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200303.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A04.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Hydrogeology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06.课程性质:必修07.课程学时:48学时,其中包含实验8学时08.课程学分:309.授课对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开课学期:4学期(春季)10.选用教材:张人权主编:《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2011年,第六版.主要参考书:[1]薛禹群主编:《地下水动力学》,地质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2]沈照理等编著:《水文地质学》,科学出版社,1985年[3]R.H.布朗等编,赵耿忠、叶寿征等译:《地下水研究》,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年[4]任天培主编:《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6年[5]霍崇仁等编:《水文地质学》,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6]朱学愚、钱孝星编著:《地下水资源评价》,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7]R.A.费里泽著,吴静芳译:《地下水》,地质出版社,1987年[8]石振华,李传尧主编:《城市地下水工程与管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9]王大纯,张人权等主编:《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5年,第五版.大纲执笔人:11.课程中文简介: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课程主要讲授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地下水动态与均衡、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基本特征等,为本专业的其它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12.课程英文简介:Foundation of Hydrogeology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in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Hydrology and Wal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The course inl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in hydrogeology, the physical mechanics of groundwater flow, the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 and processes, groundwater regime and balance, and groundwater types. The knowledge herein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learning the hydrogeology.13.京程装承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本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的功能,水文循环及其影响因素,岩石的空隙类型及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及水化学分析表示方法,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的基本特征等基础理论和方法。

河海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系

河海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系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General Hydrogeology二、课程编号:0403010三、学分学时:2.5学分/40学时四、使用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General Hydrogeology张人权等,《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地质出版社,2011年自编,General Hydrogeology, (第二版),河海大学,2011年五、课程属性:专业主干课必修六、教学对象: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七、开课单位: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八、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与矿物学、第四纪地质及地貌学等。

九、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释常见的一些水文地质现象,初步学会由一般到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方法,从而为学好后续的水文地质学相关课程及就业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十、课程要求:本课程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教学。

本课程要求课前必须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和参考文献,课内主动参与讨论,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第一章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2学时)⏹知识要点:水文循环&地质循环,以及影响水循环的相关水文、气象要素。

⏹重点难点:水文循环&地质循环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与讨论方式;(2)对一组水文、气象要素资料进行整理,加以图示,并进行基本统计分析,以加深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理解。

第二章岩土中的空隙和水(6学时)⏹知识要点:岩土中(1)空隙的存在形式;(2)水分的存在形式;(3)水-理性质。

⏹重点难点:反映岩土水-理性质的相关参数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与讨论方式;(2)对于岩土中毛细水的上升现象以及重力疏干的滞后现象,采用实验方法加以演示,以加深理解。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4学时)⏹知识要点:含水层的划分、含水系统以及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水。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编号:0114021B3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基础/必修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一、课程目标与定位《地质学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知识平台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是研究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也是知识面较宽、工程性、综合性较强的自然科学。

《地质学基础》所包含的知识、理论既是土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是为后续的专业模块课学习和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安全为目的,围绕地质条件和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

二、课程从属项目关系本课程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专业必修技术基础课程,侧重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

涉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有关内容,这些内容对该门课程起到了完善和补充的作用。

与本课程联系较为密切的是《测量学》、《力学》、《工程岩土学》、《土质土力学》。

先修课程:大学基础理论课程后续课程:《工程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地下工程检测技术》、《隧道工程》。

三、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基础安全为目的,围绕土木工程项目的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地质时代概念的建立和地质作用过程的感性认识,并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以及地质理论知识在岩土与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为专业课学习和将来实际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一孔隙与水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加深理解松散岩石的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概念。

2.熟练掌握实验室测定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方法。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熟悉给水度仪并对仪器进行标定。

2.测定三种松散岩石试样的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实验二达西渗流实验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通过稳定流条件下的渗流实验,进一步理解渗流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2.加深理解渗流速度、水力梯度、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熟悉实验室测定渗透系数的方法。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了解达西实验装置。

2.根据达西公式: Q = KωΔH/ L = K Iω,测定不同试样的渗透系数K 。

式中:Q——渗透流量;ω——过水断面面积;ΔH ——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差;L ——渗透途径; I ——水力梯度。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指导书讲义》实验三潜水模拟演示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熟悉与潜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潜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感性认识。

2.加深对流网概念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观察地表径流。

2.确定潜水面形状。

3.分析地下水分水岭的移动。

4.演示不同条件下的潜水流网。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实验四承压水模拟演示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熟悉与承压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承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的感性认识。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004-5 学时:50 学分:2.5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阐述地下水形成、赋存和运动的一般规律,目的是建立起水文地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内容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

通过《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运动机制与规律,地下水物理化学成分的基础理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以及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等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分析与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基本内容1. 序言:了解课程研究内容和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掌握地下水功能。

2. 自然界的水循环:了解地球上的水与量的分布,简介我国的水循环状况与水量分布特征;掌握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概念。

3. 岩石中的空隙:掌握岩土中空隙的三种类型孔隙、裂隙和溶穴;重点掌握孔隙的大小、多少(空隙率)的表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不同空隙的特征与他们之间的差异。

4. 空隙中的水与水理性质:掌握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了解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的特点;重点掌握岩土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的概念和他们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了解容水度、含水量、透水性的概念。

5. 地下水的赋存与分类:掌握包气带与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定义,地下含水系统的概念;了解地下水划分依据与划分类型;掌握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的概念、划分与表示方法,以及其相互转化条件。

6. 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重点掌握达西定律及其表示方法,并理解渗透流速、过水断面、水力梯度、渗透系数的概念和物理含义;掌握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定性流网的绘制方法,学习流网在水文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

附件2
2012年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本科)
推荐单位长安大学
课程学校长安大学
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水利工程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课程负责人马致远
填报日期2012.11.05
陕西省教育厅制二○一二年九月
填写要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
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
报内容填写。

四、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
签字。

五、“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
建设学校盖章。

1.课程负责人情况
2.课程团队
3.课程建设
4.课程内容
8.承诺与责任
9.学校推荐意见
—21 —。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

⑦测压水位线(面):测压水位的连线(面)—此线是 虚拟的;
⑧ 补给区;⑨ 承压区;⑩ 排泄区
⑾ 自溢区—测压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的交点连接区
Company Logo
基岩自流盆地中的承压水
①承压含水层 ②隔水顶板 ③隔水底板 ④承压含水层
厚度(M) ⑤承压高度(H) ⑥测压水位线
地下水含水系统:
❖ 是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 的含水岩系
❖ 含水系统:包含多个含水层和弱透水层,或局部隔水层 ❖ 含水系统:可以进行子系统划分 含水系统的划分
❖ 含水系统的定义是从大的空间尺度研究含水层、隔水层 、 与弱透水层的组合关系,是从地质成因角度对岩层 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划分的分析方法(或给出的概念)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2.2 岩土中的水
(1) 强结合水的特点 密度大于1,平均2g/cm3左右; 不受重力影响; 不能流动。只有在温度105~110℃时才以气态的形 式脱离颗粒表面而移动; 溶解盐类能力弱; -80 ℃时仍不结冰;
有较大的粘滞性、弹性和抗剪强度; 不能传递静水压力; 无导电性。
(2)弱结合水的特点 密度大于1,为1.3~1.774g/cm3; 不受重力影响; 可以从簿膜厚的颗粒向簿膜小的颗粒方向移动,但 速度十分缓慢; 溶解盐类能力较弱 冰点为-15℃ 有一定的粘滞性和抗剪强度 在一定条件下(饱水带)可传递静水压力 弱结合水的外层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3.2 含水层 隔水层 弱透水层
一、基本概念
饱水岩层中,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而进行的划分:
❖ 含水层(Aquifer):
是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各类砂土,砂岩等
❖ 隔水层(Aquifuge):
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土(致密)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地质学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包括地球的特征、矿物与岩石、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地壳演化史、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作用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典型案例的介绍,学生掌握元素、矿物、岩石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够具备理解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变动的类型、地壳构造与演化的理论与过程及其相互联系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并为后续课程和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室内实验、实习,学生具有进行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相应的地质考察方法,具有肉眼识别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认识典型的构造变动等地质现象的认知能力。

4.通过野外实习,学生具有运用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和研究方法的能力,能够分析地质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具有绘制简单的地质地貌图的能力,能够正确判读简单的地质地貌图件。

学生具有认识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的机制和过程的能力。

通过调查,获得第一手基础资料和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理解构造运动的特征、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提供乡土调查能力基础。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91011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建议教材[1]宋春青,邱维理,张振青等.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主要参考书[1]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潘凤英.普通地质学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2]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合编.地质学基础.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吴正.地质学基础导论.广州: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3]成都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编.岩石学简明教程. 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年.。

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和地位《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与地下水有关专业的选修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与地质基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它既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阐述其本身的理论,又为后继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岩土工程勘察》、《专门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地质学》等专业课的教学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对水文地质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 重点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掌握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学会运用水文地质学原理,科学分析和解决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思维方法。

★ 掌握简单的水文地质专业作业方法。

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及各类地下水的特征为中心进行选材,并注意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配合与衔接。

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一至九章阐述地下水形成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

十至十二章进一步阐述各类地下水的埋藏、分布、交替循环等特征,是前一部分理论的应用和深化。

十三、十四章介绍地下水的资源特征及其供水意义,并介绍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环境问题。

十五章介绍地下水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课程总学时为72,其中讲授50学时,课程实习12学时,综合课程设计(实习)10学时。

在大纲基本内容和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部分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可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具体条件以及专业所需,适当灵活掌握。

学时分配见下表。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三、选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1.课程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地质出版社 1995年6月2.主要参考书《水文地质学》李正根等编著《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王家鼎惠泱河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水文地质学概论》区永和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水文地质学》,于开宁等,石家庄经济学院,1998.四、课程内容体系绪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绪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了解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和地位《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与地下水有关专业的选修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与地质基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它既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阐述其本身的理论,又为后继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岩土工程勘察》、《专门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地质学》等专业课的教学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对水文地质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 重点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掌握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学会运用水文地质学原理,科学分析和解决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思维方法。

★ 掌握简单的水文地质专业作业方法。

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及各类地下水的特征为中心进行选材,并注意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配合与衔接。

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一至九章阐述地下水形成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

十至十二章进一步阐述各类地下水的埋藏、分布、交替循环等特征,是前一部分理论的应用和深化。

十三、十四章介绍地下水的资源特征及其供水意义,并介绍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环境问题。

十五章介绍地下水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课程总学时为72,其中讲授50学时,课程实习12学时,综合课程设计(实习)10学时。

在大纲基本内容和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部分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可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具体条件以及专业所需,适当灵活掌握。

学时分配见下表。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三、选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1.课程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地质出版社 1995年6月2.主要参考书《水文地质学》李正根等编著《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王家鼎惠泱河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水文地质学概论》区永和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水文地质学》,于开宁等,石家庄经济学院,1998.四、课程内容体系绪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绪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了解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地下水的主要作用(功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1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2 地下水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3 水文地质学发展概况重点和难点地下水和水文地质学的定义;地下水的主要作用。

第一章地球上水及其循环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和分布;掌握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理解自然界水的统一性以及气象、水文、地质、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并深刻理解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地下水的含意。

教学内容§1 地球上的水§2 自然界的水循环§3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4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重点和难点自然界的水循环(地质循环、水文循环、大循环、小循环)的概念;影响自然界水循环的气象、水文要素。

教学提示从自然界水的分布及其统一性来认识地下水,重点阐明地球水分的转化是通过循环而实现的道理;蒸发、降水和径流是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岩石空隙(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并掌握相应空隙度的求法;了解岩石中水的各种存在形式;牢固掌握与水分的储容及运移有关的岩石的性质(岩石的水文地质性质)及其相应的定量表达式。

深刻理解由抽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所导致的松散岩石的固结压密现象,使岩石的孔隙度、给水度、渗透系数等参数减小的作用机理—有效应力原理。

教学内容§1 岩石中的空隙§2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3 岩石的水理性质§4 有效应力原理与松散岩土压密重点和难点岩石的空隙性;有效应力原理。

教学提示本章应着重阐明岩石的空隙性与水的储容和运移之间的辨证关系,为含水层和隔水层概念的理解打下基础;结合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松散土层固结压密现象阐明有效应力原理(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为以后学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变形问题准备理论基础。

授课时应配合实验及各种直观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地下水在地质剖面中的分布;掌握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相对性);深刻理解地下水赋存特征对水量、水质时空分布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明确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划分的包气带水(包括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和按含水介质类型划分的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的概念及其一般特点。

教学内容§1 包气带与饱水带§2 含水层、隔水层、弱透水层§3 地下水分类§4 潜水§5 承压水§6 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7 上层滞水重点和难点含水层;隔水层;弱透水层;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难点是含水层与隔水层的相对性;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

教学提示本章在深刻理解岩石空隙性与水的储存、运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应着重阐明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概念及二者的相对性,并指出弱透水层或半含水层的给水意义。

可通过课程作业,使学生学会等水位线图的做图方法及其所揭示的水文地质信息,以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地下水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处在经常不断的运动之中的思想。

地下水在运动中要与其赋存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作用,在改造环境的同时,本身也被环境改造,使得其水质、水量及其运动状态发生相应的变化。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地下水运动特点及水力学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达西定律,学会运用达西定律和流网图来解释一些水文地质现象,分析和解决相关的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地下水天然流量计算与简单的井流计算)。

教学内容§1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2 流网§3 饱水粘性土中水的运动定律重点和难点达西定律及其应用条件;流网图的做法及其反映的水文地质信息。

难点是达西定律的表达式中各项因子尤其渗透系数的物理意义;流网图中各种边界条件的处理。

教学提示着重讲清达西渗流定律。

在讲清地下水运动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达西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中各项因子的物理意义,并明确达西定律的适用条件,强调达西定律理论的经典性和应用范围的广泛性。

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达西定律。

实践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地下水的运动都符合达西线性定律。

达西式不仅是水文地质计算的基础,也是定性分析各种水文地质过程的重要依据。

流网是地下水动力场、化学场、温度场分析的有力工具,应重点讲授。

可以稳定流场为例,用迹线代替流线讲述,学生易于理解。

教会学生绘制流网图。

并引导学生从流网中提取水文地质信息。

通过课堂或课下作业,使学生掌握运用达西定律和流网分析的方法,解释和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基本思路。

可用达西定律应用举例的方式,教授学生求算地下水天然流量和简单的井流计算内容。

关于饱水粘土中水的运动规律,其内容和学时均可灵活安排。

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毛细现象的实质和相关概念;理解毛细水上升的机理和毛细水上升高度测量原理。

掌握均质土包气带水分的分布、运动规律。

教学内容§1 毛细现象的实质§2 毛细负压§3 毛细上升高度与悬挂毛细水§4 包气带水水分分布及运动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包气带水的分布及运动规律。

难点是毛细负压,弯液面上的受力分析,由拉普拉斯方程表达的完液面的表面压强。

教学提示从水—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及其所产生的表面压强入手,展开对具体问题的阐述。

本章内容和学时可根据专业要求增减。

第六章?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界没有化学纯的水,地下水是一种复杂的溶液,它是水与环境(自然地理、地质背景)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为地下水赋存并运动在介质环境当中,二者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结果它们的性状都将被改造,使地下水获得了环境的物质,环境中则留下了水活动的痕迹,因而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特点深刻地反映着环境的特征,环境状态也显示着地下水活动的信息。

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地下水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的概念和机理;了解地下水的基本成因类型;学会水质分析资料的整理及其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1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2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3 地下水温度§4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5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6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资料整理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7大作用)的概念和作用机理。

教学提示应强调地下水是一种复杂的水溶液。

地下水作为一种天然的溶剂,在不断的运动中改造着环境,同时本身也被环境所改造,其水质、水量随时空变化而演变,始终维持着水—岩—盐之间的动态平衡。

所以,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不能孤立的、静止的从化学纯的角度去研究,必须地下水与环境的长期作用及人类活动干扰的角度,去揭示地下水化学成分演变的内在原因和规律。

另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与化学元素在水中的迁移,都是在不断运动中进行的,所以必须与地下水运动的研究密切结合。

可利用课堂或课下作业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实际水样化学分析成果资料的整理和成因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清晰的建立起运动的地下水与环境介质相互作用相互改造,使水量、水质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有规律的重新分布的思想。

牢固掌握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的概念并深刻理解其基本内涵。

了解影响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的主要因素与机理。

深刻理解含水层或含水系统通过补给从外界获得水量、盐量和能量,通过径流将水分和盐分由补给区输送到排泄区而后向外界排出的过程。

弄清随着水分的交换、运移过程,必然伴随着盐分的交换和运移,从而控制着地下水水质和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地下水的补给§2 地下水的排泄§3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概念、过程和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