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修改稿)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引言
区域经济学概述
二、区域经济理论
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2. 区域经济单位:区域的界定与划分
3. 区域经济的分类与特征
4.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三、区域经济分析框架
1.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
2.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
a) 区域发展指标与数据收集
b) 区域经济模型与分析方法
3. 区域经济分析的适用场景与限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与转型
1. 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
2. 区域产业集群与创新驱动
3.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4. 区域经济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五、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
1. 区域发展策略与规划
2. 区域政策工具与措施
3.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六、区域经济的案例分析
1. 区域经济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
2. 典型区域经济案例介绍与讨论
a) 内陆发展型经济区的案例分析
b) 沿海开放型经济区的案例分析
c) 边境地区经济合作的案例分析
七、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
2. 区域经济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3. 区域经济的社会与文化可持续发展
八、区域经济学应用与挑战
1.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与效果分析
2. 区域经济研究的前沿与趋势
3.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结语
区域经济学的价值与展望
参考文献:省略。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系(院、部):公共管理学院教研室:公共事业管理系XX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编写说明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习该门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将理论学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和规律,以进一步检验和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大纲(Sustanabie Develepment Strategy,212025)一、前言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公共先修课,属于概论性质,是为应对我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严峻生态和环境危机问题,配合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策,提高大学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知识、理念和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

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全社会正面临着资源短缺和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根本在于改变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学生明确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之间必然联系,并使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根深蒂固的科学发展观。

3、使用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环境科学”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学生。

4、基本教学要求掌握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理论与实践模式;掌握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整体框架设计与实施深度与广度;掌握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战略选择;认识与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人口战略和农村经济战略选择纲领;了解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指标体系。

5、要求先修课程没有要求。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教学要求]掌握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内涵和原则;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体系;了解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不同认识1、生态学家强调可持续发展自然属性2、社会学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属性3、经济学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属性4、科学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属性二、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1、经济可持续发展2、生态可持续发展3、社会可持续发展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持续性原则——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2、公平性原则——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3、共同性原则——树立一切为了人类共有的家园的理念4、精神追求原则——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5、法制原则——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节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一、传统的发展观1、人类文明发展的路径2、在高速的经济增长中,整个世界的贫富差距拉大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4、地球的承载能力5、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将人类的道德发展远远甩在了后面二、传统发展观造成不可持续的传统文明1、全球人口加速增长2、自然资源加速耗竭3、环境污染加速蔓延,造成全球性的生态灾难4、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三、对传统发展观的挑战——增长极限论1、1968年,“罗马俱乐部”成立2、1972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3、《增长的极限》的历史贡献4、《增长的极限》的缺陷四、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形成1、1982年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明确提出2、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出了明确定义3、1992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认可4、2002年在“可持续发展首脑峰会”上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观”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一、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1、人口承载能力2、区域生产能力3、环境缓冲能力4、社会稳定能力5、管理调节能力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1、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2、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3、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与科技体系4、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体系[复习思考题]1、迄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从哪些角度进行了表述?2、如何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3、可持续发展观是如何产生的?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什么?5、应怎样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各种体系的关系如何?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指标体系;认识《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了解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模式的比较。

最新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最新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一、区域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内容庞杂:多学科(二)应用性学科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一)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二)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三)为地方政府服务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一)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二)经济地理学的认识1、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区2、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流域区、都市圈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2、工业区位论:韦伯,德国,研究运费、劳动费、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运输区位论:胡佛,美国(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市场因素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3、区位经济学:最大利润综合效益最大化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1、20世纪50年代;2、美国艾萨德3、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分割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杂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二)新制度学派(三)区域管理学派第五节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在时空上的协调发展,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区域经济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英文名称: Regional Economics学分: 2 总学时: 36实验(上机)学时: 无开课专业: 经济学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限定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在地理学基本知识,原理掌握之后,对区域研究的一个深化方向。

该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影响区域发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与方法,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程目的和要求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任务,特点和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及实践环节,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区域实际调查,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的基础知识。

二、预修课程:无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2课时第一节区域经济学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区域。

空间。

空间阻滞规律。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的最新进展。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第四节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

第二章经济区位与区域产业布局6课时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基本概念。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机制。

第二节产业布局的指向工业的产业布局指向。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第一第三产业的布局指向。

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几合理布局的评价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

【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大纲(Sustanabie Develepment Strategy,212025)一、前言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公共先修课,属于概论性质,是为应对我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严峻生态和环境危机问题,配合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策,提高大学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知识、理念和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

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全社会正面临着资源短缺和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根本在于改变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学生明确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之间必然联系,并使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根深蒂固的科学发展观。

3、使用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环境科学”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学生。

4、基本教学要求掌握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理论与实践模式;掌握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整体框架设计与实施深度与广度;掌握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战略选择;认识与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人口战略和农村经济战略选择纲领;了解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指标体系。

5、要求先修课程没有要求。

二、教学容第一章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教学要求]掌握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涵和原则;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体系;了解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涵一、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不同认识1、生态学家强调可持续发展自然属性2、社会学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属性3、经济学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属性4、科学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属性二、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1、经济可持续发展2、生态可持续发展3、社会可持续发展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持续性原则——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2、公平性原则——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3、共同性原则——树立一切为了人类共有的家园的理念4、精神追求原则——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5、法制原则——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节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一、传统的发展观1、人类文明发展的路径2、在高速的经济增长中,整个世界的贫富差距拉大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4、地球的承载能力5、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将人类的道德发展远远甩在了后面二、传统发展观造成不可持续的传统文明1、全球人口加速增长2、自然资源加速耗竭3、环境污染加速蔓延,造成全球性的生态灾难4、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三、对传统发展观的挑战——增长极限论1、1968年,“罗马俱乐部”成立2、1972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3、《增长的极限》的历史贡献4、《增长的极限》的缺陷四、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形成1、1982年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明确提出2、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出了明确定义3、1992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认可4、2002年在“可持续发展首脑峰会”上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观”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一、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1、人口承载能力2、区域生产能力3、环境缓冲能力4、社会稳定能力5、管理调节能力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1、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2、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3、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与科技体系4、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体系[复习思考题]1、迄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从哪些角度进行了表述?2、如何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涵?3、可持续发展观是如何产生的?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什么?5、应怎样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各种体系的关系如何?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指标体系;认识《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了解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模式的比较。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学时/学分:28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6学时讨论或调查授课时间:周四9-10节授课地点:6F401任课教师姓名:职称:教授所属院(系):工商管理学院联系电话: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周四5:00—6:30,6F401或者经管楼102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任选课程,本课程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可以叫区域经济战略,或者叫区域发展战略,它是发展战略中的一个分支。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全局性、方向性、长远性的发展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之根本。

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的相关知识和具备相应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知识;2、培养学生具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关理论把握能力和和应用能力;3、使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和分析方法;4、培养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方法;5、培养学生对实际区域经济发展中典型区域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讲解以及对我国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和分析,结合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树立优美崇高的情感,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适应人类最广泛的价值观念;通过讲述区域经济发展及发展战略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宏观视野和概念技能、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敏锐的感悟,为从事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心理基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管理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先修课程为本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概念与工具。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1、选用教材:李成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2、参考书:朱国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策略、管理与创新》,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刘嗣明、李月华,《区域经济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03吴殿廷、宋金平、姜晔,《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六、课程进度表周次教学主题要点与重点要求学时第3周第一章导论区域经济相关概念、特征、要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1、掌握区域经济相关概念、特征、要素。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 引言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变化的学科,对于了解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将提出一份完整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以供参考和指导。

二. 教学目标1. 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机制;3. 熟悉区域经济调整和政策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4. 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能力。

三. 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1 区域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2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1.3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因素分析2. 区域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配置2.1 区域资源的概念和分类2.2 区域要素流动的原因和方式2.3 区域资源配置的理论和实践3. 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3.1 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和影响因素3.2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规模效益3.3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战略选择4. 区域经济政策与调整4.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4.2 区域经济调整的主要方式和方法4.3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评估五.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理论引导等方式,系统地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2. 实践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培养其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3. 学术讨论:组织学术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深入;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如PPT、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能力;2. 作业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和研究报告,考核其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七. 参考教材1. 《区域经济学导论》,作者:XXX,出版社:XXX2. 《现代区域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XXX3.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作者:XXX,出版社:XXX八. 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建立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经济区域第三节我国的经济区域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区域、经济区划、经济区域等概念的掌握;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认识。

难点是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全理解和对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的深刻把握。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主要流派。

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区分经济区域与经济区划的关系,认识我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把握我国经济区域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章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理论第三节区域产业集聚理论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劳动地域分工、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周期、增长极、乘数原理、技术创新、产业集聚、集聚经济、网络化组织结构、新产业区、开发区及生态产业群落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是对三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的真正掌握,并从众多理论流派的介绍中把握住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主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

掌握三大理论的基本内涵,弄清三大理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通过三大理论的学习,理解我国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第一节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第二节资源地域组合与区域发展第三节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区域资源、区位、区位资源、创新、资源地域组合、区域的资源短缺和区域环境承载力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是正确掌握和运用资源地域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选用教材和教学对象本门课程选用丁四保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1月第1版。

也可以选用其他专家、学者新编的教材。

本门课程教学对象是保山学院下辖政治学院政教专业学生,是选修课程。

二、教学学时和学分本课程计划教学时数为38学时,共3学分。

三、课程内容介绍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既具综合性,又具边缘性;它集众家所长,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应用性学科,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建立在其它学科的学习基础之上,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经济学科。

区域经济学以“经济地理区域”为研究对象。

它从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各类区域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关系。

以区域生产发展和产业布局为核心,对区域的生产要素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进行空间调度和优化组合,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最能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多层次的城镇系统为节点,由运输网、信息网和服务网等网络组成的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系统。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区域生产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为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学科渊源是经济学、生产布局学和经济地理学。

早期对区域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古典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与它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经济学科的理论,如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区域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区域经济课程大纲

区域经济课程大纲

区域经济课程大纲区域经济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区域经济是研究一个地区内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掌握区域经济分析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 掌握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区域发展规划、资源优化配置、环境保护等。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课程内容1. 区域经济基本概念:介绍区域经济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2.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全球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包括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新型城镇化等。

3. 区域经济理论:介绍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等。

4.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介绍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并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

5.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环保政策等。

6. 区域经济实践案例:介绍一些成功的区域经济发展案例,包括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等。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36学时,分为18周,每周2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周:绪论(2学时)2. 第二周:区域经济基本概念(2学时)3. 第三周: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2学时)4. 第四周:区域经济理论(2学时)5. 第五周:区域经济分析方法(2学时)6. 第六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2学时)7. 第七周至第十四周:学生自主选择上述任一周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每周2学时)。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课程学时:56学时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性质:专业课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开课院(系)及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区位、区位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总部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等相关知识。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基本要求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属于经济学专业主干专业课,为经济系四年制经济学本科的必修课程。

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广泛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和学习材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区域经济学家的观点,掌握区域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重点掌握新区域经济观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新区域经济观三、教学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三、建立新区域经济观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位、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学等相关概念,理解并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等问题。

本课程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案例研究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实际区域经济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掌握区域发展差异的解释模型;3. 熟悉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 能够运用区域经济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2. 区域发展差异的解释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等;3.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等;4. 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5. 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2. 案例研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区域经济学的知识;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思考和学习效果;4. 教学实践:组织实地考察、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实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出勤、参与讨论等;2. 期中考试: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测试;3. 期末论文:选定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并撰写论文;4. 课堂演讲: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课堂演讲。

六、教学参考书目:1. 《区域经济学导论》王轶良著2. 《区域经济学与政策》陈志刚著3. 《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马建华著以上为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801108总学时:16 (其中理论课学时:16 实验或上机学时:0 课程设计学时:0 课外(实践自学)学时:16 总学分: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适用专业:化工、造纸、生工、化学、材工、高分子、日语开课单位:商学院执笔人:慈福义审校人:杜同爱一、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一、区域二、区域经济学三、区域开发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第五节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二、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途径与对策第六节区域经济学发展展望一、21世纪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机会与挑战二、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将进一步综合与分化三、区域经济学对区域经济运行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第二章区域绿色创新第一节区域绿色创新基本原理一、区域创新二、绿色创新三、区域绿色创新第二节山东省造纸工业绿色创新一、山东省造纸工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二、山东省造纸产业集群绿色创新第三章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二、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三、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一、人力资源的作用二、中国人口、经济、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三、中国区域资源战略的特点四、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第四章区域循环经济第一节循环经济基本问题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二、循环经济的意义三、循环经济发展途径四、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第二节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与目标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六、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七、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第三节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研究-以济南都市圈为例一、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二、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机制三、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评价四、都市圈生命周期中的循环经济竞争力规律五、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空间规律六、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调控途径与对策七、济南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实证研究第五章区域低碳经济一、区域低碳经济的内涵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途径与对策三、城市低碳竞争力研究-以济南为例二、习题课、课堂讨论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2.山东省工业绿色创新。

3.举例分析区域绿色创新。

4.举例分析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5.山东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6.举例分析低碳城市发展。

7.海洋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

8.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学大纲说明书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化工、造纸、生工、化学、材工、高分子、日语的通识教育课,属于必修课。

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区域绿色创新基本原理、山东省造纸工业绿色创新、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人口、经济、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区域资源战略的特点、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循环经济基本问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区域低碳经济的内涵、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途径与对策、城市低碳竞争力。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知识以及山东省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如制度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低碳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课程,《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重点讲授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基本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调控途径与对策、区域经济学发展方向;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调控途径与对策、区域经济学发展方向。

难点是: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第二章区域绿色创新基本要求:掌握区域创新、绿色创新和区域绿色创新的概念、区域绿色创新体系构成、山东省造纸工业绿色创新;了解创新、区域创新和区域绿色创新理论。

重点是:区域创新、绿色创新和区域绿色创新的概念、区域绿色创新体系构成和山东省造纸工业绿色创新。

难点是:循环经济与区域绿色创新。

第三章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基本要求:掌握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人口、经济、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了解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人力资源的作用、中国区域资源战略的特点。

重点是: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人口、经济、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难点是: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评价。

第四章区域循环经济基本要求:掌握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途径与对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与目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和循环经济发展政策,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济南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实证研究。

了解循环经济的意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和条件,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机制、评价、时间规律、空间规律和调控途径与对策。

重点是: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途径与对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与目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和循环经济发展政策,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济南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实证研究。

难点是: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机制、评价、时间规律、空间规律和调控途径与对策。

第五章区域低碳经济基本要求:掌握区域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途径与对策,济南低碳竞争力实证研究。

了解城市低碳竞争力理论。

重点是:区域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途径与对策,济南低碳竞争力实证研究。

难点是:城市低碳竞争力理论。

四、习题课、课堂讨论要求1.教师应精选论题,认真组织课堂讨论,安排重点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做好总结。

2.习题课以理论结合实践的习题为主,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当前的相关现状结合起来,充分消化吸收理论知识。

3. 鼓励创新,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并加以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学时分配建议注:1. 若讲课学时包含习题课学时,其写法为讲课学时(习题课学时)。

如第三章 16(2),表示16个学时中有2学时习题课。

2.根据课程的实际环节来增减列数。

如还有“上机”等环节可再增加一列。

六、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推荐教材1.《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孙久文,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新区域经济学》,安虎森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区域发展与创新》,张明龙,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

4.《技术创新》,傅家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5.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邓宏兵,科学出版社,2011年。

6. 《循环经济学》,黄贤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7.《低碳经济学》,薛进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8.《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Innovation》,Karen R.Polensk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9.《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erging Technologies》,Patricia Ordonez de Pablos,W. B. Lee ,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 , 2010.10.《An Introduc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ter P.Rogers,Kazi F.Jalal,JohnA.Boy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11.《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Hanley, N., J. Shogren, B. White , Palgrave Macmillan, 2007.主要参考教材1.《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绿色发展与创新》,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科学出版社,2010年。

2.《2010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创新型城市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科学出版社,2011年。

3.《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李国柱,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4.《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钟水映,科学出版社,2007年。

5.《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诸大建,科学出版社,2007年。

6.《区域循环经济》,孟赤兵,苟在坪,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7.《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慈福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8.《城市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慈福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

9.《日本的循环经济与社会》,赵立祥等,科学出版社,2007年。

10.《德国循环经济研究》,黄海峰,刘京辉等,科学出版社,2007年。

11.《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科学出版社,2009年。

12.《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

13.《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实现绿色的经济转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科学出版社,2011年。

14.《低碳发展论》,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

15.《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雷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16.《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海洋出版社,20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