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落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发展历程及其评述

我国村落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发展历程及其评述
我国村落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发展历程及其评述

我国村落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发展历程及其评述

左臣1,王军2岳邦瑞2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论文首先界定村落空间结构的概念,即在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地域范围内的居民定居点,因其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产业诸类要素间的稳定状态而在空间层面表现出的形态和组成关系。继而梳理村落空间结构相关研究内容,分三大类:现状研究、演化研究、优化重组研究。认为村落空间结构研究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未来对于村落空间结构优化重组研究将成为重点与难点。最终提出3点村落空间结构研究展望:1、积极关注村落空间结构演化与优化重组类研究;2、将村落看作为复杂巨系统,引入系统论观点分析村落空间结构各要素间相互关系;3、加强村落空间结构定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

关键词:村落;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村落空间结构的概念、内涵界定

1.1村落空间结构概念

村落空间结构在建筑学科和地理学科中通常指村落空间的物质形态、组成关系。1994年范少言发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论文,文中对村落和村落空间结构做了定义,认为村落空间结构指农业地域中居民点的组织构成和变化移动的特点,以及村庄分布、农业土地利用和网络组织构成的空间形态及其构成要素间的数量关系。2009年罗雅丽发表《村镇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将村镇空间结构定义为村镇地域范围内各空间经济单元间具有相对稳定而又包含变化的空间分布和等级规模关系。

村落空间结构具有广泛内涵与外延概念。狭义概念: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包括村落形态和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村落空间结构按组织规则将村落形态和各子系统连接,整合为村落复合系统。广义村落空间结构:除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外,还包括村落体系间空间结构和村落社会、产业空间结构等内涵。

本文认为村落空间结构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地域范围的定居点,因自然环境、人文社

会、经济产业诸类要素间稳定状态而在空间层面表现出的形态和组成关系。

1.2村落空间结构内涵

1.2.1村落空间结构构成要素

村落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包括:村庄地域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家族血脉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文化结构等。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入手分析,可将诸类要素分类为自然环境类要素、人文社会类要素、经济产业类要素。

1.2.2村落空间结构的层次关系

村落空间结构层次分为:1区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总体上反映乡村聚落特征的区域差异、组织和空间分布;2群体村落空间结构,即中心乡村聚落与其周边村庄相互作用形成地域关系;3单体村落空间结构,即单个聚落发展所遵循的空间模式,主要内容有规模、用地组织、区位、社会结构与文化特征、自然特征及景观构成。(范少言、陈宗兴,1995)

2、村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

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研究经历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由空间到过程。研究内容概括为:影响因素研究、分类和形态研究、土地结构利用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构演变研究等。研究对象繁杂,彼此重叠,无法明确掌握研究内容和开展研究各方面的比较工作。然而从哲学层面分析事物自身发展序列看来,任何实体事物都处于时间维度中,故也必然包含其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时间维度分析可全面了解事物本身。

通过阅读归类有关村落空间结构论文,依时间序列研究分为:1现状空间结构研究;2空间结构演化研究;3空间结构优化重组研究。村落现状结构研究指:分析现状村落空间结构与自然、人文、经济相互关系,而其中并不涉及历史或是未来。村落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指:以关键时期点村落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村落历史发展过程和原因,回答村落从形成之初到现今空间结构变迁因果关系。村落空间结构优化重组研究指:以村落空间结构未来发展方向和实现方式为研究内容,探讨构架理想村落空间结构的问题。

2.1村落现状空间结构研究

19世纪40年代以德国地理学家科尔(Johann Georg Kohl)为代表的地理学者开始针对农村居住方式和村落住宅研究。1920-1960年欧美因两次世界大战引发城市重建和城市化浪潮迅猛推动城市聚落相关研究,而村落研究处于衰退状态。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研究村落的热潮,这一时期理论著作颇丰,主要涉及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土地利用研究。

1930年国内学者对村落展开研究,主要针对单体建筑测绘与保护。80年代地理学者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学》一书对村落建筑形式、规模、区位论述,将我国村落按地域划分11个聚落类型区,分析其特征。1992年彭一刚先生编著《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拓展了村落空间研究范围,提出影响民居聚落形态因素是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决定的,梳理村落空间结构与自然、社会诸要素关系。之后村落空间结构研究虽受该文影响,但多集中于分析表层村落空间结构类型、构成、组合关系等,少有村落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

村落现状结构研究视角从个别到整体。研究内容包括:规模与形态、区位选址、土地利用、空间构成、组成要素等。纵观学界对村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彭一刚先生《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作为转折点,为学界提出了新研究视角,即从整体出发研究村落空间结构与自然、人文、经济诸要素间相互关系。面对这一问题,产生了诸多方法论研究,但少有其方法论的实证类研究出现。

2.2村落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90年代国内乡村空间演变、发展、转型研究增多。因村落空间结构演变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受改革开放影响村落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新村建设不断开展,引起村落空间结构迅速更替和发展。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对村落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其中空间结构优化重组研究成为当下研究主流与重点。

村落结构演化研究包含:演化过程研究;演化动力机制研究。演化过程研究从村落历史角度出发,探求村落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演化动力机制研究从村落发展角度出发,分析村落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影响,试图得到村落未来建设指导建议。

2.2.1演化过程研究

1939年法国人德芒戎发表《法国农村聚落的类型》一文,对不同村落类型演化与社会、自然、人口、产业间关系研究。1964年美国地理学教授Geoge W.Hoffman从自然条件、政策、人口迁移等方面分析保加利亚村落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80年代后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于空间结构与模式演变、乡村聚落变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方向多元化。近年来研究内容扩展至人口密度变化对村落空间结构的影响;城郊乡村结构变迁中的社区;种族与阶层等。

1979年侯仁之先生出版《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分析北京早期聚落形成及环境间关系,对历史聚落地理研究进行探讨。(侯仁之,1979)1999年张小林编著《乡村空间系统以及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一书,从空间结构、关系、动力机制等方面研究,认为乡村空间由经济、社会、聚落三部分组成,指出乡村演变必然带来乡村经济重组、社会重构

和聚落重新分布。2007年南京大学邢谷锐等发表《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论文,提出城市化对村落空间演化影响因素包括:城市扩张、城乡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居民观念转变。

2.2.2演化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学界单纯对村落空间结构演进机制的研究较少。1994年范少言发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论文,阐述生产力是演进动力;集中与分散是演进形式;螺旋式上升是演进模式,强调人文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对于村落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范少言, 1994)2001年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一书中,通过经济人类学研究法分析农村经济体系与村落自然环境关系,分析乡村社会经济变迁驱动力因素问题。(费孝通,2001)同济大学刘晓星于2007年发表《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的有机演进途径及其启示》论文就城市形态演变动力分析认为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共同塑造了城市具体形态,并就不同演变形式提出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不同作用。

目前,我国对于村落空间结构演化的多学科协同研究较少,对于演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研究内容多停留于方法论探讨,且在整个研究体系中还未形成主导的研究方法论。

2.3村落空间结构优化重组研究

我国农村面临空废化、城镇化问题,国家提出新农村政策使得村落结构优化重组研究逐渐被人关注。村落结构优化重组研究包含:模式研究和措施研究。随村落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结合生态学思想,出现了生态村、乡村聚落生态系统、乡村人居环境等概念,学界开始关注村落生态体统、生态村建设等方面。

我国学界对于村落空间结构的优化实证研究,研究对象多为有历史文化价值村落,研究内容侧重尊重原村落空间结构,探讨保护与延续问题,研究成果为政策性建议和具体建设规划。因研究对象特殊化造成研究成果对于大多数村落而言缺乏指导意义。在相关研究中也少有对于村落空间结构优化重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分析。随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急需对新农村如何建设、如何优化等问题解答,因此对于村落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将是未来村落研究的重点方面。

4、村落空间结构的研究评述和展望

4.1研究评述

从我国乡土聚落研究深度与广度都在加强。90年代后大批学者关注多学科交叉研究,有利于该课题研究深化。随村落空间结构研究转向,天然要求研究方法的改变来加以适应。村落空间结构研究内容转向可概括为从村落现状空间结构研究转向村落空间结构演变和优化重组研究。具体说,学界对于村落构成、形态、类型分类等从基于点、线、面及图底关系的形态研究转向深层次要素关系、相互作用、动力节制、演变过程、优化重组研究,研究方法突破单一学科、描述性、定性研究,转为多学科视角、分析性、定量定性研究。

当下村落空间结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1村落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相关理论研究有待深入;2村落空间结构演化和优化重组类实证研究对象选择多为历史名村,对象特殊性使得指导新农村建设缺乏现实意义;3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但这些不同学科背景的成果统筹、整合的研究工作未展开,重复性研究造成学术资源浪费;4村落空间结构人口老龄化、经济产业转型、村落空心化、城镇化等人文社科类研究关注不足。

4.2研究展望

随村落空间结构研究深化和具体,其的变和优化重组必会成为未来研究热点和难点。同时随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展,哲学系统论与村落空间结构的交叉研究,为其他学科提供方法论指导将变得日渐重要。本文通过以上分析总结3点对于未来村落空间结构研究的看法:1未来村落空间结构研究会更加关注于演变与发展,以及其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2将村落认同为复杂巨系统,从系统论和整体论角度研究形态演变机制,通过自然、人文、经济要素方面分析村落演变规律和动力机制;3通过不同学科交叉研究,引进地理学、生态学先进分析工具,构建村落模型,对于村落空间结构量化分析,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实证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法)徳芒戎.1999.人文地理学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页7.

陈坤宏.客家农村聚落之空间结构分析.思与言.卷33,第2期,页262.

陈桥驿.1980.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地理学报.1980年,卷35,第1期,页14—23.

范少言.1994.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8月,卷24,第4期,页265-304.

范少言、陈宗兴.1995.试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经济地理.1995年06月,卷

15,第2期,页44—45.

费孝通.2001.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侯仁之.1979.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胡振洲.1975.聚落地理学.台北:三民印书局,1975.

黄忠怀.2005.20世纪中国村落研究综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月,卷37,第2期,页110.

贾志强、葛剑强.2008.浅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山西建筑.2008年09月,卷34,第27期,页74.

李晓峰.2005.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页2.

吕晶、蓝祧彪、黄佳.2012.国内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城镇规划.2012年04月,页71.

宋金平.2001.聚落地理专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页 1.

宋金平、谭勇剑、李利峰.1999.中国农村社区演化的型式及动力机制.人文地理.1999年,卷14,第3期,页41-45.

王建革.2000.华北平原内聚型村落形成中的地理与社会影响因素.历史地理.2000年,卷16,页89—96.

邢谷锐、徐逸伦.2007.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月,卷35,第7期.

杨懋春.2001.山东台头——一个中国村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岳邦瑞.2011.绿洲建筑论——地域资源约束下的新疆绿洲聚落营造模式.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页32.

张广智.200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张小林.1999.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左臣(1987—),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地域景观设计。

我国村落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发展历程及其评述

作者:左臣, 王军, 岳邦瑞

作者单位:左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王军,岳邦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刊名: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

年,卷(期):2013(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f5217921.html,/Periodical_csjsllyj2013051410.aspx

传统村落空间重构

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蒙太奇重构 肖薇朱霞 摘要: 内外环境的剧变以及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分化共生的作用使得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模式面临更替,从强调遗产的稳态转向承认空间变异的必然性,通过人为干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求解传统村落空间多维属性的矛盾成为规划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重新审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系,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以蒙太奇为主要方法探究传统村落叙事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及策略,通过“解译提炼—蒙太奇重构—文化耦合”介入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组织,解读其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梳理日益混乱和失去特质的村落空间秩序。以经典结合现代的时空演绎协调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调整传统村落空间的成长路径实现村落遗产稳态与空间变异性的动态平衡,在空间重构中寻求传统村落空间复兴的生路。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叙事蒙太奇重构 1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重构背景 1.1传统村落空间的叙事性 特定时间留存的空间性存在是历史叙事的动机,也是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时空容器,这使得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叙事主体。村落是空间的聚合体,各空间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空间的物质客观性和精神主观性成为理解复杂丰富的人类生活,解读地方历史印记和文化个性的媒介,使传统村落文脉可以借由物质形态被阅读和理解。良性的村落空间应当能够增强文化延续、持续种族生存、增加时空关联性、激发个体成长,实现村落空间对村落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的表达。 1.2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演变 近年来,传统村落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变,引起村落空间演化模式的显著更替。以人口产业发展与观念转变为主导的内生动力以及城市化、体制改革、旅游驱动、政府调控为主导的外部驱动共同推动传统村落发展轨迹的演变。伴随其中的是村落功能演变并促使传统村落空间的现代性转型。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分化共生刺激乡村聚落空间由过去的“同质同构”转变为“异质异构”,村落格局、要素、结构的组织关系呈现加速变动,提出

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形势

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形势严峻 随着网络安全对国家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要想实现信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网络安全空间应急体系强有力的保障。”在日前长沙召开的2009年中国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急年会暨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安全工作年会上,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副主任云晓春如是说。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及技术研发,目前正加强和完善网络空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以应对严峻的网络空间安全问题。 科研水平较高 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各国国家意识形态对抗的重要战场。中国作为国际影响越来越大的国家,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来自网络空间的安全威胁。对此,在《国家十一五信息安全规划》的指导下,科技部启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在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和系统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些重要成果既包括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内容安全,也包括了新型密码研究及算法、密码安全模式、密码应用技术以及网络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国家自然基金委在信息安全项目上投入了2300多万元,近200个项目。 在这些项目中,山东大学王晓云教授的研究引起了国际关注。安天实验室首席技术构架师肖新光解释说:“他的破解算法研究在国际上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弥补了以往身份验证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使我国的密码算法技术成为了国际亮点。”此外,目前我国的反病毒技术在国际上也已经保持在第一集团位置。安天实验室研发的反病毒引擎,正被日本大量购进并应用。 安全事件频发 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及各信息系统和安全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国家基础设施安全运行,但“安全事件”仍然频发。“2009年上半年,木马、僵尸监测情况显示,被控制端的IP地址总数为1867417个,较2008年上半年增长了25.7%。”云晓春在主题报告中列举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说,“2008年捕获的恶意代码样本达160多万次,比2007年增加了31%,同时网络高危漏洞也频频出现。” 今年上半年,我国接收到国内外报告事件总数达9117件,其中国外投诉量猛增,而增长最多的事件类型为垃圾邮件,此外还包括网页挂马、网络仿冒及病毒、蠕虫及木马等。与此同时,感染主机3000多万台的“飞客”蠕虫;影响多个省份的“5·19”暴风影音事件;6月25日广东电信路由器设备故障影响腾讯等用户系统事件;7月28日域名解析系统软件BIND 9出现的高危漏洞等典型网络空间安全事件等,一次又一次地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敲响了警钟。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赵国锋1,段禄峰2 (1.西京学院西安 710123;2.西安邮电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西安710061) 摘要:“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 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与成长。通过对区域空间演进理论的梳理,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关键词:区域;空间;理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Review to Evolution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ZHao Guofeng1, DUAN Lufeng2 (1. XiJing University, Xi’an, 710123 China; 2. Institu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Xi’an Institut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Space is the plac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lso the carrier for any form of public life and right movement.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evolu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rule,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The evolution and growth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is promoted by economy development. We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by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region; space; theory 收稿日期:2011-5-2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1JK0053) 作者简介:赵国锋(1975—〕,男,陕西宝鸡人,西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科学技术与经济。

我国物流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一、我国物流发展经历的阶段 我国物流的发展历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有直接关系,同时和我国的经济体制变革有直接关系。按照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来说,物流社会化服务发展大致会经历下述几个阶段: 1、传统物流服务阶段 这一阶段中,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是按照不同专业服务分门别类各自单独展开的形式存在的,它是一种最初始的物流社会化服务的供给形式。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国家的整个经济运行处于计划管理之下、资源分配和组织供应是按行政区划进行的,物流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落实,物流的经济效益目标被放到了次要位置、物流活动仅限于对商品的储存和运输,整体效益较低。 2、现代物流社会化阶段 这是在传统物流服务阶段的社会分工细化基础上,通过产业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物流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逐步加强,我国的经济运作从产品经济逐步向商品经济过渡,国内商品流通不断扩大,物流业开始受到重视和发展。物流业已逐步打破部门、地区的界限,向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利用和联合运输等系统应用形式,用系统思想对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使物流总费用最低,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所提高。 3、全社会集成物流服务阶段 这是在现代物流社会化未来将要达到的最高阶段,此时那些为各自独立的顾客企业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通过全面集成企业以及全社会的物流服务,努力去实现全社会物流成本最低和效果最佳,从而形成了一种全社会集成的物流服务形式和阶段。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经济建设开始进入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消费需求个性化趋势的加强,竞争机制的建立,我国的工商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不断提供新的物流服务,出现了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物流企业,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的物流企业也有了发展。物流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开展物流活动,物流更多地和信息技术结合使用,物流的范围和领域也不断扩大,社会效益高。 ■二、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许多物流企业本身规模偏小,盲目追求多角化经营,服务质量不高。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发展物流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应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重视供应链管理,增强自身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1、各地政府和企业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 近年我国部分省市政府认识到物流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地区经济和工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性,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战略性问题来抓,上海市为了使地区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经济腾飞的重要措施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优化企业物流管理,改变传统物流模式,创造物流服务产业化的社会基础条件。同时培育物流企业,逐步满足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这些举措已取得了明显收益,并涌现出了一批企业物流管理先进典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的建设,工商企业开始重视物流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收效。 2、物流企业发展速度加快 随着我国社会物流需求的增加,以及对物流认识的深化,企业积极扩展经营范围,延伸物流服务项目。逐渐向多功能的现代物流方向发展。很多企业在经历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剧痛后,重新定位,努力转变经营机制,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提高服务,对客户提供不同的系列化物流服务。近年来国际上一些著名物流企业普遍看好我国物流市场,在我国许多地方开始建立物流网络及物流联盟,他们运用国际成功的物流服务经验,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综合物流服务。

第八讲 聚落空间结构

背诵版 1、城市三大主要功能区及其分布特点: (1)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最大) (2)商业区---多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或街道两侧(面积很小,多呈点状或条状)(3)工业区---多位于城市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离市中心远,多呈片状) 注意:①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②一个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 2、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布局在:A盛行风的下风向B与盛行风的垂直的郊外C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有水污染的工业应该布局在河流的下游,自来水厂要布局在河流的上游,有固体废弃物的工业应该远离农田和居民区布局。 3、影响功能区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影响显著)、历史因素(基础)和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4、经济因素主要通过地租高低和各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功能分区。通常,离市中心越近,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反之则地租越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某一特定土地,只有付租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可以租用。 5、右图中, 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 D—商业用地付租能力 E—住宅用地付租能力 F—工业用地付租能力 6、三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默写版 1、城市三大主要功能区及其分布特点: (1)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最大) (2)商业区---多位于(面积很,多呈点状或条状)(3)工业区---多位于城市外围,沿分布(离市中心,多呈片状)注意:①功能区之间(有/没有)明显界线②一个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可以/不可以)兼有其他功能。 2、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布局在:A盛行风的风向B与盛行风的的郊外C最小风频的风向;有水污染的工业应该布局在河流的游,自来水厂要布局在河流的游,有固体废弃物的工业应该远离布局。 3、影响功能区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因素(影响显著)、因素(基础)和社会因素(主要影响区的分化) 4、经济因素主要通过和各功能活动的能力影响功能分区。通常,离市中心越,交通通达度越,地租越高;反之则地租越。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某一特定土地,只有最高的功能活动才可以租用。 5、右图中, A—区B—区C—区 D—用地付租能力 E—用地付租能力 F—用地付租能力 6、三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模式、多核心模式。

工作分析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题目:工作分析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姓名: 学号:1307414029 专业: 年级:2 班级: 任课教师: 2015 年 4月

内容摘要 工作分析的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期。之后各国的思想家学者都展开了对工作分析的研究,使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壮大。工作分析中存在的明显问题为冗余设计,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阻碍了公司的发展。在我国,工作分析在企业中普遍进展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运用新的工作分析方法,为企业发展提速。 关键词:工作分析;企业;冗余设计

目录 一、引言 (3) 二、工作分析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3) 三、工作分析的问题及展望 (4) (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4) (二)工作分析的新发展 (5) 四、总结 (6)

工作分析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一、引言 工作分析能为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招聘、甄选和录用提供依据,为企业员工绩效考评提供了量化的标准和考核依据,是企业薪酬设计与薪酬管理的基础,为组织或团队有效激励员工提供了依据,是实现企业规范化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为组织机构设计与定员定编提供依据。由此可见工作分析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本文要对工作分析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及问题,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二、工作分析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关于工作分析的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Socrates)开创了关于公平社会特点的学说,在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中就指出,社会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只有通过社会分工的办法,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才能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社会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在编写《百科全书》期间,通过观察了解工作的信息,试着自己进行资料图片方面的机器绘制操作,绘制机器图版和说明书,体现出工作分析思想的早期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开展了科学管理运动,其中,泰勒的时间动作研究被认为是科学工作分析的起始。在泰勒等人的研究基础上,产生了工作分析制度。德国“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穆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1863~1916)开创了工业心理学,对工作中的个人进行科学研究以使其生产率和心理适应达到最大化。他的理论促进人事选拔和测评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工作分析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构造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城市建筑|学者论坛|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SCHOLARS'FORUM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构造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 王 玉1 倪 琪2 ■ Wang Yu Ni Qi 作者单位:1 大连民族学院设计学院(大连 · 116600) 2 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大连 · 116600) 收稿日期:2011-08-23 Influence on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from Soci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 Huizhou Area [摘 要] 本文以徽州传统民居的典型村落呈坎村为研究对象,从对村落的社会形态开始考察基于儒礼思想为主体的宗族组织制度之下的民居和村落内部空间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动因,进而分析村落在传统的社会形态之下如何对村落空间形态产生影响。[关键词] 民居 宗族 社会形态 空间形态 [Abstract] Taking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 Chengkan Village in Huizhou, a typical village commun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factors that in ? uence the spac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folk house and inner space of the village under Confucian patriarchal clan organization, then analyzes how the village community affects its space formation in traditional society. [Key words] Folk house, Patriarchal clan, Social formation, Space formation 导言 “一个天井+一个堂+两个房”是徽州传统民居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基本单元的反复组合是徽州传统民居的主要空间构成方式,也是徽州传统民居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①。但是,从社会学的视点看,民居内部空间的各个部分不单纯是满足住居这一基本功能,其空间构成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在被形成固定模式的空间中,居住者经营着每日的生活。但是,在传统的生活中,礼仪性的社交行为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赋予了同样空间不同的意义,空间的性质得到了升华。特别是徽州传统民居的营建者是以文人、官僚、商人为主的群体,他们重视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背景,而这一倾向非常明显地反映在了村落的各个方面。 文章以呈坎村的实例调查为基础,从观察日常生活空间到社交礼仪空间的转换入手,对居住者的居住空间和社会行为的对应性进行分析。一、社交空间在民居内部的构成 1.门的意义 在由两个以上的“进”构成的民居中,“进”与“进”之间一定设置一道门。门通常由中间的大门扉和两侧的小门扉构成。小门扉进入下一个“进”有两种形式—直接进入或绕大门扉而入(图1)。中央的门扉平时不使用,两侧作为前后“进”日常生活用的连续通道。当有仪式或家庭社交活动的时候,所有的门都将打开,使前后“进”形成更具整体性的空间。 由此可以认为,门作为民居空间构造要素的同时,也在从日常空间到礼仪空间转换时起到了重要的形式作用。 2.社交空间的构成 徽州传统民居的规模是基于“进”的组合多少来判断,下文介绍了以考察接待空间为目的而对不同“进”所构成的民居进行的调查。 图2是由两个“进”构成的民居。其中,A 是平时的状态,第一“进”主要是社交空间;第二“进”是主人日常的生活起居空间。B 是仪式和贵客到来 时的基本状态,这时,第一“进”成为接待空间,天井部分成为最初的问候和寒暄的地方,也称为“落 轿”的空间;第二“进”在堂的中央设置主人的座位,两侧按由左至右的顺序设置座位。“进”与“进”之间的门被摘取下来,由第一“进”的接待空间进入第二“进”,两个“进”合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大空间。通过图2中婚礼仪式时的典型布置C 和葬礼仪式时的布置D 可以看出这一改变的重要意义。 一“进”的民居空间构成中没有使空间产生量变的门,同一个空间由于使用性质的不同,空间状态也提供不同的“场景”,同时扮演日常生活和礼仪、仪式的空间角色,如图2中E 所示,这时,半开敞的天井空间有了形式上的变化,形同二“进”民居构成的第一“进”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通过观察,仪式时空间的布置与二“进”民居的方式几乎一致。 通过上述的实例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进”与“进”之间的门,是民居内部空间功能区分的界限;功能以外,前后“进”有着不同的社会含义,由于门的开合使空间的意义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行为的变化,“进”的连接程度也发生变化,可是在没有“进”与“进”之间的门的情况下,一“进”民居的天井空间的变化是有意义的。可以看出,空间构造是社会构造的反映。 二、从“祖堂”—“支祠堂”—“宗祠堂”看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构造 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是以儒理思想为文化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同宗族共同集住体。在空间形态上,村落的祠堂、社屋、水口等是村落“族居地”的标志性建筑。特别是“堂”和“社”,是徽州传统村落社会形态中社会集团的象征,在村落的社会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在村落的空间形态中也具有空间构造之“核”的意味②。图3是现在可以掌握的祠堂和社的位置关系,仍然可以看到祠堂处于村落空间的中心位置。 构成宗族的基本条件是有着共同祖先的血缘关系。相对于国家法规的制约力,对徽州村落秩序和运营机制的影响更多的是宗族的势力。村落的运营机制是宗族运营机制的反映。 每个家庭都有祭拜先祖的功能空间—祖堂,设置于民居内部空间中重要场所和主要位置。清代以前的民居,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设置祖堂。民

浅析校园网络空间安全现状及其应对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f5217921.html, 浅析校园网络空间安全现状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李想 来源:《消费导刊》2017年第08期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校园快速迈入网络社会,与之相伴的是各类网络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并超越技术范畴,成为关乎校园安全、教育质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网络空间安全案例挑战应对策略 近几年来,互联网迅猛发展,正以极快的速度走进校园,网络在推动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安全问题,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黑客攻击等现象对校园及社会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凸显。而且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快捷性和难以追踪,网络可以轻易跨越传统的防护边界,轻易地对校园的网站发动攻击,却很难去追踪威胁的来源,这对校园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如何应对校园网络空间安全的威胁已经成为了校园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园网络空间安全典型案例 (一)大学生校园网上传“黄毒” 2004年7月30日,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处在工作中发现,某高校的校园网上一个人的主页非法链接有境外的淫秽色情网站,经查,该网站为成都某大学校园网免费个人主页,建立人系该校2002级学生章某,他在网站主页“X-Rate色情”栏目中提供境外“激情电影下载”、“激情电影与图片”、“电影自动搜索软件”、“色猫网”、“色情综合”、“寻找美女”等淫秽色情链接内容,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大学生网上造地震谣言 犯罪嫌疑人贾某,家住山东,案发前是西安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2008年汶川发 生地震后,贾某于5月29日20时30分许,抱着恶作剧的心态,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进入省地震局网站信息发布页面,编造并发布了标题为《今晚23:30陕西等地会有强烈地震发生!》的虚假恐怖信息,这条虚假恐怖信息发布后,10分钟内有700余人次点击,引起上百 名群众恐慌。 二、校园网络安全事件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一)校园网络安全事件的特点 1.入侵者难以追踪。

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03-20 08:42:00 ] 作者:沈世钊编辑:studa9ngns 摘要:大跨空间结构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结构类型。大跨度建筑及作为其核心的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状况是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就空间网格结构和张力结构两大类介绍了国内外(但主要是国外)空间结构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对这一领域几个重要理论问题,包括空间结构的形态分析理论、大跨柔性属盖的动力风效应、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等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空间结构回顾展望 一、概述 在这实际的三维世界里,任何结构物本质上都是空间性质的,只不过出于简化设计和建造的目的,人们在许多场合把它们分解成一片片平面结构来进行构造和计算。与此同时,无法进行简单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空间体系也始终没有停止其自身的发展,而且日益显示出一般平面结构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和创造潜力,体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空间结构的卓越工作性能不仅仅表现在三维受力,而且还由于它们通过合理的曲面形体来有效抵抗外荷载的作用。当跨度增大时,空间结构就愈能显示出它们优异的技术经济性能。事实上,当跨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一般平面结构往往已难于成为合理的选择。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大跨度建筑多数采用各种形式的空间结构体系。 近二十余年来,各种类型的大跨空间结构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建筑物的跨度和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尺度达150m以上的超大规模建筑已非个别;结构形式丰富多彩,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发展了许多新的空间结构形式。例如1975年建成的美国新奥尔良“超级穹顶”(Superdome),直径207m,长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球面网壳;现在这一地位已被1993年建成夏径为222m的日本福冈体育馆所取代,但后者更著名的特点是它的可开合性:它的球形屋盖由三块可旋转的扇形网壳组成,扇形沿圆周导轨移动,体育馆即可呈全封闭、开启1/3或开启2/3等不同状态。1983年建成的加拿大卡尔加里体育馆采用双曲抛物面索网屋盖,其圆形平面直径135m,它是为1988年冬季奥运会修建的,外形极为美观,迄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索网结构。70年代以来,由于结构使用织物材料的改进,膜结构或索-膜结构(用索加强的膜结构)获得了发展,美国建造了许多规模很大的气承式索-膜结构;1988年东京建成的“后乐园”棒球馆,也采用这种结构技术尤为先进, (Geogia 其近似圆形平面的直径为204m;美国亚特兰大为1996年奥运会修建的“佐治亚穹顶”Dome,1992年建成)采用新颖的整体张拉式索一膜结构,其准椭圆形平面的轮廓尺寸达192mX241m。许多宏伟而富有特色的大跨度建筑已成为当地的象征性标志和著名的人文景观。 由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人们还在不断追求覆盖更大的空间,例如有人设想将整个街区、整个广场、甚至整个山谷覆盖起来形成一个可人工控制气候的人聚环境或休闲环境;为了发掘和保护古代陵墓和重要古迹,也有人设想采用超大跨度结构物将其覆盖起来形成封闭的环境。目前某些发达国家正在进行尺度为300m以上的超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设计方案探讨。

万科发展历程分析

万科发展历程分析 1、万科成长历程分析 1.1从贸易起步,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经营阶段(1984~1991) 万科的起家并非是房产公司,更不是专业的房产公司,而是以电器设备起家的一家国营电器器材经营单位。在这一阶段,也即我们提到的地产前期摸索期,万科并没有太多的涉足房地产业,但也的确为万科的地产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当时的万科以“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的名称注册、国营性质、经营办公设备、视频器材的进口销售业务王石任公司经理。当时公司员工共67人,平均年龄24.5岁。公司开发大陆专业视频器材专业市场,成为深圳市最大的进口销售商。同年,公司成立了第一家内联企业“现代医学技术交流中心”(现名深圳万科协和有限公司)。 1985年,由于进口机电产品市场严重萎缩,公司多方拓展销售业务,形成了深圳本部调汇、进货、广州点储运,北京点销售的“三点一线”销售模式,营业额一度占国家计划外市场的60%。当年,公司员工增加至105人。 1986年,公司在专业销售顺利的情况下加强企业管理,引进办公自动化设备,聘请中华会计事务所为财务顾问,为树立企业形象赞助大型文艺演出和文化刊物。同时,为摆脱僵化体制,筹措发展资金,公司决议在两年内完成以公开发行股票为目标的股份化改造。同年年底,公司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深圳国际企业服务公司”。这一年,公司员工人数共增加至123人。 1987年,万科缩减公司称谓,更名为:“深圳现代科仪中心”。当年,万科改整机进口为散件引进,国内组装、销售,业务进展顺利,与日本SONY等公司建立了密切联系。同年,万科兴办了第一个工业投资项目“精时企业有限公司”。这一年,公司员工增加至135人。 1988年,万科再次更名为“深圳现代企业有限公司”。政府批准股份化改组方案,原公司的1300万元资产国家占60%,职员占40%,公开募集社会股金28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为特别人民币股,由境外投资者购买。定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年分别与美国富兰克林铸币公司等兴办了3家来料加工厂,用工数达2500人。 1988年11月,以2000万元的价格投标买地,万科开始正式进入房地产业。然而,这一年公司员工增加较少,年末人数为137人,比上一年只增加了2人。 1988年是万科发展历程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公司完成了两件最具深远意义的事:一是进军房地产业;二是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公开融资。从万科1988年年底投标买地开始,万科正式开启了地产经营的新纪元,这一举动也正式标志着万科以地产为专业,多元化发展经营阶段的开始。 1.2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全国扩张阶段(1991~1994) 万科的第一轮扩张期指的是1988年到1994年,尤其是1991年确定“综合商社”发展模式后,实施多元化和跨地域经营战略,实现急速扩张的过程。 万科能实现第一轮扩张,与1993年以前发行A、B股以及增资扩股有密切关系。1988年,万科再次更名为“深圳现代企业有限公司”。政府批准股份化改组方案,原公司的1300万元资产国家占60%,职员占40%,公开募集社会股金28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为特别人民币股,由境外投资者购买。定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年初,万科招股顺利完成,第一届股东例会召开,成立了由王石等11人组成的第一届董事会。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向了工业生产、进口贸易和房地产开发。深圳万科地产有限公司于1989年成立。这一年,由于走私市场的冲击和计划经济僵化,使公司摄录象器材的销售业务日趋萎缩,但工业服务、房地产发展良好,创造了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村落中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被忽视。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恬庄整治规划为例,从功能布局、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建筑整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 一、背景 恬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型古村,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汇处,处于张家港南大门——凤凰镇的东北角,地理位置优越。204国道、苏虞张、沿江高速、锡张高速等多条公路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恬庄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等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成,恬庄中街完成了立面整治改造,恬庄保护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见图1),但地块内还存在部分建筑破损、环境脏乱、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统特色,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保护和延续,村庄整治工作亟待加强和深化。 二、现状分析

(一)功能布局 恬庄地块内以传统民居用地为主,恬庄北街两侧分布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其中有省文物单位榜眼府、市文物单位杨氏孝坊、控制保护单位陈宅。商业主要集中在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包括酒店、超市、棋牌室、医院等。地块西南靠近恬庄中街有一处工业厂房用地。绿化用地以庭院绿化、宅前宅后自留田为主,零散分布,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见图2)。对恬庄起防御作用的历史河道玉带河,目前散落地分布在地块内,河道两岸驳岸风格特征不显著,滨水空间没有较好地利用,不成体系(见图3、图4)。 (二)街巷空间 恬庄中街为主要车行道路,现状道路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无序。古街主要有恬庄北街、大弄堂和小弄堂,街巷肌理大多保存了原有的空间尺度。恬庄北街是一条以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的特色老街,石板下有排水设施,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主要有榜眼府、杨氏孝坊和陈宅(见图5、图6)。大弄堂位于恬庄北街中段西侧,旧时是恬庄东、南街人们到横街道院进香、入塾读书或经浜梢岸往张市、塘桥的主要通路;解放后,弄堂中段上空有通弄跨越,是杨、孙姻亲内眷往还的通道。小弄堂位于恬庄北街南段,是通往横街、浜梢岸的通道,弄南为杨氏家族宅第,弄北为陈氏家族宅第,弄西口外为陈氏家祠。内部其余的步行道以生活性为主,道路通达街坊内部,路面大部分为水泥地 面(见图7)。

我国村落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发展历程及其评述

我国村落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发展历程及其评述 左臣1,王军2岳邦瑞2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论文首先界定村落空间结构的概念,即在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地域范围内的居民定居点,因其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产业诸类要素间的稳定状态而在空间层面表现出的形态和组成关系。继而梳理村落空间结构相关研究内容,分三大类:现状研究、演化研究、优化重组研究。认为村落空间结构研究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未来对于村落空间结构优化重组研究将成为重点与难点。最终提出3点村落空间结构研究展望:1、积极关注村落空间结构演化与优化重组类研究;2、将村落看作为复杂巨系统,引入系统论观点分析村落空间结构各要素间相互关系;3、加强村落空间结构定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 关键词:村落;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村落空间结构的概念、内涵界定 1.1村落空间结构概念 村落空间结构在建筑学科和地理学科中通常指村落空间的物质形态、组成关系。1994年范少言发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论文,文中对村落和村落空间结构做了定义,认为村落空间结构指农业地域中居民点的组织构成和变化移动的特点,以及村庄分布、农业土地利用和网络组织构成的空间形态及其构成要素间的数量关系。2009年罗雅丽发表《村镇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将村镇空间结构定义为村镇地域范围内各空间经济单元间具有相对稳定而又包含变化的空间分布和等级规模关系。 村落空间结构具有广泛内涵与外延概念。狭义概念: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包括村落形态和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村落空间结构按组织规则将村落形态和各子系统连接,整合为村落复合系统。广义村落空间结构:除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外,还包括村落体系间空间结构和村落社会、产业空间结构等内涵。 本文认为村落空间结构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地域范围的定居点,因自然环境、人文社

谷歌中国发展历程分析报告

目录 一、案例背景--------------------------------------------------------2 二、关于谷歌的SWOT分析---------------------------------------------2 三、关于谷歌的PEST分析---------------------------------------------2 四、谷歌中国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3 五、谷歌退出中国的原因分析------------------------------------------7 六、小结------------------------------------------------------------10 小组分工: 陈志远:整体调度协调,整合组员资料,PPT及分析报告的制作 林戈玉:案例背景,SWOT分析 马宗佑:PEST分析 李锡顺:谷歌中国行 尹家兴:谷歌退出中国的原因分析,小结

一、案例背景 谷歌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亦是全球最有价值品牌之一,创造了每天数十亿次页面访问,8年获得1700亿美元市值等一系列互联网的奇迹,源于创新和具有责任感的公司文化。随着谷歌不断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以及拓宽其海外市场,其经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 2006年4月12日,Google公司行政总裁埃里克?施密特在北京宣布该公司的全球中文名字为“谷歌”,意味着谷歌中国正式成立,中国的搜索引擎服务市场将不再是只有百度一家独大。 二、关于谷歌的SWOT分析 三、关于谷歌的PEST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1、中国政府积极维护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外商创造和谐的投资环境;而且近年来中国的市场在演变,政策在变化,向市场经济转变。尤其政府在制度建设,比如商业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方面执行度和透明度有所加强,提升中国的投资环境。政府还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将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为国家战略,维护外商企业在华利益。 2、中国对外资企业的政策: a、中国坚持实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 b、中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深化对外经贸合作、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村落作为聚落初始原型中的重要形式,研究它对城市发展有深远意义。本文从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等方面阐述江西省吉安市陂古村的空间形态及艺术特色,分析保护陂古村的不利因素,并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标签: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保护 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村镇再到城市,没有聚落的概念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建筑活动。村落在中国传统社会聚落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较为基础,是聚落初始原型的一种。研究它对当今村镇、城市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建设的要求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村落数量众多,但是随着城镇膨胀,大量古村落遭到破坏。如何对现存古村落进行合理保护利用显得愈发重要。 1 陂古村空间形态、艺术特色 陂古村地处江西省庐吉泰交汇点,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称,村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研究从本源入手,探寻其生长的记忆,使村落的发展脉络连续而清晰。 1.1 村落空间形态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知意象分析中认为,城市空间环境是可识别和可意象的[1],并概括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即: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等。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人对空间认知的基本框架,整个村落的布局是该理论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1 边界——传统外立面。从陂村来看,实际上是以传统建筑的立面来提示空间特色。陂村建筑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青砖马头墙线雕琢细致,外墙窗框和门框清一色的用当地一种叫红石的材料勾边,“古色”与“红色”相得益彰,与巷道围合形成一种具有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体现古村落的特色,加深人们对其认知。 1.1.2 区域——村落。身临古村落,便有回到旧时领略故人风采的意境。不仅是看一眼,而且是深入其中之后,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感受。 1.1.3 节点——宗祠、书院、教堂。自宋代开始,陂村先人便重视宗祠的建造。自古奉行尊师重教,修建有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教育后人;被称作小洋屋的教堂则是民国初年的建筑,曾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地,其外观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思想以及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形式的过渡,正立面和山墙面分别是中式和欧式风格。

网络空间安全发展分析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网络空间安全发展分析 从1969 年ARPANET 问世至今,网络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传统互联网;第二次浪潮是万维网;第三次浪潮是网格、云计算、物联网和社交网络;目前正朝着人类社会信息世界物理世界三元世界融合的网络空间形态转变。网络空间安全状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对网络空间的安全安全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1 网络空间的定义与属性 1.1 网络空间的定义 美国作家威廉吉布森在小说《融化的铬合金》中首次创造出Cyberspace(网络空间)这个词;并在小说《神经漫游者》中普及使用,吉布森把网络空间称为一种交感幻觉,将它描述为可带来大量财富和权力信息的计算机虚拟网络。在吉布森看来,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相互交融,人们可以感知到一个由计算机创造但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虚拟世界,这个充满情感的虚拟世界影响着人类现实世界。 网络空间是指由连接各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网络以及所承载的信息活动构成的人为社会活动空间,包括互联网、电信网、计算机系统、及关键工业系统中的嵌入式处理器和控制器等,同时还涉及虚拟信息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1.2 网络空间的属性 网络空间具有实体属性、频谱属性、社会属性和逻辑属性。 1.2.1 实体属性 互联网、电信网、各种信息系统及各种控制系统构成了网络空间的实体属性。1.2.2 频谱属性 利用电磁波原理工作的无线电台、移动通信网络等构成了网络空间的频谱属性。 1.2.3 逻辑属性 其逻辑属性表现为数据和系统代码,数 字化的特征。 1.2.4 社会属性 其社会属性表现为知识和人类活动。 2 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缓冲区溢出攻击手段不断翻新 缓冲区溢出会导致应用程序异常、系统不稳定甚至崩溃危害,最主要的是攻击者不仅仅让程序出错,而且让程序改变其原有的逻辑,转而去执行一些攻击者所期望的恶意代码功能程序,从而窃取控制权进行攻击。如20XX 年爆发的心脏出血(HeartBleed)漏洞,利用该漏洞攻击者可窃取服务器内存当前存储的用户数据。 2.2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 APT 攻击是指利用先进的攻击手段对特定目标进行长期持续性网络攻击,在发动攻击之前需要对攻击对象的业务流程和目标系统进行精确的收集。主动挖掘被攻击对象受信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漏洞,利用这些漏洞组建攻击者所需的网络,以达到盗取敏感数据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攻击。如震网病毒Stuxnet 攻击是典型的APT 攻击。 2.3 软硬件协同网络攻击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分析(doc 64页)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分 析(doc 64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研究生毕业论文 (申请硕士学位) 论文题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作者姓名黄瑛 学科、专业名称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指导教师顾朝林教授 二零零三年四月二十日

学号: 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字)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以南昌城市空间结构为例 硕士研究生:黄瑛 M.D Candidate: Huang Ying 指导教师:顾朝林教授 Supervisor: Prof. GU Chaolin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Dept. of Urban & Resources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2003/4/20

毕业论文题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2000级硕士研究生姓名:黄瑛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顾朝林教授 摘要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征,它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过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入分析是把握城市发展实质的基础,同时也是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已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以历史演变过程、空间结构比较、城市发展方向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传统背景下城市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发展背景的变化,城市将置身于与以往相比更为开放、更为市场化的新城市网络体系中,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只有相应发展,才能满足现代背景下城市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新要求。 本文根据当前城市发展面临新的背景,在对已有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新研究框架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城市历史演变规律分析、城市生态格局分析、社会与文化空间分析、城市——区域结构分析。 文章以南昌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分析了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其次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规划;第三分析南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状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它对未来南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和规划带来的重要指导作用;第四指出南昌未来应从区域角度构建以市区为中心的都市区结构模式;最后在上述研究分析基础上,对南昌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总体规划南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