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日知录》三则

合集下载

《日知录》三则完美版共37页

《日知录》三则完美版共37页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日知录》三则完美版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日知录》三则——上课

《日知录》三则——上课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 zhì gù 之府,亦千古荆棘jīng jí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 人事耳。
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 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是多 年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也是多 年以来(阻碍)学术的荆棘林啊。推 究他们争论的缘故,是因为他们只是 空话沸腾而不切合世事罢了。
滑稽(jī)
围剿(jiǎo)
奸佞(nì ng)
命途多舛(chuǎn) 畲(shē)族 潦(lǎo)水 摭(zhí )谈
庶(shù )民
菑(zī) 装潢(huá ng) 衣裾(jū) 剿(chāo)袭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1)明道 (2)乐道人之善也 (3)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4)士当以器识为先 (5)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阐明道理 乐于称道 触及 器量见识 作动词,吃,研究。
• 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
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 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 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 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 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 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不识经术 不通古今
韩愈 刘挚 扬雄 黄鲁直
文人不足贵
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
清初以来接连不断的文字狱,通过杀戮 和流放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迫使知识分子不 敢再有独立的思考,甚至不敢谈论“清风明 月”,噤若寒蝉,不得不放弃经世致用的理 念,割断学术与政治的纽带,一头钻到故纸 堆里,做起了考证的学问。清朝统治者在高 压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通过修史、编 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等 手段,网罗“人才”,“净化”典籍,就更 加助长了考据之风。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 谈天人性命,比顾炎武描述的情状还要坏。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想纠正当时的 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日知录》三则分析

《日知录》三则分析
——顾炎武
•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 下者,匹夫之践,与有责焉耳矣!
• 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 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统治阶层的
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
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保天下,保的是一
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 点。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 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与 施愚山书》)、“经学即理学也”(全祖 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举经 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 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 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 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 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 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常常 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

古人著述,富独创性的,为“著”,因袭多的,
则“撰”,泾渭分明。而今的有些人,又哪里管顾那许
多?日前,光明日报出版社原社长李树喜与人民出版社
社长黄书元打起了抄袭官司。这年头,抄袭很常见,抄
袭官司比比皆是,但像这样国内两大权威出版社的领军
人物因抄袭而对簿公堂,其“规格”之高却堪称前无古
人。

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 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 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 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 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 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 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 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日知录》三则精品课件

《日知录》三则精品课件

2021/10/10
40
内容小结
古人 力而能传

自成一家
所未及 不可无
对比
今人 速而不传
2021/10/10
41
研读《文人之多》
思考:1.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太多了吗? 2.作者是如何批判那些“自命为文人者
”的?作者心中的文人应该有什么标准? 3.引用刘挚、扬子云、黄鲁直的话是为
了说明什么? 4.最后引用《宋史》中的记载,表明了
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
2021/10/10
21
(3)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 故也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 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名声的缘故啊。
(4)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 矣。
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 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 方了。
《精卫》 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
2021/10/10
15
2021/10/10
(1613—1682),昆山 (今属江苏)人。初名绛, 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 字宁人,另称为亭林先生。 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 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 有《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音学五书》 等。
的?
2021/10/10
24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 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 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 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 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 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 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日知录》三则 精品教案

《日知录》三则 精品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2.通过作者关于作文、做人的论述,让学生体会“经世致用”思想。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经世致用”的内涵。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1 / 6用”一脉相承。

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部著作?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9.《日知录》三则

9.《日知录》三则

•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 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 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 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 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 没有什么可观之处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 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 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 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 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 南怀瑾先生曾言:“心思不定,看相算命。”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哲
学家懂得了真理,才能泯除怪力乱神,而归于真实的平淡。怪力乱神四者, 是愚蠢人的作品,是聪明人的玩具。
【第二则】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 《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 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 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 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 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 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chuǎn漏, 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 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 《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
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

《日知录》三则使用本

《日知录》三则使用本

阅读第一则,讨论思考
• • • • 观点是什么? 文须有益于天下。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正反论证

正反论证

明道 纪政 察民 道善
怪力乱神 无稽 剿袭 谀佞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 《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 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 《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 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 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 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 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
“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 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 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 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 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 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 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 顾炎武
——顾炎武
“清学”开山始祖
——“通儒”顾炎武 原名绛,字忠清。明亡 后改名炎武,称亭林先生, 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 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 人。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 献。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 力于学术研究。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 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 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古人
难 自成一家
所未及 不可无
力而能传 速而不传
对比 今人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 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 《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 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 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 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 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 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 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 是扬雄所说的

第九单元 《日知录》三则(学生版)

第九单元 《日知录》三则(学生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经世致用《日知录》三则☆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家作品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

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他为亭林先生。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鼻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用毕生心力所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整体感知《日知录》是顾炎武花了30多年心血“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贯通古今,博大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

书中的经世思想是非常丰富的。

顾氏提出了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

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

”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

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外,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

对于君主的地位,君主与臣下的关系,顾炎武也作了新的解释。

9.1《日知录》三则PPT课件人教版

9.1《日知录》三则PPT课件人教版
-6-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用毕生心力所 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 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应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 大。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1-
9 《日知录》三则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本单元课文涉及的是清代学术文章,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 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 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应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3-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4.析活用 (1)若夫怪.力乱.神之事 (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悖乱人伦道德之事) (2)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3)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4)然则以文人名.于世(名词作动词,闻名) (5)焉足重.哉(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6)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研究) (7)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
点评:在此作者举出了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 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称赞它们都是毕作者“一生 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便,实有 深意,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 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因为有情 感的偏向寓注其中,作者对两位作者的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 的“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轻。

《日知录》三则课件2

《日知录》三则课件2

01 02
人生哲理
通过《日知录》的学习,我们可以领悟到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珍 惜当下、追求真理、保持善良等,这些哲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 中的挑战和困难。
人生智慧
阅读《日知录》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 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和选择。
03
人生价值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强调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包括职 业规划、家庭规划、财务规划等方面,以实现个人和家 庭的幸福和成功。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分享了一些人生经验,包括如何与 人相处、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等 ,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和变化。
03
《日知录》的启示与 感悟
人生哲理的启示
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价值观的传承
《日知录》作为一部经典之作, 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价值观,这些 价值观对于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中的运用
实践指导
《日知录》中的许多思想和方法都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例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提高 个人修养等,这些指导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探讨了设立生活目标的重要性,强 调了明确目标、制定计划、付诸行动的必要性,以实现 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故事三:关于人生的智慧
总结词:人生哲学 总结词:人生规划 总结词:人生经验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分享了一些人生哲学,包括如何看 待生死、如何处理得失、如何面对挫折等,以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故事二:关于生活的启示
总结词:生活态度 总结词:生活智慧 总结词:生活目标
详细描述:这个故事讲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人生的 影响,包括乐观、自信、坚韧不拔等品质,以帮助读者 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文言文翻译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日知录》是古代汉族政治学术论著。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我们来看看。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日知录》三则翻译(译文)文须有益于天下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

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

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

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

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

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

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

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

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

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

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

”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

”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

第9课 《日知录》三则

第9课 《日知录》三则

1.阅读第一则,思考下列问题。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原因是什么? 【自我核对】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②本则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自我核对】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2.阅读第三则,思考下列问题。
①韩愈的诗有什么含意? 【自我核对】强调“经训”是学问的根本,博古通今是
治学之基石,舍此如“潢潦”,朝满夕涸,不但学问做不 成,安身立命也陷入困境。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士。清兵南下,他参加昆山、 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失败后,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 嘱咐他“无为异国臣子”,他终生遵守。此后洁身自保,多 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流寓北方达二十多 年,其民族气节一直激励着后世的志士仁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代以来,理学家批判地吸收了某些禅道思想,普遍关心天
(9)谓文章止于润身
润身,使动用法,使自身受益
5.特殊句式 (1)至《吕氏春秋》《淮南子》,不 能自成
省略句
(2)此子书之一变也
判断句
(3)何文人之多也
定语后置句
(4)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判断句
(5)有益于将来
状语后置句
(6)行身陷不义
省略句
1.《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了什么?论证了怎样的观点?
察民隐也
,乐道人之善也

不耻则无所不为 (3)不廉则无所不取,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谀佞( nì ng) ④襟裾( jū ) ②舛漏( chuǎn ) ⑤摭拾( zhí ) ③潢潦(huáng) ⑥菑畲( zī shē )
2.通假字
(1)剿袭之说
“剿”通“抄”
(2)庶乎其传也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第九单元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

第九单元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

第九单元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第九单元经世致用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责任,是一朵灿烂无比的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责任,是一道辉煌耀眼的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

责任是永远推动人类历史、开创人类文明的车轮。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细观河边的沙石,每颗沙石上都镌刻着责任的印痕,每一个印痕都闪耀着责任的光芒。

责任,也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也许是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也许是自己的工作……文之有物可传世,器识为先方足观。

美字体赏美文顾炎武:文化人的楷模古人画的标准像,看上去都差不多,远没有文字生动。

说某个男人漂亮,文字描述可以一长串四字成语,玉树临风粉面含春,清新俊逸顾盼生神。

说长得难看,也有不少现成,尖嘴猴腮面目可憎,形容猥琐其貌不扬。

用今天时髦的话,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绝对不是帅哥。

好友归庄推荐他去扬州见位高人,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强调他相貌十分“寝陋”。

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归庄这个招呼有点意思,顾炎武强调“利国富民”,但又至死反清。

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想把他招入自己的人才库,但是他拒绝了诱惑,软硬不吃,既没恃才傲物,趁机要个好价钱做官,也没志灰心馁遁身山林,做出世的大名士。

统治者向来不把杀人当回事,尤其不在乎杀文人,偏偏对顾炎武,保持了最大克制。

直到他七十岁,仍然不忘拉拢引诱,他又一次义正词严拒绝,视死如归。

“清学开山祖,前朝遗民心”,顾炎武不愧为清初学术界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师。

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日知录》中有关著书的这段话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自选角度,结合实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让急躁的心平淡一些。

示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可见做学问,做出真正具有价值的学问是需要长时间的。

司马公三十年著《史记》,曹雪芹十年作《红楼梦》,这其中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泪,超绝的学者必使用超长的时间来成长。

不可否认,求得一桩大富贵自古就是文人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大多没入名利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第一则,讨论思考
• • • • 观点是什么? 文须有益于天下。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正反论证
1、《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 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处?无益之文有哪 些坏处?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 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 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 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 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 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 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 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这 种观点,是作者一贯坚持的。
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 先秦思想家——孔子。孔子所创立的儒家 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 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 “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 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 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 序。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 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 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唐、宋以后,怎么文人这么多啊!固然有 不懂得经学,不通晓古今,却自以为是文人的。 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难道不 珍贵,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 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 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怎能希望多名誉。” 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 器量见识为先,一旦被称为文人,这个人就没 有值得称赏的。”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 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 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
2、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 的著书原则是什么? 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著书原则: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 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 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3、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 《文献通考》为例?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 明对比。强调“著述贵创新”的观点。
• 3、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
滑稽(jī)
围剿(jiǎo)
奸佞(nì ng)
命途多舛(chuǎn) 畲(shē)族 潦(láo)水 摭(zhí )谈
庶(shù)民
菑(zī) 装潢(huáng) 衣裾(jū)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 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 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对天下有益,对将 来有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 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 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 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 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 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 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吸收了这种经 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 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 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大兴,其集大成者朱 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 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险之时提出 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 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 焉耳矣。 ——顾炎武
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 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 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 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 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 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 和责任。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 (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 “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 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祖” ,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 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
“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 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 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学习要点
•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 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 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世致用
• 《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 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 “致用”为:尽其所用。《辞海》的解释为: 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由 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 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 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 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 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最后一段,引用《宋史》欧阳修本传中的 话,再次表明顾炎武崇尚实用的思想。欧阳修对 政事的关心,也可看做他对“文章止于润身,政 事可以及物”观念的践行。 这一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 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 极大的忧虑,作者的话虽不多,却融入了他对于 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 要经世致用。
议论过后,作者接连引用古人诗文话语,反 复申述上面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韩愈的《符读 书城南》诗。这是一首家庭版“劝学诗”,是韩 愈写给他儿子韩昶的。大意在于论说学习的重要 性。小孩稚幼之时,嬉戏玩耍,看不出差别。长 大以后,或龙或猪,高下不一,取决于“学与不 学”,“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本文引用 的几句,意义相对独立,强调“经训”是学问之 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舍此不但学问做 不成,而且还可能在安身立命上陷于困境。文章 是浮华空虚的,经术是切实有用的,这是顾炎武 引诗借以传达的路,读 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 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 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 域志》、《音学五书》、 《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 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 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 子张篇》。子夏曰: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其 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 典礼、舆地、艺文。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 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 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做的诠释考订;治道,谈 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
引完韩诗,作者未即作评论,又引宋 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行 文至此,作者又跳出文面,慷慨激昂,直 言“以文人名于世”的无足轻重,把议论 推向高潮。刘、顾二人如此崇尚经术,重 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章,和他们经世 致用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虽然不免偏激, 但也切中流弊。
接下来,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 的话,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的话以 草木为喻,对别人赏其文辞(辞赋作品)不赏其 义理(学术著作)痛心疾首;黄庭坚的话更是直 截了当地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提拔奖掖后生的 标准,是鼓励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这种 风气,到了顾炎武的时代仍有延续,无助于国计 民生,只增加浮饰虚华,是很可悲的。为了说明 这一点,作者引用本朝掌故,不无痛心地指出 “嘉靖以来,亦有此风”。下面的文字,涉及了 当时的三个人物。他认为,作诗就是作到李白、 杜甫的地步,也无济于世,李杜不过是两个醉汉。
• 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
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 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 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 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 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 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起笔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融入了强烈的 情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这一开 头,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 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再往下 读,就会明白作者的本意。他说“文人之多”, 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人,滥竽 充数,“自命为文人”。显然,在作者心目中, “文人”这一称呼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作为“文 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识经术”“通古 今”。作者用苛刻的眼光审视“唐、宋以下”的 元明清时代,即对于他来讲的“近现代”,表明 了他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也表现出他尊古复古 的思想。
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意,实有深意,潜 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世致用 著作的典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然高于 一般的文人作品,对两位作者著书态度大加称扬, 对其书的“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 责之也轻。 最后,作者把目光移回近世今世,指出后人 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就越多。之 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写 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根结底, 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动机 决定一切。
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 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 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 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 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 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4、《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的什 么观点?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 缺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就应该识 经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要 经世致用。 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识经术, 通古今”。
明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 中所作的反面陈述。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 神”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论,或抄袭剽 窃,或阿谀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这样 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矣”。对于无 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 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如果一定是古人未涉及到,后代不可缺少 的,然后才著述,或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 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 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 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 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 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并且 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