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2. 通过分析沙漠奇怪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沙漠中奇怪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2. 教学难点:沙漠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图片和文字介绍。
2. 准备相关视频资料,以便更直观地展示沙漠奇怪现象。
3. 准备沙漠生态环境的背景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沙漠奇怪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沙漠奇怪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Presentation:教师利用PPT,介绍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如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雪花等,展示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现象。
3. Analysis: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沙漠绿洲的形成与地下水有关,沙漠湖泊的形成与气候、地质条件有关等。
4. Discussion: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Summary: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沙漠奇怪现象的科学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沙漠奇怪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3.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
4. 环保意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对沙漠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的体现。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沙漠生态环境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沙漠中的奇怪现象。
2. 开展沙漠生态系统保护的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组织成员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沙漠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拓宽视野。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沙漠中的奇怪现象概述2. 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现象3. 沙漠中的沙丘移动现象4. 沙漠中的干谷现象5. 沙漠中的化石现象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沙漠中奇怪现象的成因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奇怪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奇怪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体验沙漠中奇怪现象的产生过程。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图片和视频。
2.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湿度计等。
3. 参考资料:关于沙漠中奇怪现象的科普文章和书籍。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沙漠中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Step 2:讲授新课1. 讲解沙漠中奇怪现象的成因和特点。
2. 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奇怪现象。
Step 3: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沙漠中奇怪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Step 4:实践操作实验体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体验沙漠中奇怪现象的产生过程,如模拟海市蜃楼现象等。
Step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对沙漠中奇怪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Step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沙漠中奇怪现象的科普文章或研究报告。
Step 7: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文章的逻辑性、创新性和表达能力。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奇怪现象的存在。
(2)了解沙漠中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现状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3)掌握如何对待和保护沙漠生态系统。
2.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体验到探索、学习、掌握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和乐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奇怪现象的存在。
(2)了解沙漠中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现状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到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奇怪现象的存在,掌握一些基本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2. 实验法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如模拟沙漠环境,研究不同物种在该环境中的生存方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异构性。
3. 参观法组织学生前往沙漠地区进行野外考察,亲身感受沙漠生态环境和动植物。
四、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预习请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沙漠生态系统和沙漠中各种奇怪现象的存在。
2. 课堂讲授指导学生了解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异构性,介绍沙漠中的各种奇怪现象,如沙漠爆气珠、生命胶囊、隐形公路等。
3. 实验活动开展实验活动,如模拟沙漠环境,研究不同物种在该环境中的生存方式,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沙漠生态系统的认识。
4.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前往沙漠地区进行野外考察,亲身感受沙漠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以及采取保护措施的重要性。
5. 总结评价回到课堂上,让学生整理所掌握的知识,总结保护生态环境的几点方法,并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程设计书及视频资料。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使学生掌握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及其原因;(3)帮助学生了解沙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2)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及其原因;(3)沙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教学难点:(1)沙漠中奇怪现象的科学解释;(2)沙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沙漠中的奇怪现象;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奇怪现象;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沙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奇怪现象和资源开发的相关资料;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3. 准备小组讨论的道具和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沙漠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沙漠的自然环境;(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好奇心。
2. 探究沙漠中的奇怪现象:(1)引导学生观察沙漠中的奇特景观,如沙漠绿洲、沙漠湖泊等;(2)分析沙漠中奇怪现象的原因,如沙尘暴、沙漠化等;(3)让学生通过实验或小组讨论,深入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的科学解释。
3. 沙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介绍沙漠中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2)分析沙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如水资源利用、生态修复等;(3)让学生探讨沙漠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4. 课堂小结:(2)强调沙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
5. 课后作业:(2)鼓励学生进行沙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实地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把握文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3、品析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通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知道如光怪陆离、空中楼阁、单枪匹马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从报刊或网络上收集除课文介绍的奇怪现象外,还有哪些沙漠的奇怪现象,并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思路】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引导完成学习。
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唐代诗人王维笔下,我们感受到沙漠的壮观与雄奇;“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在白居易诗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沙漠的险恶和无情,然而这一切对于地处中原的我们来说,又是那样的陌生而遥远, 今天,我想请大家随着我国科学家竺可桢一起来次沙漠之旅,好不好?二、预习检测:(展示课件)1、齐读目标。
2、检测字词掌握得情况。
三、走进沙漠,感受沙漠(展示课件)1、欣赏沙漠图片。
(播放音频《丝路驼铃》,展示沙漠图片。
)2、学习课文第一段,从文中圈画出古代到过沙漠的人是怎样描述沙漠的?对沙漠有何感受?四、自主学习,揭秘沙漠(展示课件)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向我们列举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2、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3、作者对这一连串的现象归纳出一个什么结论?(学法指导:1、速读课文捕捉相关信息。
2、用圈点勾画法划出相关信息)五、合作学习,品味沙漠(展示课件)请同学们以“魔鬼的海”为例,分析科学小品文融文学性与科学性于一炉,生动准确的特点。
讨论:1、作者在描述“魔鬼的海”时,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词语?2、解释“魔鬼的海”成因时,哪些词语体现了它的准确平实和严谨?3、作者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安排本段?按哪种说明顺序去写?六、沙漠之旅,我当导游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跋涉途中眼前出现了“魔鬼的海”或“鸣沙”现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沙漠中的奇特现象,如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风等。
(2)让学生掌握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如沙漠植物的抗旱能力、沙漠动物的生存策略等。
(3)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沙漠中的生存挑战及应对措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沙漠现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沙漠生态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中的奇特现象及其成因。
(2)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
(3)人类在沙漠中的生存挑战及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1)沙漠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沙漠生物适应性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沙漠中的奇特现象。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沙漠中的奇特现象、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沙漠风光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对沙漠有什么印象?沙漠中是否存在奇特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沙漠中的奇特现象。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沙漠生物的适应特点案例,如沙漠植物的抗旱能力、沙漠动物的生存策略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生物适应性的具体表现。
4. 课堂小结:5. 作业布置:(2)调查身边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沙漠体验活动,如沙漠徒步、沙漠露营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沙漠环境,增强对沙漠奇特现象的理解。
2.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或环保人士进行讲座,分享沙漠生态保护和人类生存挑战的经验。
七、学习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案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沙漠气候特点1.1 了解沙漠气候的基本特点,如高温、干燥、日照强烈等。
1.2 探讨沙漠气候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1.3 分析沙漠地区的生态系统及其适应性。
第二章:沙漠动植物适应策略2.1 研究沙漠动植物的适应特点,如沙蜥的伪装、沙漠兔的节约水分等。
2.2 观察图片或视频,分析沙漠动植物的生活习性。
2.3 讨论人类如何从沙漠动植物的适应策略中获得启示。
第三章:沙漠里的奇特现象3.1 介绍沙漠中的一些奇特现象,如沙漠雨、沙漠绿洲、沙漠湖泊等。
3.2 分析这些奇特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背后的科学原理。
3.3 探讨这些奇特现象对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沙漠资源开发与利用4.1 了解沙漠资源的种类,如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
4.2 分析沙漠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沙漠生态环境的影响。
4.3 探讨如何在开发沙漠资源的保护沙漠生态环境。
第五章:沙漠旅游与可持续发展5.1 介绍沙漠旅游的特色和吸引力,如沙漠探险、骆驼骑行等。
5.2 分析沙漠旅游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5.3 讨论沙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创新等。
第六章:沙漠人文特色6.1 了解沙漠地区的人文背景,包括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等。
6.2 探讨沙漠人文特色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6.3 分析如何保护和传承沙漠地区的人文特色。
第七章:沙漠环境保护与治理7.1 研究沙漠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
7.2 介绍沙漠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和技术,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7.3 讨论我国在沙漠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政策和实践。
第八章:沙漠科技创新与应用8.1 了解沙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进展,如沙漠农业、清洁能源等。
8.2 探讨沙漠科技创新对沙漠地区发展的影响和潜力。
8.3 分析如何推动沙漠科技创新和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第九章:沙漠地区合作与交流9.1 研究沙漠地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如水资源共享、环境保护等。
《沙漠里奇怪现象》教案
沙漠里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漠是什么,沙漠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2.探究沙漠里出现的一些奇怪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沙漠的定义和特点2.沙漠的分布情况3.沙漠里常见的奇怪现象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入课题,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沙漠是什么吗?有没有听说过沙漠里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沙漠的好奇心。
2. 探究沙漠(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沙漠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沙漠的气候、植被以及缺水的原因。
可以向学生提问,帮助他们理解沙漠的形成和特点。
3. 分析沙漠的分布(15分钟)教师继续向学生介绍沙漠的分布情况,包括世界各地的著名沙漠,如撒哈拉沙漠、蒙古沙漠等。
通过地图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分布范围。
4.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30分钟)教师与学生分享一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比如沙漠中的“沙丘音”、“沙盘山”、“沙漠中的绿洲”等。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己找寻并收集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包括文字描述和相关图片。
5. 学生展示与讨论(2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找到的沙漠奇怪现象,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天气、气候、地貌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6. 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向学生强调沙漠是一个神奇而充满奇怪现象的地方。
同时也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提问、讨论等。
2.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分析学生对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的展示能力:观察学生的展示和表达能力,包括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并写作一篇关于沙漠的科普文章。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沙漠中的奇特现象,如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风暴等;(2)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形成、分布和特点;(3)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沙漠中的奇特现象;(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沙漠的形成与分布(1)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2)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沙漠。
2. 沙漠里的奇特现象(1)让学生了解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风暴等奇特现象;(2)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沙漠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的形成、分布和特点;(2)沙漠中的奇特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1)沙漠奇特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对沙漠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沙漠的形成、分布和特点;2. 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类型的沙漠和沙漠奇特现象;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沙漠奇特现象的产生原因;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沙漠环境,观察和记录沙漠奇特现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沙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漠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 讲解沙漠的形成、分布和特点:详细讲解沙漠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3. 展示沙漠奇特现象:展示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风暴等奇特现象的图片;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沙漠奇特现象的产生原因;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沙漠环境体验,观察和记录沙漠奇特现象;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总结沙漠奇特现象的特点及其对沙漠环境的影响。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优秀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优秀教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一、了解科学小品科学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掌握引诠释、引用讲明的方法,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理解“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事实上都是能够用科学道理来讲明的"的道理、教学重点:一、科学小品的特点。
二、作诠释、引用讲明的综合运用。
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能科学解释沙漠里的怪异现象,理解“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事实上都是能够用科学道理来讲明的"的道理。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讲明文知识复习:分类-事理、事物本文属于事理讲明文(科学小品)常用讲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分类不、作比较、列图表、引用等二、实验。
用玻璃杯装满水,中间放一根筷子、请学生解释筷子弯曲现象,用物理知识来阐明其中的道理。
光的折射、反射的物理知识。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三、导入: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同样能够用上面的知识进行解释,请大伙儿认真阅读全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等现象、学生考虑上述问题、四、讨论回答。
明确:1、海市蜃楼:沙漠地面由于酷夏烈日暴晒,上下层空气温差特别大,加上光线的折射与反射的影响,使人们产生错觉,因而形成“海市蜃楼”。
2、鸣沙:沙漠面部的沙子细小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
五、考虑:1、作者由此现象的解释得出什么结论?结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事实上都是能够用科学道理来讲明的。
2、作者是如何来阐明事理的?运用了什么讲明方法?作诠释: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状况、性质、特征、成因等加以解释。
引用讲明:引用文献资料、名人名言、民谚俗语等来讲明事物特征。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讲明文的分类、常用的讲明方法、结论等。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苏教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欢迎查看。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本文叙事生动,用例典型,教学本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题目引导完成学习。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听说过或在网络、书籍中看到过的有关沙漠的奇怪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明确: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
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人类认识沙漠,研究沙漠,进而改造沙漠。
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的方法吗?说说看。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1.从语言风格和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各属于哪类说明文?明确:(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等科学小品)本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2.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明确:(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
)3.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你读过本文后能解释清楚吗?同桌试一下。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1 引入话题本节课将通过引入一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激发学生对沙漠生态和自然现象的兴趣。
1.1.1 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吗?比如:为什么沙漠里的沙子会唱歌?为什么沙漠里的石头会自己走路?1.1.2 引发思考:让我们一起探索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寻找答案。
二、知识点讲解2.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1.1 沙漠的定义:沙漠是一种生态系统,它具有干燥、缺水、高温等特点。
2.1.2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介绍一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如沙漠的流沙、沙漠的沙丘、沙漠的蜃景等。
2.1.3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原因:解释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沙漠的流沙是由于沙漠中的沙子细腻,水分容易被沙子吸收,形成了流动的沙层;沙漠的沙丘是由于风力作用,沙子被风吹拂形成堆积。
三、教学内容3.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具体案例3.1.1 沙漠的流沙:介绍沙漠的流沙是什么,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1.2 沙漠的蜃景:解释什么是蜃景,它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3.1.3 沙漠的石头自己走路:探讨沙漠中石头自己走路的现象,它的科学解释和原因。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4.1.2 学生能够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4.1.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研究,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科学解释和原因。
5.1.2 学生观察和研究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技巧和方法。
5.1.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5.2 教学重点5.2.1 学生能够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5.2.2 学生能够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5.2.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研究,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图片和视频资料:收集一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和解释。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漠生态环境特点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正确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沙漠里的生态环境特点;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3.生态环境保护。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通过动画和图片介绍沙漠的特点和沙漠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30分钟):简要介绍沙漠环境及其特点,如干燥,温度高,草原稀少,生物种类单一等。
紧接着讲解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如沙漠植物的储水能力,沙漠的夜晚温度变化等。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答案。
3.讨论环节(20分钟):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探讨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沙漠里的植物只有少数品种?2.为什么沙漠的温度高?3.为什么巴尔米拉古城会在沙漠里建造?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和探究来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提高其环保意识。
4.展示环节(1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看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的状态,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环保意识。
5.总结环节(5分钟):通过短暂的总结,让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2.讨论式教学法;3.展示式教学法。
五、教学素材1.动画和图片;2.干粮;3.水。
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2.提问反应情况;3.交互活动反馈;4.作业表现。
七、教学延伸1.教师可在宿舍楼下摆放环保知识科普宣传展板等相关宣传资料,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师在教学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践,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感受沙漠环境及沙漠的守护。
3.可以随机抽选一些学生来进行同步答题互动,增强学生成果检测效果,加强对沙漠生态环境及保护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生态环境保护的课程中,探究式、讨论式和展示式的教学方式都是非常有效的。
通过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加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同时展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的状态,使学生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案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沙漠中的一些奇特现象,如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风暴等。
学生能够描述沙漠生物的特点及其适应沙漠环境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源,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培养尊重生命、关爱生物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沙漠绿洲的形成:介绍沙漠绿洲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沙漠绿洲形成的原因,如地下水源、地形等。
2. 沙漠湖泊的奥秘:介绍沙漠湖泊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沙漠湖泊形成的原因,如地下水涌出、降雨等。
3. 沙漠风暴的成因:介绍沙漠风暴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沙漠风暴形成的原因,如高温、干旱等。
4. 沙漠生物的适应策略:介绍沙漠生物的特点,如耐旱、伪装等。
分析沙漠生物适应沙漠环境的具体策略。
三、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风暴等。
2. 视频素材:沙漠风暴、沙漠生物的生活等。
3. 参考书籍:关于沙漠生态环境的科普书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沙漠中的奇特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沙漠中的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教学新课:分别讲解沙漠绿洲、沙漠湖泊、沙漠风暴的形成原因。
分析沙漠生物的特点及其适应沙漠环境的能力。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沙漠奇特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沙漠奇特现象及其原因。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对沙漠环境保护的思考。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2. 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其他沙漠奇特现象,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沙漠中奇特现象的理解和描述能力。
2. 学生对沙漠生物适应策略的分析能力。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篇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
[教学重点、难点]1.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
全文5段,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
三、学习第一部分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明确:文章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
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
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的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四、学习第二部分阅读课文第2、3、4段,思考:第4段是怎样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学生讨论、交流。
第三段,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
“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
这一段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第四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基本概念,知道沙漠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如沙漠雨、沙漠绿洲、沙漠湖泊等。
(3)让学生了解我国沙漠的分布和治理情况。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及其原因。
(3)我国沙漠的分布和治理情况。
2. 教学难点:(1)沙漠形成的原因。
(2)沙漠中奇怪现象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沙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沙漠中的一些奇怪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沙漠的奥秘。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课件。
2. 教具:图片、视频、PPT等媒体资源。
3.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沙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沙漠的特点。
(2)提问:你们对沙漠有什么了解?沙漠中是否有一些奇怪的现象?2. 学习沙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介绍沙漠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布情况。
(2)引导学生了解沙漠的环境特点,如高温、干旱、风大等。
3. 学习沙漠中的奇怪现象(1)展示沙漠雨、沙漠绿洲、沙漠湖泊等奇怪现象的图片和视频。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奇怪现象的原因。
4. 学习我国沙漠的分布和治理情况(1)介绍我国沙漠的分布特点和危害。
(2)讲解我国沙漠治理的方法和成效。
5. 课堂小结(2)强调保护沙漠环境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了解沙漠化现象。
苏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1.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
3.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2.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科学解释。
2.2文章结构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沙漠的了解。
1.2提问:你们听说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吗?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2学生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3.合作讨论3.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5.课堂小结5.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6.作业布置6.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沙漠里奇怪现象的短文。
6.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联系。
一、课文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沙漠的特点,如气候、植被等。
2.引导学生谈谈对沙漠的了解,如沙漠的成因、分布等。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三、合作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2.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看法。
四、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1.沙漠中的海市蜃楼1.1现象描述:在沙漠中,有时会看到远处的景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虚幻而美丽。
1.2原因分析:沙漠中空气干燥,地表温度高,导致空气密度不均匀,光线发生折射,形成了海市蜃楼。
2.沙漠中的“唱歌沙”2.1现象描述:沙漠中的沙子在风吹拂下,会发出悦耳的歌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的科学道理。
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品味科普小品文的趣味性与语言的准确性。
3.确立用“科学解释怪异现象”的意识。
激发学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沙漠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科学道理。
确立用“科学解释怪异现象”的意识。
教学难点
品味科普小品文的趣味性与语言的准确性。
沙漠中奇怪现象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深情导入,引出沙漠
话说端午节这天,唐僧师徒西行来到了鸣沙山,四人在漫漫黄沙中行走,骄阳似火,气温超过了50度,四周渺无人烟。
正当他们感到饥渴难耐时,唐僧发现不远处有一大片蔚蓝的清水,八戒欣喜若狂,向水奔去,可是跑了半天没有看到一滴水的影子,气得破口大骂。
唐僧只觉得两眼冒金星,一不小心从坡上滚了下去,顿时听到轰隆隆的声音,以为出现了妖怪魔鬼,把他吓得半死,大叫“悟空!”
请结合课文想一想:唐僧真的碰到了妖怪吗?他看到的应该是什么现象?
(魔鬼的海和鸣沙)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沙漠里地奇怪现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力争达成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的科学道理。
2.品味科普小品文的趣味性与语言的准确性。
3.确立用“科学解释怪异现象”的意识。
二、发现奇怪,走进沙漠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说明了沙漠的几种奇怪现象?(展示图片)
它们奇怪在哪里呢?
明确:
(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分别是:魔鬼的海和鸣沙现象。
自读(4)段,找出描述“魔鬼的海”、“海市蜃楼”现象的语句,并读一读。
讨论一下这两种现象的成因,并分析异同。
(2)魔鬼的海: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
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
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
海市蜃楼: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鸣沙:会发出声音的沙地叫“鸣沙”,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
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我们了解了沙漠里的许多奇怪现象,你觉得这些现象在科学家的眼里奇怪吗?(不奇怪)为什么呢?这些奇怪的现象从科学的角度怎么解释呢?
明确:魔鬼的海: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
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
海市蜃楼:上面的气温比下面的高,远处地面景象便“倒映在天空中”,成为海市蜃楼。
鸣沙:因为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发出声音。
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恐惧,他们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单枪匹马(人力不足)没有支援(供给不足)知识水平有限(科学认识不足)
开头运用法显、玄奘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激发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通过这篇文章中沙漠的奇怪现象的说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作者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安排全文?按哪种说明顺序去写?
明确:这1----3节引用法显和玄奘对沙漠的描述,写出了沙漠的可怕和荒凉以及人们的恐惧,并与科学院工作人员对沙漠的感受作比,从表面解释了法显和玄奘对沙漠恐惧的原因。
在结构上起到了引起下文,激发读者兴趣的作用。
4、5节介绍三种奇怪现象及其成因。
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先介绍现象,后阐述原因,最后讲明道理。
三、探究语言,欣赏沙漠
作者在介绍三种奇怪现象及其成因时,为了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而又有趣味性,在语言运用上是颇费了一番功夫,请从4、5两节中找出用得生动、准确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明确:①、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注:这句用了作诠释、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②光怪陆离、海市蜃楼——极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异乎寻常,美妙无比,罕见之至,告诉我们,不了解相关科学的人见到这样的奇异现象必然产生离奇甚至迷信的想法,也说明
人类掌握科学,正确解释自然现象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性。
③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纱而干燥,含有大量的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和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这一句用“只要”、“便”这对关联词语把原因和结果有效连接起来,向我们解释了沙子会发出声音(鸣沙)的原因,语言表达严谨,词语运用简洁而准确,且通俗易懂。
④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这句话中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可见还没有形成共识,体现了作者运用语言时的准确,对于不能确切说明的现象一定用科学的态度去解决。
⑤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这句话引用了一句俗语,生动形象地指出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水到渠成收束全文。
⑥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通过“也”字,引出了对更为奇怪的“声音作怪的”的现象的研究。
四、明确主旨,感悟沙漠
作者引用故事点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一步一步读下去,再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把深奥的科学原理解说得简单易懂。
那么作者对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进行剖析,旨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小结: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一些奇怪的现象,你能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吗?
五、拓展延伸,走出沙漠
在你对沙漠有哪些了解?你认为应该如何改造沙漠?
六、总结收获,回顾沙漠
由此可见,生活也不总是平平常常,有时也会出现让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沙漠带给人类的并不总是美好,有时它会展示它奇怪的一面;但是我们只要牢记“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寻求科学的解释,我们定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七、布置作业,展望沙漠
从本文发表至今40多年来,人类对沙漠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你从报纸杂志或网上,还了解到沙漠里哪些奇怪现象,能不能尝试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一说明,并将它们整理出来。
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