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生物地理学
2005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广东卷)
2005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上世纪末,多国天文学家通过国际性的合作研究,观测并测量出某一遥远的旋涡星系,该星系与地球的距离为A.140多亿个天文单位B.140多亿年B.140多亿千米D.140多亿光年2.关于地球的热量收支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地球不断吸收太阳辐射,结果终将变得越来越热B.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作用,低、高纬地区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地球热量收支总体处于平衡状态C.高纬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少于其支出的长波辐射,高纬地区将变得越来越冷D.高纬地区热量的收入少于支出,但因温室效应的作用,高纬地区并不会越来越冷3.下列地形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三角洲平原B.黄土高原面C.大陆架D.沙丘4.某天文兴趣小组在M地用量角器测得北极星的高度(如图1所示)。
次日,当太阳位于M 地的正南方时,收音机里传出“现在是北京时间14点整”。
那么,M地的地理坐标是A.30°N,90°EB.60°N,150°EC.36°34′N,90°ED.53°26′N,150°E图2是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其中纵坐标的划分间隔为0.5cm,横坐标的划分间隔为1cm,读图2 回答5-6题。
5.图中的垂直比例和水平比例分别是A.1000和1:50000 B.1:2000和1:50000C.1:5000和1:20000 D.1:20000和1:50006.图中B点的绝对高度和相对于A点的相对高度分别是A.350米和200米B.300米和350米C.300米和250米D.200米和300米7.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A.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B.是化学作用的结果C.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D.形成于各地带的石灰岩地区8.夏半年,当我国东部的雨带移到海河流域时,出现的一般天气现象是A.东北、华北降雨,华南连绵阴雨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B.华北、华南降雨,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较旱C.东北、华北降雨,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较旱D.东北、华北、华南降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9.关于我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叙述正确的是A.“三江”指长江、黄河、澜沧江B.“三江”指长江、黄河、珠江C.该保护区地处横断山区D.该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上图3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3回答10~11题。
[高考必看]2005年生物高考试题及考试情况分析
2005年生物高考试题及考试情况分析华中师大一附中生物组吴建阶2005年高考已经结束,当我们回首顾盼时,发现今年的高考试题的风格与前几年的高考题相比有很大的差别,现就生物试题进行如下分析:一、对试题的总体评价: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体验的同时,继续保持注重考查基本知识、注重考查基本能力、注重考查各学科核心知识的特点。
试卷的整体结构稳定,难度系数与2004年的理科难度系数相比估计略有减小,试卷的区分度控制较为理想。
1、试题体现了2005年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首先,表现在理综试卷仍为拼盘式,各科界限分明,试题排列方式和大纲一致,它有利于对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综合能力进行深入的考查;其次,表现在生物部分在理综中所占分值、题数、比例没有变化,仍是五道选择题共30分和两道大题共42分,占理综试卷总分的24%,但主观题部分变化较大,表现在题目设问减少,每问分值增加;再次,表现在仍然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相关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试题突出了2005年大纲新增加的能力要求:2005年新大纲第二条比2004年新增加了“正确分析文字表达的有关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用文字准确描述和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的内容”。
今年的两道生物大题全是文字表述,而第30题更是既体现了对文字的分析能力,又体现了文字表述能力。
3、试题体现了考查生物主干知识的原则。
试题分布比较集中,选择题分别出自遗传学部分(第1、3题)、新陈代谢部分(第2、4题)和生态学部分(第5题),大题则来自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0题)和遗传学(第31题)两部分内容。
二、对试题的具体分析:1、从试题难易度上看,第1题、第30题的第(1)、(3)问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比较容易的试题,第2、4题、第30题的第(2)问则属于应用能力的考查,但并不是特别复杂,只是略加分析即可得出结论,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而第3、5和第31题则属于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研究的能力的考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属于较难题目。
05年高考生物试卷分析
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分析试题总体评价: 试题基本符合《考试大纲》的精神,以考查各科基础知识为主,注重考查基本能力,试题的背景材料新颖,试题没有科学性错误,答案比较准确,试题编排顺序较合理,试题区分度较大,有利于高校选拔学生,对中学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生物学科:试卷注重能力测试,综合考察基础知识,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
试卷较好地覆盖了《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范围。
题目比较新颖。
试题难度与去年相近,保持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
简答题的答案多样,有一定的开放性。
化学学科:化学试题较好地贯彻了《考试大纲》的精神,发挥了应有的考查功能,相对于往年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试题立足于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注重对应用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能力的考查,试题长度适中,难度基本符合《考试大纲》要求,适当考虑了对中学化学知识点的覆盖,题目设计有层次,文字语言表述清楚、简洁,试题的阅读量不大,可以使考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地思考,试题和答案基本无科学性错误,但有的开放性试题答案省略,给制定评分标准及阅卷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物理学科:注重基础,特别突等出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突出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突出考查判断、分析、归纳和推理等能力;2005年物理试题知识的覆盖面比去年更大。
试题的改革和创新性比2004年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没有旧题、成题。
有的题难度太大,应放在后面(如24题)。
有些题目提供的参考答案太繁琐,不能符合大多数考生的做题情况。
理科综合试卷学科内综合建议在广度上进一步扩大,体现基础,降低难度.2005年理科综合试题难度有所上升,物理第二卷24题过难。
一、试题结构二、试题特点生物学科2005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包括5个选择题和2个非选择题,共计72分。
试题结构基本稳定,题干简捷,要求明确。
试题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好地覆盖了《考试大纲》列表中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其中13项内容涉及到7项内容。
生物地理学和生态系统
生物地理学经历了描述性生物地理学 、比较生物地理学、分析生物地理学 和综合生物地理学等发展阶段。
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植物、动 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类群。
研究范围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全球各种 生态系统,从热带雨林到寒带冻原, 从高山到深海。
与其他学科关系
与生态学的关系
生态系统服务
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惠益,如净化空气和水、提供食物和原材料、维持 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这些服务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3 生物地理学在生 态系统研究中的 应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物种分布格局与形成机制
1 2 3
物种多样性分布
生物地理学通过研究物种多样性在全球或区域范 围内的分布规律,揭示物种丰富度与纬度、海拔 、气候等因素的关系。
温度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对沿海生态系统和低洼地区产生威胁。 同时,温度变化也影响物种分布和迁徙模式。
降水格局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格局的改变,如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生态系统稳定性 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物种组成、生物量分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 ,进而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
与遗传学的关系
遗传学为生物地理学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如基因流、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分化等,这 些信息有助于揭示生物地理分布的微观机制和物种演化的历史过程。
02 生态系统基本概 念
生态系统定义及组成要素
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物学与地理学
人类活动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01
人类活动如农业开发、城市化进程和交通建设等,对物种分布
格局和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02
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坏、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对生物多
样性造成威胁,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
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理区划的影响
03
人类活动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得一些生物地
挖掘和利用宏基因组学数据,评估微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为生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 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适应机制
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
分析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范围、种群大小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生 物多样性的影响趋势。
物种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
研究物种如何通过表型可塑性、遗传变异和迁徙等机制适应气候变化,评估不同物种的 适应能力和生存风险。
濒危物种保护与恢复
01
02
03
濒危物种识别
通过对物种数量、分布范 围、生态环境等因素的评 估,识别出濒危物种。
保护措施
针对濒危物种,采取就地 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 育等措施,确保其生存和 繁衍。
恢复计划
对于已经灭绝或极度濒危 的物种,通过生态修复、 基因技术等手段,尝试恢 复其种群数量。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宏基因组学与生物地理学
宏基因组学在生物地理学中的应用
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研究不同生境下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揭示微生物多样性 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宏基因组学对生物地理学理论的贡献
通过宏基因组学数据,验证和发展生物地理学理论,如物种分布模型、生物多样性形成和 维持机制等。
宏基因组学在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地理背诵知识点总结
生物地理背诵知识点总结1. 生物地理的基本概念生物地理是研究动植物的分布规律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生物地理主要包括动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区系、生物地理区划和生物地理演化等内容。
2. 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是指动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及其间的关系。
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等因素。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动植物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3. 生态区系生态区系是指某一地区内的动植物组成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不同的生态区系中,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都有所不同。
生态区系可以根据其特有的生物组成来划分,比如森林生态区系、草原生态区系、沙漠生态区系等。
4. 生物地理区划生物地理区划是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特点来划分地球表面的生物区域。
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生物地理区划是根据生物群落的特点来划分。
常见的生物地理区划包括:地中海区、温带草原区、温带落叶林区、热带雨林区等。
5. 生物地理演化生物地理演化主要是指动植物在地球上的演化和分化过程。
生物地理演化可以划分为自然选择、迁徙、分化等过程。
生物地理演化理论是广义的演化理论的一部分,它是认为地理环境是动植物演化和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6. 生物地理的意义生物地理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了解了动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
7. 生物地理的方法生物地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研究、地图资料分析、遥感技术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了解动植物的分布规律,找出动植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总之,生物地理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的交叉领域,它研究的是动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生物学和地理学的联系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生物地理学教学教案
互动提问:鼓励 学生提问,解答 学生的疑惑,加 深学生对新知识 的理解
课堂练习:布置 一些与新课相关 的练习题,让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巩固练习
提供一些实际的生物地理学 案例,让学生分析
设计一些与生物地理学相关 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让学生绘制生物地理学相关 的地图或图表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地理学相 关的实验或观察活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分析: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挖掘其中的知识点和教学点
案例总结:总结案例分析中的知识 点和教学点,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
小组讨论
目的:促进学生 之间的交流与合 作,提高学习效 果
讨论主题:与生 物地理学相关的 话题,如生态系 统、生物多样性 等
讨论方式:学生 自由分组,每组 选出代表进行发 言
5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生物地理学的基 本概念和原理
生物地理学的研 究方法和技术
生物地理学的实 际应用和案例分 析
生物地理学的发 展趋势和前沿问 题
教学难点
生物地理学的概念和原理理解难度较大 生物地理学的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难度较大 生物地理学的实验设计和操作难度较大 生物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理解难度较大
教师引导:教师 在一旁观察并适 时给予指导和建 议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地理学的知识和技能。
实验材料: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培养皿、植物标本等。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 实验后的整理工作。
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解决策略
-人教版05年浙江地区地理科课件资料[原创]
生物循环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二)
原始大气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现代大气 CH4、H2、NH3、 细菌分解氮化合物 O2、N2 等 H2O 、HCN 等
改造 三大 圈层
水圈
吸取O2等营养物质
排出、分解出CO2、 N、K、P等元素
生物新陈代谢
岩石
风化作用
风化产物 (成土作用
净化 空气 调节 气候 涵养 水源 吸烟 滞尘 降低 噪声 美化 环境
没有生命活动,便没有现代的地理环境。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分布;生物在地理环境 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 生物对改造自然,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等 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地球上的人类尤其重要。 所以,我们人类应该像珍惜我们自己的生命一 样,爱护所有的“生命”。
垂直方向
积雪冰川 荒漠 高山灌木
针叶林
针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从沿海到内陆,植被由森林过渡到草原、 荒漠。
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温带荒漠景观
1.比较莲和骆驼 刺在形态上有何 差异? 2.莲和骆驼刺在 生长环境上有何 差异?
指示气候
植物对环境的 指示作用
指示水源
指示风向
指示环境污染
对气候的指示作用 1.我国华北民间有“枣发芽、种棉花” 的谚语 2.亚热带树种青冈栎对天气的变化很 敏感,当树叶变红时,一两天内就会下雨, 雨过天晴后,树叶又会变成深绿色。
影 响 植 物 布 的 条 件
a.喜光植物
b.喜阴植物
热量: 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 水平 垂直
水分: 限制生物分布,影响植物 个体形态
马尾松 向日葵
文竹
杜鹃花
橡胶为上层喜光植物 茶树、咖啡为下层喜光植物
课件05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高一地理学考总复习(湘教版2019)
名称
特点
有机层 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和 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 母岩层 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植物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
有的茎叶披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热;有的具肉质茎叶,以储
温带荒漠
温带大陆 性气候
藏水分。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很广很深的地下吸取水 分
知识梳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环境影响植物 ①必然性: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 和能量的交换。 ②表现:环境影响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 等。 (2)大尺度上 ①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 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 ②表现:
课标要求:
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 素。
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 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识梳理:植被
1.概念: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特别提醒](1)在一定区域内,同种植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 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各种植物种群的集合,构成植物群落。 (2)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群落结构复杂,高等植物种类丰富;环境条件严 酷的地方,群落结构简单,只有少数高等植物。 (3)植物群落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生物学与地理学的关联
生物种群分02布与地理环
境的关系
生物种群的分布规律
经度分布:不同经度地区的生 物种群分布也存在差异,但相 对纬度分布较小
纬度分布:不同纬度地区的生 物种群分布不同,呈现出明显 的纬度梯度
海拔分布:不同海拔高度的生 物种群分布也有所不同,呈现
出明显的垂直梯度
气候带分布:不同气候带的生 物种群分布也存在差异,如热 带、温带、寒带等地区的生物
生物学与地理学的关 联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添加标题
Part Two
添加标题
Part Three
添加标题
Part Four
添加标题
Part Five
添加标题
Part Six
添加标题
生物学与地01理学的交叉
领域
生物地理学概述
定义:研究生物在地 球上的分布、多样性 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
种群分布各不相同
地理环境对生物种群分布的影响
气候条件:影 响生物种群的 分布和适应性
0 1
地形地貌:影 响生物种群的 栖息地和生存 空间
0 2
土壤类型:影 响植物的生长 和分布,进而 影响动物的食 物来源和栖息 地
0 3
水文条件:影 响水生生物的 分布和适应性, 以及陆地生物 的水源地和栖 息地
0 4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态系统与03地理环境的
关系
生态系统概述
生态系统的定义:由生物 群落和其所在的环境共同 组成的动态系统。
0 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 分(生产者、消费者、分 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水、 土壤、气候等)。
地球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
汇报人:XX 2024-01-21
目录
• 生物地理学概述 • 生物多样性概念及意义 • 地球生物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 群落结构与演替过程剖析 • 物种形成、灭绝与保护策略探讨 • 生物地理学在环境保护中应用前景展望
01
生物地理学概述
生物地理学定义与发展
定义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分布及其成因的一门学 科。
农业、林业和城市化等土地利 用方式的变化会改变群落的结 构和组成。
02
污染
工业污染、农药使用等会对生 物群落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生 物多样性的丧失。
03
外来物种入侵
人类活动往往会导致外来物种 的入侵,这些物种可能会与当 地物种竞争资源,导致当地物 种的减少或灭绝。
04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也会 对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如全球 变暖导致一些物种的分布范围 发生变化。
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 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 的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包括种内基因的变化,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 间的基因差异。
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
维持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的必要条件,各种生物通过食物 链和食物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
倡导绿色生活
鼓励公众采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 消费模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参与保护行动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行 动,如志愿服务、观察记录、科学研究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与地理学的关系
地理学为生物地理学提 供了空间分析的工具和 方法,如地理信息系统 (GIS)、遥感技术等 。
20052005年地理高考复习大纲
. . . ....2005年地理高考复习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2004年地理科《考试大纲》提出的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及根据专家分析预测提出的新观点构成了2005年地理高考复习大纲,即复习的内容、重点、策略等。
一、考试能力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原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修订本》(不含高中地理选修课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以及“教学内容调整意见”等文件精神,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制订本学科考试内容。
1 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识记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
【注意】重要的地理事物主要指教材和《考试大纲》中涉及的大洲、大洋,主要山脉、河流,主要国家、城市、交通线、人口等重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的名称和空间分布等。
地理数据应属于地理事实范畴,在地理知识体系中起着“定量”的作用。
涉及的地理的重大时事,主要是指见诸报端、具有全国或世界意义的,又未能写入教材中的地理新事物,或地理研究的新成果或新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成就,地理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2 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
【注意】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理解和掌握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特征、总结地理规律等,是需要以掌握地理概念为前提条件的。
3 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本《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注意】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主要是要明确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认清区域中主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从对这些特征进行对比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加深对我国区域地理特征的理解。
4 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005年生物各地高考试题分章汇总
2005年生物各地高考试题分章汇总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B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C .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D .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2、(18分)(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
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请回答下列问题:①自然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②表中两组数据__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___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
请根据下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
1960年份197019801990SO 2含量【参考答案】:1、B 2、(1)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②53.2%,25.0%;13.7% ,4.7%(两组数据先后顺序可以调换) (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 2浓度逐年降低。
②由于SO 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
原因是地衣对SO 2敏感,因此SO 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
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
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类捕食。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1、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 .种群数量稳定 B .种群增长量最大 C .种群数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2、下列各项中,包含非生物因素的是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物种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4、(9分)加拿大一枝黄花属双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作为观赏植物引人我国,现已在一些地区蔓延成灾,有“植物杀手”之称.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地理学中的物种演化与分布格局
生物地理学中的物种演化与分布格局生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规律的科学。
这门学科结合了地理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揭示了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交互的关系。
其中,物种演化和分布格局的研究是生物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一、物种演化物种演化是指物种在时间上的改变。
生物进行演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遗传变异、环境适应和自然选择。
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孕育、分化和分布。
孕育是指同一物种内部的遗传变异和基因流,分化是指在不同环境下,根据不同的压力和选择,同一基因组在不同的分支中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分布是指物种在地理上的分布格局。
物种演化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态分化对物种的分布和形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理隔离是指由于地理上的隔离妨碍了同一种生物间的基因流,从而创造了不同的环境选择压力,促使物种分裂和分化。
生态分化是指由于生长环境和互动关系的不同,物种遭受的选择压力也会不同,导致物种表现形式和分布格局的差异。
二、物种分布格局物种分布格局是指物种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
1.生物环境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包括食物、栖息地、竞争者和捕食者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殖,进而影响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
例如,一些食肉动物在食物稀缺的情况下会扩大它们的活动范围,以寻找更多的食物。
2.非生物环境因素非生物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资源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物种的适应力与繁殖力。
例如,某些植物因受到降水限制而在干旱地区分布较少,而在气候较湿润的区域分布则较为广泛。
3.历史事件历史事件是指影响物种分布的地球历史事件。
例如,地球上的大陆漂移和气候变化,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生物系统进化成不同类型,从而形成物种分布的区域差异。
三、物种演化和分布格局的应用物种演化和分布格局的研究,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环境管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几个示例:1.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类的数量。
东台2005中考科目
东台2005中考科目东台2005中考科目东台2005年中考科目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九门科目。
首先是语文科目。
语文是中学学习的基本科目之一,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语法等内容。
通过语文科目的考试,可以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数学科目是一个重要的学科。
在数学科目中,学生将学到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计算技巧,例如整数、分数、代数、几何等等。
数学科目的考试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英语科目是一个必考科目。
它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内容。
通过英语科目的考试,可以考察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政治科目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知识。
它是国家科目之一,通过考察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掌握程度,可以了解学生对国家政治体制和政治事件的理解。
历史科目是了解国家和人类历史的重要科目。
通过历史科目的考试,可以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
地理科目主要包括地理知识和地图阅读技巧。
通过地理科目的考试,可以考察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理解。
物理科目是自然科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
通过物理科目的考试,可以考察学生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科目主要讲授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巧。
通过化学科目的考试,可以考察学生对化学理论的掌握和对实验的理解。
生物科目也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通过生物科目的考试,可以考察学生的生物知识和生物实验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东台2005年中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九门科目。
这些科目覆盖了语言、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
2005年泉州初中毕业生地理科学业
地理一、命题依据初中地理科考试以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福建省教育厅颁发的《2007 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为依据,结合我市初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1.导向性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贯彻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和评价理念。
试题的设计以正确阐明人地关系作为命题的核心,传达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强调能力、注重探究性,注意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以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初中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和事业发展。
2.基础性充分考虑我市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地理试题的考查内容依据《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考查学生基本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重视考查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空间规律、相互联系、发展变化和形成过程等基本内容;同时考查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地理学习能力及地理观念、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内容。
3.综合性试题的设置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特点,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基础上,适当考查学生的联系、比较、归纳等地理学科综合能力,考查学生地理知识、技能与地理方法的迁移运用能力、运用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同时充分利用地图语言来呈现试题内容,以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
4.科学性科学性即是指试题内容的正确性,地理试题所提供的文字案例、数据图表等情境材料应真实。
试题表述规范,问题明确,语言严谨,图像清晰,地理专业术语准确,答案避免出现歧义等。
5.时代性试题选择素材力求反映地理环境及其各要素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地理学科热点及地方特色乡土内容,考查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体现时代性、突出地理学科应用性。
6 .适切性合理配置不同题型在试卷中的比例结构,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功能。
2005年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全解(增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 生物之间
(一)动物食性的类型和食性特化的意义
1.食性的类型 (1)按食物的性质划分 ①植食性动物;②肉食性动物;③腐食性动物;④寄 生性动物;⑤杂食性动物 (2)按食物种类多寡划分 ①单食性动物;②寡食性动物;③广食性动物
第七节 生物之间
2.食性特化及其生物学意义
动物食性的特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它 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寡食性和单食性方面发展;二 是向广食性方面发展。这两种食性特化类型都是有机体对 其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寡食性和单食性动物要求比较严格而稳定的环境条件, 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而广食性动物多分布在中纬度和 高纬度地区。
第七节 生物之间
一、食物对生物的意义 二、植物在动物生活中的意义 三、动物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 四、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第七节 生物之间
一、食物对生物的意义
食物是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它 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食物联系是构成生物界种间关系的最主要 内容,不同种个体之间的对抗性常常表现为吃 与被吃的矛盾。
第七节 生物之间
第七节 生物之间
2.种间竞争: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因竞争而对 它们的增长和存活起相反影响的任何相互作用。 异种生物竞争,不管其作用的,或者将另一物种赶到另一空间去利用另一种食物。 广义的种间竞争还包括捕食者与被食者,寄生者与宿 主的相互关系。它们均为对抗性的相互作用。
第七节 生物之间
四、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六)竞争: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 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他营养条件等而产生的 对抗性的相互作用。 1.种内竞争:同一种群(population)个体之间所产生的 对抗性的相互作用。 种内竞争主要表现在对食物及共同需要的争夺上、区域 行为和存在“社会等级”方面,还牵涉到水和光的利用。
思考题
1.试述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2.试述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的关系。
第七节 生物之间
(二)食性与生物的分布
许多种动物具有有限的分布,这同所吃的植物或其他动物 的分布相关。就广食种来说,分布不会受食物的限制。 一般情况下,植食性动物对食物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分布 上比肉食动物更受食物的限制。另外在多数生境中,肉食动物 得到的动物食物,比植食动物的食物数量少得多,如果肉食动 物有着很有限的食物偏向,它们就得长期忍受饥饿。
第七节 生物之间
二、植物在动物生活中的意义
1.植物是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食物 植物对植食性动物是直接的,而对肉食性动物是 间接的关系。 2.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隐蔽所 大多数动物都栖息于植物群落之中,植物为动物 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地,同时植物还可以作为许多动物 的各种各样的隐蔽所。
第七节 生物之间
第七节 生物之间
四、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高斯竞争排斥原理 (Gauses principle): 大多数 情况下,具有生活需求非常 相似的种类(生态位相同)不 能共存。
第七节 生物之间
四、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3.竞争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当某些种偶然进入以前它们从来没有生存的地区, 竞争对地理分布的影响很显著,如果引进的种比当地 种强壮,而且繁殖力也强,就会逐渐把当地种排挤掉。 某些情况下,竞争可以导致种的分化,它可分化 为占有不同地域的几个种群。
外寄生
内寄生
巢寄生
第七节 生物之间
四、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二)共生:凡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并产生一 定联系的,都可称为共生。
偏利共生
海洋甲壳动物以软体动物做隐蔽所
原始合作
海葵与寄居蟹
互利共生
白蚁与鞭毛虫、大豆根瘤与根瘤菌、地衣 与鞭毛虫、大豆
第七节 生物之间
四、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三)附生:一种生物附着在 另一种生物体上,相互之间并无 营养关系。 (四)绞杀:存在于植物界, 指的是一种植物将另一种植物绞 杀致死。 (五)群栖:许多植物、许多 动物或许多动物与植物共同生活 在一起,叫做群栖。
三、动物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
1.动物协助植物授粉 蜂类和蝶类,蜂鸟、太阳鸟 2.动物传播种子和果实 3.动物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4.动物影响植物群落的成分和存在状态
猪 笼 草
第七节 生物之间
四、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一)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 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一方得利 而另一方受害的关系。得利的一方为 寄生者,受害的一方为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