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资料链接: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如果有人说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信吗?我不信!但我们可以大胆假设:
提问:如果我们的人生只剩下现在短暂的45分钟,那么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2、有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个疑问。著名的诗人臧克家曾经这样赞颂过他:“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自己也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提问:同学们说说他是谁啊?——鲁迅。
(板书:鲁迅)
3、著名的共产党人瞿秋白曾经这样形容鲁迅,说他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狼。”而且鲁迅也承认,说“对,我是狼”,“痛苦时索性躺在荒山里,在草莽中,舔着自己的伤口。”还有人说鲁迅先生是一把
匕首,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锋利的尖刀。
提问:那么你能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形容一下他吗?说明你的理由。
鲁迅是。
——学生回答:(鲁迅是战士、落红、树、鬼……)
小结:有人称他为魔,有人称他为神,有人称他为狼,甚至有人称他为鬼,可是他就不是“人”!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把鲁迅先生当作“人”,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审视。这节课我们就从“人”的角度,通过解读他唯一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来解读他的生命轨迹。
(板书:鲁迅与《朝花夕拾》)
二、背景简介: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其间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出示《朝花夕拾》目录)由学生学过的篇目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浏览目录,你会发现这里有几篇文章我们已经学过,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
三、研读赏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同学们共同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哪些细节?
学生回答
(百草园的美景、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课上偷描绣像……)
师:你觉得我们的童年和鲁迅有何异同?
学生回答
(我们有繁重的课业负担,有各种特长补习班,面临升学的压力……鲁迅先生虽然看上去一脸肃穆,但他拥有着温馨、美好、快乐的童年时光。)
(板书:美好的童年)
小结:文中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对美好童年的温馨回忆。即使是在三味书屋也充满了无限的乐趣,谁说鲁迅的文章离我们太远?他的童年不正是我们孜孜追求的吗?
过渡语:当然,鲁迅的童年也不都是无忧无虑的,他也有自己的烦恼,请大家看《五猖会》。
2、《五猖会》
指名朗读精彩片段:“因为东关离城远……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提问:他的父亲在他兴致勃勃要去看会的时候让他来读书,他至今还疑惑,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学生讲述自己的切身经历及感受。
学生感悟:(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和封建家长制的不满和批判。)
过渡语:但是他却从来也没有责备、怨恨过他的父亲,(解析:诧异而不是怨恨,学生解释:诧异就是感到惊奇或奇怪,而绝无怨恨。)因为他是个孝子;那么他是如何看待“孝”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二十四孝图》。
3、《二十四孝图》
同学们齐读片段。
文中主要讲了鲁迅对待“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则故事的看法。谁能为大家讲述这两则故事?
——学生讲述《老莱娱亲》
——学生讲述《郭巨埋儿》
同学们听了这两则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知道古时候谁最喜欢《孝经》吗?是封建帝王、封建统治者。因为由小家的“孝”可以上升到对国家的“忠”,也就是“忠君”。这样国家就会稳定,帝位就会巩固。它是统治者用来约束、制约、麻醉人民的工具。古时有个“孝武帝”,每天对《孝经》爱不释手,等到他的父亲死了,他连一个眼泪都没掉,难道他真的孝吗?这是愚忠、愚孝!
师:在幽默、诙谐并且带有讽刺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师:那是否说我们当今社会就不需要“孝”了呢?我们一直在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我们怎么做才是孝呢?
学生回答
(帮父母洗洗碗,给父母揉揉肩,上学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这都是孝。)
过渡语:那么鲁迅的“孝”又体现在哪里呢?让我们来阅读《父亲的病》。
4、《父亲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