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实录与评论

书面实录

时间:2009年4月9日

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

主持人:李龙泉博士

参加者:赵彦春教授,姜孟博士,张晶老师,重工肖娴老师及川外其他中青年教师和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

本次讨论旨在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一次梳理,从而讨论其对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以及不足,给广大翻译理论爱好者提供一些思想的启迪。本次讨论首先由宋莹对这一主题进行大致的阐述:

一陈述部分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理论背景

1. 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蒂尼亚诺夫(Yury Tynjanov)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来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文艺理论家的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要体现作者的气质或时代精神,而是文学手段的聚合(amalgam),运用这些文学手段或手法是为了让语言或观点显得新颖、独特和陌生。

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 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

陌生化的基本含义在于:“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的一切表现形式,都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至变形、异化”(张冰,2000:8)。

蒂尼亚诺夫被认为是第一个将文学看作系统的人。在蒂尼亚诺夫看来,文学事实(literary fact)是一个关系实体(relational entity)。所谓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文学时代、文学或文学本身,实际上是若干特征的聚合,这些特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与网络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但这个系统绝非静止而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文学现象必须在共时(synchronic)和历时(diachronic)的层面上进行关系研究。某个作品、某个时期或某种文学的特征只能在这样一个关系网络中得以确定。将共时和历时的范畴一起纳入讨论便能体现出各个特征统治(dominance)与依附(dependence)地位的不断更迭。文学系统包括处于中心(center)位置的高雅文学和处于边缘(periphery)的更富活力的新文学。“中心”和“边缘”是蒂尼亚诺夫提出的一对核心概念。

文学的演进在于系统的变异(the mutation of systems)。变异在这里指的是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变化,尤其是系统中心与边缘地位的转变。然而这个转变并非循序渐进,而是一个激烈的斗争过程。

此外,他认为,既然文学可以看作系统,那么文化的或社会的集合也可以看作系统。各种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便构成系统的系统(a system of systems)。

2. 捷克结构主义(Czech Structuralism)

此后,捷克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克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试图分析文学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提出了与文学作品其他功能共存的美学功能(aesthetic function)。读者将自己的美学和非美学的期待附加在文学作品上,由此将文学作品与日常生活联系了起来。因此,文学的演变不仅来自与文学内部的演进(intrinsic evolution),还来自外界的干扰(extrinsic interference)。

多元系统理论简介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隶属于动态功能主义(dynamic functionalism),强调历史连续体(historical continuum)中文化系统的复杂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与此同时,佐哈尔批评索绪尔及其学派将系统构想为一个静态(static)(共时)的关系网,使历时层面在实质上被排除到语言的领域之外。可见,佐哈尔创造多元系统这个术语,就是要明确表达动态的、异质的系统观念,和共时主义划清界限,并对复杂多样的关系进行客观描述,然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去发现规律,对未来的文学现象进行预测。

核心内容

多元系统论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分析现象间的关系。系统中各因素与其周围因素密切联系,并且其价值也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元系统论属于功能主义的范畴。

佐哈尔对多元系统系统的定义正体现了各个因素间的这种关系

定义

多元系统被视为一个异质的,开放的多个系统的聚合体,其中各个系统相互作用,促使整个多元系统内部持续的动态演变过程。即,多元系统是一个由

多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分层级的(stratified)集合体,当这些因素相互发生作用时,这个集合体便随之变化和变异。

三组二元对立概念

多元系统的定义中包含着三组二元对立的概念:

经典化(canonized)的产品或模式(model)与非经典化(non-canonized)的产品和模式的对立。这大体上与高级文学和低级文学之间的对立一致。

系统的中心(center)与边缘(periphery)的对立。系统的中心或核心一般被视为重心所在或权力中心,它在体制上比边缘更加强大,更加有组织性系统的中心就是地位最高的形式库(repertoire)指支配任何特定产品的制造与处理,或者生产与消费的规则和材料的集成体。

这些规律和元素,有些自世界上最早的文学出现以来似乎一直带有普遍性,但是有许多会随着时代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文学系统(或其他符号系统)里的斗争,正是为了占据形式库的这个有地区性和时间性的部分。但是,形式库本身没有任何机制能够决定其中的哪个部分可以得到经典化,而是取决于该集合体以外的因素。即,任何文学形式库的地位,都取决于文学系统内存在的关系。

一级(primary)与二级(secondary)的对立。这里一级主要指革新(innovative),二级指保守(conservative)。模式随着时间变化在运作是会产生冲突和变化,一级与二级的对立给模式注入了动态的和历史的特质。一级运作带来形式库的新增要素和结构重组,而二级产品则首先导致稳固状态,但最终会走向僵化和无效。

这三组二元对立的概念以及文学系统的运作观都体现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精神实质,甚至可以说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忠实翻版。

翻译文学系统

多元系统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构成多元系统的处于不同层级的各个子系统一直不断地竞争系统的中心地位。

佐哈尔强调应该把翻译文学看作一个系统,将其纳入文学多元系统。各种翻译作品或翻译形式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可能起一级或二级的作用,关键在于它们在译入语这个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为此,佐哈尔勾勒了三种使翻译处于主要地位的历史条件:

当一个多元系统尚属“幼嫩”,也就是处于正在建立中的阶段;

该文学在一组相关的文学体系中处于“边缘”或“弱势”的阶段;

该文学出现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