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点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点思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上。个性化阅读包括阅读方法的多样、内容的多元解读,但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误区,还需我们不断地去探索、思考。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表现误区

“语文教学的理论,无论说得如何高深莫测,归根到底,无非是帮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作文,学会听话和说话,从而获得一种可以终身受益的能力。”这是钱梦龙先生道出的语文教学最平凡却最真实的内涵。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希冀不应只局限于考卷上漂亮的分数,更应该使其得到博大丰厚的中华文化内蕴的熏陶,用钱梦龙先生的话来讲就是“一定要把学生教活”。而这种熏陶的生成应该是教师情感的十分投入与学生的积极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次成功的个性化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得到感情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更能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一份诗情。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力图使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态度的转变来自他们自己的学习行为。现在提倡的语文个性化教学便主张从发展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和个性化表达能力入手,在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表达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成功的个性化阅读离不开教师个人主观情感的投入和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合理的情境创设有助于使学生在特定氛围中受到情感熏陶,提升思维深度。

【案例】: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一“谛听天籁”专题中的《西地平线上》一文时,我以自己当天清晨无意中看到的露珠导入,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学生一个个都打开了话匣子,能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教师的情感投入与相关情境创设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西地平线上》作为苏教版新课改理念下的一篇文章,情感教育目标是使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教学时,笔者特意挑选了一段色彩比较神秘的音乐进行教师范读,罗布淖尔荒原上的那种死寂、肃杀、恐怖的氛围弥漫了整个教室,仿佛就在一瞬间,大家又在激昂热烈的气氛中看到了壮美的、让人惊叹的落日……音乐结束时,教室里留下的是学生的阵阵惊叹,他们的尝试欲和表现欲也在此刻被唤醒,课堂的氛围一下子又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学生也对文本的理解深入了一个层次。

那么,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课堂上的阅读是否为真正的个性化阅读?

个性介入阅读活动并充分展开的实质,就是读者主体性意识的自由张扬。现代阅读理论认为,语文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语文文本也需要学生在充分发挥个体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理解,才能在和作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实现文本人文价值的升华。具体表现在课堂上,就要求学生把文本作为作者精神劳作的

成果和智慧的体现,要与文本对话,亦要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和文化对话。教师的职责便是在尊重学生主体,体现人文关怀的前提下,适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阅读欲、表现欲,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展现自己。

那么,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首先,阅读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阅读方式的区别既源于阅读者的不同,也可源于同一阅读者阅读方式的不同。对于同一个文本,教师可引导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诵读、小组朗读、个体分角色朗读等不同的方式。在多样灵活的阅读中,学生可以直观而深刻地体验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的意旨,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个性化阅读也包括学生将文本内容内化到自己认知结构的具体过程。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喜欢的语段或词句进行批注、摘录,或边读边做读书笔记,在另外的笔记上随时写下阅读感悟等。此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便可充分交流,深入文本,深入作者了。而且,这种做法恰恰体现了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体的基本原则。

其次,要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带有创作者明显个人标签的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对于卞之琳的《断章》,不同经历、不同身份、不同认知水平的读者可能给出不一样的解读。此时,教师要接受并且允许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

当然,我们在肯定个性化阅读合理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实践

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误区,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注意的地方。

首先,不能简单地把个性化阅读等同于学生自己读。学生自己读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课堂看起来也有了学生参与的活跃,可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忘了采取任何教学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最终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进而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具体而言,为保证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性,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选择材料。对于那些情感性、感染性、文学性较强的文本,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饱含着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和与母亲对他深沉无言的大爱,对此,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既可深入体味作者独特的散文风格,又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和价值影响。第二,要有方法指导。例如,对于不同文体、不同情感的文本或章节,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并最终指明其朗读的语气、停顿、语速等,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尝试。例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四节诗的感情基调均有所差别,而对这些差别的掌握是有效阅读的基础。第三,要善于排除障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问题,或产生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因此,在给予学生自主化、个性化阅读空间的同时,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帮助。

其次,不能为了个性化而排斥合作学习。学生有了合作学习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而自主探究又会成为进一步合作学习的强大推力,因此,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升与合作互助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一线教师更应冷静地思考如何让个性化阅读在众声喧哗之中真正成为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如何让自身成为学生走进人类精神殿堂的引路人。而这神圣的职责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总结。

参考文献: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责编张晶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