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从多元系统论角度看等值翻译研究

从多元系统论角度看等值翻译研究

“ 等 值 翻译 ”是 指在 一定 限度 内求 得 较为 完善 的 翻译 ,要求 得
绝 对等 值 的翻译 是不 可 能 的。正 如林 语堂 先 生所说 : “ 凡文 字有 声 柰达 ,美 国著名 的 翻译理 论家 ,对等 值 翻译理 论 的提 出 、发展 有 音有 美 ,有传 神 之美 ,有 文气 文体 形式 之美 ,译 或顾 其义 而忘 其 做 出 了巨 大 的贡献 。其 理论 主要 经历 了三个 发展 阶段 :首 先是 ,形 神 ,或 得其 神 而忘其 体 ,绝 不能 把文 义 、文气 、文 体及 声音 之美 同 式 对等 阶段 。形 式 对等 希望 达 到原文 文本 和译 文 文本 的对 等 ;要求 时译 出。 ” 译 文贴 近原 文 的结构 ,这 对翻 译 的准确性 和 正确 性影 响极 大 。 根据 多元 系 统论 ,文 学是 这个 整个 大 多元 系统 中 的一元 ,与 政
根据 E v e n — Z o h a r 的观 点 , “ 多元 系 统 ”指 异质 的 、分 等级 的多 候 占次 要位 置 。所谓 占主要 位置 ,是 指翻 译在 塑造 多元 系统 中心 部
个 系 统 的 聚合 ,各 个 系 统 相 互作 用 ,整 个 多元 系统 维 持 一 种 持续 分 的过 程 中 ,扮 演着 举 足轻 重 的角色 。在 这种 情况 下 ,原来 的文 学 的 、动态 的发展状 态 。 不单 要借 助 翻译 来注 入新 的思想 和 内容 ,就是 形式 和技 巧 ,也需 要 从 其 含 义 中 ,可 以看 出 以下几 个 方 面 :1 )多元 系统 中包 括 多 翻译 来 提供 。 因此 ,翻译 活动很 频繁 和重 要 。 个 异质 的 、分 等级 的系 统 ,也就 是包 含无 数个 大小 不 同 的 “ 元 ” 系 当然 ,绝 对真 理是 不存 在 的 。这种 “ 归化 ”或 “ 异 化 ”的选 择 统 ,例 如语 言 、文学 、经济 、政 治 、意识 形态 等社 会 符号 现象 视为 方法 并不 是 绝对适 用 的 ,还 是要 看具 体情 况来进 行 分析 。 个 个 开放 的 多元 系统 ,这 些多 元 系统之 间相 互联 系 、相 互影 响 。 3 . 等 值 翻译 的标 准问题 2 )E v e n — Z o h a r 认 为 ,多 元系 统 指 的是一 个 系统 网 络 ,即一 个 社会 在翻译 时 , “ 等值 ”是 译 者一 直 以来所 追求 的 目标 。可 是 ,到 文 化 系 统 ,包 括 文 学 内和 文 学外 系统 。文 学 内 系统 是 一 个 多元 系 底 什么 样 的等 值才 是 真正 意义 的 “ 等 值 ”?为什 么对 于 一个 原文 本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定义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定义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定义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研究领域中的理论框架,旨在探讨翻译活动中的多种因素和变量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跨文化和跨语言之间的复杂交流过程。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考虑了诸多因素,如语言结构、文化差异、认知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以深入理解并解释翻译的本质和实践。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1. 翻译是多维度的交互过程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多维度的交互过程,涉及到多种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系统包括源语言系统、目标语言系统、文化系统、认知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等。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在这些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转换与传递,以达到准确和适宜的翻译效果。

2. 翻译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结果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翻译结果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语言结构、文化背景、个体认知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

不同的因素和变量在不同的翻译任务中可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翻译结果往往是多样的。

3. 翻译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任务时,需要对源语言文本进行理解、加工和转换,然后生成目标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运用各种认知策略和技巧,如注意力分配、信息加工、概括和推理等,以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实践应用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指导翻译实践中的决策和行为。

在实践应用中,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得到体现:1. 跨文化适应性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跨文化适应性是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结果的影响,以便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在实践中,翻译者可以通过增加文化背景的学习和了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并在翻译过程中善于处理文化差异。

2. 专业化知识与素养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化知识和素养。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宋越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4期摘要:多元系统理论发源自早期翻译研究派,是翻译研究派的延伸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之初,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研究热潮,全新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翻译;缺陷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093-02一、多元系统理论概述20世纪70年代之初,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研究热潮,全新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元系统理论以形式主义为基础,把社会的各种符号如语言、文学、经济等等看做是一个开放且动态的大系统。

佐哈尔把这样包含多种社会符号的关系网看做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互相交叉组成的大多元系统。

这个大多元系统中所包含的子系统有的处于中心位置,有的则处于边缘位置,它们的地位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它们永远在争夺中心的位置。

多元系统理论发源自早期翻译研究派,是翻译研究派的延伸和发展。

翻译研究学派以探讨译文的产生和作用为主。

到了发展后期,翻译研究派与多元系统学派逐渐融合,但此时的多元系统派已不满足于翻译研究派所取得的成果,他们借鉴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的“多元系统”这一概念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

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多元系统派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改变了以往传统翻译理论分析的视角。

多元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新理论,将翻译现象与时代社会背景下的语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文学文化和意识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二、多元系统理论中的翻译观在多元系统中,翻译通常是被认为处于次要地位的。

佐哈尔则认为,文学翻译在一个文学系统里的位置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如果从某一文化的文学状态的角度来观察,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以占主要地位,也可占次要地位。

多元系统论视域下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林纾译作《李迫大梦》为例

多元系统论视域下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林纾译作《李迫大梦》为例

林纾的 《 李迫 大梦》译 自美 国文学之父 华盛顿 ・ 欧 文 的短篇 小 说 R i p V a n W i n k l e ,其 受争 议 的 是删 节 、减 译 、漏译 和误译 等现象常 见 ,合称 为对原 文的 “ 不忠” 。 试 探其原 因 ,恐怕 也不是 口述笔译 的脱 节 ,这项 罪名也 不应 加于林 纾 的 口述 合伙 人 。其 实 ,钱钟 书先生 谈 到 , “ 译文 总有失 真和走样的地方 ” ,同时 ,“ 文学翻译 的最高 理想是 ‘ 化’ 。把作品从他 国文字转 变成本 国文字 ,既不 因语 言习惯 的差 异而露 出生硬牵 强 的痕 迹 ,又 能保 留原 作 的风味 ,就算得 上 ‘ 化境 ’’ ’ 。( 钱 钟书 ,1 9 8 5 : 2 )林 译 《 李 迫大梦 》则正 是如此 ,化境得恰 到好处 ,能让 读
天 振 ,2 0 0 3 : 6 》
“ 译 界之王”林纾 ,通过 口译 笔述式的合作 翻译译 出 l 8 0 余 部外 国小 说 ,为 清 末 民初 国 民所 惊 奇 叫座 ,为 康 、胡 、周 、钱等先生 所盛赞 。钱钟 书认为 ,林译最 大 的成 功之处是 将外 国文字 “ 归 化” 为中 国文 化传统 ,从 而创 造 出与原 文 既有相 似之 处又 有很 大差 异 的 “ 欧化 ” 了的 中国现代 文学话 语 。( 李 莹莹 、张敬兰 ,2 0 0 8 : 1 3 1 ) 即便林 译存 在减译漏译 ,其作 也惹得 人欲罢 不能 ,究其 原 因 ,以多 元 系统 论视 域 审 视之 ,是林 纾 采 用 了适 宜 的 、恰 当的翻译策 略 ,使其译 作获得 较高 的接受度 。本 文 以 多元 系 统论 为 视 角 ,首 先分 析 林纾 所 处 的 多元 系 统 ,后举例讨 论 《 李 迫大梦 》 中的翻译 策 略 ,旨在 理清 林纾 在创作 中所采 用的翻译 策略 ,解释其译 作获得 成功 的原 因 ,最 后点 出 ,翻译研究 在文 化转 向后 ,成功 的译 作采 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 翻译策 略。

多元系统理论简述

多元系统理论简述

理论争鸣Theory of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林娟多元系统理论简述摘要:埃文-佐哈尔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文学视作一国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探究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的位置,促进了翻译描述性研究的发展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本文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简述,目的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文学;埃文-佐哈尔;翻译研究引言:20世纪70年代,埃文-佐哈尔(Itmar Even-Zohar)在对希伯来作品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主要用来说明文学系统(systems)的行为和演变。

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翻译跳出了文本的限制,视线转向了文化语境、社会条件和政治经济等更加宽泛的领域。

本文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简述,希望能对国内的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多元系统论理论概述多元系统理论是对早期翻译研究派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借鉴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引入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概念,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和翻译的多元准则进行研究和探讨(廖七一 2002:59)。

多元系统是指由多个系统组成的聚合物(或大系统),多元系统内的各元素之间关系并不平等,而是相互争夺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地位,这种相互竞争使得整个多元系统处于不断进化的动态过程(Baker 1998: 179)。

多元系统有多个层级,即某个多元系统既是由多个不同元素(或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又是组成另一更大范围、更宏观视野下多元系统(大多元系统,mega-/macro-polysystem)的一个元素。

多元系统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某个多元系统由多个阶层的元素(或子系统)组成,各元素在系统中有的出于中心位置,有的处于边缘位置,各元素在不断相互竞争,争夺系统中的中心位置,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互相相互关联、相互重叠、共同作用的关系。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化,翻译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多元系统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本文旨在探讨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分析其在翻译实践、翻译教学以及翻译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应用和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多元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核心观点,然后重点分析了该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包括翻译策略的多样性、翻译规范的多元性以及翻译实践的跨文化性等方面。

文章展望了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加强跨学科研究、深化理论创新等建议,以期推动翻译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多元系统理论是由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而非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

在多元系统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不同语言、文化和文学系统之间进行的交流和互动。

多元系统理论强调翻译活动在文学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认为翻译文学是目标语言文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如原创文学、口传文学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体现在翻译文学对源语言文学的借鉴和模仿上,也体现在翻译文学对目标语言文学的创新和推动上。

多元系统理论还提出了“翻译规范”的概念,即翻译活动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所遵循的规则和标准。

这些规范可能因时代、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异,但它们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和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翻译规范的存在使得翻译活动在多元系统理论中具有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面貌。

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强调翻译活动在文学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以及翻译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和引导作用。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多元系统理论,由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是一种将文学和社会视为开放、动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翻译策略研究

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翻译策略研究

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翻译策略研究作者:郝丽娜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2期摘要: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地位及特定文学多元系统内翻译文学的地位都会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

根据Evan-Eohar的多元系统假说,分析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及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所选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的原因可以发现:译者的翻译目的、对源语文化的认同程度及源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的位置等诸多因素,皆会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

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觉,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就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策略《红楼梦》英译本一、引言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

该部巨著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堪称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非凡的艺术成就。

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从1830年至1986年近160年间,《红楼梦》出现了9种英译本,成为中国文学英译史上一道独特而绚丽的风景。

但译本之间差异较大,有些源于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有些源于特定历史因素对译者的意图和倾向造成的不同影响。

在《红楼梦》英文译本中最为完整、影响最深远的两部作品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的英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1995年在其《译者的隐性》一书中提出,文学翻译中译者可采用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经提出的一种理论。

1978年,埃文-佐哈尔把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虽然在西方学术界早就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但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大陆特殊的国情,所以直至八十年代末国内学术界对它仍知之甚微。

直至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学者越来越多,才开始有人接触到了多元系统理论。

但是真正把它介绍到国内学术界来,那也已经是九十年代末的事了.比起国内学术界,我国香港台湾的学者与多元系统理论的接触显然要比大陆学者早,他们在1994年即已直接聆听了埃文-佐哈尔的报告,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在台港也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很大的廻响”。

1在台港,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也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2001年第3期《中外文学》推出的“多元系统研究专辑"也许可视作这方面的一个标志.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之所以迟迟未能在华人文化圈内产生较为热烈的反响,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本身比较艰涩,牵涉的学科又过于庞杂,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等,无不涉及;另一方面,更因为我国翻译界对翻译的研究和关注较多地仍旧停留在文本以内,而对翻译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外部研究的意识尚未确立,这使得他们即使接触到了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也一时会觉得它似乎与他们心目中的翻译研究相距甚远,甚至没有关系。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

多元系统(polysystem)由“poly”与“system”合成。 它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佐哈尔吸 取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一般系统理论与文化 符号学的积极因素,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 中的子系统,客观描述翻译文学在主体文化中的接 受与影响,以期有效揭示制约文学翻译的规范与规 律。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 Itama Even-Zohar
————陈茹
"多元系统论"是一套常用于文学 和翻译研究的理论。其提出者埃 文·佐哈尔指出,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 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译学理 论界曾引起极大反响。这套理论的 特别贡献,在于把翻译研究放在整个 历史的角度,以宏观、动态的眼光,为 翻译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一套新的研 究框架和模式。对于指导我国翻译 研究与实践,还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 义的。
实际上,维持系统运作的挑战、竞争和威 Nhomakorabea就是矛盾 和对立。佐哈尔列举了3对相互对立的概念:
:第一,经典化与非经典化(canonized and noncanonized)产品或模式(作品、形式、文类、习 俗及规范)的对立,大致与“高雅”与“俚俗” 文学相当。(参见Hermans,1999:107)所谓经典 化,即文化中主流阶层认可和接受的“合 法”(legitimate)文学,而非经典化则意味着主流 阶层排斥或不认可的“不合法”(illegitimate)文学。 但是,文化中的主流阶层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 规定,常常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经典性又有 静态与动态之分。静态经典是指“一个文本被接 受为制成品并且被加插进文学(文化)希望保存 的认可文本群中”;动态经典则指“一个文学模 式得以进入系统的形式库,从而被确立为该系统 的一个能产(productive)的原则”。就系统的演进 而言,动态经典“才是最关键的”,是“经典库 的真正制造者”。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故事新编》翻译策略对比研究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故事新编》翻译策略对比研究

169名作欣赏 / 迻译研究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故事新编》翻译策略对比研究鲁迅是白话文小说的开创者,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a鲁迅生平共创作了三十三篇小说,分别收录于小说集《呐喊》 《彷徨》和《故事新编》中。

其中《故事新编》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集中收录的小说均在借用典籍神话的基础之上“新编”故事,别具艺术个性。

鲁迅的小说一直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根据国内外现有资料统计和研究,截至目前已有四十多个国家,五十多种语言对鲁迅作品进行译介。

b 回顾《故事新编》英译本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简称杨译本)和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的译本(简称蓝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与蓝诗玲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历史文化背景、教育经历相异,译作诞生的时代也大相径庭:汉学家蓝诗玲继1961年杨译本问世约半个世纪后,才推出其《故事新编》英译本。

以下拟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在译例基础上总结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从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详尽阐释杨译本和蓝译本采用各自翻译策略的原因,并探讨两个译本在英语国家传播情况各异的原因,进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些译介启示。

一、多元系统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多元系统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形成并发展起来,其核心内容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c。

该理论提出的目的本在于阐释一个多元文化系统内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斗争及地位的演变,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理论。

然而“翻译界最先接过了多元系统理论,并把它成功地应用到了翻译研究的实践中去”d 。

著名翻译理论家根茨勒曾指出,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该理论脱离了对个别文本的孤立研究,而将翻译置于其运作的文化及文学系统中来研究。

e 一言以蔽之,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研究焦点转移到文本外,考虑到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学系统中的位置、意识形态及赞助商等因素对翻译产生的重要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从多元系统论角度阐释影响晚清小说翻译策略的文化原因

从多元系统论角度阐释影响晚清小说翻译策略的文化原因

论 , 于解 释 文 学翻 译 的 各 种 情 况 。 于 晚 清 小说 翻译 是 中国 用 由 翻 译 史 上 的 高 潮之 一 , 此 可 以 用 多元 系统 论 来 分析 . 文 重 因 本 点 分析 了林 纾 、 复 翻 译 策 略 的 文化 成 因 , 严 以期 发 现 背 后 的 文


从 多 元 系 统 论 角 度 阐 释 影 响 晚 清 小 说 翻 译 策 略 的 文 化 原 因
黄 雅 兰
( 国矿 业 大 学 外 文 学 院 , 中 江苏 徐 州 2 11 ) 2 16
摘 要 : 埃 文 ・ 哈 尔 于2 世 纪7 年 代 提 出 了 多元 系 统 佐 0 0
2多 元 系统 理 论 概 述 .
晚清 时期 的 翻 译 , 其 是 存 小 说 、 剧 和 诗 歌各 方 面 齐 头 尤 戏 并进 。 先 , 首 晚清 的小 说 翻 译 是 中 国 翻译 史 上 第 一 次 大 规 模 的 义 学 翻译 活 动 , 是 任 何 比较 文 学 史 、 国 文学 史 和 中 国 思 想 这 中 史都 不 能 忽 视 的研 究 领 域 。 次 , 然 严 复 的《 演论 》 中 国 其 虽 天 在 思 想 界 打 响 了轰 天 炮 , 就 翻 译 而 言 , 以他 的 “ 、 、 ” 但 仅 信 达 雅 翻 译 原 则 来 囊 括 整 个 晚 清 生 机 勃 勃 的小 说 翻译 活 动 ,则 有 失 偏 颇 。晚 清 的小 说 翻译 数 量 巨 大 , 容 丰 富 , 应 引起 翻译 研 究 内 理 者 的兴 趣 和 热 情 , 而 一 度 被 排 斥 在 “ 译 ” 殿 之 外 。最 后 , 然 翻 正 晚清 的小 说 翻 译 所呈 现 出 的 工 具 主 义 和浓 厚 的 政 治 色 彩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它 不 同 于 以 往 只 借 鉴 学 习 西 方 仍 不 失帝 国 尊 严 和 文 化 优 势 的科 技 翻译 . 反 . 是 士 大 夫 文 人 对 中 国 文 化 各 层 相 它 面 进 行 思 考 和 改 良 的一 种 努 力 。 32 ̄多元 系统论 看 林 纾 、 复 翻 译 策略 的 文 化 成 因 .z 严 多 元 系 统 论 的倡 导 者认 为 ,接 受 方 的文 化 决 定 了 翻 译 家 的美 学 观 念 , 而 影 响 其 翻 译 过 程 巾 的 策 略 。我 们 知 道 , 晚 进 在 清 时 期 , 纾 、 复 的译 作 对 原 作 的 大 量 增 删 极 大地 影 响 了译 林 严 文 的充分性 , 此 , 们应该 在大 的文化背景 下审视其 原 因。 对 我 结 合 多 元 系 统 论 ,我 们 可 以 从 以 下 四个 方 面 简 要 地 分 析 这 种 现 象 产 生 的文 化 成 困 。 首 先 .是 因为 晚清 翻译 高 潮 的 兴 起 是 受 当 时 内忧 外 困 的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 译在很大程度上有着 功利主义 的目的. 翻 翻 译 者 大 都 抱 着 实 用 主 义 的 心 态 。 时没 有 严 格 的翻 译 规 范 , 当 对 翻 译 的 本 质 并 没 有 达 到 我 们 现 在 的 认 识 程 度 。他 们 翻译 的 目的 主 要 是 译 介 传 播 西 方 先 进 的 思 想 文 化 。而 轻 视 或 忽 略原 作 的 艺 术 价 值 。翻 译 方 法 也 以意 译 为 主 。 其 次 ,对 小 说 的 地 位 和 艺 术 价 值 未 能 给 予 足 够 的重 视 。 清 末 各 译 家 虽 然 态 度 有 所 改 观 , 量 译 介 两 方 小 说 . 也 主 大 但 要 以译 介 情 节 见 长 , 将 小 说 中优 美 动 人 的 自然 景 色 描 写 和 而 人 物 心 理 刻 画 大 量 删 减 , 选 材 上 也 显 得 良莠 不 分 , 说 明 在 这 他 们 并 没 有 认 清 西 方小 说 的真 正 价 值 所 在 。 即 使 是 林 纾 , 他 虽 然 有 敏 锐 的 审 美 感 受 和 极 高 的 鉴 赏 能 力 , 也 仍 不 能 摆 脱 但 传 统 文化 的 影 响 。 他 评 论 名 家 小 说 , 常将 西 方 名 作 拿 来 和 常 中 国 占典 文 学 名 著 对 比 , 都 说 明 他 对 西 方 小 说 艺 术 价 值 的 这 理 解 还 是 较 为 肤 浅 的 , 按 照 自己 的 认 识 增 删 原 作 也 就 不 足 他 为 怪 r。 ‘ 再 次 .翻 译者 采 用 的 泽 法对 译 作 的 忠 实 程 度 也 有 很 大 的 影 响 。林 纾 是 一 位 不 懂 外 语 的 翻译 家 ,采 用 的 方 法 是 所 谓 的 “ 译 中述 ” 方 法 , 两 的 口译 者 的 理 解 和 表 达 在 林 纾 的 翻 译 中也 扮 演 着 重 要 的 角 色 。 同时 代 的译 者 相 比 , 复 称得 上是 中两 与 严 代 教 育 , . 8 ( ) 3 . 上 世 纪 8 年 以 来 , 国各 种 大 学 语 文 20 ,4 , 1从 0 0 我 教 材 有 1 0 种 , 国各 大 专 院校 使 用 的 不 同版 本 的教 材 达 1 0 42 全 0 多种 。 这 还 不 包 括 一 些 学 校 组 织 编 写 的 自编 教 材 。 ( 彭 书雄 . 十年 中国 高 校 语 文 改革 简 述 . 国大 学 教 学 , 近 中 学 翻 译 晚

翻译多元系统论

翻译多元系统论



翻译文学处于主要地位:

如果翻译文学处于主要地位,它就能积极参与塑造多元系 统的中心。在通常情况下,最重要的翻译作品均出自主要 作家之手,而且翻译作品通过介绍新诗法、新技法等等, 往往是目标文化新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
翻译文学处于主要地位实例:

伊万-左哈尔举了桑例子来说明翻译文学占据主要地位的 情形: 1·当年轻的文学处于起步阶段时,一开始会向成熟的文 学学习现成的模式; 2·当某个文学作品处于边缘或弱势时,会引进本身所欠 缺的文学形式。这种情形一般会出现在一个被大国文化所 主宰的小国家里。(如:) 3·当一个国家的文学史上出现重要的转折点,公认的文 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或出现文学真空,没有处于主 导地位的文学类型时,外来模式就很容易取得主导地位。

翻译策略的选择

伊万-左哈尔认为 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 所占据的地位。 如果翻译文学占据了主要地位,译者则不会受限于目标语 的文学模式,而更愿意突破常规的束缚。他们经常会拿出 一篇在充分性上与原文非常相配的译文,再现原文的语篇 关系,这样做本身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原语言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翻译文学处于次要位置的话,译者则会倾 向于在一文中使用现有的目标文化模式,拿出较“不具充 分性”的翻译作品。


重构规范的两个方面:




尽管图里首先将重点放在对翻译作品的分析上,但他却强 调,这只是为了确认译者的决策过程。 他的假设是,重构在翻译某一文本时所采用的主要规范, 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1·考察文本:文本是由守规范制约的活动所生成的。它 能够显示行为的规律性。它指向译者所采用的过程,并进 而确定翻译中的规范; 2·译者、出版商、评论家以及其他翻译活动参与者所作 出的有关规范的明确声明。(图里警告说:这种明确的声 明很可能不完整,或者偏向于信息提供者在该社会文化系 统中所起的作用,故尽量避免。)

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语 判定 。只能 说 不 同 的翻译 策 略会 对 读 者产 生 不 同 的影
化 的 认 同程 度 及 源 语 文 化 在 目 的 语 文 化 系 统 中 的 位 置 等 诸 多 因 素 , 会 影 响 译 者 翻 译 策 略 的 选 择 。 文 从 多 元 系 皆 本
统理 论视 觉 , 《 楼 梦 》 两个 英译 本 为例 , 翻 译 策略 以 红 的 就


引 言
出 了 多 元 系 统 理 论 ( oyytm e r) 1 7 年 . 文 一 佐 P lsse t oy 。9 8 埃 h
哈 尔 的 《 史 诗 学 论 文 集 》 P p r Hi ol 历 ( a es s r t c e is 出 t ) c
版 .其 中 包 含 了他 在 1 7 9 O年 至 1 7 年 间 发 表 的 一 系 列 论 97
211号 旬 o&B 中 刊又教资 1
基 于 多 元 系 统 理 论 的 翻 译 策 略 研 究
以《 红楼 梦》 两个 英译 本 为例 的
郝 丽期
( 南石 油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川 成 都 西 四 I
摘 要 :翻 译 是 文 化 交 流 的 一 种 方 式 . 个 民 族 的 一
进 行 探 讨
响 , 到 不 同 的 翻 译 目的 。 文 从 佐 哈 尔 的 多 元 系 统 理 论 达 本 翻译策略 《 楼 梦 》 英 红 视 角 阐释杨 译 与霍 译 采用 不 同翻译 策 略 的原 因 。
二 、 元 系统 理论 多
关 键 词 :多 元 系统 理 论
译 本
以 色 列 学 者 埃 文 一 佐 哈 尔 早 在 2 世 纪 7 年 代 初 就 提 0 0

多元系统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

多元系统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

多元系统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摘要: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在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论”。

“多元系统”是指在某个社会中相互关联的文学、半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整个系统,它既包括“高雅的”“经典的”文学形式,也包括“通俗的”“非经典的”文学形式。

“多元系统论”尤其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阐释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研究;理论贡献;局限性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的主要来源是俄国的形式主义。

出于对印象主义和实证主义批评的不满,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并不只是文学技法的简单堆积,而是“有秩序、分层次的结构”。

文学作品或文学类型是一个结构整体;文学本身同样是“有层次组织、自我更新的整体”。

(廖七一,200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首次提出“多元系统理论”这个术语。

“多元系统”是指在某个社会中相互关联的文学、半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整个系统,它既包括“高雅的”“经典的”文学形式,也包括“通俗的”“非经典的”文学形式。

传统上的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次要系统,但埃文·佐哈尔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他阐释了翻译文学什么时候在文学系统中处于主要地位,什么时候处于次要地位。

一、多元系统论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polysystem)是指一整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网络,包括文学系统、半文学系统,及社会内的外文学系统。

该理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即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文化、语言、经济、文学、政治、意识形态等,皆为系统,而非各种独立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每个社会符号系统都不是一个单一的体系,相反是个开放的体系,由许多不同元素组成,这些不同元素组成不同的子系统,它们相互交叉,部分互相重叠,各有不同行为,却又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互相依存。

(张南峰,2004)这些系统是分等级的,有些系统处于中心位置,是“主要系统”,有些系统处于边缘位置,是“次要系统”。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实录与评论书面实录时间:2009年4月9日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主持人:李龙泉博士参加者:赵彦春教授,姜孟博士,张晶老师,重工肖娴老师及川外其他中青年教师和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本次讨论旨在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一次梳理,从而讨论其对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以及不足,给广大翻译理论爱好者提供一些思想的启迪。

本次讨论首先由宋莹对这一主题进行大致的阐述:一陈述部分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理论背景1. 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蒂尼亚诺夫(Yury Tynjanov)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来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文艺理论家的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要体现作者的气质或时代精神,而是文学手段的聚合(amalgam),运用这些文学手段或手法是为了让语言或观点显得新颖、独特和陌生。

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 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

陌生化的基本含义在于:“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的一切表现形式,都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至变形、异化”(张冰,2000:8)。

蒂尼亚诺夫被认为是第一个将文学看作系统的人。

在蒂尼亚诺夫看来,文学事实(literary fact)是一个关系实体(relational entity)。

所谓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文学时代、文学或文学本身,实际上是若干特征的聚合,这些特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与网络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

这样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系统。

但这个系统绝非静止而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文学现象必须在共时(synchronic)和历时(diachronic)的层面上进行关系研究。

某个作品、某个时期或某种文学的特征只能在这样一个关系网络中得以确定。

将共时和历时的范畴一起纳入讨论便能体现出各个特征统治(dominance)与依附(dependence)地位的不断更迭。

ItamarEven-Zohar论多元系统理论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的不充分性.doc

ItamarEven-Zohar论多元系统理论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的不充分性.doc

摘要: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面向译语系统的、功能主义的、系统的、动态的新途径,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然而,该理论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盲点。

本文从文化地位、意识形态、译者的诗学观与主体性①等角度分析其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的不充分性。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文化地位意识形态译者的诗学观与主体性不充分性On the Non-adequacy of Polysystem Theory inExplaining Literary TranslationZhang Qiyan(College of Art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China)Abstract: Polysystem Theory, an important bran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which approaches translation phenomena in a systemic, dynamic, descriptive, functional, target language-oriented way and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broadens the horiz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speeds up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non-adequacy of this theory in explaining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ultural position of a nation and/or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 in a given literary polysystem in relation to the sourc e culture, ideology, translator’s poetics and initiative.Keywords: Polysystem Theory; cultural position; ideology; translator’s poetics and initiative; non-adequacy一、引子多元系统理论是Itamar Even-Zohar于七十年代早期在研究以色列希伯来文学一种的模型时,基于俄国形式主义与捷克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是一种理论方法,用于研究中文翻译文学。

它强调翻译是一个多维度、多元素的系统,翻译过程中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

多元系统论的关键概念包括:系统、层次、相互作用和适应性。

系统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

这些要素可以是语言、文化、历史等。

层次表示翻译中的不同级别,例如,翻译可以在单词、句子和篇章等不同层次进行。

相互作用指的是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适应性是指翻译过程中的要素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和要求做出相应调整。

多元系统论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翻译文学作品中的多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者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实例,来探索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等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多元系统论在中文翻译文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翻译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并且可以提供有关如何进行优秀的翻译的指导。

此外,多元系统论的方法还可以用于比较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文学作品,从而拓展我们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多元系统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文翻译文学作品。

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多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揭示翻译作品的独特之处,并为翻译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的指导

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的指导

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的指导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普遍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翻译活动中,作为源语作者与译入语读者之间沟通媒介的译者,必须考虑到诸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因素。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下多元系统理论是怎样阐释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一、多元系统理论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由以色列当代著名文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埃文-佐哈尔(even-zohar)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

该学派主要从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研究,认为文化因素对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8年,埃文-佐哈尔出版了《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在本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

根据该理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也就是由符号主导人类交际形式,诸如文化,语言、文学,社会等,须视为系统而非又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较充分地理解和研究。

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大的“多元”系统。

要全面并充分的理解各个系统,就必须将其置于多元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中来研究。

后来佐哈尔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中。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

作为整个文化和社会系统的次系统,文学系统是各种文学子系统的集合。

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要研究翻译文学,就必须将其置于大的文学系统中来研究。

二、多元系统理论指导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作品时要考虑其文化因素。

翻译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过程涉及最少两个文化系统,即源语文化系统和译入语文化系统。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考虑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对译入语文化的作用取决于其在译入语文化中所占的地位。

从多元系统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从多元系统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缘文学翻译的研 究体现 了多元 系统论 的基本 思想, 是将多元 系统论在 实践中的拓展 性运用。
关键词 : 多元 系统论 ; 翻译 ; 儿童文 学
中图分类号 :15 1 9 -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1- 8 6 2 0 ) 8— 10— 2 10 7 3 ( 0 9 0 0 0 0
活动视为一个 开放 和动 态 的大 系统 , 翻译 置于 由语 言文 把
met1 8 ) 《 n ,9 8 , 边缘的 自由:D 文学 的边缘位置导致 的对儿 J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童文学写作 的限制》 Fedm i M rnly TeCn rn ( r o a i i : h osa t e n g at t is
J w s — He rw Chlrn’s i rtr u n h nihe - e ih be i e d Lt aue d r g te E l tn e i g
多元系统理论 ( o ss m ter) 由 以色 列特拉维 夫 p l yt ho 是 y e y
翻译学派代表 人 物伊 塔 马 ・ 文 ・ 哈 尔 (tm rE e 埃 佐 I a vn— a
谭 敏, 赵 宁
( 中国民航大学 人文学院 , 天津 3 00 ) 0 30

要: 多元 系统论是 由特拉 维夫翻译 学派的伊塔马 ・ 文 ・ 埃 佐哈 尔教授提 出的有 关翻译 的理论 体 系。在 此
理论 的指 导下, 同属该 学派的左哈 尔 ・ 沙维特教 授提 出“ 童诗 学翻译 论” 对 儿童 文学翻译 进行 研 究。这 种对边 儿 ,
将儿 童文学 、 儿童文学翻译和儿童文化作为多元系统 中处于
二 、 哈 尔 ・ 维特 与 “ 童 诗 学 翻 译 论 ” 左 沙 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实录与评论书面实录时间:2009年4月9日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主持人:李龙泉博士参加者:赵彦春教授,姜孟博士,张晶老师,重工肖娴老师及川外其他中青年教师和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本次讨论旨在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一次梳理,从而讨论其对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以及不足,给广大翻译理论爱好者提供一些思想的启迪。

本次讨论首先由宋莹对这一主题进行大致的阐述:一陈述部分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理论背景1. 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蒂尼亚诺夫(Yury Tynjanov)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来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文艺理论家的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要体现作者的气质或时代精神,而是文学手段的聚合(amalgam),运用这些文学手段或手法是为了让语言或观点显得新颖、独特和陌生。

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 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

陌生化的基本含义在于:“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的一切表现形式,都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至变形、异化”(张冰,2000:8)。

蒂尼亚诺夫被认为是第一个将文学看作系统的人。

在蒂尼亚诺夫看来,文学事实(literary fact)是一个关系实体(relational entity)。

所谓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文学时代、文学或文学本身,实际上是若干特征的聚合,这些特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与网络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

这样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系统。

但这个系统绝非静止而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文学现象必须在共时(synchronic)和历时(diachronic)的层面上进行关系研究。

某个作品、某个时期或某种文学的特征只能在这样一个关系网络中得以确定。

将共时和历时的范畴一起纳入讨论便能体现出各个特征统治(dominance)与依附(dependence)地位的不断更迭。

文学系统包括处于中心(center)位置的高雅文学和处于边缘(periphery)的更富活力的新文学。

“中心”和“边缘”是蒂尼亚诺夫提出的一对核心概念。

文学的演进在于系统的变异(the mutation of systems)。

变异在这里指的是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变化,尤其是系统中心与边缘地位的转变。

然而这个转变并非循序渐进,而是一个激烈的斗争过程。

此外,他认为,既然文学可以看作系统,那么文化的或社会的集合也可以看作系统。

各种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便构成系统的系统(a system of systems)。

2. 捷克结构主义(Czech Structuralism)此后,捷克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克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试图分析文学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提出了与文学作品其他功能共存的美学功能(aesthetic function)。

读者将自己的美学和非美学的期待附加在文学作品上,由此将文学作品与日常生活联系了起来。

因此,文学的演变不仅来自与文学内部的演进(intrinsic evolution),还来自外界的干扰(extrinsic interference)。

多元系统理论简介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隶属于动态功能主义(dynamic functionalism),强调历史连续体(historical continuum)中文化系统的复杂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与此同时,佐哈尔批评索绪尔及其学派将系统构想为一个静态(static)(共时)的关系网,使历时层面在实质上被排除到语言的领域之外。

可见,佐哈尔创造多元系统这个术语,就是要明确表达动态的、异质的系统观念,和共时主义划清界限,并对复杂多样的关系进行客观描述,然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去发现规律,对未来的文学现象进行预测。

核心内容多元系统论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分析现象间的关系。

系统中各因素与其周围因素密切联系,并且其价值也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网络中所处的位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元系统论属于功能主义的范畴。

佐哈尔对多元系统系统的定义正体现了各个因素间的这种关系定义多元系统被视为一个异质的,开放的多个系统的聚合体,其中各个系统相互作用,促使整个多元系统内部持续的动态演变过程。

即,多元系统是一个由多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分层级的(stratified)集合体,当这些因素相互发生作用时,这个集合体便随之变化和变异。

三组二元对立概念多元系统的定义中包含着三组二元对立的概念:经典化(canonized)的产品或模式(model)与非经典化(non-canonized)的产品和模式的对立。

这大体上与高级文学和低级文学之间的对立一致。

系统的中心(center)与边缘(periphery)的对立。

系统的中心或核心一般被视为重心所在或权力中心,它在体制上比边缘更加强大,更加有组织性系统的中心就是地位最高的形式库(repertoire)指支配任何特定产品的制造与处理,或者生产与消费的规则和材料的集成体。

这些规律和元素,有些自世界上最早的文学出现以来似乎一直带有普遍性,但是有许多会随着时代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文学系统(或其他符号系统)里的斗争,正是为了占据形式库的这个有地区性和时间性的部分。

但是,形式库本身没有任何机制能够决定其中的哪个部分可以得到经典化,而是取决于该集合体以外的因素。

即,任何文学形式库的地位,都取决于文学系统内存在的关系。

一级(primary)与二级(secondary)的对立。

这里一级主要指革新(innovative),二级指保守(conservative)。

模式随着时间变化在运作是会产生冲突和变化,一级与二级的对立给模式注入了动态的和历史的特质。

一级运作带来形式库的新增要素和结构重组,而二级产品则首先导致稳固状态,但最终会走向僵化和无效。

这三组二元对立的概念以及文学系统的运作观都体现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精神实质,甚至可以说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忠实翻版。

翻译文学系统多元系统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构成多元系统的处于不同层级的各个子系统一直不断地竞争系统的中心地位。

佐哈尔强调应该把翻译文学看作一个系统,将其纳入文学多元系统。

各种翻译作品或翻译形式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可能起一级或二级的作用,关键在于它们在译入语这个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

为此,佐哈尔勾勒了三种使翻译处于主要地位的历史条件:当一个多元系统尚属“幼嫩”,也就是处于正在建立中的阶段;该文学在一组相关的文学体系中处于“边缘”或“弱势”的阶段;该文学出现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的阶段。

第一种情况如以色列,第二种情况如低地国家,第三种情况如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那时现存的种种文学模式对年轻作家没有吸引力,他们就转向国外寻求(五四中国翻译)。

在这几种情况下,原来的文学不但要借助翻译文学来输入新的思想和内容,就是形式和技巧也需要翻译来提供。

因此,翻译活动会变得频繁且重要,占据了中心位置,并且扮演了创新的角色。

相反,但原来的文学系统处于强势且发展完备的时候,便无需依赖翻译来输入外来元素。

这种情形下,翻译会处于次要的地位,即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里只能形成一个边缘系统,其文学模式往往是次要的。

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它们只能认同或依附于原有文学里一些强有力的系统,结果就是进一步巩固这个系统的地位。

因此,即使原有的文学系统已经开始发展出新的规范模式,但翻译文学仍固守着原来的准则,在这种情形下,翻译文学成为保守力量的一大支柱。

多元系统论将经典化的产品与模式和更加富有流动性与多样性的边缘产品与模式系统地联系在一起,使一些在传统上被忽视的文本和形式得以再现。

翻译作为一项文化实践,和历史连续体中的其他实践产生互动作用。

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翻译的操纵性质和翻译的效果都被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因而翻译研究成为文化史研究。

(Hermans, 1999: 118)与多数传统翻译研究不同,多元系统理论的方法论不是规定性(prescriptive)的,而是以文学的系统概念为基础进行的描述性(descriptive)研究,不是给下一次翻译提供指导原则或是对现存翻译进行评判,而是将翻译文本接受为既成事实,探讨造成其特定本质的不同因素。

这种研究方法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

然而佐哈尔声称要客观地观察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以一种非精英的、不带任何价值标准的模式来摒除各种偏见的观点是不无问题的。

但正如赫曼斯指出的,观察要做到绝对客观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总是从某个文化和历史的语境或某个多元系统的位置进行观察的(Hermans 1999:36)。

另外,佐哈尔关于翻译文学的行为和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假说,脱离了整体文化多元系统这个大框架,而局限于语言和文学多元系统。

结果,其研究结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影响翻译行为的多种社会文化因素,而只做出局部的解释。

佐哈尔的一些说法也比较粗陋。

例如,“边缘”或“弱势”这些评价性的术语到底是如何界定的?这到底是政治的标准还是文学的标准?针对佐哈尔论述的不足,一些学者对系统概念进行了重要补充。

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的翻译规范和安德烈·勒弗菲尔(Andre Levefere)的改写概念,进一步推动了多元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图里与翻译规范多元系统理论家认为,译语文化系统的社会准则与文学规范决定译者的美学观点,从而影响译者在翻译中的抉择。

(Gentzler, 1993:107)因此,他们进行的研究不是为了制定规范,而是通过描写产生译作的过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译作、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从中得出控制翻译的一系列规则。

建立在多元系统理论之上的描述性研究有几种,最有影响的是图里的描述性研究。

图里试图描写并发现语言、文学等各个方面控制翻译的规则,他的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决定译作的相关因素,即制约因素的完整体系。

他要求译论必须包括文化历史事实,这些事实规则。

佐哈尔很早就提出了规范的概念,但图里认真地探究了翻译和规范的关系,并正式提出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的概念。

(Gentzler, 1993: 130)图里所说的翻译规范,并非一般有关翻译讨论中所说的忠实、通顺之类的翻译标准,而指的是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说面对的种种制约,这些制约主要来自译入语社会及文化,却直接影响译者的翻译决定。

(Toury, 1978: 83-100)图里将翻译准则分为三类: 起始规范( initial norms)、初级规范(preliminary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

这些规范用于研究译者在进行翻译所面临来自译语文化的种种制约。

初级规范是指那些决定译文选择的因素以及整个多元系统中的翻译策略;起始规范是指译者个人的倾向,是重原文本还是译文本,或者是选择居中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