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刘和珍,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是第一位去欧洲留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将欧美音乐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家。

他将自己在欧美音乐界的所闻所见所知,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中国音乐教育同行和学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大门。

今天我们要记念这位音乐界的前辈,来设计一份教案共同学习他的卓越教育思想和实践,并尝试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推动我们自己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和进步。

1. 教育思想梳理刘和珍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他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始终点,始终是对音乐中“情感”因素的理解和把握。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情感,而音乐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技巧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审美素养,培育出具有独特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音乐人才。

在实践中,刘和珍注重学生的启发和自主性,他反对死板的教学和僵化的编排,鼓励学生自由创意和自我表达,在保证音乐表现的基本要求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实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 教学课题选择鉴于音乐教育中情感元素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刘和珍曾经教授的一首钢琴练习曲进行教学,即Schumann的《命运》练习曲。

这首曲子表现了人生的多种情感,从悲痛到振奋再到坚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情感转折的过程。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曲子,盼望着达到以下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认识乐曲情感元素。

带着学生走进这首曲子的音乐情感中,了解这首曲子要表达的生命意义,重点突出其中的情陷、振奋和坚定三种情感的表现。

第二个目标是:乐曲表现的技法训练。

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学生要学会如何表达乐曲情感。

通过身体的协调操控,手指按键,让学生感受音符与情感之间的融合。

第三个目标是:自我表达的能力提升。

利用音乐这个媒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教学汇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首曲子的情感元素和曲子表现的技巧训练。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3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3

《记念刘和珍君》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

分析并欣赏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简介及其文学地位。

《记念刘和珍君》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意义。

2.2 教学难点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人物形象等。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社会背景。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描写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文学作品阅读:让学生阅读原著,深入理解作品。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共计2课时。

教学顺序:先讲解鲁迅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分析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4.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讲解鲁迅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介绍《记念刘和珍君》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1.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作业5.1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和思考能力。

作文写作:布置相关作文题目,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作业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写一篇关于《记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包括对作品的理解和启示。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资源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作品朗诵会,增强对作品语言的感受力。

邀请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

6.2 教学资源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等。

相关研究论文和评论,了解学术界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动态。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心得体会。

(2)分享讨论成果,整体感知课文。

4.4 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5 品读课文(1)让学生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4.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中的情感教育。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3)推荐一篇关于鲁迅的作品,进行阅读。

6.1 课堂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表达能力等。

6.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语法、表达清晰度等。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

2. 激发学生对刘和珍君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教学步骤:1. 引入课程,向学生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刘和珍君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事迹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详细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2. 分析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1. 引导学生回顾刘和珍君的事迹。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感悟分享。

第三章: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教学目标:1. 探讨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和实践经验。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实践计划。

第四章:纪念活动策划1. 培养学生组织策划纪念活动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3.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纪念活动策划方案。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策划方案和改进建议。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3)能够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3)学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态度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深怀念和对逝去生命的珍视;(2)认识和平的珍贵,学会珍惜生命,关爱他人;(3)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3)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的学习;(2)作者鲁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3)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点词汇和句子;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进行思考和笔记;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4.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态度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作者鲁迅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不懂的词汇和句子;3.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不懂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解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态度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到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3)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2)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刘和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事迹的短文;3. 搜集其他有关刘和珍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重点分析刘和珍的革命事迹,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片文章,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故事会》周刊第七十四期。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标】1、针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设置的五个研究性小课题。

2、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重点】来自《记念和珍君》一文的五个研究性小课题。

【难点】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掌握。

【周期】四课时。

【过程】第一研究段(一课时)T:今天,我们就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

板书课题:《记念刘和珍君》T:下面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文意。

(录音范读,感知课文12分钟)板书:一、感知课文,诵读文段。

T:在课文感知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对某一个文段理解比较深,情感把握也比较确切,下面哪位同学能把这样的文段给大家朗读一遍。

(S诵读准备)(S1:朗读,T:点评。

)(S2:朗读,T:点评。

)T:下面我给大家朗读课文第一节的第3段。

(声情并茂)(S掌声)T:为了深入地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给大家拟定了几个研究性小课题。

(投影出示研究性小课题,各研究小组组长到讲台抓阄,明确各自承担的课题)T:根据抓阄结果,声明各研究小组承担的研究性小课题;板书:二、明确课题,合作探究。

T:研究性小课题展开的一般流程是研读教材,结合课文正文,课文注释及手头相关资料,讨论教材,然后根据这些材料中的事实、观点,围绕自己的课题加以分析、归纳,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最后进行发言交流,完成结题。

板书:研读→讨论→归纳→交流发言T: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中,大家只有充分发挥合作探究的意识,方能高质量地完成课题报告。

板书:研究→讨论→归纳→交流发言(合作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魂)T:下面,我们进入本文研究性学习的第二步:研读、讨论,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走动。

(同学们走动,结对讨论,气氛十分热烈)第二研究段(一课时)T:这节课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第三步:分析材料,扣题成文(板书)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材料主要来自教材,所以同学们要利用好课文中的文字表述来充实自己的研究报告,然后归纳课题小组成员的理解与观点,写成课题研究总报告。

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

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3.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

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二、重点讲析——介绍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3)分析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悼念友人的心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珍惜友谊。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探讨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收阅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鲁迅对她的评价,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3)能够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分析文学作品;(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3)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的评价和感情;(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联系现实生活,深入领会课文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的伟大精神;(2)阐述本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小组竞赛,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3)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练习;(2)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课文感悟的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的课文背诵情况,鼓励学生加强记忆力训练;4. 文章写作:评价学生的文章质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情感共鸣)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情感共鸣)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情感共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分析刘和珍等人物的形象,感悟他们的精神品质。

3.学习文章的抒情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情感共鸣和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抒情手法的学习与运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人物分析法、写作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五四运动的视频或讲述相关历史背景,营造氛围。

2.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或播放音频,学生跟读,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3.人物形象分析
(1)分析刘和珍的勇敢、善良、有责任感等形象特点。

(2)探讨其他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和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等人物的精神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4.抒情手法学习
(1)分析文章中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

(2)学习如何运用抒情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3)进行抒情写作练习,让学生以“纪念”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5.总结归纳
总结文章的情感共鸣点、人物形象和抒情手法。

6.作业布置
(1)背诵文章中的精彩段落。

(2)写一篇关于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的文章,运用抒情手法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课程名称: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激励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和品质。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李和珍君的生平事迹材料。

2. 课堂展示材料:照片、视频等。

3. 黑板、粉笔或白板、白板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记念刘和珍君”。

请学生思考一下他们对刘和珍君了解多少。

二、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15分钟)1. 展示刘和珍君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述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包括他们的个人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

三、讨论和珍君的品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和珍君的品质,如勇敢、无私、乐于助人等。

让学生表达对这些品质的理解和看法。

四、阅读理解活动(20分钟)1. 分发学生阅读刘和珍君的文章或相关材料。

2. 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相关的问题,或做一道选择题。

3. 请学生交流他们对材料的理解和感受。

五、小组讨论并撰写文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并分享自己对刘和珍君的印象和观点。

2.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

3. 小组成员一起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他们对刘和珍君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他们撰写的文章进行朗读或展示。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刘和珍君的品质和意义。

3. 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这些正能量。

板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 了解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激励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和品质。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记念刘和珍君》篇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古代历史散文,初步掌握了“提要钩玄”知识,同时这又是高中接触到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但学生在实践曾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阅读起来并不十分困难。

作为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写作系列的定位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而本单元又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与第二单元的古代历史散文除时代不同外,可算得上同类文章的阅读,我们不妨运用第二单元所学的阅读知识指导本课甚至本单元的教学。

文本定位:1.单元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被编排在模块一,定位于“写人记事的散文”,而且该模块的写作部分又定位的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同步发展;如果再加上第二单元文言文的古代记叙散文,可以说又做到了散文阅读古今的完美结合,这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与意义既是巨大的又是深刻的,它既可看作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所学的“提要钩玄”读书法的延伸,也可看作是写作知识的演练的前奏。

2.课文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传统篇目保留下来,在前期的教材中被定位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现在又放在这个单元的首篇,其地位与价值可想而知。

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标准高度重视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的沉重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收集和处理信息。

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要求学生巩固使用第二单元学过的“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理解文章大意,弄懂作者感情的依托,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提升;因为文本比较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效运用“速读”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精读”把握语言上的特点,为后面的写作“记叙类文章”奠定一定的基础。

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通过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 学会刘和珍君的诗歌,领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介绍2. 刘和珍君的事迹选编3. 刘和珍君的诗歌选读三、教学重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2. 刘和珍君诗歌的文学特点四、教学难点1. 刘和珍君诗歌的鉴赏2. 培养学生对刘和珍君精神的理解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原因。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刘和珍君吗?二、(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诗歌欣赏(20分钟)1. 教师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2.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

四、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爱国主义行为,提出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刘和珍君的事迹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伟大精神。

2. 新课导入: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案例分析: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

4. 诗歌欣赏: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5.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践行爱国主义。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一:优秀教案篇二:优秀教案教案文本分析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一篇悼念性散文,在文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层次设计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刘和珍切入——讲述文章第二部分回忆刘和珍——分析刘和珍所做事迹极其性格第二课时:把握文章思路——把握情感线索——分析重点语句——总结鲁迅性格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45分钟)一,导入(2分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淘尽黄沙始见金”,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

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出示刘和珍遗像及对联图片)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关于她的一篇纪念文章。

二、知人论世(8分钟)PPT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王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PPT)齐读“课前小积累”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有一天会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师: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话是形容谁的吗?生(齐):老师师:是呀。

老师“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

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今天我们就共同领略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老师的风采。

(PPT)梁实秋(1903——1987) :号均默,原名梁冶华、梁秋实,字实秋。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师: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且因洞察1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本文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板书)。

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PPT)1.给下面加点的字的注音:有棱有角椭圆形狞笑油渍瓢淘汰鼾声敷衍鼻涕荪琅琅上口胡诌冗长删削扑拙突兀矫健孑孓玉箸 2.解释下列词语:惟妙惟肖:有板有眼:勃然大怒:惟妙惟肖:有板有眼:勃然大怒:按捺不住:眉飞色舞:抑扬顿挫:朴拙:突兀矫健: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PPT展示教学目标)1.(教师预设)写人的散文,往往要了解这样一些基础的信息:人——事情——品格——手法——作者情感。

请速读课文,围绕这五个方面,快速梳理文章内容。

(走进文本,触摸语言,感知人物,整体把握)提示自读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标注自然节,将有触动的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录在书本的空白处。

明确:徐锦澄老师。

1、印象最深:绰号凶,形貌不修边幅,行为凶,开口就骂人。

2、使“我”受益最多:选辑教材新旧兼收,介绍作者亲切自然,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朗读课文抑扬顿挫;批改作文大刀阔斧;教我写作技巧点石成金,受用终生。

3、感情:怅惘,敬慕。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对话文本,学会审美)1、请用一些词语概括出guo文老师的特点。

明确:丑、不修边幅、书呆气、糊涂、爱喝酒、真性率直、平等对人、有趣;有才气(眼界宽、对作品领会深入、修改文章老辣)。

2、教师与学生对话:师:我对国文老师的感情怎样?前后有何变化?生:可笑——有兴趣——佩服——真心佩服——感恩——怀念2师:文中除第2自然段和末段提及“徐老虎”外,其余的地方既不用这绰号,也不直呼其名“徐镜澄”,而是一律以“先生”、“老先生”、“徐先生”、“徐老先生”称之。

这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又,末段虽然也提及“徐老虎”这一绰号,但他所表达的感情跟第2自然段称“徐老虎”一样吗?生:不称绰号,不直呼其名,而以“先生”称之,这反映出作者对他的尊敬之情。

第二自然段给徐先生上绰号,那是少年时的不懂事。

末段再以“徐老虎”称之,那是一种怀念,表达出对老师教育之恩的感激。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问题探究:1、文题为“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作者泼墨如水的用了八个自然段来写徐老师的趣闻逸事。

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明确:第一小节交代了写作的缘由:给我印象最深,使我受益最多。

总领全文。

最后一小节总括全文,照应开头,并表达了对老师无限怀念和敬佩的思想感情。

2、文中作者介绍了徐先生讲解的几种写作的方法技巧,自认为自己受益无穷,你能总结出这些写作的方法吗?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践行这些写作技巧呢?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3、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徐先生的特点。

明确:徐先生:虽貌_______性_______但_______业_______生.五、课堂小结梁实秋先生用诙谐幽默风趣的语言再现了他的恩师,让我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一代大师对先生的尊敬和敬仰之心。

下面,我们就怀着对先生的崇敬和赞佩之心,将你喜欢的句子再反复诵读几遍。

六、布置作业小试身手:请用50至100字刻画同学外貌或是写有关同学的一个细节,写好后读给同学听一听,看看同学能不能猜出来。

第二课时(文本研习与反馈练习)一、自主阅读,美点寻踪(PPT)梁实秋的散文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

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1、学生读文本,勾画自己欣赏的句子,并质疑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内合作解决。

2、师生间共同欣赏品味富含深意的句子,并共同解决难以理解的句子。

(句子略)二、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梁实秋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梁实秋“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这篇散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学习和345《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树德中学都江堰外国语实验胡耘学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2、学会在语境中抓取关键信息,理解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重点语句;3、把握作者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升华过程,并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2、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难点:1、领会和把握作者深沉的悲痛和愤怒之情;2、理解和体会文章中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语句含义;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步骤:一、解题:“记念”一词与现代汉语的“纪念”,写法不同,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怀念”之意。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

二、梳理行文思路:1、请学生谈自己怎么写纪念类的文章;2、明确指出本文的行文思路:紧扣“纪念”,展开全文。

第一部分:我要纪念(第1、2节)第二部分:怎么纪念(第3、4、5节)第三部分:为什么纪念(第6、7节)(1)请学生在第一部分中找出“我”想纪念,“我”要纪念刘和珍的三句话。

明确: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请学生指出作者在第二部分是怎么纪念刘和珍的。

明确:①回忆音容笑貌,追溯交往过程②记述刘和珍的遇难经过(老师点拨:这个遇难的场景实际上用铁的事实揭露反动政府的暴行,驳斥走狗文人的流言)(3)请学生根据第三部分的内容说出作者为什么纪念刘和珍。

明确:①请愿教训②评述烈士死难的意义三、梳理情感线索:点明:作者的行文思路也正是作者的情感脉络。

悲痛→愤怒→理性思考(感性→理性)四、朗读文句:1、请学生在第1-5节中找出表现作者悲痛、愤怒的语句;2、请学生朗读其中的一段话,教师点拨朗读时所带的情感和情绪;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研读第6、7节,学生分组讨论: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如何理解?明确:(1)使用了比喻,“大量的木材”喻指人类做出巨大的牺牲,付出巨大的代价;“一小块煤”比喻社会前进的一小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阐明人类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让社会前进一小步。

(2)指出徒手请愿不能推动社会进步,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却做的是无谓的牺牲,因此,总结教训要改进斗争方式。

教师点拨:抓修辞,转折连词。

2、“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如何理解?明确:高度评价了她们临危不惧、相互救助的品质和从容勇毅的精神,肯定了烈士死难对将来的意义。

教师点拨:抓修饰限定成分。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么理解?明确:(1)一般的民众,会从她们临危不惧、从容勇毅的精神中,看到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

(2)真正的革命者,将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行。

教师点拨:抓叙述主体、标点、虚词。

六、总结全文主旨:本文通过揭露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深切地悼念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表达作者的悲痛之情和深深敬意。

颂扬她们从容勇毅的精神,唤醒民众,激励后来者奋然前行,并劝告人们要改进斗争方式。

七、总结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革命性:鲁迅先生是为指引革命青年而纪念,为唤醒麻木民众而纪念,为推动社会进步而纪念。

归根结底是为社会而纪念,为将来而纪念。

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

八、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本课的内容,补写出下联。

上联:刘和珍欣然请愿喋血府门前下联:示例:周树人理性纪念指路乱世间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