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人教版(精品篇)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2. 理解《论语》中各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智慧;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论语》原文和译文;2. 课堂展示工具(投影仪等);3. 教学辅助材料(课堂活动、小组讨论题等);4. 笔记本和笔。
教学步骤:第一至第三课:《论语》的背景和主题1. 利用多媒体展示介绍《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2. 分析《论语》的章节和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3.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研究并总结各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4. 全班共同讨论,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并整理出《论语》的主题和内容列表。
第四至第六课:《论语》的核心价值观1.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章节,深入研读,并讨论该章节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2. 每个小组展示其研究结果,全班共同讨论每个章节的核心价值观;3.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论语》中的核心价值观,并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4.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论语》背景下的现实场景对话,强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运用。
第七至第九课:《论语》中的智慧和道德观1. 选择数则智慧和道德观的章节,进行深入讨论和解读;2. 设计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让学生运用智慧和道德观来解决问题;3. 引导学生思考智慧和道德观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进行讨论;4. 分组作业,让学生选择一则智慧或道德观的章节,撰写读后感或写下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第十课:《论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1.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论语》对今日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2. 数据展示,让学生收集有关《论语》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实例;3. 引导学生个人反思,写下对《论语》的理解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4. 课堂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和体会。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全班讨论和小组活动的参与度;2. 个人作业评价:读后感、思考和总结的质量;3. 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评价小组活动和个人表现;4. 整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为后续教学做调整和改进。
《论语十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基本背景和内涵;2. 熟悉并理解《论语》中的十则格言;3. 学习应用《论语十则》的内容,较好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格;4.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品德风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5. 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理解并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论语十则》的内涵及应用;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安排1.引入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或事例,向学生介绍《论语》的背景和内涵,让学生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激发学生对其中内容的学习和应用兴趣。
2.讲授分别就《论语》中的十则格言进行分析、解释和讲解,并结合一些典型事例进行具体说明,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论语》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的理解及应用。
3.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论语》中的内容并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4.练习让学生针对不同主题、情境下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要求学生能够将《论语》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和分享,总结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习的《论语十则》有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2.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有效方法,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形成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帮助教师动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
六、教学资源《论语》原文和注释版、《论语》逐句译文;教师自编教案、相关案例和实例;多媒体设备等。
七、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匹配程度本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品德风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论语》思想精深、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篇一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
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
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
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 总不可避开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问题来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板块式教学思路, 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 以养成语感。
读懂《论语》, 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深化感受《论语》精髓。
一、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 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 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 我国两千年来, 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 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便是这个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 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 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
朱注四书, 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 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 所以流传极广, 影响也最大。
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
(第45页)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 注意校正读音, 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 每读一则, 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解释。
5、分学习小组, 读课文, 说解释, 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沟通, 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 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老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 与学习习惯有关, 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初中语文教案《〈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精编)

初中语文教案《〈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
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
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
也⋯⋯”
(5)这一则谈的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句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第一则:学而篇·序言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背景与意义。
2.理解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1. 揭示《论语》的背景与意义。
2. 解析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教学难点:
1. 理解“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措辞的深刻含义。
2. 清楚地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
1.课文导读法
2. 互动式讨论
教学流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论语》的探究。
1.你们有听说过《论语》吗?
2. 你们知道《论语》的来源和意义吗?
3.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第二步:学习课文
请学生们进一步阅读《论语·学而篇·序言》,理解、默记关键句子。
第三步:领悟内涵
请学生分组互动,讨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1. “学而时习之”的含义是什么?
2.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第四步:复习总结
1.对《论语》的背景与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 理解了“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措辞的深刻含义。
3. 清楚地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
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一」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论语》教案2一.复习:背诵前两则以及课下实词。
二.新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四,五则1.朗读,翻译这三则,教师在黑板上归纳重要实词。
2.老师:何为“温故”,何为“知新”请同学们举出例子。
复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新知识的呢?3.学生:反复阅读,反复练习。
4.老师:在复习的时候要动脑思考,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融会贯通,迁移的能力。
提问:那为什么说温故知新之后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呢?如果只是一味的传授,而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归纳总结提炼的能力,会有什么后果呢,那么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思考的重要性)提问:如果一味的思考是否可以呢?我们来看下一则5. 老师:“学而不思”在学习生活中指什么样的人,“思而不学”指的又是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举例子学生:前一种是书呆子,不会动脑思考;后一种是梦想家,没有行动。
学生:一种是非常用功的学生,一种是不努力,不用心的.学生。
6.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平时学习时有没有这两种状况呢?你觉得这两种情况哪种更有害呢?(后一种更有害)为什么“思而不学”更有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如果一味的空想,等着天上掉馅饼,就会一事无成。
学生:如果只想不做,总是异想天开,就会一无所得。
7. 老师: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思考什么问题呢?这两则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我们要反思自己,平时是否做到了这两点。
8. 朗读背诵三,四则。
9. 齐读第五则,考虑一下,这一则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不懂的问题。
10. 学生:我想到了两小儿辩日,孔子也有不知道的时候。
学生:圣人也不是什么都懂,我们平常人就不用装懂了。
11. 老师:说的很好,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做人要具备什么品质?(谦虚,虚心,谦逊)一个人,总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要实事求是。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5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内容和背景;2. 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并理解其含义;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4.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论语》的教材及其他相关教辅资料;2. 复制好《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2. 引导学生谈谈对《论语》的了解,并介绍《论语》的作者、内容和背景。
二、学习《论语》十则(30分钟)1. 教师出示《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其中的篇章;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语录进行解读,并向整个班级分享;3. 全班共同讨论各组的分享内容,理解每则经典语录的含义和价值观。
三、思考与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每则经典语录对自己的启示和意义;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语录,写出一段与之相关的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并展示给全班。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进行点评;2.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论语》的价值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阅读《论语》剩余的篇章;2. 写一篇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
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学生能够理解每则经典语录的含义和价值观,并能够进行思考和拓展。
同时,通过写作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论语》的深入思考。
但是,时间有限,只能选择了十则经典语录进行学习,可能会有其他经典语录被忽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弥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前十则,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学而》篇和《为政》篇。
具体内容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君子不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等十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字面意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儒家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论语》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论语》前十则,让学生熟悉文本。
(2)逐句解释,分析句子的字面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解读《论语》中的名句。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论语》前十则,巩固所学内容。
(2)针对每个名句,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论语》中的某一则,展开讨论,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儒家思想关键词:仁、义、礼、智、信、孝、悌、谨、信、爱、周、比、器等。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教案(七年级上册) 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七年级上册) 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论语》十则 教学教案设计共3篇

《论语》十则教学教案设计共3篇《论语》十则教学教案设计1《论语》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其中的许多智慧言论至今依然被广泛引用。
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也成为了许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十则智慧言论,设计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论语》中的十则智慧言论,理解其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 探究:请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思考以下问题:智慧言论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学习《论语》?2. 呈现:教师出示《论语》十则智慧言论,以及相关的题目。
3. 深入讲解: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讲讲这句话的实际含义。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请同学们就这句话展开讨论,讲讲自己的观点。
④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请同学们讲讲自己对君子和小人的理解。
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怎样做到遵守这个规则。
⑥ “不恶乎疏,不好乎近,居其两端”,请同学们讲讲自己对于“两端”是怎样理解的。
⑦ “道不同,不相为谋”,请同学们讲讲自己如何处理和不同思想的人相处的问题。
⑧ “己所欲,施于人”,请同学们讲讲自己平时会主动帮助他人的经历。
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于“信用”这个问题的看法。
⑩ “吾日三省吾身”,请同学们讲讲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
4. 讲解:通过讲解,让同学们更加好地理解这些智慧言论。
5. 互动:让同学们就其中的一个问题,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6. 总结:请学生总结本次教学的收获,回答思考问题。
三、课后作业1. 对每一则智慧言论进行总结,自己的理解,思考实际应用场景。
2. 自拟一则智慧言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解释和实际应用场景。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同学们对于《论语》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更加深入,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十则的背景及重要性;2.深入理解《论语》十则的教育意义;3.学习《论语》十则的内容以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深入理解《论语》十则的教育意义。
难点:学生对《论语》十则的内容理解以及其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仁:孔子强调人类有着固有的仁性,仁是一种纯粹的心灵精神,是一种素质的提升,从而能够与人心灵相通。
仁的核心在于以善待人,以人为重。
二、修身:孔子认为人的修身过程是一个过程,一个人通过实践修炼,然后最终能够达到圣贤的境界,学习的关键在于坚定自己的信仰信念,修炼的方向在于知行合一,带着目的去行动。
三、诚:孔子认为人的诚心真实,是一个人心灵根本上的表现。
诚信的作用在于,通过真实的感情与态度去影响其它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四、孝: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孝之于人,就像根之于树,是天经地义的。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孝顺的人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温顺恭敬之心,是普及人类道德伦理的基础。
五、忠:孔子认为忠诚是一种道德品质。
忠诚人是一种品质兼备并能够忠诚于事业和人的人,忠诚不仅表现在指导性的保持,而且表现在情感沟通的融洽度等方面。
六、恕:孔子认为恕是一种道德调节器及匹配器。
恕的核心在于以恩爱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秉承道义正直,感情温暖丰富,考虑细致周到的心态,推动人类道德成长和整体进步。
七、礼:孔子认为礼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因为像防必循址类似,礼让是一种社会上善意与道义的传达,而且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合理化、合法化貢献力量。
八、义:义是一种表现人类公平正义的力量,是人类道德的象征之一,《论语》中将此品质视为不能缺少的人类道德。
孔子认为只有行为符合公正原则,才能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义也可以引导着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2023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优秀3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优秀3篇壶知道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一一。
教学内容:《论语》六则二。
教学目标1. 结合书下注解理解文章内容2. 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三。
教学重、难点1. 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2. 学习精美的表达。
四。
知识分析(一)孔子简介:这里只从《史记#8226;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
”(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关联。
(三)课文分析:1.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子,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讲解: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他们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通用17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通用17篇)《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娴熟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比反省自己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预备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绚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进展产生了巨大的分散力,而且对今日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宝,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傲慢,也是全人类的傲慢。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日,其精华部分依旧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①范读老师朗读示范。
同学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老师指导同学朗读,依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理解课文内容①理解重点词语a.老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和积累肯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假如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
学习文言文要特殊留意这些变义词。
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先认真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假如开头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
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老师指导同学依据句子理解词义,依据词义理解句子。
《论语》十则优秀教案

《论语》十则优秀教案教案一:《论语》中的孝道教学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论语》中关于孝道的篇章,使学生了解孔子对孝道的理解和要求。
2.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的意识和行为。
3.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论语》选取的篇章。
2.学生准备《论语》的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导入1.教师通过问答、故事、引言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孝道的思考。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孝的理解和体会。
讲解篇章3.教师挑选《论语》中关于孝道的篇章,如《学而篇》、《为政篇》等,讲解其内容、背景和孔子的思想。
4.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引导分析5.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互动探究7.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探究孔子思想对于人际关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感悟与反思8.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思考自己对孝道的理解及如何践行孝道。
9.学生进行反思,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拓展延伸10.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作、讨论、调查等,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化思考。
教学评价: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孝道篇章,学生对孔子思想和孝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能够从中感悟和反思自己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也体现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案二:《论语》中的友善教学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论语》中关于友善的篇章,使学生了解孔子对友善的理解和要求。
2.培养学生的友善行为和与人为善的品质。
3.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论语》选取的篇章。
2.学生准备《论语》的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导入1.教师通过问答、故事、引言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友善的思考。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友善的理解和体会。
讲解篇章3.教师挑选《论语》中关于友善的篇章,如《述而篇》、《里仁篇》等,讲解其内容、背景和孔子的思想。
4.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人教版(精品篇)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课文感知:
论语》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也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深蕴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道德风范,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建设社会文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在阅读中,要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和热情。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
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
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
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通过本文的学习过程,我深感自己今后的教学历程任重而道远,学生知识面狭窄,古文知识匮乏和学习习惯理念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尽快地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