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电化学中电催化机理与电催化电极简介

合集下载

电催化原理及应用

电催化原理及应用

回目录
3. 载体 基础电极与电催化涂层有时亲和力不
够,致使电催化涂层易脱落,严重影响电极 寿命。所谓电催化电极的载体就是一类起到 将催化物质固定在电极表面,且维持一定强 度的一类物质。 4. 电极表面结构
电催化电极的表面微观结构和状态也
是影响电催化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电极 的制备方法直接影响到电极的表面结构。无 论是提高催化活性还是提高孔积率,改善传 质、改进电极表面微观结构都是一个重要手 段,因而电极的制备工艺绝对是非常关键的 一个环节。
1.在常规的化学催化中,反应物和催化剂的电子转移是在限定区域进行的, 因此,在反应过程中既不能从外电路导入电子也不能从反应体系导出电 子。 在电极催化反应中有纯电子的转移,电极作为反应的催化剂,既是反应的 场所,又是电子的供受场所。 2.常规的化学催化电子的转移催化无法从外部加以控制,而电催化可以 利用外部回路控制电流,从而控制反应。
回目录
影响电催化的因素
影响处理效果的的主要因素可分四 个方面,即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 废水的理化性质和工艺因素(电化学 反应器的结构电流密度、通电量等) 。 其中,电极材料是近年研究的重点。
回目录
1. 电极材料 在电解法处理有机废水的过程中,电极不仅
起着传送电流的作用,而且对有机物的氧化降解 起催化作用,电极材料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有 机物降解效率的高低。电解过程主要是通过阳极 反应来降解有机物的,而且电位越高,有机物的 脱除效果越明显。但电位过高会受到阳极材质腐 蚀和多种副反应的制约,主要竞争副反应是阳极 氧气的析出,因此催化电极应具有较高的析氧超 电势。
电催化原理及应用
化学13-1 高龙飞
1.引言 2.电化学催化原理 3.电催化特点 4.电催化电极 5.影响电催化的因素 6.电催化的前景

电催化及光催化介绍

电催化及光催化介绍

• 水存在对CO吸附状态几乎无本质上影响。
电催化及光催化介绍
第26页
• 水分子在电极上吸附是个普遍感兴趣问题, (大多数电极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 。
• 电极/水溶液界面双电层电性质 ,尤其是 界面微分容量和电极表面水分子吸附状态 有亲密关系 。大家已提出了水分子吸附状 态各种模型 。关键是表面吸附水分子是呈 单分子 、双分子 ,还是和氢结合程度不一 样簇。
波而在大约1.4V处表面变成了氧化物 。反 向扫描时 ,在0.7V还原电流下出现Pt原子
被重新还原峰 。这么进行一次氧化-还原 , 氧吸收波形发生了很大改变 。 图示其它峰
形都有类似结果。

这是因表面原子排布不一样而显示出
固有特征。

图4-6为经5次电位(1.5V-0.05V)循环
Pt(111)面STM像。
之间过渡状态 , 即所谓“平板电位
(flatband potential) ”

电子传递 , 既可在速度控制步骤能垒
主要位于Helmholz双电荷层中时发生,也
能够在空间电荷层能垒中时发生 。转
• 例:放氢反应
• 未经修飾半导体表面需有较高超电压 ,
对GaAs,GaP,主要取决于Schottky能垒
电催化及光催化介绍
第18页
• 图4-5 白金以及铱单晶基础低指数晶面(1l0)循环伏安图 • (O.5mol/L H2SO4 , 25℃ , 50mV/s)
电催化及光催化介绍
第19页

可见 ,各种晶面脱氢波 、吸氧波都显
著不一样 。 比如:Pt(111)面在硫酸水溶液
中 ,在0~0.5V范围内 , 出现了异常氢吸收
电催化及光催化介绍

电化学催化反应

电化学催化反应

电化学催化反应电化学催化反应是一种利用电能促进化学反应进行的方法。

通过电化学催化,可以提高反应速率,降低能量消耗,并控制反应的选择性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催化反应的基本概念、机理和应用。

一、基本概念电化学催化反应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利用电极表面催化剂对特定的电化学反应进行催化的过程。

在电化学催化反应中,催化剂通常是金属、金属合金、金属氧化物或有机化合物等。

催化剂通过吸附反应物分子,调节反应物的活性,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二、机理电化学催化反应的机理主要包括吸附、电荷传递和质子转移等过程。

首先,反应物分子被催化剂吸附到电极表面,形成吸附物种。

然后,在电极表面发生电子转移和离子传递,形成中间物种。

最后,中间物种发生质子转移或电子转移,生成产物。

吸附是电化学催化反应中的重要步骤。

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两种方式。

化学吸附是指反应物与催化剂之间发生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吸附态物种的生成使得反应物活化能降低,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物理吸附是指反应物与催化剂之间无化学键的相互作用,吸附态物种较为不稳定,易于解离。

电荷传递是电化学催化反应中的主要步骤。

当反应物被催化剂吸附到电极表面后,电子从催化剂传递到反应物,或反之。

电子传递可以通过散射、隧道效应或导带等机制进行。

电子传递过程中,催化剂表面的电荷状态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电极电势,促进或抑制反应的进行。

质子转移是电化学催化反应中的常见过程。

在酸碱催化反应中,酸催化剂和碱催化剂通过质子的转移来催化反应。

质子转移的速率与催化剂表面的酸碱性质密切相关。

质子转移过程中,催化剂吸附的反应物发生质子的加入或离开,形成产物。

三、应用电化学催化反应在能源转换、环境保护和化学合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燃料电池是利用电化学催化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

通过电化学催化反应,燃料电池可以高效地将燃料氧化,并将生成的电子传导到电极上,产生电能。

此外,电化学催化反应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电化学催化简介PPT课件

电化学催化简介PPT课件
电化学催化:在电场的作用下,存在于电极表 面或溶液相中的修饰物(电活性 的、非电活性的)能促进或抑制在电极上发生的电子转移反应,而电极表面或溶 液相中的修饰物本身不发生变化的化学作用。 电催化的目的:降低电化学反应的过电位,寻求具有较低能量的活化途径,使电 极反应在平衡电势附近以高电流密度发生。
第1页/共18页
第12页/共18页
燃料电池的电催化剂(Pt/C电 极):
阳极:单独的Pt(粒径 ≤5nm) 高度分散于比 表面积大的炭黑(1030wt%);
阴极:Pt同Co、Ni、Fe、
Cu等元素构成的二元和
多 元 合 金 高 度 分 散 于 耐 氧 图为大连物化所合成








, 合 金 Pt/C电极的透射电镜 图,平均粒径为3nm
体系仅限于电解质溶液体系也包括高温时的熔融盐和固体电解质体系二电化学催化的基本机理氧化还原电催化非氧化还原电催化在电极表面发生的多相催化反应在溶液中发生的均相催化反应分类1氧化还原电催化电化学催化反应过程中固定在电极表面或存在于电解液中的催化剂本身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吸附过程包括了电子的转移
一、电化学催化的定义
第16页/共18页
•纳米技术在电催化中的应用
当前,各种重要的电催化领域均使用高分散的金属纳米颗粒作为催化剂,因而 纳米尺寸效应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纳米金属颗粒电催化的特点有: 首先,纳米颗粒具有不同于块体材料的表面原子排列结构,而表面原子结构直接决 定其电子性质和吸附性能。 其次,由于纳米催化剂颗粒的尺寸与界面双电层的厚度相当,势必会使纳米催化剂 上的双电层结构不同于常规尺度的电化学界面。 与非纳米材料相比"使用纳米电催化材料可大大降低过电位,有效改善电催化性 能,显著提高催化效率,由于催化反应一般是在催化剂的表面进行,因此纳米微 粒的比表面较大是其作为电催化剂非常有利的一个因素。

电催化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电催化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电催化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概述电催化是一种利用电流促进化学反应的方法。

通过在电极表面施加电压,可以改变反应物的电子转移速率,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电催化广泛应用于电化学能量转化、合成化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电催化的基本原理以及其重要应用。

基本原理1.电化学反应电催化是基于电化学反应的原理。

电化学反应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子的流动而引起的化学反应。

其中,电子从电极上的阴极转移到阳极,导致溶液中化学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

2.电催化过程电催化过程是电化学反应在电极表面发生的过程。

电催化过程包括电化学反应产生的氧化还原物种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过程。

3.双电层电催化的关键是电极表面的双电层形成。

双电层是由电极表面吸附的溶液中的离子和极化层中的电解质分子组成的。

在电解质溶液中施加外电压后,离子在电极表面形成疏水带和疏水带之间的压电双电层。

应用1.电化学能量转化电催化在电化学能量转化中有重要应用。

例如,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电催化实现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

电催化还可以用于水电解制氢和电化学制氧等过程。

2.合成化学电催化在合成化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催化可以用于电化学合成有机物,如电解还原法合成有机合成原料。

此外,电催化也可以用于电化学催化还原反应,例如催化加氢反应、电催化还原制备金属器件等。

3.环境保护电催化技术在环境保护中有广泛应用。

例如,电催化可以用于废水处理,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金属离子。

同时,电催化还可以用于大气污染物的催化还原,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结论电催化是一种利用电流促进化学反应的方法,在电化学能量转化、合成化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电催化的基本原理包括电化学反应、电催化过程和双电层形成。

通过了解电催化的原理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电催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典型电催化反应的机理

典型电催化反应的机理

返回
这样在金属的表面存在两种状态的“活性氧”:一种 是物理吸附的活性氧,即吸附的羟基自由基,另一种 是化学吸附的活性氧,即进入氧化晶格中的氧原子。 当溶液中没有有机物存在时,两种活性氧都发生反应, 生成氧气。
返回
当溶液中有有机物存在时,物理吸附的氧(-OH)在 “电化学燃烧”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化学吸附的氧 (MOx+I)则主要参与“电化学转化”,即对有机物进行 有选择的氧化(对芳香类有机物起作用而对脂肪类有 机物不起作用)。
式中,M-R(R分别是—H、—COOH、—CO或— OH)表示电极表面上的化学吸附物种。此类反应 的例子尚有甲醇等有机小分子的电催化、H2的电 氧化以及O2和Cl2的电还原。 返回
四、动力学参数-反应机理的判据
1、 交换电流密度与传递系数 交换电流密度是平衡电位条件下的反应速度,在电催化 研究中常用它作为电催化活性的比较标准.其是反应物 浓度的函数. 传递系数是反应机理的重要判据.它是衡量电极反应中 电子传递的一个重要参数.其与温度有关。 2、电化学反应级数 3、化学计量数 其是指总反应完成一次,各基元步骤必须进行的次 数。 4、电极反应的活化热和活化体积 返回
一、概述
电催化高级氧化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处理有毒难生 化降解污染物的新型有效技术,它通过阳极反应直接降 解有机物,或通过阳极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 OH)、 臭氧一类的氧化剂降解有机物,这种降解途径使有机 物分解更加彻底,不易产生毒害中间产物,更符合环 境保护的要求,这种方法通常被称为有机物的电催化 氧化过程。 所谓的电催化,是指在电场作用下,存在 于电极表面或溶液相中的修饰物能促进或抑制在电极 上发生的电子转移反应,而电极表面或溶液相中的修 饰物本身并不发生变化的一类化学作用。

电化学催化反应机理..

电化学催化反应机理..

间接反应: 电极本身并不直接参加电极反应和消耗(惰性电 极或不溶性电极),但对电化学反应的速度和反应 机理有重要影响,这一作用称为电化学催化。

二、电催化概念及特点
电催化作用: 在电场作用下,存在于电极表面或溶液相中的修 饰物(电活性的、非电活性的)能促进或抑制在电 极上发生的电子转移反应,而电极表面或溶液相中 的修饰物本身不发生变化的化学作用。
五、影响电催化性能的因素
A. 电催化剂必须具备的性能 ⑴催化剂有一定的电子导电性:至少与导电材料 充分混合后能为电子交换反应提供不引起严重电 压降的电子通道,即电极材料的电阻不太大。
⑵高的催化活性:实现催化反应,抑制有害的副 反应,能耐受杂质及中间产物的作用而不致较快 地中毒失活。
⑶催化剂的电化学稳定性:在实现催化反应的电 势范围内催化表面不至于因电化学反应而“过早 地”失去催化活性。
成纳米材料层,对涉及电化学还原的有机合成反应 具有效率高、选择性好,显著降低能耗的特点。
二、电催化概念及特点
特点: ① 电催化的反应速率不仅由催化剂的活性决定, 而且还与电场及电解质的本身性质有关; ② 由于电催化反应电场强度很高,对参加电化 学反应的分子或离子具有明显的活性作用,使反应 所需的活化能大大降低,因此电催化可在比常规化 学反应低得多的温度下进行; ③ 电催化反应过程中,由于电极催化作用发生 了电极反应,使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并最终输 出电流; ④ 电催化反应过程一般包含两个以上的连续步 骤,且在电极表面上会生成化学吸附中间物。
B. 电催化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⑴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
催化剂能改变电极反应的速率,由于催化剂和反 应物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互作用改变了反应进行的 途径,降低了反应的超电势和活化能。

电化学催化课件

电化学催化课件
电化学催化课件
氧析出反应的电催化机理
❖ 在碱性溶液中,氧的析出总包反应(阳 极反应)是: 4OH— → O2 + 2H2O + 4e— 在酸性溶液中,氧的析出总包反应 (阳极反应)是: 2H2O → O2 + 4H+ + 4e—
电化学催化课件
❖ 有关氧析出反应的机理目前尚无一致看法。通常认 为: 在酸性溶液中,氧析出的机理为: (ⅰ) M + H2O → M-OH + H+ + e— (ⅱ) M-OH → M-O + H+ + e— (ⅲ) 2M-O → O2 + 2M 在碱性溶液中,氧析出的机理为: (ⅰ) M + OH— → M-OH— (ⅱ) M-OH— → M-OH + e— (ⅲ) M-OH— + M-OH → M-O + H2O + e— (ⅳ) 2M-O → O2 + 2M
电化学催化课件
电极催化作用的主效应和次效应
❖ 电催化作用包括主效应与次级效应,前 者来自电极表面与反应物、产物、中间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后者包括电极的双 电层结构对电极反应速率的影响。
电化学催化课件
电催化剂活性的比较
❖ 理想的电催化剂必须是j0大,Tafel斜率 小的电极材料。如果指定电流密度下的 过电位越小或者指定过电位下的电流密 度越大,则催化活性越好。
电化学催化课件
电催化剂的颗粒尺寸效应
❖ 电催化剂颗粒尺寸通常是指由金属表面积测 定、X射线衍射分析或电子显微镜测量结果的 平均值。
❖ 质量之 比。
❖ 比活性SA:单位表面积催化剂上得到的电流 强度,即电流强度与所用的催化剂的表面积 之比。

第1章-电化学中的电催化机理与电催化电极简介

第1章-电化学中的电催化机理与电催化电极简介

也不表示总反应的化学计量数。
3、化学计量数
定义:总反应完成一次,各基元反应进行的次数。 一个可能的反应机理必须满足: 1)各基元反应式乘以化学计量数,加起来必须能消去所有 中间物种; 而反应物与产物的分子式前的化学计量系数必须 等于总反应式中对应物种的计量系数;
2)如果一个总反应含 有S个基元反应,M个中间物种,则
H3O+ + M + e (M-H) + H2O
2(M-H) H2+2M
(电子传递)
(M-H) + H3O+ + e H2+M+H2O(电化学吸附) (表面复合)
(2)反应物在电极上进行解离式或缔合式化学吸附,随 后中间物或吸附反应物进行电子传递或表面化学反应。
如甲醛的电化学氧化:
HCOOH+2MM-H+(M-COOH) (M-H) M + H+ + e (M-COOH) M+CO2+ H++e (解离) (电子传递) (电子传递)
R
M
S
R + A→ O + B
R 反应物(A)
总反应:A + ne B
中间产物
例如,反应 1 2 H 2O2 e OH 在电击上直接进行还过电位较高。
而Fe3+较容易在电极上还原为Fe2+,可在电解液中加入Fe3+:
Fe3 e Fe2 (电极上) Fe2 1 2H 2 O 2 Fe3 OH (溶液中)
M H M H e
M COOH M CO2 H e

HCOOH M M CO H 2O M H 2O M OH H e M CO M OH CO2 H e

电催化原理

电催化原理

电催化原理电催化,又称电化学催化,是一种由电子来活化反应体系、改变反应物以实现有效反应活性的反应特性,从而推动有机反应进行。

其与普通催化剂相比,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等优点,而其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详细阐述其原理及应用。

电催化原理是基于电子转移现象而发展起来的。

它本质上是一种电极反应,利用外加电子在电极和反应体系之间进行转移,从而在反应过程中改变反应物的性质,从而达到促进反应的目的。

从理论上讲,电催化反应以多个步骤形式出现。

首先,反应体系中有一些特定分子,例如有机醇、羧酸等,在反应过程中,分子会受外加了电子的影响,使其易于发生活化反应;其次,电极反应开始时,外加的电子会形成电位差,即在电极之间形成一种电势差,让一部分反应物慢慢从电极外不断流入电极内,从而使未反应物可以被活化;最后,反应物在电位差的作用下,形成一系列有机反应,最终生成了新产物,达到了反应预期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电催化可以实现催化效果的提高、反应物的转移扩散等。

例如,可以通过电催化反应活化几乎所有的反应体系,以提高催化效果;电催化还可以改变反应物的形态,增加正或负电荷,从而改变反应物的表面电性,有助于反应物的扩散,从而提高反应速度;此外,电催化还可以改变反应物的形态,增加活性位,使反应更容易发生,从而有效地改善反应条件。

电催化在工业催化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主要用于制造医药产品、香料、芳烃、颜料和染料等。

一般来说,电催化反应可以实现低温低压快速反应,避免毒素产生,节能环保。

电催化的发展将为节能减排、绿色制造等技术提供有力支持,为工业反应提供便利,推动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电催化原理及其实践的应用,为反应及工业催化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也开创了新的局面。

电化学催化反应机理

电化学催化反应机理

氢离子在阴极上的还原过程:
A. 液相传质步骤 H3O+(溶液本体) H3O+(电极表面附近液层)
B. 电化学反应步骤
H3O+ MH + H2O
(酸性)
H2O + e + M MH + OH- (碱性)
C. 随后转化步骤
a. MH + MH H2
(复合脱附)
b. MH + H3O+ + e H2 + H2O (酸性)
包括:贵金属及其合 金,欠电势沉积吸附 的原子和金属氧化物。
五、影响电催化性能的因素
A. 电催化剂必须具备的性能
⑴催化剂有一定的电子导电性:至少与导电材料 充分混合后能为电子交换反应提供不引起严重电 压降的电子通道,即电极材料的电阻不太大。
⑵高的催化活性:实现催化反应,抑制有害的副 反应,能耐受杂质及中间产物的作用而不致较快 地中毒失活。
7.4 电极反应的活化热与活化体积
活化热与活化体积都随反应机理的变化而变化,而 且活化体积变化更加明显,两者都是表征反应机理 的重要参数。他们都是温度的函数。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程度。
7.2电化学反应级数
电化学反应级数又叫反应总级数 : 为各组反应分级数的代数和,反应级数的大小表 示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级数越大,影响越 大。
7.3化学计量数
化学计量数: 总反应完成一次,各基元步骤必须进行的次数。
理论分析证明,一个可能的反应机理必须满足这样 的条件:①将各基元步骤的反应方程式乘以化学计 量数然后加起来,必须能够消去所有中间物分子式 前的计量数,而反应物和产物的分子式前的化学计 量数必须等于总反应式中各对物种的计量系数。② 如果一个总反应含有S个基元步骤,I个中间物种, 则S≤I+1

电化学催化

电化学催化

电极反应的催化作用的实现:通过附着在电极表 面的修饰物(典型的多相催化)和溶解在电解液中 的氧化—还原物种(均相的电催化)而发生。
媒介体作用下的电催化,大多数是通过在电极表面 修饰上一层(多层)媒介体。这种修饰电极用于电化 学分析能降低催化反应的超电势,加快反应速率,提 高分析灵敏度,拓宽线形分析的范围,可有目的地选 择催化剂进行有选择的电催化,提高了分析的选择性 。

在氯碱电化学工业、电有机合成、化学能源转换,特别是 燃料电池工业的发展中,电催化问题的解决始终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
内容大纲
1 2 3 4 5
引言 电催化类型及原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评价电催化性能的方法
影响电催化活性的因素
电催化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二、电化学催化的基本机理
在电极表面发生的多相催化反应
氧化-还原电催化
在电极表面吸附键的形成和断裂,因此要求这些粒子与 催化剂表面具有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
(3)表面因素:电催化剂的比表面和表面状态。电极
比表面的增大,可以使真实电流密度降低,有利于减 小过电位。
对电催化剂的要求:
1
具有高的电催化活性:使电极反应具有高的反应速 度,在较低的过电位下进行,以降低槽压和能耗。
循环伏安法 催化剂能对电极反 应起催化作用,体 现在循环伏安图上 就是氧化峰电位负 移(超电势降低), 或峰电位基本不变 但氧化峰电流显著 增加。
Nile蓝修饰的玻碳(GC)电极催化 NADH氧化的循环伏安图
计时电位法
也是评价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50 mA cm-2
100 mA cm-2
4 5
影响电催化活性的因素
电催化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电催化过程(ppt)

电催化过程(ppt)

B. 旋转圆盘(环盘)电极伏安法
扩散动力学规律:
(1)圆盘中心是对流冲击点,边缘
处y值越大,离圆盘中心越远,则
扩散层厚度越厚。
(2)离圆盘中心越远,溶液切向对 流速度u0越大,则离圆盘中心越 远,则扩散层厚度越薄。
Nafion膜固定的微过氧化物酶-11(MP-11)修饰的旋转圆盘电极 在空气饱和的混合磷酸盐缓冲溶液(pH=6.86)中的电流-电势曲 线(扫描速率为5mV/s)
过渡金属及其一些化合物是最可能的电催化剂,其活性依赖于 电催化剂的电子因素(即d%的特征)和吸附位置的类型(几何因
素)。
⑵ 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电势
催化剂的活性与其氧化—还原电势密切相关。对于媒介体催 化,催化反应是在媒介体氧化—还原电势附近发生的。一般媒介 体与电极的异相电子传递很快,则媒介体与反应物的反应会在媒 介体氧化—还原对的表面式电位下发生,这类催化反应通常只涉 及单电子转移反应。
⑶ 催化剂的载体对电催化活性有很大影响
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剂的载体包括:基底电极(贵金属电极、碳电极)、将 电催化剂固定在电极表面的载体。
载体的作用: a. 仅作为一种惰性支撑物,催化剂负载条件不同只引起活性组分
分散度的变化; b. 与活性组分存在某种相互作用,修饰了催化剂的电子状态,可
能会显著地改变电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4) 电催化剂的表面微观结构和状态、溶液中的化学环境等。
2.1.3 评价电催化性能的方法
A. 循环伏安法
催化剂能对电极反应起 催化作用,体现在循环伏安 图上就是氧化峰电位负移 (超电势降低),或峰电位 基本不变但氧化峰电流显著 增加。
N BN H B H 2 e
NAD NB HNA N DBH

电化学催化反应机理

电化学催化反应机理
间接反应: 电极本身并不直接参加电极反应和消耗(惰性电 极或不溶性电极),但对电化学反应的速度和反应 机理有重要影响,这一作用称为电化学催化。
二、电催化概念及特点
电催化作用: 在电场作用下,存在于电极表面或溶液相中的修 饰物(电活性的、非电活性的)能促进或抑制在电 极上发生的电子转移反应,而电极表面或溶液相中 的修饰物本身不发生变化的化学作用。
本质:通过改变电极表面修饰物(或表面状态) 或溶液中的修饰物来大范围的改变反应的电势或反 应速率,使电极不仅具有电子传递功能,还能对电 化学反应进行促进和选择。
二、电催化概念及特点
电催化剂: 电极本体,或构成电极反应表面的其它材料(电
极仅作为电催化剂的基体)
如:新型表面合金电催化剂技术,在碳基底表面形 成纳米材料层,对涉及电化学还原的有机合成反应 具有效率高、选择性好,显著降低能耗的特点。
7.4 电极反应的活化热与活化体积
活化热与活化体积都随反应机理的变化而变化,而 且活化体积变化更加明显,两者都是表征反应机理 的重要参数。他们都是温度的函数。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七、反应动力学参数
交换电流密度与传递系数 电化学反应级数 化学计量数 电极反应的活化热与活化体积
7.1 交换电流密度与传递系数
交换电流密度(i0): 平衡电位下,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绝对速度,
即平衡状态下,氧化态粒子与还原态粒子在电极或 溶液界面的交换速度。是反应物浓度的函数。
传递系数α: 电极电位对氧化反应及还原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例如在含氧酸的浓溶液,较高电流密度下:
硫酸溶液中 2SO42- 2SO3 + O2 +4e 2SO3 + 2H2O 2SO42- + 4H+

电催化原理

电催化原理

电催化原理电催化是利用电流来促进化学反应进行的一种方法,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电化学能源转换、环境保护、化工生产等。

电催化原理是指在电化学反应中,电流通过电极表面,使得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促进化学物质的转化。

电催化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化工生产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电催化原理的核心是电化学反应,它是指在电极表面,当有外加电压时,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在电化学反应中,电极上的化学物质通过电子传递,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实现化学物质的转化。

在电催化原理中,电极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直接参与电化学反应,还影响着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效果。

因此,电极的选择和设计对于电催化原理的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

除了电极的选择和设计,电催化原理中还涉及了电解质、电解液、电流密度等因素。

电解质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对电流的传导起着重要作用。

电解液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溶解了需要进行电化学反应的物质。

电流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通过的电流量,它对于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电催化原理的实际效果。

在电催化原理的研究和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反应动力学、电化学动力学等因素。

反应动力学是指在电催化反应中,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研究。

电化学动力学是指在电催化反应中,电流密度、电极材料、电解质等因素对于反应速率和效果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电催化原理,提高电催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电催化原理是利用电流来促进化学反应进行的一种方法,它在能源转换、环境保护、化工生产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电催化原理的研究和应用,需要考虑电极的选择和设计、电解质、电解液、电流密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动力学等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电催化原理,提高电催化效率,推动电催化技术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某氧化反应
2R 2e O2
反应机理:
M ReM O
2M O k2 M O2 (速度控制步骤—化学脱附) 或
M O R e k2a M O2 (速度控制步骤—电化学脱附)
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㈠氢气析出的过程: ⒈液相传质步骤: 酸性介质:
H3O+(溶液本体)→H3O+(电极表面附近液层)
2.电极材料的改变,反应速度发生变化。
主效应:电极材料对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特点:反应速度改变几个数量级
次效应:电极材料改变双电层结构的影响 特点:反应速度变化已有1~2个数量级
3.不同电极材料电解同种物质,产物不同。
三、电催化剂应具备的条件
1. 电极结构必须具有物理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 2. 导电率高,具有电子导电性。 3. 电催化活性优良 4. 对反应具有高选择性,不易中毒失效。 5. 成本低廉、易得、具有安全性。
第1章 电化学中的电催化机 理与电催化电极简介
1.1 电催化与催化基理 1.2 化学修饰电极 1.3 形稳阳极 1.4 铝熔盐电解催化电极研究 1.5 其他催化电极
1.1电催化的基本原理
一、概述 二、电催化的类型与原理
一、概述
1、电化学催化的定义
整个电极反应中既不产生也不会消耗的物质,对 电极反应的加速作用称为电化学催化。
化学吸附的活性氧(进入氧化物晶格中的氧原子,MOx+1)
活性氧的作用规律 当溶液中不存在有机物时,两种活性氧均生成氧气。 物理吸附氧:MOx(·OH) 1/2O2 +H+ + e +MOx 化学吸附氧:MOx+1 1/2O2 + MOx 当溶液中存在有机物时 物理吸附氧起主要作用
R+MOx(·OH)z CO2 +MOx + zH+ +Ze 化学吸附氧对有机物进行选择性氧化
目前已知的电催化剂主要为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
设计关键:选择过渡金属中心原子
特点:过渡金属的原子结构中都含有空余的d轨道和未成对 的d电子,通过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接触,催化剂空余d轨道上 将形成各种特征的吸附键,达到分子活化的目的,从而降低了 复杂反应的活化能。
主要为含有Ti, Ir, Pt, Ni, Ru等金属或合金及其氧化物。如 RuO2/Ti电极, RuO2-TiO2电极, Pt/Ti电极,Pt/GC电极
2)合金电极
甲醇氧化用的钼锡合金,镍钼合金释氢活性阴极,电 极铜、锌的铅银阳极。
3)金属氧化物电极
建立在半导体研究的基础上。已有大规模的应用 ,如氯碱 工业使用的RuO2 电极(将活性材料附着在钛电极上形成 形稳阳极)、铅酸电池中应用的PbO2电极等。
4)金属配合物电极
过渡元素金属的酞菁化物和卟啉等
中性或碱性介质:
H2O或OH-(溶液本体)→H2O或OH- (电极表面附近液层)
⒉电化学反应步骤: 电化学还原产生吸附于电极表面的氢原子。 酸性介质: H3O+ +e+M→MH+H2O 中性或碱性介质: H2O +e+M→MH+OH -
3. 脱附步骤 方式一:化学脱附
MH+MH→H2
--该反应的本质是化学转化反应
某些电极材料可在电极反应前或电极反应中活化,提高反应速 度。例如:交流脉冲法、超声波辐射。
二、催化电极的特性
满足的要求
良好的稳定性:能承受杂质或中间产物的作用而不 失活;
良好的机械物理物质。
电子导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与导电材料(石墨、 金属)结合后电阻小;
高催化活性:加速所需的电化学反应,抵制不需要 的或有害的副反应;
2.电极材料对H2析出与M-H键强度的关系:
H2析出反应的最大速率发生在M-H键强度为中 等值时的情形。
lgi0/A.m-2
-6
-4
. H. g
Pb
T.l .Cd
-2
0 2 4
A.l
Ni
Pt .
.A.u .
.M.Ao.g.C.Wu .T.Nab
Rh
6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00
2.媒介体应具有的主要性质:
能稳定吸附或滞留在电极表面;
O + ne R
可与被催化的物质之间发生快速 的电子传递;
氧化-还原电势与被催化反应的
电势接近;
R + A→ O + B
呈现可逆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且氧化态和还原态均能稳定存在.
总反应:A + ne B
三.电催化氧化(ECO)的机理 (以氧化有机物为例)
可能通过前置步骤影响控制步骤中的反应物浓度; --反应式中未出现的物种
可能对反应速度有影响; --反应级数
不代表控制步骤的反应分子数; 也不表示总反应的化学计量数。
3、化学计量数
定义:总反应完成一次,各基元反应进行的次数。 一个可能的反应机理必须满足: 1)各基元反应式乘以化学计量数,加起来必须能消去所有 中间物种; 而反应物与产物的分子式前的化学计量系数必须 等于总反应式中对应物种的计量系数; 2)如果一个总反应含 有S个基元反应,M个中间物种,则

2.3RT
nF
lg ik

a
b lg ik
斜率b越大,在相同电流密度(相同反应速度)下过电位越 高,也即在相同过电位下,斜率b越大,反应速度越小。
五、常用的电催化剂
电极的种类(按物质区分)
金属电极 合金电极 半导体型氧化物电极 金属配合物电极
1)金属电极
以金属作为电极反应界面的电极,除碱、碱土金属外, 大多数金属作为电化学电极均有研究。
基本原理:通过电极和催化剂的作用,产生超氧自由基 (·O2)、H2O2、羟基自由基( ·OH)等活性基团氧化有机物。 普遍接受的观点:金属氧化物吸附羟基自由基理论
金属过氧化物理论
活性氧的形成
H2O(或OH-)在金属氧化物阳极表面吸附,在表面电场的作 用下,吸附的H2O(或OH-)失去电子,生成MOx(·OH) :
R+MOx+1 RO + MOx
四.电催化动力学参数
1 交换电流密度与传递系数
交换电流密度是平衡电势下正逆反应的绝对速度,常用它 作为电催化活性的比较标准。 传递系数是反应机理的重要判据,与温度有关。
宏观动力学方程:
2、电化学反应级数
电催化中,吸附对反应级数的影响显著 利用反应级数研究机理的要点: --不参与速度控制步骤的反应物
HCOOH+2MM-H+(M-COOH) (M-H) M + H+ + e (M-COOH) M+CO2+ H++e
(解离) (电子传递) (电子传递)
二、电催化的特征
1.主要特征:受电极电位的影响
其他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压力 表现在:
化学吸附中间物的生成速度和表面覆盖度,与电极电位有关。 金属电极表面电荷密度变化,从而电极表面可调变的Lewis酸-碱特征 影响电极/溶液界面上离子的吸附和溶剂的取向 吸附中间物常借助电子传递或其他化学吸附物进行脱附的速度
S<=M+1
五.电催化性能的评价方法
1. 循环伏安法 2. 旋转圆盘(环盘)电极法 3. 计时电流法 4. 稳态极化法 5. 光谱法等
1.2 氢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一、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二、氢气氧化的电催化
一.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㈠氢气析出的过程: ⒈液相传质步骤: 酸性介质:
六、电催化作用机理
电催化的类型: 吸附机理, 氧化—还原机理
(一)吸附机理:
催化剂本身在催化过程中并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A M
M
S A → B + ne
B
吸附机理分为两类:
1.离子或分子通过电子传递步骤在电极表面上产生化学 吸附中间物,随后化学吸附中间物经异相化学步骤或电化学 脱附步骤生成稳定的分子。
总反应: HCOOH CO2 2H 2e
(二)氧化还原机理
通过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转变来实现催化反应。
MOx ne MOxn
MOxn R MOx Z

M x ne M nx
M nx R M n Z
总反应均为: R ne Z
⒉复合理论: 复合脱附步骤是整个析氢反应过程中的控制
步骤。 ⒊电化学脱附机理:
电化学脱附步骤是整个析氢过程的控制步骤。
㈢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在不同电极上氢气的析出存在不同的过电势,而η 的大小反映了电极催化活性的高低。
⒈η与金属电极材料 η=a+blgi
⑴超低过电势金属,a:0.1~0.3v ⑵中等过电势金属,a:0.5~0.7v ⑶超高过电势金属,a:1.0~1.5v
M-H 吸附键能/kJ.mol-1 氢气析出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io 与M-H吸附键强度的关系曲线
⒊析氢反应的电催化剂
电催化剂的性能取决于四个因素:电子因素、 空间因素、结构因素和吸附因素 ⑴过渡金属及其合金
活性最高的是Pt、Rh等贵金属(i0大) 中等活性的是Ni、W、Mo等 Pb、Hg、Tl、Cd等电催化活性最差
好。
i0也是反应物浓度的函数。 反应物浓度越大, i0越大,反应速率也越大。
2.活化能W0
活化能越低,反应在相同电位下速度越快。
3.塔费尔方程式中的斜率b(反应速度和过电位的关系)
a


2.3RT
nF
lg i0

2.3RT
nF
lg ia

a
b lg ia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