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小结
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重要知识总结
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重要知识总结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
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
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
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影视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
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
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
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高一历史必修2每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2每课知识点归纳在高一的历史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必修2中的各个知识点,扩展了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于回顾和复习。
第一章:古代人类的远古文明本章主要介绍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古代人类的社会发展。
我们学习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时代等各个时期的特点和文化成就。
了解了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以及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特殊的生产方式。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河谷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大家都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建筑奇观,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黄河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了夏、商、西周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对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们还研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家的思想,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分裂和思想的多样性。
第三章: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起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古希腊城邦的兴起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了解到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这对我们后续的学习和理解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章:古罗马帝国的兴起与灭亡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古罗马帝国的兴起与灭亡。
我们学习了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结构、军事力量和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了解到古罗马在西方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它发展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章:古代印度的兴起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兴起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古印度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文化成就。
了解了印度教、佛教等宗教在古印度的传播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古印度与中国的交往和影响,深化了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第六章:早期伊斯兰世界的兴起与发展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早期伊斯兰世界的兴起与发展。
2024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3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希腊城邦1.1 希腊城邦的产生和特点- 城邦的概念和特点:城邦是古希腊时期的一种政治组织形式,由城市和周围的乡村组成,具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 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希腊城邦采取的是民主政治制度,市民有参政权和选举权,但只限于男性成年公民。
- 希腊城邦的经济:城邦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和海上贸易,城邦之间也进行贸易往来。
- 希腊城邦的文化:城邦是希腊文化的核心,文化上注重艺术、哲学和体育等方面的发展。
1.2 古代雅典城邦- 雅典城邦的政治制度:雅典城邦采取的是民主政治制度,市民有政治权利和参与权,而奴隶和女性则无政治权利。
- 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雅典的民主制度包括公民大会、选举制度、陪审团等,市民可以直接参与政治决策。
- 雅典城邦的文化:雅典以文化昌盛而著名,包括戏剧、雕塑、建筑、哲学和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1.3 古代斯巴达城邦- 斯巴达城邦的政治制度:斯巴达城邦采用的是军事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
- 斯巴达城邦的社会制度:斯巴达城邦实行的是严格的贵族统治,奴隶制度盛行,普通市民没有政治权利。
- 斯巴达城邦的军事制度:斯巴达城邦以军事力量为重,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军队是国家的核心。
第二章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落2.1 罗马帝国的兴起- 希腊城邦的结局:希腊城邦因内外斗争而逐渐衰落,最终被马其顿王国征服。
-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政府,成为一个由贵族统治的城邦。
- 罗马城邦的扩张:罗马共和国通过征服邻国扩大了领土,最终形成庞大的罗马帝国。
2.2 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 奥古斯都时期的帝国治理:奥古斯都为罗马帝国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繁荣,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
- 罗马法的发展:罗马帝国的法律制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奠定了后来欧洲大陆法律的基础。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掌握相关内容。
第一章秦汉帝国
- 法家思想:以法律为中心,重视法治,代表人物为李斯。
- 战国时期的变局:列举了战国七雄,并简要介绍了秦国崛起的背景和过程。
- 一统天下的始末:分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和影响,以及秦朝的衰落原因。
第二章希腊罗马的文明
- 古希腊城邦:讲解了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和各类政治制度。
- 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以及古希腊的科学成就。
- 古罗马帝国:概述了古罗马帝国的建立、扩张和衰落的历史过程。
- 古罗马法的影响:介绍了古罗马法的特点和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三章民族大迁徙与北欧海盗
- 民族大迁徙的背景:分析了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包括汉族与契丹族之间的关系。
- 北欧海盗的活动:介绍了北欧海盗对欧洲的影响,包括维京人的扩张和海上掠夺活动。
- 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讲解了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特点,包括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
- 典型封建国家的比较:对比了英法德等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制度。
第四章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的创立:讲解了的创立和基本教义,以及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介绍了阿拉伯帝国从麦加开始的扩张和征服,以及对所征服地区的统治和文化影响。
- 阿拉伯文化的传播:概述了阿拉伯文化在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的繁荣和传播。
以上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详细内容请参阅教材。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上的探索 2011.5.20【一、本单元知识结构】 49-52:经济恢复调整 49—56:建立社会主义 53-56:三大改造(过渡时期) 53:过渡时期总路线 53—57:一五计划 56年:八大: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任务——建设蓬勃开展大跃进 56-66:全面建设 58年: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人民公社化60:八字方针-62年国民经济好转56-76:十年文革——阶级斗争——损失5000多亿 社会主义 农村 改革 -今:建设新时期 城市:国企—增强企业活力 开放:80年代:特区-城市-开发区-90年代: 浦东-21世纪:天津滨海新区;加入WTO【二、本单元主干知识梳理】1、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探索:过渡时期: 1949—1956年: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53-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53-57年实施了一五计划:中国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1956-1966年:56年召开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8年出现“左”倾错误:①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②大跃进(生产力);③人民公社化(生产关系)。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1959年至1961年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形势于1962年底开始好转。
文革十年:1966-1976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 改造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三面 红旗 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立 社义 市场 经济 体制 经济 腾飞 生活巨变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1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小结
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历史阶段 ①1949—1956: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2底:国民经济恢复和巩固政权时期;1953-1956底:工业化建设起步、三大改造和社’制度确立时期)②1956-1966:开始全面建设社’的探索时期 ③1966-1976:文革时期 ④1976-1978:停滞状态 ⑤1978以后:社’现代化建设或建设中国特色社’时期(改革开放)2.主要矛盾的变化 ①1949-1956: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②1956以后: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底)a.背景:建国初经济全面崩溃(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搜刮、战争破坏)b.影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1-2.一五计划(1953-1957)a.内容①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三大改造(1953-1956),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1-3.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a.成功①1956《论十大关系》②1956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为社’建设指明方向 ③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④1960八字方针(调、巩、充、提)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底起开始好转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的失误:左倾错误1.(1)1958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反映人民迫切愿望,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1958大跃进: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高指标和高速度,反映人民迫切愿望,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落后。
如大炼钢铁、放卫星 (3)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原则,分配中搞平均主义,损害农民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4)1966-1976文革十年浩劫 2.“三面红旗”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加上天灾、苏联撤走专家,造成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3-1.结合史实说明20C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如何受苏联影响①农业: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 ②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工业化运动,中国一五计划、大跃进)③经济体制:苏联斯大林模式,中国计划经济3-2.思考为何一五计划要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并分析原因a.原因①帝国主义敌视新中国,而建国初我国重工业薄弱,急需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巩固国防 ②受苏联影响b.特点:集中在东北c.原因:东北工业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靠近苏联(易接受经济、技术等援助) 3-3.三大改造(1953-1956)a.原因: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b.内容: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c.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意义:标志我国社’制度基本确立,开始进入社’初级阶段4.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和经验教训(1)失误原因①客观:社会主义建设刚起步,缺乏经验 ②主观: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个人崇拜严重,党的民主生活遭破坏;民主法制遭破坏,领导干部缺乏监督;左倾思想泛滥(2)教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解放了思想 内容: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知识和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要注意有扎实的基础,要注意复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知识能够被获得,并且因为它的本质,知识总是局部的,它永远都不是完整的,所以,⼀切源于知识的⾏动也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历史必修⼆知识点1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1)过渡时期总路线①核⼼内容“⼀化三改”:社会主义⼯业化和对农业、⼿⼯业、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2)社会主义⼯业化的开端①实施:⼀五计划(1953—1957年)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③成果:“⼀五计划”成果图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的⼯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业布局,社会主义⼯业化全⾯展开。
(3)三⼤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标志:⽣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计划经济建⽴。
为⼯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①中共⼋⼤:(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跃进运动(以⼤炼钢铁为中⼼)和⼈民公社化运动(以“⼀⼤⼆公”为特点)特征:⾼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危害:造成国民经济⽐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态环境;挫伤⼈民的⽣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的⼋字⽅针。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⑤时间:1966——1976年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表现:严重⼲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民⽣活⽔平长期在低⽔平线上徘徊。
⑥教训: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盾是⼈民⽇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产⼒的⽭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追求⾼速度;⽣产关系的调整要与⽣产⼒⽔平相适应。
最新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考试必备)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学习总结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1)内容: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3)作用: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内容: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有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
7.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知识要点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建设)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改造(三大改造)·探索与失误当前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中共八大二次全会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全国由此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行使的责任制。
近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历史必修二》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本重要教材,重点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涉及了从秦汉到明清的历史发展。
下面将对《历史必修二》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其中,最重要的是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
秦始皇通过对土地的平均分配、法制的建立以及文字的统一等措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制度的统一。
此外,该章节还介绍了汉朝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该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了分裂的局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分裂政权。
经济方面,该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十分活跃,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商人和发明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方面,该时期出现了玄学、道教和佛教等思想流派,对后来的中国思想起到了重要影响。
第三章:唐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其政权的强盛、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是该时期的重要特点。
政治方面,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开创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先河。
经济方面,唐朝对外贸易活跃,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方面,唐代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文化名人,如李白、杜甫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章:宋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方面,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和平均地权制度,为后来封建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方面,宋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工艺品。
文化方面,宋代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宋代的宋词、宋画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单元综合四:第四单元单元总结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促进了农业发展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
挫伤了生产者积极 性,阻碍了生产力发 展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推动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四单元 单元总结
人教版 ·历史 ·必修2
理性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 民个体经济的不同: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新中国成 立初的农民个体经济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 的,农民只是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②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 方式不同。新中国成立初的农民个体经济是一家一户的落后 的生产方式,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 行农田基础建设和生产的。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 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 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 大,公有化程度越高, 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 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 制改革
废除封建土地所 有制,实行农民 土地私有制
把土地等生产资 料变为公有制, 实行集体经营
提高公有化程度 和扩大公有化规 模
在坚持公有制前 提下,实行分户 经营,自负盈亏
人教版 ·历史 ·必修2
知识图解
第四单元 单元总结
人教版 ·历史 ·必修2 第四单元 单元总结
人教版 ·历史 ·必修2
专题归纳
第四单元 单总结
人教版 ·历史 ·必修2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因
核心内容
影响
土地 改革
农业合 作化
人民公 社化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 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第四单元 单元总结
人教版 ·历史 ·必修2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 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 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 改革。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理性思考:工业兴国,工业化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必然趋势,工业经济体制的调整适应社会主义的本质要 求,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
2.路线和任务:1953年提出和制定(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①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②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中国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
)3.成就:①到1957年底,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改造方式:(1)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
农业的途径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2)资本主义工商业: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
②方法: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①1953年个别企业公私合营;②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得与失1.中共八大的正确认识和决议:1956年(1)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单元总结北师大版必修2
【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单元总结 北师大版必修2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一、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对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等等。
1.经济:工业革命的完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促进了近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城市化进程加快。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先后制定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2.政治: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取代了专制,法治取代了人治,平等取代了特权。
维新变法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加快了民主化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为现代生活的变化创造了宽松的条件。
3.科技革命: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以及现代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都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
石油的发现和火车、轮船、汽车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4.思想启蒙: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如戊戌变法以后,全国各地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加,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人数大大增多,对推广新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这些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1)前提: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4)主要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5)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方法:农业、手工业,都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结果: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影响: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时期】探索与失误并存1.成功的探索: A.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B.1960年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中共八大的内容: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2、失误的探索:【表现】:(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3)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过失: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后果】: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农业生产落后;二者是造成1959—1961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必修二 第4单元 单元总结
有了根本性改变,人民的生活
水平普遍提高,城市生活有保 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 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人 教 实 验 版
第四次
改革开 放以后
改革开放的伟大 决策,切实关注 民生,调动了各 方面的积极性
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
必修二
第4单元 单元总结
高考历史总复习
经济体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农业生产——实现合作化,使中国经济走上集体经济 道路。 工作重心——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由落 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人 教 实 验 版
必修二
第4单元 单元总结
高考历史总复习
2.1957~1976年 仍然坚持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工 业建设集中在重工业上。 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纲”。 建设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急躁冒进, 导致严重经济困难;六十年代提出“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未能从根本上 改变指导思想,致使“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性循 环,严重干扰了国民经济建设。
人 教 实 验 版
必修二
第4单元 单元总结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人 教 实 验 版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
第一 次 鸦片战 地半封建社会,“洋 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 争以后 货”大量涌入,上海 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
人 教 实 验 版
必修二
第4单元 单元总结
高考历史总复习
实际应用1:(2011· 南京二模)德国有位经济学家说: “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在赶超中给 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 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 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 要。”这里“基本变化”不包括( )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单元总结 第四单元
单元总结一、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1.1950年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全部制严峻阻碍生产力的进展,新解放区的农夫无地或少地。
(2)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全部制,实行农夫阶级的土地全部制;实行爱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3)意义:连续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夫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进展和工业化开拓了道路。
2.1953年开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缘由: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进展的需要。
(2)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3)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人民公社化运动(1)缘由: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进展。
(2)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结果:严峻损害农夫的利益,挫伤了农夫建设社会主义的乐观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缘由: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夫的乐观性,农业生产进展缓慢,党中心总结了合作化的阅历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2)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夫的乐观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展。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探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探究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经济体制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放,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力进展乡镇企业,极大地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乐观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进展。
(2)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增加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渐渐开放。
(3)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一必修二历史1.3.4单元总结
高一必修二历史1.3.4单元总结高一必修二历史1.3.4单元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1.农业:(1)早期农业:起源早。
刀耕火种。
(起源:夏商西周)用具:木材石器(2)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出现、推广;汉时普及;隋唐完善)用具:耧车、曲辕犁。
唐朝:筒车(水力)翻车(人力)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模式:小农经济。
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2.手工业:(1)官营:政府支持、规模大、优等条件、不计成本,产品供军、宫廷(瓷器:最早商;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青铜:商周。
丝绸)(2)民间:家庭手工业(女织)。
自用。
富裕卖。
民营(明朝中业):明朝中后期,江南出“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商(开始);春秋战国(打破官府垄断);秦汉(重农抑商);隋唐(农村出现:集市,出现银行:钱柜);宋(纸币出现:交子;城市打破限制。
宋朝以前城,市分开受限制);元(元大都。
泉州外贸);明清(大量农产品转为商品。
商帮出现。
闭关锁国:只有广州十三行开启)政策:1.农业:土地原始社会:归氏族和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国有,井田制。
封建社会:私有制。
问题:地主兼并。
解决方法:抑制兼并,注册(目的:交税)2.农业、商业:重农抑商。
(商鞅提出)目的:巩固政权3.商:明朝:海禁。
清朝:闭关锁国,限制交易。
后果:落后。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原因:侵略。
织、分离;纺、分离。
变化原因:依据世界市场的需求。
2.洋务运动:内忧外患。
根本原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军事工业企业:“自强”的旗号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
(2)民用工业:“求富”的旗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李鸿章。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产生原因: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受洋务派的刺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历史阶段 ①1949—1956: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2底:国民经济恢复和巩固政权时期;1953-1956底:工业化建设起步、三大改造和社’制度确立时期)②1956-1966:开始全面建设社’的探索时期 ③1966-1976:文革时期 ④1976-1978:停滞状态 ⑤1978以后:社’现代化建设或建设中国特色社’时期(改革开放)2.主要矛盾的变化 ①1949-1956: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②1956以后: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底)a.背景:建国初经济全面崩溃(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搜刮、战争破坏)b.影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1-2.一五计划(1953-1957)a.内容①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三大改造(1953-1956),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1-3.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a.成功①1956《论十大关系》②1956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为社’建设指明方向 ③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④1960八字方针(调、巩、充、提)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底起开始好转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的失误:左倾错误1.(1)1958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反映人民迫切愿望,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1958大跃进: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高指标和高速度,反映人民迫切愿望,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落后。
如大炼钢铁、放卫星 (3)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原则,分配中搞平均主义,损害农民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4)1966-1976文革十年浩劫 2.“三面红旗”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加上天灾、苏联撤走专家,造成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3-1.结合史实说明20C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如何受苏联影响①农业: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 ②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工业化运动,中国一五计划、大跃进)③经济体制:苏联斯大林模式,中国计划经济3-2.思考为何一五计划要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并分析原因a.原因①帝国主义敌视新中国,而建国初我国重工业薄弱,急需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巩固国防 ②受苏联影响b.特点:集中在东北c.原因:东北工业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靠近苏联(易接受经济、技术等援助) 3-3.三大改造(1953-1956)a.原因: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b.内容: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c.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意义:标志我国社’制度基本确立,开始进入社’初级阶段4.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和经验教训(1)失误原因①客观:社会主义建设刚起步,缺乏经验 ②主观: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个人崇拜严重,党的民主生活遭破坏;民主法制遭破坏,领导干部缺乏监督;左倾思想泛滥(2)教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解放了思想 内容: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思想基础:2.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后全面展开)含义: 目的: 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 社’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或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意义: 调动各方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背景过程①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社’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解放了思想②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③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十五大完善社’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基本经济制度⑤21C 初,社’市场经济体制或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意义: 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快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核心: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特点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根本目标为实现共同富裕 ③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配置资源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国际 国内:改革开放仍有思想束缚,阻力重重①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挫折 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历史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未解决温饱开始时间和省份: 1978安徽、四川内容 意义: ①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②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③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实原因: 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管理体制:撤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设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必要性: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容 意义:计划经济体制使政企不分,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失去活力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产权制度:股份制为主要形式调动各方积极性,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6.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启示7.党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①1927八七会议:城市转入农村②1949七届二中全会:农村转入城市③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中共历史上转折意义的四次会议①1927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②1935遵义会议: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 ③1949七届二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④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9.中国近现代史上四次伟大巨变①1911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使中国人醒过来了②1949新中国成立:结束两半社会,新’革命基本取得胜利,使中国人站起来了;1956三大改造完成,社’制度确立 ③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使中国人富起来了 ④江泽民三个代表强调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并向小康社会迈进▲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①1950-1952全国土改: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四次 调整 ②1953-1956对农业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农业发展③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扩大土地公有化规模,超越生产力实际,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答:土地所有权不同启示:调整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过程 背景 定义: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基础上,为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社’现代化建设的开放 国际 国内①国际关系走向缓和(197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②经济全球化加快,各地经济联系密切③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借鉴意义①文革使经济崩溃,人心所向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①经济特区②1984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⑥90年代浦东为龙头的沿江开放港口城市⑧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⑦沿边开放城镇④1992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⑤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对外开放体系(格局)特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2.当今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开放的区别背景不同(性质):①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情况下的主动开放 ②是在两半社会状态下的被动开放原则不同:①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为原则 ②是不平等的内容不同(目的):①是为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社’现代化建设 ②则成为列强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 影响不同:①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②丧失主权,严重阻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3.经济特区思考:为何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特点)(靠近港澳,华侨多,易引进外资;交通便利;有内陆支持,市场广阔)过程: 影响:经济特点为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特区改革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定义: 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①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②1988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