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学二年级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小学作业设计案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小学作业设计案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目录一、长度单位概念介绍 (2)1.1 单位的概念 (2)1.2 长度单位的分类 (3)二、常用的长度单位 (4)三、长度单位的换算 (5)3.1 米与分米的换算 (6)3.2 米与厘米的换算 (7)3.3 米与毫米的换算 (8)3.4 分米与厘米的换算 (9)3.5 分米与毫米的换算 (9)3.6 厘米与毫米的换算 (10)四、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 (11)4.1 课堂练习 (12)4.2 小组合作探究 (13)4.3 实际生活应用 (14)五、作业设计建议 (16)5.1 基础性作业 (17)5.2 提高性作业 (17)5.3 创新性作业 (19)六、总结与反思 (19)6.1 本单元知识点总结 (20)6.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分析 (21)6.3 对未来教学的建议 (23)一、长度单位概念介绍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是数学学习中基础且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个单元,学生们将首次接触并学习到关于长度单位的基础知识。
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长度单位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是用来衡量物体长短或距离的一种标准量化工具,就像我们用来数数的数字一样,长度单位帮助我们比较和测量物体的尺寸和距离。
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会遇到需要使用长度单位的情况,比如测量家具的尺寸、计算步行的距离等。
在二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并接触到一些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毫米(mm)、厘米(cm)、米(m),以及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1 单位的概念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我们将会学习到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单位。
单位是用来衡量和比较物体大小或数量的基准,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
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我们会接触到一些基本的单位,如厘米(cm)和米(m)。
这些单位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例如铅笔的长度、书本的宽度等。
通过使用这些基本单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比较周围世界的物体尺寸。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用厘米【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例2例3。
【学习目标】1.通过举例子、量一量等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通过直观的学具操作,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习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昨天晚上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板书:长度)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长度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如果让你测量一个物体有多长,你准备怎样量?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发明尺子,那时候他们怎样测量长度呢?那时候他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古埃及人最常使用的长度单位“腕尺”,就是法老王的手肘到中指间的距离。
埃及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就是用法老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测量的,塔高280腕尺。
中国也有用身体测量的例子,例如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我们叫做一拃。
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几拃长?(学生测量)(二)认识厘米1.尺子上的1厘米。
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刻度线、数字、厘米)这些线叫做刻度线,他们有长有短,长线依次对应数字,数字是几,我们就叫做刻度几。
请同学们找找,除了刻度“0”到“1”是一厘米,在尺子上还有哪儿些是1厘米?谁能总结一下,在尺子上哪里是1厘米?(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生活中的1厘米量一量你身边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测量,汇报)3.认识几厘米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3厘米又有多长呢?(刻度0~3)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同桌之间交流)(三)用厘米量同学们会在尺子上找几厘米了,那你会不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呢?请你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小纸条,量一量纸条的长度。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1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1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一棵树高3(米)跳绳长2(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课桌图片。
)师: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量出这张课桌的长,你会怎么做?预设1:用书量。
预设2:用手比。
……二、探究新知1.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物体长度吗?(学生各抒己见,课件演示。
)用庹测量石头的长度;用拃测量布的长度;用脚测量竹竿的长度。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和我分别用拃测量一张课桌的长。
预设:师生量出来的数据不一样。
师:同样的课桌,学生量着是5拃,老师量着是3拃,为什么量得结果不一样呢?预设:老师和学生一拃的长度不同。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呢?(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
)师: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预设1:尺子上有数字,还有一根根线。
师:这些线叫作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个比较长的刻度线,长线对着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作刻度几。
预设2:这把尺子上还有“厘米”两个字。
师:有些尺子上写的是“cm”,意思是一样的,“厘米”可以用“cm”表示。
“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集体备课 整体设计
一、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能进行量化比较。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由此产生了长度单位。长度单位的建构,人类经过了曲折的探索过程,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呈现出用庹(tuo)量巨石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和用脚长量竹竿长度的情境,让学生知道庹、拃、脚长等也曾经是长度单位”。再让学生尝试用拃测量课桌的长度,并交流测量结果。由于人的手有大小之分,即使都用拃作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不同的人量得的结果也会不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初步体会测量的基本思想。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学业要求:
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米、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估测一些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能借助工具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量感。
学生通过对直尺的查看,能知道1厘米的长度,但离开直尺,在生活中估算时,往往与实际长度相差较大。这就需要用多种方法加强学生对厘米的认知。
突破建议:
(1)直接用手在直尺上比划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大约是1厘米。
(2)给学生提供利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机会。如测量铅笔、橡皮等常见物体的长度。
(3)教师拿一粉笔盒,学生猜测高大约几厘米,然后再量一量,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或教师说一长度,如:6厘米,让学生先用手比画,然后放在尺上验证。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米》教学设计
生:我觉得很难,我可以找同学帮忙吗?
师:你的主意不错,遇到困难就得找伙伴帮助,老师同意你的请求。(女生把同桌叫来,两人分工后又继续量,她们一个量,一个边算边记在本子上。)
生:我们总算量完了,黑板的长度是300厘米。(师板书:300厘米。)
师:坚持就是胜利,老师非常佩服你们。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
目标确定
1、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进行正确的测量。
2、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学生积累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细心认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让他们在课堂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验数学的乐趣。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但估计是不准确的,要想准确的知道1米的长度,我们需要用到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课时教学设计
课 时
本单元第2课时
课 题
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二课时,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明确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又认识的常用的长度单位。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知识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 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1)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2)画线段的方法: 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 (米) 30 (厘米) 练习本宽13 (厘米) 铅笔长17 (厘米) 黑板长2 (米) 图钉长1 (厘米) 一张床长2 (米) 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 (米) 赛跑教学楼高25 (米) 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 (米) 一棵树高3 (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 (厘米) 讲台高90 (厘米) 门高2 (米) 教室长12 (米) 筷子长20 (厘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精品课件
三、随堂演练 1.量一量。
约( )米 ( )米( )厘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1)我们的教室宽约6( 米 )。 (2)黑板长约3( 米 )。 (3)小明身高126( 厘米 )。 (4)课桌高70( 厘米 )。 (5)教室门高2( 米 )。
3.想一想。
小红
小军
小刚
90 厘米
1 米20 厘米
认识米和用米量
R·二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产生的实际 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 进率是100,会简单的换算;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 长度,会估测较长物体的长度。
2.让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 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3.积极愉快地进行操作学习,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R·二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 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 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同时,尝试估测 较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会用尺子量长度是整 厘米物体的长度。
3. 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 位。
2.找一找、量一量。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 1 )厘米, 手掌宽约( 6 )厘米, 一拃长约( 10 )厘米。
3.量一量。 纸条长( 4 )厘米。 纸条长( 5 )厘米。
纸条长( 5 )厘米。 铅笔长( 7 )厘米。
四、课堂小结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 1 厘米
0
厘cm米
“0”表示测量的起点 长度单位 厘0 到米1可之以间用的“长cm度”是表1示厘。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课件
2.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在 ( )里。[教材P9 练习一 第8题]
(1)数学书长26 米。
( 厘米 )
(2) 灯管长50 厘米。 ( √ )
(3) 房间高3 厘米。 ( 米 )
(4) 字典厚6 米。 ( 厘米 )
(5) 大树高8 米。
(√)
(6) 教室长10 厘米。 ( 米 )
3.圈出合适的答案。[教材P10 练习一 第9题]
2.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你能 看出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吗? [教材P5 做一做 第2题]
画出了3条线段。 画出的是帆船上的帆。
四、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3.画出一条和下面一样长的线段。[教材P6 做一做 第1题]
四、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4.在距离 3厘米处画一朵 ,5厘米处画一
棵 ,10厘米处画一个 。 [教材P6 做一做 第2题]
95厘米○> 89厘米 9米○> 90厘米
长度单位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教材P5 例6]
二、实践操作,认识线段
二、实践操作,认识线段
直的 有两个端点
二、实践操作,认识线段
黑板的边、桌子的边、书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复习导入,直观体验
学习单 问题: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厘 米”?哪些地方用到了“米”? 回答:
解决问题,建立表象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 是13米?[教材P7 例8]
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要解决什么问题?
判断旗杆高13 厘米还是13米。
依据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空 间观念,可以结合物体的实际长 度,选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1 / 2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本文由作者精心整理,校对难免有瑕疵之处,欢迎批评指正,如有需要,请关注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测量和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围绕“厘米”和“米”这两个基本的长度单位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首先学习厘米和米的概念,了解它们是如何用来表示物体长度的。
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学生将能够感受到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
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简单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何对准刻度、如何读数等。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本单元还注重实践应用。
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
比如,他们可以测量课桌的长度、书本的宽度,甚至自己的身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物体的实际大小进行大致的估测,这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快速判断物体长度非常有帮助。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估测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他们掌握测量和几何知识的重要一步。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设计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基本认识和测量技能。
首先,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入手,引入长度的概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测量长度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在“认识厘米”这一部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强调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厘米尺的使用,熟悉其结构特点,掌握如何用厘米尺准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单元 长度单位课件PPT
返回
认识厘米
2.填空。
1米=( 100 )厘米
25厘米+10厘米=( 35厘米 )
8米+9米=( 17米 ) 75厘米-20厘米=( 55厘米 )
40厘米+60厘米=( 1米 ) 1米-20厘米=( 80厘米 )
返回
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厘米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1)我们的教室宽约6( 米 )。 (2)黑板长约3( 米 )。 (3)小明身高126( 厘米 )。 (4)课桌高70( 厘米 )。 (5)教室门高2( 米 )。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3.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物体的 左端对准尺子的刻度0 ,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 几,就是几厘米;或者把物体左端对准尺子任 意一个整刻度,用此时右端对准的刻度数值减 去左端对准的数值,所得的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返回
认识厘米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有5拃长。
有3拃长。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得结 果却不一样呢?
返回
认识厘米
用拃作为长度单位量课桌的长度:
有5拃长。
有3拃长。
学生的拃比老师的拃短一些。 老师的拃比学生的拃长一些。
返回
认识厘米
用拃作为长度单位量课桌的长度:
有5拃长。
有3拃长。
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测量 出的结果也就不同,这就需要统一长 度单位。
巩固练习
1.估计下图中的实物各有几厘米长,再量一量。
1厘米
估计:( 2 )厘米 测量:( 3 )厘米
1厘米
估计:( 3 )厘米 测量:( 4 )厘米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判断物体:1.与身边的物体作比较
2.看清单位前的数字
3.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比较短的物体:厘米
比较长的物体:米
教学反思与改进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能力还未形成,感性知识还不丰富的二年级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及较短的物体的学习活动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要把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因此,要在教学中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于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和学习。
4.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进行积极的思考,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总结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环节三:实践应用,随堂检测。】
1.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目标确定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基本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数据和单位相结合的判断方法,并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环节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学生回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巩固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等方法来估测物体的长度。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学习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练习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长度单位用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2、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3、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做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4、能正确使用“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例如:数学书边长26(厘米)窗户高2(米)5、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常情况我们都是将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例如:从直尺的刻度0到刻度5是(5)厘米。
从直尺的刻度2到刻度10是(8)厘米。
小明要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应该从直尺的刻度3画到刻度(5)。
6、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例如:(1)计算:30厘米+70厘米=(100)厘米=1米40厘米+60厘米=(1)米1米-20厘米=(80)厘米小红的身高70厘米,再长(30)厘米就是1米了。
(2)比大小: 2米=200厘米 1米20厘米>1米2厘米30厘米+1米=1米30厘米7、线段的特征:(1)是直的。
(2)有 2个端点。
(3)可以测量出长度。
例如:(1)在给出的图形中找出线段。
(2)在给出的图形中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3)按给定长度画线段。
8、在两点之间只能画1条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计算从个位起。
2、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退1当10。
4、计算顺序: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5、解决问题:(1)比多少的问题:关键是找到“关系句”。
(也就是“x比x多几”或“x比x少几”这样的句子) X 比 x 多 X 比 x 少几。
(大数)(相差数)(大数)(小数)(相差数)比…多大数在前比…少小数在前求大数用加法:小数+相差数=大数求小数用减法:大数-相差数=小数求相差数用减法:大数-小数=相差数例如:人工野鸭岛今年有53只野鸭,去年比今年少18只,去年有多少只?分析:关系句--去年比今年少18只。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1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本节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陌生。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
此外,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物体长度,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
4.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测量工具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测量工具等。
3.课件:长度单位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场景,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如: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房间里的家具等。
让学生说说这些长度单位是什么,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长度单位模型,如厘米、分米、米等,向学生介绍这些长度单位的概念。
同时,展示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
如:1厘米长的线段、1分米长的尺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一长度单位。
(教材第2页)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的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课件。
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我们又换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新书有多长呢?学生可能会用拃量,可能会用铅笔量,还可能会用橡皮量,等等。
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结果不相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用的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课件出示:(1)人们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师: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生1:不准确,大人和孩子的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了。
生2: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孩子,手臂的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生3:石头的周长是固定的,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这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很久以前,人们就是这样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你们看,像这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仍是咱们现在常见的一些现象。
课件出示:(2)用拃作单位测量布的长度。
(3)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
(4)步测教室的长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师:现在咱们就用拃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然后告诉大家你测量的结果。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测量结果,同时教师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学生测量的结果做对比。
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就适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是啊,为什么量的都是课桌的长,结果却不同呢?生:因为我们拃的长短本身就不一样。
师:是吗?咱们来比一比,看看拃的长短相同吗?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比一比,师生之间互相比一比,得出结论:长度单位不同,才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不同。
师:这就需要我们统一长度单位,用一样的标准来测量物体才能更准确,这样尺子就应运而生了。
尺子上用相同的长度表示一定的长度单位,标准统一,尺子便成了人们测量长度的工具。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才能使每个同学测量出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吗?(只有统一长度单位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测量物体,得到相同的结果)统一长度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
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但是个体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A类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填在右面的空格里。
(考查知识点:用同一单位测量物体;能力要求:能用同一单位测量物体长度)B类估测一下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考查知识点:估测物体长度;能力要求:用某一标准能正确估测物体的长度)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658 2B类: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2根蜡笔的长度。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教材第3、第4页)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米”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刻度尺、米尺、图钉、信封、铅笔、蜡笔、粉笔、小纸条、课件。
师:今天咱们做一个猜谜游戏,老师手里拿的信封中有一支笔,请你猜一猜里面是一支什么笔?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猜测,根据学生猜的情况进行互动对话。
?如果学生猜铅笔,教师把一支铅笔放进信封中,铅笔露出来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会是铅笔吗?生:不会,铅笔比信封长。
?如果学生猜粉笔或蜡笔,教师分别把粉笔和蜡笔放进信封中,比一比。
师:为什么猜粉笔或蜡笔呢?生1:因为蜡笔比信封短。
生2:粉笔比信封短,装在信封中就看不到。
师:(揭示谜底)看!原来是一支蜡笔,这支蜡笔究竟有多长呢?这就需要有统一的工具来进行实际测量才能准确知道。
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
师:对,要用尺子量,我们必须知道尺子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实际意义,那就是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用厘米和米去测量。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新课教学做准备,同时在轻松的游戏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尺子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有多长呢?从刻度“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
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吗?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如:从刻度“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设计意图:尺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通过尺子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师:请同学们找出几种长1厘米的物品。
?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等。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那么2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尺子,交流。
如尺子上从刻度“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刻度“3”到“5”的长度是2厘米等。
【设计意图:在尺子上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用厘米测量。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请仔细观察图中的铅笔长多少,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铅笔长8厘米。
生2: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从尺子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的刻度是几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尺子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请大家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小纸条,测量一下长度是多少厘米。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你测量的方法和结果与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可到前面演示,对从“0”开始量的方法给予肯定性评价。
【设计意图:了解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同一件物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交流,给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技能】3.认识1米。
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出示米尺)。
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说,学生说出课桌的长是1米,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数的时间,再交流。
生1:一个格一个格地数,1米是100厘米。
生2:从1到10之间有10个小格,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地数。
师:通过刚才大家数的结果,发现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那就是说1米=100厘米。
(板书)【设计意图: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
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长度的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那么宽;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还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1米=100厘米。
还学会了如何正确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cm测量较长的物体: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猜谜”是学生喜欢的非常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
猜信封中装着什么笔,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笔的长度”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猜的过程是思维和空间观念发展的过程。
2. 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类量黑板的长,哪种量法是正确的?在下面的括号里画“√”。
(考查知识点: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力要求: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B类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考查知识点:“厘米”和“米”的认识;能力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第2种量法正确B类:米米米厘米教材习题第4页“做一做”(上面)看一看,铅笔长(8)厘米。
(下面)略认识线段。
(教材第5、第6页)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毛线、尺子、课件。
师: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得出:这条毛线是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师:我们把用两手拉直见到的这一段叫做线段,(板书: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的特点,为新课的教学打下基础】1.认识线段。
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师: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的图形),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