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外人在华办报案例
近代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及其影响
近代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及其影响赵玉岗【摘要】摘要: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为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以传教士办报为武器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传教士办报成了当时中文报刊的一大特色。
这些报刊,主观上为殖民者的侵略而服务,但是在客观上也传播了西方的科技和人文知识,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其相对成熟的办报理念,为后来国人办报所借鉴。
【期刊名称】运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外国传教士;办报;影响一、近代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的背景19世纪时期的中国,与外部世界很少接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全国占据统治地位。
同时,清政府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实行断绝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而在同一时期,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相继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对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促使他们走上了对外殖民的道路。
如何完全打破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抢占中国市场,是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伴随着武力侵略,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进行文化渗透,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控制远远大于枪炮的力量。
由此,大量西方传教士开始涌入中国,其目的除了传播“基督精神”、“西方文明”外,还肩负着特殊使命,怀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与各国列强的侵略相策应。
[1]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拉开了帷幕。
二、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的情况(一)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19世纪初,清政府禁止传教士在中国本土传教,并且规定外国人不得在中国长期居住,因而外国传教士无法在中国境内进行公开的传教活动,所以传教士最早创办的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出现在距离中国大陆相对接近,华人数量比较多的马六甲。
19世纪30年代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
受鸦片走私的影响,大量外国人聚居在广州,外国传教士为了能在中国本土创办报纸,向清政府大肆行贿,从而使诸多政策法令成了一纸空文。
在此情况下,中国本土上出现了最早的近代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中国近代外国人所办报刊的研究
??? 关于外报进入中国的途径,学界历来有一种看法,即作为殖民主义者的舆论工具,外报是伴随着炮舰进入中国的。事实上,外报(及其殖民者)进入中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武力进入,如后起的殖民国家英、法等,一种是和平进入,如早期的殖民国家葡萄牙。而葡萄牙通过和平进入所获得的包括办报权在内的一应权利,为英法等国提供了示范效应。????????????????????????
??? 由于葡萄牙资产阶级革命晚于欧美,19世纪20年代才兴起,因此,其国内报界当时尚未进入“廉价报纸”时期,但是,在国内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诞生的《蜜蜂华报》所具有的资产阶级性质,是毋庸置疑的。《蜜蜂华报》为小型报章,分左右两个基本栏,篇幅为4-12页。所载新闻大都冠以简短的标题,有的是地名,如“澳门”、“里斯本”、“伦敦”、“纽约”等,表示消息的来源和所涉及的范围;有的则注明“公文”、“会议记录”、“读者来信”、“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以表示内容的不同类别。从形式上看,《蜜蜂华报》已经完全具备了近代报纸的特征。在华其他外报中的外文报刊,基本上是国内报刊的翻版;中文报刊因有中国人参与,形式颇似中国古代报刊,但内容却全然不同。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人就曾宣称,其办报意在“润泽汉人”,使中国的“儒农工商,各有所取”。2由此可见,这类报纸与当时中国的封建官报乃至京报、小报已经有着本质区别了。关于新报(近代报纸)与中国邸报(古代报纸)的区别,有学者做了三点归纳:其一,新报纪事,无所限制,“上自朝廷,下及闾里,一言一行,一器一物,无论美恶精粗,备书于纸”;而中国邸报,“但谈朝廷之事,不录闾里之琐屑而已”。其二,西国新报,广泛反映民意,“故每遇事,可以尽情议论,直陈无隐”;而中国《京报》只登皇帝谕旨,大臣奏章,“以见国家之意”,而“民之意不达于上”。其三,新报读者众多,遍及工农商学各界;至于邸报,“阅之者学士大夫居多,而工农商贾不预焉”。3从新闻传播史的角度看,上述两类报刊处在报业发展进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上。古代报刊仅供宫廷或地方官吏阅读,与庶民无干,因此可称“小众传播”,其作用无非是传达政令,沟通统治阶级内部信息,影响十分有限。近代报纸以社会大众为读者对象,可以成批量地复制、发行,少则几千份,多则数万份、数十万份或上百万份,因此可称“大众传播”。与“小众传播”不同,大众传播可以提供海量信息,可以形成舆论,而舆论的影响力是任何人不能低估的。
外国人来华就业法律规定(3篇)
第1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就业。
为了保障外国人在华就业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我国劳动市场的秩序,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以下是对外国人来华就业法律规定的详细介绍。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外国人(以下简称“外国人”)来华就业的管理,保障外国人在华就业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包括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临时来华的外国人以及在中国境内实习的外国人。
第三条外国人来华就业,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尊重中国的社会公德,不得从事违法活动。
第二章外国人就业许可第四条外国人来华就业,应当依法取得《外国人就业证》(以下简称“就业证”)。
第五条申请就业证的外国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 具有合法护照或者其他国际旅行证件;3. 具有符合我国规定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4. 在我国境内无犯罪记录;5. 符合我国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外国人就业证的申请程序如下:1. 用人单位向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3. 审核合格的,颁发就业证。
第七条就业证的有效期为一年,可以延期。
外国人就业证的延期程序按照原申请程序办理。
第三章外国人就业管理第八条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应当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
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对外国人进行岗前培训,使其了解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
第十条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外国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歧视外国人。
第十一条外国人就业期间,不得从事以下活动:1. 从事与我国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活动;2. 从事与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关的活动;3. 从事与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活动。
第十二条外国人就业期间,如发生劳动争议,应当依法通过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途径解决。
第二章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②《申报》的创办
《申报》的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安纳 斯脱·美查和他的哥哥菲尔特利克·美查原本到中 国来是做茶叶和布匹生意,为什么于1872年转而 办报呢?是因为他认为办报有利可图。《申报》 在《论本馆 报本意》中宣称,该报是为谋利而开
办的行业。前面我们谈到的一些宗教报刊显然不 以谋利为宗旨,其它一些商业报刊虽有谋利的目 的,但这种谋利主要通过推动报纸主人所从事的 商业的盈利来实现,不计报纸本身是否赚钱,有 钱当然更好,经济上有主办银行的支持。而《申 报》则是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是我国近代商业 报纸的发展的一个新动向。 既然以盈利为目的, 销售量就成了报纸的生命线。
• 《东西洋考》是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的,创办人是 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这份刊物与《察世俗》在形式上有 很多相同之处,都使用雕版印刷和中国线装书款式、采用 同样的封面设计,内容结构也都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 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但是,《东西洋考》里面,宗教 的内容已退居其次,科学文化知识成了刊物的主要内容。
• 郭士立在一份创刊意见书曾谈到:刊物的宣传目标,是宣 传西方文明、西方文化优越以征服中国人的骄傲自大思想, 传播西方友谊以消除公众敌视外国人的心理。
• 特点: 《东西洋考》在业务上也有所改进,开始设 新闻专栏,每期都刊有新闻、国际新闻居 多,也有广东新闻。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 中国领土上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
• 申报》与《上海新报》展开了激烈竞争。除在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 改革外,主要采用经济手段专攻对方,它非常注重经营管理
A. 《申报》馆除出《申报》外,还经营其他出版事业,1872年11月 11日发刊文艺性月刊《瀛寰琐记》,这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 1876年3月,创办通俗性报纸《民报》,1884年5月创办我国第一 个石印的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出版了13年。它创设了申 昌书局,以翻印旧书和出版新著,出版了很多珍贵的中国书籍。这 些文化出版事业的创办,都是在申报不断盈利的条件下兴办的。这 些专业的兴办又在经济上支持了《申报》,使申报馆的事业日益发 达。美查成为近代中国很少有人与之抗衡的报业资本家。
中国新闻史概论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业的出现
小结:这个时期的宗教报刊更加明显地反映
出西方传教士的本质,即为欧美政府及商人
的对华政策与利益服务。
2020/4/27
19
2、商业报刊和中文日报出现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专门的商业报纸,并且 发 行周期逐渐缩短,最后发展为日报。
出现了一批以“新报”命名的中文报纸。
这类报刊的代表——
2020/4/27
《上海新报》、《申报》等 20
内容要 “有系乎国际民生,上关皇朝 经济
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2020/4/27
26
2020/4/27
27
C、重视文艺作品
公开征集文艺类作品,并且支付稿 酬, 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 ——《申报》开创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 的基本模式,即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
2020/4/27
28
2020/4/27
2020/4/27
44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诗:
不作人间第二流,奔腾万里驾轻舟。 苍茫谁尽东西界,门户终分上下游。 千古文章心自得,五洲形势掌中收。 头衔何必劳人问,一笑功名付马牛。
——王韬 2020/4/27
45
2020/4/27
8
3、分析《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A、封面印有“子曰:
A、以宣传基督教义
为主分;析B、内科容学:文化
知识、各国时事;C、
多闻其善者而从 之”“博爱者纂”等字 样;B、线状书册式,
较为单纯的中 文宗教月刊
极少数的新闻消息和
雕版印刷
创办插人图员、创办地点、创办时间、报刊性质、
办报目的、报刊内容、外观版式、发行周期、
2020/4/27
42
2020/4/27
43
外国传教士和中国近代报刊
1999年3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1999第20卷第1期(总第79期)Jo urnal of Dalia n U niver sity o f T echnolog y(Social Sciences)Vol.20,No.1(Serial No.79)外国传教士和中国近代报刊贾红棉(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 中国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首先创办起来的。
他们来华的实质是他们武力入侵的前奏。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对华入侵的加强,外报在中国出版逐渐增多,而且由沿海扩展到内地。
他们曾一度几乎垄断了中国新闻出版业。
受西学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此时也纷纷办刊,宣传改革主张、寻求救中国的道路。
但是,在当时西方列强武力入侵中国,中国封建势力仍然强大的情况下,中国近代报刊虽然出现了,但它必定要走一条曲折而艰辛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报刊 西方 传教士一、历史背景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促使他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热潮。
他们以武力在全球争夺土地、争夺市场。
而刚刚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野心勃勃,在这场争夺战中很快压倒了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把势力伸向全球,并着重对准亚洲。
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它先后侵占了印度、缅甸及马来西亚地区,而地大物博的中国更让它垂涎三尺。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主要以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清政府对内实行严厉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奉行“庶人不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中国百姓按着古老的方式生活着,信息闭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滞缓;清政府只知有大清帝国,一味地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因此,英国及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外扩张的道路上,在中国遇到了巨大的障碍,被清政府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
英国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扩大中英贸易,均遭拒绝。
中新史 外国人在华办报(:)
中文文
作
刊
①改名前,内容以宗教为主,间或刊载一一
些中外史地,科学常识方方面面稿件,以及中
《万国公报》 (前身《中国教会新报》)
美国监理理会传教 1868 士士:林林乐知
传教士士所办历史最⻓长,发 国教育方方面面信息
行行行最广广,影响最大大的中文文 ②改名后,以时事政治为主,时常发表时
报刊
事评论,重要法令条约及外报译文文,大大量量
①初为双周刊,后改为周刊 ③②该性报质当:时商影业响报很纸大大,读者远及南洋,印英文文 度及英美商埠
《东⻄西洋考每月月统纪传》 《香香港钞报》
广广州 普鲁士士传教士士郭士士
1833 立立
1841
香香港第一一份英文文报刊
①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文化知识, 新闻等各个方方面面 ②发表《新闻纸略略论》,叙述了了报纸的起 源,新闻自自由和当时⻄西方方国家的报纸出版 情况
记录了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八十十年年间的政治、
经济、文文化、社会各方方面面情况,具有很高高 的史料料价值,被称为研究近代史的“百科全
中文文
书”。
1949
①1912-1931.9.18(九一一八八),只重经营而而
在政治上极为保守,采取拥蒋立立场
②1931-1949 转向积极宣传抗日日和要求⺠民
主。进行行行改革革,实行行行新的编辑方方针。
①线装书形式 ②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 裁都已初具雏形,还出现了了连续报道等新中文文 形式 ③率先在我国中文文报刊上推出广广告收费
1856
《香香港船头货价纸》 (后改名《香香港中外新 报》)
1857 孖刺刺报馆
我国第一一份中文文商业报纸 ①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行行行情和广广告为
近代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及其影响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刘晓多在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而来,从事旨在传播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其传教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教和间接传教两种:直接传教是传统的传教方式,即到民间宣讲教义、游说布道、散发宗教小册子、设立教堂、吸收教徒等;间接传教是采取创办报刊、翻译出版书籍、兴办学校、举办慈善事业(医疗、慈幼、救济)等方式。
在间接传教中,创办报刊是传播迅速、影响较广的一种传教方式。
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百种报刊,发行范围扩及全国各省及沿海和内地各主要城市,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就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作一探讨。
一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活动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1842年为界限,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1815年到1842年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第一阶段,也是教会报刊在中国的初创时期。
西方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宣传对象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
此后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澳门和广州等地出版了一批中外文报刊,这些报刊主要有: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创办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士纪德于1828年创办的《天下新闻》、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32年创办的《中国丛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于1833年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38年创办的《各国消息》。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禁止外国人在华传教。
因此外国传教士无法在中国内地立足,其创办报刊的活动也被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居区和广州、澳门等中国南部沿海地区。
当时传教士所办报刊大多是中文报刊,主要以华侨为发行对象,多为普通平民,发行范围主要是在民间,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知识点:1. 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2. 识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3. 香港的《孑子刺报》、《德臣报》、《香港船头货价纸》、《遐迩贯珍》4. 上海的《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六合丛谈》《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5. 外国人创办的报刊的重心怎样从香港向上海发展6. 外报的历史作用--既是文化侵略的工具,又是文化交流的媒介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自18世纪60年代起开始了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生产力大为提高,于19世纪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同时,它的科学文化也日益发达,诞生于16世纪的近代报刊,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
英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益,疯狂对外进行侵略和掠夺,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包括英国在内的资本主义世界都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阶段,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外交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仅留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这与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外国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接踵而来,带来了商品、鸦片、圣经,也带来了近代报刊。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
作为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教士以改变人们的思想信仰为主,起着政治讹诈和武力威胁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由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达,18、19世纪英美等国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不再依靠口头布道,而往往借助西方某些科学文化成果,通过开医院、建学校、出书籍、办报刊等来笼络人心,扩大影响。
第二章 外人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40)
第一节 最早的中国近代报纸的出现
一、马礼逊其人
1、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 、 2、英国基督教徒 、 3、1807年,主动向所在伦敦布道会请缨,来中国 、 年 主动向所在伦敦布道会请缨, 传教 4、1807-1813年期间,主要从事的活动:翻译《圣 、 年期间, 年期间 主要从事的活动:翻译《 经》、编纂《华英辞典》,秘密吸收教徒。 编纂《华英辞典》 秘密吸收教徒。
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宗旨: 宗旨:
• 通常简称为《察世俗》, 通常简称为《察世俗》 • 英文名称: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英文名称: magazine。 • 办刊宗旨是“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办刊宗旨是“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5、停刊 、
1821年,因米怜病重,《察世俗》停刊。 年 因米怜病重, 察世俗》停刊。 出版7年,共7卷。 出版 年 卷
四、其他境外的中文报刊
1、麦都思 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办了中 、 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 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纪传》。该刊从内容到形 式都是效仿《察世俗》 只是稍增加了些地理 稍增加了些地理、 式都是效仿《察世俗》,只是稍增加了些地理、 历史知识,出至1826年停刊。 年停刊。 历史知识,出至 年停刊 2、1827年 纪德(伦敦会的另一个传教士)在马六 、 年 纪德(伦敦会的另一个传教士) 甲创办中文月刊《天下新闻》 甲创办中文月刊《天下新闻》。内容侧重时事政 载有较多欧洲新闻及少许中国新闻。 治,载有较多欧洲新闻及少许中国新闻。样式上 也改为散张白报纸铅字活字印刷。 也改为散张白报纸铅字活字印刷。比前两刊更近 代化。 年停刊。 代化。1829年停刊。 年停刊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
本阶段特征: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报业中心由香港转向上海, 上海的外文报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商》、《文 汇报》三足鼎立,中文报形成了《申报》、《字林沪报》、 《新闻报》三足鼎立。
二、上海的外文报
1. 《北华捷报》第一份英文报,1850年创办 2.《字林西报》 《北华捷报》馆1864年出的综合性日报,以 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重视言论,基本态度是 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 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标榜“谋利而兼仗义”、立论“公道”
(2)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杨乃武”案、对中法战争的报道;电讯、号外
革新社会新闻
曾经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 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
军事新闻也有进步。
《申报》在中法战争中,曾经派出访员,进行细致的采 访和新闻追踪,写出了相当生动而真实的军事通讯。
首先,《申报》在本地设立了代销点,并且沿街零卖,做促销 广告。 其次,在外地,一面请电信局捎带销售,一面还建立分销处。 这样,《申报》建立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各地的商业网络。
⑵在广告方面:
以优惠价吸引华商登广告,; 先期免费宣传:先让别的商人尝到广告带来的甜头,然后 吸引他们投入大量的广告资金。
“神理”,宗教的内容占绝大篇幅。 “人道”,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 把中国的传统思想道 德和西方的宗教联系到一起,把它们都归结为上帝意志的体 现。 “国俗”,即各国风土人情和天文地理知识。
宣传策略: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首先是用基 督教教义附会儒学;写作上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 的表现手法。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旧式的线装书。 文章短小、通俗。
新闻事业史:2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
3、香港政府官报:《香港政府公报》(1853); 4、英文报刊的特色 为பைடு நூலகம்生存和发展,很重视经营和管理; 都刊登新闻和言论,关心中国的内地新闻,经常评论中 国事物。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
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 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 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 务的外文商业报纸
其中主要是英文报。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的杂 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没有新闻专栏,只 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 的第一条消息。 雕版印刷、书册式;
米怜的办刊思想: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
考虑到东南亚华人多属下层劳动者,文化程度不高但关心祖国,因 而主张刊物内容要简短、通俗、生动。 传教文章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并采用 对话、讲故事的方式,以求更易于被读者接受,长篇文章则往往采 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裁,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天文地理等介 绍科学知识的文章,配有插图,生动易懂。
出版了一些关于基督教信仰、教会组织方面的著述,如《神 道论赎救世总说真本》《问答浅注耶稣教法》《养心神诗》, 著有中文著作《西游地球闻见略传》和《杂文编》及英文著 作多种。 倡议并参与出版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 洋考每月统记传》及英文期刊《中华丛报》,在中国近代出 版史上有一定影响。 1813年,伦敦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他的工作。1815 年,米怜带中国刻字工人梁发等到达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建 礼拜堂,办学院,设立印刷所,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和一些宗教书籍及英文期刊。
涉外侵权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也日益增多。
本案涉及某跨国公司在中国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通过分析该案例,旨在探讨涉外侵权法律问题的处理方法。
(一)案件基本情况原告: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被告:某跨国公司(以下简称“跨国公司”)案件事实:原告科技公司是一家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电子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原告研发出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产品,并申请了相关专利。
2016年,原告发现被告未经许可,在中国市场销售与原告产品外观、功能基本相同的侵权产品。
原告多次与被告协商,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但被告置之不理。
无奈之下,原告将被告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赔偿原告经济损失。
(二)争议焦点1. 被告是否构成侵权?2. 若被告构成侵权,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二、案件审理过程(一)法院受理2016年9月,原告科技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法院依法受理该案。
(二)证据交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原告向法院提交了以下证据:1. 原告的专利证书、产品图片等;2. 被告侵权产品的图片、销售记录等;3. 原告与被告的沟通记录等。
被告对原告提交的证据进行了质证,并提出了以下抗辩:1. 被告的产品与原告的产品外观、功能相似,但并非完全相同;2. 被告在中国市场销售侵权产品并非故意为之,而是因为市场需求的误导。
(三)庭审辩论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就以下问题进行了辩论:1. 被告的产品是否构成侵权?2. 被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四)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的产品与原告的产品外观、功能基本相同,且被告在中国市场销售侵权产品并非偶然,存在故意侵权的主观恶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法院判决如下:1. 被告立即停止销售、使用原告的专利产品;2. 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100万元;3. 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近代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影响分析
近代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影响分析20141601104 王雪晴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现在18世纪初的广州口岸算起,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外国人在中国报坛上活跃了近一百年。
这一百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国家,报纸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同时外国人在华办的报纸又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媒介,担负着独特的使命,记录与改变共同发生,它的内容,组织结构和整个形式都在影响着那个时代中的读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首先对同时期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传播方面做一个对比。
政治方面,中国处于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西方经过民主革命迈入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中。
经济方面,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流,在加上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放眼海外,两次工业革命,带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各国进行商业贸易,扩大了商业版图和贸易规模。
文化上,清政府采取愚民政策,实行禁锢思想的八股制,而西方崇尚自由民主,思想启蒙较早。
再就报业来说,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而西方报业在这个时候已实现近代化,大众化和产业化,并试图作为宣传利器向海外传播西方的系统化的价值观。
在这种对比之下,足能显出外国人来华涉足报业的积极意义,利用当时最有传播力量的报纸这种媒介传播先进国家的理念。
再者,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启蒙意义不可小觑。
在清末腐朽闭塞的政治环境背景下,报纸只是统治阶级用来上传下达的工具,尚且谈不上对普通百姓的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更不用说思想启蒙,整个文化状态就像是一潭死水,普通百姓在这种闭塞的消息环境下无法知道当时整个国家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和国际大形势环境,长此以往愚昧者更加愚昧,这是统治阶层控制百姓的一种有力手段,但长此以往谈何发展?而外国人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开放文明的先进思想,给这潭死水注入新的源泉,从早期的传教说道到后来报道中国的现状,发布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信息,在没有政治压力的条件下,也有很多真实展现诸如残酷战争和人民困境等的纪实报道。
外国人在华办报
1870年12月5日,法文周刊《上海新闻》创刊,是上海出版的第一份、也是国内出版的第一份法文报刊。
1886年10月1日,第一家德文报纸《德文新报》创刊。
2)《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中文宗教性报刊
(三)上海报业的崛起
1)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
1850年8月3日,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创刊,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
《北华捷报》初创时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1856年增出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2年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
经营出版事业:期刊《瀛寰琐记》、《点石斋画报》;书籍等;
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的经验。
1882年《字林沪报》创刊,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1893年2月17日《新闻报》创刊,
1960年5月31日终刊。
上海商业性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出现大发展的局面,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格致汇编》(Chinese ScientificMagazine)1876年2月27日创刊,英人傅兰雅主持的月刊。
3)《申报》等中文商业性报刊的迅猛发展
1861年11月19日,《上海新报》创刊,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上海新报》样式接近现代日报,是国内最先使用白报纸印刷的报纸;
1870年3月24日起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简明题目。
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
我国商业性报纸的成功典范:
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 申 报 》
十九世纪《申报》的办报经验
1.在经营管理方面: ①尽量降低成本 ②努力搞好发行 ③大力招登广告 ④经营其他文化事业
2.在编采业务方面:
①中国化
②重视言论
③重视新闻
④重视刊载文艺作品,使之成为经常 性内容
(8)《新闻报》
清末与民国时期非常有影响的的商业报纸。 时间:1893年2月17日 地点:创办于上海。 初创时为中外合资性质。后为美国人福开 森购得。 内容:注重经济新闻,强调读者兴趣 主要发行对象:工商界
传 教 士 利 玛 窦 画 像
穿 着 中 式 服 装 的 澳 门 西 方 传 教 士
二、 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两个阶段
以鸦片战争为界线: 第一阶段是1815年至1842年
第二阶段是1843年至1919年
(一)第一阶段 1815-1842
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外报主要是在广州、 香港、澳门等沿海地带。
2.《广州周报》
时间:1835.9.12 1835.10.13刊发了在中国出版的近 代报刊的第一份号外
3.《广州杂志》
时间:1831
4.《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时间:1831.7.28
5.《中国丛报》
时间:1835.5
《广州纪录报》1827-1843 The Canton Register
(二)第二阶段1843-1919
(1)《遐迩贯珍》
◆时间:1853 ◆地点:香港 ◆形式:月刊 ◆中国境内最早用铅活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基本结束了中文近代报刊雕版印刷的时代。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第一份刊载收费广告和最早刊登新闻画的 中文报刊。
《遐迩贯珍》1853.8-1856.5
外事外交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商标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武器。
然而,由于国际法律环境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商标侵权纠纷。
本文将以我国某企业与外国企业商标侵权纠纷案为例,从法律视角探讨外事外交法律实践。
二、案情简介2016年,我国某企业(以下简称“我国企业”)在筹划进入某国外市场时,发现该国一家知名企业(以下简称“外国企业”)注册了与我国企业产品相近的商标。
在我国企业进入该国市场后,外国企业以商标侵权为由,向该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我国企业停止使用该商标并赔偿损失。
三、案件争议焦点1. 外国企业商标是否构成对我国企业商标的侵权?2. 外国企业是否具有诉讼主体资格?3. 我国企业在此次商标侵权纠纷中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四、法律分析1. 外国企业商标是否构成对我国企业商标的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易导致混淆的,属于商标侵权。
本案中,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商标在文字、图形、色彩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且两国企业所属行业相近,容易导致消费者混淆。
因此,外国企业商标构成对我国企业商标的侵权。
2. 外国企业是否具有诉讼主体资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规定,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本案中,外国企业作为商标注册人,具有诉讼主体资格。
3. 我国企业在此次商标侵权纠纷中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商标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本案中,我国企业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停止使用侵权商标;(2)消除侵权商标带来的不良影响;(3)赔偿外国企业因此遭受的损失。
五、外事外交法律实践1. 加强商标国际保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 教 士 利 玛 窦 画 像
近代报纸传入我国的历史背景
宗教背景:清朝康熙、雍正两朝,罗马教皇下令,
中国教徒不得行祭祖跪拜的仪式,干涉国事,也是对 民族感情的伤害 ,于是外国传教士被礼貌的请出中国。 为了继续在此地传教,一些传教士想尽办法,其中就 是利用宣传品。
政治背景:西方的殖民地政策导致对中国的觊觎 经济背景:西方的工业革命导致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报业背景: 近代报刊在西方出现
《孖剌报》主笔是英国商人Murrow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这个时期一份颇 有影响的现代中文报纸,是第一份中文 现代报纸。它创办于1857年。 从内容上讲, 《香港船头货价纸》商业 色彩很浓,非常重视广告、读者、订阅 等,版式也由过去的书册改为单页型。
1864年到1865年前后,改名为《香港中 外新报》继续出版,继续以报道商业行 情为主。
《遐迩贯珍》1853.8-1856.5
该报由马礼逊教育会主办,英华书院 印 刷,编辑麦都思、理雅各等。 竹纸铅印,是中国最早的铅印中文月刊 ,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33期,1856年 停刊。 内容 以新闻报道为主、太平天国的报道
《 香 港 船 头 货 价 纸 》
《孖剌报》《香港船头货价纸》
商业报纸: 《申报》
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 的报纸之一。1872年 4月30日创办于上海, 英商人美查等4人合 股创办。美查自号尊 闻阁主人。初为2日 刊,第5期后该为日 刊。以赢利为目的, 重视新闻采集,扩大 发行。
《申报》
《申报》的影响之广
“别的地方我不清楚,在我幼年的江南 穷乡僻壤,都是把《申报》和报纸当作 同义语的。比如,新媳妇要回娘家,会 让她的男人:“这些东西不好拿,那张 申报纸来包包。”窗子破了,或者墙壁 漏了气,老公公也支使小孙子:拿张申 报纸来糊糊。”
该报主笔基本上由汉学家或资深“报人” 担任。 《字林西报》继承了其前身的传 统,即在中国各地,包括边远地区聘请 通讯员,号称是哪儿有教堂、洋行哪儿 就有《字林西报》的通讯员。
Hale Waihona Puke 1872年与路透社远东分社(上海)签约 ,从此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为 了追求新闻时效,在中法战争时它还出 版了中国第一份《号外》。因此,在外 文报纸中,《字林西报》以消息快捷, 材料丰富著称。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米怜
“从前有两个好朋友,一名张,一名远 ,他们两个人同行路间,相论古今。 远曰:我已听人说,尊驾曾经受了耶稣 之道理,而信从之。我看世人论说此事 ,多有不同,且我自己不甚明白,今有 两端,欲求尊驾解之。 张曰:岂敢,相公智深才盛,如何倒求 于愚弟乎?但既是相公自所愿,则弟应 当尽心遵命,请相公说那两端?”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杉原薰
如果世界历史结束于1820年,那么,人 们将会看到一部东亚发展的经济奇迹, 人口数量迅速增长,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中国的江南更是物阜民丰,繁荣昌盛 ;而在简短的最后一章可能提上一笔— —遥远的大西洋沿岸有群人似乎享有更 快的人口增长率,仅此而已。
保罗· 肯尼迪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成为外国人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 重要基地。 《香港钞报》:最早创刊于1841年 第一份 商业性 《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等有影 响的英文报刊的出版。 马六甲英华书院的迁港和香港第一份铅印的中文月刊 《遐迩贯珍》的创刊。《遐迩贯珍》的新闻报道和图 片报道。 中文商业报纸在香港的兴起。从《香港船头货价纸》 到《香港中外新报》,从《中外新闻七日报》到《香 港华字日报》。
天下新闻
《蜜蜂华报》等外文报纸的出版
澳门报纸:《蜜蜂华报》(1822年-1823 年)等(第一份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纸) 广州的英文报纸:
《广州记录报》(1827年)、《广州周报》、 《广州杂志》等; 美国人创办的《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中国丛报》等
《广州纪录报》1827-1843 The Canton Register
《中外新闻七日报》 《香港华字日报》
德臣报馆于1871年3月又创办了中文附刊 《中外新闻七日报》,由广东人陈霭廷 主持。之后1872年停刊,改出独立发行 的香港《华字日报》,仍由陈霭廷负责 所刊,内容以翻译外报和转载京报为主 。
《华字日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1850年以后,上海成为香港之外的近代报刊 出版的又一个中心。这一年创办的英文《北华 捷报》周刊,是上海最早的报纸。由《北华捷 报》逐渐发展起来的英文《字林西报》,则是 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日报。 外国传教士在上海的办报活动及他们所办的有 代表性的报刊:《六合丛谈》、《万国公报》。 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与《上海新报》、《申 报》、《新闻报》的创刊。
上帝降灾非偶然, 都因世人慢神天。 但愿众生遵神诫, 灾害必定离汝前。 ——其四 世人蒙昧似癫狂, 不拜真神拜偶像。 邪淫嫉妒相谋杀, 损人利己常说谎。 ——其一
《察世俗》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手法
重视研究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 首先是附会儒学 写作上也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表现手法 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雕版书本 向中国读者较早宣传了科学知识,介绍了世界各国情 况 《全地各国纪略》栏目 为中国报纸文体的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察世 俗》最基本的文体是论说文和记叙文,但也有比较典 型的新闻文体。 第一,文章简短 第二,力求通俗易懂。 第三、力求生动活泼 。 提出要照顾各种类型读者的主张。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出版第一张中文 近代报刊。1833年8月广 州创办,普鲁士传教士郭 士力主编。月刊,雕版印 刷,中国书本式。创刊时 称其宗旨为“维护广州和 澳门的外国人利益”,宣 扬西方文明的优越。大量 刊登科学知识,宗教道德 等内容,力图破除华人对 外国人的敌视。所刊《新 闻纸略论》为中文报刊第 一篇新闻学的专文。后转 到新加坡出版。1838年停 刊。
马礼逊和他的助手
梁发
梁发(1789年—1855年)出生在高明三洲西梁村(现 属荷城区),15岁由于生活所迫,到广州做印刷店的 雕版工人。由于雕刻基督教书籍,与英国传教士马礼 逊结识,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中国传教士,此后40多 年为传播西方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1832年,梁发编印了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的《劝世良言》。该书浅显易懂,流传甚广, 影响很大。1837年,洪秀全到广州应试时无意中得到 了此书,阅后爱不释手,对他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术界有这样的说法:“研究中 国近代史离不开太平天国和洪秀全,研究洪秀全就离 不开研究梁发著作。” 梁发还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报人。1815年,马、米 在马六甲创办了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梁发身 兼责任编辑和木版刻字员二职,向人们宣传教义、科 学知识和世界各国情况,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张中 文报刊。
卓南生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 》
傅斯年有句治史名言 :“上穷碧落下黄泉 ,动手动脚找东西。 ”
《香港船头货价纸 》 的内容
兹接到上海新闻纸云,现在,湖北武昌 府与汉口镇复被长毛攻破。又闻钦差调 宁波亚柏督促水勇前往攻击南京云云。 兹接到省城二月二十七日信云,省内官 宪现议设洋行二十一家与外国人交易。 闻说湖南长毛贼有桂阳八粤,于二月二 十一日攻破韶府乐昌县,现在韶关各铺 搬迁货物,长毛逼近韶关,但未闻胜败 如何。若韶关一失,则西南佛山危矣。
在西方各国最奇之事,乃系新闻纸篇页 。此样书纸乃先三百年初出于义大里亚 国,因每张的价是铜钱一文,小钱一文 西方语说加西打,故以新闻纸名为加西 打,即此意也。 ——《新闻纸略论》
专为搜集情报的传教士——郭实腊
其他的宗教类刊物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麦都思在印 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 创办的,1826年(清道 光六年)停刊 1828年英国传教士纪 德在马六甲创办的月 刊。1829年停刊
1750年的中国工业产值是法国的八倍多,英国的17倍多,到1830年 还是法国的5倍多,英国的3倍,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的工业产 值才刚刚赶上中国。
1891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天津《直报》上发表 《中国各报馆始末》,有组统计数字:自1815年至 1894年,除《京报》(邸报)外,全国先后出版的近 代中文报刊一共76种(应为73种),计香港6种,上海 32种,北京和天津各1种。其中教会主办的占60%,尤 以《万国公报》、《字林西报》、《申报》等最为著 名。
林乐知与《万国公报》
商业报纸:上海新报
上海新报:1861年11月19日创办于上海,北华捷报馆 创办,用瑞典纸两面印。该报是英文《字林西报》的 中文版,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英美传教士伍德和林 乐知担任主笔。《上海新报》最初为周报,创办半年 后改为每周逢双出版,周日停刊。创办10余年后,在 《申报》的强大竞争面前,于1872年7月改为日报。但 还是在年底停刊。 创办之初,它是一份商业性报纸,主要刊登轮船航班 和商情消息,而将时事要闻放在次要位置,渐渐地, 其所刊载的新闻数量也日益增多,它的新闻主要是从 《字林西报》翻译而来,或转录《京报》以及香港的 报纸。 小型报纸,相当于现在大报的1/4
《字林西报》
《字林西报》(North-China Daily News) 是旧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 《字林西报》的前身是《北华捷报》 (1850年8月3日在上海的英租界创办, 每星期六出报 )(North-China Herald)的 增刊《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Daily Shipping and Commercial News)(1856 年创办)。