”;描述;评价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断裂与延续:翻译规范的学术史研究”(12YBA11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冬梅,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与跨文化研究。
Title: From “is” to “ought”: Analysis of the Logical Course and Validity Limit of Chesterman’s Theory of Translation Norms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usal of “From ‘Is’ to ‘Ought’” and Memes of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logical course and validity limit of Chesterman’s theory of translation norms. Chesterman thinks that the transition from “is” to “ought” via descriptive study of translation norms is possible because he has reduced the meaning of “ought to do X” to “need to do X, so as to conform to a generally accepted standard ”,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evaluative elements into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via norm theory is possible because he has reduced the meaning of evaluative “good” or “bad” to “agreement or disagreement with the generally accepted value system concerning translation in the given community”, both of which being factual statements in the sociological senses. Descriptive study on translation norms can be of help in 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but it can not perform th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Key Words: translation norms; “is”; “ought”; description; evaluationAuthor: Zhang Dongmei is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China). Her academic interests include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E-mail: cathyzdm170@78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5(2018)外国语文研究2018年第5期一、引言诚如韦伯(Max Weber)所言,“科学讨论与评价性的推断之间的不断混淆仍然是我们专业研究中散布最广而且危害最大的特点之一”(Weber 11)。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异同比较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异同比较翻译规范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图里(Gideon Toury)和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规范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这两位学者的理论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强调了翻译是在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活动,受到各种规范的制约。
他认为翻译规范存在于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包括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决定了译者对翻译政策的选择,比如是倾向于选择全译还是摘译;初始规范涉及到译者在“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的抉择;操作规范则体现在对翻译的微观层面的处理,如对词汇、句子结构的选择等。
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则将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
期待规范反映了目标语读者对翻译作品的期望,专业规范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包括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
责任规范强调译者对翻译行为的责任,交际规范关注翻译在目标语中的交际效果,关系规范处理翻译与原文以及其他相关文本的关系。
在相似点方面,图里和切斯特曼都认识到翻译不是孤立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规范制约的社会文化活动。
他们都强调了规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非完全自由,而是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选择和决策。
然而,两者的理论也存在诸多差异。
首先,在规范的分类上,图里的分类更侧重于从翻译过程的角度出发,而切斯特曼的分类则更关注于读者的期待和译者的专业行为。
其次,图里的理论更注重描述翻译现象和翻译行为,试图通过对大量翻译实例的研究来揭示翻译规范的存在和作用;切斯特曼的理论则更具指导性,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的规范和准则。
从研究方法来看,图里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大量翻译文本的分析来总结归纳翻译规范;切斯特曼则更多地运用逻辑推理和理论构建的方法,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翻译规范。
在对译者主体性的看法上,图里认为译者在遵循规范的同时也会对规范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改变;切斯特曼虽然也承认译者的作用,但相对更强调规范对译者的约束。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大中华文库·晏子春秋(汉英对照)》研究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19期总第667期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大中华文库·晏子春秋(汉英对照)》研究摘 要:本文从吉蒂昂·图里(Gideon 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出发,以《大中华文库·晏子春秋(汉英对照)》为例,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个层面对其英译本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译者在初始规范作用下,采取的是可接受原则;在预备规范作用下,典籍英译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操作规范作用下,采用段落增添,进行语序调整,并采用文末注解等翻译方法。
本文期望为《晏子春秋》翻译研究提供一定启发。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晏子春秋;典籍英译;文化传播作者简介:刘亭亭(1991.05-),女,山东德州人,山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关注,《晏子春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引起学者关注。
整理其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对于《晏子春秋》的英译本研究极少,本文将结合吉蒂昂·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大中华文库·晏子春秋(汉英对照)》进行理论应用与实践的分析研究,并尝试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第一,在初始规范作用下,译者更倾向充分性翻译还是可接受性翻译?第二,译者在预备规范作用下,怎样做翻译决定?第三,在操作规范层面,译者如何在前两种规范影响下具体展开翻译?一、图里及其翻译理论吉蒂昂·图里是特拉维夫学派和描述翻译学的代表人物。
他对霍姆斯提出的描写翻译研究的观点进行了发展,并且同赫曼斯一起形成了“翻译研究学派”。
该学派的学者将翻译研究扩展到社会历史等领域,打破了传统的翻译模式即“规定性”,讨论真正影响翻译的翻译活动及现象。
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三大类:初始规范、预备规范、操作规范。
其中前两个规范都是从宏观上来研究文本,而操作规范是从微观上研究文本。
初始规范(initial norm)指的是译者所做出的大体选择,是指译者对于源语文化规范和译语文化规范的倾向性,即译者是从源语还是从目的语的角度来翻译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原文译文中哪部分进行对照分析具有随意性;(赫尔
斯曼,1999:97)
图里规范论的不足之处:
2.关注翻译作品或翻译活动的文化意义 ,对原/译文转换过
程中的具体问题则不太在意。
3.片面强调研究者的客观中立 , 过于避免价值判断。(忽
略了译者的主体性,而且过于理想化,没有办法实现)
总结
图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描述性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与翻译规范,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目标,以及翻 译规范的定义、分类等;
(2 )个案研究 (case study) ,通过对实际存在的译本的
研究来发现制约翻译活动的规律,即翻译规范;
If it is towards the ST, then the TT will be adequate; if the target culture norms prevail, then the TT will be acceptable.
——Toury 译者可以选择遵循原文(原语文化)或译文(译语文化)
规范论的成就
(1)摒弃一对一的对应主张,并排除文学/语言上对等的
可能性(除非出于偶然);
(2)在任何翻译文本的制作过程中考虑目标文化系统中
的文学势态;
(3)推翻原始信息的地位固定这一概念;
(4)结合原文和译文,一并归入交叉的文化系统的符号
网中。
(Gentzler 1993/2001:131)
忠实于原语或者目的语之间做出选择时的判断标准;
操作规范 (Operational Norms ),操作规范则是译者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翻译内容和目的的变化, 并且在初始规范的基础上做出的具体决策。
初始规范 (Initial Norms ): Acceptability & Adequacy 可接受性与充分性
图里翻译“法则”
(1)标准化法则,指“在翻译中, 原文内的文本关系往
往被修改,有时甚至完全被忽略,以附和目标语文本中 【更】惯常的语言选择”。即指在译文中改动原文模式, 选取在目标语种较常见的语言措辞。
(2)干涉法则,干涉法则将原文对译文的干涉看作是对
原文的一种“默认”翻译,干涉是指在译文里复制原文的 语言特征(主要是词法和句法模式)。
图里 规范论
A B C
图里简介
三个规范&两个原则 规范论的成就
D
规范论的不足
图里简介(1942-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理论家。 主要研究兴趣:是翻译研究的方法
论,文化设计与翻译、翻译史。
他以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出发
点,沿着霍姆斯开创的翻译研究学 派的基本路线,做了大量的翻译描 述和理论建设工作。他系统地阐述 了霍姆斯提出的描述翻译思想,为 该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最大贡献。
的规范,若译者的选择偏向原文,则译文就会是充分的; 若译语文化规范占上风,则译文将会是可接受的。
归化&异化?
操作规范
它又被分成两个次级规范:母体规范 (Matrical Norms )
和篇章—语言规范 (Textual- linguistic Norms ),其 中前者决定对源文部分或全部的翻译,影响译文的宏观结 构,后者涉及对源文中具体词汇、句子、 段落等内容的 取舍或改变、修辞手段的变更或取舍,影响译文的微观结 构。
(3 )母语译者 (native translator) 与译者的培训,指出
如何运用翻译规范理论对于译者行为,并把 翻译规范分为三个类型:
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取舍;
预备规范 (PreliminaryNorms ),主要涉及对翻译文本
初始规范 (Initial Norms ),初始规范是译者在倾向于
图里规范论的不足之处:
1.所谓“规范”并非完全客观或具有普遍性的: 一种企望通过个案研究进行概括(乃至过分概括)的愿望;
(根茨勒)
根本无法得知关于翻译的所有变量,也不可能找出翻译的
所有法则;(赫尔斯曼,1999:92)
“充分性”与“可接受性”这两个术语,在其他语境中有
评价性含义,本身就存在含混之处,建议使用“译文导 向” (TT-oriented )和“原文导向”( ST-oriented) ; (赫尔斯曼,1999:97)
尽管图里的翻译规范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但以图里为代表的 翻译规范论在翻译研究上的作用是显著的。
没有将视野局限于静态、封闭的文本体系 , 而是将目光投向 更为广阔的领域 — — —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环境 ,探索翻译 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之,图里的翻译规范论,为翻译从传统的规范研究走向描 述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描述性翻译的进一步发 展,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