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将2 010 年1月— 2 011年12月期间 该 院门诊 收 治的114 例 消化性 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5 ~ 48岁,平均(38.5±3.2)岁; 男性62例,女性52例。溃疡发 生部位:43例为胃溃疡,50 例为十二 指肠溃 疡,16 例为胃和十二 指肠复合 溃 疡,5 例为其 他部 位的 溃 疡。胃和十二 指肠溃疡占9 5. 6%。所有患者 均经 过胃镜 或钡餐检 查确诊。 1.2 研究分组
对照 组 采用 西医治 疗。口服 奥 美 拉 唑(北 京悦 康 药业 集团有限 公司,批号:14720903),20 mg /次,2次/d,连续服用1个月。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观 察 两 组 患者 治 疗1个月后 停 药 4 周时的 疗 效、幽门螺 杆 菌 (H p)根 除 率,以及 用 药 副 作用 有无 区 别。疗 效:治 愈,症 状 体 征和 溃 疡 面 均 完 全 消失;好 转,症 状 体 征明 显 改 善,溃 疡 面 明 显 减 小; 无效,症状体征和溃疡面无变化。其中治愈 好转合 计 称为总体 有 效。H p 根 除的判定 [3]:取 2 0 例 H p阴性 者的胃液 经 H p菌特 异 黏 咐后 用 E L I S A 测定,将 测定的均 数 加3 倍 标准 差 作为阳性临界 值,本 组 该界值为0.145;若监测结果超过0.145则为Hp 感染,未根除,否则 为H p 根 除。
消化性溃疡 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 疾病,约95% ~ 9 9 %发 生 在胃或十二 指肠。该 病 病 情 多 变,易复 发,严重 影 响 人 们的身 体 健 康。祖国医学中对 消化性 溃疡的 认识 多与“嗳 气”、“吐酸”、“嘈 杂”、“心 痛”、“呕吐”、“胃脘 痛”等 有关 联 [1]。西医治 疗消化性 溃 疡 多采用中和胃酸的 方 法 通 过 解除胃酸 对 溃疡面的刺 激 和腐蚀 达 到 修 复 溃 疡 面的目的,往 往 容 易复 发 [ 2]。该 院 2 011年以 来 采 用中医 辨 证治疗消化性 溃疡 取得良 好 效 果,现 报 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传统西医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抗酸药物和抗生素进行抑制酸分泌和杀灭幽门螺杆菌,但往往容易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或者产生抗药性。

而中医辨证治疗则是通过分辨病情表现、辨别病证所属的不同中医病名、确定病机病因,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总结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及临床经验,以期对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消化性溃疡可分为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弱型、肝胆郁结型、热盛饮结型、肝郁气滞型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胃部灼热感,胸闷腹胀等;脾胃虚弱型则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稀溏、体倦乏力等;肝胆郁结型的患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畅、易怒、口苦、口干、舌质偏红等;热盛饮结型则表现为口渴、舌质红绛、口干、大便秘结等;肝郁气滞型则表现为情绪不畅、纳呆、胸闷、胁痛等。

二、临床观察结果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以气滞血瘀型患者为例,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进行观察。

首先我们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辨别患者的辨证类型,确定病因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疗法,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达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发现患者的上腹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胃部灼热感减轻,食欲也有所恢复。

同时心情愉快,睡眠质量得到改善,面色也有所红润。

体检发现脉搏和舌质等中医辨证指标明显好转,表明疾病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和调理。

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有明显的疗效。

选择合理的中药组方,并结合针灸、推拿等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可以有效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改善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临床经验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总结了一些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经验,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中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于“胃脘痛”、“嘈杂”、“泛酸”等范畴。

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归属于中医学“呕血”、“便血”、“远血”之范畴。

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初发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所致。

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肝、肾有关。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淤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1.肝胃不和
胃脘胀痛,窜及两胁或走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则舒;发作或加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嘈杂泛酸,纳呆少馨,心情抑郁,睡眠不佳。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2.胃气壅滞
胃脘胀痛,疼痛拒按,得食更甚;饮食不慎或感受外邪易于加重;嗳气频频,嘈杂泛酸,纳呆恶心,大便不爽。

舌质淡,苔白厚腻,或薄白或薄黄,脉滑。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3.脾胃虚寒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手足不温,纳呆食少,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4.胃阴不足
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多见于热病之后或胃病日久;口
干舌燥,纳呆干呕。

舌嫩红不津,或有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脉细弦或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5.淤阻胃络
胃脘疼痛,状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多发生于久病,或有吐血、黑便史者。

舌质暗,或有淤点、淤斑,苔白,脉涩或沉弦。

治法: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与调护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与调护
该患者属于典型的肝气犯胃证,以疏 肝理气,和胃止痛为治法,拟方柴胡疏肝散 加减,共3剂,并教育患者平时要放宽心, 适当运动,以助病情康复。药尽,未见患 者前来复诊。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正在 出游,诉上腹胀痛症状明显减轻,听从劝 说定时、定量规律运动,已基本康复。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 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主要 与消化道黏膜被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 有关,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嘈 杂”“吞酸”等疾病范畴。典型消化性溃 疡患者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 痛。根据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不同, 症状又各有特点:胃溃疡以上腹部偏左部 位疼痛为主,患者多在餐后30分钟开始疼 痛,进餐时可缓解,多为隐痛、灼痛或 胀痛;十二指肠溃疡以上腹部偏右疼痛明 显,以空腹痛为特点,进食可以缓解,半 夜可出现疼痛,可伴有泛酸、烧心、嗳气 等症状。
寒热错杂证:患者可出现上腹不适, 灼热烧心,疼痛不适,口干苦,泛酸,大 便稀溏,肠鸣,腹部畏寒,舌淡红,苔薄 腻,有齿痕,脉弦细。治法以寒温共用, 和胃止痛。半夏泻心汤是其代表方。常用 药物:黄连、黄芩、干姜、半夏、桂枝、 白芍、炙甘草等。
胃阴不足证:患者诉上腹隐隐作痛, 时发时止,或有灼热感,嘈杂吞酸,饥不欲 食,大便干,口干不欲饮,寐欠佳,舌红少 苔,脉细数。治法以养阴和络止痛。常用一 贯煎治疗,常用药物:当归、枸杞、麦冬、 川楝子、北沙参、生地、郁金、百合等。
E-mail:wuwangqun@ 责编/吴王群
中 杜斌(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科副主任中医师)
患者,女,32岁,因上腹时常胀痛不 适前来门诊就医。刻下症见患者手掩上腹 部,以胀痛为主,嗳气后症状可稍缓解, 每遇工作不顺及生气时症状加重。短短几 分钟患者叹息数次,平时易烦躁,胃纳 尚可,大便如常,1天1次。舌淡红,苔薄 白,脉弦。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患者中,气滞型、瘀血型、阴虚型、虚寒型患者治愈有效率占95.38%。

不良反应经过临床对症处理均好转,不影响治疗。

结论对溃疡病的诊治,要以中西医结合为重点,多角度全面认识病因病机。

中医价格低廉,患者易于坚持治疗,是一种治疗本病较好的临床选择方案。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药疗法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多发病,对人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特别是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在内的消化道溃疡性疾病,由于其病位较深、病情复杂、病势较重而直接危害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因而备受医学界的重视,成为医师和病人共同关注的重要疾病之一。

2005-03-2010-8,笔者以敛口生肌、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65例患者均为我院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消化性溃疡病例,符合《内科门急诊手册》诊断标准。

男52例,女13例;年龄19~70岁;病程6个月~25年;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41例,复合性溃疡5例;43例为初发病例,22例为复发病例;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气滞型23例、瘀血型14例、阴虚型17例、虚寒型11例。

2 治疗方法①气滞型:香苏散加味。

药物组成:苏梗10g,香附8g,陈皮10g,半夏10g,厚朴8g,枳壳10g,佛手12g。

加减:烧心、泛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海蛤壳。

②瘀血型:失笑散加味。

药物组成:五灵脂10g,蒲黄10g,丹参15g,延胡索15g,枳壳10g,青皮10g,砂仁10g,檀香6g,生甘草3g。

③阴虚型: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减。

药物组成:沙参15g,麦冬15g,生地黄15g,怀山药20g,玉竹10g,石斛10g,川楝子6g,延胡索15g,白豆蔻6g,生甘草3g。

④虚寒型:黄芪建中汤加味。

药物组成:炙黄芪20g,桂枝8g,白芍20g,炙甘草5g,生姜6g,大枣12g,饴糖30g,乌贼骨15g。

内科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

内科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

内科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内科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一、中医药治疗方式1. 辨证施治法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首先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药将消化性溃疡分为胃阴虚、胃阳亢进、胃热郁火、脾胃虚弱等不同证型。

根据不同证型的辩证施治原则,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药配伍,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2.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式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连素、厚朴、苦参、半夏、陈皮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调整胃肠道的功能,改善胃肠道的环境,促进溃疡的愈合。

同时,中药还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减轻炎症反应。

3. 中药外用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还可以采用外用方式,如中药泡洗、中药熏洗等。

这些方式可以直接作用于溃疡部位,发挥止痛、消炎、促进愈合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外用包括黄连粉、板蓝根粉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直接敷贴于溃疡表面,起到消炎、杀菌的效果。

二、效果评估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虽然在临床上获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效果的评估仍然需要科学可靠的手段。

下面我们将从临床观察和研究论证两方面对中医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

1. 临床观察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临床上观察患者的疼痛感觉、症状改善程度、溃疡面积缩小情况等指标,可以初步评估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改善消化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2. 研究论证目前,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研究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和效果,并进行了一些临床试验。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胃酸分泌,提高胃黏膜的保护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同时,中医药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

三、总结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治分五型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治分五型

消化性溃疡又称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其中还包括手术后的残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相较胃溃疡多见,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其典型症状为上腹部节律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疼痛,并伴有泛酸、嗳气、烧心、恶心、呕吐等症,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其发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郁怒、药物刺激、外邪侵袭等,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胃膜受损而成。

中医辨证治疗将消化性溃疡分为以下五型,现分述如下:
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及两胁胀痛,情志不遂则加重,胸闷嗳气,纳少泛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及两胁胀痛、灼热,食后疼痛不减或加重,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清肝泄热、理气和胃。

胃阴亏虚型:症见胃脘隐痛灼热,空腹尤甚,口干纳呆,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治宜滋阴养胃。

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饮食生冷后加重,泛吐清水,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或迟缓。

治宜补中益气、温胃散寒。

胃络瘀阻型:症见胃脘刺痛拒按,食后痛甚,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脉细涩。

治宜化瘀止痛。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消化性溃疡 主要是指在 十二指肠和 胃部 发生的慢性 溃疡 病 ,因为 溃疡 的形成与 胃蛋 白酶 和胃酸的 消化作用有 关从而得名 …。消化性 溃 疡可 以发生在任何年 龄段 ,其 中以青 壮年多发 ,临床 常见症状为慢性 周 期性发作的上腹疼 痛 ,并且 出现节律性发作为 主要 特点 ,常常伴有 反 酸、烧灼感 、呃逆 、痞满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 有实有虚 ,其 常见病 位在胃部 ,亦 可以涉及脾 、肝 。胃气不和 ,寒 邪客胃 ;或 胃失和降 , 饮食不节 ,或肝失疏泄 ,气 郁伤肝 ,气机 阻滞 ,横逆犯 胃;或中气虚 寒 ,脾 阳不足 }或失其濡养 ,胃阴受损 ,导致失于和 降,胃气郁滞 , 不通则 痛 ,从 而导致 了消 化性溃疡 的发生 。辨证 以虚实 、寒 热 、血 瘀 、气滞 为纲 ,临床治疗 时要做到邪正 兼顾 ,治则为 止痛疏理气机 , 寒 热平调 ,整 体治疗 ,得 以畅顺气 血 ,得 以调 理 阴阳 ,得 以脏腑调 和 ,与此同时溃疡得 以治愈 。本文对于 佛 山市南海 区第二人 民医 院中 医内科所 收治的消化 性溃疡 患者 160例 ,对 其进行辨 证施治 ,现将 治 疗 结果 报道总结如下。 1资料 与方 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 性 ,68岁 ,退干 ,患慢性 支气管炎伴 阻塞性肺气肿 多年 , 每遇寒冷季节容 易发作 。症状 逐年加重 ,临床表 现为 :气短 ,痰 鸣 , 呼吸迫促 ,心悸 ,头眩 ,形寒 肢冷 ,双下肢 轻度 浮肿 ,大便稀 薄 ,欲 解难禁 ,活动后 调泄失控 , 口唇紫暗 ,舌 红苔白腻 ,脉弦 滑而数 ,曾 用西 药抗感 染 ,平喘 治疗 未效 ,喘促 加重 ,心悸 不 宁 ,动 则尤 甚。 治则 :温 肾扶脾 ,祛痰 平喘 。处方用 :制附片20g (先 煎 )、淡 干姜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损坏而形成的炎症性损伤,临床上表现为上腹痛、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细菌感染、药物刺激、精神因素、饮食不当等多种因素,治疗方案也繁多,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

中医学对消化性溃疡也有深入的研究,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机是“气郁血瘀”,治疗应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因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候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

下面将从中医病机、证候、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中医病机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久病虚弱、外感风寒湿热等多种因素有关。

具体而言,其病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气滞血瘀: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可导致气滞血瘀,使局部血液循环不畅,长期累积可形成溃疡。

(三)脾虚湿困:脾胃功能失调,食物消化不良,导致胃肠道受潮,长期积累会导致湿气困脾,甚至会形成溃疡。

(四)肝郁气滞:情志失调,使肝气郁滞,气血不畅,形成溃疡。

(五)胃肾阴虚:久病虚弱、年老体衰,肝肾阴虚,可导致胃内滞热、津伤胃幽门,易形成溃疡。

二、中医证候根据中医理论,消化性溃疡的证候较为复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气滞血瘀证候:病程较长,上腹部疼痛,压痛明显,常有胃胀、反酸、嗳气等症状;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等。

3、湿蕴下注证候:病程较长,上腹胀满、不适,食欲减退、口淡不渴;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黯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

4、肝郁气滞证候:病程较长,上腹胀痛、不适,伴有冷汗、烦躁、易怒等情绪变化;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5、胃肾阴虚证候:病程较长,上腹部隐痛,口渴喜饮,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中医治疗根据中医病机病因和证候分析,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原则是宁血止痛、清热泻火、祛湿化痰、和胃健脾、平肝调气等。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1、四物汤加减:活血化瘀,舒经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候。

2、口服清分汤: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壅结证候。

3、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和胃,宽中下降,适用于湿蕴下注证候。

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7-21T12:03:06.564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6期作者:徐爱民[导读]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徐爱民(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中心卫生院;山东淄博256410)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不同证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统计临床效果。

结果: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治疗后临床效果相似,无明显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三种证型的治疗效果均高于脾虚血瘀型(P<0.05)。

结论:针对消化性溃疡的不同证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能够促进临床效果提高,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不同证型;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引言: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消化性溃疡中应用中医药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同时中医药还具有副作用小、标本兼治和性价比高的特点。

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其强调辨证施治,这需要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分析,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选择部分患者根据证型分析后使用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2年2月2—2022年2月从本院选择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分析。

所有患者的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45.66±3.36)岁;其中有83例肝胃不和型、42例脾胃虚寒型、42例胃阴不足型、33例脾虚血瘀型。

资料之间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对其证型进行分析,依据证型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具体措施如下:(1)肝胃不和型。

胃脘部疼痛是肝胃不和型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且胀痛和隐痛是疼痛的主要性质,在疼痛过程中可累积患者的胸肋和背部,导致患者嗳气、泛酸和饮食减少等症状发生,同时临床症状还会受到患者情绪和心理压力的影响而加重,观察患者舌苔有薄白或薄黄表现,脉搏沉弦,针对此类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坚持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的原则,选择6g香附、10g芍药、9g枳壳、9g川楝子、6g炙甘草、10g柴胡组成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依据基础方实施加减治疗。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治浅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治浅析
满腹胀 , 嗳气 , 口苦 或 伴 泛 酸 , 恶 , 秘 。 多 因 情 志 不 畅 而 加 呕 便
胃部怕冷 , 喜暖喜按 , 多伴有面色萎黄不华 , 乏力困顿 , 动则气
短 , 冷 , 足不 温 , 怕 手 口淡 或 泛 吐 清 水 , 口不 渴 或 渴 不 多 饮 , 饮
重 。舌 苔 淡 黄 或 薄 白 , 弦 或 沉 弦 、 滑 。根 据 《 经 》 肝 苦 脉 弦 内 “
现 代 中西 医 结 合 杂 志 MoenJunl fIt rt rdt nl h ee n et nMein 0 8No ,1 ( 3 dr orao e ae T aioa C i s dW se d ie 0 v 7 3 ) ng d i n a r c 2
・5 7 ・ 19
随 着 现 代 生 活 节奏 的加 快 和 社 会 、 作 压 力 的 不 断 增 加 , 工 精 神 因素 致 病 日见 增 多 。肝 气 不 舒 , 机 郁 滞 , 逆 犯 胃 , 气 横 多 形 成 肝 胃不 和 之 “ 痛 ” 气 。临 床表 现 为 胃脘 疼 痛 , 及 两 胁 , 牵 胸
消 化 性 溃 疡 是 一 种 常 见 的 慢 性 消 化 系 疾 病 , 括 胃及 十 包
绿 萼梅 , 血应加当归或丹参 。 和 笔 者 临 床 以香 苏 芍 甘 汤 治 疗 消 化 性 溃 疡 4 2例 , 中经 胃 其 镜 检查 , 十二 指 肠 溃 疡 3 0例 , 胃溃 疡 1 2例 , 程 2个 月 ~2 病 3a 不 等 。 大 多 患 者 长 期 服 用 西 药 效 差 , 服 中药 香 苏 芍 甘 汤 加 经 减 , 内 疼 痛 普 遍 减 轻 , 药 3周 左 右 大 部 分 患 者 疼 痛 消 1周 服 失 , 症 逐 渐 消 失 。服 药 2个 月 后 复 查 胃镜 , 中 2 余 其 5例 溃 疡 消失 , 疡好转 1 溃 3例 , 变 化 4例 。 治 疗 过 程 中 部 分 患 者 因 无 甘 草 用 量较 大 而 发 生 水 肿 等 不 良反 应 , 般 甘 草 减 量 后 不 良 一 反 应 消 失 。但 此类 患 者 不 宜 骤 用 补 剂 , 防 补 益 之 气 不 通 而 以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胃灼热等。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抗生素、抗酸药物以及促进胃黏膜修复的药物,但长期使用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而中医辨证治疗则强调以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来治疗疾病,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性,因此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下面将结合临床观察,探讨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一、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中医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认识一般认为其病机多为郁怒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等。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一般包括调理脾胃、疏肝解郁以及养生防病等。

1、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是人体血液的源泉。

而脾虚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中医治疗常常从调理脾胃开始,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改善胃肠功能,提高免疫力,从而有效地缓解症状。

2、疏肝解郁中医认为情志不畅通会导致肝气郁结,而肝郁脾虚则容易引发胃肠不适,甚至导致消化性溃疡。

因此中医治疗中会注重疏肝解郁,通过调整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减少情绪对胃肠的不良影响。

3、养生防病中医强调防病于未病,预防胜于治疗。

中医治疗也注重养生防病,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临床观察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我们对一些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取得了以下的观察结果。

1、案例一患者:李某,女,45岁,主要症状为腹部灼热、反酸、食欲不振,胃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

治疗方法:中医辩证分析认为其为肝气郁结、脾胃失和型,采用柴胡疏肝散结汤配合陈皮半夏散治疗。

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患者腹部灼热感减轻,食欲明显增加,胃部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2、案例二患者:王某,男,52岁,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已经连续3个月未见好转。

以上两例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获得一定的疗效。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发生在胃部或十二指肠黏膜上。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是由脾胃失调、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采取辨证治疗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以下是一份关于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报告。

一、基本信息本临床观察选取了1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

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有的伴有恶心、呕吐,烧心等症状。

诊断均通过胃镜检查及其病理检查明确。

二、辨证分型根据中医辨证,对消化性溃疡进行了辨证分型。

根据病情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脾胃虚弱型、肝郁化火型和湿热蕴结型。

1. 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为疼痛缓解于进食、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面色萎黄等。

舌质淡红,苔白而腻。

2. 肝郁化火型主要症状为疼痛剧烈、情绪烦躁、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等。

三、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了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案。

1. 脾胃虚弱型:使用健脾益胃、理气消食的方剂进行治疗。

2. 肝郁化火型:采取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的方剂进行治疗。

3. 湿热蕴结型:采用去湿清热、软坚散结的方剂进行治疗。

四、治疗结果经过4周的中医治疗,观察到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疼痛减轻或消失,恶心、呕吐等症状减轻。

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愈合,病理检查显示炎症减轻。

经过8周的中医治疗,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愈合。

五、讨论本次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辨证分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减少治疗的时间和药物的用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六、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西医的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反复发作的情况。

寻求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对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中医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消化性溃疡可分为气滞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胃热瘀阻型、脾胃虚弱型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不同的辨证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舌苔、脉象等进行辩证分型,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气滞血瘀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气滞血瘀型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特点是上腹疼痛剧烈,伴有胃胀、恶心、呕吐、甚至呕血等症状。

患者舌质紫暗,舌苔黄腻,脉弦涩。

治疗上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要原则。

常用药物包括川芎、赤芍、当归等活血化瘀中药,辅以香附、柴胡、枳壳等理气药物。

通过对30例气滞血瘀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消化道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消化道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在临床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时,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对临床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和分析,能够为临床医生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浅谈中医药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浅谈中医药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治疗文.消化性溃疡的抗幽门螺杆菌与抑酸维持治疗(述评)[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2):69.
[2]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M].1985年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H96.220.
浅谈中医药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U)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发生在胃,叫胃溃疡。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并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癌变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本病是人类常见病,估计约有10%的人口一生中患过此病。我国是溃疡病的高发地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及药效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95%以上的患者免于外科手术,也使其并发症大为减少。消化性溃疡近期愈合已不成问题。现在治疗采用联合用药,主要有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抗幽门螺杆菌(HP)药物,胃黏膜保护剂四大类。消化性溃疡易复发,据有关学者统计,本病愈合后一年的复发率可高达80%以上。新近有人提出症状自我控制疗法(SSc即在溃疡愈合后,遇到情绪紧张,精神上受了刺激或工作劳累过度,天气突变等诱发因素时,可自行服抑酸剂3~7天,剂量与平时一致)[1],但都存在无症状溃疡比例增高、耐药,且价格昂贵,患者经济负担重。因此,抗胃溃疡的复发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棘手的问题。
目前,本病的辨证分型一般分为寒凝气滞,肝郁气滞,淤血阻络,脾胃虚寒,脾胃阴虚等诸证。据报道大多认为以属虚属寒者居多[2].如刘氏报道50例溃疡病中,虚寒型即占78%[3];李氏对200例胃脘痛患者进行x线胃肠钡餐检查,结果表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占主要地位,从中医辨证分型来看,肝脾不和、脾胃虚寒有170例(占85%),因此认为此二型是胃脘痛的最基本症型[4]。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据资料报道,慢性胃溃疡患者中有60%甚至70%表现为脾胃虚寒。许多学者都观察到,中医药能促进其愈合,并降低其复发率,因此,有必要探索中药复方制剂对慢性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发挥中医药治疗慢性胃溃疡的优势,优化治疗方案。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精神压力、遗传因素等有关。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但是药物治疗容易出现药物依赖性和药物副作用,且容易导致溃疡反复发作。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认为溃疡的发生与体质弱、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中医辨证治疗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灵活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临床观察显示中医辨证治疗对消化性溃疡具有显著的疗效和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候判断出病机,选用相应的中药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常常包括了调理脾胃、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

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病史、症状表现、脉象等信息,综合分析病情,确定辨证施治的方向和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中,一些老中医根据多年的经验积累,总结出了一些辨证施治的经验,如“脾胃虚寒型”的治疗重点在于温中健脾,通利化滞;“肝胃虚弱型”的治疗重点在于疏利肝气,调和脾胃;“气滞血瘀型”的治疗重点在于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这些辨证施治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一般来说,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时,首先要遵循“辩证先治”的原则,确立辨证施治的方向和方法。

中医辨证治疗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细致分析病情,个体化地选择中药方剂,避免“一方对症”的现象。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病情好转,可以适当减少用药剂量或间隔时间。

治疗过程中还需要结合饮食调理、起居调摄等辅助治疗措施,以增强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得到了积极的验证。

研究发现,辨证施治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溃疡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溃疡的复发率。

具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得到改善,食欲增加,胃痛、反酸、嗳气等症状减轻,体重逐渐增加,精神状态好转等。

中医辨治消化性溃疡

中医辨治消化性溃疡
2 病 机
经实 验及 临床 证 明 , 胃酸 一 胃蛋 白酶 的侵 袭 , 尤其 是 胃酸 , 在 溃 疡形成 中占主要地 位 。 持续性 胃酸分 泌过 高 。 引起 消化性 溃 可 疡 。胃酸 分泌 与壁细 胞群 总数密 切 相关 。 而壁 细胞 群数 增多 与遗 传及体质因素或壁细胞长期遭到兴奋刺激有关。 壁细胞膜具有毒 碱样( 、 M)胃泌素( )组胺 ( 三种受体 , 的兴奋刺激是 : G、 H) 相应 ①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产生的乙酰胆碱;②G细胞分泌的胃泌素; ③ 邻 近 的肥大 细胞产 生 的组 胺 。这些 刺激 的增 加 , 是重 要 的致溃 都 疡 因素 。 除上述致 溃疡 发生机 制外 ,神经 系统 和 内分 泌功 能紊 乱 、 胃 泌素 和 胃液潴 留 、 胃黏 膜上 皮 细 胞膜 的 脂蛋 白层被 破 坏 、 胃黏 膜 细胞更新和修复能力的降低 、 胃黏膜血流的减少等均与溃疡的发 生有关 。 3 临床表 现 多数溃疡病患者具有典型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特点是: 慢性、 周期 性 、 律性 上腹痛 , 不 明显 。约 1—5 节 体征 0 1%患者平 时 缺乏典 型临床表现, 而以大出血、 急性穿孔为其首发症状。①慢性经过 : 除 少数发 病后就 医较 早 的患者 外 ,多 数患 者病 程 已长 达几 年 , 十 几年或更长时间。②周期性 :除约 1—5 0 1%患者第一次发作外不 再复发 , 大多数患者反复发作 , 中出现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病程 出现。 反映了溃疡急性活动期 、 愈合期、 瘢痕期的溃疡时发作 , 至下次 进餐 或服 制酸剂 后完 全  ̄小 直 缓解 , 具有夜间痛。 ④疼痛部位 : 胃溃疡疼痛多位于剑下正中或偏 左, 十二指 肠溃 疡疼 痛部 位多 在腹 正 中或偏 右 。 除上腹 痛外 , 尚有 嗳气 、 酸 、 骨后烧 灼感 、 涎 、 心 、 吐 、 秘 、 眠等症 状 。 反 胸 流 恶 呕 便 失 此外 , 巨大 溃疡 疼痛 常严 重 而顽 固 , 围较广泛 , 出血及 穿 范 大 孔 多见 。 球后 溃疡 疼 痛更严 重而 顽 固 , 间痛及 背部放 散痛多 见 。 夜 幽门管溃 疡 多有 高 胃酸 分 泌 , 门梗 阻者多 见 。 幽 上 述 临床表 现配 合 x线钡 餐 、 维 胃镜 、 纤 胃酸分 析 等实 验检 查 , 诊断 多不 困难 。 本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论治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

方法:将50例患者分成单纯西药对照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分别进行治疗,在1个月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临床痊愈率为32.00%,显效率为36.00%,有效率为24.00%,无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2.00%;西医对照组的临床痊愈率为12.00%,显效率为24.00%,有效率为40.00%,无效率为24.00%,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HP转阴率为88.00%,西医对照组的HP转阴率为72.00%,两组对于HP治疗转阴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抗HP感染优于对照组。

结论:在西医抗酸、保护胃粘膜、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方法,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辨证论治;消化性溃疡;中医
1 绪论
消化性溃疡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群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学主要采取制酸、保护胃粘膜、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为主,中医学具有自身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关于本病的诊疗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

无论是在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抗HP感染及降低复发率等方面,都有不同层次的论述。

现我院研究如何治疗消化性溃疡,报道如下。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选择观察患者共50例,为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诊断以电子胃镜检查确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均为阳性。

将50例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为西医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最大者为57岁,年龄最小者为24岁,平均年龄为(38±5)岁,平均病程为(8.3±
3.7)年;另一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5例,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最大者为58岁,年龄最小者为26岁,平均年龄为(39±4)岁,平均病程为(8.1±
4.2)年。

随机分组的两组间比较,在性别、年龄、病程、溃疡程度等方面未见明显差异。

2.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中医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为虚寒证,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2.3 治疗方法西医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20mg,日2次,早晚各一次,共服用1个月,加上阿莫西林胶囊1.0g,日2次,早晚各一次,共服用2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是在西医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辨证处方:党参12g、茯苓12g、炒白术15g、生甘草6g、炙黄芪30g、公英15g、黄连9g、三七粉3g。


咐患者注意调摄情志、规律饮食、禁忌辛辣油腻之品、生活要有规律。

两组患者在治疗一个月后进行复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临床痊愈有8例,痊愈率为32.00%,显效有9例,显效率为36.00%,有效6例,有效率为2
4.00%,无效2例,无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2.00%;西医对照组的临床痊愈有3例,痊愈率为12.00%,显效有6例,显效率为24.00%,有效10例,有效率为40.00%,无效6例,无效率为24.00%,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情况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HP 阳性为3例,HP阴性22例,转阴率为88.00%,西医对照组的HP阳性为7例,HP阴性18例,转阴率为72.00%。

两组对于HP治疗转阴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抗HP感染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主要是五脏六腑失调所致,与关脾、胃、肝、肾关系密切,认为脾胃虚弱是消化性溃疡发病与复发的根本因素,与肝脾关系密切。

本文论述的是虚寒型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观察,自拟中药方益气健脾,佐以解毒。

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临床痊愈有8例,痊愈率为32.00%,显效有9例,显效率为36.00%,有效6例,有效率为24.00%,无效2例,无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2.00%;西医对照组的临床痊愈有3例,痊愈率为12.00%,显效有6例,显效率为24.00%,有效10例,有效率为40.00%,无效6例,无效率为24.00%,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情况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HP阳性为3例,HP阴性22例,转阴率为88.00%,西医对照组的HP阳性为7例,HP阴性18例,转阴率为72.00%。

两组对于HP治疗转阴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抗HP感染优于对照组。

结果说明,在西医抗酸、保护胃粘膜、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方法,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其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且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中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辨证论治缺乏统一的标准,有待临床进一步探讨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866-1877.
[2]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1-1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