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分解
低 pH 胁迫对克氏原螯虾鳃和肝胰腺酶活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6年11月, 23(6): 1279-1289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6-02-26; 修订日期: 2016-06-07.基金项目: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CX(14)2074).作者简介: 陶易凡(1992–), 男,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繁殖生物学. E-mail: 552092749@ 通信作者: 徐跑, 研究员. E-mail: xup@DOI: 10.3724/SP.J.1118.2016.16056低pH 胁迫对克氏原螯虾鳃和肝胰腺酶活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陶易凡1, 2, 强俊2, 王辉3, 徐跑1, 2, 马昕羽1, 赵文强11. 南京农业大学 无锡渔业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8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081;3. 淮阴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摘要: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 结合生物酶的测定, 以体重(25.88±4.40) g 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低pH 胁迫对克氏原螯虾鳃和肝胰腺生理代谢与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得出96 h LC 50的基础上, 将克氏原螯虾暴露于半致死浓度pH 水体中96 h, 以pH7.6作为对照, 并于胁迫后0 h 、2 h 、8 h 、24 h 、96 h 采集鳃和肝胰腺样品, 测定鳃部分代谢酶和肝胰腺主要抗氧化指标, 并对鳃和肝胰腺组织进行切片观察。
实验结果表明, pH 96 h LC 50为3.675。
低pH 暴露后, 实验组鳃Na +-K +-ATP 酶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活力逐渐升高, 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 COO)活力逐渐下降; 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在肝胰腺中的累积量显著增加(P <0.05)。
克氏原螯虾血淋巴细胞的分离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克氏原螯虾血淋巴细胞的分离方法,所述分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细菌培养;(2)药物注射;(3)细胞收集。
本技术通过预先用细菌进行诱导,成功收集并获得克氏原螯虾血淋巴细胞,实现了甲壳动物血淋巴细胞的体外分离,可控培养,所需样品少,操作时间短,流程简单,获得的血淋巴细胞密度高,活性强,成活率高,可广泛应用于甲壳动物免疫相关的功能研究。
权利要求书1.一种克氏原螯虾血淋巴细胞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细菌培养;(2)药物注射;(3)细胞收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细菌培养的方法为:用LB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水产动物细菌病原体,培养后可在LB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分离;用接种棒将细菌接种于LB培养基中,28℃,220rpm的条件下震荡过夜培养,4℃,8000rpm条件下离心5min后,去除上清,用灭菌的生理盐水重悬至OD=0.1备用,即细菌重悬液;所述病原体为大肠杆菌或嗜水气单胞菌;所述LB培养基配制备方法为:准确称取蛋白胨0.5g,酵母提取物0.25g,NaCl50ml,加蒸馏水定容至50ml,用1mol/L NaOH溶液调节pH至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的具体操作为:S1:选取健康,有活力的克氏原螯虾,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前,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3遍;S2:实验组的实验动物中,在第四步足的侧面的薄膜用微量注射器注射100μL步骤(1)制得的细菌重悬液,对照组实验动物同样位置注射同等计量的灭菌生理盐水,注射完之后的实验动物分别置于不同的培养箱内休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方法,所述的药物注射的部位在第四步足,抽取时在其它步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细菌收集的具体步骤为:S1:配制血液抗凝剂,配方为500mmol/L氯化钠,100mmol/L葡萄糖,200mmol/L柠檬酸,30mmol/L柠檬酸钠,10mM EDTA,调整pH至7.3;S2:按照12h、24h的时序分别从除第四步足之外的未注射的步足的位置用微量注射器进行抽提,抽提之前,注射器内预先存有300ul抗凝剂,每只动物抽取与抗凝剂等量的血淋巴300ul,之后迅速于4℃,1000g条件下离心15min,收集血淋巴细胞;S3:用细胞计数器或者流式细胞仪进行计数和鉴定,对照组动物也作相同处理。
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综述
关于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分期综述摘要: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一杯研究得较透彻,但胚胎发育分期却没有明确的标准。
不同的人对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有不同的分期标准。
吕建林等将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划分为12期,慕峰等则将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分为9期,戴颖又根据克氏原鳌虾胚胎发育的主要外部特征的变化,将胚胎发育划分为7个时期。
为了弄明白克氏原螯虾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分期问题,本文将对其进行综述,为以后于克氏原螯虾繁殖与养殖提供资料。
关键字: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克氏原螯虾(Procambrus clarkii)又名红色沼泽螯虾或淡水龙虾,属甲壳纲(Crustacen)、软甲亚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apoda)、蛄科(Cambaridae)、螯虾亚科、原螯虾属。
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20 世纪30 年代末期由日本引入中国南京附近。
现已分布至十几个省市,成为归化于中国自然水体的一个物种。
由于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近几年克氏原螯虾作为一种经济水产物种开始在一些省市地区大力推广试养。
对克氏原螯虾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迫在眉睫。
目前,有关克氏原螯虾发育生物学、幼体营养学、生理生态学、繁殖习性卵巢发育、胚胎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展,其中关于克氏原螯虾的胚胎发育存在着不同的分期标准。
科学家Huner在1984年,魏青山在1985年和舒新亚在1991都对克氏原螯虾进行过生物学研究,到了1943年科学家Penn 对克氏原螯虾进行过生命史的研究。
在1997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郭晓鸣,朱松泉首次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克氏原螯虾的幼体发育,详细描述了从第一至第三龄幼体发育的形态特征,并得出克氏原螯虾的全部体节在卵内发育时已经形成,孵化后不再新增体节,幼体孵化时,具备了终末体形,却没有进一步对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进行研究。
克氏原鳌虾的胚胎发育研究较早的见于2002年朱玉芳的报道,主要介绍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卵色的变化以及抱卵与非抱卵孵化的区别。
克氏原螯虾废弃物综合处理及在饲料中的应用
克氏原螯虾废弃物综合处理及在饲料中的应用作者:何志刚,王冬武,李金龙等来源:《江西饲料》 2017年第3期摘要:文章介绍了克氏原螯虾废弃物对环境污染压力及其利用价值,并阐述了克氏原螯虾废弃物目前进行综合利用途径及其相关副产品,以及作为饲料原料在畜禽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废弃物;饲料;利用中图分类号:S81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37(2017)03-0001-060 引言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淡水小龙虾,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营养食品。
在2010年之前,小龙虾作为出口主打产品以虾仁熟制出口创汇为主;而作为国内餐饮的夜宵王子,近几年小龙虾消费市场非常火爆,市民消费热情节节攀升。
国内食用或出口加工均将小龙虾的虾头和虾壳作为废弃物,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数据,我国小龙虾年养殖产量72.3万t,按虾头虾壳80%废弃比例折算,每年的小龙虾废弃物即有58万t,这是对环境的极大污染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1 克氏原螯虾废弃物有用成分龙虾加工企业在生产虾仁时,虾头占整只龙虾重量的1/3,虾头和虾壳成了主要废弃物,虾头含有丰富的甲壳质、蛋白质、高级不饱和脂肪酸、钙、镁、磷等矿物质,还含有脑磷脂、卵磷脂、类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等营养元素。
虾头中含粗蛋白13.13%,粗脂肪4.50%,无氮浸出物8.54% ,并含有甲壳质10%~15%和壳聚糖7.5%,富含DHA/EPA的虾油,虾青素,氨基酸、有益元素和维生素。
而干虾壳中含粗蛋白量29.6%,粗脂肪7.02%,钙13.32%。
开展小龙虾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的研究,己成为推动龙虾产业发展,提高龙虾价值的迫切需要。
小龙虾废弃物含有多种有用成分,如虾头虾壳含有的甲壳质,经过加工处理能够制成甲壳素、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和虾青素,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工等行业;虾头和虾壳中可提取水解蛋白,作为蛋白源供人和动物食用;虾黄(虾肝胰脏)可提取具有独特风味的虾油,可制作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剂;虾壳中钙含量较高,可提取有机钙和生物钙作为补充钙源或饲料添加剂;虾头和虾壳烘干粉碎后,可作为动物性蛋白原料替代鱼粉使用。
克氏原螯虾生物入侵-终版
3.2.2传播疾病
克氏原螯虾可携带一些其自身不受 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在其入侵新的
Invasion
位的土著种,一些外来种获取食物 与资源的能力强于土著种,在与其 竞争中处于优势。克氏原螯虾通过 与本地螯虾竞争食物、栖息地等资 源并常常处于优胜地位,严重威胁 土著螯虾的生存。
水生系统时使本地水生动物受到感
Damage
Curb
Conversation Biology
Curb
Conversation Biology
物理控制
Introduction
化学控制
生物控制
Invasion
克氏原螯虾的物理方法包 括使用陷阱、长袋网、捕 鱼网、电虾。控制克氏原 螯虾比较安全的方法是集 中诱捕,但是需和其他物 使用杀虫剂、生化信息素 等。在实验室和大规模的 野外实验中,含有有机磷 酸酯的杀虫剂能有效控制 克氏原螯虾。虽然使用杀 虫剂可控制克氏原螯虾数 量,但是同样会导致其他 物种数量下降,且杀虫剂 的毒性积累可能会通过食 物链中生物放大作用,严 重影响生态环境。 外来种在其原产地有许多 防止其种群恶性膨胀的限 制因子,其中捕食和寄生 性天敌的作用十分关键, 它们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 在一定数量之下。因此, 控制克氏原螯虾可由原产 地引进天敌到克氏原螯虾 危害地区释放,限制克氏 原螯虾的种群增殖以求建 立新的平衡。
3.2.3直接取食本地种
入侵种的捕食通常对土著种具有直接影响,不仅可导致土著种的种群 数量下降,甚至可引起土著种的灭绝。克氏原螯虾对入侵地的水生植
Invasion
物、水生节肢动物、腹足动物以及两栖类等具有较强的捕食压力。一 些学者通过胃含物分析发现,克氏原螯虾胃内含有大量的植物残物和 碎屑,因此认为其为草食性动物和食腐殖质者。但后期通过正确的胃 含物分析指出,动物性食物是克氏原螯虾的重要能量来源。在食物选 择实验中,克氏原螯虾偏好动物性食物更甚于植物。克氏原螯虾主要 捕食水生无脊椎动物,尤其偏好节肢动物和腹足动物,由此对更低级 的食物层次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克氏螯虾
对环境的影响
破坏引入地水生环境 克氏原螯虾在河流和湖泊中是重要的消费者, 常常支配着湖泊和河流中无脊椎动物的生物量, 它们可以在引进后快速达到很高的密度,改变食 物网,使得可利用资源快速地消减克氏原螯虾引 进葡萄牙之后,通过摄食所有可以利用的食物资 源而对水生群落造成极大的影响。克氏原螯虾的 引入严重破坏了大型水生植物,常常使得这些湖 泊从清澈状态到浑浊的、浮游植物占优势的富营 养化湖泊,食物网的结构和营养等级都发生深刻 的变化。
直接取食本地种 入侵种的捕食通常对土著种具有直接影响,不仅可 导致土著种的种群数量下降,甚至可引起土著种的灭绝。 克氏原螯虾对入侵地的水生植物、水生节肢动物、腹足动 物以及两栖类等具有较强的捕食压力。一些学者通过胃含 物分析发现,克氏原螯虾胃内含有大量的植物残物和碎屑, 因此认为其为草食性动物和食腐殖质者。 与本地种竞争资源。 成功入侵的外来种在新栖息地,其竞争能力常常强 于处于相似生态位的土著种,因此外来种可以通过排挤土 著种而获得成功。一些外来种获取食物与资源的能力强于 土著种,在与其竞争中处于优势。克氏原螯虾通过与本地 螯虾竞争食物、栖息地等资源(尤其是栖息地资源)并常 常处于优胜地位,严重威胁土著螯虾的生存
克氏原螯虾种群的控制
物理控制 控制克氏原螯虾的物理方法包括使用 陷阱、长袋网、捕鱼网、电虾。控制克氏 原螯虾比较安全的方法是集中诱捕,但是 需和其他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等综合使 用才可能根除克氏原螯虾种群,在运用这 些控制方法时,应正确评估其对水生生态 环境的影响。
化学控制 控制克氏原螯虾的化学方法包括使用杀虫 剂、生化信息素。在实验室和大规模的野外实验 中,含有有机磷酸酯的杀虫剂能有效控制克氏原 螯虾。水体中克氏原螯虾种群较小,应用少量的 杀虫剂可控制其增长曾用于科研项目“稻田中克 氏原螯虾的综合管理———绿色工艺和生态技术 的应用, ,能降低克氏原螯虾代谢率。虽然使用 杀虫剂可控制克氏原螯虾数量,但是同样会导致 其他物种数量下降,且杀虫剂的毒性积累可能会 通过食物链中生物放大作用,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克氏原鳌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养殖的意义
克氏原鳌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养殖的意义克氏原鳌虾(Metapenaeus ensis)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品,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
它是一种大型底栖虾类,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对养殖业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克氏原鳌虾的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对养殖业的意义。
克氏原鳌虾的外观特征可分为两个阶段:幼虾期和成虾期。
幼虾期时,身体呈卵圆形,长约3-5毫米,呈透明或淡黄色。
成虾期时,身体变得紧凑而稳定,呈灰褐色,体长可达10-15厘米。
克氏原鳌虾具有圆锥形的头部,具有发达的触角和鳃。
眼睛位于触角的基部,为红色且具有良好的视力。
这种虾类身体呈侧扁形,有5对摇桨状的腹肢和3对相对较大的鳃。
在生活史方面,克氏原鳌虾是典型的广泛分布的种类。
它们通常生活在泥沙底质的河口、港湾和浅海等水域。
从幼虾期到成虾期,它们经历了多个生长阶段。
幼虾期通常发生在浅海过渡水域,成虾期则在沿海水域繁殖和生长。
克氏原鳌虾的繁殖季节多为春季和夏季,雌性个体在水体温度升高时产卵。
其生长速度较快,从幼虾到成虾仅需数月时间。
克氏原鳌虾是重要的经济水产品之一,对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
养殖克氏原鳌虾可以满足人们对虾类产品的需求,同时提供了商业利益。
其养殖技术的发展对于增加渔业产值、提高水产品供应的稳定性和保护野生资源都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克氏原鳌虾的养殖技术相对成熟,可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
克氏原鳌虾的养殖技术包括育苗、养殖环境的调控和可持续养殖的管理等方面。
通过优化养殖水域环境,包括温度、盐度、pH值等因素的调控,可以促进虾苗的生长和成长,提高养殖效益。
同时,克氏原鳌虾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其抗病能力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高,这为其养殖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其次,克氏原鳌虾的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克氏原鳌虾的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稳定,可以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且,该虾种的肉质鲜美,口感丰富,并且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喜爱。
黄河盐碱地养殖克氏原螯虾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黄河盐碱地养殖克氏原螯虾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21期白海锋1??杨公社2??高?志1??袁永锋1??李引娣1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又称淡水小龙虾,在分类学上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
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我国主要的经济甲壳类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同时也是稻田综合种养首选品种之一。
克氏原螯虾的适应性强,养殖技术简单,见效快,目前养殖区域已延伸到黄河流域以北,陕西黄河滩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产量也随着持续增加。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克氏原螯虾的要求已不再拘泥于规格大小,而更关注的是其营养、品质等方面。
为此,本试验通过对黄河滩盐碱地养殖的的克氏原螯虾进行了肌肉营养成分分析,旨在为盐碱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的商品价值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试验用克氏原螯虾于2018年11月取自大荔黄河滩小龙虾养殖基地,取样虾塘4口,取样数量80尾,平均体长11.6±1.5cm,平均体重30.8±4.5g。
1.2?样品处理样本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去除头胸甲,用解剖剪剥开腹部被甲,用解剖刀取出肌肉,研磨均匀,冷藏待测。
1.3?常规营养成分测定水分测定采用常压干燥法(GB 5009.3-2016),灰分测定采用灰化法(GB/T 5009.4-2016),粗蛋白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GB/T 5009.5-2016),粗脂肪检测采用索氏提取法(GB/T 5009.6-2016),氨基酸测定采用GB/T 5009.124-2016,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脂肪酸检测采用GB/T 17377-2008,使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仪测定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1.4?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品质评价依据FAO/WHO在1973年建议的氨基酸评分标准模式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在1991年提出的全鸡蛋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AAS=aa/AA(FAO/WHO)CS=aa/AA(Egg)EAAI=(100A/AE×100B/BE×100C/CE×…×100I/IE)1/n式中aa为试验样品的氨基酸含量(%);AA(FAO/WHO)为FAO/WHO评分标准模式中同种氨基酸的含量(%);AA(Egg)为全鸡蛋蛋白质同种氨基酸的含量(%);n为比较的的必须氨基酸个数;A,B,C,…I为克氏原螯虾肌肉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含量(%);AE,BE,CE,…IE为全鸡蛋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
克氏原螯虾
克氏原螯虾作者:丁德明来源:《湖南农业》 2013年第7期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丁德明克氏原螯虾(见第24页图3),俗称“龙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适于多种方法烹调,且价格低廉,已成为城乡居民餐桌上廉价的河鲜。
1.形态特征克氏原螯虾体表披一层光滑的坚硬外壳,体色呈淡青色、淡红色。
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稍大,背腹略扁平,头胸部与腹部均匀连接。
龙虾的头胸甲背面前部有4条脊突,居中2条比较长粗,从额角向后延伸,另外2条较短小,从眼后棘向后延伸。
头部有触须3对,触须近头部粗大,尖端小而尖,在头部外缘的一对触须特别长,一般比身体长1/3,2对短触须长度约为体长的一半。
胸部有步足5对,第1~3对步足末端呈钳状,第4~5对步足末端呈爪状,第2对步足特别发达而成为很大的螯,雄性的螯比雌性发达,且外前缘有一鲜红的薄膜,可依此来辨雌雄。
尾部有5片强大的酌尾扇。
2.生活习性克氏原螯虾喜欢生活在水体较浅、水草丰富的湿地、湖泊和河沟内,繁殖季节喜掘穴。
适应性极广,在水温为10~30℃时均可正常生长发育,40℃以上的高温、-14℃以下的严寒可存活。
对水质要求不高,适宜pH范围6.5~9.0。
克氏原螯虾生长迅速,在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饵料供应情况下,经2个多月的养殖,可达到商品虾规格。
3.食性克氏原螯虾对饵料的要求不高,属杂食性动物,主要以水底的有机碎屑为食,也捕食水生动物如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等。
在养殖池塘中,喜食投喂的小杂鱼和螺蚌肉。
天然水域的个体,动物性食物约占20%,植物性食物占80%。
当食物供应不足时有自相残杀的习性,主要是捕食刚蜕壳的软壳虾。
4.繁殖特点克氏原螯虾1年繁殖1次,为秋冬季繁殖类型,8~10月为繁殖旺季,单虾怀卵量100~700粒。
投放种虾的时间应该在每年9月份之前。
克氏原螯虾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
21 0 0年 4月
南昌大学学报 ( 理科版 ) Ju a o a cagU i r t( a r c n e or l f n hn nv sy N t a Si c ) n N ei ul e
Vo . 4 No 2 13 .
Apr 2 0 . 01
验测 量 样本 由九 江市 水 产科 学 研 究 所 提供 , 2 0 从 08
年 l 至 20 0月 09年 3月 自室 内水 泥养 殖池 随机 采集
5 3尾 , 为 成 熟 个 体 , 中雌 性 个 体 4 3尾 , 性 4 均 其 1 雄
个体 10尾 。养 殖 池水 温控 制 在 1 【 3 5c =一2 1℃ , 昼
关 呈不 显著 ( 0 0 ) 第一 腹 节 长与 全 长 、 P> . 5 , 头胸 甲
克 氏原螯 虾 样 本 雌性 个 体 优 势 体 重 为 1 8—3 2
g 占样本 量 7 .7 , , 3 6 % 众数 在 2 4—2 , 6g 优势 体 长 为
宽呈显 著相 关 ( P<0 0 ) , 余 各 形 态 性 状 间相 .5 外 其
8 m, 8m 占样本 量 7 .7 , 9 0 % 众数 在 7 7 m。 4— 6m
2 2 形态性 状 间相关性 .
克 氏原螯 虾样 本 各 形态 性 状 间相 关 系数 R 见
表2 。雌 性个体 除第一 腹节 长 与尾肢 长 呈显 著 相关
雄 性 :。 4 0 05+10 05 6 L = .9 L = .0 . 7 L 6 9 5 98+
中 图分 类 号 : 7 1 Q 8 文 献标 志 码 : A
克 氏原 螯 虾 ( a b rsc ri Grr 8 2 , C m au l k i d 1 5 ) 隶 a i a
克氏原螯虾螺原体病原的发现及诊断研究
克氏原螯虾螺原体病原的发现及诊断研究克氏原螯虾螺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的软体动物,其对于各类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克氏原螯虾螺却因为一种名为克氏原螯虾螺原体病原的疾病而备受关注。
这种病原导致螺类动物群体的大规模死亡,危及海洋生态环境和各项渔业活动。
为了及时采取措施防控这一病害,科研人员积极投入对克氏原螯虾螺原体病原的研究与诊断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病原的发现克氏原螯虾螺原体病原是一种寄生在克氏原螯虾螺体内的微生物,最早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
最初,人们对这一病原的存在还知之甚少,但随着克氏原螯虾螺死亡现象的逐渐增多,科研人员开始重视起这一问题。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实验,科研人员最终确认了克氏原螯虾螺原体病原的存在,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克氏原螯虾螺原体病原主要通过寄生在克氏原螯虾螺的体内,通过胃肠道等途径感染螺类动物。
一旦感染,克氏原螯虾螺将出现明显的生理和行为异常,并最终导致死亡。
及时发现并控制克氏原螯虾螺原体病原对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原的诊断研究在诊断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还积极探索了一种高效的诊断方法。
他们利用PCR技术和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方法,成功地快速鉴定和检测了克氏原螯虾螺原体病原。
这种诊断方法不仅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还可以在感染初期即可做出判断,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科研人员还通过对感染克氏原螯虾螺原体病原的克氏原螯虾螺进行详细的病理学观察和分析。
他们发现,受感染的螺类动物体内存在着大量的病原细胞和组织损伤现象。
这些病理学特征的研究为深入了解病原的侵染机制和损伤程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诊断研究的意义和展望克氏原螯虾螺原体病原的诊断研究成果为防控这一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诊断研究成果的成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控制已感染的克氏原螯虾螺。
通过快速、准确地检测和诊断,可以有效地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扩散,降低疾病给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克氏原螯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江西水产 科技 Biblioteka 2 1 第 3期 0 0年
克 氏原 螯 虾生 物 学 特 性 的研 究
方春 林 邓 勇辉 余 智 杰 周 智 勇 王 庆 萍
( 江西省水产科 学研 究所 3 0 3 ) 3 09
摘 要 : 针对克氏原鳌虾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摄食习性及食性、 生长和蜕壳、 繁殖习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
多 。耐饥 力强 , 十几 天不 进食 仍 能正 常 生 话 ; 在适
对 , 鳃 腔 内。其 中 7对 鳃 较 粗 大 , 在 另外 l 0对 鳃 细小 , 与鳃壁 相连 。循 环 系统 包 括 心 脏 、 血液 和 血
温 范 围 内随 水 温 的 升 高 , 食 强 度增 加 。在 正 常 摄 情 况 下 , 氏原 螯虾 没有 捕食 鱼苗 和鱼 种 的 能力 。 克
1 5c 。 2. m
2 12 克 氏原 螯虾 的 内部 结构 .. 可分为 消 化 、 吸 、 环 、 殖 等 系 统 。其 消 呼 循 生 化 系统 包括 口、 道 、 肠 、 食 胃、 肝脏 、 直肠 、 门。 口 肛 开 于 两大颚 之间 , 接 食道 。食 道 为一 短 管 , 后 后结
本传入我国, 最初在江苏 的北部 , 随着 自然种群的
扩展 和人类 的养 殖 活 动 , 虾 现 广 泛分 布 于 我 国 该
2 多个省 、 自 区, 0 市、 治 形成可供利用的天然种群,
特别 是在 长 江 中 、 游 地 区生 物 种 群 量 较 大 区 。 下 在 鄱 阳湖 的克 氏原螯 虾 , 过 多年 的繁 衍 , 已是 经 它 鄱 阳湖淡水 生态 系 统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特别 是 克 氏原螯虾 食 用价 值 得 到 认 可后 , 展克 氏原 鳌 虾 开 生 物学特 性 的研 究 , 克 氏原 鳌 虾 产业 的发 展 提 为 供 相关生 物学及 技 术 , 为必要 。 尤
克氏螯虾虾头Protamex蛋白酶水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和功能性质研究
克氏螯虾虾头Protamex蛋白酶水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和功能性质研究李松林(淮阴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江苏淮安 223003)摘要:使用Protamex蛋白酶对克氏螯虾虾头蛋白进行水解,以制备抗氧化活性肽。
结果表明:虾头蛋白肽的还原力、Fe2+螯合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蛋白肽的浓度之间存在量效关系,均随着肽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通过对蛋白肽的分子量分布进行研究发现,95.14%的多肽的分子量小于1000 Da。
同时测定了酶解产物的功能特性,结果表明pH对虾头蛋白水解物的溶解性、起泡性和乳化性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抗氧化活性;功能特性;克氏螯虾虾头;分子量分布文章篇号:1673-9078(2013)4-729-732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Hydrolysate of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a) Head Protein Prepared with ProtamexLI Song-lin(Department of Food Engineering, Faculty of Life Scei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gh-Tech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njing University, Huaian 223003 China) Abstract: Protamex was used as biocatalyst to hydrolyze the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a) head protein (CHP) to prepare antioxidant peptides.Th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head protein hydrolysate (CHPH), including reducing power, Fe2+ chelating activity,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hydrolysate concentration.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CHPH revealed that 95.14% of the total amount was peptides with molecular weight lower than 1000 Da. And pH value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lubility, foaming capacity and emulsion activity of the hydrolysate.Key words: antioxidant activity; functional properties; procambarus clarkia hea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北美洲,1929年由日本引入到我国[1]。
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技术规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技术规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甲壳动物,具有高经济和科研价值。
然而,由于其繁育难度较大,一直以来都受到了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本文旨在介绍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技术的相关要点和操作规范,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其繁育率和繁殖成功率。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克氏原螯虾的概述进行介绍。
克氏原螯虾是一种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底栖动物,其分布广泛于淡水湖泊、河流和水田等环境中。
它们的生存能力强,适应性广,能在不同的水质和温度条件下繁衍生息。
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广受人们喜爱,而且其背部腹部的颜色和斑点图案也使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观赏虾种。
然而,由于克氏原螯虾繁育过程复杂,受环境条件和繁殖行为的影响较大,其人工繁育技术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为了推动克氏原螯虾繁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对其人工繁育技术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规范。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将介绍克氏原螯虾的生物特性和生活习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繁育过程中的需求和特点。
其次,我们将详细阐述克氏原螯虾的人工繁育技术要点,包括繁育环境的调控、饲养管理的要求等。
最后,我们将对目前克氏原螯虾繁育技术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为相关科研人员和养殖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要点和技术规程,促进其在养殖业和科研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希望本文能够为克氏原螯虾的繁育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领域进行概述,介绍了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的背景和意义。
随后,说明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绍了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要点。
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分析_黄婷
(4)媒介:强调整合与交互数字电视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数字电视实现了多媒体领域的综合,将电视网、电话网和计算机网三网合一,使三大传统媒介开始走向高度的综合。
网络发展走向网格化,将网络管理的更加井井有条,资源高度整合和共享。
尽管远程教育不排斥短期的面授教育,但是远程教育中多数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是通过媒介来实现的。
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分离的本质特征。
在师生时空分离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者的学习孤独感和情感缺失,因此新型的远程教育-数字电视远程教育,必须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媒介正好能提供条件,比如数字电视远程教育中,应用了双向交互技术,进行实时交流,图像和声音都更加逼真,师生虽然异地,但是可以“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与协作。
2、数字电视远程教育系统结构的构想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中心站部分、远端教学中转站站和单个用户部分。
(1)中心站作为信息中心:负责教育资源的采集、教育资料制作和教学节目的播出,全网接收小站的监控等。
(2)远端教学中转站:主要是电信局的计算机局域网,同时将资源存储到视像服务器中去备份,并可以实现与中心站的信息交互;学习资源通过有线电视网发送到每个学员家庭,对学员进行监控,辅导,并和他们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
(3)单个用户:学员在家中可以通过计算机、电视机接受,不受时间限制,采用定制方式及时地和电信局中心服务系统进行交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
学员通常和当地电信局取得联系就足够了,必要时可以通过地面网和远程教育中心取得联系。
五、结语萌芽于六十年代发展于七十年代的终身教育,迄今已成为国际思潮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终身学习、人人学习已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
“现代远程教育应更适于社会成员的个别化学习而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佳选择。
”现代远程教育就必然要担负起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的重担。
远程教育的发展的几十年,它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它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而媒介的发展一次又一次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前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克氏原螯虾自相残杀的时间段工艺研
究时间段工艺研究1. 引言克氏原螯虾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动物,它们以其特有的自相残杀行为而闻名。
这种行为在生物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深入探讨克氏原螯虾自相残杀的时间段工艺研究,以及其对生态环境和物种生存的影响。
2. 克氏原螯虾自相残杀现象克氏原螯虾是一种寄生性动物,它们在寄主体内寄生并获取营养。
而由于寄主体内环境条件的限制,克氏原螯虾之间常常发生自相残杀现象。
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虾自相残杀的时间段与其寄主寄生时间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3. 时间段工艺研究方法时间段工艺研究是一种针对特定事件或现象的时间分段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克氏原螯虾自相残杀行为的时间段工艺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包括对寄主寄生时间、温度、水质等因素进行系统观测和记录。
4. 克氏原螯虾自相残杀的时间段工艺研究成果通过时间段工艺研究,科研人员发现克氏原螯虾自相残杀在寄生时间较长和环境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更为频繁。
这一发现为后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5. 对生态环境和物种生存的影响克氏原螯虾自相残杀的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和物种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大量的自相残杀行为会导致寄主体内环境变化,影响到其他寄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自相残杀还会导致克氏原螯虾数量的减少,对物种生存构成威胁。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进行本次时间段工艺研究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生物学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对克氏原螯虾自相残杀现象的研究,我对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生存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物种生存的重要性。
7. 总结时间段工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入理解特定生物现象的方法。
通过对克氏原螯虾自相残杀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寄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和物种生存的影响。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相关研究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认知。
以上就是对克氏原螯虾自相残杀的时间段工艺研究的探讨,希望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克氏原螯虾过敏原的研究进展
克氏原螯虾过敏原的研究进展克氏原螯虾是一种甲壳类动物,它的肉质鲜美,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克氏原螯虾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易引起过敏反应。
事实上,克氏原螯虾过敏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尤其是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专家们估计,全球约有1%至2%的人口对克氏原螯虾过敏,而这一比例在一些地区甚至达到了5%至8%。
对克氏原螯虾过敏的病因和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克氏原螯虾过敏的研究,最近几年来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对克氏原螯虾过敏原的鉴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科研人员通过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化学方法,成功地从克氏原螯虾中分离出了多种过敏原蛋白质。
这些过敏原蛋白质可以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热稳定型蛋白质,另一类是热不稳定型蛋白质。
热稳定型蛋白质主要包括Tropomyosin、Arginine kinase等,它们的存在与克氏原螯虾过敏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热不稳定型蛋白质则主要包括在加热过程中易被破坏的物质,这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对于炒熟的克氏原螯虾没有过敏反应,而对于生吃的克氏原螯虾却出现了过敏反应。
近年来对克氏原螯虾过敏原的致敏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科研人员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发现,克氏原螯虾过敏的致敏机制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密切相关。
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过敏原蛋白质在进入人体后会被抗原递呈细胞识别,并通过激活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过敏反应。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过敏原蛋白质中的一些特定结构域和氨基酸序列与致敏的能力密切相关。
通过对过敏原蛋白质的分析,我们有望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预测个体对于克氏原螯虾过敏的风险,并为未来的药物设计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克氏原螯虾过敏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也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完善。
临床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虾过敏的临床症状多样化,既有皮肤症状,如荨麻疹、皮疹、水肿等,也有呼吸系统症状,如哮喘、气促等。
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性的过敏反应,甚至引发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研究证明,机体虾青素含量跟其抵御外界恶劣 环境的能力是正相关,也就说机体虾青素含量越高, 其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就越强。 小龙虾自身无法产生虾青 素,主要是通过食物链-食用微藻类等获取到虾青素,并在体内不断积累产 生超强抗氧化能力。 虾青素能有效增强小龙虾的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及 提高繁殖能力。所以虾青素是小龙虾如此顽强生命 力的强有力保障,当小龙虾在缺少这些含有虾青素 微藻的环境中反倒难以生存。
耐低氧能力较强,在水体缺氧的环境下可以 爬上岸进行鳃呼吸以维持生存
pH 5.8~9,DO低于1.5 mg/L时仍能正常生存,正
常生长要求溶解氧在4 mg/L 以上
当水族箱中螯虾因缺氧死亡率达到73%时,
测定水中溶氧为0.67 mL/L
二、克氏原螯虾的养殖
俗称淡水小龙虾,又称 克氏螯虾 原产于美国,其味道独 特,是一种大众化、平 民化的食品
底栖
喜栖息于水草、树枝、石隙等隐蔽物中
昼伏夜出,不喜强光,在正常条件下,白天多隐藏在
水中较深处或隐蔽物中,傍晚后开始活动,多聚集在 浅水边爬行觅食或寻偶;若受惊吓,迅速逃回深水中
趋水性
有很强的趋水流性,喜新水活水,逆水上溯,在养殖池
中常成群聚集在进水口周围;下大雨,该虾可逆向水流 上岸边作短暂停留或逃逸,水中环境不适时也会爬上岸 边栖息(要有防逃设施)
雌雄鉴别
同龄虾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 体长相近的虾,雄性螯足粗大,螯足外侧有明亮的
红色软疣,雌性螯足较小,没有软疣,即使有颜色 也偏淡 雄虾生殖孔开口在第5步足基部,雌虾开口在第3 步足基部 性成熟的雌虾腹部膨大,雄虾相对狭小 雌虾的第1腹肢退化,很细小,雄虾第1、2腹肢变 成管状,较长,为淡红色,第3、4、5腹肢为白色, 这是雌雄之间在外形上最明显的鉴别性特征
克氏原螯虾近年来在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经济养殖品 种。在商业养殖过程中应严防逃逸,尤其是严防逃 入人迹罕至的原生态水体。其对当地物种生态竞争 优势而导致破坏性危害,在世界各地已经有广泛报 道,应引起高度重视。 2013年5月网传小龙虾是当年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引 进中国用来专门处理尸体,对此专家进行了辟谣。 在科学研究上,对污染物非常敏感,或者非常耐受 的生物,往往用作环境有无受到污染的指示生物。 小龙虾就是这样的一种潜在指示生物。
附肢:头部有触须3对,外缘的一对触须特别粗长, 一般比体长长1/3;在一对长触须中间为两对短触 须,长度约为体长的一半;栖息和正常爬行时6条 触须均向前伸出,若受惊吓或受攻击时,两条长触 须弯向尾部,以防尾部受攻击 尾部有5片强大尾扇,母虾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 扇均向内弯曲,爬行或受敌时,以保护受精卵或稚 虾免受损害
其摄食范围包括水草、藻类、水生昆虫、动 物尸体等,食物匮缺时亦自相残杀。
体形较大呈圆筒状,是世界上最大胸部粗大,腹部短小, 背部稍扁 前3对步足螯状,后2对爪 状 第一对螯最大,是进攻和 御敌的重要武器 雄性第1、2对腹肢具交接 器,雌性第1对为单肢型
克氏原螯虾
第一节 养殖现状与前景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Girard)),1929年由日 本引入江苏省(盱眙),后因人工养殖和自然传播分布 到很多省市
起步较晚,上世纪80、90年代江苏、湖北开始养殖, 主要为克氏原螯虾,加工成鲜冻虾出口 1991年又引进红螯螯虾,已取得较好效果
注意事项 1,小龙虾体内含有大量细菌和寄生虫,但是 基本都在头部内。所以食用时一定要去头。 切不可贪图省钱将头部一并食用。鉴于大部 分饭店为了省事出售的小龙虾基本都是含头 的,那么食用 前一定要将头部摘除掉。 2,虾线一定要去除,这个部位是仅次于头部 第二脏的地方。
3.在吃熟龙虾的时候,如果发现龙虾的尾巴 是直的,那么这些龙虾就是死虾,千万不要 吃。如果是弯曲的,蜷缩着身体的,就表示 是活虾,可以吃,并且有一定营养。 小龙虾这个东西确实在头部含有大量细菌和 寄生虫,但是绝没有到社会风传的这种耸人 听闻的地步,也并非像传闻所说在外国都没 人吃都是用来处理污水的,只要是经过合理 的处理和烹饪过的小龙虾是可以食用的。
很多人认为小龙虾必须生长在干净无毒的水 里,但这是大错特错,经过科学家证明,小 龙虾必须生存在肮脏的水里。小龙虾是一种 对污染特别耐受的生物,长年生活在肮脏的 水里,它们早已习惯。许多小孩把龙虾逮住 的时候,往往用自来水或者矿泉水来养龙虾, 结果小龙虾第二天就死了,这可以证明,小 龙虾必须要生活在有泥有污染的水里,这样 才能存活。
第二节 认识克氏原螯虾
克氏螯虾和龙虾同名,龙虾是节肢动物门甲 壳纲十足目龙虾壳4个属19种龙虾的统称。 又名大虾、龙头虾、虾魁、海虾等。 克氏原螯虾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 是一个著名入侵物种,作为一种水产经济资 源物种在世界各地扩散。
克氏原螯虾抗逆性强,所具有的广泛生境适 应性、生长迅速、高生殖率等特点使它们迅 速建立野生种群。
生态习性
喜掘洞且善于掘洞
多数洞穴深度在50~80 cm,部
分超过1 m,最长可达2 m多; 通常,横向平面走向的洞穴才 有超过1 m以上深度的可能, 而垂直纵深向下的洞穴 一般都比较浅
生存环境对龙虾掘洞的影响
底质条件:底质有机质缺乏的砂质土,龙虾打洞现象
较多,而硬质土打洞较少 水质较肥、底层淤泥较多、有机质丰富,龙虾洞穴明 显减少 无论在何种生存环境中,在繁殖季节龙虾打洞的数量 都明显增多
好斗
生性好斗,在饲料不足或争栖息洞穴时,往往出现凌强
欺弱现象;自相残杀严重,大吃小,硬壳虾吃软壳虾, 在饲料不足时更厉害
喜爬行(爬行亚目),不喜游泳
再生
幼体的能力强,损失部分在第2次蜕皮时
再生一部分,几次蜕皮后就会恢复,但 新生的部分比原先的要短小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是湖泊、河 流、池塘、河沟、水田均能生存,甚至在 一些鱼类难以生存的水体也能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