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从幼儿园入学到学龄前期之间,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社会性的能力和意识。
这一阶段是儿童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重要任务、影响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以及家庭和学校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1.模仿行为:学前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规范和习惯,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认同。
2.感受和表达情感:学前儿童开始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能够根据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达喜怒哀乐,并逐渐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3.交往能力的形成: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和相处,开始有朋友,通过互动和交往,发展自己的交往能力和社交技巧。
4.规则和秩序的认识:学前儿童开始学习和遵守一些简单的规则和秩序,例如排队、等候、分享等,从而逐步形成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遵循。
5.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并与他人进行比较和交流。
1.构建自我认同:学前儿童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自我认同,建立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认知。
2.发展协作合作的能力:学前儿童需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相处,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情感管理能力:学前儿童需要学会辨认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共情和沟通,从而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4.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异:学前儿童需要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差异,包括性别、文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培养宽容和多样性的价值观。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家庭氛围和家庭规范等都会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同伴关系:学前儿童开始与同伴进行交往和互动,同伴关系的质量和数量对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ppt课件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施卡福和埃莫森认为婴儿在同照料者形成密切关系时 要经历以下连续的阶段:
1.非社会性阶段
2.未分化 依恋阶段
4.多重依 恋阶段
3.分化的依恋阶段
ppt精选版
12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把婴儿依恋的划分为以下类型:
①安全依 恋型婴儿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1)亲社会行 为的萌芽期 (2岁左右)
2)各种亲社 会行为迅速 发展期(3岁 至六七岁)
ppt精选版
40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 环境
2.儿童日常 的生活情境
3.移情
ppt精选版
41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师幼关系的类型 李红从接触性质将师幼交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亲密型
紧张型
淡漠型
ppt精选版
27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建立良好 师幼关系的
策略
(1)教师应尊重幼儿,平等地 对待每一个幼儿。
(2)对幼儿发出的信息给予积 极敏感的反馈、支持和引导。
(3)探索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 方法与途径。
ppt精选版
38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 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性。该行为具 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和援助等。儿童 的亲社会行为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又 有哪些特点呢?
ppt精选版
39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课时安排:共5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重要性。
2.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3. 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重要性。
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3. 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法。
教学资源:1. 教材《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课件。
3. 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教案主题《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讲解:讲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重要性。
3. 互动:讨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法。
3. 互动: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方法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1. 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如何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
3. 互动:分组分析案例,分享分析心得。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1. 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如何评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3. 互动:讨论评估方法,分享评估经验。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五课时:1. 导入:回顾前四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能力。
3. 互动:讨论培养儿童社会性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作业:1. 阅读教材,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知识。
2. 观察身边儿童的社会性表现,分析其社会性发展阶段和特点。
3. 结合家庭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计划。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角色扮演目的:让幼儿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项目十一: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一、教学目的(一)了解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概念,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二)熟悉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三)掌握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学前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四)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反社会行为的发展(五)掌握学前儿童交往的类型及各种不同类型交往的意义、途径及策略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重点难点(一)重点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亲社会行为及反社会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交往的类型及各种不同类型交往的意义、途径及策略(二)难点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学前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视频六、课程主要内容导入:案例分享(书本P168)思考:学前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通过亲子交往、师幼互动及同伴交往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括哪些?任务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讲解:性别角色的定义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女孩子要像女孩子,男人不能有“女人腔”。
性别角色由先天与后天习得因素构成。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差异(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表现玩具偏好的差异游戏和玩伴选择的差异抚育性方面的差异分别举例解释(二)性别角色差异形成的原因生物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示理论三、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解释:儿童一出生就因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从姓名、服饰、玩具,到以后的行为要求、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
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就是性别角色教育的开始。
儿童正是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中,开始获得性别认同,并进而达到性别角色的分化。
(二)幼儿园对儿童性别化的影响女教师倾向于奖励整洁和顺从,抑制攻击型,造成男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不适应。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ppt
06.
缺乏自信:学前 儿童在社交场合 中表现出胆怯、 害羞,不敢与人 交流。
攻击行为:学前 儿童在与其他孩 子相处时表现出 身体或言语上的 攻击行为。
过度依赖:学前 儿童过分依赖父 母或监护人,难 以独立处理问题。
社交障碍:学前 儿童在与其他孩 子交往时存在沟 通障碍,难以融 入群体。
家庭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XXX, 副标题
汇报人:XXX
CONTENTS
输入标题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 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 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 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问题与对策
01.
0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是指儿童在成长 过程中,通过与周 围人的互动,逐渐 形成和发展自己的 社会性和人格特质
的过程。
添加标题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对于儿童的身心 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有助于提高儿童的 人际交往能力、情 感管理能力、学习 能力和未来的社会
适应能力。
添加标题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受到家庭、学校、 社区等多方面因素 的影响,其中家庭 是最重要的影响因 素之一。家长的教 育方式、家庭氛围 等都会对孩子的社 会性发展产生深远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育因素: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直接作用。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自身因素:儿童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也会影响其社会性发展。
03.
概念: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是指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自 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 则和文化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 (1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课件
PPT学习交流
32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二)学前儿童攻击 性行为的特点
PPT学习交流
33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三)影响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
PPT学习交流
34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三)影响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2.大众传播媒介
PPT学习交流
35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四)减少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1.有选择性的让儿童观看影视录像
PPT学习交流
36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四)减少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2.家园联系,改变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3.焦虑―矛盾型依恋
PPT学习交流
9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二、亲子依恋概述
(一)亲子依恋的类型
4.混乱型依恋
PPT学习交流
10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二、亲子依恋概述
1.父母因素 (二)依恋的影响因素
PPT学习交流
11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二、亲子依恋概述
2.儿童自身的因素 (二)依恋的影响因素
从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4岁之后就逐渐减 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儿童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 儿童。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从中班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 际冲突中表现得越来越多,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逐渐减少。从攻击性质看, 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逐渐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
学前心理学 第十一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幼儿行为干预的基本方法
(一)正强化法 (二)间歇强化 (三)区别强化 (四)消退 (五)隔离 (六)代币制 (七)模仿与示范 (八)行为塑造法
四、行为干预实验方法
综合以上各种方法,我们在幼儿园对儿童不良行为干预时,可以 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描述一个特定行为,即给所要改变的行为明确的操作性 定义;
四、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三个阶段 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 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做出反应,并常常试图 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
四、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对幼儿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家庭因素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及相 应的性别行为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三)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 强化的作用。 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2、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模仿的对象。 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
第六节
一)什么样的行为被视为问题行为,这取决于儿童的行为和他们 同等发展或成熟的幼儿所遵守的标准是否冲突。有行为问题儿童的行为 上所表现的偏差,往往显示出他们心理上、情绪上的冲突。其一般特征 为:1、持久性的困难。2、不受普通教育方法控制的行为。3、不理会 现实。4、客观困难的存在。
第二节
一、依恋的发展
幼儿亲子、同伴关系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 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一)婴儿依恋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二阶段(3—6 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 接阶段。 (二)婴儿依恋发展的三种类型 回避型:母亲(依恋对象)在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安全 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的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 较积极,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离开前, 总是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引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的这段时间内,在家庭、幼儿园等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后期的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1. 仿效行为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他们会观察周围的大人或同龄人,然后尝试模仿他们的行为和语言。
通过模仿,幼儿学会了许多社交技能和行为准则。
2. 合作与分享在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学前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并学习了分享的概念。
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懂得了互助、团结和友谊的重要性。
3. 情绪管理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习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认识到情绪对社交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学前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环境是否和谐、稳定,父母对幼儿的关爱和引导对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中,幼儿与同龄人接触、互动,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交流学会了尊重、合作等社会技能,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传统的家庭文化、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造成影响。
四、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父母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起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提供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
2. 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让幼儿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与同龄人互动、交流,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商。
3. 注重情绪教育教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并且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五、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合适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健康的社交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和支持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 一 )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既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又是影响儿 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各 种社会关系中。儿童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主要存在三种人际 关系: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1.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在广义上指家庭中父母与子 女间的交往活动,其中也包括与非血缘但承担抚养责任的养 父母、继父母的亲子关系;在狭义上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 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 往的总和。亲子关系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也是最持久的一种关系,对个体社会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奠基作用。 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儿童情绪情感及健康人格的形 成具有重要意义。
活的支持作用上。个体自出生以来就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 分为内外两个维度。内部因素主要指自身因素,即学前儿童 自身的特性。内部因素包括儿童自身的个性特点,如年龄、 性别、外貌和气质类型等;外部因素则指环境因素。外部因 素包括家庭、社区、教育机构及大众传媒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3.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指的是儿童与生理及心理年龄相仿或临近的其 他儿童之间的交往关系。相比前两种人际关系,在同伴关系 中,儿童是主动的参与者,人际互动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 同伴交往相比于亲子交往更能够促进儿童社交技能的提 高。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 二 ) 性别角色 心理学研究认为,性别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社 会现象。前者指的是男性和女性自出生起,在生理结构和生 理机能方面的差别。后者指的是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差异 的理解,反映了社会区分男性和女性的一般标准。对于社会 现象中的性别,人们常用性别角色这一概念来描述。
1.29第十一章亲社会行为
课堂练习(单选题)
1、 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
A.人际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攻击性行为 D.性别行为
2、 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
A.亲子关系的发展
B.性别角色的发展
C.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D.人际关系的建立
3、导致儿童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内在因素是( )
A.社会文化的影响
1.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 电视媒介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家庭 同伴相互作用
3.移情 :根本因素
13
补充四、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 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形式来进行。故事情节往往是要有利害冲突的, 让幼儿以“我”的身份来体验内心激烈斗争的过程并且做出行为选择 并说明理由,这样,幼儿就有了一个行为的榜样,榜样的示范作用就 体现出来了。
同时,教师平时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榜样标准,否则,幼儿会感到无 所适从,并且,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教学效果会降低。
14
四、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二)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相互学习的积极性
游戏的过程是幼儿互相学习的一个好机会。教师可以设置亲社会行为的教学活 动以及游戏。 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观看表演,小弟弟摔到了怎么办?在公共汽车上看见老人站 着是不是要让座等等,让幼儿看后进行思考、讨论,怎样做才是好孩子? 幼儿也可以自己表演,亲身体验其中的思想矛盾斗争过程,由此,让幼儿能发现并 且学习别人的亲社会行为。
知识准备
4.亲社会行为中的基本行为规范 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知道不经允许不能 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以及在成人提醒下,爱护玩具和其它物品。 4~5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感受到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他们不私自拿不属 于自己的东西,也知道说谎是不对的;知道接受了的任务要努力完成;在成人的提醒下, 他们还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5~6岁的儿童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不仅知道爱惜 物品,而且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惜;知道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不能说谎;如果接受 了任务,他们已经能够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5~6岁的儿童已经能够自觉 地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一、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1.1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2)掌握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3)理解社会性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社会性发展的定义;(2)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等。
1.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二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掌握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3)理解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规律。
2.2 教学内容:(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划分;(2)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同伴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
(1)讲授法:讲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主要表现;(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分享彼此的看法。
三、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三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3.1 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2)掌握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3)学会分析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3.2 教学内容:(1)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父母社会化等;(2)学校因素:包括同伴关系、教师教育等;(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社会习俗等。
3.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作用。
四、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四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4.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2)掌握实际操作技巧,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3)学会设计适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方案。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ppt课件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第一阶段: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特点:具体体现在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 同伴、社会性发展三方面 第二阶段: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 岁) 特点: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 差异
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 2、社会因素包括父母、教师和社会舆论的 影响 父母的行为对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引导、 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2岁以后, 随着生活范围和交往经验的增多,儿童的亲 社会行为进一步发展,他们逐渐能够根据一些不太明显的细 微变化来识别他人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人的处境,并作出相 应的抚慰或帮助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 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 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移情 儿童对他人情感状态或感受 的理解与分享。 是亲社会行为产生 的基础
(二)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1.对孩子智力有一定影响。 父子交往多,智商较高,早年失父数学能力较差。 2.对孩子的个性、社会性有重要的影响。 早年失父,成年后较难保持与他人良好关系。 3.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影响最大。
为男孩提供了模仿对象,树立“男子汉”、“大丈夫”的 气概,防止女性化和过度男子化。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1、社会性(静态形式)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 的心理和行为的特征。 2、社会性发展(动态形式)
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 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 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群 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 的。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一、依恋的产生与特点依恋是指儿童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之间形成的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一)依恋的特征婴幼儿的依恋具有些重要的特征,表现在:(1)渴望和依恋对象在一起,和依恋对象在一起时,能感到最大的愉悦,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接近,会比看到别人表现出较多的高兴微笑依偎、跟随、手舞足蹈、拥抱等。
(2)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儿童。
(3)依恋对象让儿童获得慰藉和安全感。
婴儿的依恋行为有两种行为模式。
一种称之为信号行为模式,婴儿会微笑、啼哭、注视和发出响声,目的是把母亲呼唤到身边;另一种称为接近行为模式,婴儿的行为有吸吮乳汁、抓住母亲不放和用目光追视母亲等,目的在于保持和母亲的接触。
总体而言,亲近是依恋的核心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表征。
(二)依恋形成的前提与标志依恋的产生是儿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等心理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儿童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依恋建立的前提依恋建立的前提有两个:(1)社会环境尤其是某种养育条件的存在是儿童依恋产生的首要前提。
(2)识别记忆客体永久性的获得是依恋建立的认知前提。
2.依恋形成的标志一般认为,依恋形成的标志需要符合三条原则:(1)代表性:即能反映依恋这一行为表现不同于其它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性;(2)稳定性:即在依恋一般应出现的时期内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存在;(3)普遍性:即不因个体间的差异而影响该依恋想象的普遍存在。
二、依恋的发展过程婴儿的依恋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对人的反应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小(2)班的欣欣从小身体就弱,经常生病,个头也很小,不喜欢和别人说话,经常会因为没有小朋友跟她一起玩而大哭。
在同伴交友关系中,欣欣属于()。
[单选题] *A.被排斥的幼儿B.被忽视的幼儿(正确答案)C.被欣赏的幼儿D.被关注的幼儿答案解析:被忽视型儿童不喜欢交往,常一个人玩,在群体交往中显得退缩、害羞、不起眼,常常被冷落。
身体弱的欣欣不喜欢和别人说话,也没有小朋友一起玩耍,是典型的被忽视型儿童。
2.小学生甲为了得到玩具打了小学生乙。
这属于()行为。
[单选题] *A.敌意性攻击B.工具性攻击(正确答案)C. 交往性攻击D.言语攻击答案解析:工具性攻击是儿童为了争夺物体、领土或权力而发生的身体上的冲突且使他人在此过程中受伤的行为。
根据题干中的“为了得到玩具”可知是工具性攻击。
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最直接的原因是() [单选题] *A.榜样B.强化C.移情D.挫折(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4.幼儿园大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是() [单选题] *A.工具性攻击行为显著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行为(正确答案)C.以言语攻击为主D.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答案解析: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目的性,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
2幼儿更多依s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幼儿的工具性理击多于敌意性攻击,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则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卷入攻击性事件。
5.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 [单选题] *A.破坏性B.情绪性C.目的性(正确答案)D.情境性答案解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目的性。
6.关于男女双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中职职高幼儿教师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心理学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 学前小孩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的观点指小孩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品德为规范与社会性技术,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小孩社会性性发展是一个动向的过程,是孩子在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渐渐实现的。
b5E2RGbCAP二.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亲母亲与儿女的关系,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主要包含父亲母亲与儿女的感情联系以及父亲母亲的修养方式。
p1EanqFDPw(二)伙伴关系得发展——伙伴关系是指小孩与其余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纪同样或邻近的小孩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拥有同等、互惠的特色。
DXDiTa9E3d(三)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是人依据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希望而渐渐形成的行为。
(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少儿道德发展的中心问题,是指个体帮助或许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偏向。
详细包含分享、合作、礼让、救助等。
RTCrpUDGiT(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也称入侵行为,就是损害他人或许东西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成心破坏东西、向他人寻衅等,这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
5PCzVD7HxA三.研究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是小孩健全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促使小孩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1、培育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小孩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小孩发展的三大方面。
jLBHrnAILg2、完满的人品对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拥有促使作用。
(二)少儿期是小孩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期间,少儿社会性发展是小孩将来发展的重要基础;1、少儿期社会性发展在人一世的社会性发展中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少儿社会性发展的利害,直接关系到少儿将来人品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因为少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点期间,少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感情以及社会行为技术在此阶段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表现出显然的个人特色,甚至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固的个性特色。
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汇报人:XXX 2024-01-29
目录
•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 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 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 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 •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
01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社会性发展的定义与特点
社会性发展定义
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 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 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 步入社会的过程。
03
依恋情感的特点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表现出较高的探索欲望和自主性,能够自信地与他人
交往;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则可能表现出过度依赖、焦虑或回避等行
为问题。
同情心与责任感的培养
同情心的培养
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导幼儿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 求,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同情心。
责任感的培养
为幼儿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和任务,如照顾植物、整理玩具等,让 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逐渐培养责任感。
坏。
对社会环境与文化的认知
社会环境的感知
幼儿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幼儿园、社区等, 并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设施和功能。
文化的初步认知
幼儿开始接触并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如节日、饮食、服饰等, 并表现出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社会价值的内化
幼儿开始学习和内化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如尊重他人、热爱和 平、积极向上等,这些价值观念将成为他们未来行为的重要指导。
羞愧感与内疚感的引导
成人应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正确面对羞愧感和内疚感,鼓励幼儿勇于承认错误 并改正行为。同时,要避免过度指责或羞辱幼儿,以免对其自尊心造成负面影响。
05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建立人际关系、学习合作、理解彼此,这些都是为日后的社交生活打下基础。
通过适当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展社会技能,拓展他们的人际关系圈,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懂得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分享和合作。
这些社会技能对于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1. 情商培养情商是指个体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理解和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情商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认知游戏、情绪表达绘画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不同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应对不同情绪。
2. 合作与分享在学前阶段,孩子们逐渐明白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通过团体游戏、小组合作活动等形式,可以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尊重他人意见。
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3. 礼仪和规范意识在学前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和规范意识。
通过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培养孩子们的礼仪和规范意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社会性发展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通过想象力的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
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涵盖了情商培养、合作与分享、礼仪和规范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这些内容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二、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
帕顿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 将游戏分为6种类型: 将游戏分为6种类型: 无所用心的行为 单独游戏 旁观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三、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一)同伴交往类型的研究方法
(二)同伴交往的类型 受欢迎型 被拒绝型 被忽视型 一般型
一、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 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 是父母)之间的交往。 是父母)之间的交往。
二、亲子交往的作用机制 示范 行为强化 直接教导
三、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麦考比和马丁(美)概括提出家长教养方 麦考比和马丁( 式的四种主要类型: 式的四种主要类型: 权威型 专断型 放纵型 忽视型
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一)早期亲子交往经验
(二)儿童自身的特征
(三)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一、社会性行为概述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 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 社会性的发展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社会性的涵义与学前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理解学前儿童的 亲子交往、 亲子交往、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及学前儿 童的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了解培养幼 童的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的方法。 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重点: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难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难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二、什么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交往能力 (一)什么是社会交往 (二)什么是社会交往能力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全面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儿童的社会性及其交往能力的发展 对于独生子女更具有现实性与迫切性
(三)社会性的发展能促使儿童较好地适 应现实社会生活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
根据其动机和目的,社会性行为可以分为 根据其动机和目的, 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二、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可分为两类: 攻击行为可分为两类: 敌意的攻击行为 敌意的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行为
四、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因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有关社会性的一般概述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 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第一节 有关社会性的一般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它是指人们 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 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 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 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 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 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四、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亲子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亲子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受着来自亲子双方及周围环境的诸多因素 的制约。 的制约。
五、父亲对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展的影响 由于父母之间在性格、体力、 由于父母之间在性格、体力、能力等各方 面的差异, 面的差异,父亲与儿童交往的内容和方式 具有其独特之处。 具有其独特之处。
(二)环境因素
(三)认知因素
此外,交往中儿童的情绪状态、心境、周 此外,交往中儿童的情绪状态、心境、 围环境的气氛等对社会性行为也有一定的 影响。 影响。
五、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一)移情训练
(二)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
(三)善用精神奖励
思 考 题
1、亲子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重 要意义? 要意义? 2、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何重要 影响? 影响? 3、幼儿同伴交往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影响 幼儿同伴交往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