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时期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时期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时期主要内容

农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时期是指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12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一)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是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前,老解放区已经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但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运动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凡已实行土地改革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

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群众……实现耕者有其田”。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除西藏外,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开始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法》第一条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土地改革采用了没收和征收两种方式,没收的对象是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征收的对象是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多余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通过土地改革,国家掌握了土地的分配权,把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绝大部分都分配给了无地和少地农民。

这时,建立起来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实质上是农民私人土地所有制。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占农村人口60%-70%的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无偿得到了4600多万公顷的土地,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2年底,河南省土地改革运动胜利完成,全省农村土地发证工作完成87%。

(二)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国家土地所有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重大成果。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矿山、大牧场、大荒地及湖沼等,归政府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在农村和城市建立了巩固的国家土地所有制。

新中国历史

新中国历史
5.什么是赎买政策?在我国为什么能 够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
6.为什么说我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7.我国社会从新民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特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1.军事上,把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2.政治上,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3.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国民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 (2)接受帝国主义的在华财产 (3)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稳定物价
2.了解建国初期党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正确政策和策略, 着重理解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 提出的战略策略方针.
3.了解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 点着重认识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 然性.
4.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 伟大意义,深刻认识党创造性地开辟了 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3、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经 验
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团结、教 育、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 取利用、限制、改造
形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 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 义国营企业。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一、国家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售办法, 基本上控制了私营企业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 掌握其生产过程和产品销路 第二、国家通过加工订货规定了产品的规格、 质量和成本标准,这就促使私营企业改善经 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降低成 本,增加生产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活跃市场, 满足人民物质生活起了一定作用。 第三、国家通过加工订货等初级形式的国家 资本主义使这些企业中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它 的生产关系,使它具有若干的社会主义因素 第四、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 的消极作用极大地受到限制,对国民经济的 积极性得到发挥。从而使初级形式的国家资 本主义推向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创造和 准备了条件。

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概括

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概括

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概括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概括。

一、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的战争,战争开始于1946年,结束于1949年。

这场战争结束了近一百年的封建帝制和近半个世纪的半殖民地状态,取得了新中国的建立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础,并且开创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二、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长达1840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落后和农民贫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和土地改革等措施。

在国内产生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经济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不仅实现了农村土改,而且进一步推行合作化。

这些措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和改善生活的机会。

四、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政治风暴。

法西斯和消极因素大量涌入,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在于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许多制度和基本方针产生了影响,标志着晚期毛泽东时代的开始。

五、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政策,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毛泽东去世后由邓小平领导实施的。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强了国家实力。

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并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具有制度和其他方面的先进性。

六、学习党的理论和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

党的几个重要发展时期

党的几个重要发展时期

(一)党的创建时期1.“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3.“三大”(1923),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意思。

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概括三篇

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概括三篇

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概括三篇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概括一篇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491956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二、社会改革全面展开三、统一财经与恢复国民经济四、独立自主外交和抗美援朝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化起步六、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19561978一、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脱离实际的大跃进三、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关系的调整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五、维护国家主权和加强军队建设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艰难发展七、结束文化大革命和在徘徊中前进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1992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与改革开放的起步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四、国防、外交的调整和一国两制的提出五、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六、在严峻考验中深化改革开放第四阶段深化改革开放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19922002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二、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和跨世纪发展战略三、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四、祖国统一事业与外交工作的新进展五、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第五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2012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发展民主政治和繁荣文化三、推动以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四、推进国家统一与建设和谐世界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第六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2019一、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全面依法治国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四、文化建设五、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六、建设美丽中国七、深化军队改革和港澳台工作新进展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九、全面从严治党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概括二篇新中国史,四史之一。

70多年的新中国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不断探索和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

中共党史新中国成立和过渡时期

中共党史新中国成立和过渡时期

第四节 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1、农业、交通、工商业的恢复。成渝铁路1952年7月1日
建成;康藏公路、青藏公路开始兴修。 2、“三反”和“五反”
三反:1951年11月中央决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 一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运动。 中共天津前任地委书记刘青山、现任书记张子善,堕落 成大贪污犯被执行枪决。
4、中国共产党自身队伍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从农村到城市、保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艰苦奋斗、不被腐蚀。
总之,新生的政权能否站得住脚,共产党能否 管好国家,在相当一部分群众中仍然是一个疑问, 要有实践来回答。国际间的朋友和敌人,也在注视
和等待这个回答。
面对困难和考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 清醒的头脑,井井有条地采取一系列措施,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卓有成效 的斗争。
承认。印度、缅甸、瑞典、瑞士等国也通过谈判,确认同国
民党政府断交而同新中国建交。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签订了《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条约》。 美国在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仍不肯放弃与中国 人们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 新中国,阻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两年中,中朝又歼敌72万人。 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此时担任“联合国”总司令的克拉克,后来在他 的回忆录中沮丧地写到: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
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 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第三节
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一、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 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占全国 人口一半多的农村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土 地改革运动)。 1950年,国家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 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 力,发展农业生产。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次重要会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次重要会议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年8月,陕北洛川)
主要内容: 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还决定在 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 敌后抗日根据地。
3.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陕北瓦窑堡)
主要内容: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中共七大(1945年4月,延安)
2.错误: 3.错误:
理由:
理由:
四、材料解析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长


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毛泽东领导工农军向井冈山 进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材料二: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 作了重要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开 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新时期。 材料三: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总结 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左”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的战略决策。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表明,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末期,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哪三大转折?
(1)主要内容: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
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 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 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材料一相比,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 命依靠的力量、革命的目标认识上有什么进步?并

新中国成立史内容

新中国成立史内容

新中国成立史内容新中国成立史,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以下是主要的成立过程和事件: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在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但中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政权。

2.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次文化思潮和社会运动。

该运动主张西化、民主、科学,呼吁革命思想和民主精神。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为中国共产党的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

3. 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北洋政府是1912年成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中央政权。

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国共两党开始了一系列的合作。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国共两党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4.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中国的一次反帝爱国运动,以反对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为主要目标。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和民主化的风起,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5. 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合作推翻北洋政府,统一中国的一次战争。

1926年至1928年,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共合作军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发动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

6.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共两党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实现合作。

然而,不久之后,国共两党关系紧张,最终演变成著名的分裂事件。

7. 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中央政府开始全面镇压反革命势力,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推进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事件和过程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史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拓展深化:如何看待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 (1)主观原因:①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认识不足。②党的 领导人急于求成,不按客观规律办事。③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 众路线, 违背民主和法制的原则。④把阶级斗争的作用夸大,甚至提 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必然导致实践上的错误。 (2)客观原因: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 对 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在理论和思想上 还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 孤立、封锁和包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恶化,国际环境的恶化等 影响到国内经济建设, 出现“左”的错误。 (3)经验教训:①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②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 规律, 不能急于求成, 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④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五、文化教育的得与失
1.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杂交水稻;人 工结晶牛胰岛素; 2.“双百”方针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学、艺术、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 3.教育事业的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 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 兼备的建设 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 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 1976)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思考:概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民主政治的发 展?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史主要内容笔记

新中国史主要内容笔记

新中国史主要内容笔记
摘要:
一、新中国史的概述
二、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
1.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党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3.不断探索和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正文:
新中国史是一部描绘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 年成立以来的历史,它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不断探索和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随后,我国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是新中国史的重要内容。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步实现。

总之,新中国史是一部充满奋斗、探索与成就的历史,它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努力拼搏的过程。

《新中国史教案》

《新中国史教案》

《新中国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任主席,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2.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扫盲运动,基础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5. 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国际组织,中外关系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 教学难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中国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中国在外交关系方面的具体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中国的成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3. 讨论:分组讨论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

4. 案例分析:分析新中国在外交关系方面的具体案例。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中国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完成中的表现。

2. 课堂测试:进行一次书面测试,测试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新中国史相关教材或教材章节。

2. 辅助资料:新中国史相关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修改完整)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修改完整)

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1951年)
背景:A 国民党留下了大量特务 B 朝鲜战争爆发后 进行疯狂的反革命活动 C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过程:1950年10月开始,历时一年
镇反是一场伟大的斗争,这件事做好了,政权才能巩固。 镇反包括:(一)社会上的反革命;(二)隐藏在军政系统旧人员和 新知识分子中的反革命;(三)隐藏在党内的反革命。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中国现代史 (1949---)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年—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
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
1957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8年----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新 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19281931年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废除封建土地制度阶级矛盾为主翻身农民热烈参加红军支援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1945年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民族矛盾为主提高了农民生产抗日的积极性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949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耕者有其田阶级矛盾为主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提供保证新中国建立初期1950年1953年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废除封建土地制度阶级矛盾为主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1951年背景
2、新中国的成立过程: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 推翻了三座大山。 国内 意义 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 主义的力量。 国际 意义
3、新中国成立 的历史意义: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过程: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 全体会议(1949、9 北平)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 体会议(1949.10.1下午2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1、巨大成就 第一、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第二、成功地进行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改组 第三、人民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和提高 第四、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 2、成功经验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方针,彻底完成民主革 命,是恢复经济的保证。





六、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 (二)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会议分析了造成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 (2)会议分析了工作中发生错误的原因 (3)会议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教训 (4)会议动员全党切实地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2、七千人大会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第一阶段,1961年制定各种工作条例草案,以调整国民经济 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第二阶段:1962年,主要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1.镇反方针 (1)必须坚持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的方针 (2)必须坚持采取专门机关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针 (3运动后期党中央强调镇反工作要采取谨慎收缩的方针



2.镇反政策必须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即 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 (四)其他的民主改革 1.国营工矿交通企业的民主改革 2.革除封建婚姻制度 3.取缔旧社会遗留的买谣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 博等各种丑恶现象




第三阶段:1963——1965年,对国民经济继续进行调整, 主要是调整工业内部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以促进工业生产 的进一步恢复和发展 七、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一)中国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二)中美关系 (三)中苏关系 八、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一)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第一、积极方面: 第二、消极方面: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概况 第一阶段,1963、5杭州会议至1964、5中央工作会议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49-2000年
四个时期
•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 •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年)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徘徊前进两年(1976-1978年) •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今)
• • • • • • • • • •
内容、特点、完成情况及原因
• 3.三大改造的完成
过程、历史意义、存在问题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54年 一届人大 内容 原则 性质 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 一、阶段划分 • 1.1956—1957年---探索开始
(1956-1966年)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祝同学们在2007年
• 学业顺治 • 生活康熙 • 人品雍正 • 事业乾隆 • 万事嘉庆 • 前途道光 • 财富咸丰 • 全班同治
• 这是疯狂的十年 混乱的十年 • 这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十年 让人不 堪回首的十年 • 这是左倾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十 年
• 这是一段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 记的历史
• 三、探索中的失误
• 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 • (政治)
•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 • 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建设) • 原因、后果、认识、纠正
关于“大跃进”运动的起因
• “大跃进”运动的起因是复杂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 • 国际因素。学者普遍认为:一方面,在当时东西方冷战的背 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有一种紧迫感,中国的经济建设就不能按部 就班以一般的速度前进,就必须有一个打破常规的经济建设的 “大跃进”。另一方面,中苏两党关系的非正常发展,又刺激了 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超英赶美”的“大跃进”也隐含着“超苏” 的动机。 • 主观因素。有学者认为:第一,长期落后挨打的历史与遭受 包围封锁的现实,使党的领导人急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第二,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 展的促进作用。第三,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套用了 革命战争年代的成功经验。 • 体制因素。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的政治政策,也使中国 的政治、经济制度出现许多弊端,有学者指出,权力过分集中, 领导体制缺乏必要的可靠的监督机制。当时这种政治体制的弊端, 导致党内民主作风遭到破坏和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的形成。也有 学者从社会心理、领导人的复杂个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之, “大跃进”的发动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

新中国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新中国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新中国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这一天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中国人民结束了漫长的辗转和磨难,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为了实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了长达数十年的艰苦斗争,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全国胜利。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攻占了全中国大陆,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由此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国家独立、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

二、新中国的初期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急需开展各项建设来发展国家经济和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建设活动。

首先是进行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重要革命。

在土地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无代价的土地分配”和“减租减息”,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

接着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重要任务,其目的是要实现国家工业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善国家生产关系,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化。

最后是进行经济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国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和建设。

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快了国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使国家社会主义有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发展方向,成为了中国国家建设的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进行经济建设,一个是进行政治建设。

在经济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国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积极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并促进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政治改革,改善了国家政治环境,促进国家政治的健康发展。

新中国史主要内容

新中国史主要内容

新中国史主要内容新中国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新中国历史,不仅涵盖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一、建立新中国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建国时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延续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端。

建国后,新政权快速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针对土地问题进行了政策上的大力度调整,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改革,从宏观上保证了人民的福利。

同时,国家对经济的掌控也不断加强,以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一定的基础。

在外交方面,中国不仅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的建交,也不断地探索新的外交战略和思路,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国际关系新篇章。

二、社会主义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自觉地跟党中央步调一致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锐意开展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教育改革,把农业集体化、城市改造和工业化建设以人为本、富民强国的思想引导群众,积极推进城市化、科技化、文明化、法制化的建设,推进全民的节约环保行动,也促进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震撼人心的事件,它既有深刻的历史影响,也是中共指导思想和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文化大革命运动根据毛泽东的具体要求,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整风运动。

并进行了一些重大掌握政治高度和阶级斗争方面的科学和学术研究,充分锤炼了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

四、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议会,决定对外开放四项政策,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经济技术革新和制度重建,也涉足了社会、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大革命。

其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拆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中国在短短的30年里,开创了新的历史,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三总复习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三总复习

D.1978
1956 1982
中国在五十年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八 十年代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一切成就都应 归功于这两座里程碑。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建国和巩固政权(1949-1952) (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1956) 1. 经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2. 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经济基础: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单一公有制经济(三改造) ★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农业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基础(一五计划) ★阶级结构:四大阶级成分→社会主义劳动者(三改造) ★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
间的矛盾。 ★宪法保障:《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建国和巩固政权(1949-1952) (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1956) 1. 经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2. 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3. 外交: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2. 大跃进(1958)
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
“以钢为纲” 大炼钢铁
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 万吨到1200万吨
农业总产值增长35%
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 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 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 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
钢产量8000万吨
农“业以总粮产为值纲五”年:增人长有2多.7 倍大以胆上,地有多大产。
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向殖民主义斗争以 取得独立,而是要同像美国那样的帝国主义国家联 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菲律宾代表罗慕洛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 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 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
——《徐铸成回忆录》 1998年版第204页
如何看待毛泽东在49年以后的地位?
延伸阅读:奥威尔《1984》、《动物庄 园》;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阿夫托尔汉诺夫《苏共野史》(原书名 《党治制的由来》;哈耶克《通往奴役 之路》。
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经济学意义上 的,……社会主义还面临管理问题、民主问题。” 他还说道:“如果社会主义者仍将革命与社会变 迁之间的关系简单化,那么,社会主义革命将最 终导致一种‘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并由那些狡诈 的善弄权术的领袖们主导下的专政……,因此, 社会革命将无法带来社会结构的真正改变。它是 社会主义者的胜利,而非社会主义的胜利,这种 胜利的果实从社会主义者取得胜利的那一刻起便 开始凋零。 ——罗伯特· 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 —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天津人民出 版社2003年版第6页
二、新中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 民族政策 不稳定性 一党之下的民主
《新民主主义论》1940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1.内容
2.特性
三、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1.形势
1)国际形势:严峻
2)国内形势:复杂
2.中共建国初期的任务
A.军事 B.政治 C.经济 D.中共自身
第一章 凯歌行进的时期 ——建国头七年(1949~1956)
第一讲 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巩固
本讲学习要点: 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新中国的性质, 了解建国初期中共所采取的军事、政治、 文化等措施; 2.掌握建国初期的任务,中共采取的经济、 外交措施。
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 和国正式成立,并大声高呼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全场一片欢腾,余亦感极泪下。

八年级下册历史主要内容

八年级下册历史主要内容

八年级下册历史主要内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 新中国的成立。

-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重大,它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 西藏和平解放。

-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在于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 土地改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 1957年)-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目的是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 三大改造(1953 - 1956年)- 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采取赎买政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 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重点梳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重点梳理

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

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关系的正式破裂和世界“冷战”局面的正式形成。

新中国的经济五种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共同纲领的内容: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以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1951年5月23日,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把“一边倒”的方针正式公诸于世。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土地改革(1950年冬到1953年春)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改的历史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抗美援朝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援。

1951年11月20日,毛泽东在批转这个报告时候,首次提出“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总方针。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第一次批判运动。

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7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下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0月,又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时期是指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12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一)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
农民土地所有制是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前,老解放区已经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但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运动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凡已实行土地改革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

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群众……实现耕者有其田”。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除西藏外,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开始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法》第一条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土地改革采用了没收和征收两种方式,没收的对象是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征收的对象是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多余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通过土地改革,国家掌握了土地的分配权,把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绝大部分都分配给了无地和少地农民。

这时,建立起来的农民土地所有
制,实质上是农民私人土地所有制。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占农村人口60%-70%的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无偿得到了4600多万公顷的土地,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2年底,河南省土地改革运动胜利完成,全省农村土地发证工作完成87%。

(二)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建立
国家土地所有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重大成果。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矿山、大牧场、大荒地及湖沼等,归政府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在农村和城市建立了巩固的国家土地所有制。

1950年1月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分配土地时,县以上人民政府得根据当地土地情况,酌量划出一部分土地收归国有,作为一县或数县范围内的农事试验场或国营示范农场之用”;“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荒地、大荒山、大盐田和矿山及湖、沼、河、港等,归国家所有”;“沙田、湖田之属地主所有或为公共团体所有者,均收归国家所有”;“使用机器耕种或有其他进步设备的农田、苗圃、农事试验场及有技术性的大竹园、大果园、大茶山、大桐山、大桑田、大牧场等,由原经营者继续经营,不得分散。

但土地所有权原属地主者,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得收归国有”。

在城市及其郊区的土地改革,国家实行了特别规定,依照《共同纲领》(1949)、《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
家与反革命犯罪财产的指示》等政策法令,采取接管和没收的方式,建立了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城市土地国有制成为当时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基础。

1950年1月颁布的《政务院关于处理老解放区市郊农业土地问题的指示》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征收旧式富农出租的土地,为了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之需要,一律归国家所有,由市人民政府管理,并分配给无地和少地农民使用。

” 1950年11月,政务院第五十八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规定:“城市郊区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农业土地,一律归国家所有,由市人民政府管理,连同国家在郊区所有的其他可分的农业土地……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使用。


(三)城市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新中国成立前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私营房地产主采取了保护政策,因此,我国的城市土地改革并不是全部实行了国有化,而是针对不同性质的所有权形式,逐步实现城市土地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在法律上保留了城市部分土地的私人所有权。

1949年4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和同年5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信箱《关于城市房产、房租的性质和政策》均指出:城市的土地房屋不能和农村的土地问题一样处理。

城市的私人房主对房屋的占有一般地不是封建性质的,而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房屋所有权应当和官僚资本以外的私人所有权一样受到保护,到社会主义改造活动结束时,绝
大部分城市土地转为国有,仅存的私有土地是作为个人生活资料的私有住房宅基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这种以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城市部分土地私有制并存的土地所有制结构,为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所确认。

《宪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1954年《宪法》对各种所有制的建立、基本政策和发展方向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方向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决定了这种结构中诸种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具有平衡发展的地位。

农民土地所有制建立的是以小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小农经济,由于自然灾害和市场作用,小农经济存在着导致农村两极分化的可能,是土地所有权重新集中到新生富农手中,刚刚获得土地的农民存在再次失去土地的危险;同时,小农经济也不可能解决农业现代化合工业化之间的矛盾。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中国建设既定的政治蓝图,城市土地私有制随着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急剧发展在我国土地制度结构中消灭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