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金融学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1. 西方主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1. 1 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凯恩斯(keynes)及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对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及效果强弱问题总的观点描述如下:(1)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变量,而在长期内只影响价格。(2)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截然不同的。在经济过度繁荣情况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则十分明显;如果经济衰退属温和性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也较为明显和可靠;如果经济衰退属严重的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则极为微弱和不可靠。(3)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社会公众灵活偏好,资本的边际效率,货币的流通速度等因素有关。(4)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5)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凯恩斯学派主张“相机抉择”论,根据各个时期具体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应当采取的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2 货币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不是利率、失业率和价格,而是货币供应量。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1)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诸如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其他目标则应该由市场调节。(2)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他们将公开市场操作视为惟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反对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3)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货币数量的变动短期内影响的是资产价格、真实产出及真实收入水平,长期内影响的是绝对价格水平,名义货币收入等名义值。(4)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为重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高。
1.3 古典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在卢君生(2010)的《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对古典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是货币政策无效。因为古典经济学认为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弹性,当劳动市场偏离充分就业时,货币工资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最终使劳动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他们认为货币政策是中性的,对实体经济没有影响。
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些学者通过实证或理论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主流是一致的,都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对于宏观调控、拉动经济增长是有效的,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赵金霞、张建友(2010)在《200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中,通过对2007年至2009年我国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我国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总体上还是有效果的,只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期。
崔建军(2007)认为,1984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一直伴随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交替轮换压力,货币政策一直处于被动适应的状态,亦步亦趋。此外,他还通过分层次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的结论,尽管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刘斌(2001)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做出的结论是:货币政策冲击对实际经济变量(实际投资和实际消费)的影响是暂时性影响,在长期不会对它们产生影响。而货币政策冲击对物价、货币供应量、贷款等名义变量的影响却是永久性影响,长期将使这些名义变量达到新的水平。此外,虽然货币政策冲击在短期内对实际投资和实际消费产生影响,但作用的时间也不超过40个月(不到3 年半的时间)。
张雪兰、杨丹(2010)基于1996—2009年间我国经济金融季度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产出有显著的影响,对支持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尽管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不存在很明显的时滞问题,但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政策目标间的相关性却不是很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通畅,继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Bennett和Dixon(2001)的研究认为,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国有企业依赖银行融资使得央行颁布的货币政策更多的是通过银行贷款来实现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直接影响,因此中国的货币供给具有比西方国家更强的内生性,其对价格和产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而也不存在多大的有效性。
Peeble(1992)的观点如出一辙,他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同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存在根本的区别,Friedman的货币数量论并不适用于解释中国货币、收入与价格的关系。
但是,正如Chow(2002)认为,货币数量论能解释中国的通胀现象。中国的货币供给虽然较之西方国家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但在货币当局政策工具日益多样化和调节方式更加广泛的条件下,货币供给受实际货币政策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相对于价格和产出的变动,货币供应量具有更强的外生性,也即货币政策具有较大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有效性,但其有效性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那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的因素有哪些呢?只有通过对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的分析,我们才能找出相应的对策,使货币政策能更好的发挥有效性。通过对一些学者文献的整理,总结出以下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文也(2002)、滕永洲(2008)、张雪兰、杨丹(2010)等都提出了中央银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存在影响。文也(2002)认为,我国中央银行自主选择货币政策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政府行为。滕永洲(2008)则对政府的制约行为做了更为详实的描述,他指出,央行独立性受政府间接和直接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央行分支机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政府通过商业银行间接向央行分支机构借款,最终对总行“倒逼”导致央行过多发行基础货币,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央行透支或直接借款弥补财政赤字,而最终的结果是导致财政赤字货币化,形成通胀。
(2)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田桂贤、段慧君(2008)认为,由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之中,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一定的外部时滞问题,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进而对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的这一传导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准确来说,这主要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现实原因所造成的,并不能为央行所左右,应该属于外部因素范畴。而赵宏程(2010)则在其《货币政策有效性综述》指出,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他认为,在通货紧缩时期,信贷渠道存在着渠道收缩和阻滞的问题;在经济繁荣或者过热时期,信贷渠道又存在过度扩张,这使得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文也(2002)立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活性与通畅性,然而我国至今尚未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凯恩斯学派的传统利率传导途径不符合我国国情,货币学派的资产相对价格变动传导途径在我国缺乏金融市场支持,故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削弱作用。
(3)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
黄洁文(2009)认为,我国货币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货币市场的种种缺陷导致货币市场功能残缺,运行低速低效,缺乏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操作的平台,妨碍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此外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存在不均衡的发展造成了虚拟货币需求猛增,相应地就降低了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以及资本市场本身的非规范发展,使得大量银行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这两者都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文也,2002)。
(4)我国汇率制度以及外汇储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