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人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的第二首古诗。古诗词,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古诗的魅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
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1
、理解诗中的字、词、句的意义;
2、了解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3、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翻译和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关切与同情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2、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提起唐朝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李白的诗歌呢?有同学说《静夜思》,有同学说《古朗月行》。我:对,没错,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曾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呢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送给友人的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背景介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
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2、诗歌赏析。
(1)先分析首句,请学生根据给出的注释回答首联的大意,然后加以点评,并给出标准。再请同学们思考首句写了哪些事物?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请一位同学尝试回答,并解析。
(2)分析次句,理解大意,思考“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分析第三句,理解大意,思考“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4)分析第四句,理解大意,思考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要托风来传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
走。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9、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0、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要托风来传送?
——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11、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