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2节(上课)
第3章第2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2课时
初一新授课第3章第2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系统的概念2、说明人体的结构层次。
重点:说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后形成了哪四种组织?分别有何功能?(二)探究学习:预习时在课本上划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可以探讨;上课注意观看课件。
▲任务一:器官构成和:观看课件后阅读P82第1、2段,思考:1、系统的定义:能够按照构成。
2、口、、食道、、肠、肛门以及肝、胰、等按连在一起,构成了系统。
功能:和3、人体八大系统:、、、、、、、。
这些系统,使人体内各种能够正常进行。
4、人在运动时,哪些系统起作用?、、、任务二:八大系统的主要功能:运动系统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生殖消化系统分泌激素,通过激素的作用,调节人体生理活动泌尿系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神经系统泌尿和排尿内分泌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生殖系统运输体内的物质呼吸系统运动、支持和保护▲任务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受精卵多个细胞________ 动物体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描述人的结构层次是:→→→→(三)归纳总结:请你根据以上小标题的提示,大胆试试吧!学习检测: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小试身手吧!1、构成各种腺体的主要组织是 A.肌肉组织 B.上皮组织 C.神经组织 D.结缔组织2、下面关于器官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任何器官都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B.构成器官的不同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C.构成器官的组织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是相同的D.任何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功能3、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器官的是( ) A.牙B.舌C.血液D.心脏4、下列结构属于器官的是( ) A.表皮 B.血液 C.心脏 D.小肠腺上皮5、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消化食物B.吸收营养C.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D.排出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6、解剖鸡翅时,我们看到附着在骨骼上的一块完整的骨骼肌是( )A.一块组织B.一个器官C.一个细胞群D.一个系统7、汗腺和大脑分别主要由哪种组织构成:A.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B.神经组织和上皮组织C.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D.上皮组织和神经组织8、下列属于器官的一组结构是A肝脏和胃B脾和神经C肾脏和血液 D 一段骨和肌肉9、血液属于哪一个结构层次:A系统B组织C器官D生物体10、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细胞排列松散的组织是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11、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是A.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B.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比较多C.细胞间质少,细胞排列疏松D.细胞间隙小,细胞间质比较少12、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的表皮是以哪种组织为主?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13、所列器官的主要组织是哪一类,用线连接起来:心脏上皮组织肱三头肌皮肤结缔组织唾液腺血液神经组织肋骨大脑肌肉组织脊髓14、皮肤属于哪种结构层次?一块完整的骨属于哪种结构层次?请描述猫的结构层次:细胞分裂细胞分化____组织____组织____组织____组织第20页第20页。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第三章第2节《弹力》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三章第2节《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接触力的种类;(2)知道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弹力的概念,初步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1)学会利用放大法观察物体受力发生的微小形变;(2)通过视频演示,随堂实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弹力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和意义,比如撑杆跳高、跳水等运动;(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关注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现象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弹力》部分。
2.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弹力是高中力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再次让学生体会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学习力学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弹性势能以及能量等做铺垫,在学习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有关弹力的知识,对弹性和塑性有一定的了解,并定义了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但没有明确给出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而且对弹力的概念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四、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弹力的概念;(2)弹力产生的条件;(3)弹力方向的判断;(2)掌握放大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2.难点(1)对弹力概念的理解;(2)弹力有无的判断;(3)对弹力方向的判断;(4)用放大法判断微小形变。
五、教学资源视频:撑杆跳高、跳水等体育运动视频用具:扁玻璃瓶(自带橡皮泥封口)、细玻璃管六、教学过程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了力的有关知识和重力,今天我们来学在上课前,请大家一起来观看(播放撑杆跳高、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撑杆运动员和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能够借助撑杆和跳板跳得更远更认真观看视频,同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视频截图如下)通过视频,创设学习情境,激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2节(课后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章第二节A组·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共价晶体和分子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共价晶体硬度通常比分子晶体大B.共价晶体的熔点较高C.有些分子晶体的水溶液能导电D.金刚石、水晶和干冰都属于共价晶体【答案】D【解析】由于共价晶体中粒子间以共价键结合,而分子晶体中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故共价晶体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硬度大;有些分子晶体溶于水后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如H2SO4、HCl;D选项中的干冰(固态CO2)是分子晶体,D错误。
2.下列晶体中,其中任何一个原子都被相邻四个原子包围,以共价键形成正四面体,并向空间伸展成网状结构的是()A.C60B.冰C.金刚石D.水晶【答案】C【解析】C60和冰都是分子晶体,A、B两项均不符合题意;金刚石和水晶都是共价晶体,在金刚石中,每个碳原子周围都有四个等距离的碳原子与之形成正四面体结构,C项符合题意;在水晶中,每个硅原子与四个氧原子以共价键相连形成正四面体结构,但是每个氧原子只与两个硅原子直接相连,D不符合题意。
3.我们可以将SiO2的晶体结构想象为:在晶体硅的Si—Si键之间插入O原子。
根据SiO2晶体结构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英晶体中每个Si原子通过Si—O极性键与4个O原子作用B.每个O原子通过Si—O极性键与2个Si原子作用C.石英晶体中Si原子与O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1∶2,可用“SiO2”来表示石英的组成D.在晶体中存在石英分子,故“SiO2”可以叫做分子式【答案】D【解析】晶体硅的结构是五个硅原子形成正四面体结构,其中有一个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另外四个位于四面体的顶点;SiO2的结构为每个硅原子周围有四个氧原子,而每个氧原子周围有两个硅原子,在晶体中Si原子与O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1∶2,“SiO2”仅表示石英分子中Si、O原子个数比,没有单个的SiO2分子。
4.AB型物质形成的晶体多种多样,下列图示的几种结构中最有可能是分子晶体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②③D.①④⑤⑥【答案】C【解析】①④⑤⑥构成的晶体为在一维、二维或三维空间中的结构,且在空间中微粒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故它们不可能是分子晶体;而②③所示结构都不以化学键与其他结构结合,故可能为分子晶体。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
第3章细胞第2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第2课时)安徽淮南龙湖中学郁洪涛一、教学目标1.阐明细胞核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作用。
2.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3.认同“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观点。
4.通过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学习,建立起“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整体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阐明细胞核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作用。
2.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
(二)教学难点1.尝试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2.认同“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境问题,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变形虫能通过细胞膜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被细胞膜包裹成小泡的食物团在细胞质内能够进行消化分解,最终代谢废物又排出体外。
细胞膜和细胞质各有各的功能,变形虫细胞虽小,但这一系列行为是非常有序的。
是谁控制着这一切呢?(板书:第2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继续探究。
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3.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科学家曾用变形虫做过这样一组实验,图片、动画展示:变形虫的分割实验。
讨论:①通过实验一,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②既然实验一已经能够得出结论,设计实验二的目的又是什么?小结:细胞核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结构,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着控制作用。
(板书:3.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实验一说明,变形虫的细胞失去细胞核后将无法生存。
实验二进一步说明,细胞核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4.设计实验:变形虫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设计实验:变形虫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它必须能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变形虫能对外界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板书:4.设计实验:变形虫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并交流完善设计方案。
可以结合草履虫对不同食物(盐水、糖水)刺激的反应实验。
鲁科物理必修1课件:第3章第2节
五、数据处理 1.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以取六个间隔为例,则 s4-s1 s5-s2 s6-s3 a1= ,a2= ,a3= . 3T2 3T2 3T2 1 加速度的平均值为 a= (a1+a2+a3) 3 1s4-s1 s5-s2 s6-s3 = 2 + 2 + 2 3 3T 3T 3T 1 = 2[(s4+s5+s6)-(s1+s2+s3)] 9T
三、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低压交流电源、 小车、垫片、长木板、刻度尺、导线等. 四、实验步骤 1.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并用 垫片垫高此端,使木板倾斜. 2.连接好打点计时器的电路.(注意此过程中 要断开开关)
栏目 导引
第3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3.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接在小车后面,
①纸带上计数点间 偶然 距离的测量 误差 ②v-t图作出的并 非一条直线 ①小车、纸带运动 系统 过程中有摩擦 误差 ②电源的不稳定性
栏目 导引
第3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七、注意事项 1.交流电源电压及频率必须符合要求. 2.固定打点计时器时应让限位孔处在长木板 的中央位置. 3.实验前要检查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
必要时要调节振针的高度或更换复写纸.
4.小车应由紧靠打点计时器处开始释放,在 撞击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
小车从木板上掉下来.
栏目 导引
第3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5.开始实验时,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 打点稳定后再让小车运动. 6.复写纸不要装反,每打完一条纸带,应调 整一下复写纸的位置,以保证打点清晰. 7.要区分的研究
2.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 电磁打点计时器每隔_______ 打一次点(由于 0.02 s 50 电源频率是_______ Hz),因此纸带上的点就 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 _______,研究纸带上各点之间的间隔,就可 位置 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3.频闪照相法及其应用 (1)频闪照相法:利用照相技术,每隔一定时
第3章 第2节 第2课时 盐类的水解
4.泡沫灭火器原理 泡沫灭火器中的 Al2(SO4)3 和 NaHCO3 发生 水解相互促进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HCO-+Al3+===Al(OH)3↓+3CO2↑。 3 为
盐类水解原理的应用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2)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及判断离子能否 大量共存。 (3)判断盐所对应酸的相对强弱。 (4)判断加热蒸干盐溶液的产物。 (5)金属与某些盐溶液反应产生H2。
同时,溶液的pH分别为8、9、10,碱性逐渐增强,也
就是X-、Y-、Z-的水解程度依次增大.因为越容易
水解的弱酸根对应的酸的酸性越弱,因此三种酸的酸
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HY>HZ。
答案:B
[例 2]
-
在一定条件下,Na2CO3 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 -
CO2 +H2O HCO +OH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 3 A.稀释溶液,水解平衡常数增大 B.通入 CO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HCO- 3 C.升高温度, 2- 减小 cCO3 D.加入 NaOH 固体,溶液 pH 减小
NH H 如 NH4Cl 的水解: 4Cl+H2ONH3· 2O+HCl 。
(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盐的离子+水 酸(或碱)+OH-(或 H+)。 如 NH4Cl 的水解: 。
(3)多元弱酸酸根离子的水解应分步书写: 如 Na2CO3 的水解: ,多元弱碱阳离子的 水解实际是分步进行的,习惯只写一步,如 Fe3+的水解: ,
溶液呈酸性,如NaHSO3、NaH2PO4的溶液呈酸性。
1.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三种正盐NaX、NaY、NaZ
的水溶液,其pH分别为8、9、10,则HX、HY、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第3章第2节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共30张PPT)
第二节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2020/9/20
铁锈斑斑
2020/9/20
钢铁生锈造成大桥断裂!
断裂 四川202省0/9/20 宜宾市城区的南门大桥
铜器表面生成一层薄薄的铜绿[铜绿的 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2020/9/20
一、金属的腐蚀
1、定义: P49 。
指金属或合金与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化 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2、分类
1)、化学腐蚀 P49 金属跟接触到的物质 (如O2、Cl2 、SO2等) 直 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2020/9/20
左边家用燃气灶的中心部位很容易生锈,而右 边的食品罐头放在南极90多年了,却很少生锈
升温可加 快金属腐
蚀
2020/9/20
温度对化学腐蚀的影响: 升温加快金属腐蚀 降温减慢金属腐蚀
2020/9/20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根据金属的活泼性判断
活泼金属做_负_极, 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的非金属)做_正__极
根据电极反应来判断 发生氧化反应的是_负__极(电极消耗) 发生还__原__反应的是_正___极(电极放出气体或
析出金属)
2020/9/20
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吸氧腐蚀:
条件:钢铁在很弱的酸性或中性环境下的腐蚀。 特点:有氧气参加反应。
2020/9/20
钢铁的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比较
析氢腐蚀
吸氧腐蚀
条
水膜呈_较__强__酸__性。
件 CO2+H2O H2CO3
H++HCO
-
3
水膜呈中__性__或_酸__性__很__弱___
电 负极Fe(- )
高一生物(人教版)《第3章 第2节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第二课时)》【教案匹配版】国家中小学精品课
第3章 第2节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第二课时)
年 级:高一 主讲人:
学 科:生物学(人教版) 学 校:
高中生物高一上册
任务1:观察电镜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细胞核 1.你能观察到哪些细胞器? 2.哪些细胞器看起来比较发
分泌 达? 颗粒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高中生物学
高中生物学
高中生物高一上册骤 • 结果 • 结论
豚鼠胰腺腺泡细胞
产生大量的分泌蛋白 取材容易 易于观察
高中生物学
高中生物高一上册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 选材
• 方法
• 步骤 • 结果 • 结论
同位素标记法和放射性自显影技术
静态描述
动态变化
任务2:阅读教材及任务单,梳理同位素标记 法和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原理。
线 粒 体
供 能
核糖体 氨基酸形成肽链 核糖体
内质网 加工肽链形 成蛋白质
囊泡
粗面内质网 合成蛋白
接受侧
高尔基体 进一步修饰加工
囊泡 细胞膜 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运输侧
分泌 细胞外
细胞膜
高尔基体
高中生物学
高中生物学
高中生物高一上册
任务5:思考并讨论
• 整个过程需要哪些细胞器的参与? ➢ 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 ➢ 体现了细胞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 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说明膜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 这些膜不仅在功能上协调配合,而且在组成成分和
高尔基体
分泌颗粒
放射性培养
细胞膜内外两侧
高中生物学
高中生物高一上册
放射性自显影后的胰腺腺泡细胞组织切片
放射性标记的蛋白质 放射性标记的蛋白质
高中生物 第3章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课件
备选例题 将植物横放,测量不同浓度生长素条件下根和茎的生长状况,如图甲所示。 则曲线上的P点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位置是( A )
A.a B.b C.c D.d 解析:将植物横放,根尖和芽尖都能够产生生长素,受到重力影响,生 长素在近地侧分布较多,即d大于b,c大于a;又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 故高浓度生长素抑制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即b点促进生长,d点抑 制生长,根向下弯曲;而茎对生长素敏感度低,故a、c两侧生长素都能 促进它们生长,其c浓度较大促进作用更强,故茎背地生长;图甲中的P 点生长素浓度较低,且表现为促进作用,故为a点。
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阅读教材P51~P52,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在 不同浓度 的生长素溶液中,扦插 枝条生根情况不同。 2.常用方法 (1)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 度 较低 ,并且最好是在 遮阴 和空气湿度 较高 的地方进行处理。 (2)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 5 s),深约 1.5 cm即可。 3.变量分析 (1)自变量:药液浓度。 (2)无关变量:处理溶剂剂量、温度、光照等。
所以可以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来清除单子叶农作物田 中的双子叶杂草。
2.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分析 (1)根的向地性 ①生长素的运输 a.影响因素:重力。 b.运输方向:由远地端移向近地端,即A→B,C→D。 c.浓度:B>A,D>C。
②生理作用 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D处浓度过高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而C处的浓度有利 于根的生长,充分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2)顶端优势的成因 A处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极性运输),在B处积累,B处浓 度过高抑制了芽的发育,而A顶芽处生长素浓度适宜,生长较快。
高中化学必修2鲁科版(课件)第3章第2节第2课时煤的干馏 苯
5.苯虽然没有碳碳双键,但在特殊的条件(镍作催化 剂加热)下能够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自我检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苯分子中所有化学键之间的夹角都是 120° 。 ( (2)苯分子中含有 3 个碳碳双键。( ) )
(3)苯与溴水混合振荡后静置,溴水褪色说明苯分子 中含有碳碳双键。( )
解析:苯不属于饱和烃,A 错误;苯分子结构中不存 在碳碳双键,不属于烯烃,B 错误;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 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C 错误。 答案:D
要点二 甲烷、乙烯与苯的结构和性质的比较 问题: 试列表比较一下甲烷、 乙烯与苯的结构和性质。 提示:
物质
结构特点 与 Br2试剂 Br2 反应条 反应 件 反应类 型
若苯分子中存在双键,则它必然会使酸性 KMnO4 溶 液褪色,且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C、D 可以说明苯分 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 故能说明苯分子实际上不具有碳碳 单键和碳碳双键的简单交替结构。 答案:A
1.下列关于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苯的分子式是 C6H6,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 色,属于饱和烃 B.苯分子中含有双键,所以属于烯烃 C.在催化剂作用下,苯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发生 了加成反应 D.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 个碳原子之间的 键完全相同
甲烷
正四面体 纯溴 光照 取代
乙烯
所有原子共面 溴水 无 加成
2.关于苯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三个碳碳双键和三个碳碳单键 B.分子中有 6 个完全相同的碳碳键
)
C.所有碳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氢原子不处于同一 平面上 D.每两个键之间的夹角都为 60°
解析:苯是对称的六元环,是由 6 个相同的介于碳碳 双键和碳碳单键之间的特殊价键形成的, 每两个键之间的 夹角均为 120° ,C6H6 分子中 12 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答案:B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课件PPT)
又如,测定碘盐中碘含量的反应原理是: 5KI+KIO3+3H2SO4 = 3K2SO4+3I2+3H2O I2+2Na2S2O3 =2NaI+Na2S4O6 (2)指示剂的选择 用酸性KMnO4溶液滴定H2C2O4溶液或含Fe2+溶液时,不需另加指示剂。用Na2S2O3溶液滴定含I2的溶 液时,以淀粉为指示剂。 (3)计算 依据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或关系式列比例式计算,或运用得失电子守恒进行计算。 (4)应用 氧化还原滴定广泛地应用于溶液浓度的测定、物质纯度的测定等定量分析。
c(HCl)V ( HCl)aq V ( NaOH)aq
。欲求c(NaOH),须先求
V[(HCl)aq],再代入公式。
(1)考查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操作规范。
(3)先算出耗用标准酸液的平均值:V
=
26.11 mL 26.09 mL 2
= 26.10 mL(第二次偏差太大,舍去),
再求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1)锥形瓶内颜色变化 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
(3) V = 26.11 mL 26.09 mL
=26.10
2 mL,c(NaOH)=
0.100 0 mol / L 26.10 mL
25.00 mL
=0.104 4 mol/L
(2)0.00
26.10
26.10
三 实践活动——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 1.实验目的 【提示】课本中的“学习用图示处理科学实验数据的方法”,即应用中和滴定数据绘制滴定曲 线的方法。 2.实验原理 ·滴定曲线的涵义 前面图3-2-6中的图像就是一条滴定曲线(注意其横、纵坐标轴的意义)。它描述了酸碱滴定过 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 3.滴定曲线的意义 滴定曲线中滴定终点附近的pH变化情况,对于酸碱滴定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具有重要意义。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必须在“突变范围之内”。 【注意】 (1)pH计和滴定管夹都属于实验中的主要仪器。 (2)c(HCl)和c(NaOH)都精确到4位有效数字。 (3)实验试剂中没有酸碱指示剂。
高中生物 第3章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高一生物教案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安排】改变以往的讲授顺序,把八种细胞器拆分到不同版块里,对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具体安排如下:第1课时:叶绿体+线粒体+实验: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第2课时: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第3课时:其余细胞器+细胞器结构功能总结+生物膜系统【设计思路】本节课信息量大,包含“细胞器的制备方法”,“八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分泌蛋白的形成分泌过程”以及“生物膜系统的构成和意义”等内容。
按照本人以往的教学经验,是先把八种细胞器的结构和特点一一讲授完,再来学习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最后处理生物膜系统。
这样的教学过程便于教师讲授,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明显,内容会显得冗长且无趣,学生易于记忆但不会应用。
所以针对这方面考虑,我特意对内容进行了调整。
首先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两种细胞器的知识,无缝对接到实验——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其次,学习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无缝对接到分泌蛋白的形成及分泌。
最后,学习剩余的细胞器,并总结所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规律,进而结合细胞膜和核膜展开论述生物膜系统。
【教材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①(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中已经理解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第二章的学习更进一步地认知了细胞内的化合物,对与细胞的物质组成有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细胞的结构有所了解,有了细胞膜的知识储备,再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2节《直线的两点式方程》ppt参考课件2
整理得:5x+3y-6=0
中点坐标公式:
若P1 ,P2坐标分别为( x1 ,y1 ), (x2 ,y2) 且中点M的坐标为(x,y).
x x1 x2
则
2
y y1 y2 2
∵B(3,-3),C(0,2)
∴
M
30, 2
3 2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y2 y1 x2 x1
不是!当x1 =x2或y1= y2时,直线P1 P2没有两点
式方程.( 因为x1 =x2或y1= y2时,两点式的分母为 零,没有意义)
那么两点式不能用来表示哪些直线的 方程呢?
注意: 两点式不能表示平行于坐标轴
或与坐标轴重合的直线.
若点P1 ( x1 , y1 ),P2( x2 , y2) 中有x1 =x2 ,或y1= y2,此时过这两点 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2
思考题:
已知直线l 2x+y+3=0,求关于点A(1,2)对称的 直线l 1的方程。
解:当x=0时,y=3.
(0,-3)在直线l上,关于(1,2)的对称点为(2,7). 当x=-2时,y=1.
(-2,1)在直线l上,关于(1,2)的对称点为(4,3).
第3章 第2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2课时)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一课时)乙烯学习目标:⑴了解乙烯的结构⑵掌握乙烯的加成反应重点、难点:乙烯的结构、乙烯的化学性质【基础知识】分子中含有的烃类叫做烯烃,是最简单的烯烃。
1.乙烯的分子结构2.乙烯的物理性质乙烯是一种色、味的,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3.乙烯的化学性质:根据教材67页科学探究——石蜡油分解实验,填表:并伴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探究】点燃乙烯时,火焰明亮并产生黑烟,请解释为何有黑烟产生?练习:把m mol的乙烯跟n mol H2混合于一密闭容器中,在适当条件下反应并生成pmol C2H6,若将所得的混合气体燃烧,并全部生成CO2和H2O,需要氧气的物质的量为(单位:mo1) ()A. 3m+ n B.3m+ n/2 C.3m+3p+ n/2 D.3m+ n/2 - 2p②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实质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能将乙烯。
这个反应可用于鉴别甲烷和乙烯。
⑵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的键或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讨论:1、乙烯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褪色的原因?甲烷中混有乙烯,应如何除去?2、制取一氯乙烷, 是采取CH3-CH3与Cl2取代反应好, 还是采用CH2=CH2与HCl加成反应好?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乙烯与氢气反应乙烯与氯化氢反应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乙烯与水反应4、乙烯的用途:主要用于制取酒精、橡胶、塑料等,作为植物生长剂和水果的剂等。
【自我测试】1.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标志的是( )A.甲烷的产量B.乙烯的产量C.乙醇的产量D.硫酸的产量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可推测含一个碳碳双键的单烯烃通式为C n H2nC.从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一二溴乙烷可知乙烯分子的碳碳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发生断裂D.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与甲烷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是乙烯的含碳量高3.由乙烯推测丙烯(CH2==CHCH3)的结构或性质不正确的是()A.能使溴水褪色B.与HCl在一定条件下加成只得到一种产物C.最多有7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D.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4.盛溴水的锥形瓶中缓慢地通入乙烯后,质量增加了7 g,则生成的1,2一二溴乙烷的质量是A.94 g B.14 g C.47 g D.7 g5.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6.某单烯烃经氢化后得到的饱和烃是,该烯烃可能有的结构是()A.1种B.2种C.3种D.4种7.1 mol乙烯与Cl2完全加成后再与Cl2发生最大程度的取代,两个过程共需Cl2() A.3 mol B.4 mol C.5 mol D.6 mol8.下面是石蜡油在炽热碎瓷片的作用下产生C2H4并检验C2H4性质的实验,完成下列各问题。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2节《熔化和凝固》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重点
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教学
难点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
提炼的
课题
晶体和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变化的区别是什么?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媒体选
择 分析
1
让学生想象冬天水结冰的现象和春天冰化成水的现象,引出物态变化的概念;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 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
(2)继续吸热。
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类型:
作用:
使用:
时间:
6
当堂检测
巩固知识点
类型:
作用:
使用:
时间:
类型:
作用:
使用:
时间:
作业
布置
新 学案38页课堂达标训练1-9题
课时
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 种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时间:8
3
学生完成课本54页的表格和图像,并从表格和图像中总结实验规律
培养学生总结分析能力
类型:
作用:
使用:
时间:
4
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高中生物 第3章 细胞中能量的转换和利用 第2节 第2课时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教高中生物教案
第2课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1.证明实验(1)实验过程:1937年前后,英国科学家希尔在研磨绿叶后制取叶绿体悬液,并向悬液中加入草酸铁,然后给予光照后观察。
(2)实验现象:①Fe3+被还原为Fe2+。
②离体的叶绿体释放出了O2。
(3)实验结论: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
(4)该实验意义:使光合作用的研究从器官(叶片)水平进入到了细胞器(叶绿体)水平。
2.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叶绿体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细胞器。
3.光照强度对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分布的影响(1)细胞内的叶绿体一般分布在细胞质膜与液泡之间的细胞质中。
(2)在光照较弱的情况下,叶绿体会汇集到细胞顶面,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光能,保证高效率的光合作用。
(3)当光照强度很高时,叶绿体会移动到细胞侧面,以避免强光的伤害。
二、光合作用过程1.光反应(1)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光合色素和与光反应有关的酶就分布在类囊体膜上)。
(2)条件:光、光合色素和酶等。
(3)过程:①在类囊体膜上,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吸收光能。
②水裂解释放O2,并将电子传递给某些基态叶绿素分子。
③电子传递:光合色素吸收光能,使某些基态叶绿素分子(接受了最初由水的裂解传递而来的电子)受到激发释放电子,电子在不同的物质(电子传递体)之间传递。
④ATP和NADPH的形成:NADP+(还原型辅酶Ⅱ)接受电子被还原成NADPH(还原型辅酶Ⅱ,常表示为[H],在暗反应阶段发挥作用),能量也由光能转换为电能,再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
⑤在光反应中,光合色素吸收光能,水裂解释放O2,电子传递,ATP和NADPH的形成是耦合在一起的,共同完成光反应,即将太阳能最终转换为化学能并产生O2。
2.暗反应(1)场所:叶绿体基质。
(2)发现者:卡尔文及其研究团队。
(3)条件:CO2、ATP、NADPH和酶等。
(4)过程:①暗反应又称为卡尔文循环,简单地说,卡尔文循环就是将CO 2、ATP 和NADPH 转变为磷酸丙糖(一种三碳糖)的复杂生化反应。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二节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二、种群增长型
种群密度随时间而变化,并且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变化类型,在生 物种群处于最佳状态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是影响种群密度的 内在原因。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与否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 状况,把种群增长划分为两种类型:指数型增长和S型增长。
二、种群增长型 指数增长模式
在没有限制的指数增长中,增长速
态平衡 。 种群生长限制因子、环境限制因子
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 加而按一定的比例下降
二、种群增长型
以大草履虫为例 的S型增长曲线
•环境负荷量:实际上,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下,环境条件(包括资源、 食物、生活空间等)是有限的,它所能支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是有限的, 其极限值,即环境负荷量,用K表示。
度(G)与个体数量(N)成正比,
也就是说,个体数量越大,增长速 度越快。 指数增长模式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又称J型增长。
二、种群增长型 指数增长模式
又可分为 1.种群世代不重叠的增长模式 假定条件:A.增长是无界的;B.世代不相重叠;C.没有迁入和迁出; D.不具年龄结构,那么这种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是不连续的。
一、种群的概念 (一)环境容量
所以,一定的环境可能支持的种群的大小也不是固定的,即K值也 会变化,尤其在现有的情况下,许多时候干预起决定作用,如草原过 牧会减少产草量和载畜量,而合理地管理草原却能增加K值。
一、种群的概念 (二)、内禀增长率(又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定义:是指在环境条件(如食物、生存空间、资源、其他竞争的生物 个体等)没有限制性影响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 相对增殖速度。也称为瞬时增长率或生殖潜能。
三、自然种群的数量的变动类型
环境对一个物种的承受容量决定于这个物种对环境的需求和该物种 繁衍的各种决定因素。
2024年新人教版7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第1单元第3章第2节
……
任务一、认识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
(1)上皮组织
功能: 保护、分泌等。
组成: 由上皮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
小肠腺上皮组织
消化道的上皮的功能,使机体产生运动。
(2)肌肉组织
组成: 由肌细胞构成。
心脏壁上的心肌
附着在骨骼上的骨骼肌
消化道上的平滑肌
C
谢谢聆听!
5.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对麻雀的整体性描述。如图所示的结构层次中,属于器官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下列各项中,在结构层次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 血液 B. 小脑 C. 唾液腺 D. 肝
B
A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主要由肌细胞构成
收缩、舒张
平滑肌、骨骼肌、心肌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多种细胞
支持、连接、保护、营养
分布最广泛,如骨组织、血液等
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产生和传导兴奋
神经系统中的脑、脊髓、神经
胃壁黏膜层
胃壁肌肉层
胃壁黏膜下层
胃壁浆膜层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作器官。
任务二、认识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难点
从一个鱼的受精卵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发育成游来游去的小鱼,除了细胞数量的增加,还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找到答案。
想一想这些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
吃鸡肉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吃的是哪一部分的肉呢?
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的过程。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数量增加;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种类增加。 组织的概念:细胞分化后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就叫作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 可以同时进行,它们都可以使系统内能增加或减少,即
发 温度升高或降低,也可以是一种方式使系统内能增加,
挥 另一种方式使系统内能减少,总之要看这两种方式的共
同作用结果。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结束
[例2]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在沸腾时,1 g的水由液态变 成同温度的水汽,其体积由1.043 cm3变为1 676 cm3。已知水的汽化
题 合,在进行计算时,除特别注意各物理量的正、负外,
发 还要注意等压过程中压力做的功的求法,因等压过程
挥 中,气体压力恒定,压力所做功相当于恒力做功,即W
=pSΔL=pΔV。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1.(广东高考)图3-2-1为某种椅子与其升降部分的结构 示意图,M、N两筒间密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M可沿N的内 壁上下滑动。设筒内气体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在M向下滑动 的过程中( A )
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 B.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C.气体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增大 D.气体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2)气体吸热:Q=mL=1×2 263.8 J=2 263.8 J。
(3)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2 263.8 J+(-169.7) J
=2 094.1 J
[答案] (1)169.7 J (首2)2页263.8 J上一(3页)2 094.1下J一页
末页
结束
借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考查一般与气体的实验定律相结
热为2 263.8 J/g。求:(1)体积膨胀时气体对外界做的功W;
(2)气体吸收的热量Q; (3)气体增加的内能ΔU。
[解析] 取1 g水为研究系统,1 g沸腾的水变成同温度的水汽需 要吸收热量,同时由于体积膨胀,系统要对外做功,所以有
ΔU<Q吸。(1)气体在等压(大气压)下膨胀做功:W=p(V2-V1) =1.013×105×(1 676-1.043)×10-6 J=169.7 J。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热机 东瀛战神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 研究功、热量跟内能的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 2.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公式 (1)内容:如果物体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过程, 那么,物体内能的增加ΔU就等于物体吸收的热量Q和外界对物 体做的功W之和。 (2)公式:ΔU=W+Q。
A.内能增大 B.压强增大 C.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 D.所有分子运动速率都增大
首页
上一页
图3-2-3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解析:选 AB 在水加热升温的过程中,封闭气体的温度 升高,内能增大,选项 A 正确;根据Tp=C 知,气体的压强增 大,选项 B 正确;气体的体积不变,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不变,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不变,选项 C 错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 动的平均速率增大,但并不是所有分子运动的速率都增大,选 项 D 错误。
负值时,都分别表示各自的相反过程。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3.在解决理想气体的等压膨胀过程问题时,热力学第一 定律中各物理量符号为,W_<___0,ΔU___>_0,Q__>__0,等压 压缩时符号相反,在等容过程中,W__=__0,ΔU___=_Q,
在等温过程中,ΔU__=__0,W=___-__Q__。 4.将打气筒的出气口堵住,用力将活塞下压,若对气体 做功10 J,气体通过筒壁向外放热1 cal,则气体的内能改变了 __5_.8_2__ J(1 cal=4.18 J)。
W<0,Q>0,气体吸收热量,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对外做功。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等温过程(T=常量)
结束
T不变
U 0
V
气体对外界做功
W 0
反过程如何分析?
首页
上一页
Q U W 0 (吸热)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1)做功情况往往和物体的体积变化相联系 ,一般情况 下,体积增大时,对外做功,W<0,体积减小时,外界对物体 做功,W>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等容过程(V=常量)
结束
T
V 不变
U 0
W 0
反过程如何分析?
Q U W 0 (吸热)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3.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
等温过程中内能不变,即ΔU=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W= -Q,若气体等温压缩,则W>0,Q<0,气体放出热量,外界
对气体所做的功全部转换为放出的热量,若气体等温膨胀,
图3-2-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解析:选A 因为M、N内被封闭气体体积减小,所以外 界对气体做功。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及M、N内气体与外界没有 热交换可知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一定增加,故A正确,B、 C、D错误。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举例
1.理想气体的等压过程 如图3-2-2所示是一定质量气体的等压线,若气体从状 态A变化到状态B,该过程是等压膨胀过程,V2>V1,T2>T1, 体积增大,气体对外做功,W<0,但理想气体的内能仅取决于 温度,温度升高,内能增大,ΔU>0,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Q=ΔU-W>0,气体吸收热量,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来增加气 体的内能,一部分转化为对外所做的功。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结束
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为ΔU=Q+W,它不仅反映 了 _做__功__和__热__传__递___ 这 两 种 改 变 内 能 方 式 的 等 效 性 , 也 给 出 了 _功___、_热__量___跟内能改变量的定量关系。
2.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计算时,要遵循各物理量的 符 号 规 定 , Q>0 , 表 示 ___物__体__吸__收__热__量_____ , W>0 表 示 __外__界__对__物__体__做__功____ , ΔU>0 , 表 示 __内__能__增__加____ , 当 它 们 为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若气体从状态 B 变化到状态 A,该过程为等压压缩,应有 W>0, ΔU<0,Q=ΔU-W<0,这说明气体放出的热量等于外界对气体 所做的功与气体内能减小量的和。
图 3-2-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等压过程(P=常量)
结束
V T2 T1 物体内能增加 U 0
V
物体对外界做功
(2)气体的状态变化时,往往要用到气体的实验定律帮助 分析体积和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到做功情况和内能的变化 情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2.(多选)(广东高考)图3-2-3为某实验器材的结构示意 图,金属内筒和隔热外筒间封闭了一定体积的空气,内筒中有 水,在水加热升温的过程中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 一个带活塞的气缸内盛有一定量的气体,若此气 体的温度随其内能的增大而升高,则( D )
A.将热量传给气体,其温度必升高 B.压缩气体,其温度升高 C.压缩气体,同时气体向外界放热,其温度必不变 D.压缩气体,同时将热量传给气体,其温度必升高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解析]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据热 力学第一定律ΔU=Q+W可知,单一的对气体做功或气体吸收 热量,其内能不一定增加,但当气体既被压缩又同时吸热时, 内能一定增加,温度一定升高。故选项D正确。
[答案] D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借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且它们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3.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 (1)热力学第一定律不仅反映了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 内能的过程是等效的,而且给出了内能的变化量和做功与热传 递之间的定量关系,此定律是标量式,应用时热量的单位应统 一为国际单位制中的焦耳。 (2)对公式ΔU=Q+W符号的规定:
符号 + -
W 外界对物体做功 物体对外界做功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例题】一定量的气体从外界吸收了2.6×105J的热量,内 能增加了4.2 ×105J。 问:①是气体对外界做了功,还是外界对气体做了功?做 了多少焦耳的功? ②如果气体吸收的热量仍为2.6×105J 不变,但是内能只增加了1.6×105J,这一过程做功情况怎 样?
解:①根据ΔU = W + Q 得:W = ΔU - Q = 4.2 ×105J - 2.6×105J= 1.6×105J,W为正值,外界对气体做功,做了 1.6×105J 的功。②同理可得:W =ΔU - Q = 1.6 ×105J - 2.6×105J= - 1.0×105J,W为负值,说明气体对外界 做功(气体体积变大),做了1.0×105J 的功。
Q 物体吸收热量 物体放出热量
ΔU 内能增加 内能减少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1)在绝热过程中,Q=0,W=ΔU,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等 于物体内能的增加。
(2)在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过程中,应特别分清W、Q的 正、负,以便更准确地判断ΔU 的正、负,ΔU的正、负代表了 变化过程中内能是增加的还是减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