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120163课程名称: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新闻学、编辑出版学考核方式:分散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了解新闻传播研究的过程与⽣法,重点介绍新闻传播实证研究中的量化和质化方法的应用和实际操作。

所涉及的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调查实验法等等。

学生将学习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的逻辑、伦理困境、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呈现研究结果等。

本课程通过深化学生对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新闻传播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特点,使学生能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关注社会民生、强化责任担当,具有写作符合学术规范、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新闻传播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用技术。

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并掌握如何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变成可行的研究课题,如何设计出一套研究方案并实施,如何写出一份规范的研究计划书,以及如何撰写展示自己成果的研究报告。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针对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该专业学生了解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方法的特点、方法类别、研究设计等等,通过系统的学习,初步了解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系列相关知识,例如框架分析等、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测量等等。

通过学习,学生要基本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流程,掌握写作的规范,能够读懂相关的研究文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解读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内涵,为之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

传播学研究方法 教学大纲

传播学研究方法   教学大纲

传播学研究方法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70238Z10
课程名称(中/英文):传播学研究方法/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
教材、教学参考书: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9;
3、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方法体系、研究过程;掌握一种科学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建立系统的思维体系,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传播研究方法的入门课,重点介绍基础的传播研究方法(包括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的概念,研究假设、研究设计,以及研究数据搜集、分析及研究报告的撰写。

通过该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方法体系、研究过程及几种主要的传播学研究方法。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学生应懂得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熟练地掌握内容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调查方法。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和意识的传播现象。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传播学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传播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正文:一、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1. 传播学的起源和背景2. 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3. 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4. 传播学在社会文化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5. 当前传播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二、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与理论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媒介、受众2. 传播效果理论:以言说人理论、两步流理论为例3. 传播行为理论:犯罪媒体效应理论、媒介多元化理论4. 传播伦理与道德:公共关系伦理、媒体伦理5. 传播策略与战略:宣传理论、公关理论三、媒介与传播内容1. 媒介与传播技术: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媒介、网络新媒体2. 媒介产业与政策:传媒经济、传媒监管3. 媒介素养与传播职业:媒介写作、摄影摄像技巧、编辑设计基础4. 传媒创新与传播趋势: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传播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1. 传播研究方法概述: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2. 媒介内容分析方法: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3. 传播效果评估方法:实验设计、调查问卷与统计分析4. 传播策略与传播评价:媒介计划、广告效果测评5. 传播实践:公关策划与执行、媒体管理与运营五、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发展1. 传播学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学挑战与机遇3. 传播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4. 传播学与跨文化交流5. 传播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总结:传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教学大纲对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过程的要素与理论、媒介与传播内容、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以及传播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在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65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21实验(上机)学时:11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名称)先修课程:无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传播学学生专业必修课。

课程主要围绕新闻传播学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系列方法,系统介绍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技术。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分析、理解当代社会传播中的现实问题,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具体目标如下:•让学生了解社会(传播)研究的基本思维;•使学生掌握社会(传播)研究的一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的方法课程打下基础;追求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普及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理及一般步骤、研究问题选取、研究方案设计、概念测量与操作化、抽样原理与方法、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达等传播学研究中一些常用而成熟的方法。

课程重点对问卷设计、调查执行、资料搜集和录入、资料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内容进行讲解,并要求每位学生全程参与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如何利用不同方法进行传播学研究。

本课程将采用老师专题主讲、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学生专题研讨和课外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提升学生设计和实施社会调查项目以及通过科学的社会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课程导论第一节研究方法重要性1.四个案例2.讨论对于一些传播现象,如何开展分析3.讨论学生曾经参加过的实证研究,分析得失4.调查学生对本课程期待第二节介绍教学内容和目标第三节介绍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第四节介绍教学方式和课堂规则第五节介绍参考文献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复习思考题:1.作为传播学系学生,你们在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有哪些困惑?2.你们认为信息传播过程中,哪些因素最重要?第二章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与方法第一节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基础1.为什么要研究2.研究遵循的途径第二节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1.特点2.逻辑过程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比4.社会科学研究难点第三节社会科学中的差异取向第四节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第五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1.特点2.两者差别与比较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理解科学研究飞方法体系;掌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特点和差别。

传播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传播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传播研究方法教学大纲《传播研究方法》教学大纲2021年春季学期主讲:戴佳Email:开放时间:周二下午2:20-4:55,六教6A215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为传播研究方法的入门课,重点介绍基础的传播研究方法(包括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的概念,研究假设、研究设计,以及研究数据搜集、分析及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学方式:讲授+案例教学教材:《传播研究方法》(美)琼恩·基顿著,邓建国,张国良等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教参:1. 周翔著,《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 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3. 约翰·雷纳德著,李本乾等译, 《传播研究方法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 安德斯·汉森等著,崔保国,金兼斌,童菲译,《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华出版社5. 费雷德里克·威廉姆斯著,《传播统计法-定量研究操作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6. 威廉·劳伦斯·纽曼著,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人民大学出版社7. Lindlof, T. R., & Taylor, B. C. (2002).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Sage.8. Frey, L. R., Botan, C. H., & Kreps, G. L. (2000). Investigating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9. Booth, W., Colomb, G., & Williams, J.(2021). The craft of researc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0. Williams, F., & Monge, P. (2000). Reasoning with statistics: How to read quantitative research (5th ed.). New York: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11. Rubin, R.B., Rubin, A.M., & Piele, L.J. (1999).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trategies and sources. Belmont, CA: Wadsworth.备注:相关读物(如期刊论文,案例资料等)通过email 等形式课前布置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传播学教学的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播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大纲以五个主要部分为基础,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知识。

每个主要部分又以五至九个小点展开,详细讨论了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教学内容。

正文:一、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模型:介绍传统线性模型、交际模型和媒体效果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2. 传播的效果:探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行为改变。

3. 社会认知理论:分析观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4.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5. 文化研究理论:理解媒体对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1. 新闻报道原则:传达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

2. 媒体伦理:探讨新闻报道和媒体操纵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3. 媒体政治经济学:分析媒体所有权和政治经济背景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4. 社会舆论:评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5. 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在舆论传播和个人互动中的重要性。

三、广告与公关:1. 广告传播理论:介绍广告的构建、营销和影响因素。

2. 广告策略和创意:探讨广告设计和创意表现的重要性。

3. 公关原理和实践:解析公关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过程。

4. 品牌管理:研究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策略和方法。

5. 数字营销:讨论数字媒体在广告和公关中的应用和效果。

四、传播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介绍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技术。

2. 实验研究:探讨实验设计、因果推断和实施过程。

3. 访谈和观察:分析访谈和观察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 内容分析:研究文本和图像在传播中的语境和意义。

5. 数量和质性研究:比较数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国际传播研究:1. 全球传播流动:探讨跨国媒体和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跨文化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接收和解读差异。

3. 发展传媒:研究发展中国家媒体的现状和挑战。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传播学教学大纲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传播学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制定一份合理的传播学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传播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其对学生的培养和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传播学教学大纲的引言部分应该包括对传播学的定义和重要性的介绍,以及传播学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引言部分可以引用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在传播学教学大纲中,应明确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法。

课程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的传播思维能力、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基础理论知识传播学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基础理论知识。

这部分可以包括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理论的分类和主要观点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四、传播媒介与技术在信息时代,传播媒介和技术对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传播学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传播媒介和技术的内容。

这部分可以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传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等。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传播媒介和技术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五、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是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关键。

传播学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传播研究方法的内容,如问卷调查、访谈、实验设计等。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

六、传播伦理与社会责任传播学教学大纲中应该强调传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这部分可以包括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传播行业的社会责任等。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传播伦理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二、课程性质(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传播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工具学科,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二)具体目标1.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

2.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

3.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导论1.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本章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善、传播的定义、掌握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及新闻学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95702课程名称:传播学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教学班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传播学》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主要作用是向学生传授传播学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以及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相关应用,使其今后更好的从事相关方面工作。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的功能、传播学的发展等理论知识,以及介绍传播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如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成果,使学生具备运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解释现象、分析与研究问题的基本能力。

Communication is a course for the MIC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major. It aims to teach students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communication and to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related application method in order to prepare them better for the related work in their future career.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concepts of communication, the function and aims of communi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some inportant research areas of communication such as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roup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传播中真实性的重要性和媒体使用过程中信息筛选的必要性,使学生具备更佳的媒介素养,能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并在未来形成诚信服务、德才兼修的职业素养。

传播学理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理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理论教学大纲一、大众社会理论1、奥古斯特·孔德:集体有机体观念:2、斯宾塞:有机体比拟:3、费迪南·藤尼斯:共同体与社会4、涂尔干:社会分工论5、大众社会的出现6、大众社会的特点四、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宣传的效果强大的三个条件:第六章第九章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心理学取向第一节第一节认知平衡理论一、追求一致性的本能二、海德的平衡理论:三、纽科姆的对称理论:四、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五、费斯廷格:认知不和谐理论六:讨论:非理性的人。

八、麦圭尔的信息处理理论九、说服行为的道德讨论:十、说服研究的精致化模式(ELM)沉默的螺旋一、关于沉默螺旋的五个假设:二、沉默螺旋理论体系的三个中心论点:三、沉默螺旋理论的舆论观与效果观四、沉默螺旋理论的发展与不足第三人效果一、起源:二、理论假设:三、主要成果:1、适用范围2、第三者效果的起因3、受众方面的变量4、可以解释内容检查者的心理5、在宣传活动中,可以声东击西。

图式(schemas)效果一、一、概念:二、二、图式的种类:1、自我图式2、个人图式:3、角色图式4、事件图式5、与内容无关的图式:三、三、媒介中的图式1、 1、媒体图式的特点:2、 2、媒介图式的种类:四、四、图式的来源1、 1、从社会中学习的图式2、 2、个人建构的图式:五、五、图式的使用1、 1、匹配:2、 2、联接:3、 3、修剪:六、六、图式对人类心理的影响第七章第十章大众传播的效果:群体的影响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过程。

一、人民的选择1、1940年总统竞选:2、研究者:Lazarsfeld,Berelson and Gaudet3、研究主旨:4、地点:5、研究方法:“固定样本设计”6、社会地位和既有倾向:7、调查结果7、影响选民作最后决定的因素:8、两级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和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9、研究成果:(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2)选择性接触假说;(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8%)二、个人的影响:1、 1、研究背景2、 2、小群体研究的再发现:3、 3、意见领袖的确定:4、 4、意见领袖的特点:5、 5、意见领袖三个指标:三、创新与普及:1、 1、起源2、 2、创新的决定过程:3、 3、传播流与影响流4、 4、 N级传播5、5、大众媒介和外地渠道在获知阶段相对来说更为重要,而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在劝服阶段更为得力。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代码:050306T1937学分与学时:2学分 3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拓展课程选修授课对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1.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总体把握新闻传播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了解包括从选题到设计研究框架,选择定性或者定量的研究方法等的一系列的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

2.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方法的实践训练,基本可以实现将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可以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论文写作中能够灵活地掌握这些调查研究方法,使社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可以更好地为新闻专业学生服务,甚至是服务人生的理论学习与总结。

三、学时安排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如何选题教学目的与要求:区分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的不同。

研究问题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研究主题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现象领域货问题领域。

教学重点与难点: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注意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注意清除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最好运用变量的语言,采取提问的形式;问题的陈述同时最少还要包括两个变量;问题的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研究问题与研究主题第二节选题的标准第二章研究设计的框架教学重点与难点:1. 定量研究2. 定性研究3.混合研究4.选择研究路径的标准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研究三要素第二节研究的三种路径第三章文献综述教学目的与要求:1.学习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查找文献、阅读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

2.掌握文献综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一些文献知识库的查找方法:中国知网:主题、关键词、题目、摘要、发表时间等;国家有关部门出版的各种统计资料和年鉴;一些外文资料库: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SCI);Social Science Index(社会科学索引,简称SSI)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设计

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设计

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设计前言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被青年学生所接受。

学生们更喜欢与老师互动、参与和探索。

针对传播学研究这个课程,合适的课程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目标和愿景我们的培养目标在于,通过具体的传媒案例和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播活动和实践,并将此作为未来工作的重要经验。

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传播活动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和关键环节•掌握传播研究的相关方法和技能•独立开展传播活动和实践,并以研究性实践为主教学内容传播学研究方法是指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技术和工具,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进行科学分析、评价、研究和预测的一门学科。

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概述和相关理论框架•传播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传播研究设计和调查方法•传播效果评估和推广战略学•实践案例分析和对比教学方法我们将采用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课程研究和研讨•作业和报告撰写•个人和小组项目•线上学习和资源共享课程安排我们将采用以下方式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阶段:理论学习•课程第一周:传播学概述和相关理论框架•课程第二周:传播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课程第三周:传播研究设计和调查方法•课程第四周:传播效果评估和推广战略学第二阶段: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第五周:传播案例研究分析•课程第六周:小组项目研发工作•课程第七周:个人或小组报告展示和讨论第三阶段:总结与评估•课程第八周:综合讨论和总结•课程第九周:期末考核和成果展示作业和评估为了有效地、全面地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我们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作业和评估,包括:•日常参与和讨论(10%)•课程研究和研讨(20%)•个人或小组项目(20%)•线上学习和资源共享(10%)•期末考核和成果展示(40%)结束语通过掌握传播学研究方法和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学生们将有机会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深入了解传播活动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并以此为未来工作学习的重要经验。

传播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传播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传播研究方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播研究的基本概念,掌握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2.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基本技巧,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研究;3. 了解传播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传播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会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播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传播现象的欲望;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传播研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传播伦理,尊重研究对象,保护他人隐私。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传播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传播研究素养,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播研究基本概念:介绍传播、传播研究、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让学生对传播研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教材章节: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研究2. 传播研究方法:讲解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播研究方法3. 数据收集与整理:教授数据收集、整理的基本技巧,如设计问卷、访谈提纲,以及如何进行观察记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据收集与整理4. 数据分析: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以及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教材章节:第四章 数据分析5. 传播研究应用:分析传播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广告、公关、媒体等领域。

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播研究应用6. 传播研究案例解析:选取典型传播研究案例,让学生了解研究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材章节:第六章 传播研究案例7. 传播研究伦理:强调在传播研究过程中遵循伦理原则,保护研究对象,尊重他人隐私。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范本模板】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范本模板】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

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2。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

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2024

引言: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通过梳理传播学概论的教学大纲,从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这个教学大纲,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的传播学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文内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1传播学的定义和起源1.2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和任务1.3传播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4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传播学的理论体系2.1传播学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过程2.2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范式2.3传播过程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假设2.4传播效果理论及其实证研究2.5传播媒介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三、传播媒介与技术3.1传播媒介的分类与特点3.2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3.3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3.4传播媒介的道德与伦理问题3.5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研究四、传播过程和传播行为4.1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源、信息受众和信息载体4.2传播行为的基本要素和模式4.3传播效果的评估与影响因素4.4传播环境与社会影响力4.5传播反馈与传播管理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5.1广告传播与公共关系5.2媒介环境与民众心理5.3社会问题的传播与解决5.4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5.5传播政策与传播战略总结:通过对传播学概论的教学大纲进行详细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一门涉及广泛且实用的学科。

通过深入学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传播媒介与技术、传播过程和传播行为、以及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与实践应用。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传媒环境,提升传播能力和素养,为未来的传播研究和传媒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各种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二、课程目标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

2、熟悉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3、掌握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和最新成果,理解传播策略的影响力。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传播素养。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概论1.1 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1.2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1.3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2 传播模式的概念与类型 2.3 经典传播模式理论第三章:传播媒介3.1 媒介的类型与特点 3.2 印刷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3.3 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影响第四章:传播内容4.1 传播内容的定义与特点 4.2 传播内容的生产与流通 4.3 传播内容的接受与效果第五章:传播效果5.1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类型 5.2 传统传播效果理论 5.3 现代传播效果理论第六章:传播与社会6.1 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6.2 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3 传播政策与法规四、教学方法1、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4、通过课堂作业、小组报告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1、出勤率2、课堂参与度3、小组讨论表现4、课堂作业完成情况5、期末考试成绩六、教学资源1、教师队伍:拥有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

2、教学资料:课程教材、参考书籍、学术论文、案例库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65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21实验(上机)学时:11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名称)先修课程:无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传播学学生专业必修课。

课程主要围绕新闻传播学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系列方法,系统介绍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技术。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分析、理解当代社会传播中的现实问题,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具体目标如下:•让学生了解社会(传播)研究的基本思维;•使学生掌握社会(传播)研究的一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的方法课程打下基础;追求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普及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理及一般步骤、研究问题选取、研究方案设计、概念测量与操作化、抽样原理与方法、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达等传播学研究中一些常用而成熟的方法。

课程重点对问卷设计、调查执行、资料搜集和录入、资料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内容进行讲解,并要求每位学生全程参与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如何利用不同方法进行传播学研究。

本课程将采用老师专题主讲、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学生专题研讨和课外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提升学生设计和实施社会调查项目以及通过科学的社会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课程导论第一节研究方法重要性1.四个案例2.讨论对于一些传播现象,如何开展分析3.讨论学生曾经参加过的实证研究,分析得失4.调查学生对本课程期待第二节介绍教学内容和目标第三节介绍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第四节介绍教学方式和课堂规则第五节介绍参考文献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复习思考题:1.作为传播学系学生,你们在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有哪些困惑?2.你们认为信息传播过程中,哪些因素最重要?第二章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与方法第一节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基础1.为什么要研究2.研究遵循的途径第二节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1.特点2.逻辑过程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比4.社会科学研究难点第三节社会科学中的差异取向第四节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第五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1.特点2.两者差别与比较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理解科学研究飞方法体系;掌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特点和差别。

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复习思考题: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逻辑过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差别。

第三章研究选题第一节何谓选题?1.选题的重要性第二节研究问题的本质第三节确定研究问题第四节研究问题从哪里来?1.如何从生活中挖掘选题?2.如何从书本中挖掘选题?3.如何从研究工作中挖掘选题?第五节如何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1.提炼研究问题教学重点、难点:怎么判断是否是个好的选题;如何选择一个好的选题。

课程的考核要求:掌握复习思考题:关于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研究,如何挖掘出一个好选题?第四章研究方案的设计与优化第一节定位研究目的1.探索性研究2.描述性研究3.解释性研究第二节明确研究性质1.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2.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第三节选择研究方式1.调查研究2.实地研究3.实验研究4.非介入研究第四节澄清分析单位1.分析单位类型2.生态谬误与层次简化论第五节形成具体方案第六节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教学重点、难点:清楚研究目的;掌握不同研究方式的差异;了解分析单位类型和可能犯的错误。

课程的考核要求:掌握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同期群研究?2.什么是层次谬误?3.就某一主题,进行研究设计。

第五章概念化、操作化与测量第一节概念化与操作化1.概念化2.操作化第二节测量与测量尺度1.测量2.测量尺度3.各测量尺度之间的关系第三节测量的评估1.信度2.效度3.信度和效度的关系第四节指标的建构1.建立综合指标的三类方法:分类法、指数法和量表法第五节量表的建构1.什么是量表2.量表的主要形式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概念化和操作化本质;掌握测量尺度及之间关系;掌握信度和效度定义及关系。

课程的考核要求:掌握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概念化和操作化?2.什么是信度和效度?信度和效度之间是什么关系?第六章抽样:原理与方法第一节基本概念与步骤1.抽样调查2.总体3.抽样框4.原则5.抽样的步骤第二节概率抽样1.简单随机抽样2.等距抽样3.分层抽样4.整群抽样5.多阶段抽样6.PPS 抽样7.一些操作:随机数表、Kish 入户随机表使用第三节非概率抽样1.偶遇抽样2.主观抽样3.定额抽样4.滚雪球抽样第四节样本容量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每种抽样方法及其差异;掌握如何确定样本容量。

课程的考核要求:掌握、应用复习思考题:1.不同抽样方法有什么特点?2.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有什么区别?第七章问卷调查研究第一节问卷研究基本概念1.问卷的概念2.问卷的类型3.问卷的基本结构第二节问卷设计1.问卷设计原则2.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3.问卷设计具体方法4.问题与答案的设计5.问题的语言和提问方式6.设计敏感性问题的技巧7.问卷时间长短8.问题顺序9.问卷设计常见问题第三节问卷法优缺点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如何设计问卷;清楚问卷调查法优缺点。

课程的考核要求:掌握、应用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问卷法?有哪些优缺点?2.问卷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3.就某一主题,进行问卷设计。

第八章试验方法第一节基本概念1.社会研究中的试验2.要素3.试验法的基本步骤第二节试验的类型与设计1.简单试验设计2.古典试验设计3.所罗门四组试验设计第三节准试验法1.相关设计2.时间序列设计3.非等组前后测设计4.现场实验设计第四节试验法的特点1.信度和效度2.优点和缺点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如何开展实验法研究。

课程的考核要求:掌握、应用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试验?有哪些优缺点?2.古典试验设计的步骤?第九章实地研究第一节访问法基本概念1.什么是访问法2.访问法的基本类型第二节无结构式访问1.重点访问/集中访问2.深度访问/临床式访问3.客观陈述法/非引导式访问4.座谈会/焦点小组座谈会第三节访问法的程序与技巧1.访谈的准备2.进入访问3.访问控制4.倾听与回应5.记录问题6.结束访问7.注意事项8.访问员的挑选和培训第四节访问法的优缺点第五节观察法基本概念1.什么是观察法2.观察法的基本类型3.结构式观察4.参与观察5.间接观察第六节观察的过程1.观察的步骤2.观察的记录第七节观察法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如何进行访谈研究;掌握如何进行观察研究。

课程的考核要求:掌握、应用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无结构式访问?包括哪些类型?2.访问法的优缺点?3.就某一主题,拟定访谈提纲。

4.什么是观察法?有哪些优缺点?5.什么是参与观察?第十章非介入性研究第一节基本概念1.非介入性研究2.非介入性研究主要类型第二节主要类型1.内容分析2.既有统计资料分析3.历时比较分析法第三节优缺点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如何进行内容分析。

课程的考核要求:掌握、应用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非介入研究?有哪些优缺点?2.就某一主题,进行内容分析?第十一章定性资料分析第一节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第二节主要方法1.扎根研究2.扩展个案研究3.参与行动研究4.民族志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质化研究的主要逻辑和设计。

课程的考核要求:掌握、应用复习思考题:1.什么扎根研究?有哪些特点?2.什么是扩展个案研究?第十二章定量资料分析第一节数据准备1.质量控制与资料审查2.资料编码第二节数据操作1.数据录入2.数据净化3.数据处理分析第三节变量间的关系类型1.变量间关系的类型2.判断因果关系中自变量与因变量标准第四节主要步骤1.首先确定两变量间关系的类型2.确定关系的真伪3.将两变量间的关系具体化4.寻找变量间的因果链条5.检查是否存在条件关系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资料整理和初步的统计分析,掌握变量分析的详析模型。

课程的考核要求:掌握、应用复习思考题:1.数据净化有哪两种主要方法?2.变量间的关系类型有哪些?3.就某一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第十三章撰写研究报告第一节研究报告的结构1.基本结构2.撰写原则第二节研究报告评估1.如何阅读研究报告2.社会研究评估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技巧。

课程的考核要求:掌握复习思考题:1.社会研究报告有几部分构成?2.如何评估社会研究报告?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黑体,小四号字)课程考核采用开卷考试方式或论文方式,平时成绩以课堂讨论、课外项目实践为主,主要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占比60%;期末考试或论文占比40%。

六、主要参考书及其他内容(黑体,小四号字)[1]艾尔·巴比,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3]罗杰·D.维曼,约瑟夫·R.多米尼克,《大众媒介研究导论》,金兼斌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4]麦克尔·辛格尔特里,《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刘燕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5]安德斯·汉森,《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崔保国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6]柯惠新、王锡苓、王宁,《传播研究方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

[7]基顿(美)、邓建国等,《传播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8]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执笔人: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