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小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小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小结

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历史阶段 ①1949—1956: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2底:国民经济恢复和巩固政权时期;1953-1956底:工业化建设起步、三大改造和社’制度确立时期)②1956-1966:开始全面建设社’的探索时期 ③1966-1976:文革时期 ④1976-1978:停滞状态 ⑤1978以后:社’现代化建设或建设中国特色社’时期(改革开放)

2.主要矛盾的变化 ①1949-1956: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②1956以后: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底)

a.背景:建国初经济全面崩溃(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搜刮、战争破坏)

b.影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1-2.一五计划(1953-1957)

a.内容①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三大改造(1953-1956),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1-3.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

a.成功①1956《论十大关系》②1956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为社’建设指明方向 ③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④1960八字方针(调、巩、充、提)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底起开始好转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的失误:左倾错误

1.(1)1958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反映人民迫切愿望,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1958大跃进: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高指标和高速度,反映人民迫切愿望,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落后。如大炼钢铁、放卫星 (3)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原则,分配中搞平均主义,损害农民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

(4)1966-1976文革十年浩劫 2.“三面红旗”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加上天灾、苏联撤走专家,造成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3-1.结合史实说明20C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如何受苏联影响

①农业: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 ②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工业化运动,中国一五计划、大跃进)③经济体制:苏联斯大林模式,中国计划经济

3-2.思考为何一五计划要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并分析原因

a.原因①帝国主义敌视新中国,而建国初我国重工业薄弱,急需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巩固国防 ②受苏联影响

b.特点:集中在东北

c.原因:东北工业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靠近苏联(易接受经济、技术等援助) 3-3.三大改造(1953-1956)

a.原因: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内容: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c.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意义:标志我国社’制度基本确立,开始进入社’初级阶段

4.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失误原因①客观:社会主义建设刚起步,缺乏经验 ②主观: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个人崇拜严重,党的民主生活遭破坏;民主法制遭破坏,领导干部缺乏监督;左倾思想泛滥

(2)教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解放了思想 内容: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思想基础:

2.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后全面展开)

含义: 目的: 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 社’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或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意义: 调动各方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背景

过程

①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社’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解放了思想

②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③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十五大完善社’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基本经济制度

⑤21C 初,社’市场经济体制或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意义: 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快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核心: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特点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为实现共同富裕 ③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配置资源

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国际 国内:改革开放仍有思想束缚,阻力重重

①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挫折 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改革从农村

开始的原因 历史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未解决温饱

开始时间和省份: 1978安徽、四川

内容 意义: ①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③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现实原因: 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管理体制:撤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设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必要性: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内容 意义:

计划经济体制使政企不分,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失去活力

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所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产权制度:股份制为主要形式

调动各方积极性,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推动经济高速发展

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6.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启示

7.党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

①1927八七会议:城市转入农村

②1949七届二中全会:农村转入城市

③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中共历史上转折意义的四次会议

①1927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②1935遵义会议: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 ③1949七届二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

④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9.中国近现代史上四次伟大巨变

①1911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使中国人醒过来了

②1949新中国成立:结束两半社会,新’革命基本取得胜利,使中国人站起来了;1956三大改造完成,社’制度确立 ③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使中国人富起来了 ④江泽民三个代表强调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并向小康社会迈进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1950-1952全国土改: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

四次 调整 ②1953-1956对农业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农业发展

③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扩大土地公有化规模,超越生产力实际,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

式,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对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答:土地所有权不同

启示:调整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过程 背景 定义: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基础上,为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社’现代化建设的开放 国际 国内

①国际关系走向缓和(197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②经济全球化加快,各地经济联系密切

③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借鉴意义

①文革使经济崩溃,人心所向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经济特区

②1984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

90年代浦东为龙头的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⑧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⑦沿边开放城镇

④1992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⑤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对外开放体系(格局)

特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2.当今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开放的区别

背景不同(性质):①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情况下的主动开放 ②是在两半社会状态下的被动开放

原则不同:①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为原则 ②是不平等的

内容不同(目的):①是为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社’现代化建设 ②则成为列强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 影响不同:①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②丧失主权,严重阻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经济特区

思考:为何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特点)

(靠近港澳,华侨多,易引进外资;交通便利;有内陆支持,市场广阔)

过程: 影响:经济特点为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特区改革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定义: 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

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①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②1988海南

新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重要微知识点第4课2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测试题

第4课 2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1 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 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 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A。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中断其发展,④应排除。①②③说法均正确。 2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 工商皆本 B 重农抑商 C 轻徭薄赋 D 重商贱农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废耕”、“不废织”、“厚本抑末”说明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经济基础 C 主流价值观 D 传统思想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当时小农经济的影响。 4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 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 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 解析:B。明清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压制的态度,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国家政权的扶持。

5 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 A 重商政策 B 抑商政策 C 海禁政策 D 锁国政策 解析:B。材料主要说明明代设立众多关卡,高额的商税严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 6 (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因此,他实行的政策是( ) A 重农抑商 B 盐铁专营 C 鼓励工商 D 闭关锁国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雍正帝把农业作为本业,工商业作为末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 7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D。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 8 (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 A 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析:C。北宋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考试及“榜下捉婿”现象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 9 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a a) 刀耕火种一石器锄耕一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到了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东汉时,在某些地方一牛挽犁已经取代了耦犁(二牛抬杠)。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 b)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a a)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汉代素纱禅衣。汉代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汉代,冶铁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东汉初,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 b)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和邢窑的白瓷(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相当著名。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美术陶制品“唐三彩”曾风行一时。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窑闻名天下。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唐代:长安的市已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洛阳市场规模超过长安;扬州“雄富冠天下”;杭州、湖州也是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宋代:汴京商市繁荣,最热闹地方市人通宵达旦,大小商店连绵不断,夜市至三更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 (1)含义:“重农抑商”是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2)目的:经济上,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影响: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因之未能得到正常发育。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 b) , (1)含义:“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 (3)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 一、单选题 1.明末冯梦龙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写到: 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 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是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 .作品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 C .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 .反映了民间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2.有学者著文指出,16 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 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 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 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这主要说明 16 世纪前后的中国( ) A. 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 B. 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 C. 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 D.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3.明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告谕百姓:嫁娶之家, 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 千成群。凡此皆靡费无益。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此 举根本目的是( ) A .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 B .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 C .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 D .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 4.“鬻者兼赢,求着不匮……五都货殖,既迁既引。商旅联槅,隐隐展展。冠带交错,方辕 接轸……”张衡在《二京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汉代洛阳的全景式丹青长卷从材料中你能看 到( ) ①汉代洛阳商品种类繁多,店铺林立 ②商品交易频繁,商人获利丰厚 ③洛阳交通发达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④政府支持商业贸易,商业发展水平较高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关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开辟新航路所带来的后果中不包括() A.西、葡两国扩大了资本B.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 C.扩大了欧洲与亚洲、非洲间的贸易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2.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哥伦布的主要贡献在于() A.开辟了从欧洲前往印度的航路B.开辟了从欧洲前往中国的航路 C.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D.发现了巴哈马群岛 3.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冒险家开辟新航路的最大不同点是() A.航海的时间与规模不同 B.航海的范围是否有新的突破 C.航海的结果对各自支持航海国家的影响不同 D.航海的动机及对世界的影响不同 4.葡萄牙、西班牙最早组织新航路开辟,从政治上来说是由于() A.两国君主都有进行海外扩张的野心B.两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两国所处地理位置最为有利D.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在促使人类历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隔绝走向联系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封建君主制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发展 C.新航路的开辟D.殖民扩张的结果 6.“美洲的贵金属来到西班牙就像雨点倾注于屋顶,结果全流走了。”该观点是指西班牙掠夺的大量财富() A.主要流入王室贵族手中B.主要流向了罗马教廷

C.主要流入商品生产发达的国家D.未用于工业而主要用于商业 7. 15世纪西欧出现了“寻金热”,其主要社会根源是() A.受《马可·波罗行纪》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金银缺乏 C.统治者奢侈腐化,浪费了大量财富D.金银大量外流造成货币枯竭 8.西欧的扩张对世界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引发了商业革命B.瓦解了封建统治 C.推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D.形成了新兴阶级 9.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最主要的前提是() A.荷兰人善于经商B.尼德兰革命的成功 C.荷兰的商船吨位居世界首位D.其他殖民国家已经衰落 10. 17~18世纪中期,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主要在下列哪些国家间展开?() A.荷兰、法国、英国B.葡萄牙、西班牙、英国 C.西班牙、荷兰、英国D.英国、法国、美国 11.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英法战争②《航海条例》颁布③(英属)东印度公司成立④英国打败“无敌舰队” A.①②④③B.②④③①C.③④①②D.④③②① 12.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 A.重商主义、奴隶贸易、海外掠夺B.中央集权、手工工场、圈地运动 C.海外贸易、殖民战争、手工工场D.圈地运动、海外掠夺、手工工场 13.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其媒介是() A.资本主义制度B.坚船利炮C.物美价廉的商品D.新式机器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 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④皇位世袭 2.特点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 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 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晚晴宽松肥大】改良旗袍【民国合身适体,短袍窄袖】 2、中山装流行的原因: 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反映民主共和思想 B.适应了中华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需要 C.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优点(中西合璧),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3、变化特点: 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B、从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过渡 4、原因: A、外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B、内因: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二、现代——新中国服饰的变化: 1、50年代——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主的苏式服装 【原因: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服饰受政治因素影响)】 2、60中期-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蓝绿黑白成为服装主要颜色 【原因:A.“文革”中极“左”思想、个人崇拜的影响;B.经济不发达,物资较匮乏(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3、改革开放后:保暖时尚、个性 【原因:A. 改革开放推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物资丰;B. 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受港台、欧美文化影响】 三、社会习俗改变 1、近代婚姻风俗变化:A、传统婚姻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形式繁琐B、清末民 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删繁就简、效仿西式婚礼C、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时尚) 2、丧礼的演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丧 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和公墓。但是农村中更多的仍是实行传统丧礼,行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四、餐饮的改变 1、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 2、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西餐厅最初由外国人经营,顾客以在华外国人和归国华侨为主。之后西餐逐渐在华人中流行,各通商口岸出现华人经营的西餐馆,但中西餐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3、西餐影响国人的传统食俗。西餐中的食材进入百姓饭桌。西式糕点与饮料受国人欢迎,一批专业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了国人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住宅的变迁 1、鸦片战争前:普通民居都以四合院为主。 2、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开始大量涌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命名为“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中国民居开始融入西式建筑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出现了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课

合阳县路井中学2014级学案:历史期数:第2期时间:2012年2月20日 教师寄语:方法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纽带你,正确的思维方法是跨向成功的桥梁编写:雷院欣同智强领导审核: 班级: 组名: 姓名: 问题导读单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感悟历史】最近报上刊载这样一则消息:一尊很可能会创造中国瓷器全球最高价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圆罐,昨天在多位保安的看护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亮相,拍卖公司将于7月在英国拍卖此青花罐。目前专家估计此罐的成交价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据了解,目前中国瓷器最高价是580万美元,是2003年9月在纽约拍卖的一尊元代青花罐创造的。 这则消息表明,我国古代许多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世界古玩市场上一枝奇葩。 中国瓷器自古以来就闻名于世。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就与瓷器有关,英语中的“China”,就包含有瓷器的意思。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国瓷器就畅销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欧洲,上层社会的贵族已把收藏中国优质瓷器作为炫耀财富的象征。所以古往今来,我国古代瓷器在世界收藏品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知识体系梳理】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①夏商周时期:以________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以后,_____、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①素称发达、历史悠久,在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重要成就 ①冶炼业:A.原始社会晚期中国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 铜文明。 B、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冶铁和________,东汉杜诗发明的 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________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 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C.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 生产力的水平。 ②制瓷业:A、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_____; B、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_______两大制瓷系统; C、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________; D、明清时期______、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_____,至今 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________是著名的瓷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4课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四课,学习这课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形成的影响,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当今改革开放的正确性与重要性,以及国家“三农”政策的历史渊源。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理论水平还很有限,仍出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些历史理论还不能透彻的理解。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理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重农抑商的评价的辩证方法;“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时代特征。 运用:联系我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富国强民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行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形式,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得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重要标准;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务;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及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评价。 难点: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 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的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们,竭尽全力地关注着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不遗余力地抑制工商业,一度自负而蛮横地闭关锁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采取的这些经济政策。 (一)“权”与“税”的考量——土地制度的演变 让学生回忆半坡、河姆渡氏族公社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引出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其中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阐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演变过程及原因。 铁器牛耕的使用→农业、手工业→私田的出现→井田制的瓦解 商业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讲明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化意识着社会的转型。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教程文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③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盛行、股票投资过度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 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5、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6、影响 (1)经济危机: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2)社会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不断高涨。(3)国际局势紧张: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1、一贯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特点: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三、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和信用危机 2、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和倒退 3、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 4、国民收入锐减,失业剧增,贪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第二节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 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 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目的 ①直接目的:结束经济混乱,摆脱危机 ②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新政的内容

★三、评价罗斯福新政 1、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意义: 对美国:①经济:使美国经济走出了低谷,并最终渡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政治:缓解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③人民:提高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建立起福利国家打的框架,使社会弱势群体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对世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战后欧美各国影响深远。 3、局限:只是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第三节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2)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2、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特点:与西欧不同,不是实行工业国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4、实质:虽然建立了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5、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过关试题 1.(2013?湖北名校模拟)《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2.(2012·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3.(2013·惠州调研)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 4. (2013?湖北稳派测试)《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 5.(2013·宜昌模拟)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这一论断 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6.(2013·广东六校联考)“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框架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单元特征概述 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欧美国家先后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在市场经济中。中国在西方殖民者冲击下被迫打开大门,被动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自然经济解体;同时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在三座大山的挤压下创造出一些业绩,但不断遭受挫折,同时西方近代文明也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社会习俗以及大众传媒产生影响,改变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中国的变化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单元线索梳理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①西方工业文明兴起、发展的历程、条件与影响,把握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的原因、条件、过程与影响;②把握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尤其应该注意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的变化。二要突出六个重点: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与影响;②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原因、过程与影响;③两次工业革命的原因、条件、过程与影响;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⑤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演变;⑥中国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三要明确一个基本观点:西方列强以侵略为目的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活动,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四要注意知识联系:①注意联系世界形势,加深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扩张之间关系的认识;②注意将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探讨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冲击与影响的认识;③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并注意与现实相结合思考问题。 单元结构体系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重点知识及框架

1.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环境:古希腊文明以________为依托,希腊人被山岭和河流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2)城邦建立:①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②含义: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③特征:________和独立自主。 (3)商品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 【特别说明】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评价 (1)进步性:①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②促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 就。 (2)局限性:①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②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

一种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③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走出误区】雅典的民主政治,就其民主范围而言,局限于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就民主政治的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质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产生政治腐败,社会动乱。 考点2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演变历程 2.内容及评价 (1)基本内容:①保护________(核心)。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自然法的原则。 (2)评价:①对内: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调解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②对外:对近代________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思维发散】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单元整理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衣) 1.表现 (1)鸦片战争后——新中国的建立前: ①男子服饰的变化: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子服饰的变化: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 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由传统到近代;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2)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A 、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中期 列宁装、连衣裙、中山装 原因:受苏联因素的影响 B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代表服饰:军装和干部服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①服饰特征:美观大方、个性时尚、丰富多彩、开放,走向世界 ②时代特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多元社会 ③变化原因: 内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 外因:受港台和欧美文化的影响 政治: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 经济:生产力提高,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思 想解放, 自主创 新。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 1.四大菜系 鲁菜(山东)粤菜(广州潮州)川菜(四川)淮扬菜(扬州南京镇江) 形成原因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 2.西餐的传入 ⑴传入的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⑵原因: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⑶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①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饮食种类的增多,烹饪方式,饮食礼仪发生变化 ②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等西式食品产开始出现③西菜、西点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 2、西式住房的传入: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3、西式居住文化的扩展 ⑴时间: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北京天津等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⑵名称:“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⑶典型的特征:中西合璧。 ⑷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2、表现: ⑴婚礼习俗的变化: 古代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清末明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2)丧礼习俗的变化 变革:繁——简土葬——火葬 ①古代旧式丧礼 ②19C末20C初:新式丧礼,趋于简化 ③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改为火葬 ⑶其它风俗的变化: ①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②社交礼仪: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③思想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批判,女子获得教育权利,走向社会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1)内因:国内的社会剧变 ①政治(政策、环境、形势)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二课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培养民族自豪感;(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重点】: 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学习难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________后,煮盐、治铁、铸钱等收归官办。 2.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3)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要部门及发展概况

(1)冶金业: (2)制瓷业: (3)丝织业: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分类: (1)家庭手工业:以__________为代表,产品主要用来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民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____________ 2.曲折发展的历程 (1)经历春秋战国和汉的发展后,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2)隋唐时得以恢复和发展; (3)两宋以后,在曲折中艰难发展,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4)元朝:____________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5)_________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6)资本主义的萌芽和缓慢发展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出现: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一些手工业部门 (7)清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下移,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2.春秋大国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新的生产关系发展起来。3.战国社会剧变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1)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王”本来是周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各大国的国君改称“王”,反映出这些国君已经不满足于诸侯的政治地位,他们已经公开表示不再承认周朝的分封。(2)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卿大夫夺位,彻底打破了周朝分封的统治秩序。(3)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各国变法改革以及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制度的宣战,最终使新的生产关系确立。 4.秦国的强大及统一1)秦的强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是秦国能够发展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2)秦的统一: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1)首先是皇权至上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并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2)其次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皇帝称号建立后,嬴政规定自己死后帝位传给子孙,妄想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历史上称之为“秦始皇”。“始”——秦始皇希望自己皇帝的宝座传给子孙后代,源源不绝。2.中央政府的组成及特点1)三公九卿及其职权(1)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2)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2)中央政府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三)废分封,置郡县 1.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县制1)郡县制的推行2)郡县制的内容 2.秦朝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为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带好地发挥应有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3.秦朝细密、严苛的法律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秦法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秦朝法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的原则。秦律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4.中央集权政体的作用和意义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综合分析 1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

1.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所未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报道者对人们的行为持批判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2.据《临淄县志》记载:“元旦(指公历新一年的第1天),县署与各机关各学校,互以名刺相投,贺年节”。这一社会现象最早出现于() A.清朝末年 B.民国初年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3.一同盟会会员在1905年曾说:“这头发本是一种烦恼的东西,弄成一条辫子,搁在脑背后,已经不成个体统;如今人把他挽在头上,作了个盖顶势,让他盘踞上面,压制得全身不爽快,如今请大家下一番决心,剪除了他,不但一头圆光,而且通身快活。”下列引文与其政治影射搭配正确的是() A.盘踞上面——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全身不爽快——民国反封建不彻底 C.剪除了他——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 D.通身快活——民主、平等和自由 4.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C.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5."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这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强调报刊具有()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四试题

高2017级历史期末试题(2)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 A.杜诗水排 B.高转筒车 C.马钧翻车 D.风力水车 2.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说明当时()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 3.观察下图,它反映了() 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 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 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 4.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5.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A.宋代造船技术登峰造极 B.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C.“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粉彩瓷器 D.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6.《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