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
一方水土一方人教案
一方水土一方人教案教案标题:一方水土一方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这一成语的意义和内涵。
2. 通过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资源:1. PPT演示文稿。
2. 图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素材,展示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环境特点。
3. 学生笔记和讨论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环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你认为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会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知识讲解:1. 介绍成语“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意义和内涵。
2. 解释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资源等因素对当地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 通过具体案例,讲解不同地域的人们如何适应和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记录自己对“一方水土一方人”成语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或所学知识出发,思考并讨论不同地域的人们如何适应和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展示和总结: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一方水土一方人”成语的理解和感悟。
2. 整理学生的观点,总结不同地域的人们如何适应和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
3.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保护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环境。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探讨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当地水土资源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这种关系。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完成的短文,包括对当地文化和水土资源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更多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环境特点。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案撰写时请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参与度。
课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设计
课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设计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1 课程背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环保意识的课程。
通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关注和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对土地的保护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
1.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对土地的保护意识二、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土壤的形成和组成•土壤的生态系统•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虫类•土壤的水分和养分2.2 教学方法•授课讲解: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关键概念。
•观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品的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的特性和变化。
•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调查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土壤生态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挑战。
三、教学流程安排3.1 第一课时:土壤的形成和组成•课堂讲解:介绍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组成成分。
•观察实验: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了解土壤颜色、质地和成分的差异。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和重要性。
3.2 第二课时:土壤的生态系统•课堂讲解:介绍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观察实验:学生观察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虫类,并分析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策略。
3.3 第三课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虫类•课堂讲解:介绍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虫类的分类和功能特点。
•观察实验:学生观察土壤中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和虫类,并记录它们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土壤中微生物和虫类对土壤质量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3.4 第四课时:土壤的水分和养分•课堂讲解:介绍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的来源和循环过程。
•观察实验:学生观察不同水分和养分条件下的土壤样品,并比较它们的差异。
•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土壤水分和养分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管理方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兴华中学程梦诗一、课程标准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家园》的第三课。
在前面两课已经介绍了我国的国土、人口等基本情况和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
本课紧接着介绍我国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不仅能够使学生比较概括地了解我国的地域差异,还能通过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认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辩证地对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
同时,本课内容为学生第四单元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阅读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加上前面的学习已经介绍了有关中国的一些自然环境特征如地形、气候等,也使学生能够对基本的自然环境有一个了解,有了知识的铺垫。
但是初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分析能力不足、对于我国各地区之间交流互补的实例也缺乏体验,因此对于分析我国南北方、东西部差异学生需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感知出发,让课堂生活化。
四、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在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2、比较我国东部与西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评价它们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了解,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南北方、东西部差异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生产生活、经济水平的影响;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演示法、对比教学法。
七、教学流程<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吗?生:知道(不知道)师:你们认识它的主持人孟非吗?生:认识(不认识)师:一个由他主持的新栏目,叫“非常了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通过介绍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在借助地图说明南方与北方的范围基础上,阐述了两地人们在生活方面的差异,并追溯形成差异的原因,特别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典型实例的学习以后,学会分析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南方与北方差异的比较,以及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和热情,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初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活动都为学生们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提供了可能。
设计思路新课程积极关注体验性学习,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因而在备课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联系绍兴实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南方与北方的地理界限。
2.初步了解南方人与北方人在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学会分析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
3.通过分析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了解和谐的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教师收集一些反映绍兴风土人情方面的资料和图片。
2.教师收集能反映出南北方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差异的图片及资料。
3.教师把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从各个地方的图片入手,让学生对各个地方的地方特色有个基本了解,详细介绍绍兴的地方特色很多外地游客到绍兴除了欣赏美丽的鉴湖以外,也被绍兴浓郁的地方特色所吸引。
我们一起来看看绍兴这一方人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请同学们从衣、食、住、行四方面来讨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各地的风土人情;(2)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2)利用互联网、图书等资源,搜集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各地的风土人情;2. 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深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图书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课堂讲解教师简要讲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包括山川、河流、气候等,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如方言、饮食习惯、传统节日、民俗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方进行深入了解,探讨该地方的风土人情,如方言、饮食习惯、传统节日、民俗等。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成果。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地域文化案例,如四川的麻辣烫、东北的二人转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地域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态度。
6.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各地的风土人情;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1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
1、课件:欣赏西双版纳的一组自然风光图和傣家风情的图片。
2、组织学生感受:
(1)xx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xx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西双版纳为什么被称为“动植物王国”?这里生长的动植物与什么有关系?(4)傣家人居住的竹楼有什么特点和好处?
3、学生展示。教师小结。
三、做客xx的xx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几幅有代表性的各民族的小朋友的图片。
2、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尚风俗也丰富多彩,我们一起去感受不同民族的风采。
二、活动一:认识令人神往的xx
1、出示xx图。
2、组织学生讨论:
(1)青藏高原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屋脊”?
(2)我国有哪些大江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2、合作探究,搜集资料,师生、生生交流。
3、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2、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收集不同地区的歌曲、舞蹈资料。
(3)xx的气候于什么有关?
(4)青藏高原的农作物是什么?主要的交通工具为什么是牦牛?
三、活动二:探究千沟万壑的xx
1、欣赏图片:xx的窑洞图片。
2、xx共同探究:
在图上找一找黄土高原的位置。黄土高原的成因。质疑:它自古以来就是这个样子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3)黄土高原的主要农作物和水果与什么有直接关系?那里的人们的主食是什么?你吃过黄土高原出产的水果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教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教案标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成语的含义和起源。
2. 通过学习相关的故事和实例,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语解析:介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成语的意义和起源,引导学生思考家乡与个人的关系。
2. 故事分享:讲述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关的故事,如《白毛女》等,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共鸣。
3. 地方特色介绍:选取学生所在地区的特色,如地理环境、名胜古迹、特色食物等,让学生了解并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4. 阅读理解: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意义,并回答相关问题。
5. 写作表达:引导学生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主题,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文章,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成语解析引导学生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成语的含义和起源。
2. 故事分享:讲述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共鸣。
3. 地方特色介绍:学生自愿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家乡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4. 阅读理解: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加深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解。
5. 写作表达:引导学生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主题,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文章,鼓励他们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内涵和对家乡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包括对问题的回答和对故事的理解。
2. 阅读理解材料的问题回答情况,检查学生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写作的文章内容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的表达情况。
未来版品社四下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1
未来版品社四下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未来版品社四下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理解不同地域文化对人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于自己所在地区的人文、地理有所了解。
但对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认识有限,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地的特色文化,认识不同地域的人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祖国文化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地特色文化的认识,不同地域人特点的理解。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祖国文化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问答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资源。
2.教学卡片:用于学生操练和巩固知识点。
3.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地的特色文化,如四川的辣、东北的豪爽等,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场景,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地域的人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方,总结该地的风土人情,并展示给其他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课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令学生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学会尊重土地,尊重它所给予的一切,学会爱护环境,建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 能力目标:使学生培养爱护大自然的感情,通过实际参与维护环境,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感情,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产生热爱家园、爱护生命、爱护土地之情操,建立起正确的社会观念,主动参与环保,有助于开发普通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为了社会必要的用到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 学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内容;2. 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3. 学会关心爱护自然,维护环境。
四、教学难点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负责实践的思想。
五、教学方法1. 叙述法。
以老师的叙述引导学生感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对接触到自然环境,学习爱护环境的意识。
2. 讨论法。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讨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表达自己的想法,落实爱护环境的理念。
3. 情景模拟法。
让学生感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重要性,对自然环境有负责任的心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六、教学过程1. 热身:让学生以身体肢体动作及简短歌谣,领略循环重覆贯穿自然界的理念,为爱护环境打下基础;2. 激活:展示一组图片环境图样,引导学生演示如何爱护环境,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3. 享受: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分享自己爱护环境的实践;4. 小结:老师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点明学生牢记在心,安可下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主要经济特点,懂的自然环境、当地经济特点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
2.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开展对家乡气候、地形、资源的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关注家乡的环境、资源保护。
教学重、难点: 懂的自然环境、当地经济特点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1.搜集家乡自然环境、资源的文字、图片等。
2.搜集家乡的工农业产品的实物、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议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美丽的邹城》的录象。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二..演一演,猜一猜。
1. 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议一议。
我们邹城不光美丽,而且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经济发展的图片如:煤矿、电厂农产品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美丽富饶的邹城离不开勤劳的人民,谁来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3. 读一读。
课本p7四.说一说。
家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物产,所以古人就有“一寸山河一寸金”的赞美。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家乡的物产。
1.调查汇报。
各小组将调查、了解家乡的物产和工业产品在小组内交流,并填在卡片上。
2.全班交流。
五.拓展:1.你还知道哪些家乡的人和事?和大家交流。
2.家乡的自然环境为世代人民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资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资源。
我们该怎么做呢?。
未来版品社四下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
未来版品社四下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未来版品社四下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认识到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各地的特色文化、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常识和对中国各地风土人情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可能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地理、文化、历史的知识,对于探究不同地域特色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而,学生对一些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各地的特色文化、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认识到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获取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各地风土人情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各地的特色文化、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
2.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方特色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地域环境与文化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各地风土人情相关的图片、视频、故事等素材的课件。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地方特色文化介绍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各地的特色风光、民俗风情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介绍各地的特色文化、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 知道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有一定的依赖,人们的衣食住行因地理、气候、习俗等不同而存在差异。
2.尊重不同文化传统之下人们认识和适应自然的不同方式与习俗。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上交流和分析资料,学习利用资料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活动准备】搜集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及各地居民衣食住行的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
【活动过程】一、放眼祖国各地:师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为了对不同的地域加以了解,课前我们划分了六个小组,分别是——雪域高原、江南水乡、蒙古草原、黄土高原、海滨小镇以及东北森林。
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资料,同学们回家后也查找了相关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我们的研究吧。
(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相关资料。
)师:老师搜集到了不同地域的影片,想看看吗?不过我得考考大家。
下面我随机播放影片,播放的是哪个小组的研究主题,就请哪个小组上来汇报。
(分六个小组汇报资料,教师随机小结。
)师:可见,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特点,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方式是否也有所不同?所以说,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课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聚焦衣食住行:师:不管在什么地方生活的人,都离不开衣食住行,下面让我们聚焦衣食住行,再来感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师:各小组查找了相关资料了吗?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提供给各小组。
(下发资料二至资料七)让我们充分运用手上的资料,进行解读、提炼、整理和分析,看一看各地域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什么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完成表格。
(下发表格,出示温馨提示,指名读)各小组交流,整理,分析资料,完成表格。
各小组汇报资料。
(实物投影展示)师:通过各小组的汇报,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地域的衣食住行的确存在着差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梳理要点: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物产资源、传统习俗;板书)小结:是啊,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来认识和适应不同的地域环境,用自己的方式来阐释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教案
品社教学通案用纸(正页)三年级课题1、我的家乡在哪里共2课时课型新授修改完善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
3、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重点: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难点: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法导入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表演法、讨论法、练习法。
学法板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我的家乡在哪里吉林省舒兰市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修改完善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4分)老师给同学们打几个谜语,看谁脑子聆听、感悟。
转得快,猜得准,还得说出你之所以得出这个谜底的原因。
请听题: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地图)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思考、回答问题。
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
(地图)不坐车船跑全国,不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万里游,请问奥妙在哪里?(地图)今天我们要做一些活动,就邀请了地图这个特别的伙伴参加,地图会帮助我们一起更好的了解家乡。
二、探究新知。
(32分)活动热身:我对地图的了解。
1、老师出示(较大的)中国地图。
理解、感悟。
2、同学们对照地图,在4人小组中谈谈自己对地图的了解。
如: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省份,五角星代表首都北京,稍大的圆圈是省会小组合作。
等。
2、对照地图,把不认识的标识或是想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对照黑板上的大地图,师生一起来解决同学们没有解决的和想要解决的问题。
如:图例、比例尺、方向等一些地图语言。
小组交流。
4、出示不同类型的地图两张比较他们的异同。
如:大小不一,比例尺就不一样等。
活动:在地图上找出自己的家乡1、在自己准备的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
(省、市甚至是区都行)完成课本留白处画家乡轮廓的作业。
教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岭——淮河分南北教案桥头中学:罗燕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重点介绍南北差异和东西部差异,探讨如何促进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把各地区的特色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激发学生报效祖国,服务家乡的志向。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对南北气候的影响;②了解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及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能力目标:①能通过典型事例运用地图,来说明我国南北方在气候、农业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②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资料的能力;③通过课堂中共同观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学会展示同学之间的合作。
情感目标:①感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树立各地区文化多元性。
尊重不同地区文化的价值观,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②激发报效祖国,服务家乡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类型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贯穿讨论法,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南北方地区人民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资料,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运用已学知识解释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查资料了解南北方生活习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民居?2、出示“陕西八大怪”:面条宽得像裤带,锅盔大得赛锅盖,老碗似盆分不开,家家房子半边盖,板凳不坐蹲起来,油泼辣子一道菜。
反映的是哪个地方的人们生活情况。
学生回答导入新课学习。
(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师叙: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这也验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既然刚才我们讲到南方和北方,那南方和北方大致分布在我国的哪个部位,他们的分界线是哪一条呢?请同学们看书本P59页的图,找一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概念及其内涵。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分析地域文化在人们性格和生活习惯中的体现。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概念和内涵。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地域文化和人物特点。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中国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文特点。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如山川、河流、气候等。
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文特点,如饮食习惯、服饰特点、建筑风格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人文特点。
运用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典型人文特点。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
第三章:地域文化与人类生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分析地域文化在人们性格和生活习惯中的体现。
3.2 教学内容介绍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分析地域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饮食习惯、节日习俗、语言文字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地域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地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第四章:家乡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特点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
分析家乡地域文化在人们性格和生活习惯中的体现。
4.2 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地理环境特点,如山川、河流、气候等。
分析家乡的地域文化特点,如饮食习惯、服饰特点、建筑风格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家乡的地理环境特点。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家乡的地域文化特点。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
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教学要求
1.通过典型事例,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南方与北方在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学会比较我国东部与西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评价它们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自然、经济、人文特征的了解,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课时安排】建议教学2 课时。
【新课导入】
故事引入
选择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使学生认识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要做到因地制宜,就必须了解各地差异,从而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了解我国区域差异的学习。
【秦岭—淮河分南北】
1.电子邮件的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两个来自南北方的小朋友的电子邮件,让同学们谈谈有什幺感想,或者问“这两个邮件的内容说明了哪些问题”(南北方在气温、景观、人们的节日生活等方面的不同),自然地过渡到南北方差异的学习内容。
2.图3-23 的教学
在学习南北差异之前,要引导学生读图3-23,了解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和它们各自的范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地域文化认同感。
1.2 教学重点介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1.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5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和讨论题目。
第二章:水土的关系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水土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性。
2.2 教学重点介绍水土流失、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2.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水土流失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5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和讨论题目。
第三章:地域文化与人的关系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对人的影响,认识到地域文化在维护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3.2 教学重点介绍地域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人的影响。
3.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5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和讨论题目。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2 教学重点介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3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5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和讨论题目。
第五章:实践与思考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品德与社会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完成课内活动题。
二、教学课题本节课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证实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老话。
1.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地理环境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理解生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本主题的设计体现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引导,以问题引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并由此获得认识和体验,了解不同环境中的不同风俗习惯。
3.教科书在本单元为学生提供大量学材,一方面为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深入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素材三、教材分析知识目标:1、意识到人类生产对环境有一定的依赖,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尊重不同地区人民的文化差异,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用具探索和说明问题情感目标:情感目标: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教学难点: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黄土高坡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黄土高坡的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别能力。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代表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黄土高坡的文字资料、歌曲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了解不同地区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小组合作探究1、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物产资源等;2、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3、尊重不同地区人民的文化差异,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
五、教学过程活动一:音乐导入,引出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主要经济特点,懂的自然环境、当地经济特点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
2.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开展对家乡气候、地形、资源的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关注家乡的环境、资源保护。
教学重、难点: 懂的自然环境、当地经济特点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1.搜集家乡自然环境、资源的文字、图片等。
2.搜集家乡的工农业产品的实物、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议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美丽的邹城》的录象。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 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议一议。
我们邹城不光美丽,而且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经济发展的图片如:煤矿、电厂农产品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美丽富饶的邹城离不开勤劳的人民,谁来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3. 读一读。
课本p7
四.说一说。
家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物产,所以古人就有“一寸山河一寸金”的赞美。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家乡的物产。
1.调查汇报。
各小组将调查、了解家乡的物产和工业产品在小组内交流,并填在卡片上。
2.全班交流。
五.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家乡的人和事?和大家交流。
2.家乡的自然环境为世代人民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资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资源。
我们
该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