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短文两篇》导学案和课后巩固练习附答案

苏教版《短文两篇》导学案和课后巩固练习附答案

短文两篇《活板》沈括【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及之以其于为然等虚词的含义。

2、根据说明文特点复习课文,精读课文第二段,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重点】根据说明文特点复习课文,精读课文第二段,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预习要点1、走进作者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朝代)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

著有,文言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

这部书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

2、熟读课文,检查字词句落实。

字平如砥.()腊和.()纸灰和.()面随声附和.()更.()互燔.()土群从.()火炀.()3、掌握通假字(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探究重点1、掌握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板.印书籍()火.烧令坚()每韵为帖,木格..贮之()2)名词用作动词用讫再火.令药熔()则以纸帖.之()2、古今异义词(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2)一板已自布字()(3)文理有疏密()(4)药稍熔()(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4、试问,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作业巩固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字通______ 意思为:__ ______8、诎右臂之船_____字通_____ 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二、写出下列字的古今义。

1、纸灰之类冒之冒: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2、药稍熔药: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3、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5、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6、高可二黍许许: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7、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核舟记》魏学洢【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导学案《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导学案《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答谢中书书》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4 共计2 课时课题:《短文两篇》课型:讲读课【学习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课件准备】白板【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课堂过程】【自学质疑】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3、翻译加点词(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合作探究】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3、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4、《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5、(1)、《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2)、经过:(3)、结果:(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6、(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展示提高】课内语段阅读(一)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加线字词(1)、逐.日()(2)、逐走..()(3)、入.日()( 4)、欲.得饮.()()(5)、饮于河..、渭()(6)、河、渭不足.()() (7)、北.饮大泽()(8)、弃其.杖()2、翻译重点语句(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2)、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用来比喻什么?(二)、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 短文两篇》导学案

《 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作者由细小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感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掌握细小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技巧。

2、体会短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自主学习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Líng luò duàn xùn liǎn shù()()收()宽()bēi wēi gǒu guō guō( ) 一丝不() ( ) 零落.()丢三落.四()贝壳.()地壳.()2、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则短文,读出情感,读出意韵。

朗读指导:(1)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将自己融入文中,你就是作者!3、通过朗读两篇短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反复品味其妙处,并写下你的体验。

语句:体验:4、请说说你的初读感悟。

二、交流合作,互动探究:请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阐述你的理解,并与小组或全班分享你的探究成果。

我的问题:我的理解: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意见:三、练习反馈1、选词填空:⑴近月来,窗外蝉(便又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更太)烦。

⑵斜阳里,想起了秋风颜色,就(饶恕放弃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⑶这是一颗怎样(顽固坚固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2、请认真阅读两篇短文,你能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吗?四、写作提升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学习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书”的意思是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体、背景介绍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字音、字形、词语(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陶弘景( ) 夕日欲颓( ) 沉鳞( ) 竞跃( )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二)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节奏。

(范读、个体读、集体读)初步了解本文写了哪些景物?附: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含试卷)

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含试卷)

27 短文两篇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并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感受作品描绘的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重点难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竞跃.______ 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朗读课文(不少于三遍),把握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答谢中书________书______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青林翠竹,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实是欲界______之仙都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_____其奇______者。

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7短文两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7短文两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7 短文两篇27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一、积存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二、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明白得作者丰硕微妙的思想情感。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明白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培育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五、体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一、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二、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明白得《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一、给以下加点字注音颓()能与其奇者()遂()藻()荇()二、说明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5)沉鳞竞跃: (6)解衣欲睡:(7)欣然起行: (8)步于中庭:3、作者及文体简介(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

“书”的意思是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 家,_______ 家。

和父亲_____ 、弟弟_______ _同列于“唐宋八大伙儿”,合称“_______________ _”。

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是什么?五、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明白得?六、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7、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检查复习二、知识储备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诗: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

绘画:他擅长画竹,自成一体。

2、背景介绍: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

政治上屡遭贬谪。

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自主学习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遂( ) 寝( )藻( ) 荇()柏( )2、再读:自读3—5遍,读熟。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四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5、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结合写作背景)6、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出游原因的句子?四、合作交流1、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2、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3、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4、文中第三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

27、《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课堂探究1.疏通文意(1)、自主翻译(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2.合作探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3.感受文章的意境美(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

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4.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

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

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

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5.感受文章的人情美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当堂检测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

(300字左右)3.当堂测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学习准备: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清除生词的障碍,拼音下列框架词: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4.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盖/竹柏影也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带下划线的单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消散。

2.傍晚渐弱,下沉和跳跃:竞争,竞争;跳,跳,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

问题探究:感谢书是陶弘景写给他的朋友谢仲舒的一封信。

文章从情感开始:山川之美在古代就已经被讨论过了。

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以领略山水之美,与朋友交流内心感受。

这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在接下来的十句话中,作者用清晰庄重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美景。

1、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是哪几句?分别用了什么视角?写了哪些事物?“峰顶入云,清流见底”。

我尽力写了两种观点:白云、高山、流水、三景2、“两面石墙、五色、绿林和竹子,时刻准备着”。

它使用什么视角?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3、由静景转入动景描写的是哪几句?它是“黎明和雾将休息,猿和鸟将无序歌唱;日落正在腐烂,鳞片正在下沉和跳跃”。

这四句话为画面增添了精神运动,并通过生物在两个特定时间段(上午和晚上)的活动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短文两篇》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三)、精读《日》,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明确: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二、课堂合作、探究(20分钟)(小组内讨论)
(一)、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课题
8《短文两篇》导学案
课时:1
教师:毛勇
导学
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能力目标:1、强化通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2、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八年级语文第二十七课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语文第二十七课导学案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答案
一、为下列字注音
颓鳞遂荇
二、填空(1).书信,记事陈情,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谢微元度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三、阅读
(一)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岩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消散参与,这里指欣赏
3.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们争相跳出水面。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实是欲界之仙都。

5.从时间看,有早晨,有傍晚;从声音上看,有鸟鸣,有鱼跃,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灵魂感,传达出生命的气息。

6.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能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
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2——5题答案略
6.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7.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三)迁移过关
1.piǎo jiá xuān yuān lún kuī 2.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③急
湍甚箭,猛浪若奔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
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⑤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3.D 4.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七课答案:
1、陶弘景华阳隐居南朝梁山中宰相
2、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
3、颓竞 yù 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kōng
4 (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6)参与,这里指欣赏。

(7)想要,正要(8)高兴的样子(9)于是,就(10)原来是(11)共同,一起(12)清澈透明(13)考虑,想到(14)只是
5、(1)对偶(2)借代、对偶
6、(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
7、(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5)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合作探究:
(答谢中书书)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2、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3、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4、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
1、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5、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6、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课堂测验题】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1)助词,的(2)动词,消散(3)动词,坠落名词,指潜在水中的鱼
3、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
4、(1)高兴的样子(2)只,只是
5、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④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7、旷达(或:豁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