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诊疗方案年度总结(3篇)

中医诊疗方案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中医诊疗方案不断优化,疗效显著。

本年度,我单位在中医诊疗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将年度总结如下:二、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情况1. 治疗方案制定本年度,我单位结合临床实践,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制定了以下中医诊疗方案:(1)内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失眠、便秘等。

(2)外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痔疮、乳腺增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3)妇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

(4)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感冒、咳嗽、腹泻、消化不良等。

(5)五官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鼻炎、咽炎、结膜炎、口腔溃疡等。

2. 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

(2)针灸治疗:运用针灸、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调整人体气血,改善局部症状。

(3)推拿按摩:运用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手法,缓解肌肉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食疗与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养生。

三、中医诊疗效果评估1. 治疗效果本年度,我单位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感冒、咳嗽、哮喘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0%、85%、80%。

(2)外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痔疮、乳腺增生、颈椎病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5%、90%、85%。

(3)妇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85%、80%、75%。

(4)儿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感冒、咳嗽、腹泻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5%、90%、85%。

(5)五官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鼻炎、咽炎、结膜炎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0%、85%、80%。

2. 患者满意度本年度,患者对中医诊疗方案的满意度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认为中医治疗副作用小、疗效显著。

2023年95个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2023年95个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2
脱位
中医骨伤科治疗脱位,常用手法复位、固定,并配合中药内
服外敷,以舒筋活血,消肿止痛。
3
韧带损伤
中医骨伤科治疗韧带损伤,常用手法复位、固定,并配合中
药内服外敷,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五官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
耳鼻喉科疾病
包括耳鸣、耳聋、鼻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
眼科疾病
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眼干、眼疲劳、结膜炎、角膜炎等。
康复调理 4
配合针灸、中药,辅助康复治疗 脑神经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注重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念,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为主要治疗原则。
内分泌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
糖尿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主要为脾虚湿热,气阴两虚,导致血糖升高,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等症状。
甲状腺疾病
中医认为甲状腺疾病的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痰湿凝结,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出现甲状腺肿大、 心慌、失眠等症状。
3 3. 治病求本
中医注重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不仅关注症状,也关注 病因和病机。
4 4. 阴阳五行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用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 生命活动的规律。
中医诊疗的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解释了宇宙和人体中各种现象 的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连 接着五脏六腑,维持着人体机能 的正常运行。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这95个病种被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内科疾病、外 科疾病、妇科疾病等,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
辨证论治
中医诊疗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 分析,辨别病因、病机、病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内科常见病包括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痛、腹泻)、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肝胆胰疾病(如肝炎、胆结石)、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身体特征,判断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中药方剂,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1.感冒:属于外感病,常见证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针对不同的证型,可以选用荆防败毒散、银翘散、三黄片等中药进行治疗。

2.腹泻:常见证型有寒湿腹泻、湿热腹泻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祛寒、燥湿、清热、化湿。

常用药物包括草果、鸦胆子、竹茹等。

3.高血压: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痰湿阻络、气滞血瘀等。

治疗方法包括降肝阳、祛痰湿、活血化瘀等。

常用药物有天麻、丹参、益母草等。

4.中风:中医认为中风多由气虚、痰瘀、湿热等因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扶正固脱、化痰祛瘀、清热解毒等。

常用药物有人参、三七、川楝子等。

5.糖尿病:常见证型有气阴两亏、痰瘀阻络、湿热蕴结等。

治疗方法包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清热利湿等。

常用药物有黄芪、玄参、黄柏等。

这仅仅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本介绍,实际治疗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另外,中医治疗常强调养生方面的调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心养肺等,以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外感发热西医病名:上呼吸道感染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外感发热系外感时邪,客于肺卫所致,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七版(陆在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刺,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洪大。

三、治疗方案(一)辨证施治1 风寒束表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推荐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9g、防风9g、柴胡6g、前胡9g、川芎9g、枳壳9g、羌活9g、独活9g、茯苓9g、桔梗6g、甘草6g。

2 风热犯表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感冒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

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病邪入侵导致气血不通,治疗的重点是疏风散寒、祛邪和通络,调整气机。

一般可采用以下中医诊疗方案:1.中医辨证分型:中医通过辩证分析来确定感冒的病因和病机,常见的辨证分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湿感冒等。

2.风寒感冒的治疗:对于风寒感冒,中医常采用祛寒散寒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麻黄汤或葛根汤,可以通过发汗来驱散体内的寒邪。

3.风热感冒的治疗:对于风热感冒,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银翘散或薏苡仁汤,可以通过解毒、清热来缓解症状。

4.风寒湿感冒的治疗:对于风寒湿感冒,中医常采用祛风散寒、化湿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羌活胶囊或感冒宁颗粒,可以通过祛风、散寒、化湿来改善症状。

5.中药治疗:一般感冒都可以采用草药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白芷、薄荷等,可以通过疏风散寒、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等作用来改善症状。

6.食疗调理:饮食对于感冒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可以适当摄入一些有助于疏风解表、祛风散寒的食物,如姜、葱、辣椒等。

另外,还需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

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针对不同病种和不同的体质状况会有所不同,需要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中医治疗。

在选择中医治疗方案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综合分析,包括辨证分型、舌诊、脉诊等,以确定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食疗调理、针灸、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眩晕病西医病名:原发性高血压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气亏虚证:腰脊疫痛(外伤性除外)、胫疫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鉴别诊断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塞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三、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95个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95个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

1.血管性痴呆1.1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1)痴呆符合DSM—Ⅳ—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 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

(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①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②人格相对完整;③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④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⑤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2可能为(possible)血管性痴呆(1)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2)有脑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3)痴呆和脑血管病可能有关,但在时间或影像学方面证据不足。

1.3确诊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为很可能或可能的血管性痴呆,并由尸检或活检证实不含超过年龄相关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老年斑(sP)数,以及其他变性疾患组织学特征。

1.4排除性诊断(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1)意识障碍;(2)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等);(3)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痴呆:(4)精神疾病(抑郁症等)。

注:当血管性痴呆合并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时,建议用并列诊断,而不用“混合性痴呆”的诊断。

2.痴呆程度评定:采用临床痴呆评定表(CDR)进行程度评定,按照CDR量表=1分为轻度,CDR量表=2分为中度,CDR量表=3分为重度。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版)最终版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版)最终版
22个专业95个病种
中医诊疗方案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一○年
总 目 录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1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41
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47
精神科中医诊疗方案……………………………………………57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也可按照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不同特点和治疗原则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醒脑开窍针刺法、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抗痉挛针法等,可根据临床症状选用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等。
(1)醒脑开窍针刺法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等。
(2)风痰阻络证
治法:息风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
①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
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
(2)辨证属于热证者,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苦碟子注射液等。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书桌上,我泡了杯清茶,打开电脑,准备写下这份诊疗方案。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下面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内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中医称之为“感冒”。

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

1.风寒感冒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风寒感冒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荆防败毒散、葱豉汤。

2.风热感冒症状:发热恶风,有汗,头痛,咳嗽,咽痛,鼻塞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案:风热感冒宜选用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颗粒。

二、咳嗽咳嗽是内科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咳嗽是由肺气失宣,痰湿内生所致。

1.风寒咳嗽症状:咳嗽,痰白清稀,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风寒咳嗽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止嗽散、杏苏散。

2.风热咳嗽症状:咳嗽,痰黄稠,发热,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案:风热咳嗽宜选用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桑菊饮、银翘解毒片。

三、失眠失眠是内科常见的症状,中医称之为“不寐”。

症状: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易醒,多梦,心悸,健忘,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疗方案:失眠宜选用养心安神,调和阴阳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安神补心丸、天王补心丹。

四、高血压高血压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眩晕”。

症状:头晕,头痛,血压升高,颜面潮红,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疗方案:高血压宜选用平肝潜阳,滋阴降火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

五、糖尿病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

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疗方案:糖尿病宜选用滋阴降火,益气养阴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消渴丸。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内科疾病在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上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1.感冒:中医认为感冒都是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

治疗上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方剂,如解表药膏剂(葛根黄芩汤)、辛凉解表法(薄荷石膏)、清热解毒法(连花清瘟胶囊)等。

2.咳嗽:中医大多将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两大类。

寒咳多因感受寒邪或肺气虚寒所致,治疗可采用温肺化寒的方剂,如川贝雪梨膏、蜜炙白矾散等;热咳多因热邪侵袭或肺火上炎所致,治疗可采用清肺降火的方剂,如川贝清肺糖浆、桑白皮饮等。

3.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主要由肝火上炎、肾虚、痰湿内阻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消除因素、平衡阴阳的方剂,如天王补心丹、安宫牛黄丸,同时还可辅以针灸、推拿或气功等疗法。

4.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由脾胃虚弱、肾气亏损、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补气健脾、滋阴降糖的方剂,如正酣脾气丸、小蓝盖降糖胶囊,并结合针灸、推拿、运动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

5.胃炎:中医认为胃炎可分为寒证和热证,常伴有脾气虚弱等情况。

治疗上可采用温胃祛寒、清胃降火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大黄龙牡丹皮汤等,并结合饮食调理和中药泡脚等进行综合治疗。

除了上述常见疾病外,中医内科还包括甲亢、冠心病、胃溃疡、慢性肾炎、哮喘、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方案。

总体而言,中医内科的治疗思路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内科诊疗也非常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具体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基于中医理论,针对不同疾病进行调理治疗。

在疾病治疗的同时,中医内科也注重预防和调理,促进患者的整体健康。

当然,中医诊疗方案中的具体用药和疗法应由专业中医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11版)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11版)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11版)》1.脑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眩晕、肝豆状核变性、头痛(偏头痛)假性延髓麻痹2.急诊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3.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4.精神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不寐(失眠)诊疗方案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5.肺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6.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锁骨骨折诊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踇外翻诊疗方案7.针灸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8.内分泌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门诊)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9.肾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诊疗方案肾风(IgA 肾病)诊疗方案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诊疗方案10.外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诊疗方案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诊疗方案蝮蛇咬伤诊疗方案臁疮咬伤诊疗方案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烧伤诊疗方案11.风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骨痹(骨关节病)诊疗方案痛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12.皮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13.肿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肺癌诊疗方案14.血液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慢性髓劳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方案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15.眼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方案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疗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诊疗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方案16.肝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17.传染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手足口病(普通型)诊疗方案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诊疗方案18.肛肠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痔(混合痔)诊疗方案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19.脾胃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20.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21.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22.妇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盆腔炎诊疗方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中医临床路径实用指南》▲为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制和发布了首批22 个专业95 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并于2011 年2 月启动和实施试点工作。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j,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2006年)。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昕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问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①按发作频率分类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tc.30次/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Ⅲin,DcG示>30次/h:②按形态分类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内科常见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诊疗方案注重以人为本,综合治疗,达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感冒感冒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中医诊疗方案注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在感冒初期,中医推荐使用葱姜,生姜煮酒,“葱姜酒”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寒热症状。

同时,中医强调合理饮食,多喝温热的汤水,如生姜红糖水,石榴皮水等,有助于疏风散寒,缓解症状。

另外,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葛根、连翘、板蓝根等,这些药物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感冒症状。

二、胃炎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中医诊疗方案注重调整人体的脾胃功能,达到舒缓症状的目的。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粥等。

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半夏、白术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健脾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炎的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心理调节,推荐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烦躁和情绪波动,以促进胃的康复。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疾病,常常伴随多种并发症,中医诊疗方案强调整体调理,减少发作次数和损害。

中医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推荐降低盐分的摄入量,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同时注重血液流通畅通。

中医推荐使用中药治疗,如天花粉、蒲公英、丹参等,这些药物有活血化瘀、降血压的作用,可以帮助控制高血压的进展。

此外,中医还主张运动,推荐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四、糖尿病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诊疗方案强调脾胃调理,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推荐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治疗,如苦瓜、金钱草、黑豆等,这些药物有清热燥湿、降血糖的作用,可以帮助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在内科常见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风温肺热病

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风温肺热病

风温肺热病(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94) [1]。

(1)主症:发热、咳嗽、脓痰、口干渴、舌红苔白或黄,脉数。

(2)兼症:恶寒或寒战,胸闷或胸痛,气急或气喘。

(3)肺部体征:肺实变体征或闻及湿啰音。

(4)胸部X线检查:肺部新出现或进展的浸润性病变。

注:具备(1)、(4)两项即可诊断,其它两项供参考。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9年版)、《内科学(第8版)》(葛均波、徐永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2-4]。

住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新出现或进展的肺部浸润性病变,同时具备以下三个临床症候中两个或以上可诊断为医院获得性肺炎:(1)发热超过38℃;(2)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3)脓性气道分泌物。

但需要注意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特异性低,应注意与肺不张、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基础疾病肺侵犯、药物性肺损伤、肺栓塞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相鉴别。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94)、《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方邦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中医急重症学》(方邦江、张晓云、梁群主编,科学出版社,2017年)[1,5,6]。

1.风热犯肺: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或痰黄带血,胸闷胸痛,口渴。

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恼,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满便秘。

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燥,脉滑数。

4.热闭心包: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或四肢厥冷。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颤病

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颤病

颤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吴勉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出版)。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善忘,神识呆滞,行走不稳,头晕目眩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2.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贾建平,陈生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1)程度不一的帕金森样表现,以强直、少动为主,静止性震颤很少见,多以双侧起病(除皮质基底节变性外),对左旋多巴治疗不敏感。

(2)伴有其他征象,如不自主运动、垂直性眼球凝视障碍(见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早期出现且严重的痴呆和视幻觉(路易体痴呆)、皮质复合感觉缺失和锥体束征(皮质基底节变性)等。

(二)证候诊断1.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证:肢体僵直,行走不稳,肢体颤动,头晕眼花,起则晕剧,甚则晕厥,面色少华,记忆下降,四肢乏力,动则加重,小腹坠胀,小便失控,大便费力,心烦不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肾两虚、痰浊内阻证:活动缓慢,姿势异常,肢颤不止,行走不稳,记忆减退,神识失控,时清时昧,胸脘痞闷,夜寐不安,惊惕肉瞤,心中懊恼,大便溏薄,夜尿频多,遗精易泄,舌质白,苔白腻,脉濡滑。

3.肝肾不足、瘀血阻络证:肢体颤抖,行走不稳,双目凝视,目光呆滞,反复跌倒,头昏目涩,言语不清,吞饮咳呛,项背前倾,面色晦暗,言语不利,步态慌张,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涩。

4.阴阳两虚、痰瘀互阻证:肢体扭转,不能站立,肢颤不已,表情呆板,头晕眼花,面色晄白,筋脉拘紧,言语謇涩,吞饮呛咳,反应迟钝,失眠惊惕,目涩耳鸣,腰酸腿软,小便失禁,畏寒肢冷,舌质淡白或夹瘀斑,舌体瘦小,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涩。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 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证治法:健脾升清、补益气血(1)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摘要中医内科常见病是指在内科领域中,以中医诊疗方法治疗的常见病症。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1. 咳嗽1.1 病因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

中医内科常见咳嗽的常见病因有风寒袭表、痰热壅肺、气滞血瘀等。

1.2 诊断在诊断咳嗽时,需要观察患者的咳嗽属性(如声音、频率等),以及伴随症状(如咳痰、咳血等)。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1.3 治疗•风寒袭表型:宜辛温解表,如葱白、生姜等。

可配合表浅辛凉药物,如板蓝根、连翘。

•痰热壅肺型:宜清热化痰,如玄参、苦杏仁等。

同时根据病情,可配合宣肺止咳药物,如百部、贝母。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赤芍、丹参等。

可配合行气止咳药物,如川贝、桑白皮。

2. 腹痛2.1 病因腹痛是指腹部疼痛的症状。

其病因复杂多样,可由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系统等引起。

中医内科常见的腹痛常见病因有湿寒蕴结、气滞血瘀等。

2.2 诊断在诊断腹痛时,需要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以及伴随症状。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2.3 治疗•湿寒蕴结型:宜温化寒湿,如半夏、砂仁等。

同时可配合健脾化湿药物,如陈皮、厚朴。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行气,如川芎、当归等。

可配合舒肝止痛药物,如枳实、川楝子。

3. 高血压3.1 病因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压力持续升高的疾病。

其病因与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科常见的高血压病因有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

3.2 诊断在诊断高血压时,需要测量患者的血压,并观察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等。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3.3 治疗•肝肾阴虚型:宜滋阴降火,如生地、山药等。

可配合平肝潜阳药物,如龙胆、丹皮。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等。

可配合行气降压药物,如丹参、广藿香。

结论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该指南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喘病喘病就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她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

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

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

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

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

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

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

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

胸闷如窒,不能平卧。

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二、肺胀肺胀就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候。

肺胀相当于西医学中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就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依据1、典型得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约经10~20年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病。

5、体检可见桶状胸,闻及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罗音,且心音遥远,胸部叩诊为过清音。

6、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

症候分类1、外寒内饮: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2、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发热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3、痰瘀阴肺: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4、痰蒙神窍: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5、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动沉细无力,或有结代。

6、阳虚水泛: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辨证施治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方用小青龙汤、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

方用越婢加半夏汤、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方用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5、肺肾气虚:补虚汤合参蛤散。

6、阳虚水泛:温阳化饮利水。

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三、头痛头痛就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得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得一种常见病证,也就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就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得先兆。

西医学偏头痛、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凡符合头痛得症候特征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诊断依据1、以头痛为主症,或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等。

有突然而作,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2、因外感、内伤等因素,突然而病或有反复发作得病史、3、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或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

证候分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2、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3、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二、内伤头痛1、肝阳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2、肾虚证: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3、气血虚证: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晃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4、痰浊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5、瘀血证: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动沉细或细涩。

辨证论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疏风散寒。

方用川芎茶调散。

2、风热证:疏风清热。

方用芎芷石膏汤。

3、风湿证:祛风胜湿。

方用羌活胜湿汤、二、内伤头痛1、肝阳证:平肝潜阳。

方用天麻钩藤饮、2、肾虚证:补肾养阴、方用大补元煎。

3、气血虚证:气血双补、方用八珍汤。

4、痰浊证: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证:通窍活络化瘀。

通窍活血汤。

疗效评定1、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

2、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头痛症状及血压等无变化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中风中风就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

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

诊断依据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

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

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

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证候分类(1)中经络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

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或绛。

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

痰多息促。

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

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

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

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辩证施治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

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

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

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⑤阴虚风动: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六味地黄汤、熄风汤加减。

中脏腑:阳闭:辛凉开窍,清肝熄风,羚羊角汤加减。

阴闭:辛温开窍,除痰熄风,苏合香丸加减。

元气衰败:益气回阳,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减。

疗效评定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

2、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

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二、咳嗽咳嗽就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得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诊断依据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增高、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千湿性罗音。

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证候分类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

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苫薄白或黄.脉浮数、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

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

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

甚则咯血。

舌红,苔薄黄少津。

脉弦数、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

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